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省建设及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生态经济学
滕藤
2005, 13(3): 1-5.
摘要(1304) PDF(814)
摘要:
阐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指导生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生态经济理论今后研究的重点。指出生态经济学科应加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研究、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内蒙古中西部草地整治与建立节水型饲料作物基地探讨
孙鸿良
2005, 13(3): 6-9.
摘要(1033) PDF(1024)
摘要:
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草地普遍存在的退化问题,表现为生产力大幅度下降,草群质量降低;土壤裸露化、沙漠化土地面积日趋扩大;河流退缩,绿洲植被濒l临大片枯亡;自2000年以来各地纷纷退耕还草,建立人工饲料作物基地,在实施中又出现人工草地生态系统不稳定。水资源浪费严重,建设成效落后于大面积资源损伤速度以及草地生态安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分片整治与异地育肥、重建草地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及产业向多元化转移和建设节水型饲料作物基地的整治战略。
我国粮食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谢高地, 肖玉, 甄霖, 鲁春霞
2005, 13(3): 10-13.
摘要(2263) PDF(2084)
摘要:
试验研究证明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生态服务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估算出我国农田生态系统因自然生态过程和人类种植业活动过程共同作用,为人类年提供19509.1亿元生态服务和经济产品总价值,其中41.9%是由农田生态系统自然过程提供和产生的,58.1%是由人类种植业活动过程产生的。目前我国统计系统计量的年度种植业总价值中仅计量了人类种植业活动过程产生的经济价值和部分由自然生态过程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得到计量和反映的仅为64.7%,未计量的生态服务价值为35.3%,年达6881.06亿元。由于粮食生产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生态服务属公共服务范畴,国家应为粮食生产提供公共财政补贴的额度高限可达5140元/hm2 ·a。
我国农产品流动的生态空问跨区占用研究—以小麦为例
于格, 谢高地, 鲁春霞, 刘爱民
2005, 13(3): 14-17.
摘要(951) PDF(871)
摘要:
以小麦为例,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生态占用状况、流动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其流动过程中伴随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跨区占用现象及其给农产品生产区带来的生态和经济风险。提出应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适当提高小麦市场价格的建议。
湖南省2000年生态空问占用研究
熊鹰, 王克林, 易爱军
2005, 13(3): 18-20.
摘要(1312) PDF(1049)
摘要:
应用生态空间占用分析方法计算评估湖南省2000年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结果表明,湖南人均生态空间占用量为1.0323hm2,实际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4999hm2,人均拥有生态空间赤字0.5324hm2。这表明该省目前人均生态空间占用量已超过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力范围,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是以消耗自然资本为代价的。
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以安徽省岳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
程淑兰, 马艳, 肖风劲
2005, 13(3): 21-24.
摘要(1146) PDF(926)
摘要:
以岳西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例,研究构建了1套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指数叠加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该生态示范区不同时空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度和隶属度结果表明,在基准水平年(2000年)、近期目标年(2005年)和远景目标年(2010年)3个规划年限中,生态示范区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分别为0.268、0.541和0.859,并分别以不可持续发展、初级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隶属度为最大(0.487、0.484和0.663);在不同规划年限中自然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度和可持续发展隶属度均为最优,这与该县生态环境优越、经济社会水平低、发展潜力大的客观实际非常符合。
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郑钦玉, 卢坤, 薛华清, 何艺
2005, 13(3): 29-31.
摘要(1046) PDF(910)
摘要:
采用Delphi法与A 法相结合方法,研究建立了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模糊隶属函数模型和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值,对重庆市丰都县包鸾农业综合开发区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表明该区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效益较差,亟待改进;其3大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这与实际情况相符。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趋势探析—以ECOCERT认证项目为例
董杰, 孟凡乔, 李艳, 乔玉辉, 吴文良
2005, 13(3): 32-34.
摘要(2184) PDF(1376)
摘要:
简析了有机农业认证机构ECOCERT1999~2002年在中国认证的有机农产品品种、基地面积及分布状况,并探讨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蓄积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鲁春霞, 谢高地, 肖玉, 于格
2005, 13(3): 35-37.
摘要(990) PDF(968)
摘要:
对我国近20年来农田生态系统C蓄积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估算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田生态系统近20年来c蓄积总量持续增大,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C密度持续增大。农田C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且多>3t/hm2 ,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且普遍2。而科学管理作物残余物是增强农田生态系统C蓄积能力的关键。
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物量及C、N吸收分配的影响
马红亮, 朱建国, 谢祖彬, 曾青, 刘钢
2005, 13(3): 38-41.
