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1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化学特征
赵雨森, 辛颖, 孟琳
2007, 15(3): 1-4.
摘要(1028) PDF(701)
摘要:
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枯透水和地表径流中的pH值、溶解氧、浊度、总溶解固体、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其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pH和DO降低,TURB和TDS明显增加,化学元素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树干径流除了Cu外其余各化学元素含量均明显增加。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各元素的变异系数较大。枯透水各化学元素的变异系数低于其他水样,只有Mn元素变化较大。穿透水、树干径流和枯透水中的K、Ca淋溶量较大,Cu、Zn淋溶量较少,根据淋溶系数的大小排列穿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n>K>Mg>Cu>Fe>Ca>Na>Zn,树干径流的淋溶序列为Mn>Mg>K>Fe>Ca>Cu>Na>Zn,而枯透水的淋溶序列为Mg>Mn>K>Fe>Ca>Cu>Na>Zn。
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与固碳量研究
谢军飞, 李玉娥, 李延明, 高清竹
2007, 15(3): 5-7.
摘要(1429) PDF(2242)
摘要:
为了解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库的贮量及其固碳效果,在1995年和2000年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对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北京城市园林树木总碳贮量约为58.88万t,单位建成区面积碳贮量为7.70t/hm2;近年来北京园林树木碳贮量正逐年增加,2002年新增碳贮量达0.46万t。
石河子荒漠绿洲农业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
丁连军, 吕新, 李鲁华
2007, 15(3): 8-13.
摘要(1082) PDF(894)
摘要:
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和4个气象站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石河子地区光、热、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计算分析了该区主要作物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光能资源丰富,高于长江中下游及同纬度其他地区;沙漠、戈壁的增温效应使其热量资源高于国内同纬度其他地区。降水量虽小,作为灌溉农业的调节用水,可基本上满足生产需要。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差。其主要作物实际产量与光合潜力、光温潜力相差很大,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潜力。对光温潜力分析表明,该区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其次是温度。同时根据对石河子荒漠绿洲耕地资源潜力、宜农土地光热资源潜力和水资源潜力的分析,提出了自然资源优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模式。
祁连山北坡中段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李俊生, 刘建泉, 张晓岚
2007, 15(3): 14-17.
摘要(1212) PDF(1088)
摘要:
采用样线夹日法,对夏季(7~8月份)祁连山北坡中段7个不同海拔梯度(1600~3900m)的小型哺乳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共置铗6720夹日,捕获10种254个个体,其中兔形目(Lagomorpha)2种,啮齿目(Rodentia)8种,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的捕获数量最高,占总数的23.27%,与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长尾仓鼠(C.longicaudatus)构成常见种,占总捕获数量的70.20%。物种在不同海拔梯度中呈明显的不均匀分布。相关性分析发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在中海拔地带最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与海拔呈明显的单峰关系,但动物捕获率却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负线性相关关系。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单峰状海拔分布与初级生产力和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一致。
农田生态条件对灰漠土养分及胡敏酸特性的影响
孙本华, 高明霞, 吕家珑, 王星, 张一平
2007, 15(3): 18-20.
摘要(956) PDF(957)
摘要:
通过比较荒地和玉米地土壤养分、胡敏酸热解特性和红外光谱特征,研究了灰漠土农田生态条件对土壤养分和有机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缓效钾和碱解氮的含量,但使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下降,土壤pH略有下降。荒地土壤胡敏酸的脂肪族侧链较多,胡敏酸较年轻,而玉米地土壤胡敏酸侧链较少,胡敏酸相对较老。荒地土壤胡敏酸的脂族性强于玉米地。农田生态条件使土壤胡敏酸老化。
福建烟区土壤主要物理化学性状的研究
熊德中, 蔡海洋, 罗光, 张仁椒, 李春英
2007, 15(3): 21-24.
摘要(826) PDF(783)
摘要:
通过对福建烟区具有代表性的2266个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性状分析测定表明:土壤的pH值平均为5.05,物理性黏粒(<0.01mm)36.56%,有机质22.99g/kg,全N 1.52g/kg,碱解氮144.41mg/kg,全P0.52g/kg,速效磷28.41mg/kg,全K19.50g/kg,速效钾79.50mg/kg,缓效钾259.61mg/kg。与第2次土壤普查比较,福建烟区土壤普遍酸化,有机质和全K含量下降,土壤全P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部分土壤N素积累。福建烟区应重视土壤酸度的调节和有机肥的施用,选择适宜的土壤质地类型,适当控制N肥的施用,适量施用P肥,重视K肥的施用。
重庆市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评价
李晓宁, 高明, 慈恩
2007, 15(3): 25-28.
