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1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温室作物模型与环境控制管理研究
孙忠富, 陈人杰
2003, 11(4): 1-3.
摘要(1233) PDF(1405)
摘要:
阐述了国内外作物模型研究现状,温室园艺作物模型研究进展以及温室作物模型在现代化农业环境控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简介了温室番茄作物模拟系统研制开发现状及其进展。
化学调控技术的防霜应用研究
孙忠富, 董哲生, 张建诚, 郭尚
2003, 11(4): 4-6.
摘要(1258) PDF(1082)
摘要:
应用不同类型化学制剂促进作物早熟缩短生育期、防霜减灾试验表明,利用化学制剂调节作物发育速度,有一定的促早熟避霜冻作用,且有一定矮化植株和提高产量的作用。
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仪器误差探析
黄彬香, 施生锦, 张理
2003, 11(4): 7-9.
摘要(1013) PDF(818)
摘要:
使用各种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植物单叶平均光合速率的总误差是由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叶片本身产生的某些光合反应综合而成。简析了因CO2、流量、温度、-X压等参数测量所用传感器的精度引起的仪器误差,且该误差因测量方式(开路或闭路)及叶片光合速率水平而异,光合强度越强其误差越小,误差变幅为8%~20%(开路)或2.5%~15%(闭路)。并分析了各测量参数误差对光合速率综合误差的贡献,指出仪器误差主要是由CO2分析器和流量计误差所致。
小麦不同光合器官的光合性能研究
施生锦, 黄彬香, 王志敏
2003, 11(4): 10-11.
摘要(1379) PDF(1167)
摘要:
试验研究了小麦灌浆期各光合器官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光合器官在1天中最大光合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旗叶>穗梗(穗下节间)>芒>叶鞘> 去芒穗。小麦非叶光合器官(穗、鞘和穗梗)在灌浆期有较强的光合能力。1天中特别是下午非叶光合器官维持较高的光合能力,而旗叶光合速率在下午下降很快。叶片、穗梗和叶鞘光补偿点相近,但穗光补偿点较高。且穗无明显光合午休现象。
红花光温指数对其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王健, 郑维, 喻树龙
2003, 11(4): 12-14.
摘要(881) PDF(868)
摘要:
试验研究“新红花1号”和“新红花2号”光温指数对其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分枝日数与光温指数呈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正相关。生育期与光温指数、密度呈反相关。产量与光温指数密切相关,光温指数为140~150时相对产量为90% 以上。光温指数与出苗日期呈良好正相关,最佳出苗日期为4月6~27日,种植密度为16.5万株/hm2时其相应生育期108-125d,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时则生育期为93~ll0d。
北京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气象条件关系初探
田志会, 陈学珍, 谢皓, 秦晓
2003, 11(4): 15-17.
摘要(1263) PDF(867)
摘要:
试验研究气象条件对夏大豆各生育阶段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生育期间积温可获得良好的夏大豆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出苗~开花期气象条件对夏大豆植株性状影响显著,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除与该期气象条件有关外,还与播种~出苗期气象条件有关;而单株英数和单株产量与该期降水量及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前期和后期气象条件无关。夏大豆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与生育前期和后期气象条件均无关。开花~成熟期气象条件主要影响夏大豆百粒重。
EM 堆肥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同小娟, 李维炯, 倪永珍
2003, 11(4): 18-20.
摘要(1362) PDF(959)
摘要:
夏玉米田进行有效微生物群(EM )堆肥试验结果表明,施EM 堆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含量均高于施等量传统堆肥和单施化肥处理。不同施肥处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冠层及茎、叶、穗和籽粒生物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而施EM 堆肥处理数值高于施等量传统堆肥和单施化肥处理,且随施肥量的增大二者差异更明显。与施等量传统堆肥相比施EM 堆肥处理夏玉米可增产11%~20%,且随施肥量的增加其增产效果更显著。
60Co-r射线辐射对滇特色花卉生长速率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强继业, 陈宗瑜, 李佛琳, 范莉莉
2003, 11(4): 21-23.
