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9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生态农业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刘思华
2001, 9(4): 1-5.
摘要(1309) PDF(876)
摘要:
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新时代的高度,论证了新世纪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阐明了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求、经营方式与产业形式,即要把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必须做到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与大规模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与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与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同时并举与协调发展;构建制度、技术、生态三类创新有机统一的中国生态农业持续发展运行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生态化、知识化与可持续化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申元村
2001, 9(4): 6-8.
摘要(759) PDF(827)
摘要:
以建立我国西部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阐明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4大特点,指出近50年来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不断退化,其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有效治理程度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揭示了其原因,并提出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与对策。
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经济管理研究
王国
2001, 9(4): 9-12.
摘要(1179) PDF(958)
摘要:
我国脆弱生态区类型多、范围广、时空演化快,面对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传统的脆弱生态区管理模式受到了一定冲击,管理问题亟待解决。阐述了我国脆弱生态区划分类型、管理目标与管理原则,探讨了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及管理对策,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国际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陈玉平, 董锁成, 徐民英
2001, 9(4): 13-17.
摘要(1556) PDF(977)
摘要:
世界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均不可避免地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国家与地区经济与环境关系演替过程,寻求各国工业高速发展时期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21世纪蓝色革命的崛起
张正斌, 刘孟雨, 钟冠昌, 张建华, 袁萍
2001, 9(4): 18-23.
摘要(1426) PDF(1106)
摘要:
“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的发起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Norman E.Borlaug提出了“蓝色革命——让每一滴水生产出更多粮食”(Blue Revolution-more crop for every drop)。结合目前我国水资源严重危机的现状和水资源治理调控的大政方针,提出我国进行蓝色革命的五大攻关方向,即开发空间云水资源,降水资源的涵养和调控,水资源的区域宏观调配,节水农业和生物节水。国内外在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方面,从遗传育种规律分析到基因定位再到转基因研究正在深入开展,简介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生理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21世纪的农业将是高技术高效益的农业,人类利用常规育种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通过某些特定基因的高效表达培育出抗病虫、抗逆境、高效利用养分与水分、光能的优质优良品种。
高浓度悬沙对长江河口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何文珊, 陆健健
2001, 9(4): 24-27.
摘要(1565) PDF(1105)
摘要:
根据近期观测的数据和有关文献表明,长江径流挟带的悬沙与潮流扰动产生的再悬浮泥沙在长江口形成透明度3m和3m以下的浑浊带,浑浊带悬沙的消光作用强于营养盐释放作用,抑制了长江口门区的初级生产力,使口门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密度显著低于附近水域。经估算,目前长江口浮游植物对N、P的吸收、同化能力分别为6.64万t/km2·a和9220t/km2·a,仅为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的其他河口海岸水域如加州海岸的10.5%左右,故认为浑浊带悬沙削弱了河口水域生态系统对径流过剩营养盐的吸收、同化功能,间接增加了口门外水域的营养盐浓度,成为邻近海域赤潮频发的潜在因子。
金鸡湖与尚湖中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特征的研究
李蒙英, 宋学宏, 凌去非, 许宏庆
2001, 9(4): 28-30.
摘要(1319) PDF(976)
摘要:
对苏州地区金鸡湖与尚湖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组成的研究表明,异养细菌数金鸡湖比尚湖高,分别为1.7~26万个/mL和500~80000个/mL,高峰期出现在10月份;放线菌和霉菌数量较少,金鸡湖为0~19个/mL和0~7个/mL,尚湖为1~25个/mL和0~37个/mL。从大肠菌群数看,金鸡湖明显高于尚湖,分别为350~16000个/L和20~250个/L,表明金鸡湖接纳生活污水和施肥养鱼对大肠菌群数的升高至关重要;金鸡湖和尚湖水体中分别检测出8个和9个属的异养细菌,优势菌分别为弧菌属、气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
营养生态条件对蜜蜂球囊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梁勤, 陈大福, 王建鼎
2001, 9(4): 31-34.
