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关于秸秆氧化气化气做炊事燃气的商榷
毛平, 苗长锋, 南方
2000, 8(4): 1-3.
摘要(1190) PDF(881)
摘要:
阐述了秸秆氧化气化工艺原理与特点。并指出作为炊事燃气供应系统应具备的特点和要求,与干 馏气方法相比,秸秆氧化气化气做炊事燃气具有不安全、费用高等不容忽视的诸多弊端。建议拟以秸秆氧化气化气做炊事燃气的有关部门慎重考虑,应利用经典的干馏气做炊事用气。
自控温室黄瓜茎蔓、叶片生长与有效积温关系的研究
杨秋珍, 李军
2000, 8(4): 4-6.
摘要(1338) PDF(975)
摘要:
研究了引进自控温室荷兰黄瓜叶片、茎蔓生长规律及与温室气候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黄瓜茎蔓、叶片生长进程关系最密切的因子为12~25℃有效积温;叶片生长对温度反应呈非线性,13~19节位出叶所需12~25℃有效积温最少,平均每长1叶仅需10.6~10.9℃有效积温,比定植~5叶期少1/2以上。其他各节位每出1叶所需积温分别是定植~5叶为29.1℃,5~10叶为15.3℃,10~15叶为11.3℃,15~20叶为10.82℃,20~25叶为12.9℃,各生育期所需12~25℃有效积温较为稳定。在上海地区气候条件下建议采用变温管理方式以提高温度,通过气候环境的合理调控,实现黄瓜低成本生产和增产增收。
自控温室黄瓜果长及果周径增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杨秋珍, 李军, 李育民
2000, 8(4): 7-10.
摘要(1101) PDF(994)
摘要:
研究了玻璃自控温室荷兰黄瓜果实长度、果周径生长与温室气候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界限温度的有效积温与果实长度、果周径的相关系数均达0.9以上,用14~21℃有效积温和13~25℃有效积温表征果实长度与果周径增长最佳,光照强弱、温差大小、CO2含量是影响黄瓜果实生长速度的关键气象因子。实际生产中可根据预期目标,运用有关气候生态参数,合理分配能源使用时间,调节果实发育进程,达到适期上市,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和增产增收。
自控温室气象条件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吴元中, 李育民
2000, 8(4): 11-13.
摘要(1089) PDF(857)
摘要:
对大型玻璃自控温室种植2年的番茄产量序列与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上海地区气候条件下影响大型玻璃自控温室番茄生产的关键气象因子是光强、温度日较差和相对湿度,它们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3、0.449和0.505,相关性极显著,为改善玻璃自控温室的生产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自控温室气象条件对甜椒产量的影响
李军, 杨秋珍, 李育民
2000, 8(4): 14-16.
摘要(1139) PDF(675)
摘要:
根据上海东海蔬菜示范基地1996~1997年2茬甜椒产量资料及同期温室内的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象条件对甜椒产量的影响,初步得出温室中甜椒生长关键期的适宜气象指标为播种约30d日最低温度为14.5~15.0℃,日最高温度25.0~25.5℃,CO2浓度400~450mg/kg;播种后加热管温度50℃;而播种后10d左右相对湿度维持在75%,80d左右光照强度为6~6.5万lx。
自控温室番茄生产的光合数值模拟
吴元中, 李育民
2000, 8(4): 17-19.
摘要(974) PDF(901)
摘要:
使用CIRAS-1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荷兰大型玻璃自控温室内番茄光合能力对环境条件的响应,由实测值和参考文献确定了有关参数,运用非直角双曲线叶面积积分模型模拟温室不同气象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量的增减,探讨了提高光合产量的调控措施。
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的影响
居辉, 林而达, 钟秀丽
2000, 8(4): 20-22.
摘要(1277) PDF(1062)
摘要:
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地理分布格局、物候期、生物多样性、森林结构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主要造林树种地理分布的影响多发生在气候交错地带,少部分发生在适宜分布区域,树种分布可能向北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不同区域树种物候期推迟或提前,原区域的适宜物种减少,新物种随气候变化迁入;气候变化基本未改变我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格局,但群落生物量水平将有所提高,不同树种森林结构变化不同。通过采取积极的适应性措施可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黄瓜花叶病毒猖獗与气候变暖关系及其对策
陈集双, 柴立红, 李全胜, 冯明光
2000, 8(4): 23-26.
摘要(1350) PDF(1235)
摘要:
黄瓜花叶病毒(CMV)可经60多种蚜虫传播,侵染1000多种植物,近15年来其危害日渐严重,目前已成为我国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毒。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黄瓜花叶病毒的发生猖獗与气候变暖的关系,并提出了依靠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手段进行病害控制的对策。
大豆灰斑病对大豆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王光华, 刘晓冰, 杨恕平, 张秋英, 金剑
2000, 8(4): 27-30.