摘要(1673) PDF(1095)
摘要:
试验研究60Co-y射线辐射后对球根海棠、蝴蝶兰、仙客来、大丽花生长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辐射处理的花卉前期生长速率较高,长势优于对照,高剂量辐射处理的花卉后期生长速率高,并对其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处理剂量间呈正相关关系。经lOGy辐射处理后球根海棠(籽)、蝴蝶兰、大丽花与高剂量辐射处理后球根海棠(根)、仙客来(籽)均有较高的光合作用和抗逆性,其中球根海棠(根)经辐射处理后花色、瓣形出现明显变异,据此进而筛选具有较高观赏和经济价值的优良品种。
冬小麦冠层温度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郭家选, 梅旭荣, 卢志光
2003, 11(4): 24-26.
摘要(1530) PDF(1259)
摘要:
采用涡度相关法测定冬小麦农田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研究农田热量平衡各分量及风速对冠层温度和冠层一大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净辐射通量是影响冠层温度高低的主要能量因子,二者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a=0.01),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对冠层温度的影响与天气状况有关,风速变化对冠层温度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而与冠层一大气温差间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农业活动对土壤甲烷汇的影响研究
李俊, 于强, 同小娟
2003, 11(4): 27-28.
摘要(1348) PDF(1016)
摘要:
耕作对土壤CH4吸收有长期抑制作用并极大地降低了土壤CH4汇的强度。施NH4+-N 肥可抑制土壤CH4 氧化,而N03--N 肥则无此作用,NH4+-N肥对土壤CH4 氧化的抑制效应大于等N 量粪肥。C/N值小且导致土壤酸化的作物残茬对CH4 氧化的抑制作用较大,生物废弃物堆肥对土壤CH4氧化有暂时抑制作用。灌溉和施用杀虫剂可减少土壤CH4 吸收量,免耕、施N3--N 肥和有机肥是维持与增加农田土壤CH4CH4吸收量的有效措施。
稻田温度与甲烷排放通量关系的研究
王玲, 谢德体, 刘海隆, 阳作明
2003, 11(4): 29-31.
摘要(1037) PDF(1082)
摘要:
稻田温度与CH4排放通量有密切关系,通过灰关联分析发现稻田5cm 深处温度与CH4排放通量关系最密切,水稻抽穗期CH4排放通量达极大值,而完熟期CH4排放通量达极小值。温度对CH4排放通量的增效应明显,减效应较弱。稻田温度与CH4排放通量的关系呈s型曲线相关关系。
马蹄莲花期调控指标探析
钱妙芬
2003, 11(4): 32-33.
摘要(1368) PDF(1034)
摘要:
对马蹄莲出花速度、环境温度平行观测及回归分析表明,马蹄莲出花天数与积温呈线性关系,花茎长度与有效积温呈对数关系,出花高度、售花高度与积温三者有较好关联,控制环境温度可有效控制花期。
鹤望兰叶面积数学模拟、花苞包片长度与花茎长度相关性研究
钱妙芬
2003, 11(4): 34-35.
摘要(1352) PDF(1015)
摘要:
采用几何图形法、叶片长度乘宽度的统计参数法,模拟鹤望兰叶面积结果较好,花苞包片长度与叶面积、花茎长度均有较好的秩相关。
我国南方设施园艺气候区划的研究
张亚红, 陈青云, 陈端生
2003, 11(4): 36-39.
摘要(1071) PDF(1303)
摘要:
选择对南方设施园艺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气候因子为指标,利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分区,将我国南方设施园艺发展区域分为5个气候区,并分析了各区设施园艺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发展建议。
枸杞叶片蒸腾与生理及微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刘静, 王连喜, 李凤霞, 戴小笠, 苏占胜
2003, 11(4): 40-42.
摘要(1667) PDF(962)
摘要:
模拟研究枸杞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及外界光、温、湿和风的关系结果表明,枸杞叶片蒸腾速率与环境气象因子和气孔导度均密切相关,影响枸杞叶片蒸腾的环境气象诸因子中气温、环境相对湿度起主导作用,辐射作用相对较弱,弱风对蒸腾的影响较小。
担子菌菌丝体呼吸速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杨婕, 钟阳和
2003, 11(4): 43-46.
摘要(1223) PDF(1248)
摘要:
试验研究灵芝、猴头和金针菇3种担子菌茵丝体阶段呼吸速率随茵丝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担子茵呼吸速率随茵丝生长均呈单调上升趋势,其数值因菌种而异,茵丝呼吸速率在茵丝同一生长期变化较小。3种担子茵茵丝平均生长速度随茵丝长度的增加均呈单峰变化趋势,茵丝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滞后于茵丝日生长速度最大值出现时间。
CO2浓度倍增及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诊断与评估
王修兰, 徐师华, 崔读昌
2003, 11(4): 47-48.
