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15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林文雄, 熊君, 周军建, 邱龙, 沈荔花, 李振方, 陈慧, 郝慧荣, 陈婷, 林瑞余, 何海斌, 梁义元
2007, 15(4): 1-8.
摘要(2414) PDF(3147)
摘要:
植物的根际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植物的根必须与入侵的邻近植物根及大量以有机物质为营养的细菌、真菌、土存害虫相互竞争空间、水分、矿质营养等。在土壤中,根与根际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且受到许多土壤因素的影响,地下根际生物体以根分泌物为媒介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发生在地表的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复杂的多。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根分泌物在根与根、根与根际微生物间起着重要作用,并以其为媒介在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传 递信息的作用。本文在简要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化感植物根际生物学问题及 攻克途径,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化感作用提供依据。
森林植被截留对大气污染物湿沉降的影响
陶豫萍, 吴宁, 罗鹏, 刘兵, 张桥英
2007, 15(4): 9-12.
摘要(1298) PDF(953)
摘要:
试验研究了裸地、马尾松林、香樟林的大气降水、穿透雨和树干径流以及地表径流 的污染物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大气降水的污染物质离子浓度大小依次为SO42->NO3->Cl->F-;马尾松、香樟林群落的穿透雨、树干径流的污染物质含量显著高 于大气降水,说明它们对降水中污染离子的富集作用很强,马尾松林的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 污染物离子的总量高于香樟林。各林型大气污染物降水的SO42-离子含量都较高,两种林型的地表径流污染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大气降水,但污染物浓度比树干径流有显著降低,说明土壤表面和枯枝落叶对降水中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很强。
京郊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群落林下植被生态位研究
董建文, 翟明普, 徐程扬, 章志都, 王艳霞
2007, 15(4): 13-17.
摘要(1214) PDF(1013)
摘要:
对北京市郊区风景游憩林侧柏-刺槐群落林下植被的主要植物种群的生 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分析表明,求米草、荆条、孩儿拳头和细叶苔草生态位宽度值 较大,上层林分主要树种侧柏和刺槐的林下更新苗生态位宽度比其他植物种林下更新苗的生 态位宽度低;林下植物种群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和生态位重叠值相对较小,不同种群间对 资源的竞争相对不剧烈,可采取人工措施改善树种的配置,促进生态位分化。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低湿草地蒸散特征
吴锦奎, 丁永建, 王根绪, 沈永平
2007, 15(4): 18-21.
摘要(937) PDF(915)
摘要: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 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 ,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mm/d、2.01mm/d、3.82mm/d和1.49mm/d,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18.26%、9.20%、61.83%和10.71%。ET月变化显示,从3月开始 草地蒸散量有所增大,6月牧草进入生长中期后蒸散量迅速增大,到7月蒸散量达到最大,9月牧草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随着牧草生长终结和土壤冻结,蒸散量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到次年2月蒸散基本停止。蒸散的日内变化规律显示,草地蒸散开始于早晨 7:00~8:00,13: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蒸散趋于0 。晴天蒸散强度远大于阴天。
低丘陵山坡地逆温趋势分析
张辉, 蔡文华, 张伟光, 林新坚, 兰忠明, 邱孝煊
2007, 15(4): 22-25.
摘要(1023) PDF(997)
摘要:
本研究通过探讨晴夜与非晴夜低丘陵山坡地逆温趋势规律结果表明:出现寒冻害的晴夜的低 丘陵山坡地随相对坡位升高,与坡底温差增大,相对坡位与温差存在显著回归 关系,逆温最高出现在山坡中上部,最低气温值出现在坡底;非晴夜不同相对坡位温差不大, 最低气温均高于0℃,果树无冻害现象发生。晴夜最大逆温为3.3℃,不同坡向对温差变化幅 度影响不大。
近30年来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区域气温的影响
郑祚芳, 郑艳, 李青春
2007, 15(4): 26-29.
摘要(1125) PDF(977)
摘要:
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京市气温指数的变化规律,发现其与城市化进程有良好对应关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影响北京城区及郊县各站气温变化的因子分为区域因子及局地因子。计算表明,城市化带来的热岛效应是导致局地增暖的主要因子,占总增暖比重 的47.5%~61.2%。在众多表征城市发展的指标中,气温与人口总量的相关性最好。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机制。
吉林省中部平原区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李志斌, 陈佑启, 姚艳敏, 石淑芹
2007, 15(4): 30-35.