摘要(1422) PDF(998)
摘要:
采用FACE(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2种N水平下CO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物量及C、N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高c02 显著降低水稻生物量和c在叶的分配比例,增加其茎、穗和根的分配。高c02 使N在叶的分配降低,穗的分配增加;低N和常规N处理水稻抽穗期根的分配分别降低9.67%和l3.1% ,其他生育期则增加3.5%~26.6% ;拔节期茎的分配分别增加7.O3%和5.71% ,成熟期分别降低1O.5% 和7.43%。N水平对水稻生物量和养分分配的影响不显著。
弃耕农田土壤分形特征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例
章予舒, 谢高地, 肖玉
2005, 13(3): 42-44.
摘要(1064) PDF(871)
摘要:
对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不同弃耕年限农地土壤颗粒分维数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含量越少,土壤分维数越低,表征农田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分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组分间的关系差异较大,分维数与<0.025mm组分的相关关系最大,<0.025mm粒径颗粒组分是农田土壤沙化的重要指示性粒径。土壤有机质和N含量与土壤分维数成指数关系,表明分维数可作为表征农田沙化演变中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以及沙化程度,评价土壤沙化演变的综合性定量指标之一。
三峡库区柑橘园土壤重金属行为特征研究
黄昀, 周优良, 李道高, 王三根, 谢金峰
2005, 13(3): 45-47.
摘要(1113) PDF(848)
摘要:
试验研究三峡库区奉节县、忠县、长寿湖和江津市柑橘园土壤重金属行为特征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全CA、有效镉含量显著高于30~60cm 土层,说明三峡库区柑橘园土壤已受到CA 污染;三峡库区柑橘园土壤重金属源于成土母岩,柑橘园黄壤全cu、全cr、全Zn和全As含量显著高于紫色土,而有效锌、有效镉、有效铜和有效铅含量显著低于紫色土。柑橘园紫色土中有效镉占全量百分比达30.39% ,黄壤中有效镉占全量百分比仅为2.30%。
粉煤灰理化性质与硅素释放规律的研究
冯跃华, 胡瑞芝, 云惊奇, 张杨珠, 邹应斌
2005, 13(3): 48-50.
摘要(1679) PDF(1236)
摘要:
对粉煤灰理化性质与si素释放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颗粒以物理性砂粒为主,占44.43%~98.67% ,容重较小,pH一般>7.5,可用作土壤改良剂;粉煤灰水溶性硅和有效硅含量与土壤差异不明显,但粉煤灰中si在100h内释放量比土壤的高3.0~25.0倍,可为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提供相当数量的si营养。Elovich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可较好地描述粉煤灰和土壤中Si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Elovich方程的b值和Freundlich方程的k值反映了si释放能力,且b、k值越大,si释放能力越强。
喷施钼肥对四川烤烟农艺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
廖晓勇, 向明, 秦毅
2005, 13(3): 51-53.
摘要(994) PDF(833)
摘要:
试验研究四川省不同植烟区土壤施用Mo肥对烟草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土壤喷施Mo肥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烟草的农艺和经济性状,提高烟叶蛋白质和烟碱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而石灰性土壤喷施Mo肥效果不明显。
微生物肥料对棉田土壤生态与棉花生长的影响
孙中涛, 姚良同, 孙凤鸣, 张刚
2005, 13(3): 54-56.
摘要(1213) PDF(940)
摘要:
试验研究微生物肥料对棉田土壤生态与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施用微生物肥料或与有机肥混施均可改善土壤生态,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容重,提高阳离子代换量,增加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棉花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9.2%和31.6%,且微生物肥料与有机肥混施效果优于单一使用。
长期定位施肥小麦田间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
尹力初, 蔡祖聪
2005, 13(3): 57-59.
摘要(1102) PDF(28)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小麦苗期田间杂草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田间杂草种类与各杂草相对丰度均发生变化,且各处理间Shannon多样性指数(H′)、Shannon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MG)均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施肥造成各处理间土壤养分的不同,各种杂草的生长因而受其不同影响所致。
不同温度对APEX园艺专用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研究
黄立章, 石伟勇, 李兆君, 朱素燕
2005, 13(3): 60-62.
