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15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放牧率对高寒混播草地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的影响
董全民, 赵新全, 马玉寿
2007, 15(5): 1-6.
摘要(965) PDF(1021)
摘要:
对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不同放牧率下22种植物种群优势度和生态位分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相同,而次优势种和伴生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垂穗披碱草因其高度和发达的根系成为竞争的优胜者,抑制了星星草的生长,因而其生态位宽度最大,为0.956,星星草次之,为0.821;不同放牧率下混播草地的建群种垂穗披碱草、星星草和侵入种早熟禾与其他植物种之间(除了草、紫羊茅和乳白香青)及彼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均较大,而同属的鹅绒萎陵菜、多裂萎陵菜和雪白萎陵菜之间以及生活型相近的小嵩草、矮嵩草和青海苔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也较大。这说明具有相同形态特征或生活型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且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他种群间也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但分布于放牧演替系列两个极端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小。
干扰状态下闽楠林乔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的研究
苏小青, 林思祖, 黄石德
2007, 15(5): 7-10.
摘要(1048) PDF(922)
摘要:
基于2×2联列表,以χ2检验为基础,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JI、联结系数AC以及点相关系数PCC,测定了福建省政和县东平镇凤头村受樵采干扰后闽楠林乔木层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闽楠林乔木层联结程度达到显著的种对很少,群落内105个种对中,7对正联结达显著以上水平,98对(占93.3%)联结不显著,种的分布较独立。与未受干扰的闽楠林群落种间联结比较说明,干扰对闽楠林乔木层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有一定的影响。并讨论了抽样单元面积分别为100m2、200m2和400m2时种间关联测定的准确性,抽样单元面积为100m2时适宜对闽楠林主要种群进行种间关联测定。
沙漠边缘酿造葡萄生长气象条件及生态响应
马兴祥, 魏育国, 蒋菊芳
2007, 15(5): 11-16.
摘要(1180) PDF(927)
摘要:
根据沙漠边缘新开发酿造葡萄生长发育的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梅鹿辄”、“品丽珠”等7个酿造葡萄品种生育进程和气象条件。结果表明:沙地酿造葡萄果实生长关键期在7月上旬到8月上旬,含糖量累积关键期为8月份。影响葡萄含糖量的气象因子主要有积温、阶段温度日较差累积值和相对湿度。在分析沙地葡萄园土壤水分随时间、深度变化的基础上,估算出沙地葡萄年生长期平均耗水423.2mm,萌芽到展叶期耗水最少,盛花到成熟期耗水最多,展叶到盛花期和成熟到落叶期耗水量大致相近。试验结果表明在沙漠沿线种植酿造葡萄具有耗水少、效益高的优势,既不减少耕地,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对绿洲生态环境保护有积极促进作用。
黄淮麦区冬小麦拔节后霜冻温度出现规律研究
钟秀丽, 王道龙, 赵鹏, 闫旭宇, 苏常红
2007, 15(5): 17-20.
摘要(954) PDF(1028)
摘要:
用3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统计出现<0℃和<-1.4℃的累积频率,它们随时间的变化可用指数方程来描述。分析了表征方程特点的参数b、<0℃和<-1.4℃基本终止日期的地区分布规律。根据遭遇霜冻温度的累积频率和拔节期,找出霜冻的可能多发区,并讨论了b值在制定防御霜冻对策中的应用。
温湿度条件与凯特杧两性花百分率关系的研究
欧世金, 朱建华, 彭宏祥, 黄台明, 何全光, 徐宁, 何新华
2007, 15(5): 21-25.
摘要(934) PDF(863)
摘要:
为探索温湿度条件与杧果两性花百分率的关系,以“凯特杧”为研究对象,以两性花百分率为方程依变量,55个温湿度因子为自变量,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两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凯特杧”是两性花百分率较高的品种,随花期延后,温度增高,两性花百分率提高;花器官主要分化期自开花前30d开始至花前1d结束;两性花百分率受花器官主要分化期日均高温、日均温、日均低温和日积温的影响,四者的影响规律相似。花前21~30d、11~15d、1~5d的日均高温、日均温、日均低温、日积温以及花前6~10d的日均温、日均低温、日积温与两性花百分率为直线相关,随温度增高,两性花百分率提高;花前16~20d的日均高温、日均温、日均低温、日积温以及花前6~10d的日均高温与两性花百分率为多项式线性相关,温度由低升高两性花百分率提高,但超过一定温度则降低。花器官主要分化期全程的日均空气湿度均对两性花百分率有影响,但最敏感时期为花前11~20d。由此认为,“凯特杧”小花子房退化与花器官主要分化期所处的温湿度环境密切相关,适当高的温湿度有利于子房的发育和两性花百分率的提高。
绿洲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磷素养分的影响研究
张步翀
2007, 15(5): 26-29.
摘要(856) PDF(884)
摘要:
对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两年后土壤速效磷和全P变化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双尾检验)对小麦收获时土壤P素养分指标年际间的差异及其与全生育期调亏供水量、速效磷与全P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P素养分有显著影响,0~20cm和0~40cm土层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均与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速效磷随着全P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且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与土壤全P量和速效磷及速效磷与全P量的关系0~20cm和0~40cm土层极为一致。
不同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彭英湘, 王凯荣, 彭娜, 谢小立, 佘冬立, 刘迎新
2007, 15(5): 30-33.
