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玉米群体辐射传输特征
莫兴国, 林忠辉, 项月琴, 刘苏峡
2000, 8(1): 1-4.
摘要(853) PDF(851)
摘要:
实验观测分析了玉米群体总辐射的透过率、截获率、反射率和消光系数,结果表明玉米群体总辐射透过率、反射率和消光系数具有明显日变化特征;玉米雄穗开花前后其群体透过率和截获率有明显变化;日际反射率随玉米生育期而异,初期达0.23,之后逐渐下降至0.14左右;生育期平均反射率约为0.19;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消光系数分别为0.51 和0.41。提出了总体消光系数的概念,该系数在观测期较稳定,约为0.26,依此利用入射总辐射可算出作物群体冠层辐射截获量。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水稻田净全辐射初探
刘允芬, 李家永
2000, 8(1): 5-9.
摘要(895) PDF(785)
摘要:
对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水稻田与气象站的辐射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水稻田净全辐射和太阳总辐射最高值出现在地方时的11:00~13:00,日出后和日落前1h左右通过0点;夜间总辐射为 0W/m2,净辐射一般变动在0~-100W/m2之间。农田与气象站总辐射和净全辐射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 根据气象站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数据利用拟合方程估算不同水稻田的相应数值。水稻田与气象站的净全辐射有明显的年变化规律,均为7月最高,气象站1月、水稻田12月最低,全年净全辐射均为正值,有助于提高土壤热量收入;净全辐射与太阳总辐射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8月为全年最高值期,12月为全年最低值期。
华北地区冬小麦田辐射过程与热量过程的基本特征
陆佩玲, 于强, 罗毅
2000, 8(1): 10-13.
摘要(1117) PDF(850)
摘要:
观测了冬小麦全生育期田间小气候,分析了冬小麦田辐射过程和热量过程的特征。结果表明,1d中反射率中午低而早晚高,呈“U”字形,反射率中午最低值为0.12~0.17左右。晴天辐射平衡占太阳总辐射的60%~70%。充分灌溉的麦田中午潜热通量占辐射平衡的60%~75%。
不同穗型不同行向水稻穗遮光问题理论研究
韩亚东, 张文忠, 徐正进, 刘新安, 金雪花
2000, 8(1): 14-17.
摘要(1055) PDF(1068)
摘要:
分析了不同穗型不同行向水稻穗对行间的遮光时间、遮光部位及遮光长度,结果表明穗遮光时间在临界高度以上南北行向比东西行向长。对南北行向,穗遮光部位上午随时角的增加逐渐向下移动,东西行向在临界高度以上与南北行向趋势相似,在临界高度以下则随时角的增加先逐渐向下移动,而后又向上移动至临界高度。穗遮光长度在0至穗长之间。对比不同重量穗型可知,弯曲穗型穗对行间遮光影响小,对行内遮光影响大。
不同光质(光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徐师华, 王修兰, 吴毅明
2000, 8(1): 18-20.
摘要(824) PDF(1022)
摘要:
通过不同颜色聚氯乙烯薄膜大棚对比实验,研究了光质(光谱)对作物和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发病率的影响 。黄色聚氯乙烯薄膜大棚内黄瓜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比对照降低36.7%和0.048,产量提高8.2%。
水分亏缺对冬小麦冠层温度影响的研究
刘恩民, 于强, 谢贤群
2000, 8(1): 21-23.
摘要(895) PDF(667)
摘要:
采用不同方法模拟冬小麦缺水状况,测定冠层温度日变化过程及不同处理叶面温度变化的结果表明,水分亏缺使冠层温度升高1.5~2.0℃。长期干旱使作物生长不良,冠层温度对土壤水分亏缺敏感程度下降。
冠层温度-气温差与作物水分亏缺关系的研究
梁银丽, 张成娥
2000, 8(1): 24-26.
摘要(2300) PDF(1370)
摘要:
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拔节~抽穗期冠层温度-气温差变化规律及其随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作物在充分供水条件下冠层温度-气温差变化较平缓;缺水时变化较大。冠层温度-气温差随作物生长发育期的变化趋势为低水分处理高于高水分处理。冠层温度-气温差可较合理反映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和作物水分亏缺程度。
冬小麦、夏玉米水分胁迫监测系统
杨晓光, 于沪宁
2000, 8(1): 27-29.
摘要(975) PDF(818)
摘要:
根据冬小麦、夏玉米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作物水分胁迫判别指标叶水势、冠层温度-气温差变化规律,在充分考虑判别指标随作物发育期变化的特征基础上,提出了叶水势、冠层温度-气温差反映土壤相对含水量的指标,并建立了作物水分胁迫监测系统,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一定作用。
干湿变化与作物补偿效应规律研究
黄占斌
2000, 8(1): 30-33.