摘要(817) PDF(37)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对APEX园艺专用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控释肥料释放速度均受温度的影响,且随温度的升高而释放速度加快,释放周期相应缩短,但3者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常绿植物肥尤其是P、K易受温度的影响,木本植物肥释放速度受影响最小,其养分释放也很平稳,控释效果最佳。
玉米-花生混作对系统内氮营养的影响研究
房增国, 左元梅, 李隆, 张福锁
2005, 13(3): 63-64.
摘要(931) PDF(35)
摘要:
试验研究玉米-花生混作对系统内N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花生∶玉米=5∶3混作对玉米、花生单株生物量、植株全N及单株吸N量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混作花生根际土壤NO-3-N浓度,同时显著增加混作花生根瘤数,提高单株根瘤固N酶活性。
不同用量圆叶决明栽培巨大口蘑对其产量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罗涛, 江枝和, 翁伯琦, 应朝阳, 罗旭辉
2005, 13(3): 65-68.
摘要(874) PDF(28)
摘要:
应用7个不同用量豆科牧草圆叶决明营养配方栽培巨大口蘑结果表明,所有添加圆叶决明处理产量均高于未加圆叶决明对照处理,且达极显著增产水平,其产量与圆叶决明用量呈二次多项式回归关系,当圆叶决明用量达500g/kg时,巨大口蘑产量达最高值。圆叶决明用量与氨基酸总量成极显著直线正相关,判定系数R2为0.9589**。圆叶决明对第1主成分中的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儿童氨基酸3大类中11种氨基酸影响较大,并继而影响氨基酸总量。
江苏省海安县耕地土壤肥力定位调查与分析
陈斌, 季应明, 吉训凤, 巫建华, 许学宏
2005, 13(3): 72-75.
摘要(1221) PDF(807)
摘要:
对江苏省海安县耕地土壤肥力近1000个定位样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2年海安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1991年增加9.8% 、7.4%、190% 和18.3% ,分别比1982年增加41.3%、31%、245.2%和18.6% ,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其土壤肥力演变与该县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良性循环,大量施用优质有机肥,全面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以及改良与优化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有关。
棉花限水灌溉与氮肥化学控制的产量效应研究
刘生荣, 李葆来, 贾涛, 刘党培
2005, 13(3): 76-78.
摘要(901) PDF(791)
摘要:
利用简易坑测与大田试验相结合方法,采用三因素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对限水灌溉与施N肥、化学控制进行组合研究,并建立了3项技术措施对皮棉产量效应模型。经模拟寻优,筛选出皮棉产量≥1875kg/hm 的优化组合方案,即灌水量678.8~821.4m /hm ,施N肥285.9~363.4kg/hm 和喷施缩节胺45.8~51.3g/hm2。并根据不同处理生育动态优化模型,用筛选出的优化组合方案进行模拟,获得优化栽培棉花均衡生长发育的优化动态模型及相应定量化实施诊断指标。
优化灌溉与施肥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影响研究
范仲学, 王璞, 梁振兴, MARIONBoeningZilkens, WILHELMClaupein
2005, 13(3): 79-81.
摘要(1159) PDF(1041)
摘要:

试验研究优化灌溉与施肥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限量灌溉处理相比,优化灌溉和传统灌溉处理小麦最上部3个节间明显伸长,导致株高增高10cm,旗叶叶面积减小7%,但倒2叶和倒3叶叶面积分别增加7%和20%;优化灌溉处理小麦旗叶茎叶夹角明显减小。与未施N肥处理相比,施用N肥有增大小麦株高、叶面积和茎叶夹角的趋势,且传统施N比优化施N更加明显。优化水N管理麦田各层次透光率与传统处理差异较小,但它们均显著低于限量灌溉和未施N处理。

旱稻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杨婕, 杨晓光, 王化琪, 王璞, BoumanB.A.M.
2005, 13(3): 82-86.
摘要(882) PDF(549)
摘要:

试验研究旱稻不同灌溉处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层次均为80cm以上,120cm以下土层土壤水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供水较多时旱稻水分耗散量、耗水强度也较大,而相同供水条件下旱稻水分耗散量和耗水强度又小于水稻对照;相同灌溉处理旱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水稻对照;而充足供水有利于旱稻根系在0~20cm表层发育,但不利于其根系在下层生长,而W2可促使根系下扎,更充分利用下层水分。

红壤丘陵区坡地固体径流基本理化性状探析
黄道友, 陈桂秋, 刘守龙, 张广平
2005, 13(3): 87-90.