摘要(1245) PDF(894)
摘要: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了吉林省中部平原农业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数转化、域法处理和Box-Cox转化3种数据处理方法 对土壤有效钙、有效 镁、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锌进行了正态分布性检验。结果表明,Box-Cox转化成功地使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铜、有效锌含量数据更好地服从正态分布,而域法处理能使有效硼含量数据更好地服从正态分布,削弱了异常值的影响。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了半方差函数 的计算和最适合模型的拟合,得出各元素最好的理论模型,并绘制了各养分元素的空间分布 图。半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元素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
福建烟区土壤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状况的研究
熊德中, 蔡海洋, 张仁椒, 李春英, 陈星峰
2007, 15(4): 36-38.
摘要(1261) PDF(1151)
摘要:
福建烟区土壤中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交换性钙为519.33mg/ kg,交换性镁为34.49mg/kg,有效硫为27.91 mg/kg,有效铁为61.07mg/kg,有效锰为13.99mg/kg,有效铜为3.09 mg/kg,有效锌为3.32mg/kg,有效硼为0.17mg/ kg,水溶性氯为26.30mg/kg。福建烟区土壤交换性镁、有效硼含量不足,有效铁、锰含量丰富,有效铜、锌含量较适宜。
长三角和珠三角农业土壤中铅、铜、镉的化学形态与转化
方利平, 章明奎, 陈美娜, 黄昌勇
2007, 15(4): 39-41.
摘要(1197) PDF(1212)
摘要:
研究了重金属Pb、Cu、Cd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土壤中的转化及不同Pb、Cu、Cd负荷水平对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明显污染土壤中重金属主要以残余态为主,可提取态组分的比例Cd>Cu>Pb,但不同土壤之间有较大变化;随着土壤重金属负荷的提高,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的比例增大,残余态比例下降,有效性提高,对环境威胁增大;当重金属加入量较低时,重金属优先向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转化,而当加入量较高时,向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转化的比例明显增加;pH和土壤组分对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转化有显著影响 ,土壤pH下降可使交换态Cd、Cu、Pb的比例递增。
湖北秭归地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铜 、锌元素的分布特征
李学彪
2007, 15(4): 42-44.
摘要(1182) PDF(920)
摘要:
对湖北秭归地区脐橙生态区岩石-土壤-脐橙树系统中Cu、Zn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脐橙果实中Cu和Zn的含量变化与母岩中的变化趋势相反,与土壤中Cu和Zn的变化趋势相 关性不明显;系统中Cu和Zn的分布普遍存在偶数规律,且Zn/ Cu有岩石→土壤→脐橙果实→干逐渐增大的变化特征,Zn和Cu元素在脐橙植物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了分异,其方向是喜Zn厌Cu。不同地区脐橙果实中Cu和Zn元素的生物富集系数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Zn=0.006+0.024×Cu(R=0 .96)。
草场管理措施及退化程度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刘兵, 吴宁, 罗鹏, 陶豫萍
2007, 15(4): 45-48.
摘要(1570) PDF(1323)
摘要:
以不同管理措施和不同退化梯度的高寒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个序列的高寒草地不同土壤层次(0~20cm、20~40cm、40~60cm)中各种养分分布特征并探讨了管理措施和草场退化对高寒草地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放牧草地经过围栏和翻耕措施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明显升高,土壤速效氮、磷含量也得到明显上升。在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存在类似的变化规律,但由于土层加深,受地表植被的影响减弱,变化规律不明显 。比较退化序列草地发现,在各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变化总趋势是: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在0~20cm土层,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有机质含量依次下降32.6%和52.1%。土壤中全N、全P含量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变化基本一致,全K变化趋势不明显。中度、重度退化草地与轻度退化草地对比发现,速效氮含量分别下降15.1%和28.6%,速效磷含量分别下降25.4%和59.4%。利用围栏和翻耕措施可以恢复退化草地的植被,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翻耕后,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增强,土壤的矿化作用和淋溶作用也增强,导致了有机质的矿化损失和NO3-N淋溶损失,减少了土壤中C的积累量。同时,翻耕会破坏高寒草地固有的生草层 ,使其下面的沙质基底成为草地沙化的主要物质来源。建议在川西北亚高山区的人工草地建设中慎重选择翻耕措施。
洞庭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耕作土壤氮素含量与循环
黄伟生, 彭佩钦, 黄道友, 苏以荣, 朱奇宏
2007, 15(4): 49-52.