摘要(1010) PDF(846)
摘要:
对重庆市14个县(区)的334个植烟土壤样品的有效态微量元素Fe、Mn、Cu、Zn、B和Mo的含量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20%以上植烟土壤缺Mo、Zn,75%以上土壤缺B,有效铁、锰含量较丰富,有效铜极丰富。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均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钼含量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硼含量在pH<7.0时随pH的增加而增加,但在pH>7.0时含量下降。植烟土壤中有效铁和有效铜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有效锰、硼和钼与有机质无明显相关性。
淀粉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中的应用
李彦明, 刘晓霞, 李国学, 魏远
2007, 15(3): 29-31.
摘要(1023) PDF(1314)
摘要:
目前无机粘结剂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中应用相当广泛,但其自身不可避免的缺点越来越限制它在有机复混肥中的应用。试验表明:天然玉米淀粉不适于直接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但将玉米淀粉进行改性后的液体粘结剂A和干粉粘结剂B作为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符合中国复混肥标准的要求,且优于国家标准;颗粒成粒率大于93%,其返料率低,用量不超过1%;颗粒的抗压碎力大于10N,且颗粒完好率为100%。将改性淀粉基粘结剂替代无机粘结剂凹凸棒,在有机复混肥造粒生产上完全可行,且可用作高浓度养分含量的有机复混肥造粒。
施钾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定一, 张永清
2007, 15(3): 32-37.
摘要(1228) PDF(933)
摘要:
以强筋面包小麦“临优14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K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K(K2O)37.5~112.5kg/hm2范围内,随施K量增加,小麦产量逐渐提高,可增产793.5~1672.5kg/hm2,净增收益981.0~1878.0元/hm2,且处理间差异显著,但当施K量增加到150kg/hm2时,小麦产量却降低,中产条件下施用K肥以112.5kg/hm2左右为宜。施K处理对清蛋白影响小,对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影响大。施K可显著提高小麦的贮藏蛋白、总蛋白及各种氨基酸含量,进而改善小麦品质。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随施K量的增加而改善,与对照相比,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面包体积和延伸性等重要烘焙品质指标均有改善。本试验条件下,N(N)、P(P2O5)、K(K2O)最佳比例以2∶1∶1、施K量(K2O)103.0~112.5kg/hm2范围内,有利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不同底肥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原向阳, 张丽光, 张平平, 苗果园, 郭平毅
2007, 15(3): 38-40.
摘要(1378) PDF(933)
摘要:
利用未熟化土壤(耕层2.0m以下)在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底肥(CK、N、P、K、NP、NK、NPK、有机肥、NPK+有机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P肥对小麦各生长性状、产量、叶绿素含量、植株N含量和籽粒蛋白均有显著作用;植株N含量与籽粒N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亦显著正相关。在北方黄土母质的石灰性贫瘠土壤条件下,无机肥N、P、K 3因素中,P肥具有第一重要的作用,是小麦生长发育的限制因子。
红壤稻田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钾平衡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文菀玉, 王凯荣, 谢小立
2007, 15(3): 41-44.
摘要(1051) PDF(861)
摘要:
基于1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稻田系统在不同化肥配施条件下,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对土壤K素平衡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或仅施化肥,土壤K素严重亏缺,其中以不施K的NP处理最严重,平均每年亏损K120.1kg/hm2,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施肥制度可大幅度降低稻田土壤K素的亏损甚至出现K素盈余,NP+C处理平均每年亏损K素2.2kg/hm2,而NPK+C处理平均每年盈余K素154.5kg/hm|2/但过高的K输入可能导致K营养元素的大量流失,降低K肥资源利用效益并增加环境污染风险,实行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时应适当减少化肥K的施用量;在不同施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都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循环”增产率随化肥配施程度提高而降低,不施肥基础上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稻谷增产率为56%,与NP配施后,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增产率降至18.8%,而在NPK配施基础上有机物养分循环利用的增产率只有10.2%,处理NPK+C2与处理NPK之间的稻谷产量却没有显著差异,可见有机养分循环利用可以代替化肥K的施用;有机养分循环利用降低了K内部利用效率(IKUE)值,大小顺序为NPK+C<NP+C<NPK<NPK+C2<C<CK<NP。
控释氮肥对棉花的增产效应研究
李伶俐, 马宗斌, 林同保, 房卫平, 谢德意
2007, 15(3): 45-47.