摘要(864) PDF(923)
摘要:
模拟实验研究了CO2浓度倍增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和蔬菜(大白菜、黄瓜)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气候变暖对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气候条件的影响,进行农业诊断和评估,并提出应对C02浓度倍增与气候变暖的农业适应策略。
北京市门头沟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细网格数值模拟研究
郭文利, 陈明轩, 张洪涛
2003, 11(4): 49-54.
摘要(965) PDF(964)
摘要:
采用地形追随坐标系中三维大气-土壤耦合模式对北京市门头沟山地气候效应进行模拟试验研究表明,山区气温和地表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场等值线大体按地形等高线方向分布。山区谷地冬季温度高于东部平原地区,夏季温度日变化最明显。地温场分布与近地层气温变化关系极密切,二者分布特征相似。山区地表相对湿度向山顶方向逐渐增大,山顶相对湿度较高,而山谷相对湿度则较低。低层风矢量分布受门头沟山区“x”型沟谷地形的影响,白天近地层风有向山脊、山顶辐合且形成谷风趋势,而夜晚则有向山谷辐合形成山风趋势。
红壤坡地农业景观(旱季)地表界面水分传输研究——I.土壤-大气界面水分传输
谢小立, 段华平, 王凯荣
2003, 11(4): 55-58.
摘要(1173) PDF(1021)
摘要:
定位观测研究红壤坡地土壤-大气界面水分传输结果证明,不同地表植被群落构建和不同农业利用景观土壤蒸发量有差异,但水汽传输通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土壤蒸发量日变化为典型单峰曲线。界面水分传输通量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地表植被群落稳定、作物因素影响较小时,水汽通量除受气候条件影响外还明显受土壤含水量特别是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界面水汽传输通量与净辐射能呈显著正相关,与环境温度有很好的相关性,温度越高其蒸发越强,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界面水汽传输通量主要受0~20cm 表层土壤水分控制,二者间存在线性关系。土壤蒸发量占系统蒸散量的1/3,该部分非生产性水分消耗有控制降低的可能,可通过土壤培肥、灌溉控制、物理障碍等手段抑制土壤蒸发。
红壤坡地农业景观(旱季)地表界面水分传输研究——Ⅱ.叶面冠层一大气界面水分传输
谢小立, 段华平, 王凯荣
2003, 11(4): 59-62.
摘要(1254) PDF(992)
摘要:
定位观测红壤坡地典型作物系统叶面冠层-大气界面水分传输结果表明,叶面冠层-大气界面水汽传输通量大小取决于景观植物群落的构建,稳定群落叶面冠层-大气界面水汽传输通量有明显日变化规律,除受植物生理机制影响外,还明显受土壤水分和气象条件的影响。植株叶片蒸腾速率有明显日变化规律且呈单峰型曲线及多峰态势。净辐射、空气饱和水汽压差、气温、地表温度、风速对蒸腾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正相关),其中净辐射、气温为主要影响因子。叶片气孔导度可反映叶片蒸腾速率,叶片气孔阻力日变化规律是植物对气象条件的响应,且受土壤水分状况强烈影响。改善作物生长环境,调节气孔行为,进而协调作物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耗水制约,可调控叶面冠层-大气界面水分传输,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玉米冠层内外风速变化周期特征的研究
姜朝阳, 王天铎, 于强, 孙晓敏
2003, 11(4): 63-65.
摘要(1166) PDF(947)
摘要:
应用Mor1et连续小波变换对玉米冠层内外4个高度风速数据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lh平均风速的连续小波变换提供了不同高度风速数据所包含的多种周期分量的清晰图像,1d和18d周期是4组风速数据包含的主要周期分量。连续小波变换的平均谱显示了风速数据的时间变异性和能量在不同周期分量中的分布。
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蒸散规律研究
杨晓光, 刘海隆, 王玉林, 于沪宁
2003, 11(4): 66-68.
摘要(1630) PDF(1069)
摘要:
试验观测华北平原夏玉米全生育期农田蒸散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农田蒸散量日变化规律明显,蒸散速率正午13:00达最大值,夏玉米日蒸散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净辐射、土壤水分和叶面积指数影响夏玉米日蒸散量的变化。并建立了夏玉米农田水分运移的数学模拟方程。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增长模型的研究
林忠辉, 项月琴, 莫兴国, 李俊, 王玲
2003, 11(4): 69-72.
