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16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
骆世明
2008, 16(4): 805-80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05
摘要(1370) PDF(1166)
摘要:
景观生态规划、循环系统建设和生物关系重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分别在景观层次、生态系统层次和群落以下层次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营造基本格局。景观生态规划包括生物保护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生态安全规划和景观美学规划等。循环系统建设包括农田系统循环、农牧系统循环、农业加工循环、农村内部循环、城市农村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关系重建是针对当前农业的生物关系被简化、被分割的情况提出的,以作物为核心的生物关系为例,可通过与昆虫、微生物、大型动物、乔、灌、草和其他作物建立起恰当关系,改善作物养分供应,实现对有害生物控制和对资源高效利用。这三大措施所支撑的中国生态农业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农业发展的道路,能够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先进机械制造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企业、农业相关法规和制度建设。明确了这些措施也就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科学评价提供了依据。
黄土塬区三种豆科牧草的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特征与平衡
张晓红, 徐炳成, 李凤民
2008, 16(4): 810-81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10
摘要(1269) PDF(728)
摘要:
为了解豆科牧草短期种植对土壤养分环境影响的进程和规律,通过田间试验对沙打旺、苜蓿和胡枝子等3种豆科牧草以不同密度单播、混播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剖面分布和平衡输出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所有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在土壤剖面2 m深度范围内均呈典型的“S”形分布,全磷呈抛物线形分布。单播牧草固氮能力与播种密度呈正相关; 苜蓿固氮能力最强,高密度下表观生物固氮量达507.5 kg·hm-2。沙打旺生长1年可使土壤有机质平均净增 3.51%。沙打旺和苜蓿全磷平均输出比率分别为43.14%和40.24%,显著高于胡枝子(23.74%);胡枝子与沙打旺、苜蓿的两两混播处理和3种牧草混播处理平均全磷输出比率分别为20.73%、26.33%、25.83%。试验结果表明,3种豆科牧草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累积,沙打旺和苜蓿对土壤全氮和全磷的消耗显著大于胡枝子,但前两者的固氮能力也强于后者。以适当密度进行的不同牧草混播处理由于种间良性竞争和共生协调作用可优化混播群体对土壤养分的消耗利用。
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叶优良, 李隆, 孙建好
2008, 16(4): 818-82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18
摘要(1348) PDF(982)
摘要:
为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过量施用氮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以甘肃省河西灌区为试验地点,在0和225 kg(N)·hm-2氮水平下,探讨了蚕豆、豌豆、大豆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土壤硝态氮累积和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蚕豆收获后,间作的蚕豆、大豆、豌豆和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两个氮水平下均低于相应的单作,蚕豆、大豆、豌豆的间作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也低于相应的单作,但表现的土层深度各异。玉米收获后,蚕豆和豌豆的间作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低于单作;不施氮条件下,大豆间作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低于单作,与蚕豆、豌豆和大豆间作的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高于单作玉米;在225 kg(N)·hm-2氮水平下,与蚕豆和豌豆间作的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低于单作玉米,间作大豆和与大豆间作的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高于相应的单作。玉米收获期,不施氮条件下3种豆科作物间作0~6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单作;225 kg(N)·hm-2氮水平下,蚕豆、豌豆间作0~6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单作,而间作大豆0~1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单作。对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分析表明,蚕豆收获期间作0~60 cm土层相对累积量高于单作,而100~180 cm土层则低于单作。