摘要(1430) PDF(954)
摘要:
大田条件下,以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了控释N肥对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肥效特点。结果表明:施等量N(150kg/hm2)控释N肥处理和对照相比,在棉花开花结铃期可有效增加叶面积,提高棉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PSⅡ潜在光化学活性(Fv/Fo),改善叶肉细胞的光合能力,提高叶片光合效率,从而提高群体光合效率,增加单株结铃数和铃重,子棉产量显著增加10.3%,肥效提高10.2%。而施N量比对照减少20%的处理,子棉产量与对照平产,但其肥效比对照提高29.0%,且一次性基施免追肥,省工省时。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胡诚, 曹志平, 罗艳蕊, 马永良
2007, 15(3): 48-51.
摘要(2576) PDF(2533)
摘要:
为了研究施用生物有机肥(EM堆肥,即有效微生物制剂+堆肥)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进行了7年的施用15t/hm2·a有机肥、施用7.5t/hm2·a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有机肥)、施用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随着生物有机肥用量的提高,碱性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与有机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施用化肥可一定程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和有效养分含量,但作用不明显。施肥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趋势是: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对照。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施肥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的生物学指标。
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隋跃宇, 张兴义, 焦晓光
2007, 15(3): 52-54.
摘要(1965) PDF(1144)
摘要:
通过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玉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对玉米土壤的培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无肥、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N、P、K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各生育时期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促进土壤微生物量显著增长,增强了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
施硅对玉米生长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邹春琴, 高霄鹏, 张福锁
2007, 15(3): 55-57.
摘要(848) PDF(717)
摘要:
以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培条件下施Si与水分胁迫对玉米生长、蒸腾速率、叶片ABA浓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存在水分胁迫,施Si对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无论是否施Si,停止供水4d后玉米生物量明显降低;施Si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的蒸腾速率,停止供水后其蒸腾速率明显低于正常水分供应处理,且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蒸腾速率逐渐降低;无论是否存在水分胁迫,施Si明显增加了玉米叶片的ABA浓度,同时水分胁迫增加了玉米叶片的内源ABA浓度。
苗期叶面施硅对生姜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黄延楠, 刘军, 张振贤
2007, 15(3): 58-60.
摘要(968) PDF(774)
摘要:
在生姜发棵期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硅酸钠对生姜叶片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浓度的Si可降低姜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REC),保护植物细胞膜的完整性,但过高浓度及过量的Si反而使MDA含量和REC升高;经过3次处理后,生姜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以第1次处理效果最为显著,第2次、第3次处理后酶活性上升幅度减缓,高浓度的Si反而造成酶活性的下降;叶面喷施Si的浓度以500~1000mg/L效果较好,能防止生姜叶片的膜脂过氧化,增强叶片保护酶的活性。
不同土壤培肥措施下农田有机物麦秸分解的数学模型研究
李云乐, 乔玉辉, 孙振钧, 张录达, 张瑞清
2007, 15(3): 61-63.
摘要(1187) PDF(811)
摘要:
利用网袋法研究不同培肥措施和不同土壤生物对麦秸分解率的影响,并依据试验所得数据,采用DUD非线性数学模型的数据拟合方法,确立农田有机物分解的非线性数学模型。由拟合模型的回归平方和以及残差平方和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精度很高,表明采用本研究中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可很好地描述农田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夏秋季节性干旱对南方春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
贺喜全, 盛良学, 廖江林
2007, 15(3): 64-67.
摘要(1015) PDF(835)
摘要:
试验研究了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性干旱条件下春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夏、秋季节性干旱使玉米线性灌浆期、叶面积稳定期及生育期缩短,秃顶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其中对晚熟品种影响较大,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较小,且不同品种减产幅度不同。根据其影响的大小可选出抗旱能力较强的春玉米品种。
玉米二元覆盖农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买自珍, 罗世武, 程炳文, 王勇
2007, 15(3): 68-70.
摘要(1044) PDF(866)
摘要:
旱地玉米采用垄面覆膜、垄沟覆不同用量麦草的二元覆盖试验结果表明:随麦草覆盖量的增加土壤保墒效果明显;其中0~100cm土层土壤玉米全生育期累积贮水量5250kg/hm2和9750kg/hm2的麦草覆盖处理比垄面覆膜垄沟未覆麦草处理平均增加146.2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67%~28.65%,降水利用率提高12.39%~18.29%,玉米增产12.10%~18.15%。
旱地大豆垄沟周年覆膜栽培水肥效应研究
李志军, 简毓峰, 赵爱萍
2007, 15(3): 71-74.