摘要(1285) PDF(984)
摘要:
通过对洞庭湖典型地区的密集采样分析和农户调查,研究了4种利用方式耕作土壤全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两者关系和N素循环特征。结果表明:耕作土壤全N、MB-N含量平均值为3.00±0.48g/kg和 101.4±49.2mg/ kg。双季稻、一季稻、水田旱作和旱地全N平均含量依次为3.12±0.40g/kg、3.03±0.39g/kg、2.79±0.43g/kg、2.10±0.46g/kg。4种利用方式的MB-N含量分别为124.0±56.6mg/kg、96.4±39.2mg/kg、108.0±48.6mg/kg、75.2±30.5mg/kg。除水田旱作外,MB-N 与全N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N素盈余量依次为双季稻(105.0kg/hm2·a)>一季稻(75.1kg/hm2·a)>水田旱作油菜(64.5kg/ hm 2·a)>旱地苎麻(51.9kg/hm2·a)。
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王莉, 张强, 牛西午, 杨治平, 张建杰
2007, 15(4): 53-56.
摘要(1801) PDF(1575)
摘要:
对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持续利用30年的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农田、杨树林、小叶锦鸡儿和杨树的混交林地以及撂荒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很大。小叶锦鸡儿和杨树的混交林以及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和全N含量,从而改善土壤肥力。混交林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林的土壤培肥作用高于杨树纯林。粗放的农业耕作措施提高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使土壤退化。撂荒地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培肥土壤的作用。在黄土高原丘陵区,种植小叶锦鸡儿人工林以及小叶锦鸡儿和杨树的混交林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温度与土壤水分对有机碳分解速率的影响
夏国芳, 张雷, 魏湜, 严红
2007, 15(4): 57-59.
摘要(1037) PDF(1164)
摘要:
试验研究温度与土壤水分对有机碳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水分条件下,培育初期(1~20d)各处理CO2排放速率较高,相对值表现为35℃处理 >25℃处理>15℃处理>5℃处理;随培育时间延长(>20d),CO2排放速率渐趋平稳。相同温度条件下,30%~90%田间持水量时培育初期(1~20d)各处理CO2排放速率初始值较高,之后降低,当趋于某一定值时,相对值大小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增加。相同温度与土壤水分条件下,CO2排放速率相对值大小随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增加。
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
彭晚霞, 宋同清, 肖润林, 杨知建, 李盛华
2007, 15(4): 60-63.
摘要(1282) PDF(1089)
摘要:
试验研究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品质改良及产量 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促进蚯蚓生长,增加土壤关键层次(0~20cm)关键时期(4~6月份)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率,达到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低温时增温、高温时降温及降温时保温的综合动态调控效果,增加同一层 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有效缩短高温和干旱时间,改善茶叶品质,显著增加茶叶产量,增幅为39.04g/m2
不同氮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短期效应研究
彭娜, 王凯荣, 王开峰, 谢小立
2007, 15(4): 64-67.
摘要(950) PDF(968)
摘要:
为探索适宜稻草还田量及配合稻草还田的N、P肥施用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树脂法和传统化学法相结合,研究了不同N肥配施方法下稻草还田对土壤N、P养分及水稻生长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短期内可降低土壤氨氮浓度,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抑制水稻生长;稻草还田的这3种效应都随稻草水平的增加而加强,但不同N肥配施下无差异。稻草还田后易引起水稻铁中毒,因此稻草还田量不宜过多;稻草还田后除需多施N、P肥外,还需通过排水等措施以解决其铁毒效应。
施肥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杜社妮, 梁银丽, 徐福利, 张成娥, 陈志杰
2007, 15(4): 68-71.
摘要(1337) PDF(958)
摘要:
在日光温室内,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西红柿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叶面肥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加,施化肥+叶面肥处理比施化肥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加;施有机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增强;施化肥+叶面肥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比施有机肥+叶面肥处理降低;施肥对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施化肥处理土壤细菌数量降低,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
应用微生物肥料提高砀山酥梨品质的研究
刘利军, 洪坚平, 闫双堆, 谢英荷
2007, 15(4): 72-74.
摘要(811) PDF(905)
摘要:
对8年生砀山酥梨树施用微生物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在高N水平下施用微生物肥料,砀山酥梨叶片N含量显著降低;P、Ca、Mg、Zn、Mn、K、Fe、B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合理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产量和增加果实含糖量、糖酸比和Vc含量等,果实品质明显改善;果实耐贮性和梨果的等级显著提高。在试验条件下微生物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1.0kg/株。
西安附近丰水年秋季苹果林地土壤水分恢复研究
李瑜琴, 赵景波
2007, 15(4): 75-77.
