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发刊词
孙鸿烈
1993, 1(1): 1-6.
摘要(713) PDF(659)
摘要:
中国生态农业的崛起和发展
陈俊生
1993, 1(1): 7-8.
摘要(964) PDF(1002)
摘要: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宋健
1993, 1(1): 9-10.
摘要(1014) PDF(774)
摘要:
纵谈生态农业县建设--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的一条新路
石山
1993, 1(1): 11-13.
摘要(923) PDF(828)
摘要:
建设生态经济型林业为加快三北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刘广运
1993, 1(1): 14-17.
摘要(923) PDF(865)
摘要:
生态学工作者应更多地为生态农业在中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力量
陈昌笃
1993, 1(1): 18-19.
摘要(781) PDF(806)
摘要:
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
王松霈
1993, 1(1): 20-24.
摘要(981) PDF(938)
摘要:
生态农业是在世界和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持续发展首先在农业有了突破.生态农业的建立体现了经济与生态结合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的发展也应当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为指导。为此应当明确树立生态经济系统的观念、生态经济平衡的观念和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并明确认识农业的生态经济本质。
当前国际持续农业运动中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孙鸿良, 胡涛, 张壬午
1993, 1(1): 25-30.
摘要(1941) PDF(1176)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论述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世界性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过程及其与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的关系,生态农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中西生态农业的比较研究
沈长江
1993, 1(1): 31-38.
摘要(1132) PDF(648)
摘要:
本文以18个项目对比分析,论述了我国的生态农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农业间的差异,并进一步评价了中西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指出我国生态农业在生产实践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但科学试验与专业教育较落后。最后指出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是当代世界上所有生物再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中西生态农业在今后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仍将存在差别,前者将继续以系统的挖潜增产为主,后者仍将以改善生存环境质量为主。但从生态农业获取优质食品方面,则又是两者今后兼而有之的目标。
当今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李宪法, 张湘桥
1993, 1(1): 39-44.
摘要(1178) PDF(913)
摘要:
本文概述了当今农业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1.谷物增长速率下降,人口增长速率上升,提高人均谷物日趋艰难;2.全球农作物经济学产量和生物学产量渐近极限,传统农业不堪承受予期负担;3.人均中有耕地直线递减,农业投入效益指数逐年下降,化肥农药伴生环境污染。这些问题予示了传统耕作模式急待变革。
南水北调与华北平原农业持续发展
刘昌明, 由懋正
1993, 1(1): 45-50.
摘要(1086) PDF(776)
摘要:
本文论述了持续农业的概念及其意义,并以华北平原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水资源严重短缺为例,分析了供水与该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认为在节约用水的基础上,实现南水北调对华北的补水是十分必要的。
缺水地区节水型农业模式的研究
王新元, 赵昌盛, 陈宏恩
1993, 1(1): 51-57.
摘要(1068) PDF(759)
摘要:
1989-1992年以河北南皮试区为基点,研究了冀中缺水盐渍区节水型农业模式。此模式主要概括为:建立一个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建设一套完整的深浅井结合、咸淡水混用的节水工程,完善以种、肥、栽培、耕作为主的农艺节水高产配套技术,建立有限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节水增产灌溉制度。经4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深受农户欢迎。此研究不仅是缺水区进行农业生态建设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而且具有广阔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我国农牧系统素转化循环的宏观特征与生态农业
韩纯儒, 解宗方
1993, 1(1): 58-68.
摘要(1008) PDF(751)
摘要:
本文应用作物、畜禽、土壤三个养分库的简化氮循环模型、建立反映我国农业氮素转化循环宏观特征及其变化的定量图解模型,提示了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日益加强的无机化倾向和低效率问题。从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农牧系统在作物生物氮生产总量提高1.3倍、食物氮供应总量提高1倍、食物氮中动物性氮比重提高3倍的同时,农田生产性输入总量及化肥氮施用量分别增长了7倍和186倍,有机氮输入量经重由占总输入氮量的97%下降到25%,农田总投入氮和化肥氮肥的主产品氮生产效率分别从1.12和3.63下降到0.34和0.46。满足人口13-15亿时适当改善的食物氮需求,需增产饲料氮1-2倍,增施化肥氮1倍以上,并将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论文讨论了为解决我国农业氮素转化循环问题可能采取的生态农业对策。
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区典型农业生态系统数量特征和持续发展对策
胡春胜, 陈素英
1993, 1(1): 69-76.
摘要(1565) PDF(928)
摘要:
本文选取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聂家庄农业生态系统为典型研究对象,从分析系统能物流数量特征入手,对资源转化效率和资源持续支持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剖析系统结构功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施钼对大豆与间作玉米增加氮素及产量的效果
周伟, 李继云
1993, 1(1): 77-82.
摘要(1226) PDF(822)
摘要:
钼是豆科作物固氮酶复合体组成的必需元素。我国有较多土壤的有效钼含量低,不少研究已证明施用钼肥可使豆科作物明显增产。国外近期的研究指出,豆科作物固定的氮可被间作的高梁、玉米等作物吸收。本文介绍了对大豆与玉米间作体系中施钼肥的研究结果,证明施钼不仅增加了大豆的固氮量及产量,而且还增加了玉米对氮的吸收量与产量。因此,推广应用该措施对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中国农业之崛起--黄秉维农业地理学与农业生态学学术思想研究
于沪宁, 陈同斌, 杨春虹
1993, 1(1): 83-90.
摘要(1572) PDF(894)
摘要:
本文概略地论述了黄秉维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生态学学术思想的渊源、内涵及方法论特征。认为黄秉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地理学与发展中的生态学等领域的有关理论,汲取了相关科学的精髓而深化了认识,并结合中国国情与农业生产实践,致力于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取得了多方面的建树和良好的效益。他的农业地理学与农业生态学学术思想卓识将引导着未来的农业地理学与农业生态学研究。
落实李鹏总理指示立足生态良性循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李奎封
1993, 1(1): 91-93.
摘要(873) PDF(76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