摘要(1103) PDF(847)
摘要:
通过2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年晚稻草还田提高了翌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N肥后新鲜早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不施N肥淹水灌溉下稻草还田土壤NH+4-N浓度低于移走稻草的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土壤NH+4-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的处理。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N肥后稻草增产效应显著高于不施N肥处理,分别增产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但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以连续淹水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的增产效果最大,而晚稻则以间歇灌溉条件下的效果最佳。
土壤透水状况对水稻根系生长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陈惠哲, 朱德峰, 林贤青, 张玉屏
2007, 15(5): 34-37.
摘要(1471) PDF(1011)
摘要:
以“II优7954”为材料,盘栽比较了不同透水性土壤(常规淹水无渗漏、渗漏10mm/d、20mm/d、40mm/d和无水层无渗漏)对水稻根系生长与N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根系生长与土壤透水性关系较大,适当的土壤水分渗透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N素利用。土壤透水量10mm/d有利于水稻早期根系生长,提高根总量和深层根比例,开花期白根比高,N肥吸收利用率达77.05%,远高于常规淹水无渗漏对照,对水稻产量也有促进作用。土壤透水量超过20mm/d时不利于产量提高及后期水稻根系和植株地上部的生长。适当土壤透水能提高籽粒千粒重,但渗漏率超过20mm/d则千粒重有下降趋势。
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单长卷, 梁宗锁
2007, 15(5): 38-41.
摘要(1049) PDF(1159)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幼苗总根数、根系总长、根系体积、根系干重、根水势、根相对含水率、根系脱水速率和根系活力均降低,根冠比、饱和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质膜透性、MDA含量以及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幼苗可通过改变生物量分配策略而提高根比重,并通过改变根系内部的生理变化以提高其抗旱性。
甲基溴替代技术对番茄温室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陈云峰, 曹志平, 于永莉
2007, 15(5): 42-45.
摘要(845) PDF(979)
摘要:
试验于2001~2003年研究了甲基溴替代技术对温室番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替代技术为太阳能配合生防制剂木霉菌(SS+BCA)、甲基溴及减量甲基溴(常规用量75%)覆盖不透膜(MB+VIF)、威百亩(MS)及减量威百亩(常规用量75%)覆盖不透膜(MS+VIF)。结果表明:2001~2002年各处理对土壤pH、有效磷、有效钾及阳离子交换量影响不显著,甲基溴熏蒸(VIF膜和PE膜)提高了土壤铵态氮的释放;4个化学处理(MB,MB+VIF,MS及MS+VIF)可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但彼此之间差异不显著。2002~2003年增施有机肥后,4个化学处理效果与2001~2002年相同,太阳能消毒则提高了土壤铵态氮的释放,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也达到化学处理的水平。两季番茄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均季节性波动明显,施用有机肥可加速微生物的周转。
太阳能加热防治根结线虫时覆膜、土壤类型与有机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侯茂林, 刘晓英
2007, 15(5): 46-50.
摘要(1036) PDF(954)
摘要:
试验研究了覆膜方式(双层膜、单层膜和不覆膜)、土壤类型(中壤土、砂壤土)与有机物(添加牛粪和不添加牛粪)对太阳能加热时土壤温度的影响。覆盖透明膜可显著提高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10cm、20cm和30cm深度土壤日平均温度分别达40℃、38℃和36℃以上,日最高温度分别达43.33℃、39.0℃和36.5℃以上。覆盖透明膜可明显延长土壤高温(≥35℃)持续时间并提高土壤日温差,土壤温度超过35℃的累计时间达22.5h以上,10cm、20cm和30cm深度土壤日温差分别在7.1℃、2.6℃和0.8℃以上。覆盖双层膜土壤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高温持续时间及日温差比单层膜高,且在10cm深度尤为突出。除20cm深度外,土壤类型对日平均温度和日最高温度没有影响。添加牛粪能使0~20cm土层土壤日平均温度提高2℃以上,显著高于不添加对照。故覆盖透明膜和添加牛粪可显著提升30cm深度内的土壤温度,利用太阳能加热可望降低土壤中根结线虫种群数量。
不同解磷菌群对油菜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洪坚平, 郝晶, 毕理智, 谢英荷, 刘冰
2007, 15(5): 51-54.
摘要(893) PDF(958)
摘要:
利用盆栽油菜的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北方石灰性土壤上施用不同解磷菌群对土壤速效养分及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解磷菌群施入不同P素水平土壤中,油菜整个生育期内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酶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则随P素水平增高而降低,即低P水平下磷酸酶活性较强;施用菌肥土壤磷酸酶活性高于不施用菌肥处理,施与不施菌肥处理间脲酶活性在苗期及低P水平下差异显著。
宁南山区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其与肥力因子的关系
安韶山, 黄懿梅, 刘梦云
2007, 15(5): 55-58.