摘要(1168) PDF(807)
摘要:
通过对西安市附近曲江池村丰水年春季和秋季15龄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以及不同季度该地土壤含水量的对比,研究了苹果林地0~6m土层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与土壤干层的恢复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春季西安市南郊苹果林地2~4m土层含水量为8%~10%,表明该地有弱的干层发育;丰水年秋季西安南郊苹果林地2~4m土层含 水量在23%以上,远高于春季该层位的土壤含水量,说明该地区的土壤干层己经消失。分析得出,在降水丰富的年份,发育较弱的土壤干层水分不仅可以得到恢复,且恢复的深度可达5m,恢复速度也很快。
小浪底库区坡地不同景观配置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产流产沙影响
苏子友, 吴文良, 张劲松, 姜广辉, 贾长荣, 李剑侠, 薛茂盛, 李中福
2007, 15(4): 78-81.
摘要(1144) PDF(1091)
摘要:
以小浪底水库库区6种主要坡地景观类型(免耕农田、传统耕作农田、撂荒地、果园、林地、间作地)为例,研究了坡地不同景观配置对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产流产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雨季末期农田景观配置(免耕、传统耕作)土壤含水量的增量是撂荒地、果园、林地、间作地景观的1.51、2.32、5.63、2.66倍,蓄水效率比撂荒地、果园、 林地、间作地分别高7.06%、11.92%、17.23%、13.07%。土壤水分的垂直梯度变化可归纳为增长型、降低型和波动型和增长降低4种类型;径流和泥沙总量林地最少,农田传 统耕作最多,其径流量是林地的13.9倍。
温室有机土栽培越夏甜椒需水量的研究
贺超兴, 张志斌
2007, 15(4): 82-85.
摘要(1080) PDF(1391)
摘要:
研究比较了4个不同甜椒品种在温室越夏长季节有机土栽培下的水分需求,结果表明:植株生长势强的荷兰品种“卡地特”、“马里波”在较高灌水量下产量最高,而生长势 较弱的国产品种“中椒12”、“甜杂7号”的需水量较低,中水量下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夏季栽培条件下,灌水量较 高的处理甜椒生长势强、单果重较大,国产品种采收早,前期产量较高。甜椒越夏栽培产量 受高温影响有明显阶段性,高温期因座果率低而产量明显偏低,但温度适宜时产量明显回升。国外品种水利用效率略低于国产品种,这可归因于其植株高大蒸腾量也较大。据此可以认为在夏季高温需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温室甜椒需水量因品种、长势而异,国外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的品种需水量大于国产品种,较国产品种更具高产特性,适合温室长季节高产栽培。
龙眼不同品种各营养器官多糖含量分析
蔡英卿, 赖钟雄, 伍妙聪, 陈义挺, 李国清, 龚丽芬, 郑文炉, 林秀莲
2007, 15(4): 86-88.
摘要(1215) PDF(931)
摘要:
分析比较了龙眼各营养器官之间、同品种不同结果母枝类型间、同品种不同植株之间、不同龙眼品种之间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龙眼各营养器官皆含有多糖成分,且差异显 著,依次为叶(4.575%)>新梢(1.928%)>枝条(1.644%)>根(0.918%);同一营养器官仅在不同成熟期的部分龙眼品种间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盐胁迫下两种基因型冬小麦萌发过程中钠离子吸收及对碳、氮代谢的影响
赵旭, 王林权, 周春菊, 尚浩博
2007, 15(4): 89-93.
摘要(1245) PDF(1120)
摘要:
采用两种基因型冬小麦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盐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Na+的吸收和累积及其对C、N代谢的影响及外源Ca(NO3)2和CaCl2对小麦萌发过程中盐害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150mmol/L NaCl胁迫明显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小偃6号”的耐盐性优于“陕229”。外源钙对两种小麦盐胁迫效应的缓解作用不同。6mmol/L钙 离子可明显减轻“陕229”的盐害作用,对“小偃6号”作用不大。盐胁迫对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盐胁迫下,“小偃6号”种子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陕229”。钙离子对盐胁迫下小麦萌发过程胚乳内蛋白酶的活性有较大调节作用,对淀粉酶活性影响较小。盐胁迫下小麦种子中Na+含量显著增加,K/ Na比显著降低。钙离子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中Na+累积的影响较大,盐胁迫和外源钙处理对K+含量 影响较小。
辐射对决明属牧草营养的影响
徐国忠, 郑向丽, 应朝阳, 黄毅斌, 翁伯琦
2007, 15(4): 94-96.