摘要(1402) PDF(1093)
摘要:
干湿变化是作物生产的水分环境,利用植物旱后复水所产生的补偿效应是农业抗旱节水的新途径。论述了农业干湿变化类型和补偿效应的内涵、干湿变化对作物生态补偿和生长发育阶段间补偿及生理代谢功能间补偿性。通过土壤大气湿度组合的玉米实验,研究了大气湿度提高补偿土壤干旱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效应的规律。
秸秆覆盖麦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朱自玺, 赵国强, 邓天宏, 方文松, 付祥军
2000, 8(1): 34-37.
摘要(1723) PDF(1044)
摘要:
试验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可改变作物耗水规律。即前期能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消耗;后期则增强植株蒸腾,促进干物质积累,使农田耗水由物理过程向生物学过程转化,有利于提高产量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不同覆盖期和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覆盖效果不同,土壤含水量55%~70%的麦田覆盖效果最佳,覆盖时间以冬小麦进入越冬期停止生长时覆盖为宜。
亚热带丘岗区生态系统水分平衡及农业反应
谢小立, 王凯荣, 周卫军, 童成立
2000, 8(1): 38-41.
摘要(844) PDF(980)
摘要:
通过对自然集雨区水分动态10年定位观测研究,初步明确了我国亚热带丘岗区生态系统水资源的分布特征与水平衡状况。该区域雨水丰沛,总量可维持系统水分平衡,但其时空变化大,加之蒸发变化与之错位和土壤持蓄水分性能差等因素作用,导致系统水分盈亏现象发生,水分“高盈期”的湿害和“亏缺期”的伏旱严重制约了丘岗区农业的发展 。强化工程、农艺措施调控能力,提高农业水资源管理水平,是促进我国亚热带丘岗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技术保障。
北京地区冬小麦田渗灌高产节水技术研究初报
冯利平, 甄文超, 巴吐尔·巴克
2000, 8(1): 42-44.
摘要(995) PDF(840)
摘要: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浇根不浇地,冬小麦全生育期渗灌田0~20cm土壤表层含水量较低,比喷灌0~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小,比20~1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多;2种灌溉方式12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为冬小麦利用较少。渗灌比喷灌增产11.6%,比少灌增产17.6% ,比喷灌节水57.1%,其水分利用效率为喷灌的1.35倍。
农业微环境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齐玉春, 董云社, 章申
2000, 8(1): 45-48.
摘要(986) PDF(1137)
摘要:
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等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促动因素。同时各种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量也同样受其所处环境状况的影响与反馈作用。研究各环境要素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机制是调节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循环反馈过程的关键环节,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阐述了土壤排放N2O、CH4对环境因素的影响,并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CO2浓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郭家选, 钟阳和, 张淑霞
2000, 8(1): 49-52.
摘要(903) PDF(1087)
摘要:
阐述了CO2浓度与食用菌生长发育的重要关系,CO2浓度对食用菌菌丝体生长、子实体原基形成、子实体发育3个生长阶段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食用菌生产产业化的研究方向。
利用工业尾气进行大棚蔬菜CO2施肥技术体系研究
王西平, 魏瑞江, 相云, 常桂荣, 李俊玲
2000, 8(1): 53-55.
摘要(1496) PDF(905)
摘要:
对不同气候条件下蔬菜大棚内小气候观测和CO2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改进了大棚蔬菜 CO2施肥技术,建立了CO2施肥经济决策公式和1套从工业尾气中采集CO2→ CO2产品运输流通→蔬菜大棚内CO2气肥施放的综合技术体系,为减少工业污染,补偿蔬菜大棚CO2匮乏,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和品质寻求了有效途径。
脐橙果实膨大时间进程的研究
王信理, 倪国裕
2000, 8(1): 56-59.
摘要(1486) PDF(859)
摘要:
通过大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纽荷尔”、“罗脐-35”和“朋娜”脐橙品种果实膨大的时间规律及有关生长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脐橙果实膨大进程遵循Logistic方程的时间变化规律,由此而导出的果实膨大速率、果实大小及生长期之间的关系与实测资料一致。脐橙果实膨大持续时间长,膨大速率的变化较为平缓,幅度小。3个供试品种中“ 纽荷尔”品种具有明显的栽培优势,是优秀的换代和推广品种。
农田生态环境变迁与某些农作物病虫害发展变化趋势
赵炳梓, 徐富安
2000, 8(1): 60-62.
摘要(1052) PDF(829)
摘要:
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地区历年资料分析表明,近40年来该地区主要农业生态环境要素有明显变化。如年日照时数和年均风速逐渐下降,而相对湿度呈上升趋势,进而引起地区性的水面蒸发量下降。气象要素的变化及灌溉量、施N量的增加,促使某些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加重,故培育高抗病虫害能力的作物新品种,实施节水灌溉及经济合理施用N 肥对缓解该地区的病虫危害将十分有益。
果园百喜草覆盖与敷盖对小气候的影响
肖金香, 罗威年, 董闻达, 曹秀香, 刘士余
2000, 8(1): 63-66.