摘要(2162) PDF(2208)
摘要:
以玉米多品种多年试验资料,研究了反映区域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的模拟模型,该模型以积温指标表示的生育阶段为自变量,综合不同地理位置、品种、播期、密度等的影响,是一个扩展的Logistic叶面积生长模型,经检验可很好地模拟不同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可用于区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和区域作物生长监测及遥感估产。
我国华北冬小麦生产影响评估模型的研究
冯利平, 孙宁, 刘荣花, 汪永钦
2003, 11(4): 73-76.
摘要(1444) PDF(984)
摘要:
研究建立了我国华北冬小麦生产影响评估模型(WHTMOD),该模型由小麦发育期模拟模型、光合生产模拟模型、产量形成模拟模型、土壤水分平衡和N 素平衡动态模型等组成,综合考虑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同化物在器官中分配等生理过程以及温度、日长、CO2、水分、N 素等因子的影响,可模拟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动态,反映气候异常对研究区域小麦生产的影响,模型检验模拟值与实测值相符。
不同水分条件麦田能量与CO2通量变化特征研究
莫兴国, 陈丹, 林忠辉, 项月琴
2003, 11(4): 77-81.
摘要(1094) PDF(996)
摘要:
试验观测不同水分处理冬小麦田能量平衡各分量、反射率和CO2通量日变化及日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麦田地表反射率平均值约为0.18,不同水分处理农田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均有明显差异,晴朗天气冬小麦冠层顶部CO2通量日变化呈抛物线形,麦田主要表现为CO2的汇。
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特征及能量平衡研究
王毅勇, 杨青, 张光, 黄春杰, 马有彬
2003, 11(4): 82-85.
摘要(1679) PDF(1246)
摘要:
试验研究三江平原大豆田蒸散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及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5~9月份农田蒸散力基本与降雨量持平,正常年份作物生育期内降雨量能满足农田蒸散量的需求,大豆田蒸散量变化与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呈相关性。大豆生育期内净辐射通量占总辐射的比例有所变化,播种~苗后期其比值约为50% 左右,开花~结荚期约为60%,灌浆~收获期约为55%。大豆田能量平衡具有明显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净辐射收入的90%以上用于潜热消耗,而用于感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的消耗则极少,整个生长季分别低于1.5%和10%。
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模拟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邱建军, 唐华俊, LIChang-Sheng
2003, 11(4): 86-88.
摘要(1103) PDF(980)
摘要:
运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IDc),估算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土壤C储量井研究其平衡状况结果表明,该区耕地0-3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46622.6万t,目前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负平衡,年净损失有机碳1335万t。指出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应推行免耕、休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以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水分调控对冬小麦同化物分配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任巍, 姚克敏, 于强, 欧阳竹, 王菱
2003, 11(4): 92-94.
摘要(1273) PDF(1039)
摘要:
试验研究12个灌溉组合方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灌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田间持水量65% 的处理>50% 的处理>80% 的处理;地下30cm、50cm 和100cm 灌水条件下田问持水量80% 的处理>65% 的处理>50% 的处理。产量以地下30cm 灌水×80% 田问持水量处理最高,为6512.4kg/hm2,地下50cm 灌水×50% 田间持水量处理产量最低,为3568.1kg/hm2
旱稻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杨婕, 杨晓光
2003, 11(4): 95-98.
摘要(1587) PDF(1132)
摘要:
从早稻需水耗水规律、水分对旱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及衡量旱稻水分指标等方面综述了旱稻需水耗水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
滴灌与沟灌马铃薯覆膜效应研究
王凤新, 康跃虎, 刘士平
2003, 11(4): 99-102.
摘要(1216) PDF(958)
摘要:
田间对照试验研究薄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分分布与消散过程及滴灌和沟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生长前期覆膜能明显减少表层土壤蒸发,并使表层土壤维持较高的含水量。马铃薯生长中后期蒸腾作用占主导地位,覆膜对减少表层土壤蒸发作用较小。气温较高时覆膜对马铃薯生长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喷灌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研究
刘海军, 康跃虎, 刘士平
2003, 11(4): 103-107.