摘要(1007) PDF(958)
摘要:
利用60Co γ射线(辐照剂量为300Gy,剂量率为4.6875Gy/min)辐照豆科决明属5个牧草品种的种子,通过M1、M2的观察和选择,从每品种的变异植株中各选取1棵植株进行M3代营养测定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辐照后5个决明变异品种植株的营养成分(N、P、K)中,“ATF2219”变异株全K有显著下降,其余都无显著差异。植株的营养成分(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ATF2 219”变异株氨基酸总含量有显著下降,且17种氨基酸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CPI86134”变异株氨基酸总含量有显著增长,且17种氨基酸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余都无显著差异。RAPD分析表明,5个品种辐射后代在遗传上都有明显的变异。
外源有机酸缓解水稻幼苗根系铝毒的生理机制
师瑞红, 谢国生, 曾汉来, 张端品
2007, 15(4): 97-101.
摘要(1133) PDF(924)
摘要:
以4种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溶液培养,测定了不同Al胁迫处理下发芽期幼苗的根 长、根重、根电导率以及根系线粒体中重要的活性氧清除酶POD、CAT和APX的变化,研究了水稻幼苗对外源有机酸和Al毒响应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5mmol/L Al胁迫下水稻幼苗根系受到轻微伤害,同时POD和APX活性明显增加,CAT活性变化不大;而添加有机酸后,Al胁迫得到明显缓解,其中琥珀酸的缓解效果最为明显,柠檬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的效果表现出品种的特异性;且加入外源有机酸后,POD和APX活性呈下降趋势,CAT的活性变化相对较小。表明Al胁迫引起水稻根细胞线粒体中活性氧代谢平衡发生变化,而有机酸的加入调节了Al胁迫下根系细胞线粒体中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从而缓解了发芽期水稻幼苗的Al毒。
3种植物浮床对冬季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周小平, 徐晓峰, 王建国, 杨林章
2007, 15(4): 102-104.
摘要(1210) PDF(1072)
摘要:
采用浮床栽培黑麦草(Lolium multif)、“矮脚黄”和“苏州青”(后两者为青菜品种,Bra ssica rapa)研究其对冬季天然富营养化水体中N、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黑麦草、“ 矮脚黄”、“苏州青”和对照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9.75%、45.77% 、45.1 2%和28.91%,对总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66%、60.19%、58.28%和42.56%,植物处理的去除效果与对照之间均达显著差异(P<0.05),它们为冬季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植物资源。黑麦草对P的去除以吸收作用为主,植物累积的P占所去除P总量的89.53%,“矮脚黄”和“苏州青”则分别为34.64%和42.42%;但植物累积的N只占去除N总量的一小部分。
低浓度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甲基对硫磷在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
杨成建, 曾清如, 杨海君, 杨波, 唐中波
2007, 15(4): 105-108.
摘要(905) PDF(880)
摘要:
用振荡平衡方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30、Tween-80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及其对甲基对硫磷在两种沉积物上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Brij30、Tween-80在两种沉积物上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S型吸附方程;Brij30、Tween-80主要通过在沉积物矿物表面的吸附与积聚和在有机质中的分配而吸附。Brij30 Tween-80加入浓度低于CMC时,甲基对硫磷在沉积物的吸附量减少,这是Brij30、Tween-80分子与甲基对硫磷分子在沉积物表面争夺活性吸附点位的结果;Brij30、Tween-80加入浓度大于CMC时,表面活性剂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表面胶束对甲基对硫磷的吸附作用及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胶体的分散作用,使甲基对硫磷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增加。
间甲酚对盆栽小麦间作蚕豆生产力及根重的影响
柴强
2007, 15(4): 109-112.
摘要(1005) PDF(1095)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浓度为0(A0)、150×10-6mol/kg(A1)、300×10-6mol/kg(A2)和450×10-6mol/kg(A3)的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单作小麦和蚕豆生产力及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A0~A3 4个浓度下,成熟期间作小麦产量相对于单作分别提高59.26%、25.16%、-44.33%、-74.15 %,间作蚕豆产量相对于单作分别提高-8.79%、5.52%、13.40%、160.38%。间作群体中两种作物对化感物质适应的补偿作用形成了间作稳产的重要基础。低浓度间甲酚对间作经济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化感正效应大于单作,但高浓度时在间作中产生的负效应较小;A1和 A3浓度间甲酚作用下,小麦间作蚕豆根冠比小于单作,间作具有较高的将光合产物转化为地上组织的特点。
山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趋势预测模型研究
范绍强, 谢咸升, 李峰, 尹青云, 郑王义
2007, 15(4): 113-115.