摘要(907) PDF(776)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坡地固体径流中80%以上土壤颗粒为粉粒和粘粒。与其相应的表层土壤相比,固体径流中砂粒含量比其低24.3%~30.8%,粉粒含量比其高11.4%~15.9%,粘粒含量则基本一致。2001年与1993年相比,坡地2种不同经营方式固体径流,砂粒含量下降30.0%~53.8%,粉粒、粘粒含量分别增加18.0%~21.2%与3.8%~9.4%,其中油菜-玉米/ 甘薯复种制的粉粒化过程明显,乔-灌-草复层植被结构的粉粒化和粘粒化过程显著。2种经营方式固体径流的养分富集率均为水解性氮>有效钾>速效磷≥全N>全K≥全P>有机质,且养分富集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固体径流中有机质主要富集在0.05~0.001mm土粒中,N主要富集在<0.01mm土粒中,K主要富集在<0.005mm土粒中,其数量占该养分在固体径流中富集总量的73.5%以上;P在固体径流各粒径中均有分布。
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张秋英, 李发东, 刘孟雨
2005, 13(3): 95-98.
摘要(3183) PDF(3094)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的加剧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且叶绿素b比叶绿素a含量下降速度快,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拔节~抽穗期迅速上升,灌浆期后迅速下降,且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随水分胁迫的加重冬小麦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有所降低。
苹果套纸罩对防止果实日灼的效应
张建光, 刘玉芳, 孙建设, 施瑞德
2005, 13(3): 99-100.
摘要(1122) PDF(944)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嘎拉”和“乔纳金”树冠外围果实套纸罩可减弱果实受光强度2/3左右,生长季晴天果实日表面最高温度降低7℃以上,果实日灼率由45%左右降为7%~11%左右。苹果果实日灼易发区在其树冠西南面应适当多留内膛果和半遮荫果,外围裸露果则可套纸罩保护,时间以5月中下旬进行为宜。
枸杞总糖含量与环境因子的量化关系研究
张晓煜, 刘静, 袁海燕
2005, 13(3): 101-103.
摘要(1902) PDF(1435)
摘要:
对我国北方6省区枸杞采样分析枸杞总糖与土壤养分和气象因素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枸杞籽总糖含量受气象和土壤环境因子共同影响,其中土壤水解氮、速效钾、pH和有机质是影响枸杞总糖含量的主要因子。气象因子中果实形成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全生育期积温均与枸杞总糖含量关系密切,且气象因子较土壤养分对总糖含量影响显著。
核桃果皮的组织解剖学研究
吴国良, 刘燕, 沈元月, 张大鹏
2005, 13(3): 104-107.
摘要(1205) PDF(1151)
摘要:
研究表明核桃果皮(果壳)结构可分为外、中、内果皮3层,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前后2个时期。外果皮由数层细胞组成,前期表皮细胞密布腺毛,后期发育出角质层和气孔构造。不同品种及果实不同部位间果点亦有差异。中果皮为果肉的大部分,细胞大,中间散生有多束维管束。前期3层果皮界限不明显,进入后期后维管束数目增加,类型增多且出现分叉。前期内果皮细胞小而透明,与中果皮界限不明显,后期则迅速木质化而形成硬壳,逐渐转化为坚硬的木质化石细胞层,其外的维管束组织高度发达呈网络状。
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向彦, 贺浩华, 傅军如
2005, 13(3): 108-111.
摘要(1161) PDF(1252)
摘要:
综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与其他植物相互间的化感作用、水稻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特征特性、水稻化感育种、水稻化感作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展。
氯粘康酸环异构酶基因克隆及序列研究
钟文辉, 何国庆, 孙明, 喻子牛, 冯孝善
2005, 13(3): 112-115.
摘要(1072) PDF(840)
摘要:
研究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降解2,4-二氯酚能力较强的假单胞菌菌株“GT241-1”,并从中克 隆出参与降解2,4-二氯酚的氯粘康酸环异构酶基因(dcpC),该基因编码的氯粘康 酸环异构酶可将2,4-二氯-顺,顺-粘康酸转化为反式-2-氯-双烯内酯。采用的基因克隆策 略是用Southern杂交对其邻近基因进行定位后构建基因组文库,再用斑点杂交从基因文库 中筛选目的转化子。经序列测定得知dcpC基因编码区1110bp,且核苷酸和推测的编 码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dcpC属氯粘康酸环异构酶基因家族,并与该基因家族的其他 基因有一定差异。
盐度与碱度对花鲈幼鱼的毒性研究
郑伟刚, 张兆琪, 张美昭, 董双林, 张青田
2005, 13(3): 116-118.
