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路明
2000, 8(2): 1-4.
摘要(789) PDF(1203)
摘要:
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途径与典型模式
吴文良
2000, 8(2): 5-9.
摘要(1011) PDF(807)
摘要:
在总结全国首批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经验和实践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途径与典型模式。并对我国第2批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启动,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建议。
全球气候趋暖灾害骤增与农业持续生产力维护
江爱良, 于沪宁
2000, 8(2): 10-14.
摘要(684) PDF(855)
摘要:
根据1880~1997年全球大气温度的记录,进行了每10年平均气温的计算,可将这近l20年来全球气温明显划分为3个时期,即气温偏低期(]880~1919年,至少40年),过渡期(气温变化起伏较小.1920~1979年,约6O年)和升温期(1980~1997年)。再参照有关小冰期(1450年或1490年开始至1850年或1880年止,约400年)的文献资料[6],可知小冰期气温比1880~1919年时期更低.因此推想气温偏低期持续了约450年,即近450年全球大气温度的变化大体上是一个单向渐变过程20世纪厄亦尼诺的出现,也可划分为3个明显不同时期:1900年有记录开始至1940年为厄尔尼诺偶见期,在此时期全球气候尚未变暖;I940~1980年为厄尔尼诺中等发生期,全球气候出现微弱或中等程度的升温;1980~199B年为厄尔尼诺频繁出现期,此时全球气候明显升温,由此表明近100年来厄尔尼诺出现的情况类似上进全球大气升温的单向渐变过程.研究中考虑到海洋的热惯性,提出应关注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叠加效应的新观点,认为今后几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厄尔尼诺仍将频繁出现,全球气温将保持偏暖状态.与此伴生的是洪涝、干旱、生物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加剧频繁出现,对此应高度重视并采取必要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维护农业持续生产力及其发展.
我国各地区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进趋势分析
陈劭锋, 杨红
2000, 8(2): 15-19.
摘要(853) PDF(792)
摘要:
对我国各地区1953~1966年和1978~1996年2个时段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气象灾害存在发生频率增加、发生面积扩大及灾害发生趋于平稳等3种演变趋势。同时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诊断出各地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气象灾害,并按照各种灾害对总受灾害面积的影响序列将全国各地区粗略划分为8种类型,为制定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酸雨与土壤生态系统
单胜道, 俞劲炎, 于伟
2000, 8(2): 20-23.
摘要(1147) PDF(845)
摘要:
酸雨能改变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酸碱性,增加土壤毒害,降低土壤活性,破坏土壤结构,同时土壤生态系统制约酸雨的形成和污染。针对我国国情提出挖掘土壤生态系统潜在功能,提高植物对酸雨抗性,加强筛选和大力推广抗酸雨、抗SO2污染的优质品种,进一步增强全民绿化意识等生态措施,为减缓酸雨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寻求有效途径。
节水高产技术体系土壤物理学机理
秦耀东, 薛绪掌, 王济
2000, 8(2): 24-27.
摘要(926) PDF(804)
摘要:
从土壤物理学角度分析黄淮海试区中下水平土壤肥力条件下一种节水高产体系的管理策略。采取推迟播种15~21d控制冬前分蘖减少水分消耗,保持表土干燥减少土面蒸发,播前灌底墒水在土壤深层储存水分。集中施用P肥促进小根系下扎等。措施充分利用了植物根系的向水性,引导根系下扎,并扩大土壤深层吸水体积,达到播种后不灌水6000kg/hm2,灌1水产量约7500kg/hm2,水分利用率>15.0kg/hm2·mm。
耕作改制对砂姜黑土微量元素的影响研究
丁维新, 刘元昌, 朱其清
2000, 8(2): 28-30.
摘要(1120) PDF(767)
摘要:
研究旱改水对砂姜黑土中微量元素含量、有效性和赋存形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旱作改水后,微量元素的总含量除Mo外,均呈贫化趋势且达显著水平;Cu、Fe、Mn和Mo的有效性明显提高,Zn的有效性降低,严重Zn可能限制作物产量提高;残留态、晶形铁态和碳酸盐态微量元素含量随旱改水时间的延续而不断降低,有机态和无定形铁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则不断增加,代换态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有效态微量元素相似,呈两极分化,Cu和Ni增加,而Zn和Mn降低。
粮田改种蔬菜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袁新民, 李晓林, 张福锁, 同延安
2000, 8(2): 31-33.
摘要(1141) PDF(890)
摘要:
对不同种植方式下0~4m土层硝态氮累积状况的比较研究表明,粮田改种蔬菜后NO-3-N被迅速淋洗到2m以下土层;淋洗到下层的NO-3-N 累积量随种菜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蔬菜地约41%~50%的NO-3-N累积在2~4m土层,粮田约95%NO-3-N累积在0~2m土层,其差异为不同施肥方式、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因素所致。
草炭风化炭改良盐碱土的生态效应研究
王桂荣, 吴龙华, 张春兴, 西崎泰, 山口达明
2000, 8(2): 34-37.