摘要(1129) PDF(1141)
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山西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和预测依据;对1981~2003年流行情况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模型:Y=-0.2766+0.0249X1+0.0104 X2+0.0132X3,经回归检验,历史符合率高达87.5%。通径分析进一步证明,4月中旬~5月下旬的降雨量对条锈病流行具有最显著影响。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遗传分析
曹亚萍, 张明义, 宁东贤, 范绍强
2007, 15(4): 116-119.
摘要(1086) PDF(1079)
摘要:
以抗黄矮病小麦种质为母本、丰产性品种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鉴定所有F1代及保留组合6个世代的抗病性,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和加权最小二乘法分析抗病基因的遗传效应,根据Castle-Wright方法估计抗病种质的最小抗病基因数目。结果表明:抗黄矮病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抗病基因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表现为加性×加性和加性×显性;黄矮病抗性遗传力较高,变幅为69.15%~97.75%;抗病种质 “02R084”和“02R493”分别含有1对抗病基因,且在不同遗传背景中基因互作方式存在差异。
福建省转基因抗虫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胡奇勇, 郑宇, 张晓俊, 胡习斌, 李本金, 李玥仁
2007, 15(4): 120-123.
摘要(943) PDF(1094)
摘要:
试验研究转MH86CpTI基因抗虫水稻和转MH86CpTI+ Bt双价基因抗虫水稻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转基因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可分为先锋群落、郁闭未稳定群落和郁闭稳定群落3个阶段;在水稻灌浆期到蜡熟期,转基因水稻稻田中每次采得的节肢动物的物种数为CK>MH86CpTI>MH86CpTI+Bt,个体数量大小为CK>MH86CpTI>MH86CpTI+Bt,总体多样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均为CK>MH86CpTI>MH86CpTI+Bt;转基因水稻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常规稻相比未见明显差异。在水稻生育前期与后期,转基因抗虫水稻田害虫优势度 最高的分别为电光叶蝉和褐飞虱。
淮北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李鹏, 李桂亭, 张新才, 江俊起, 王向阳
2007, 15(4): 124-129.
摘要(1060) PDF(943)
摘要:
对淮北棉田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田间系统调查共发现害虫35种,捕食性天敌24种;害虫优势种为棉蚜、烟粉虱、棉叶螨、棉盲蝽;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主要为四点亮腹蛛、龟纹瓢虫、T-纹豹蛛、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华姬猎蝽、小花蝽、青翅隐翅虫。该区棉田害虫与捕食性天敌在棉株上的分布特点为:四点亮腹蛛、T -纹豹蛛、 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小花蝽、青翅隐翅虫为下部>中部>上部;烟粉虱、棉盲蝽为上部>中部>下部;华姬猎蝽7月30日前为上部>下部>中部,8月9日后为下部>上部>中部;棉蚜在6月20日前为上部>下部>中部,在6月30日后为下部>上部>中部;棉叶螨前期主要分布在下部,后期向上转移;龟纹瓢虫在7月10日前为上部>中部>下部,7月20日之后为 下部>上部>中部。群落均匀度在棉花生长发育前期较低,中期逐渐上升,后期又逐渐下降;集中度的变化趋势与均匀度相反;多样性在棉花生育中期最高。以物种为单位和以功能团为单位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4。
温度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培养特性及毒力的影响
李芳, 刘波, 黄素芳
2007, 15(4): 130-133.
摘要(1081) PDF(984)
摘要:
试验测定了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在不同温度条件(15~35℃)下培养过程中生长特性(OD值、pH值、菌丝干重、孢子量、基质消耗)的变化趋势及对线虫的致死率,系统研究温度对淡紫拟青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不仅影响菌体的生长,且影响次生代谢物的毒力。在15~30℃范围内,菌体生长、孢子生成及基质消耗(C、N)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5℃为菌体生长的最合适温度,培养第5d进入快速增长期,第9d菌丝干重达到1.08g,第10d菌液孢子量达到401.2万个/mL;30℃时总体毒力最高,第7d培养液对茎线虫的致死率达到64.60%,其次是25℃和20℃,最高致死率分别达到56.17%和37.21%;15℃ 最高致死率仅为24.71%。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上升有利于毒力产物生成。
基于GIS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为例
孔祥丽, 王克林, 陈洪松, 张明阳, 李仁东
2007, 15(4): 134-138.