摘要(1591) PDF(1125)
摘要:
试验研究盐度与碱度对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24h、48h、72h、96h碱度对花鲈幼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1.05mmol/L 、63.27mmol/L、56.85mmol/L和46.18mmol/L;盐度和碱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碱度对花鲈 幼鱼24h半致死浓度与盐度显著相关,二者间关系为ALK=125.05-2.18S(n=7,r=0.9756), 表明盐度和碱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研究
王旭清, 王法宏, 董玉红, 于振文, 李增嘉
2005, 13(3): 119-122.
摘要(1050) PDF(832)
摘要:
试验研究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95(6)161”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垄作栽 培可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更适宜小麦根系生长。土壤呼吸强度垄 作栽培20~40cm土层>平作栽培20~40cm土层>垄作栽培0~20cm土层和平作栽培0~20cm 土层。相同灌水量垄作栽培渗入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显著高于平作,2个小麦品种垄作栽培水 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62kg/m3和1.56kg/m3,较传统平作栽培分别提高 21.8%和16.4%。垄作栽培小麦群体内空气湿度较平作栽培降低3.5%~15.5%,同一品种不 同种植方式群体透光率均为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且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提高10.0%~ 13.2%,总干物质产量光能利用率提高10.3%~10.8%。
滇南热区优良绿肥饭豆栽培及其利用研究
汪汇海, 李德厚
2005, 13(3): 127-129.
摘要(1087) PDF(780)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饭豆压青处理可使陆稻籽实产量、生物量及玉米籽实产量分别提高42.86% 、70.77%和19.28%;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0~1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34g/kg、全N 1.98g/kg、全P 0.08g/kg和全K18.2g/kg,比压青前分别提高4.48g/kg、0.32g/kg、0.01g/kg和3.9g/kg。饭豆作橡胶幼林种植园覆盖作物可保护林地表土免遭冲刷。饭豆叶片中富含营养(含粗蛋白134.0g/kg,粗纤维184.7g/kg,粗脂肪32.0g/kg,粗灰分64.6g/kg)和18种氨基酸(其总含量高达87.3g/kg),可作家畜优质饲料。
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磷特性的影响
范丙全, 刘巧玲
2005, 13(3): 130-132.
摘要(1225) PDF(909)
摘要:
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P特性结果表明,免耕和秸秆还田均能促进土壤麦角固醇的增加,而少耕却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耕作方式间土壤有机碳水平无明显差异,但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免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加,深耕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则较低,秸秆还田微生物量显著高于无秸秆对照。浅耕处理溶P细菌数量最高,免耕最少,但少耕和免耕处理溶P微生物的溶P能力大于深耕及浅耕,秸秆还田对溶P微生物群体和高效溶P菌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石灰性土壤中解磷优势菌的筛选研究
郜春花, 王岗, 董云中, 焦晓燕, 张乃明
2005, 13(3): 133-135.
摘要(916) PDF(919)
摘要:
从石灰性土壤作物根际土样筛选出2株具有较强解P能力的优势菌株“B2”和“t367”,平板培养溶P圈D/d值分别为5.1和3.8,液体摇床培养过程中产生苹果酸、丙二酸、草酸和乳酸等多种有机酸,产酸总量分别为对照的28.25和19.78倍,pH分别较对照下降2.3和1.1,将“B2”和“B67”的培养液分别接种到4个不同地区土壤中恒温恒湿培养20d后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接种“B2”处理分别为对照的2.64、3.04、1.71和2.2O倍,接种“B67”处理分别为对照的2.12、1.90、1.35和1.78倍,且发现其溶P效果和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有效活菌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蚕豆任米问作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其吸磷量的影响
李淑敏, 李隆, 张福锁
2005, 13(3): 136-139.
摘要(1582) PDF(1098)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根系分隔方式蚕豆/玉米间作接种AM 真菌和根瘤菌对其吸收有机磷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 真菌均显著促进玉米和蚕豆吸收有机磷,与对照相比吸P量分别增加138.1%和82.3%;接种AM 真菌和根瘤菌对蚕豆吸收有机磷有协同促进作用,蚕豆根瘤数、根瘤重和菌根侵染率显著增加,并改善与其间作玉米的营养状况,明显促进玉米生长。
不同寄主植物烟粉虱种群数量消长及空间动态变化研究
张丽萍, 张贵云, 刘珍, 张文吉
2005, 13(3): 147-149.