摘要(809) PDF(833)
摘要:
针对陇东旱作农业区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等问题,从改善旱地大豆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筛选出旱地大豆垄沟周年覆膜栽培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新模式。研究表明,垄沟周年覆膜栽培技术可把冬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中,又可最大限度蓄积大豆生育期的降水,从而明显改善旱地大豆的水肥条件,增产效果显著,是陇东旱地大豆自然降水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新技术模式。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王振华, 张喜英, 陈素英, 裴冬, 孙宏勇, 卢香兰
2007, 15(3): 75-79.
摘要(1495) PDF(1256)
摘要:
以河北省30多年来不同年代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对产量提高所做的贡献并不明显;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株高的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没有随株高的降低而减少;品种更新对蜡质含量、SPAD值、叶水势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比叶重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灰分含量与产量存在相关性。
黄土高原小杂粮作物生产态势与地域分异
张雄, 山仑, 李增嘉, 王立祥, 柴岩
2007, 15(3): 80-85.
摘要(1222) PDF(1116)
摘要:
分不同地区和作物,对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小杂粮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粮食生产中居重要地位。山西省小杂粮播种面积最大,甘肃省次之,宁夏回族自治区播种面积虽不及陕西省,但所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却较高。在不同小杂粮作物中,以马铃薯分布面积最大,谷子次之,其后依次是荞麦、绿豆,其他作物则分布相对较少。同时对小杂粮分布最为集中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主要小杂粮作物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将该区分为3个区,10个亚区,评述了各区主要小杂粮生产和分布特点,为合理开发小杂粮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两种取样尺度下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宁茂岐, 刘洪斌, 武伟
2007, 15(3): 86-91.
摘要(1233) PDF(1077)
摘要:
通过在两种取样尺度下采集重庆地区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重金属As、Hg、Cd、Pb、Cr含量,研究不同取样尺度下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空间分析的实用性和空间插值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除小尺度中As、Cd、Cr呈正态分布,小尺度中的Pb、Hg和大尺度中As、Hg、Cd、Pb、Cr均呈偏态分布。各重金属变异系数存在明显空间变异(CV介于23.2%~24.1%),小尺度下空间变异较小,大尺度下空间变异大。在两种取样尺度下,土壤重金属均存在典型的半方差结构,表明采用地统计学方法进行重金属空间变异分析是可行的。在小尺度下,各重金属块金系数介于0.112~0.736之间,表明具有强或中等空间自相关;在大尺度下,块金系数介于0.301~0.570之间,表明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空间插值和交互检验结果表明,As、Cr、Hg、Cd在小尺度下的空间估测结果能准确地反映变量的空间变异,在大尺度下估值有偏差,Pb在两种尺度下的估测结果均有偏差。
AM菌对三叶草吸收、累积重金属的影响
孔凡美, 史衍玺, 冯固, 李晓林, 许鹏亮
2007, 15(3): 92-96.
摘要(1536) PDF(1068)
摘要:
采用4室根箱培养系统,探讨了Cu、Zn、Pb、Cd 4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丛枝菌根菌对三叶草生长及吸收、累积重金属的作用,结果表明:重金属Cu 100mg/kg、Zn 600mg/kg、Pb 300mg/kg、Cd 10mg/kg的复合污染对三叶草生物量影响较小,但土壤重金属处理使丛枝菌根菌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caledonium对三叶草的侵染率分别降低53%和56%,菌种G.intraradice的菌丝密度降低73%;接种菌根真菌能明显减少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三叶草对Cu、Cd和Pb的吸收,并强化根系在限制重金属Pb和Cd向地上部运输中的作用,地上部Pb和Cd含量分别下降24.2%~55.3%和65%~97.9%,使三叶草地上部Cd和Pb含量均低于我国牧草重金属安全含量,提高了三叶草可食部分的质量;不同菌根真菌对三叶草吸收、累积及分配重金属的影响有明显差异,Glomus intraradices对减少三叶草对重金属的吸收及其在地上部可食部分的累积的作用大于Glomus caledonium。丛枝菌根菌对于强化三叶草根系对重金属的固持作用,调节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生物循环,减轻重金属对食物链的污染风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稀土镧对镉胁迫小麦遗传学防护效应的研究
叶亚新, 金进, 王金虎, 田苗, 高平
2007, 15(3): 97-99.