摘要(1070) PDF(929)
摘要:
实测分析了果园覆盖与敷盖百喜草的光照、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时空变化规律。冬季中午12:00时桃园比桔园光照强2倍左右,14:00时风速大3~4倍,夏季地面最高温度行间裸地比行间百喜草高20.0℃,株间裸地比敷草高10.0 ℃;冬季桔园覆盖百喜草比裸地高2.4℃,比桃园高1.1℃,夏季降温效应、冬季保温效应非常明显。桔园透光率随高度的变化呈指数关系,株间风速与株高的关系近似于二次曲线,裸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百喜草和敷盖地则相反,相对湿度早晚小,中午大,夏季大于冬季;不同处理的相对湿度随高度的分布其增大、减小相间出现。
一个新的植被参数化方案研究
陈万隆, 邵海燕
2000, 8(1): 67-72.
摘要(1239) PDF(849)
摘要:
为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的热量及水分交换,建立了以有效比湿等为基础且具普适性的植被参数化方案——1种等温大叶模式。利用拉萨、狮泉河和南京3个试验站的气象观测资料验证并由此计算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以及净辐射量、土壤温度等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植被参数化方案成功地反映了下垫面的水、热传输特征。
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调节研究进展
吴毅明
2000, 8(1): 73-75.
摘要(1058) PDF(1062)
摘要:
传统植物组织培养方式下封闭式小容器内光照弱,CO2亏缺,空气湿度过高,容易累积乙烯等有害气体是造成培养小植物体生长缓慢、弱小和移栽成活率低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采用环境工程手段,对培养容器内微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可明显提高组培苗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创造出新型的工厂化生产方式。
作物冠层微气象仪器研制与应用
孙晓敏, 于强, 罗毅, 谢贤群, 姜朝阳, 王天铎
2000, 8(1): 76-79.
摘要(1034) PDF(919)
摘要:
研制成适用于测定作物冠层内部微气象(温度、湿度和风速)的观测仪器。应用4组温度与湿度感应器和热球式风速传感器于实验室进行标定,并在大田自然条件下进行平行对比检验。玉米观测试验结果符合小气候的基本规律,并给出更加精确和实时测量。
“凉夏”气候对江西省双季水稻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魏丽, 张建萍
2000, 8(1): 80-82.
摘要(676) PDF(735)
摘要:
分析了90年代以来江西省出现的4次“凉夏”年份7~8月气候特点及其对双季水稻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凉夏” 气候对双季水稻和棉花产量的影响利多弊少,进而提出了“凉夏”年份农业生产应采取的措施。
气候变化对杭嘉湖地区水稻生育期温度适宜性及生产潜力的影响
李全胜, 骆月珍
2000, 8(1): 83-86.
摘要(1242) PDF(738)
摘要:
在田间试验和实地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了温度适宜性评价函数和生产潜力计算参数,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杭嘉湖地区水稻生育期温度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条件的变化,使早稻移栽分蘖期和灌浆成熟期、晚稻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温度条件有很大改善,4个时期温度适宜性评价的平均值1981~1997年分别比1951~1980年提高了11.1%、5.2%、13.4%和13.2%。除早稻光温生产潜力明显增加外,早稻光能生产潜力和晚稻光能、光温生产潜力均呈下降趋势,但早稻和晚稻光温生产潜力及光能生产潜力比值均呈升高趋势,说明温度条件改善和补偿作用明显。
我国茶树栽培界限的气候划分
蒋跃林, 李倬
2000, 8(1): 87-90.
摘要(1077) PDF(953)
摘要:
分析了气候因子与我国茶树栽培界限的关系,发现冬季低温条件是茶树栽培北界和垂直高度界限的决定因子。将年极端最低气温≤-15℃和≤-5℃低温出现频率10%分别作为划分灌木中小叶型茶树和乔木大叶型茶树栽培北界的气候指标,划分出茶树的栽培北界。灌木中小叶型茶树栽培北界位于射阳、蚌埠、信阳、商县、武都、泸定、德钦、林芝到错那一线;乔木大叶型茶树栽培北界位于温州、龙岩、韶关、榕江、广南、昆明到六库一线。用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10℃和-3℃作为2种生态类型茶树栽培垂直高度界限指标,推算出茶树栽培垂直高度界限在440~2130m之间。
21世纪农业与生物气象学展望
高亮之
2000, 8(1): 91-92.
摘要(869) PDF(882)
摘要:
面向21世纪农业气象工程
梅旭荣
2000, 8(1): 93-94.
摘要(796) PDF(869)
摘要:
经济作物引种气候生态适应性浅议
贺芳芳, 段项锁, 杨星卫
2000, 8(1): 95-96.
摘要(1276) PDF(859)
摘要:
通过建立以气候资源为主要信息源、土壤等其他环境要素为辅助信息源的生态因子数据库,对生态环境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经济作物引种分析诊断模型,并分析诊断了经济作物品种引种的适应性和生长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