摘要(1652) PDF(1449)
摘要: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全N、速效磷、速效钾等密切相关,同时与土壤几种酶活性有较好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依赖于有机质,当有机质含量增加时,酶积极参与其转化分解过程,活性提高。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N、P、K含量关系最大,土壤速效钾与蔗糖酶活性关系最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因子对脲酶活性的直接作用顺序为有机质>速效钾>速效氮>阳离子交换量>全N>速效磷>物理性黏粒>土壤pH。有机质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因素,速效钾是影响蔗糖酶活性的最主要因素。
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性研究
傅伟, 陈洪松, 王克林
2007, 15(5): 59-62.
摘要(828) PDF(948)
摘要:
对比分析桂西北喀斯特坡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0~20cm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喀斯特生境条件下坡地土壤含水量受降水的影响明显,雨季和旱季差异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灌丛类型由于枯枝落叶层而增强了土壤的保水持水能力;生态恢复林(板栗、木豆)种植初期,土表接近于裸地,蒸发强烈,应采取一定的蓄水保墒措施;混种有匍匐类作物的复垦坡耕地,其土壤水分条件则与撂荒多年草地相似。比较土壤层间含水量的季节差异,灌丛类型土壤有明显的层间蓄水补水能力。喀斯特山地应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地表覆被状况进而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为生态重建服务。
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含量及基础呼吸的影响
胡诚, 曹志平, 胡婵娟, 王金凯
2007, 15(5): 63-66.
摘要(1358) PDF(1306)
摘要:
连续7年试验研究了施用15t/hm2和7.5t/hm2有机肥(包括EM堆肥、EM鸡粪肥和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对土壤碳含量与基础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的基础呼吸随之增加。施用化肥可一定程度提高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的基础呼吸。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趋势为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商的影响趋势为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及土壤基础呼吸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代谢商与土壤可溶性碳、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基础呼吸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连续施用鸡粪与鸽粪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研究
姚丽贤, 李国良, 何兆桓, 付长营
2007, 15(5): 67-72.
摘要(1364) PDF(1607)
摘要:
试验研究连续施用鸡、鸽粪对菜心土壤盐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季施用3茬鸡、鸽粪后,各处理土壤水溶盐浓度明显提高,土壤从轻盐化变为中盐化,K+、Na+、Ca2+、Mg2+、SO42-和Cl-均在土壤明显累积,且K+、Na+、SO42-和Cl-浓度增量随鸡、鸽粪用量提高而明显或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pH下降0.04~0.19。施用6茬鸡、鸽粪后,由于后3茬经历强降雨,各处理水溶盐和Ca2+浓度比试验前明显下降,但施用鸡、鸽粪处理K+、Na+、Mg2+、SO42-和Cl-浓度仍较试验前有所提高,各处理土壤pH提高0.04~0.31。在华南多雨地区,连续施用集约化养殖禽粪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危险仍然存在,建议在蔬菜生产上避免一次性大量施用或连续施用含盐量较高的禽粪肥。
培肥方式对松嫩平原黑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于洪艳, 王宏燕, 韩晓盈, 白涛
2007, 15(5): 73-75.
摘要(1096) PDF(841)
摘要:
试验研究培肥方式对松嫩平原黑土生态系统中与N素转化有关的土壤微生物(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亚硝酸盐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施入农肥可提高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化肥单独施用可降低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提高反硝化细菌数量;农肥化肥等量配比施入土壤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盐细菌及反硝化细菌数量均增加。
施肥培肥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李红梅, 关春林, 周怀平, 杨治平, 解文艳
2007, 15(5): 76-79.
摘要(999) PDF(1056)
摘要:
采用通气法进行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施肥时期和方法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同秋季耕翻深施肥结合,可以大幅度减少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损失。试验测定期间,春施肥各处理的田间土壤氨挥发总量较大且处理间有明显差异,特别是秸秆直接还田春施肥处理(S3)氨挥发量最高,达30.36kg/hm2,较不施肥处理多挥发26.91kg/hm2,田间氨挥发损失占到施N肥总量的17.94%;秋施肥各处理的田间土壤氨挥发总量介于5.57~6.92kg/hm2间,田间氨挥发损失仅占施N肥总量的0.28%~1.18%,各处理间差异甚微,氨挥发损失总量极低。春施肥同秋施肥处理间比较,田间土壤氨挥发总量也存在明显差异,以秸秆覆盖间(S2、A2)差异最小,为2.65kg/hm2,以秸秆直接还田间(S3、A3)差异最大,为25.58kg/hm2,氨挥发损失增加了1.77%~17.06%。
冬小麦冠层光谱红边特征分析
代辉, 胡春胜, 程一松
2007, 15(5): 80-83.
摘要(1580) PDF(1041)
摘要:
通过对不同N素营养水平冬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田间试验研究,发现红边位移现象:在孕穗期前,红边随施N量增加向长波方向“红移”;孕穗期后“红移”现象基本消失,继而发生“蓝移”。红边参数中红边斜率(dλred)与叶片N累积量(TN.D)、叶绿素含量(CHL.T)、叶绿素密度(CHL.D)的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红边面积(∑dλ680~760)和叶片全N含量(N%)的相关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红边位置(λred)、红边斜率、红边面积与叶面积指数有着密切关系,均通过极显著性检验,一些红边参数可作为小麦农学参数估测的简便方法。
日光温室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甜瓜养分利用率的研究
高俊杰, 于贤昌, 焦自高, 王崇启, 董玉梅
2007, 15(5): 84-86.