摘要(1177) PDF(1115)
摘要:
以有丝分裂指数和染色体畸变率为指标,应用水培法研究了重金属Cd对小麦幼苗的毒害及稀土La的防护效应。结果表明:Cd胁迫降低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增加染色体畸形率,且毒害效应与剂量和处理时间正相关。Cd胁迫下小麦根外观上呈现大量褐色斑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扭曲,生长延缓或停滞;细胞分裂过程中表现为高频率出现的微核及染色体滞留。La对小麦幼苗Cd污染具有防护效应,可使小麦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升高、染色体畸变率下降,且对微核的防护效应尤其显著。
高温和CO2浓度倍增对华北落叶松幼苗抗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梁建萍, 刘咏梅, 牛远, 谢敬斯
2007, 15(3): 100-103.
摘要(870) PDF(884)
摘要:
在35℃高温和CO2浓度700μmol/mol的人工模拟复合处理下,研究了华北落叶松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华北落叶松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下降趋势,而在CO2倍增和其与温度复合胁迫下上述酶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在高温胁迫下提高,在CO2倍增及与温度复合胁迫下降低。表明CO2倍增可以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有效地提高华北落叶松幼苗对高温胁迫的防御能力。
营养与株型调控对雾培马铃薯的结薯生理影响
王季春, 唐道彬, 吕长文, 何凤发, 何庆学
2007, 15(3): 104-107.
摘要(1227) PDF(1178)
摘要:
本研究采用3套营养液配方与3种株型调控措施探讨了不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品种的结薯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配方对雾培马铃薯的“源流库”皆存在一定的影响;采用以前期最小、结薯期最大的N/K和NH4+-N/NO>3--N比值的A2营养液,对植株的光合势、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匍匐茎数、总薯数、总薯重以及后期末茎叶鲜重与干重等的增长刺激作用最大,其中又以“CIP24”品种的结薯性能最好;下放植株、喷施矮壮素和剪尖处理的不同组合均能使“CIP24”品种在A2营养液下增加光合势,降低株高,增加鲜重和增大根系体积。
番茄抗性砧木对温室根结线虫和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群落结构动态的影响
陈云峰, 曹志平
2007, 15(3): 108-112.
摘要(1206) PDF(1038)
摘要:
抗性砧木嫁接是一种有效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病的生物方法。研究番茄抗性砧木Beaufort(Lycopersicon lycopersicum×L.hirsutum)对其靶标生物——根结线虫和非靶标生物——土壤自由生活线虫的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影响的结果表明:抗性砧木小区根结线虫2龄幼虫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小区,根结线虫2龄幼虫取样时间之间变动显著;根据营养来源可将线虫分为4大营养类群,即食细菌、食真菌、食植物、杂食/捕食性,食真菌、食植物线虫密度变动显著,抗性砧木小区食细菌线虫密度高于对照小区,食真菌线虫密度低于对照小区;应用食真菌线虫数量/食细菌线虫数量指数F/B、修改后的F/B指数、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λ分析比较抗性砧木小区和对照区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F/B、修改后的F/B、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取样时间之间变动显著,F/B、修改后的F/B、优势度指数λ和均匀度J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抗性砧木嫁接对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高毒效杀蚜球孢白僵菌菌株筛选
何恒果
2007, 15(3): 113-116.
摘要(1075) PDF(870)
摘要:
试验研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4菌株“Bb7001”、“Bb7004”、“Bb8001”、“Bb4014”在21℃下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的侵染致病力及对桃蚜生殖力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1℃下,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侵染致病力和对其生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在总体上基本一致,但三者在4菌株间也有一定差异,强弱依次为“Bb7001”>“Bb7004”>“Bb4014”>“Bb8001”;桃蚜接种不同浓度4菌株后在第3~5d达到死亡高峰期,lgLC50分别为3.67、4.34,4.52和4.48;接种球孢白僵菌4菌株106(孢子)/mL后,桃蚜成蚜的生殖力在第3d均与对照组桃蚜生殖力有显著差异,10d内日均产仔与对照蚜相比下降30.06%~50.00%;球孢白僵菌4菌株对桃蚜净生殖力有极显著降低作用,对内禀增长力也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接种4菌株后桃蚜净生殖力下降61.90%~72.73%,内禀增长力降低13.04%~41.58%,但对世代历期几乎没有影响。菌株“Bb7001”显示了较高的杀蚜毒效,可考虑作为防治桃蚜的首选菌株进行开发。
鲜枣贮藏期致腐病原菌种类研究
夏宏, 夏青, 王春生, 李建华, 赵桂芳
2007, 15(3): 117-119.
