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99, 7(1): 1-8.
摘要(642) PDF(553)
摘要:
实现山川秀美——新中国第2个50年的生态环境建设
石山
1999, 7(1): 9-13.
摘要(836) PDF(914)
摘要:
可持续农业的几个理论问题
程序
1999, 7(1): 14-18.
摘要(874) PDF(834)
摘要:
分析了可持续农业思潮的兴起、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农业方面策略的异同以及可持续农 业的学科体系和五大要素。提出“中国生态农业”是在我国推行可持续农业的理想方式以及我国应走以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点的可持续集约化农业之路。作为可持续农业指导思想的农业生态学需要同传统农学紧密结合,以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农业生态学近年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综述
骆世明
1999, 7(1): 19-22.
摘要(1117) PDF(935)
摘要:
近年农业生态学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包括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 生物多样性,农业与全球变化,作物与杂草的生态适应性,作物与杂草的遗传生态学及化学生态学,无公害食品生产,畜禽粪便处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中广泛应用了系统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基因算法、有限元分析等新方法。中型实验系统方法日益受到重视。生态学正从系统描述转到系统自组织的理解,从预测生态危机转到主动调控其变化。农业生态学将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各国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与资源利用模式比较
刘书楷
1999, 7(1): 23-27.
摘要(1149) PDF(1167)
摘要:
阐述了可持续农业有关概念、定义及其实质内涵,并比较分析了国外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省可持 续农业发展模式,论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农业持续发展及资源利用模式,指出我国SARD模式已经展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方向和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陈利根
1999, 7(1): 28-31.
摘要(959) PDF(906)
摘要:
分析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的形式持续性、生产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生态持续性4个特征,并针对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壤退化综合评价
章家恩, 徐琪
1999, 7(1): 32-35.
摘要(863) PDF(958)
摘要:
建立了土壤退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并对三峡库区秭归县的土壤退化强度、类型与空间变化 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秭归县土壤退化中紫色土、石灰土、黄棕壤和黄壤的退化较为严重。林荒地比耕地土壤退化严重。耕地中旱地比水田退化严重。秭归县土壤退化类型以薄层化、粗骨化、旱化和养分贫瘠化为主,其中养分贫瘠化又以缺K和缺P趋势明显。土壤退化因人们对土壤利用方式和强度的差异而存在着空间变异,秭归县位于长江两岸河谷地带的一些乡镇土壤养分退化较为严重,而远离此的高山区地带的一些乡镇土壤退化较轻。
建立水土协调机制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彭廷柏, 黄道友, 陈惠萍, 陈焱国
1999, 7(1): 36-39.
摘要(996) PDF(839)
摘要:
分析了我国水土资源矛盾状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剖析了降水径流、植被与土体“富水层”的拦蓄机制、塘堰水库的调蓄机制的关系,提出了允许水土流失的阈值,建立协调水土矛盾机制、确保农业与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对策。
发展环境林业 减缓洪水灾害
孔繁文, 何乃蕙
1999, 7(1): 40-42.
摘要(936) PDF(880)
摘要: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保持森林实物资源总量有所增长并能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 是应建立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环境林业,即对森林环境产品进行新的界定,建立森林环境资源产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此,提出应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经济互补、灾害保险及产业核算等经济政策,以逐步解决资源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旱地作物生育对土壤水肥耦联的响应研究进展
穆兴民
1999, 7(1): 43-46.
摘要(1082) PDF(811)
摘要:
水肥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制约农业的主要因素。90年代以来我国在水肥对旱作 农业生产的协同效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定性或定量研究工作,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旱地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对农田土壤水肥的响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水肥对旱地作物作用大小是随水肥相对平衡而变化。
旱地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
籍增顺
1999, 7(1): 47-49.
摘要(967) PDF(971)
摘要:
1989~1992年在山西省10个县市对旱地玉米和小麦可持续增产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旱地玉 米免耕整秸秆覆盖技术、旱地小麦少耕覆盖技术等4种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覆盖技术比常规耕作玉米增产32.0%,产量增加750~1500kg/hm2,约降低生产成本600元/hm2,增加纯收入1500元/hm2,产投比翻番;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1.95~7.5kg/hm2·mm,3年0~20cm土层有机质提高0.13%,地面径流减少60%,土壤侵蚀量减少50%,土壤动物、微生物量大大增加。
根系局部施P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
孙海国, 林杉, 张福锁
1999, 7(1): 50-53.
摘要(953) PDF(867)
摘要:
研究了不同P营养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81(85)5-3-3-3”和“NC37”在苗期对根系局部供P(0.1mmol/L)后的反应。结果表明,只有3cm根段处于完全营养液(LHL)中的小麦植株不能正常生长,其干物质量分别为全部根系处于完全营养液(HHH)中的小麦植株的54.0%和49.6%。但给绝大部分根系供P,只有3cm根段处于缺P营养液(HLH)中的小麦植株的干物质量、株高、叶面积、根长、根轴长和侧根数等均明显高于全部根系处于完全营养液处理,此时的植株含P量正常。这表明小麦根系接受局部缺P刺激后,加速了小麦苗期的生长发育;缺P信号和常量P信号的刺激具有协同作用,体内不缺P小麦植株可以接受缺P信号并产生正效应。不同基因型小麦对局 部施P的反应有一定差异。
冬小麦灌溉制度对土壤贮水利用的影响
李建民, 王璞, 周殿玺, 兰林旺
1999, 7(1): 54-57.