摘要(1031) PDF(891)
摘要:
采用不同病级病叶、荚、粒,研究了大豆灰斑病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灰斑 病使大豆光合面积减少、呼吸消耗增加、植株净光合生产率下降,导致百粒重和产量降低;同时感病籽粒蛋白质相对含量随病级增加而上升,绝对含量则下降;脂肪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绝对含量随病级增加而降低,并提出大豆灰斑病的防治方法。
“高优503”小麦芒基因染色体定位
王彦梅, 安调过, 王志国, 纪军
2000, 8(4): 31-33.
摘要(1386) PDF(985)
摘要:
应用单体分析法对21个“中国春”单体与“高优503”小麦品种(系)杂交的F1代进行细胞学观察,选取单体植株观察其芒性状表现并进行分析,得出2A组合F1代的单体植株有芒而其他组合无芒,“高优503”的2A染色体上存有促进芒表达的隐性基因。
不同基因型植物低磷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王艳, 李晓林, 张福锁
2000, 8(4): 34-36.
摘要(1898) PDF(1113)
摘要:
提高磷(P)效率的途径之一是选择在P胁迫下能实现高产的新的基因型植物。阐述了低P胁迫下植 物根的粗细,根毛的数量和密度,侧根的数量,根系特异分泌物种类数量的差异,酸性磷酸酶活性等形态和生理方面的适应性反应,与耐低P有关的基因定位、克隆的研究进展,揭示了植物低P胁迫时的适应机制。
水肥耦合对春小麦有效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
张兴义
2000, 8(4): 37-39.
摘要(1152) PDF(932)
摘要:
在自然、适宜、充足3种土壤水分和无肥、中肥、高肥3种施肥水平耦合作用条件下,研究水肥对春小麦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有效叶面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小麦有效叶面积与施肥水平呈正相关,产量以适宜水分高肥耦合最高,为3713kg/hm2
高产麦田系统氮肥综合效应研究
张新明, 吴文良, 崔若立
2000, 8(4): 40-42.
摘要(1111) PDF(904)
摘要:
研究了山东省桓台县高产麦田系统中N肥对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及冬小麦产量和吸N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收获后施用150kg/hm2N肥的0~90cm土层土壤NO-3-N与小麦播种前相比,基本保持平衡;而常规施用300kg/hm2N肥则使0~90cm土层土壤NO-3-N含量显著提高,特别是60~90cm土层土壤NO-3-N含量上升了39.9kg/hm2, 对浅层地下水造成潜在污染。建议供试条件下的合理施N肥量为150kg/hm2,这样既兼顾产量,又兼顾生态效益。
旱塬冬小麦氮磷肥效及其利用率的变异性研
党廷辉
2000, 8(4): 43-46.
摘要(813) PDF(856)
摘要:
多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N)磷(P)肥对旱塬冬小麦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其随小麦品种、年度波 动性很大。N、P肥利用率年际间变化很大,且随其用量的增加而降低。1984~1995年(供试品种“长武-131”)N肥利用率变幅为6.4%~58.6%,变异系数为48.7%;P肥利用率变幅为3.7%~19.8%,变异系数为39.5%。1996~1998年(供试品种“长武-134”)肥料用量由45kg/hm2增至180kg/hm2,N肥利用率由42.9%降至25.4%(平均36.3%) ,P肥利用率由10.8%降至3.2%(平均7.2%)。肥料利用率与施肥利润高低并不同步,以肥料利用率作旱塬地区肥 料生产效益的度量存在很大局限性,通过分析N与P的连应效应表明,N、P配施是提高其相互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施肥结构对砂质潮土有机质及氮磷钾养分变化的影响
寇长林, 王秋杰, 王永歧, 武继承, 王恒宇
2000, 8(4): 47-51.
摘要(1173) PDF(792)
摘要:
通过在砂质潮土上10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结构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及N、P、K等养分在土体中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N肥小麦减产21.1%~34.3%,玉米则增产155.9%~209.7% ;单施P肥小麦增产29.3%~39.7%,玉米减产50.4%~63.0%;而N、P肥配施小麦、玉米分别增产3.43~5.79倍和3.04~4.23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而N、P肥单施或配施仅能维持较低有机质水平,且土壤K耗竭严重。单施N肥N素易于下淋,而N、P肥配施有利于N在土壤上层的保持。有机肥配施N肥或N、P肥是较好的施肥结构。
调亏灌溉对棉花生长、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裴冬, 张喜英, 亢茹
2000, 8(4): 52-55.