摘要(828) PDF(1128)
摘要:
以7个鲜枣品种为试材,采用植物病理学方法,研究了鲜枣在贮藏期主要致腐病原菌的种类。试验共分离得到6种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 (Fr.)Wiltshire,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 Thom,顶青霉Penicillium corylophilum Dierckx,镰孢Fusarium sulphureum Schlecht,芽枝孢Cladosporium sp.,发现其中5种病原菌是目前鲜枣贮藏期发生腐烂的主要病原菌。
山西省费氏中华根瘤菌数量分布及特性探析
史清亮, 白成云, 温月香, 杨苏声, 王磊
2007, 15(3): 120-122.
摘要(1228) PDF(1026)
摘要:
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zobium fredii)的区域分布与抗逆特性比较明显,在山西省石灰性土壤环境条件下,其数量分布达5100~5100000个/g(土),约占土著大豆根瘤菌的99.4%。该菌群与当地晋豆品种的自然结瘤率达80%以上,是山西省高感土著大豆根瘤菌的主要类群和资源优势,而与美国大豆“Osumi”等品种不亲和,几乎不结瘤。供试高效费氏中华根瘤菌株与当地“晋豆19”与“晋豆20”等主栽品种具有较好的结瘤固N效果。费氏中华根瘤菌的产酸性能有利于在山西省碱性土壤中生存,其活化根际养分效应与结瘤固N效果可能同等重要。
一株产抗生素链霉菌的研究初报
刘灵芝, 胡江春, 陈锡时
2007, 15(3): 123-125.
摘要(1293) PDF(1333)
摘要:
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能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经鉴定为放线菌科链霉菌属。抗菌谱分析表明,该菌株对革兰氏阴性细菌抗性较弱,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性,对含芽孢细菌抑菌效果尤为明显。其活性成分能耐受100℃、120min水浴,且具有一定的耐酸能力。
添加乳酸菌和葡萄糖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万里强, 李向林, 张新平, 何峰
2007, 15(3): 126-128.
摘要(968) PDF(933)
摘要:
初花期收获的苜蓿经过0h、8h和32h的晾晒(干物质含量分别为27.15%、38.45%、50.87%),添加不同含量的乳酸菌+葡萄糖(0、105cfu/g+20g/kg、106cfu/g+15g/kg、107cfu/g+10g/kg)进行青贮,其品质测定结果表明:无添加剂直接青贮时,苜蓿低水分(干物质含量为50.87%)青贮的效果最好,其青贮综合评定为82分;添加乳酸菌+葡萄糖青贮时,3种不同干物质水平中以凋萎苜蓿(干物质含量为38.45%)青贮后青贮料的青贮品质和综合评定最好;苜蓿较低干物质含量(27.15%)条件下,适中的乳酸菌和葡萄糖添加量(106cfu/g+15g/kg)可以得到最好的青贮效果和最高的综合评分;而在干物质含量为38.45%和50.87%条件下,乳酸菌和葡萄糖添加量为1077cfu/g+10g/kg时,可以得到较好的青贮效果和最高的综合评分。
花鲈肝脏hepcidin相关cDNA Hepc2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陈君慧, 王克坚, 周红玲, 任洪林, 杨明
2007, 15(3): 129-132.
摘要(1072) PDF(959)
摘要:
Hepcidin(Hepc)是一类性质独特的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抗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和真菌等作用。利用RT-PCR和RACE等技术,从经过多种细菌攻毒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肝组织中克隆出Hepc全长cDNA,命名为Hepc2,Genbank登录号为AY604195。Hepc2有581个碱基,其中阅读框有258个碱基,编码86个氨基酸。预测氨基酸序列和白鲈及其他鱼种在相同保守的区域有8个半胱氨酸,相对分子量为9418.55dal。在3’非编码区有225bp,包含终止密码子下游189nt处的多腺苷酸化AATAAA信号和212nt处的polyA信号。预测蛋白的信号肽断裂位点在第24和第25个密码子之间。通过与白鲈(Morone chrysops)、人和其他鱼种来源的Hepc cDNA和蛋白质同源性分析表明,从花鲈肝中分离的Hepc2 cDNA属于Hepc基因家族的新成员。
湖南丘陵茶区绿茶生产优劣势及主要生态调控技术研究
董成森, 肖润林, 王久荣, 汤宇
2007, 15(3): 133-137.