摘要(942) PDF(1005)
摘要:
从碳源、氮源、维生素、矿质元素等方面研究了营养生态条件对蜜蜂球囊菌(Ascosphaera apis Olive & Spiltoir)生长及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生态条件的变化对蜜蜂球囊菌的影响极大。A.apis菌丝体生长最好的碳源是果糖,产孢量最高的是葡萄糖,不利用山梨糖和甘露糖;该菌优先利用有机氮源,不利用无机氮源中NaNO2、H2NCSNH2;维生素对A.apis产孢量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复合维生素比单一维生素能更好地促进菌丝体生长,尤其对产孢更为有利;矿质元素中Mg2+、P5+、K+、Zn2+促进菌丝体生长和孢子的形成,Na+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亚比棉蜜腺生物学性状研究
李毳, 张伯静
2001, 9(4): 35-38.
摘要(806) PDF(877)
摘要:
应用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山西农业大学人工合成的异源四倍体亚比棉蜜腺的分布、形态和结构。结果显示蜜腺在叶、花上均有分布,且蜜腺结构基本相似,均由分泌细胞、柄细胞、基细胞和亚腺组织构成;蜜腺组织中各类细胞器均很丰富,共同特点是富有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大而清晰的细胞核及核仁,说明蜜腺组织在代谢上十分活跃。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与可持续经营
林开敏, 俞新妥
2001, 9(4): 39-42.
摘要(1555) PDF(1152)
摘要:
根据近20年来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研究资料,对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机理进行综述和分析。并从杉木树种本身特性和杉木传统的栽培制度等方面提出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途径和技术,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福建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李裕红
2001, 9(4): 43-45.
摘要(1347) PDF(1016)
摘要:
对福建省牛姆林6个天然林样地的植物区系组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牛姆林天然林的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在2900m2范围有248种高等植物分属82科153属,其中蕨类植物11科14属16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71科136属229种,种子植物属的系数为61.69;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型为主,63.36%的热带地理成分及32.82%的温带地理成分显示出牛姆林地处南亚热带北缘的地理特点。
西部开发中复合农林业刍议
刘友兆, 陈利根
2001, 9(4): 46-48.
摘要(1657) PDF(1035)
摘要:
复合农林业具有生态建设与生产的复合功能,阐述了复合农林业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及几种复合农林业模式,分析了影响复合农林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发展对策。
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黄选瑞, 姚清亮, 鲁少波, 杨生茂, 白晨彪
2001, 9(4): 49-51.
摘要(1256) PDF(1245)
摘要:
阐述了河北省坝上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面临的问题,指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关键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经济利益提高相结合,合理界定退耕还林还草地域标准、条件、规模、植被恢复标准与指标体系,研究与组装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类型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通过实施效果(生态、经济)监测和评价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推广模式,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产权制度、利益分配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以及部门间协调统一,并提出发展对策。
RS与GIS支持下的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毛学森, TonyJAKEMAN, ClaudeDIETRICH
2001, 9(4): 52-53.
摘要(1753) PDF(1609)
摘要:
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泰国北部山区1985~1995年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并以Mae Uam 子流域为例研究了各类用地的地形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0年间流域内森林面积减少,而耕地、裸地、草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且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形范围内,在高坡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小。
关于耕地生态保护规划基本问题的探讨
王万茂, 李志国
2001, 9(4): 54-57.
摘要(1228) PDF(1079)
摘要:
在界定耕地生态保护规划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生态保护规划的原则、内容以及规划程序和方法,并对全面开展耕地生态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方案评优提出政策建议。
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开发进展及对策
信乃诠, 侯向阳, 张燕卿
2001, 9(4): 58-60.
摘要(1137) PDF(1145)
摘要:
经过“六五”期间系统调研和“七五”以来的科技攻关,北方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旱农模式和农林牧综合发展技术体系,在旱地集雨节灌技术、旱作覆盖技术、水肥耦合模式理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1世纪北方旱地农业将有更大发展,并提出加速北方旱地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集水型生态农业与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于法稳
2001, 9(4): 61-62.