摘要(1002) PDF(841)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调亏灌溉试验。结果表明,调亏灌溉对棉花株 高、蕾铃脱落、成桃数等影响较显著;苗期和吐絮期重度水分亏缺、蕾铃期中度水分亏缺均有利于棉花产量的形成。棉花的光合速率和气孔阻力随土壤含水量变化的阈值约在14%土壤含水量水平,该阈值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60%~65%。合理的棉花调亏灌溉制度是苗期控制水分供应,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5%~60%;蕾期和花铃期是棉花的需水关键期,土壤含水量应分别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和70%左右;吐絮期应控制水分供应,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55%。
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及利用研究
周涛, 惠开基, 胡华
2000, 8(4): 56-59.
摘要(1293) PDF(776)
摘要: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规律、主要作物对农田水分的利用、 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降水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春小麦水分入不敷出,干旱缺水及降水的季节变化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影响了降水生产潜力的发挥,因而开发降水生产潜力是提高该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黄土高原农业调水增产技术浅析
彭珂珊
2000, 8(4): 60-63.
摘要(1119) PDF(766)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为250~600mm,地表水平均径流量为136.91 亿m3,人均484.58m3,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3。阐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调水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培肥地力以肥调水、轮作倒茬调水、抗旱育种调水、间隙休闲调水、径流农业调水、节水灌溉农业调水和化学技术调水增产技术的作用,为黄土高原发展节水型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河套灌区节水措施与黄河下游农业可持续发展
刘静, 孙旭, 布和
2000, 8(4): 64-66.
摘要(1296) PDF(963)
摘要:
黄河灌区年超量引黄河水18.72亿m33是造成黄河断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河套灌区节水措施及节水潜力主要有渠道衬砌年可节水22亿m3,改进灌水方式节水10%,建设节水型农田防护林年可节水1.47亿m3,重复利用总排干沟回归水年可节水3亿m3
环渤海盐碱地区农业资源分布特征与农业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刘小京, 田魁祥
2000, 8(4): 67-70.
摘要(1624) PDF(856)
摘要:
综合分析了河北省沧州市运河以东环渤海盐碱地区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及经济发展状况,提出该区 应依据资源与经济的梯级分布布局及开展盐碱地梯级开发治理的战略,利用与保护并举,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发展特色、优质和高产高效农业,促进该区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土壤资源优化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以福建省南平市为例
沈钦霖, 潘敏芳, 陈兰香
2000, 8(4): 71-74.
摘要(1430) PDF(1076)
摘要:
阐述与分析了土壤资源优化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土壤资源优化利用的基本目标和当前土 壤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土壤资源优化利用的高产化、高效化、优质化、立体化、复合化及设施化6条基本途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河北省坝上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途径研究
马七军, 张喜英, 刘明君, 张广录, 董文旭
2000, 8(4): 75-78.
摘要(1368) PDF(872)
摘要:
简析了河北省坝上地区自然、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坝上地区发展以牧为主的 大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在草地恢复和重建中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投入,提高牧草产量,是坝上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持续开发研究
董明辉
2000, 8(4): 79-82.
摘要(1318) PDF(808)
摘要:
简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及农业利用现状,对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根据湖区湿地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提出适应各环带湿地资源开发的若干生态农业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生态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关于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
黄道友, 彭廷柏, 陈惠萍, 邹永霞, 刘钦云
2000, 8(4): 83-86.
摘要(1211) PDF(923)
摘要:
针对目前严重阻碍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水资源调蓄体系建设、水 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效生态林业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与措施。
庭院种植、微灌技术与生态农业
张祖新
2000, 8(4): 87-89.
摘要(1348) PDF(968)
摘要:
生态型庭院经济有多种模式,但都离不开庭院种植业和灌溉技术,传统的地面灌溉方式已不适应,只能采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阐述了微灌技术和庭院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与环境问题,为发展庭院经济,充分利用零散水土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有效技术措施。
庭院种蕈菌——巨大的蛋白质资源
王宝义
2000, 8(4): 90-92.
摘要(1078) PDF(884)
摘要:
食用菌具有营养保健功能,庭院推广种蕈菌是开发巨大的蛋白质资源。阐述了我国食用菌的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和生产技术,指出庭院种蕈菌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西安生态养殖模式技术推广及效益分析
董淑萍
2000, 8(4): 93-94.
摘要(1389) PDF(953)
摘要:
阐述了西安生态养殖模式技术推广内容,并分析了其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指出该模式技术推 广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创新发展前景。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迎接加入WTO的挑战
林文雄
2000, 8(4): 95-98.
摘要(1090) PDF(796)
摘要:
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战略结构调整的新阶段为背景,结合福建省沿海地区农业生态环 境现状,阐述了沿海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目标和途径,并指出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政策和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和产业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技术及其体系的创新。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已结硕果
张文庆
2000, 8(4): 99-101.
摘要(925) PDF(895)
摘要:
21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对策
李炳炎
2000, 8(4): 102-105.
摘要(1273) PDF(901)
摘要:
阐述了21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特征和实施对策,指出必须强化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 识,建立产权制度和综合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