摘要(1422) PDF(1035)
摘要:
湖南丘陵区具有茶叶知名品牌多,茶叶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等优势,丘陵区茶园在湖南省茶叶生产中占有山区茶园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但丘陵茶园存在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并影响茶叶的生产效益。小区试验表明:在丘陵茶园开展稻草覆盖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显著提高茶树生长季节(3~10月)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夏秋高温季节进行遮阳网覆盖遮荫,可改善茶园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有利于新梢中氨基酸和叶绿素等内含物的积累,提高名优茶的产量;建立人工复合生态茶园和遮阳网覆盖遮荫同样有改善丘陵茶园生态环境的效果,还可增加天敌数量,抑制茶园主要害虫的发生和发展。建议在湖南丘陵茶区推广复合生态茶园技术,在茶树行间种植落叶乔木,全园覆盖稻草。
脆弱生态环境的综合评判物元模型研究
巫锡柱, 晏路明
2007, 15(3): 138-141.
摘要(1415) PDF(1045)
摘要:
应用可拓工程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综合评判物元模型,模型的输出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区域差异较大,各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也不相同。
基于遗传算法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王淑艳, 葛家麒, 吴秋峰
2007, 15(3): 142-145.
摘要(1238) PDF(1165)
摘要:
从经济、生态、社会3方面综合考察,建立了黑龙江省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型,并利用改进的遗传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为该省以及相似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湖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李兆富, 杨桂山
2007, 15(3): 146-149.
摘要(1393) PDF(992)
摘要:
采用湖州市及所辖县市区50年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州市耕地资源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湖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湖州市耕地面积经历了先增长后递减的变化过程,其中有3次明显的耕地流失高峰,人均耕地面积则呈持续递减趋势;耕地资源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拟合的指数方程能较好地预测不同人均GDP水平下的耕地面积;在人均GDP分别为500~1000元、1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20000元、20000~30000元阶段,湖州市GDP每增加100亿元,所占用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91.41km2、81.18km2、12.24km2、0.77km2、0.01km2,表明耕地面积占用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逐渐转变。
河北省坝上地区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河北省尚义县为例
唐冲, 马礼, 魏爱青, 杜淑焕
2007, 15(3): 150-154.
摘要(1391) PDF(897)
摘要:
本研究以河北省尚义县为例对坝上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尚义县的农业发展仍处于一种较为严重的不可持续状态,2000年尚义县农业人均生态赤字为0.36hm2,从近6年的状况看,其农业发展已经开始出现好转趋向。
退田还湖工程对洞庭湖生态承载力的影响评价
陶卫春, 王克林, 陈洪松, 张明阳
2007, 15(3): 155-160.
摘要(1365) PDF(951)
摘要:
生态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对生态建设效益的评价多为生态建设工程在经济、社会、生态上的影响效益评价,很少对生态建设前后的生态承载力变化进行评价,因而目前的生态建设效益评价对生态建设最终目的的达成效果衡量缺乏借鉴。本研究对退田还湖生态工程建设在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方面的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将生态承载力理论引入洪涝灾害频发地区,构建了在洪涝灾害风险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拓宽了生态承载力理论的应用范围。最后在评价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该区今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寻求有效的替代产业,增强经济能力,以更高的生产力来获得更大的资源承载力。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
韩美, 高桂芹
2007, 15(3): 161-164.
摘要(1117) PDF(819)
摘要:
研究探讨了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特性及量化方法,并选取24个指标,利用生态安全模型对枣庄市中区2年现状年(1998年和2003年)的生态安全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998年的生态安全值属于第一类“恶劣类”,2003年属第二类“较差类”,说明该区2003年较1998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已有明显改善。
西南喀斯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评价研究——以广西河池地区为例
罗俊, 王克林, 陈洪松
2007, 15(3): 165-168.
摘要(969) PDF(848)
摘要:
本研究以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作为准则层,选取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等12个指标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1995年和2003年广西河池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农业生态规划和管理的加强,河池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由1995年的中等状态转变为2003年的良性状态,基本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但农业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掘,导致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仍较低,从而影响到区域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应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并扩大农村种养产业链等促进河池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基于GIS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评价
韩美清, 王路光, 王靖飞, 王世研, 郭平毅
2007, 15(3): 169-171.