摘要(1140) PDF(947)
摘要:
研究了不同化肥施用量对日光温室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甜瓜产量及N、P和K吸收量、吸收比例和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化肥可显著提高甜瓜果实产量,提高有机基质养分和化肥利用率;化肥施用过多,基质养分和化肥利用率均有所降低;研究确定的日光温室有机基质型无土栽培甜瓜适宜化肥施用量计算方法为:(甜瓜目标产量需肥量-有机基质速效养分量)/化肥养分吸收率。
设施油桃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的研究
赵永红, 李宪利, 姜泽盛, 王长健, 杨富林
2007, 15(5): 87-89.
摘要(1464) PDF(1565)
摘要:
以设施栽培“超红珠”油桃为试材,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有机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柠檬酸合酶(CS)、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并对果实中有机酸积累及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油桃果实发育,其有机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于盛花后49d达到最高值;苹果酸含量与总有机酸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柠檬酸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至果实成熟有所降低;果实成熟期苹果酸与柠檬酸含量相近。有机酸相关代谢酶CS活性变化与柠檬酸含量相关性不大;果实发育后期ME活性逐渐升高,促进了苹果酸的降解和转化;MDH活性变化与苹果酸含量显著相关。因此抑制果实发育前期MDH的活性、促进果实发育后期ME的活性可以降低果实酸含量,提高糖酸比。
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对桃树水分运转影响的模拟
高照全, 张显川, 种霞, 李天红
2007, 15(5): 90-93.
摘要(1289) PDF(969)
摘要:
根据不同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气孔导度模型、冠层蒸腾模型和RC模型模拟出黄土高原不同土壤类型下桃树(Prunus persica var. nectarina Maxim)的水分运转动态。在逐步干旱过程中各类土壤维持桃树蒸腾的时间和桃树散失的水分总量均依次为中壤土>轻壤土>紧砂土>重壤土,中壤土的保水能力最好,重壤土的可利用水最少,中壤土维持蒸腾的时间最长,但中壤土、轻壤土和紧砂土之间的保水能力与维持蒸腾的时间无显著差异。在整个干旱周期过程中气孔导度、叶片水势和组织贮存水均呈波动式减小,其总体趋势与土壤水势相一致。
驯化沙葱生长及营养变化规律研究
刘世增, 蒋志荣, 马全林, 严子柱, 贺访印
2007, 15(5): 94-97.
摘要(1026) PDF(1135)
摘要:
通过沙葱驯化栽培试验,对其物候期及相关气候因子进行连续两年观测,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驯化沙葱3月中下旬气温>2.35℃时即开始萌动出苗,4月中旬温度≥9.6℃时进入快速生长期,7~9月份气温≥22℃、降水较集中时完成开花结果,11月下旬气温<0℃时进入休眠期。沙葱刈割后0~8d高生长和粗生长最快,高生长平均达16cm/d,10d后生长明显减弱,15d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d后部分叶片丧失功能开始枯黄。驯化沙葱的营养组成同野生沙葱完全相同,但含量发生了变化,常量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和水分都呈正向变异。各种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和β-胡萝卜素等含量有所下降,呈负向变异,变异系数在9%~23%之间。
不同土壤环境对温郁金栽培的影响研究
何寻阳, 曹建华, 卢玫桂
2007, 15(5): 98-101.
摘要(1359) PDF(975)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土壤环境对温郁金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灰土上栽培的温郁金具有较长的生长期和较高的生物量,莪术中莪术油含量也比栽培在酸性红壤上的高,石灰土比红壤更能忍受施加铵态氮肥带来的负面效应。
高温对红掌幼苗叶片茉莉酸浓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曹冬梅, 王云山, 康黎芳, 张超, 刘琛彬
2007, 15(5): 102-104.
摘要(1177) PDF(1100)
摘要:
试验研究30℃和38℃高温处理对红掌幼苗叶片茉莉酸(JAs)浓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38℃高温处理6h,叶片内JAs浓度急剧升高,其后又呈下降趋势,但其浓度仍高于对照;30℃高温处理12h,叶片内JAs浓度达最大值,之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仍高于对照。高温处理后叶片抗氧化系统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O-2含量在高温处理的前期有所降低,后期又逐渐升高。一定程度的高温处理可通过提高JAs浓度和抗氧化酶活性来提高红掌幼苗的抗热性。
外源一氧化氮供体对感染轮纹病菌后梨质膜H+—ATPase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刘招龙, 张绍铃, 孙益林, 乔勇进
2007, 15(5): 105-107.