摘要(749) PDF(888)
摘要:
试验研究喷灌对农田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灌影响灌水当时冠层附近空气温度与湿度,且整个喷灌周期均对其产生影响。喷灌作物冠层上方出现的逆温时间较长,冠层附近温度较低且湿度较大。喷灌地表温度日变幅明显小于地面灌处理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2种灌水处理地温日变幅迅速减小。喷灌和地面灌处理冬小麦金生育期总耗水量分别为436.5mm 和459.4mm,产量分别为6430kg/hm2和4455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47kg/m3和0.97kg/m3,喷灌比地面灌水分利用效率高52%。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需水规律及水分指标的研究
李凤霞, 王连喜, 刘静, 徐阳春
2003, 11(4): 108-110.
摘要(1712) PDF(1020)
摘要:
采用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计算作物蒸散量的方法,利用田间试验土壤含水量与气象条件和作物之间关系,研究确定宁夏灌区春小麦不同发育期水分指标及发育期需水规律,用曲线拟合方法计算出土壤含水量与春小麦生理、生态特征之间统计方程,建立了节水灌溉模型,并制定了灌区春小麦适宜灌溉量及灌溉时次。
不同水分条件下旱稻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赵俊芳, 杨晓光, 王志敏, 王化琪, B.A.M.Bouman
2003, 11(4): 111-113.
摘要(1296) PDF(990)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早稻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旱稻502”、“津稻305”拔节期和开花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规律一致,叶片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呈中间高、两头低变化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均呈“L”型趋势。充分灌溉和水分胁迫处理“早稻502”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津稻305”。“早稻502”和“津稻305”农业用水(灌溉+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2 品种水分胁迫处理下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充分灌溉处理,“津稻305”农业用水和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旱稻502”。
开花后水分亏缺对小麦生理影响与化学调控的补偿效应
段留生, 关彩虹, 何钟佩, 翟志席
2003, 11(4): 114-117.
摘要(1746) PDF(963)
摘要:
旱棚PVC管栽培冬小麦“京冬8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水分亏缺影响氚水(3H2O)在其根系和旗叶中动态、初生根和穗下节维管束特征、根系活力、叶片蒸腾速率、气孔阻力和14C 同化物输出速率及比例。用植物生长延缓剂HK6拌种和起身期叶面喷施处理,可增加初生根大导管和维管束鞘横截面积,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根系,3H2O 的吸收和向地上部器官运输;增加穗下节大维管束横截面积,并可能促进水分向穗部运输;增加旗叶中气孔阻抗,维持适当水分蒸腾速率,缓解水分胁迫下叶片4H2O 的减少;提高单株水分利用效率,化学控制处理可缓解和补偿水分胁迫对小麦生理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小麦节水栽培和抗旱增产具有应用潜力。
红壤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
刘士余, 程冬兵
2003, 11(4): 118-120.
摘要(1580) PDF(970)
摘要:
试验研究红壤坡地果园水平梯田梯壁植草等8种处理水土保持效益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与全园裸露(对照)相比水平梯田梯壁植草水土保持效果最佳,其径流系数平均比对照减少89.7%,土壤侵蚀量控制基本达100%,其他各处理均有不同程度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生草栽培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所改善。
甘肃省民勤绿洲种植结构与水资源利用的研究
何亚娟, 潘学标
2003, 11(4): 121-123.
摘要(1509) PDF(1338)
摘要:
对甘肃省民勤县1949~2000年农业统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县绿洲作物种植结构和产量发生很大变化,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982~1998年下降15%,玉米、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呈增长趋势,黑瓜籽增幅达10%。并筒析了作物需水和水资源承载力之间关系及其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影响。
河北省冀州市水资源评价及农业节水对策
刘子英, 刘保明
2003, 11(4): 124-125.
摘要(968) PDF(1000)
摘要:
筒析了河北省冀州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充分利用微成水或成淡水混浇灌溉,加强农田管理的对策。
北京市近40年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宋艳玲, 张尚印
2003, 11(4): 126-129.
摘要(2505) PDF(2359)
摘要:
利用北京市近40年气候资料研究分析北京市市区与郊区平均气温日、季、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发现,40年中1995年l1月24 日市区与郊区日平均气温温差最大,达4.6℃ ;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冬季最大,为1.1l℃ ,春季最小,仅为0.26℃ ;年际变化1961~1977年市区与郊区温差较小,而1978~2000年市区与郊区温差达0.62℃ ,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年代变化市区与郊区温差60年代最小,仅为0.13℃ ,90年代最大,为0.78℃ 。近年虽高温(≥35℃ )日数明显增多,但年最高气温变化较小,仅有1997年、1999年和2000年年最高气温>38℃ 。近40年市区与郊区年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市区气温平均10年升高0.43℃ ,郊区气温平均10年升高0.21℃ ,北京市市区年平均气温序列中存在明显的l2年周期。
北方农牧交错带牧草与作物生态气候适应性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地区为例
吕玉华, 郑大玮
2003, 11(4): 130-133.