摘要(1050) PDF(1265)
摘要:
采用GIS技术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对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53.03,属“一般”级别,表现为植被覆盖度中等,生物多样性一般,较适合人类生存。流域水网密度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低,仅分别为11.18和12.68,是造成流域内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偏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人类生存的制约因子。
黄土丘陵区耕地变化与农户经济行为响应
郝仕龙, 孟凡玲, 柯俊
2007, 15(3): 172-174.
摘要(1501) PDF(930)
摘要:
本研究以宁夏上黄试区为例,根据历史资料、PRA调查及GIS工具分析了该试区耕地变化及农户经济行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变化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业系统内及农业系统外部经济活动的变化,农业系统内部主要变化表现为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及利用形式的变化,农业系统外农户经济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系统外收入不断增加和农户外出劳务人数增加。
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
刘普灵, 郑世清, 琚彤军, 王栓全, 徐勇
2007, 15(3): 175-178.
摘要(1076) PDF(1043)
摘要:
简要介绍了燕沟流域自1998年以来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植被恢复重建措施等,并对生态建设中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燕沟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选择合理,为黄土高原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示范样板。
黄土丘陵区规模化生态重建工程资金投入状况及相关问题分析——以延安燕沟流域为例
琚彤军, 刘普灵
2007, 15(3): 179-182.
摘要(1766) PDF(978)
摘要:
以黄土丘陵区延安燕沟流域实施规模化生态建设的实践为例,从优化治理与投资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流域快速、规模化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的保障和管理机制,并对未来生态建设的投资状况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以期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程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根据。
综合评述
以生态服务的价值观浅析生态补偿和生态资产经营
王海滨, 邱化蛟, 朱万斌, 程序
2007, 15(3): 183-186.
摘要(1275) PDF(1371)
摘要:
针对国内外生态服务价值及生态补偿的现状,讨论了我国实行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方式,并提出生态资产经营的新思路,认为生产“有机农产品”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从案例研究出发提出要发展“全封闭、内循环、零排废”型生态产业。本研究可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多赢”局面提供借鉴。
农用稀土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刘苏静, 周青
2007, 15(3): 187-190.
摘要(1394) PDF(1372)
摘要:
稀土农用给中国农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环境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本研究从生态毒理学角度,综述了稀土对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的影响,指出稀土可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种群数量及其土壤酶活性,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及富集规律,并对动物生殖系统、肝脏、儿童智力及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稀土对生物的生态毒理作用,可以是稀土对生物的直接影响,也可以是食物链蓄积的间接效应,在稀土农用中应充分考虑其对环境与人体的影响。
UV-B辐射对植物类黄酮影响的研究进展
梁滨, 周青
2007, 15(3): 191-194.
摘要(1390) PDF(1702)
摘要:
UV-B辐射增强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介绍了UV-B辐射胁迫下植物应激合成与累积类黄酮的特征,考察了类黄酮在抵御UV-B辐射胁迫中的生态生理作用及其机理,探讨了类黄酮与其他抗UV-B辐射机制的关系,分析了未来该研究工作的若干取向。
紫外辐射与复合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闫生荣, 周青
2007, 15(3): 195-197.
摘要(2145) PDF(1484)
摘要:
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对UV-B辐射增强与复合胁迫的响应是植物抵御逆境伤害的关键机制之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了UV-B辐射对植物抗氧化酶基因表达、转录与翻译的影响,植物抗氧化酶系统对UV-B辐射与干旱、臭氧、高温、盐渍、重金属及酸雨复合胁迫的响应,以及CO2、抗坏血酸、α-萘乙酸、硒、激光辐射和稀土等调节因子对UV-B辐射下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作用。
微生物在污染环境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张逸飞, 钟文辉, 王国祥
2007, 15(3): 198-202.
摘要(1641) PDF(2250)
摘要:
生物修复是一项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治理污染的技术。与理化修复方法相比具有投资少、对环境影响小的优点。本文重点分析了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关键因素,包括生物因素、营养因素、O2和电子受体、表面活性剂和共代谢物等,并介绍了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成功应用的实例,讨论了生物修复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重点。
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苗淑杰, 乔云发, 韩晓增
2007, 15(3): 203-206.
摘要(1955) PDF(2096)
摘要:
从生物学、微生物学和植物营养生理学的角度及诸多障碍因子等方面,综合评述和分析了国内外大豆连作研究的现状,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应对连作问题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大豆连作障碍研究仍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研究简报
10株乳酸菌产酸性能的研究
王蔚淼, 潘玲, 朱玮, 祁克宗
2007, 15(3): 207-208.
摘要(877) PDF(47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