摘要(1162) PDF(842)
摘要:
梨叶片感染轮纹病菌5d后,用不同浓度的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SNP)处理,测定了质膜H+—ATPase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浓度为0.3mmol/L SNP处理可提高H+—ATPase、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降低脂氧合酶(LOX)活性;浓度为0.1mmol/L和0.6mmol/L SNP处理则对其影响效果不明显;在同一浓度SNP处理组中,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变化不同,较低浓度的SNP可缓解轮纹病菌对梨的伤害作用。
盐分胁迫对转基因抗虫棉及亲本生长发育的影响
李伟强, 杨艳敏, 李存桢, 毛任钊, 刘小京
2007, 15(5): 108-111.
摘要(1105) PDF(1287)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盐分水平下转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的耐盐性。结果表明,随盐分的提高,转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表现出类似规律,叶片水势及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升高而后下降,植株高度与干物质积累有不同程度下降等。相同盐分水平下“石远321”双价抗虫棉(简称“双抗321”)及亲本普通“石远321”(简称“普321”)、“国抗1号”和亲本“泗棉3号”的表现为转基因抗虫棉比其亲本有较低的叶片水势,较高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植株高度、干物质积累及光合速率等,而对于“中棉30”(抗虫棉)及其亲本“中棉16”则表现相反。
盐分胁迫下不同年龄枸杞枝条着生叶片生理特征的研究
蔺海明, 张有福, 贾恢先, 肖雯
2007, 15(5): 112-114.
摘要(1271) PDF(1130)
摘要:
对虾对东北苏打盐碱湖泊的适应性研究
杨富亿, 李秀军, 赵春生, 陈渊
2007, 15(5): 115-119.
摘要(1099) PDF(960)
摘要:
碱度、pH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中毒实验和盐碱湖泊幼虾生存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碱度对幼虾的24h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2.73mmol/L,24h、48h、96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40mmol/L、11.24mmol/L及10.49mmol/L,长期生存的安全浓度(SC)为2.77mmol/L。当碱度为5.37~14.66mmol/L时,pH对幼虾的24h、48h、72h、96h半数致死值(LpH50)分别为9.26~8.98、9.14~8.86、9.10~8.80及9.00~8.80,长期生存的安全值(SpH)为8.42~8.14。幼虾在碱度为18.68~38.78mmol/L、含盐量1.57~3.50g/L、pH8.5~9.5的苏打盐碱湖泊可存活4.8~9.2h。凡纳滨对虾幼虾对水环境碱度和pH的适应性,以及对东北地区苏打盐碱湖泊水环境的综合适应性均低于淡水鱼类。
小白菜镉耐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
王松良, 陈选阳, 陈辉, 陈冬梅, 王峰吉, 高文霞, 张志坚, 王建明
2007, 15(5): 120-124.
摘要(1480) PDF(893)
摘要:
以50μmol/L Cd胁迫培养13个品种的小白菜,通过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探讨其Cd耐性形成的生理生化应答机制。结果表明:Cd胁迫下,供试材料生长和生理生化代谢均不同程度受到抑制,但与其茎叶Cd累积量无直接关系,且不同品种小白菜对Cd耐性不同。对供试材料Cd耐性指数(Tolerance index,TI)分析表明,基于植株干物质累积的耐性指数(TI-P)与基于茎叶生长的耐性指数(TI-S)极显著相关(R2=0.686),而前者与基于根系生长的耐性指数(TI-R)的显著相关(R2=0.349)。可见,以基于茎叶生长的耐性指数比基于根系生长的更能反映小白菜的Cd耐性。Cd胁迫条件下,供试材料体内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d胁迫下,各品种叶片脯氨酸增量、SOD活性增量均与供试小白菜Cd耐性正相关,二者可作为供试材料Cd耐性的生化指标。
稀土镧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刘冰, 杨丽, 周青
2007, 15(5): 125-127.
摘要(937) PDF(751)
摘要:
以水培法研究了重金属Cd对玉米幼苗的胁迫伤害及稀土La对Cd伤害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Cd胁迫伤害下,玉米幼苗生长受到抑制,主要表现为株高、主根长下降,叶面积锐减,茎叶、根的鲜重以及干重明显下降,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受伤害程度趋向严重。在玉米幼苗上喷施适量浓度LaCl3(20mg/L),能缓解Cd对玉米幼苗生长造成的伤害。
北京市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的系统参数评价
郑煜, 陈阜, 张海林, 李玉义, 唐衡, 康军
2007, 15(5): 128-131.
摘要(826) PDF(920)
摘要:
以北京市顺义区典型平原灌溉农田和延庆县典型山区旱作农田为研究对象,依据田间试验数据、气象统计资料,采用农户调查和数学模型等方法,从作物的降水满足率、需水和降水耦合度、水分生态适应性、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对北京市主要农作物水分利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主要农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指数排序依次为:灌区夏大豆>灌区春大豆>旱作春大豆>旱作春谷子>灌区夏玉米>灌区春玉米>旱作春玉米>旱作马铃薯>旱作苜蓿>灌区水稻>灌区苜蓿>灌区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依次为:灌区苜蓿>旱作春玉米>旱作苜蓿>灌区春玉米>旱作春谷子>旱作春大豆>灌区春大豆。
甜、糯玉米增温种植效果的研究
王占哲, 赵殿忱, 王刚
2007, 15(5): 132-134.