摘要(1268) PDF(955)
摘要:
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是农业,其首要问题和最基本目标是解决农民脱贫。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脆弱,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重建与当地农民脱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适应该地区特点的集水型生态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并重。
海河低平原盐渍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毛任钊
2001, 9(4): 63-66.
摘要(1000) PDF(1143)
摘要: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海河低平原盐渍涝洼地2700m×2100m尺度土壤6个主要养分属性和全盐量的空间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在轮荒、撩荒半自然状态下土壤全N、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等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存在着良好的半方差结构,而全P半方差结构尚难理想的确定。半方差曲线图遵从指数和球函数等理论模型,最大相关距离分别在340~1173m,结构方差在基台值中所占比例均较大,达40%以上。
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对潮土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王慎强, 蒋其鳌, 钦绳武, 顾益初
2001, 9(4): 67-69.
摘要(1430) PDF(1636)
摘要:
研究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对潮土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化肥均使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性提高,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但有机肥在培肥地力、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育的土壤环境方面明显优于化学肥料。
玉米地土壤反硝化速率与N2O排放通量的动态变化
张玉铭, 董文旭, 曾江海, 陈德立
2001, 9(4): 70-72.
摘要(1073) PDF(1145)
摘要:
应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育法测定了4种施肥处理的玉米地N素反硝化损失速率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通量,并分析了它们与土壤湿度、土壤温度以及硝态氮(NO-3-N)含量之间的关系,计算了因反硝化和N2O排放造成的N肥损失率。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内土壤N素的反硝化损失量为0.67~3.85kg/hm2,N肥的反硝化损失率为0.5%~1.5%;土壤N2O排放总量为0.55~1.42kg/hm2,N肥的N2O排放系数为0.2%~0.5%。
钼肥对农牧交错带豆科作物增产的重要意义
孙建华, 童依平, 刘全友, 李继云, 赵若莹
2001, 9(4): 73-75.
摘要(1653) PDF(1006)
摘要:
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内蒙古多伦县不同类型土壤施钼试验表明,该地区绝大多数土壤有效态钼含量低,钼是豆科植物根瘤菌中固氮酶的重要组分,该区种植豆科作物面积大,施钼对豆科作物增产效果极为显著,蚕豆增产率为30.2%~33.7%,芸豆增产率为9.4%~12.4%,现已大面积推广,这对我国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等高固氮植物篱脐橙园综合效益分析
袁远亮, 孙辉, 唐亚
2001, 9(4): 76-78.
摘要(1209) PDF(1144)
摘要:
对四川省宁南山地实施等高植物篱技术措施试验表明,在约15°~38°坡耕地上每隔4~6m沿等高线建立固N植物篱且在植物篱中套种桑树养蚕,耕作带上培植脐橙且脐橙中套种西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可建立稳定的坡地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显著,等高固N植物篱脐橙园第4年试果,4年投入6233元,收入2.9706万元,净收益2.348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4.77。对照脐橙园4年投入44万元,收入144万元,净收益10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3.27。与对照相比,植物篱脐橙园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化肥、农药对水果的污染程度降低,脐橙品质较好。等高固N植物篱脐橙园为贫困山区发展绿色农业、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效途径。
麦秸还田耕层酚酸变化及其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郑皓皓, 胡晓军, 贾敬业, 吴萼, 邢建军
2001, 9(4): 79-81.
摘要(1424) PDF(1161)
摘要:
对大田条件下麦秸腐解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酚酸的变化及其对夏玉米吸肥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中酚酸浓度,秸秆还田后酚酸产生的高峰期在翻埋后40d左右,施N、P化肥处理的土壤中酚酸含量较低,酚酸对夏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不显著。
土壤-烟草系统中烟草叶绿素对Hg、Cd、Pb胁迫的响应
齐敏
2001, 9(4): 82-84.