摘要(967) PDF(904)
摘要:
对不同寄主植物烟粉虱(Bemisia tabaci)种群动态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寄主植物烟粉虱种群数量达高峰的时间有所差异,波幅也不一致,12种作物烟粉虱种群数量依次为油葵>西葫芦>棉花>大豆>南瓜>茄子>丝瓜>番茄>辣椒>黄瓜>菜豆>玉米,说明烟粉虱对其寄主植物具有一定的自然选择性。用扩散系数(C=S/X)对烟粉虱在棉花、油葵和大豆作物田空间分布型初步分析结果均为聚集分布型。
斜纹夜蛾自然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研究
丁建, 秦厚国, 叶正襄, 黄水金, 罗任华
2005, 13(3): 150-152.
摘要(1347) PDF(721)
摘要:
根据斜纹夜蛾发育历期与温度的数学关系、卵和幼虫田间自然存活率及田间逐日产卵量参数,研究建立了斜纹夜蛾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的变维矩阵模型。并运用该模型预测南昌市郊区甘蓝田斜纹夜蛾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其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相符。
日光温室西红柿病虫害防治对策
贺献林, 杨国强, 江志军, 李全栓, 张伟亮
2005, 13(3): 153-155.
摘要(795) PDF(735)
摘要:
简析了日光温室生态系统西红柿生育特点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并提出“改善环境、健身栽培、综合预防、合理用药”防治策略。
黄河小浪底水库滩地蝗灾综合防治对策
蔡春菊, 王成, 王怀训
2005, 13(3): 156-157.
摘要(1135) PDF(840)
摘要:
简述了黄河小浪底水库滩地蝗灾发生现状,提出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利用滩地,改善滩地生态环境,抑制蝗灾发生的综合防治对策。
择伐作业对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邱仁辉, 陈涵
2005, 13(3): 158-161.
摘要(1248) PDF(856)
摘要:
研究4种不同强度择伐作业(弱度13.0%、中度29.1%、强度45.8%和极强度67.1%)对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及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与中度择伐对林分结构的影响较小,原林分乔木层优势树种的地位仍保持甚至略有提高;而强度择伐和极强度择伐则引起林分结构一定的变化,一些优势树种的地位削弱,而另一些树种的优势地位上升。但采伐作业不利于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尤其是林冠强度破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大,而轻度与中度择伐作业有利于原有物种保持与恢复,这可能与不同强度择伐作业引起林地光照条件、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子的不同变化有关。
福建省森林景观时空动态特征研究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毕晓丽, 兰思仁
2005, 13(3): 162-164.
摘要(1009) PDF(856)
摘要:
研究分析福建省森林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结果表明,1987~1997年全省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由1.727、0.786增至1.884和0.857,而优势度指数由0.470减至0.313。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增趋势,而景观优势度指数则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群落特征研究
胡正华, 于明坚, 丁炳扬, 方腾, 钱海源
2005, 13(3): 169-171.
摘要(809) PDF(676)
摘要:
研究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青冈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青冈群落植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其属的地理成分具有较高的热带成分比例。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叶性质以小型叶、单叶、革质和非全缘为主。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一乔木层一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乔木层、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坡地人工刺槐林降雨入渗及造林技术研究
杨帆, 刘志军, 马忠秋, 张万军, 唐常源
2005, 13(3): 172-174.
摘要(1018) PDF(939)
摘要:
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坡地人工刺槐林降雨入渗及造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后短时间内 (10~30cm)上层剖面水势很快由初始值增至最大值,当降雨停止后水势逐渐降低。随入渗 进行而下渗锋面向下扩展,水势分布曲线由较陡直逐渐变为相对平缓。降雨初期有林地入 渗速率慢于无林地,随降雨进行有林地入渗锋前移速率明显快于无林地,有林地植被及枯 落物的存在阻缓了地表径流和壤中侧向流,增加了垂直一维入渗。
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Ⅲ.叶面肥与透光度对扦插苗生长的影响
傅瑞树, 孙晓冬, 黄琦, 朱建华, 徐鹭霞
2005, 13(3): 175-177.