长期施肥对潮棕壤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丁怀香, 宇万太
2008, 16(4): 824-82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24
摘要(1025) PDF(858)
摘要:
为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维持并提高土壤供磷力,在潮棕壤上进行了15年的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处理涵盖了中国典型的8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施循环猪圈肥(M)、单施氮肥(N)、施氮肥+循环猪圈肥(N+M)、施氮磷肥(NP)、施氮磷肥+循环猪圈肥(NP+ M)、施氮磷钾肥(NPK)、施氮磷钾肥+循环猪圈肥(NPK+M),对不同施肥模式下耕层(0~20 cm)土壤无机磷进行了分级测定。研究表明:有效或缓效态无机磷(Ca2-P、Ca8-P、Al-P、Fe-P)含量在无化学磷肥直接投入的情况下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导致土壤无机磷库亏损;在有化学磷肥直接投入的情况下这些形态的无机磷不但能满足当季作物需求还有盈余,且以NP+M处理盈余最多,丰富了土壤无机磷库。各处理O-P、Ca10-P形态的无机磷均有所增加,且其中部分可由盈余的有效磷素缓慢转化而来。循环猪圈肥(M)的施用能减缓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的下降;氮肥和钾肥均能极大促进植物对磷素的吸收,加速土壤磷库亏损。NP+M施肥模式最有利于短期提高土壤供磷力,促进土壤供磷力发展。本研究还发现,有效或缓效态无机磷(Ca2-P、Ca8-P、Al-P、Fe-P)与有效磷相关性很好,这进一步完善了土壤供磷力的指标体系。
湖南烟区土壤pH分布特点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许自成, 王林, 肖汉乾
2008, 16(4): 830-83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30
摘要(2154) PDF(1185)
摘要:
测试分析了湖南烟区1 089个土壤样本的pH,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烟区土壤pH总体适宜,平均为6.52,变异系数为16.81%;pH处于最适宜烤烟生长的5.5~6.5间的土壤样本占总样本数的26.91%;pH处于适宜烤烟生长的5.0~7.0间的土壤样本占52.71%。湖南不同烟区土壤pH大小表现为:湘南>湘北>湘西>湘东;烟区不同土壤类型pH大小表现为:鸭屎泥>黄壤土>青泥田>黄灰土>黄泥田>红黄泥。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铁、水溶性氯、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相关性均达1%极显著水平。土壤pH分组后,土壤养分含量在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湖南烟区pH在5.5~6.5间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有效锌和水溶性氯含量能够满足优质烤烟生长需求,有效锰、有效铁、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能满足烤烟的正常生长需求,有效钾和有效铜含量偏低,但尚未引起烤烟的缺素症状。
土壤温度时间序列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邹平, 杨劲松, 姚荣江
2008, 16(4): 835-83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35
摘要(1203) PDF(897)
摘要:
针对滨海盐渍区表层土壤温度时序变化复杂、高度非线性的特点,以江苏省苏北典型滩涂区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BP神经网络和时间序列多维拓展的方法,对长期定位监测点表土层土壤温度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土壤溶质运移研究与当地作物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神经元数目分别为7、7和1的3层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土壤温度时间序列训练仿真时效果最优,其误差平方和达最小值18.017。选定的此结构BP神经网络模型简单、实用,有良好的推广泛化能力,经独立测试样本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平均相对误差仅为2.94%,可满足土壤温度日常预报的需要。
再生水灌溉方式对重金属在土壤中残留累积的影响
齐学斌, 李平, 樊向阳, 赵志娟, 樊涛, 黄仲冬, 乔冬梅
2008, 16(4): 839-84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39
摘要(1228) PDF(737)
摘要:
不同灌溉技术(沟灌、地下滴灌)和灌水方式(充分灌溉、分根交替灌溉)下再生水灌溉对重金属在土壤中残留影响的田间试验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收获后充分灌水小区土壤重金属Cd含量高于分根交替灌水小区;再生水(二级处理污水)地下滴灌小区高于二级处理污水加氯地下滴灌小区;二级处理污水沟灌小区高于清水灌溉小区;充分灌溉下二级处理污水滴灌小区低于沟灌小区,而分根交替灌溉下沟灌低于滴灌。土壤Pb含量的变化规律与Cd基本相似,除滴灌下二级处理污水区低于二级处理污水加氯小区,无论充分灌溉还是分根交替灌溉均为滴灌低于沟灌。不同处理收获后土壤Pb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二级处理污水灌溉小区土壤Cd含量较试验前增加0.62%~7.78%,其他处理均有不同程度减小。试验结果为再生水资源的农业安全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土壤、蔬菜的铅污染相关性分析及土壤铅污染阈限值研究
赵勇, 李红娟, 魏婷婷, 孙志强
2008, 16(4): 843-84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43
摘要(1298) PDF(1065)
摘要:
为探求土壤重金属污染和蔬菜污染的相关性,为绿色蔬菜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郑州市常见的5种叶菜类蔬菜[油麦菜(Lactuca sativa var.Asparagina)、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蕹菜(Lpomoea aquelica)、生菜(Lactuca sativa)、苋菜(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土培的方法研究了土壤Pb浓度与蔬菜污染的相关性,并对绿色蔬菜生产要求的土壤Pb污染阈限值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Pb污染的土壤对蔬菜生长、产量无明显影响;随着施Pb浓度的增加,5种蔬菜中的Pb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与土壤中的Pb含量相关性显著;模拟得出的Pb阈限值油麦菜为39.909 2±2.446 9 mg·kg-1,荆芥43.898 6±3.585 5 mg·kg-1,蕹菜35.293 4±1.787 2 mg·kg-1,生菜33.696 4±2.151 2 mg·kg-1,苋菜34.539 6±2.425 4 mg·kg-1;对Pb富集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生菜>苋菜>蕹菜>油麦菜>荆芥。
三峡库区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研究
唐将, 钟远平, 王力
2008, 16(4): 848-85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48
摘要(1780) PDF(1028)
摘要:
在大规模、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均值计算方法的比较,提出了三峡库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As为5.835 mg·kg-1,Cd为0.134 mg·kg-1,Cr为78.03 mg·kg-1,Cu为25.00 mg·kg-1,Hg为0.046 mg·kg-1,Ni为29.47 mg·kg-1,Pb为23.88 mg·kg-1,Zn为69.88 mg·kg-1。与全国土壤背景值比较,三峡库区As、Hg背景含量低于全国背景值,Pb、Zn含量略低于全国背景值,Cd、Cr含量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Cu、Ni含量略高于全国背景值。根据本研究成果进行三峡库区环境质量评价,将能更加真实地反映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库区土壤环境质量管理。
苜蓿生物覆盖对幼龄茶园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董召荣, 沈洁, 朱玉国, 宋贺
2008, 16(4): 853-85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53
摘要(1308) PDF(689)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带型苜蓿生物覆盖对幼龄茶园生态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盛夏季节,随苜蓿种植比例的增加,系统郁闭度提高,茶园光照强度、气温、土壤温度渐次降低,而湿度增加;苜蓿种植比例的增加,可明显改善盛夏季节茶树叶片的“午休”现象,茶树的净光合速率(Pn)提高,2∶1带型、2∶3带型和2∶5带型的Pn分别比纯茶树处理(BS1)增加29.17%、57.29%和80.73%。幼龄茶树与苜蓿间作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有利于幼龄茶树生长,但带型差异对幼龄茶树生长速率、新稍数量影响规律性不强;幼龄茶园苜蓿生物覆盖可以获得可观的优质牧草,不同带型与纯紫花苜蓿(BS2)之间以及2∶1带型、2∶3带型、2∶5带型之间的苜蓿干草、鲜草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5带型的间作模式效果最好,在改善幼龄茶园生态环境的同时,可收获可观的优质紫花苜蓿。构建茶树、苜蓿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不仅能够为幼龄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为南方丘陵山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张晓平, 李文凤,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CraigF.Drury, 杨学明