摘要(1665) PDF(947)
摘要:
应用贝叶斯准则对农牧交错带粮食作物和天然牧草进行分区生态气候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表明,半干旱、干旱环境中牧草自然生态适应性明显优干粮食作物和春小麦,进而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生态系统辨识。该生态气候适应性评价对牧草的生产能力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我国过渡地带草坪草种选择及应用进展
胡林, 李敏, 赵炳祥, 俞禄生
2003, 11(4): 134-136.
摘要(1361) PDF(1059)
摘要:
简述了我IN过渡地带草坪草种选择及应用进展,分析了影响我国过渡地带草坪草种选择的因素以及草坪草种选择变化的内在规律,并指出未来草坪草种应用的发展趋势。
气候变化对我国烟草生产及其适生地选择的影响研究
廖要明, 周小蓉
2003, 11(4): 137-138.
摘要(1433) PDF(1222)
摘要:
简析了气候变化对我国烟草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烟草适生地选择以及烟草病虫害的发生等影响,并提出适应对策。
重庆三峡库区农业气候变化的研究
刘海隆, 杨晓光, 王玲
2003, 11(4): 139-142.
摘要(1319) PDF(952)
摘要:
对重庆三峡库区1961~2000午气候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变化研究分析发现,各种气温、日照均具有20午的主要周期,库区东部气温非周期性变化平均增加2.0℃,东部降水量平均减少181.5mm,较中、西部变化显著。建立了GM(1,1)灰色系统模型,对未来10午库区各段农业气候生态变化进行预测,库区东部和西部生长季气温将升高0.5~1.0℃,中部则略有下降,东部日照将增加200h左右,中、西部将减少0~200h,降水量中部将减少200mm 左右.东、西部将增加100~500mm。并提出适应策略。
黔北大娄山区海拔高度与烤烟烟叶香吃味的关系研究
穆彪, 杨健松, 李明海
2003, 11(4): 148-151.
摘要(2413) PDF(1739)
摘要:
对黔北大娄山区7县(市)烟叶气候生态指标与海拔高度相关分析及该区71个不同海拔高度气候生态点3年烟叶化学成分分析和烟气质量评吸鉴定结果表明,影响烟叶质量的气候生态指标与海拔高度线性相关达极显著水平,海拔高度是影响烟叶质量的首要因子。烟碱和总N 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900~ll00m 地区烟叶化学成分比例较协调,品质较佳。烟叶外观质量评分、内在品质评分及色香味总评分均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不同品种同一年份和同一品种不同年份减少幅度略有差异。海拔高度1300m 以上地区需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以保证获得优质烟叶。
遮阳网覆盖对烤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肖金香, 王燕, 李晖, 何宽信, 李立新
2003, 11(4): 152-154.
摘要(1465) PDF(1149)
摘要:
试验研究遮阳网覆盖逆境条件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长时间覆盖遮阳网后田问地表日均温度降低3.2"C ,株间透光率减少17.2%,行株间蒸发量分别降低1.7mm 和1.0mm,使烤烟现蕾、开花期推迟,根、茎、叶农艺性状变弱,产量下降1126.5kg/hm2,上中等烟比例降低36.1% ,长期覆网经济效益降低,不适宜烤烟生产。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
孙彦坤, 付强, 王宏燕
2003, 11(4): 155-157.
摘要(1644) PDF(1180)
摘要:
试验研究春小麦分期播种不同发育阶段气候因子对其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春小麦适宜播期为4月中旬后期(4月14~21日),此时播种有利于春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
气候生态因素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植烟措施研究
肖金香, 刘正和, 王燕, 何宽信, 李立新
2003, 11(4): 158-160.
摘要(2273) PDF(1935)
摘要:
江西省烤烟产量与烟碱含量赣南优于赣中和赣北,赣南平均产量为1920.Okg/hm2,赣中为1698.0kg/hm2,赣北为1705.5kg/hm2;平均烟碱含量赣南为22.7g/kg,赣中为18.2g/kg,赣北为13.5g/kg。简析了该省烤烟各生育期气候条件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烤烟各生育阶段对光、温、水要求的主次,并提出植烟栽培措施。
降水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研究
李宝华, 李晓红, 刘亚萍, 李德明
2003, 11(4): 161-162.