摘要(1159) PDF(890)
摘要:
试验研究增温对甜、糯玉米种植效果的结果表明,增温种植育苗+覆膜、育苗比直播种植减产幅度较大,然而由于增温种植提前乳熟收获6~31d,在反季市场价格支持下,早熟、中早熟品种的增温种植比直播提高经济效益4.1%~37.2%,为经济有效地开发甜、糯玉米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同密度条件下3种类型谷子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变化特征研究
刘正理, 程汝宏, 张凤莲, 夏雪岩, 师志刚, 张耀华
2007, 15(5): 135-138.
摘要(1076) PDF(991)
摘要:
以群体个体并重夺高产型谷子新品种“冀谷26”和靠个体夺高产的单秆大穗型品种“泥里拽”、“聊农4号”,靠群体夺高产的密植型品种“豫谷5号”、“冀谷14”为材料,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谷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靠个体夺高产的单秆大穗型品种谷子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成穗率、单穗重、穗粒重、结实性均对密度反应敏感;靠群体夺高产的密植型品种对密度反应表现为产量敏感,单穗重、穗粒重比较敏感,成穗率、出谷率不敏感;群体个体并重夺高产品种表现为产量对密度反应不敏感,成穗率、出谷率比较敏感,单穗重、穗粒重敏感;3种类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对密度反应都很敏感。在最适宜密度下群体个体并重夺高产型品种“冀谷26”产量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个类型品种,说明群体个体并重夺高产品种自身调节能力较强,丰产性、稳产性突出,代表今后育种的方向。
不同品种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征研究
林瑞余, 梁义元, 蔡碧琼, 蔡向阳, 肖美秀, 郑履端, 林文雄
2007, 15(5): 139-146.
摘要(1122) PDF(1201)
摘要:
通过测定三系杂交稻“汕优63”、两系杂交稻“两优2186”和常规稻“IR64”不同器官N、P和K含量动态,探讨了3种水稻各生育期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3种水稻稻株N含量均随生长过程逐渐下降,同一生育期水稻N含量以“汕优63”最高;除“汕优63”K含量在齐穗时明显上升外,3种水稻的K含量随生长过程逐渐下降;而P含量总体上在分蘖盛期最高。完熟期3种水稻的N积累量依次为24.79g/m2、15.14g/m2和14.42g/m2,P积累量为4.766g/m2、3.306g/m2和3.678g/m2,K积累量为2.439g/m2、2.029g/m2和1.725g/m2。“汕优63”分配到籽粒中的N素比例为61.23%,分别比“两优2186”、“IR64”高17.97%和11.23%;分配到籽粒中的P素比例为62.97%,分别比“两优2186”、“IR64”高6.41%和9.63%;分配到籽粒中的K素比例为27.51%,分别比“两优2186”、“IR64”低3.00%和2.39%。在全生育期中,“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N需求量依次为31.33g/m2、22.88g/m2、24.82g/m2,N、P、K吸收比依次为1∶0.192∶0.098、1∶0.219∶0.134和1∶0.255∶0.120。3种水稻中“汕优63”的养分生产效率最低。N、P、K生产效率“汕优63”依次为37.25kg/kg、193.80kg/kg和378.80kg/kg,“两优2186”依次为52.54kg/kg、240.38kg/kg和392.16kg/kg,“IR64”依次为58.38kg/kg、228.83kg/kg和487.80kg/kg。三系杂交稻“汕优63”的N、P、K需求量大,积累量高,分配到籽粒中的比例亦高,与其高产特性相吻合。在保证N、P、K供给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养分生产效率是实现“汕优63”高产、高效的关键。
Cry1Ab转基因水稻的杂种优势表现及抗虫性鉴定
戴正元, 李爱宏, 张洪熙, 左示敏, 舒庆尧
2007, 15(5): 147-150.
摘要(1514) PDF(1348)
摘要:
以携带Cry1Ab基因的“克螟稻”为抗虫供体亲本,将目标基因转导到优良恢复系“R6547”、“R818”中,配制的杂交稻组合表现良好的杂种优势水平,克服了“克螟稻”在常规粳稻育种实践中常出现的农艺性状差、前期生长势弱的缺陷。可溶性蛋白含量检测结果显示目标基因在杂交稻中仍能高水平的表达,并在人工接虫和自然发生条件下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表现优良抗性。
电厂烟气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影响的研究
董榕, 傅嘉媛
2007, 15(5): 151-155.
摘要(1376) PDF(762)
摘要:
对污染区和对照区分别进行土壤和农作物取样,研究长期受电厂烟气影响的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相关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发现土壤总S、总F、可溶性硫、可溶性氟含量及pH变化与电厂烟气引起大气SO2污染密切相关,土壤中已出现S和F的积累。对研究区主要农作物小麦的叶S和籽粒S含量及籽粒品质(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的监测表明,小麦叶、籽粒S含量与大气污染正相关,叶片中已发生S累积,籽粒中尚未形成S累积;籽粒S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大气中SO2浓度适当升高可提高小麦品质。
大型海藻江蓠对养殖池塘水质污染修复的研究
徐永健, 陆开宏, 韦玮
2007, 15(5): 156-159.