摘要(1179) PDF(1117)
摘要:
本研究以1999/2000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对广西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进行了遥感解译与制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景观类型指标(如斑块数、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等)和景观格局指标(如类型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维数等)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洛伦兹曲线分析了土地利用的聚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河池市土地利用景观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水域和城镇及建设用地,分别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72.62%、14.07%、11.93%、0.88%和0.51%。2000年该市土地利用景观的多样性指数为1.70,景观破碎度指数为1.18,分维数为1.43。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复杂,景观破碎度较高,连通性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而日益恶化。研究该地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可以为可持续开发利用土地及土地管理与设计提供依据,并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打下基础。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演化研究
郭笃发
2007, 15(4): 139-143.
摘要(1104) PDF(1056)
摘要:
根据1986年、1996 年和2001年土地覆被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研究了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土地覆被演化状况。结果表明:在各覆被类型中耕地面积最大,就耕地变动而言,1986~1996年间耕地的减少明显多于其开垦面积,而1996~2001年间两者面积相当,基本上维持了耕地的动态平衡;1986~1996年间盐生植被的顺向演替与逆向演替面积相当,海域造陆速度明显高于蚀退,而1996~2001年间,顺向演替的面积超过逆向演替,造陆速度明显减缓,蚀退面积超过造陆面积,呈现陆地萎缩的趋势;15年间建设用地迅速增加,1996~2001年间比1986~1996年间增长速度更快,使建设用地面积由1986年的第6位,上升为1996年的第3位,到2001年仅次于耕地处于第2位。
红壤旱地几种新型耕作制度综合效益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黄国勤, 刘秀英
2007, 15(4): 144-147.
摘要(1170) PDF(925)
摘要: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红壤旱地几种新型耕作制度的综合效益,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白菜/马铃薯/玉米-芝麻”灰色关联度最高,能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保证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适宜在旱地上推广应用的“两高一优”耕作制度模式。
高速公路绿地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对比研究——以郑州西南环高速公路为例
田国行, 田耀武, 宇振荣, 夏耘, 朱红梅
2007, 15(4): 148-152.
摘要(1154) PDF(1386)
摘要:
根据黄土沟壑地带高速公路建设不同时期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内涵,选择了水土保持、固定CO2、释放O2、滞尘、吸收有害气体、营养元素循环等指标,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研究了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每年为424.2万元,建设期间为197.5万元,生态防护 后为484.6万元。生态防护前后生态服务价值的差异极为显著,防护后生态服务价值超过原 农业生态系统价值。
西安市城市生态足迹估算与动态变化分析
黄青, 王让会, 任志远
2007, 15(4): 153-156.
摘要(1077) PDF(886)
摘要: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1990~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估算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9012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5820hm2/人,生态赤字从1990年的0.5376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2691hm2/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态足迹的一次线性拟合趋势预测,并计算了西安市1990~2001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相对于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来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对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已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减缓生态足迹的增加,确保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措施。
现阶段作物生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 ——以江苏省为例
盛婧, 郑建初, 陈留根, 马康贫
2007, 15(4): 157-160.
摘要(1616) PDF(1202)
摘要:
通过成本、效益比较和土壤养分投入产出分析,对江苏省现阶段的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了生态与经济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在农业劳动力多而耕地少的地区,棉花与玉米、小麦、油菜接作均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在劳动力紧缺、规模化生产的地区,种植水稻+玉米、水稻+小麦、水稻+油菜为宜,不仅省工,且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能,水稻+玉米种植模式还能获得较高的秸秆能。在当前条件下,5种作物的N肥投入均大于产出,P肥产投接近平衡,而K肥投入远远小于产出。为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维持土壤肥力平衡,水稻施N量应减少165~225kg/hm2,小麦应减少75~105kg/hm2,玉米应减少90~165kg/hm2,棉花 应减少120 kg/hm2,油菜应减少60~90kg/hm 2。棉花施K量应增加120kg/hm2,而其余作物可通过秸秆还田 来补充土壤K,维持K的产投平衡。
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能值评价
陈栋, 邹冬生, 刘飞
2007, 15(4): 161-165.
摘要(1140) PDF(1102)
摘要:
以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分析和评价了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4年期间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总投入能值和总产出能值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能值密度和环境负载率持续增加,人均能值使用量、能值投资率和能值生产率呈波动增加的趋势,而能值产出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和每万元产值消耗能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加。此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筛选出农业科技园区的总体能值评价指标为人均能值使用量和环境负载率。
南方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陈平, 崔广柏, 刘正祥
2007, 15(4): 166-169.