摘要(1020) PDF(809)
摘要:
采用草炭和风化炭进行改良盐碱土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草炭、风化炭使土壤盐分略有上升,主要使Ca2+和Na+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因草炭、风化炭的施用而增加,且与有机物料的用量呈正相关关系;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均随有机物料的施用而增加。水稻株高、穗长和每穗粒数均有所增加,水稻籽实产量显著提高。
玉米基因型与土壤氮素表观平衡
刘建安, 米国华, 张福锁
2000, 8(2): 38-41.
摘要(1047) PDF(936)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N累积量和土壤N素表观平衡。结果表明,在3个施N水平处理下不同基因型玉米间的产量、N累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N肥在土壤中的表观残留率平均值由施N112.5kg/hm2水平(Ⅰ)下的36.74%升至施N168.75kg/hm2水平(Ⅱ)下的40.79%、施N225kg/hm2水平(Ⅲ)下的48.36%。应用N累积量较高的玉米基因型可减少施用N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
黄土高原旱塬农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特征
徐炳成, 梁银丽
2000, 8(2): 42-46.
摘要(1059) PDF(903)
摘要:
以黄土高原南部长武试区的典型旱塬农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DNDC模型分析其麦田在4种处理下连续6年的C、N循环特征,经与已知试验结果和实测数据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适用性,并堤出了该区农业发展主要措施。
磷肥杂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林忠辉, 陈同斌
2000, 8(2): 47-50.
摘要(1287) PDF(1024)
摘要:
论述了P肥中有毒有害成分重金属Cd、放射性和三氯乙醛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比较不同产地和品种的P肥产品Cd含量,论述施用P肥对土壤和作物产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讨论了土壤、作物和肥料Cd含量标准的制定;指出一般农田短期内不存在Cd污染,但对长期大量施用P肥的地区和特定作物(如根叶类蔬菜),施用P肥须谨慎。在现有施肥水平下,P肥中放射性杂质不会导致土壤放射性污染。废酸P肥中的三氯乙醛含量必需控制在作物临界剂量以下,并采取适当施肥方法。
3种杂草种子以风为动力移动性研究
李善林, 倪汉文, 张丽
2000, 8(2): 51-53.
摘要(1000) PDF(796)
摘要:
比较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马唐(Digitaria sanquinalis)、苋菜(Amaranthus retroflexus)3种杂草受风作用前后植株上的种子量结果发现,受风作用后比受风作用前种子量显著降低,说明3种杂草植株种子被风吹移动;若将受风作用植株周围50cm内的种子量加进去,仍未改变结果,说明种子被风吹移动至50cm之外;置于室外离3种自生杂草发生区10m以外的空白土壤,2年后发现空白土壤新生杂草中有马唐、稗草、苋菜植株和种子存在;1995年10月至翌年3月于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休闲地累计进行了20次在4级以上的风速中粘截杂草种子试验,截获了稗草、马唐、苋菜3种杂草种子。
关中灌区夏季休闲效果评价
李世清, 李生秀
2000, 8(2): 54-57.
摘要(1032) PDF(789)
摘要:
试验研究夏季休闲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中等肥力的红油土壤蓄水、硝态氮(NO-3-N)累积及其对后季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降水量,降水少,休闲效果突出。与蓄水效果不同,休闲显著增加土壤剖面中NO-3-N的累积量,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降水量相关,降水少的1993年有96.8%的NO-3-N累积在0~80cm土层,3.2%的NO-3-N累积在80~120cm土层;而降水多的1992年有57.1%的NO-3-N累积在0~80cm土层,42.9% 的NO-3-N累积在80~120cm土层。休闲后作物产量和吸N量显著高于连作作物。从全轮作周期看,未经休闲连作,3季的作物总籽粒和干物质与休闲后2季差异不显著,休闲反而会增加NO-3-N淋失和反硝化。
糙毛假地豆耐荫性研究
崔炳权, 陈兆平
2000, 8(2): 58-61.
摘要(1629) PDF(1062)
摘要:
采用不同遮荫方法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糙毛假地豆( Desmodium heterocapum DC var.strigosum Van Meeuwen)在弱光下生长发育、光-光合曲线、叶绿素含量及固N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糙毛假地豆耐荫性较强,适于在约20%遮荫条件下生长。
大面积冬小麦高产栽培实践概析
李晋生, 马吉利, 段喜顺
2000, 8(2): 62-64.
摘要(1194) PDF(970)
摘要:
在多年小麦高产栽培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连片7万hm2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超7500kg/hm2目标。其主要经验是找准小麦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水肥运筹及播种密度新观点,优化和规范配套措施,全面落实技术方案。
闽南混交林营造及种间关系调整效果分析
陈洪
2000, 8(2): 65-68.