摘要(1264) PDF(1080)
摘要:
通过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与南美白对虾(Penacus vannamei)、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混养池塘水质的跟踪监测,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江蓠对池塘水质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江蓠对水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使养殖池中水体保持很低的IN、IP浓度和较高的溶解氧(DO)浓度,维持良好的水质状况;江蓠与虾或鱼混养,对水质均有改善作用。大型海藻江蓠易调控、无二次污染、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同时其对水质调节作用优于微藻等。利用江蓠进行生态养殖,可减少药物投放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陆生植物菜用于有机废水的生态治理研究
孟春, 石贤爱, 陈剑锋, 柯秀兴, 郭养浩
2007, 15(5): 160-162.
摘要(878) PDF(1137)
摘要:
试验研究了陆生植物菜对有机废水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菜在水体中可有效降解COD、有机氨氮;在曝气、进料COD浓度为1300mg/L条件下,COD降解率达90%以上,而进料COD浓度为2600mg/L时,COD最大处理能力达10.56g/L·d;菜对无机氨氮降解率达94%,有机氨氮降解率达73%以上。与水葫芦废水处理过程相比,菜具有较广泛的水体环境适应性,对猪场废水具有一定处理效果。
粪污资源化技术研究
徐晓锋, 杨林章, 许海, 周小平
2007, 15(5): 163-166.
摘要(1005) PDF(763)
摘要:
试验设计了由储存池、水培池两段结构组成的污水净化系统,该系统可有效净化粪污,处理后水培液中N、P浓度低,水培期间废水排放少,可用于水培黑麦草、水芹、莴苣、青菜、生菜、小葱等植物并获得高产。该粪污净化系统技术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可以满足冬季污水处理的需要,以及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尤其适宜小城镇和农村的粪污处理。该系统目前尚存在需改进之处,主要包括储存池存储阶段的净化潜力未得到开发及水培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甘薯抗蔓割病的酚类物质代谢的研究
邱永祥, 柯玉琴, 代红军, 潘廷国
2007, 15(5): 167-170.
摘要(942) PDF(943)
摘要:
通过对甘薯抗蔓割病品种“金山57”和感病品种“岩薯8-6”接菌处理,研究了甘薯体内酚类物质的代谢规律以及与PAL酶活性的变化关系及其对甘薯抗蔓割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接种蔓割病菌后植株体内总酚、类黄酮、木质素、绿原酸、阿魏酸等含量都有提高,但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酚类物质的积累速度快、保持较高浓度的时间长,从而更有利于抵抗病原菌侵染。同时,接菌后PAL酶活性的提高也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
菌根多样性对红楮林细根生物量及红菇采收量的影响
陈宇航, 陈政明
2007, 15(5): 171-173.
摘要(1139) PDF(1071)
摘要:
试验研究菌根多样性对红楮林细根生物量及红菇采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区菌根菌种类增加11个,红菇产量增加11.25kg/hm2,增幅68.18%,差异显著;0~10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增加3.35t/hm2,差异显著;0~10cm土层细根生物量增加3.26t/hm2,增幅190%,差异极显著。表明人工促进菌根多样性不仅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细根量,还提高了菌根菌的丰度和频度。
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稻-苇-鱼”模式研究
李秀军, 杨富亿, 刘兴土
2007, 15(5): 174-177.
摘要(848) PDF(1082)
摘要:
松嫩平原西部有盐碱化土地373万hm2,其中盐碱化湿地100万hm2,土地盐碱化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区内盐碱化湿地特点,建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稻-苇-鱼”生态模式。盐碱湿地“稻-苇-鱼”系统的种群多样性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利用率提高。该系统中,稻田排水是苇田水源,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饵料,湖泡底泥还田,提高了稻田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该模式实施10年后,稻田土壤盐分含量由开垦前的4.54g/kg下降到2.98g/kg,土壤有机质由开垦前的16.43g/kg增加到24.45g/kg。通过对“稻-苇-鱼”系统模型参数调控,可实现对系统目标的控制。
黄淮海地下水亏水区农业生产用水生态代价评估--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隋鹏, 陈素英, 陈源泉, 王彬丽, 高旺盛
2007, 15(5): 178-181.
摘要(995) PDF(977)
摘要:
利用恢复费用法及成本替代法等经济学方法初步估算了河北省栾县地下水资源超采的生态经济代价,结果表明:因地下水位下降每年新增提水成本1263.8万元,相当于2000年种植业总产值的1.2%; 消除因地下水下降引发的环境污染费用为1512.2万元, 相当于2000年种植业产值的1.4%。栾城县每年超采的地下水资源总成本平均为7897.6万元, 分别相当于2000年农业总产值的3.7%, 种植业产值的7.3%。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进行绿色核算, 全县粮经饲作物的经济效益减少为17047.9万元, 绿色核处结果比传统核算结果降低了29.4%。
基于AEZ模型的我国农区小麦生产潜力分析
蔡承智, HarrijvanVelthuizen, GuentherFischer, SylviaPrieler
2007, 15(5): 182-184.