摘要(951) PDF(933)
摘要:
利用黑龙江省国营农场40余年资料,用多元正态回归方法建立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水量、气温间关系的计算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年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最大贡献率为24kg/hm2.mm,拔节~ 开花期(约50d)降水量<80mm 时对春小麦产量最大贡献率为45kg/hm2.mm,灌浆期(约20d)降水量<10ram 时对春小麦产量最大贡献率为36kg/hm2.mm。
北京市樱桃沟流域小气候探析
郭文利, 吴春艳, 王志华, 唐广, 欧阳宗继
2003, 11(4): 163-165.
摘要(1341) PDF(1050)
摘要:
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樱桃沟流域进行气候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樱桃沟流域具有一定的气候资源优势,符合大樱桃种植的气候要求,适宜种植发展大樱桃。
北方农牧交错带牧区羊舍冬季小气候研究
吕玉华, 盖煜
2003, 11(4): 166-168.
摘要(1281) PDF(1019)
摘要:
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封闭式无供暖羊舍进行小气候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羊舍内地面温度日变化平稳,为-2.5~012间,羊归牧卧盘时20:00至翌日8:00地面温度比羊圈和野外均增加l1℃ 左右,使羊体与地面热交换大为减少。归牧后羊舍0.3m 羊的生活高度处比羊圈温度高1012 以上,舍内温度基本为-2℃左右,相对湿度为58%;1.5m 高度处舍内温度 维持在0℃左右,相对湿度为65%,基本达到羊舍温度标准。一般羊圈基本无保温效果,但有一定防风效果,羊圈使0.3m 高度处风速减少lm/s左右。
雷州半岛气候资源特征与农业发展对策
植石群, 刘爱君, 周世怀
2003, 11(4): 169-170.
摘要(1827) PDF(1353)
摘要:
根据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雷州半岛的气候特征,指出该岛热量资源丰富尤其是冬季热量资源丰富,符合热带气候标准,属北热带地区,应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重点发展高效热带经济作物和冬季农业生产基地,并提出灾害防御对策。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广州蔬菜产业
罗森波, 欧善国, 罗秋红, 涂悦贤
2003, 11(4): 171-172.
摘要(982) PDF(924)
摘要:
简析了广州市蔬菜供应淡季形成的气候成因,统计分析了广州蔬菜淡季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根据气候资源特征提出实现蔬菜周年供应及发展外向型绿色蔬菜产业的对策。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系统开发研究
欧钊荣
2003, 11(4): 173-175.
摘要(1213) PDF(1077)
摘要:
采用模块化、函数化设计方法,研制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系统(以下简称GXAOS)并投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简介了GXAOS系统结构、各模块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我国农牧交错带资源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赵举, 郑大玮, 妥德宝
2003, 11(4): 176-177.
摘要(1557) PDF(1219)
摘要:
阐述了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之间生态过渡带——农牧交错带独特资源与环境特征,指出该区应打破系统的封闭性,引进负熵促进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演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牧业系统良性耦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获取外源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和信息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渠道。
研究报告
国外作物生长模型区域应用中升尺度问题的研究
刘布春, 王石立, 马玉平
2003, 11(4): 89-91.
摘要(1285) PDF(1153)
摘要:
系统研究总结了小区或田问尺度上开发的作物生长动力模拟模型应用于更大区域尺度和更高级系统水平时,易发生环境变量的时空变异、响应变量的空间归并以及由于空间平均、时间变异和现有模型未考虑的新特性及其新过程时所产生的偏差等升尺度问题,归纳并提出有效控制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宁夏南部山区小麦干旱监测与灾损评估模型研究
刘静, 王连喜, 马力文, 武万里, 孙银川
2003, 11(4): 143-147.
摘要(1617) PDF(1383)
摘要:
研究计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1961~200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并利用FAO 提供的山区小麦K值和历年小麦生育期资料模拟历年逐旬小麦需水量。通过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各分量的订正,求算出历年小麦生长期间实际耗水量和水分满足率,运用包络产量和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建立了小麦单产干旱监测与灾损评估模型,应用效果良好,可满足监测与灾损评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