摘要(1135) PDF(1098)
摘要:
阐述了生态河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指出当前生态河道建设中的不足,认为生态河道建设应是河道生态空间范围内河道功能的维持、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建立了南方生态河道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该指标体系的建立,为生态河道的评价奠定了基础,也对生态河道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出口苹果质量安全预警方法的研究
田洪磊, 詹萍, 李开雄
2007, 15(4): 170-173.
摘要(1077) PDF(1031)
摘要:
本研究介绍一种基于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监测数据的预警方法,通过对实时采集的出口苹果安全检测数据的监测,采用不同的算法发现存在的异常情况,自动对出口苹果进行质量安全预警。这是对当前食品安全预警的初步研究,期望为今后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奶牛生产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贾永全
2007, 15(4): 174-176.
摘要(731) PDF(725)
摘要:
根据奶牛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探讨了评价奶牛生产风险的指标体系,研究了 评价方法,以期为奶牛生产规避、化解风险提供依据。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
欧阳欢, 王庆煌, 黄根深, 龙宇宙, 宋应辉
2007, 15(4): 177-179.
摘要(910) PDF(1282)
摘要:
针对我国植物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兴隆热带植物园创建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产业化模式的概况、思路及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成效。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加快植物园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系统化,科技、经济和生态一体化,提高植物园竞争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显著。
稀土细胞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曹睿, 周青
2007, 15(4): 180-184.
摘要(888) PDF(1567)
摘要:
稀土农用给中国农业带来丰厚回报,但稀土的环境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中外科学家的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稀土细胞毒理学角度概述了稀土在细胞内定位,稀土对细胞膜、细胞器、细胞遗传物质及细胞信使物质的毒理效应,并对稀土细胞毒理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大气CO2浓度上升对植物地下竞争的影响
朱春梧, 曾青, 朱建国, 谢祖彬, 黄文昭, 王亮
2007, 15(4): 185-189.
摘要(1009) PDF(1166)
摘要:
植物地下竞争是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大气CO2浓度升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及其地下环境,可能需重新评估植物地下竞争的状况。本文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形态结构、生理吸收能力、根系共生真菌、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以及对地下竞争因子的土壤环境方面的影响 ,探讨未来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地下竞争的变化。
综合评述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时空变异
路鹏, 苏以荣, 牛铮, 吴金水
2007, 15(4): 190-194.
摘要(1785) PDF(1443)
摘要:
综述了土壤质量的概念及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土壤质量指标的选择原则,得出不同土壤的评价应以土壤的功能为基础并采用不同的标准。在以往研究中,人们一直强调以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壤生物学指标的研究日益增多,一些参数作为生物指标已表现出很大的潜力并成为系统稳定性的早期预警和敏感指标。之后阐述了国内外土壤质量指标空间变异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国内外土壤空间变异的研究前景。
动物微生态营养理论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
孙志洪, 谭支良, 唐志如, 汤少勋
2007, 15(4): 195-199.
摘要(1439) PDF(1308)
摘要:
阐述了动物微生态营养学胃肠道微生态理论、胃肠道微生物的生理作用、胃肠道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微生态制剂对胃肠道微生物的调控等,并讨论了今后微生态营养学的研究重点。
先进实用的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
张志刚, 傅嘉媛
2007, 15(4): 200-203.
摘要(1569) PDF(1331)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未经处理的小城镇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构成对水环境的严重威胁。以厌氧生物处理为主流工艺(HABR)、好氧生物处理为后续工艺的新技术,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便于管理,适合在小城镇推广应用。本文概述了污水处理技术现状,介绍了组合式折流板厌氧反应池(HABR)及其中试研究。
生态建设政策评估研究进展
陶卫春, 王克林, 陈洪松
2007, 15(4): 204-207.
摘要(1071) PDF(1248)
摘要:
生态建设政策评估是实现生态建设政策优化的关键,也是生态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综述了生态建设政策效益评价及政策完善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为 开展系统的生态建设政策评估提供基础。
研究简报
校园内不同树种行道树生态效应研究
刘振威, 孙丽, 沈军
2007, 15(4): 208-210.
摘要(889) PDF(867)
摘要:
Ce对UV- B胁迫下油菜幼苗光合与保护酶的影响
梁婵娟, 周青
2007, 15(4): 211-212.
摘要(886) PDF(68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