摘要(1300) PDF(1486)
摘要: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基于中国1961~1997年的统计资料(经多方校正)共同开发的AEZ模型,运用GIS平台计算了中国41个农作制亚区的小麦生产潜力,并指出了单产最高潜力分布区域。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的最高产量潜力约为目前产量的2~3倍。这对我国小麦高产育种及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评价及农业发展潜力分析
刘兴亮, 苏春江, 徐云, 张金盈
2007, 15(5): 185-187.
摘要(1265) PDF(1194)
摘要:
在评价攀西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从作物生产潜力、畜牧业发展潜力、生物资源开发潜力、农业产业化及生态农业发展潜力4个方面全面分析了该区的农业发展潜力。通过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实现该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是该区农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同市南郊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及变化
郭青霞, 陈焕伟, 周欣
2007, 15(5): 187-192.
摘要(1172) PDF(871)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计算了大同市南郊区不同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单价,结合该区1987年和2002年Landsat TM/ETM+影像分类数据,借助Fragstats和ENVI软件支持进行了矩形单元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模拟,然后采用ENVI的波段运算功能、分类功能进行大同市南郊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及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大同市南郊区1987年和2002年土地利用正生态服务区面积大于负生态服务区面积,但生态服务质量等级都不高。1987年平原区生态服务质量好于山丘区,2002年山丘区生态服务质量好于平原区。大同市南郊区从1987年至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大于减小区,且以轻度增加为主。平原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小于山丘区,生态服务减小区面积大于山丘区。平原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小于减小区面积;山丘区生态服务增加区面积大于减小区面积。
广东佛山市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承载力相关性研究
郭林, 张浩, 王祥荣
2007, 15(5): 193-196.
摘要(1011) PDF(921)
摘要:
依据1996年和2002年佛山市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数量和程度变化模型对土地利用的时间及空间动态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佛山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格局;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佛山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土地利用格局的相关性,从而为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评价——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马祥爱, 白中科, 冯两蕊
2007, 15(5): 197-201.
摘要(1225) PDF(1067)
摘要:
以山西省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针对露天矿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资源利用情况,提出了能够体现露天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主要特征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露天矿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矿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水平由1995年前的5级变为2000年的4级,又转为2005年的2级,未来的理想状况会向1级水平发展。说明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与资源利用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北京农田污水灌溉正负效应价值评价研究
杨志新, 郑大玮, 冯圣东
2007, 15(5): 202-205.
摘要(933) PDF(1124)
摘要:
采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对北京市郊区农田污水灌溉的正负效应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2年北京市农田污水灌溉的正效应价值约为4.62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9.3%,其中减少污水处理成本和节约清洁水资源的价值所占份额较大,分别为49.7%和27.6%,其次为节约化肥和粮食增产价值,分别为18.1%、3.1%;负效应价值约为1.39亿元,占当年农业增加值的2.8%,其中粮食减产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46.5%,品质下降占2.2%,土壤污染占30.3%,人体健康损失占15.7%, 而地下水污染占5.2%。污水灌溉的正负效应价值比为3.3∶1,其中污水灌溉的直接经济价值为负效应价值的1.7倍,说明污水灌溉的经济收益几乎完全是靠牺牲环境所维持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损失。
综合评述
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杨佳波, 曾希柏
2007, 15(5): 206-211.
摘要(1006) PDF(1229)
摘要:
水溶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能够溶解于水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尽管目前对于陆地生态系统中DOM的研究尚不完善,对其性质、组成和分类方法等问题的看法还没有达成一致,但现有研究结果已经表明DOM是一种十分活跃的重要化学组分。DOM进入土壤后将发生吸附、解吸、迁移、转化等一系列化学过程,进而对土壤及环境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一方面,DOM可以与土壤胶体结合,形成有机无机结合体,从而改善土壤性质,DOM还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分解产生养分离子,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另一方面,DOM也可能亲合土壤中原来与土壤胶体结合的养分,使之与DOM一起进入土壤溶液,从而增加土壤中养分离子被淋失的风险,并造成土壤养分的损失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DOM还有可能活化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增加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并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向地下水迁移。由于其对土壤和环境的多种效应,水溶性有机物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土壤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边缘效应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何妍, 周青
2007, 15(5): 212-214.
摘要(1395) PDF(1290)
摘要:
边缘效应的概念自1933年提出以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就日益拓展,并且和实践紧密相连,本文根据边缘效应的概念、机理与内含,论述了边缘效应在农业种植、农业养殖、物种资源开发、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系统多样性及边缘区生产力等方面的应用。
南方红豆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何康, 樊正球, 李丽, 王祥荣
2007, 15(5): 215-218.
摘要(1430) PDF(2270)
摘要:
阐述了组培微繁诱苗过程中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效果差别、培养基选取和优化、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和配比、生理碳源、光条件和小分子添加剂等因素的作用影响;从细胞次生代谢诱导和生物反应器应用两方面总结了细胞悬浮培养生产紫杉醇研究现状。此外,对南方红豆杉组织培养的主要问题和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研究简报
“中嘉8号杨”抗生素敏感性测定
郑进, 康薇, 刘凯于, 彭建新, 洪华珠
2007, 15(5): 219-220.
摘要(787) PDF(84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