摘要(949) PDF(968)
摘要:
闽南混交林营造和种间关系调整试验表明,主林木中以火力楠、福建柏和湿地松3个树种为佳,伴生树种以马尾松和台湾相思为宜.尤以马尾松的辅助作用更强.而台湾相思作为伴生树种改良地力作用更好。以改良地力、生产力和木材产量为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4种木混交林模式进行多目标层次选择,结果表明火力楠×马尾松-插花配置-强度疏伐的混交模式综合效果最佳。
固氮植物篱梯埂套种桑树效益初探
袁远亮, 孙辉, 唐亚
2000, 8(2): 69-71.
摘要(1169) PDF(1057)
摘要:
地埂桑是山区发展桑树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地埂桑叶质差,产量低。采用固N 植物篱梯埂套种桑树栽培方式改造传统的地埂桑效益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嫁接桑单株产叶量为对照的3.9倍,比对照高1068.8g;平均单叶鲜质量为对照的4.5倍.比对照高8g;平均单叶面积曲对照的1.7倍,比对照高119.5cm2。实生桑单株产叶量为对照的4倍,比对照高255g;平均单叶鲜质量为对照的4.1倍,比对照高1.4g;平均单叶面积为对照的1.6倍,比对照高46.4cm2
陕北四位一体庭院生态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白永宏, 林关石, 杜方义
2000, 8(2): 72-74.
摘要(1218) PDF(884)
摘要:
将鸡、猪、沼、菜等生物组分整合成一个生态微循环系统,形成陕北四位一体庭院生态模式,研究分析了该模式研究、模式示范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建设和效益。与普通温室、普通圈养比较,该模式可使果菜类蔬菜增产16%~20%,生产成本减少1.17~1.56万元/hm2,增加收入5.47~5.8万元/hm2;可使猪生长加快,日均增重达700g,出栏期缩短30多d,饲喂成本减少150~170元/头,为在黄土高原丘陵区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该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丰市市沿海滩涂大匡围高水体养殖生态模式研究
徐斌, 周啸尘, 冯阳, 沈建明, 杨竞寸
2000, 8(2): 75-77.
摘要(1126) PDF(858)
摘要:
阐述了江苏省大丰市沿海滩涂大匡围高水体土建工程和循环养殖模式。比较分析表明,该模式具有综合经济效益,体现了滩涂利用的相对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分析
侯向阳
2000, 8(2): 78-81.
摘要(933) PDF(833)
摘要:
从支持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出发,对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了农田粮食单产、区域粮食总产量及区域粮食供需平衡3个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持续性呈现系统层次和区域分异性,从粮食单产水平的可持续,到粮食总产量水平的弱持续,再到粮食供需系统的不可持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田粮食单产持续性较高但区域粮食总产量持续性较差,西南地区农田粮食单产和区域粮食总产量均呈较弱持续性。因此对区域粮食生产持续性进行多层次综合分析,同时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是促进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保证。
河北省中南部村落及农田生产力的变化特征
王智平, 胡春胜, 刘志军
2000, 8(2): 82-85.
摘要(1049) PDF(982)
摘要:
应用调查方法,从比较性角度定量分析河北省中南部山地丘陵、山前平原、低平原和滨海平原的村落及农田生产力的变化特征。在年代尺度内村落分布几乎不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区村落规模的分级特征较一致。庭院面积与地貌类型有一定的关系,平原地带的庭院面积大于山地丘陵;各类型区庭院土地利用率均较低,因而庭院开发潜力较大。从山地丘陵到滨海平原村落与农田生产力变化较一致。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村落与耕地关系密切,控制村落规模,适当增加村落密度,有利于缩短耕作半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
河北省N38°滨海冲积海积平原水域空间差异
毛学森, 刘孟雨
2000, 8(2): 86-88.
摘要(1258) PDF(1018)
摘要:
对河北省N38°冲积海积平原内地下水水位、水质、储存条件,河流、水库水质的空间变异及这些变异给农业环境造成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N38°滨海冲积海积平原距海岸线30公里范围内淡水资源缺乏,区内浅层地下水、河流、水库水质均受海水的不同程度侵染,其中氯离子浓度严重超标。深层地下淡水和天然降水是本区主要淡水资源。
生态农业组合技术理论及效益评价原理浅析
黎东升, 罗远洲
2000, 8(2): 89-92.
摘要(955) PDF(809)
摘要:
从内涵、基本原理、特点和类型等方面阐述了生态农业组合技术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农业组合技术效益集的原理。
生态农业产业化浅析
张壬午, 柳英昆, 李小波
2000, 8(2): 93-96.
摘要(1049) PDF(760)
摘要:
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农业建设中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内涵,并指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及发展对策。
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朱国伟, 曲福田
2000, 8(2): 97-100.
摘要(971) PDF(757)
摘要:
简述了能源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功能,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我国能源利用的具体国情,指出我国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我国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都市农业与上海农业发展
虞震
2000, 8(2): 101-102.
摘要(742) PDF(77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