2008, 16(4): 858-86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58
摘要(1189) PDF(671)
摘要: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直到2006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垄作玉米年均产量最高,为10 136 kg·hm-2,比产量最低的免耕玉米连作高12.3%,但几种耕作方式间玉米和大豆年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按农业生产成本排序,玉米为秋翻>免耕>垄作,大豆为秋翻>垄作>免耕。按经济效益排序,玉米为垄作轮作>免耕轮作>秋翻轮作>免耕连作>秋翻连作,大豆为免耕轮作>垄作轮作>秋翻轮作。除玉米连作外,免耕不会降低作物产量,其中免耕玉米-大豆轮作可获得与常规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和较高的大豆产量。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免耕处理在人工和农机上的生产费用比其他处理少,且免耕轮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大于秋翻,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观测。
播期对浑善达克沙地青贮玉米产量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宋创业, 郭柯, 刘高焕
2008, 16(4): 865-86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65
摘要(1025) PDF(881)
摘要:
为研究播期对浑善达克沙地青贮玉米产量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确定当地青贮玉米最佳的播期,分别在5月27日、6月4日、6月11日和6月18日4个时间播种,测定了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8月27日青贮收获结果显示:随播期推迟,青贮玉米株高、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降低;5月27日和6月4日播种的青贮玉米各指标均显著高于6月11日和6月18日播种的青贮玉米(P<0.05)。说明将当前生产实践中播种时间由6月中旬提前至5月底和6月初可显著提高青贮玉米产量。生物量分配研究表明,随播期推迟收获时茎生物量所占比例下降,叶生物量所占比例升高。由于玉米茎、叶的饲用性和牲畜利用效率不同,可针对不同饲喂需求选择播种时间,以提高青贮玉米的利用率。
黑土农田大豆产量形成过程的模拟验证
商磊, 赵军, 祁广云, 韩晓增, 宁海龙
2008, 16(4): 869-87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69
摘要(1205) PDF(866)
摘要: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站长期定位水肥耦合试验数据为依据,模拟大豆产量形成过程。首先建立大豆品种遗传属性数据库和相应的模型参数,利用DSSAT模型系列中的CropGro-Soybean模型,对大豆品种遗传属性、作物产量和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进行了模拟验证。模拟结果表明,CropGro-Soybean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大豆生育期,相对误差在-2%~3%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2.3。对不同年际不同田间处理的大豆产量模拟结果分析的相对误差在-7%~9%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75.9,模型性能指数EF为0.8。模型对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的模拟效果也较好
不同灌溉方式对温室嫁接黄瓜根系分布影响的研究
陈志杰, 张锋, 梁银丽, 张淑莲, 周茂娟, 徐福利, 杜社妮, 王琦
2008, 16(4): 874-87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74
摘要(1107) PDF(1030)
摘要:
采用土柱模拟试验和大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下温室嫁接黄瓜根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膜下暗灌和滴水灌溉温室黄瓜根系干重最大值分别出现在黄瓜定植后180 d和210 d,黄瓜拔蔓时根系干重后者较前者高29.0%。黄瓜不同发育时期根系垂直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在初瓜期前,0~20 cm根系干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20 cm以下根系干重二者无明显差异;结瓜盛期以后,0~20 cm根系干重二者差异不明显,20 cm以下根系干重后者显著高于前者。膜下暗灌和滴水灌溉黄瓜根系水平分布在0~15 cm,分别占总根干重的96.6%、94.2%。随着黄瓜生长发育的推进,膜下暗灌内侧根系分布数量逐渐下降,结瓜期以前内侧根系占植株根系总数量的61.1%,中后期占15.6%;而滴灌黄瓜全发育期,内外侧根系分布数量比较均衡。说明灌水方式对温室嫁接黄瓜根系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品种对低钾的生理与分子响应
何海斌, 王海斌, 曾聪明, 蔡志祥, 熊君, 邱龙, 方长旬, 林文雄