摘要(1266) PDF(906)
摘要:
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播种时200cm土体总贮水量为619.6mm,有效贮水量为329.5mm。冬小麦播种~拔节期主要消耗0~100cm土层内土壤有效贮水;由于有效贮水能满足作物需水,因此拔节期不出现土壤水分亏缺。拔节~开花期对照(CK)耗水深度为200cm土层,起身期灌1水(Ⅰ-1)处理为160cm,其他处理为130cm;至开花期CK和Ⅰ-1处理0~60cm土层内已呈现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开花~成熟期各处理200cm 土体内土壤有效水含量均呈不同程度下降,但主要供水层为0~130cm土层;冬小麦成熟期除春后起身~孕穗~灌浆期(Ⅲ-1)、拔节~开花~灌浆期(Ⅲ-2)灌3水和起身~拔节~开花~灌浆期(Ⅳ)灌4水处理外,大部分处理0~80cm或0~60cm土层内均呈明显的水分亏缺。随灌水次数或灌水量的增加,土壤贮水利用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3种杂草种子在玉米田耕层中移动特性的研究
李善林, 倪汉文, 张丽
1999, 7(1): 58-61.
摘要(1098) PDF(1018)
摘要:
试验研究了玉米田稗草、马唐、苋菜杂草种子在玉米田耕层中的移动特性。结果表明,3种杂草 种子在0~20cm玉米田耕层均有分布,0~5cm表层土壤分布最多;非耕地(对照)主要分布于0~5cm表层土壤,5cm 土层以下分布极少。耕翻对杂草在耕层中的上下移动是双向的,1次耕翻可使约30%杂草种子从土壤表层移至耕层底部,同时也使约10%杂草种子从耕层底部移至土壤表层。
水稻品种生态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丁成伟, 刘超, 王健康, 孙克新, 郭荣良
1999, 7(1): 62-65.
摘要(1010) PDF(887)
摘要: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江苏省水稻试区5个供试水稻品种的12个性状进行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 分析。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行之有效,并具有实践意义,其评价结果与品种表现一致。其中“9优138”品种关联度最大,综合性状最优,生态适应性最广且高产、稳产,应大面积推广。
木霉菌的生物防治作用及其应用
赵蕾
1999, 7(1): 66-68.
摘要(1637) PDF(1516)
摘要:
阐述了近年木霉菌的拮抗对象与拮抗机制、木霉菌的工业生产工艺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领域中 的应用,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山西省棉田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研究
李生才, 董文霞, 上官小霞
1999, 7(1): 69-71.
摘要(1084) PDF(886)
摘要:
以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昆虫总个体数、种间相遇机率和均匀度为数据指标,采用系统聚类法分 析了山西省棉田昆虫群落的时间动态,结合棉株的生理状况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并探讨了各阶段的害虫管理对策 。
山江湖工程可持续农业示范模式研究
刘青, 吴国琛
1999, 7(1): 72-74.
摘要(1214) PDF(939)
摘要:
简述了江西省贫困山区、平原红壤丘陵区和鄱阳湖区最具代表性的3种持续农业示范模式,并分 别对其特点、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云南省怒江峡谷区桐农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分析
沈立新, 赵自富, 白如礼, 戴益源
1999, 7(1): 75-76.
摘要(1169) PDF(862)
摘要:
通过云南省怒江峡谷区桐粮间作试验,对油桐和间作作物的生长、产量等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桐农复合经营投资少,见效快,可操作性强,综合效益好,好在该类山区农村大力推广。
傣族农户庭园生态经济模式结构与功能研究
蔡传涛, 张智英
1999, 7(1): 77-78.
摘要(840) PDF(869)
摘要:
采用农村快速评估法(RRA)与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及统计分析与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分析了 西双版纳曼听村傣族农户庭园8种生态经济模式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农户庭园生态经济模式经济效益约为大田作物(水稻)的7.5倍,是一个高效益的生态系统。
克服限制因素 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卢兵友, 王如松, 张壬午
1999, 7(1): 79-81.
摘要(1133) PDF(831)
摘要:
生态农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障碍因素和隐含着无穷潜力。为寻求生态农业健康发 展的途径,讨论了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主要发展对策。
德惠市生态农业建设与系统综合评价
张壬午, 胡梅, 吴玉霞, 刘雪颖, 王玉刚
1999, 7(1): 82-85.
摘要(1140) PDF(970)
摘要:
介绍了吉林省德惠市5年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工程措施,优化生产模式,在分析其经济、生态和 社会效益的同时,进行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并提出了县级生态农业建设的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方法。
控制氟污染 确保蚕业稳定发展
厉水泉
1999, 7(1): 86-88.
摘要(950) PDF(923)
摘要:
德清县通过建设生态农业、增加科学技术投入、控制污染源、采用抗氟能力强的春养夏秋用蚕种 等措施,开创了蚕茧生产的新局面,为氟污染地区蚕茧高产稳产开辟了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