摘要(1310) PDF(1278)
摘要:
土壤-烟草系统中烟草叶绿素对Hg、Cd、Pb胁迫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无论3种元素是单一作用、两两作用或是共同作用,烟草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随各元素处理的浓度增大而明显减少,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绿素a/b值亦如此。3种元素对烟草叶绿素的影响程度为Cd>Pb>Hg,呈单元素胁迫<两两元素作用<三元素共同作用的趋势,并表现出一定的协合作用。
黑龙江省冬小麦气候区划研究
祖世亨, 曲成军, 高英姿, 周永吉
2001, 9(4): 85-87.
摘要(1580) PDF(1238)
摘要:
根据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冬小麦试种的田间试验及生产调查,结合该省气候历史资料分析得出影响冬小麦安全越冬、返青的5个农业气象指标,即冬季严寒、积雪深度、土壤水分、返青期气温变化及风速大小、春季冻融交替的倒春寒指标,由此计算出的气候综合指标值为主,辅以限制性指标进行修正,将该省划分为3个冬小麦气候区,即冬小麦可能种植区、冬小麦风险较大气候区、冬小麦不宜种植气候区,并提出发展该省冬小麦生产的建议。
安徽省棉花生长气候条件分析及产量预报模式研究
杨太明, 陈晓艺
2001, 9(4): 88-90.
摘要(1273) PDF(1068)
摘要:
安徽省棉花产量逐年低而不稳,产量波动相当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种植制度、栽培条件等人为因素不同外,还与气候差异密切相关。从农业气象角度分析了安徽省气候条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并建立该省棉花产量的预报模式。
黑龙港地区夏播早熟玉米区气候资源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
肖荷霞, 陈建忠, 李桂荣, 肖云清
2001, 9(4): 91-93.
摘要(961) PDF(919)
摘要:
对黑龙港地区沧州市夏播早熟玉米区气候资源的研究表明,该区夏播早熟玉米穗粒数和粒重决定期中温度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降雨量次之,而粒重决定期综合气候生态作用相对更大,所引起的粒重变化是穗粒数决定期综合气象作用的2倍。玉米籽粒决定期日均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与穗粒数分别为正对数、正指数及负幂函数曲线关系,玉米籽粒灌浆期间粒重与日均气温呈负线性关系,与气温日较差呈正线性关系,与降雨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该区种植早熟玉米品种粒数决定期一般年份雨水偏多,粒重决定期则多数年份降雨不足,灌浆期热量资源过盛。
江汉平原优质米形成适宜栽培期初探
田小海, 黄永平
2001, 9(4): 94-96.
摘要(866) PDF(1104)
摘要:
采用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关于优质米形成与气候条件关系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市1954~1999年的气象资料,以平均温度为主要影响因子,以水稻齐穗后15~20d为关键生育期对江汉平原水稻优质米形成的适宜栽培期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25日~9月初齐穗为江汉平原优质米形成的最佳栽培期,8月22日~9月5日左右齐穗为适宜栽培期,8月10日前与9月8日后齐穗为易灾栽培期。指出江汉平原优质米栽培中应重点抓好品种改良、土壤环境改良以及农田小气候改善等措施。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张卫建, 冯金侠, 郑建初, 吴魁, 李小妹
2001, 9(4): 97-99.
摘要(1330) PDF(1008)
摘要: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有效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看麦娘”、“猪殃殃”、“大巢菜”分别占15.38%、30.77%和30.77%,即单子叶杂草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稻/麦复种连作田。该模式比稻/麦复种连作方式土壤总N、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23.13%、27.10%、31.25%、98.37%和46.73%,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且可减少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毒物质的残留。总结了该模式的系统耦合技术并提出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作物耐旱性与叶片水势简报
沈维良, 柳建国
2001, 9(4): 100-101.