摘要(1067) PDF(866)
摘要:
试验研究叶面肥和透光度对南方红豆杉扦插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对扦插苗 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呈正效应,而透光度的影响则呈负效应,且前者效应大于后者。 喷施叶面肥和未喷施叶面肥处理间扦插苗新梢长、苗鲜物质量和根鲜物质量及叶绿素含量 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且喷施叶面肥处理40%与80%透光度间以上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 40%与60%透光度间或60%与80%透光度间差异仅部分指标差异显著;而未喷施叶面肥处理 透光度对扦插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仅部分处理间有明显差异,但不足以导致扦插苗生长量 的显著差异。
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Ⅳ.促根剂对扦插穗条生根的影响
傅瑞树, 黄琦, 孙晓冬, 黄雪羚, 徐鹭霞
2005, 13(3): 178-180.
摘要(923) PDF(1031)
摘要:
试验研究促根剂对南方红豆杉扦插穗条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促根剂A3生根效果最佳,其始根天数、生根率、根数、根长和根系效果指数分别为52.7~64.0d、90.0%~93.7%、8.00~8.67条、8.67~8.93cm和0.61~0.69,显著优于其他3种促根剂;其次为促根剂A2>促根剂A1>萘乙酸(对照)。除20ng/kg浓度促根剂A1所得根系效果指数显著高于10ng/kg和15ng/kg浓度外,促根剂A2和A3各浓度间差异不明显,但20ng/kg浓度促根剂A2根系效果指数也高于其他2个浓度,提高促根剂A1和A2的应用浓度有望提高扦插穗条生根效果。
有机茶在我国的实践
刘新, 傅尚文, 张优, 舒爱民, 邬志祥
2005, 13(3): 183-185.
摘要(904) PDF(1154)
摘要:
简述了我国有机茶发展概况与优势,并分析了有机茶效益,提出有机茶可持续发展策略。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刘建昌, 陈伟琪, 张珞平, 洪华生
2005, 13(3): 186-190.
摘要(1103) PDF(1093)
摘要:
阐述了环境经济手段在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福建省 九龙江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问题,提出“畜禽养殖税(费)、排污权交易,化肥和农药施用税(费)、补贴、促险,退耕补贴、水保押金,流域共同治理基金、排污配额交易”等环境经济手段及其应用形式,并分析论证了其实施后的费用效果和可行性。
黑龙港蓄污区污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
李科江, 曹彩云, 郑春莲, 王有增
2005, 13(3): 191-193.
摘要(913) PDF(1095)
摘要:
运用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港蓄污区污水水质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该 水体为严重污染水体,且重金属为最主要污染因子,其中Pb、Cd和Hg超标量高达3~23倍。根据国家农业灌溉水质标准,该水体不宜用于农业灌溉。
3种水生漂浮植物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
娄敏, 廖柏寒, 刘红玉, 邹雅竹
2005, 13(3): 194-195.
摘要(1402) PDF(1296)
摘要:
对紫萍、大和凤眼莲3种水生漂浮植物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漂浮植物对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全N和全P、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明显效果,且能有效抑制藻类生长,处理效果大>凤眼莲>紫萍。大和凤眼莲均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大生长繁殖较易控制,且对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效果佳和改善水质,有综合利用价值。
大工业应用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根本途径
孙明湖, 咸惠军, 南方
2005, 13(3): 196-198.
摘要(1211) PDF(1175)
摘要:
阐述了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大工业应用是解决秸秆问题的根 本途径,并提出具体对策。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理性思考
贺建林, 陈桂香
2005, 13(3): 199-201.
摘要(1102) PDF(1214)
摘要:
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即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由来已久,人口高速增长 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对自然生态规律缺乏充分认识和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导致我国战略与决策失误;我国生态环境的管理尚不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欠缺及生产技术落后,导致资源环境过度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长期以来环境意识淡薄也制约着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洞庭湖湿地生物利用与农业开发模式研究
齐恒
2005, 13(3): 202-204.
摘要(829) PDF(1093)
摘要:
简述了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应加强法制 建设与湿地科学研究,综合整治,建立生物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利用模式和具有湿地特色的产业结构策略。
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魏毅
2005, 13(3): 205-207.
摘要(934) PDF(1782)
摘要:
简析了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生态农业主要模式及效益,并提出发展对策。
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土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董家华
2005, 13(3): 25-28.
摘要(1043) PDF(1154)
摘要:
根据生态农业土地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建立了可供不同层次生态农业区选用的参考指标库。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选用的4个指标组19个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最后确定11个指标组成生态农业县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羽叶决明添加沼渣对大球盖菇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伯琦, 应朝阳, 罗旭辉, 江枝和
2005, 13(3): 69-71.
摘要(720) PDF(419)
摘要: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豆科牧草羽叶决明与稻草、木屑及沼渣不同混合培养料对大球盖菇子实体产量及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各异,以羽叶决明+沼渣混合培养料(处理Ⅰ)栽培大球盖菇,其子实体产量比处理Ⅱ(稻草+沼渣)和处理Ⅲ(稻草+木屑)分别提高12.5%及29.4%;而其子实体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儿童氨基酸、硫氨基酸、支链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高于处理Ⅱ、处理Ⅲ 32.02%、134.37%,45.67%、101.07%,51.69%、112.88%,19.33%、74.92%,45.96%、102.01%,62.50%、315.86%和32.31%、84.55%;其子实体中芬香族氨基酸含量比处理Ⅱ降低48.78%,但比处理Ⅲ提高92.7%。总体评价处理Ⅰ氨基酸评分(AAS)为61,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78.9,均高于处理Ⅱ和处理Ⅲ,有助于提高菇类品质。

江淮流域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及预报模型与耕作层排渍模型研究
张佳华, 毛飞, 金之庆
2005, 13(3): 91-94.
摘要(1255) PDF(1054)
摘要:
研究分析了江淮流域地下水位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地下水位与初始土壤湿度、初始地下水位、温度、日照、参考作物蒸散量、蒸发和降水的关系。并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地下水位预报模型;用相关分析法求出给水度,并建立耕作层排渍模型。
COTTON2K在新疆棉花精准种植管理中的应用
杨艳敏, 刘小京, 欧阳竹
2005, 13(3): 123-126.
摘要(1079) PDF(1020)
摘要:
筒述了棉花模拟模型COTTON2K的新增特点,并利用新疆2002~2003年棉花数据对该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指出模型验证中存在的问题。
DGGE法与常规培养法对稻田蓝细菌多态性分析结果比较
宋铁英, 林智敏, 郑伟文, L0TTAMartenss0n, ULLARusmussen
2005, 13(3): 140-143.
摘要(1137) PDF(963)
摘要:
研究运用蓝细菌和硅藻16S rDNA特异引物,将晚季水稻生长后期稻田土壤中提取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后,以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条DGGE带经克隆测序,经NCBI基因库比对得晚季水稻生长后期存在10种蓝细菌,包括4种Leptolynggbya、1种Chamaesiphon、1种Nostoc、1种Oscillatoria、2种Synechococcus和1种Chroococcidiopsis。同层不同位置土壤中蓝细菌种群亦有所不同,但每个取样点都有一些特有的蓝细菌种类。用常规方法对同一稻田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蓝细菌鉴定图谱观察到类似L3mgbyaOscillatoriaChroococcidiopsisNostoc的蓝细菌,但显微镜下无法准确分类。比较结果表明采用DGGE法比常规培养法能更准确进行蓝细菌多态性鉴定。
山西省小麦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
原宗英, 武英鹏, 李艳芳, 曾卫芳
2005, 13(3): 144-146.
摘要(1439) PDF(880)
摘要:
研究分析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V24和V38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5.8%、11.3%和0.0%,其对应抗性基因可视为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在所发现的43个致病类型(毒性基因组合)中THT、TRK、TRT、THK和PHT出现频率居前5位,分别为17.8%、14.4%、11.0%、8.2%和7.5%,为山西省目前小麦叶锈病的优势致病类型。
日光温室西红柿病虫害防治对策
林田苗, 黄三祥, 全昌明, 罗菊春, 王立新
2005, 13(3): 153-155.
摘要(918) PDF(892)
摘要:
简析了日光温室生态系统西红柿生育特点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并提出“改善环境、健身栽培、综合预防、合理用药”防治策略。
粗壮女贞繁殖与栽培技术研究
杨礼旦, 王安文
2005, 13(3): 181-182.
摘要(1252) PDF(1008)
摘要:
对粗壮女贞繁殖与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窖沙藏种子处理3月2日播种,4月下旬即可萌发且发芽率达80%,1年生平均株高62.3cm,平均地径0.58cm;无性繁殖以秋季扦插效果较好,野生穗条短枝成活率达43.7%,分别比春季、夏季扦插高13.7%和38.7%;扦苗萌条短枝成活率达88.5%,分别比春季、夏季扦插高46.0%和73.7%;退耕还林地种植其株行距0.8m×1.5m~0.6m×1.5m,种植密度为0.8325~1.1100万株/hm2,荒山荒地造林则采用2m带宽,株距0.6m,种植密度8325株/hm2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