摘要(1302) PDF(1624)
摘要:
用SPAC理论分析大豆、花生、玉米、甘薯4种作物水势分布特点及耐旱性结果表明,植物叶片水势是植物水分状况的较好生理指标,玉米根、叶间水势差为0.293MPa,叶位间水势差为0.067MPa。不同作物叶片水势差异显著,作物叶片水势越高,其耐旱性越强。
新疆盐渍化土地种植耐盐小麦效应分析
罗廷彬, 任崴
2001, 9(4): 102-103.
摘要(1495) PDF(1208)
摘要:
在新疆盐渍化土地种植耐盐冬小麦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盐碱弃耕地和盐碱荒地种植“石冬5号”耐盐冬小麦,脱盐效果较好,比种植其他作物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种植深根系牧草,有利于改良低产盐渍化土地,提高土地生产力,具有现实的增产效益和长期生产效应;实行作物轮作倒茬,可防止耕地再度次生盐渍化,为提高盐渍化土地生产力寻求了有效途径。
生态农业评价综述
陈飞星, 张增杰
2001, 9(4): 104-106.
摘要(1383) PDF(1326)
摘要: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生态农业评价的原则与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标准的选择等,重点介绍了模糊数学、全息论与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并针对当前生态农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固始县生态林业建设现状与对策
黎中宝, 李振基, 吴蕾, 祁旋, 付元中
2001, 9(4): 107-109.
摘要(1354) PDF(1103)
摘要:
简述了河南省固始县生态林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主要对策。在固始县生态林业建设中提高科技含量、改变种植模式、采取多方投资等是逐步恢复和扩大生态林、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安徽省茶区生态茶业建设模式浅析
廖万有, 汪春园
2001, 9(4): 110-111.
摘要(757) PDF(843)
摘要:
简述了安徽省茶区茶园生态环境与茶业生态经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分析了该省不同海拔高度(>500m与<100m)茶园分布密集的3种不同类型生态茶业建设模式综合效益。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积极发展绿色食品
张劲松
2001, 9(4): 112-113.
摘要(1354) PDF(1128)
摘要:
阐述了我国绿色食品开发现状、绿色食品生产应遵循的原则、目标和宗旨以及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性。指出生态农业建设是开发绿色食品的基础,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载体,建设生态农业和开发绿色食品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江苏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践与启示
陆建飞
2001, 9(4): 114-116.
摘要(685) PDF(941)
摘要:
在大量案例调研基础上系统分析江苏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实践表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以质量优化为基础,以与市场对接为关键,以科技、社会化服务和政府支持为支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ZWD型沼气池研究与应用
黄勤楼, 陈金波, 钱午巧, 林斌, 钱蕾
2001, 9(4): 117-119.
摘要(1241) PDF(1217)
摘要:
根据山区农村生产和生活特点,研究并推广设计新颖、施工和运行管理安全方便且产气率高的ZWD型沼气池,在福建省建阳市建成以村为单元、以推广应用ZWD型沼气池为纽带的25个生态能源村,明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能源状况,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种养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天祝县畜牧业优化配置研究
尹东, 马兴祥, 刘明春, 张惠玲, 方国天
2001, 9(4): 120-122.
摘要(1226) PDF(1219)
摘要:
在建立天祝县畜牧业决策模型的基础上重点考虑当地资源的特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了该县畜牧业现状,并提出畜牧业结构优化配置方案,为天祝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黄国勤
2001, 9(4): 123-125.
摘要(1475) PDF(1548)
摘要:
我国水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1世纪我国将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寻求解决水资源有效途径已迫在眉睫。分析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以及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即完善水法,调整水价,增加贮量,保护水质,污水回用,海水淡化,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农业和加强水科学研究等。
贫困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包晓斌
2001, 9(4): 126-128.
摘要(1204) PDF(1109)
摘要:
以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准则,在对贫困地区资源利用诊断与分析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贫困地区资源生产潜力评价,提出了贫困地区综合治理措施和相应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
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刘玉凯
2001, 9(4): 129-130.
摘要(1393) PDF(1077)
摘要:
简述了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建设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与任务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