2008, 16(4): 878-8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78
摘要(947) PDF(825)
摘要:
选择国际公认的化感水稻品种“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品种“Lemont”为材料,在K元素为5 mg·L-1(低K)和40 mg·L-1(正常K)2个水平的营养液中培养,通过水稻形态学指标(根长、株高、根冠比和生物量)、生理生化指标(SOD、POD、CAT、根系活力及植株中N、P、K含量),评价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品种对低K胁迫的生理响应,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FQ-PCR),分析了低K胁迫下水稻根和叶中与N、P、K吸收利用相关的12个关键酶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低K促进了化感水稻“PI312777”根的生长,根冠比加大,生物量增加,但对株高的影响不显著;而该条件下非化感水稻“Lemont”的上述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低K对两种水稻的保护酶系(SOD、POD、CAT)和根系活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植株中N、P、K含量降低,但非化感水稻“Lemont”受抑制的程度远大于化感水稻“PI312777”。FQ-PCR检测结果表明,低K胁迫下两种水稻根、叶中的12个关键酶的基因均呈现上调表达,而化感水稻“PI312777”的基因表达上调倍数均明显大于非化感水稻“Lemont”。低K胁迫下两种水稻品种的形态学差异、生理与分子响应均表明,化感水稻“PI312777”比非化感水稻“Lemont”具有更强的适应K匮乏的能力。
不同供氮水平下间甲酚对玉米的化感作用
柴强, 黄高宝
2008, 16(4): 883-88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83
摘要(1039) PDF(758)
摘要:
通过发芽和管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根系分泌物间甲酚对玉米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间甲酚对玉米幼苗根系产生的化感作用较弱,对地上组织的化感作用较强,其中苗高受间甲酚的影响最明显。氮素与间甲酚对玉米生物产量和根重均存在显著的互作作用,施氮量与间甲酚对成熟期玉米生物产量产生的化感作用呈显著负相关,施N量为300 mg·kg-1(土)时,浓度为300×10-6 mol·kg-1(土)的间甲酚对玉米生物产量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但施N量为150 mg·kg-1(土)时,相同浓度的间甲酚对玉米生物产量表现为促进作用。间甲酚可增大玉米的根重,施氮可显著提高间甲酚增加根重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中,当存在化感物质时,选择适宜的施肥水平十分重要。
外源乙烯利诱导玉米化学防御作用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董梅, 王建武, 徐涛
2008, 16(4): 887-89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87
摘要(1257) PDF(766)
摘要:
为探明外源乙烯利对玉米化学防御作用诱导的浓度和时间效应,本文采用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乙烯利处理玉米后,叶片乙烯释放量及其合成调控关键基因ACSACO表达的变化,典型化感物质丁布的含量及其关键调控基因BX1BX9表达的变化,以及其他调控次生代谢物的关键基因表达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处理玉米12 h时,玉米叶片中丁布含量明显增加;24 h后,丁布含量反而大量降低,48 h后对丁布含量影响不大。外源乙烯利对合成丁布的调控基因BX1没有诱导作用,但处理12 h和24 h对BX9有明显诱导作用。外源乙烯利处理12 h能够使ACSACO表达量上升,浓度为40 μL·L-1和60 μL·L-1乙烯利处理使玉米叶片丁布含量大量降低,BX1BX9的表达量有所下调。外源乙烯利能够使蛋白酶抑制剂MPI表达量升高,且乙烯利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明显,但对调控挥发物的FPSTPS基因表达没有影响。说明外源乙烯利能够启动玉米体内的乙烯途径,诱导玉米启动化学防御过程,但这种作用很可能是负反馈型的。
化感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
孙红艳, 林瑞余, 叶陈英, 于翠平, 黄磊, 陈冬梅, 林文雄
2008, 16(4): 894-89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94
摘要(1232) PDF(711)
摘要:
以国内外90份不同小麦为材料,采用土壤-琼脂三明治法和田间杂草调查法,对不同小麦种质资源进行化感潜力评价,筛选出具有较强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土壤-琼脂三明治法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化感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对莴苣根长抑制率IR在10.1%和69.1%之间;筛选出“115/青海麦”、“92L89”、“百泉3199”、“81-214”和“92H31”5个强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其对莴苣根长抑制率依次为69.1%、68.5%、68.7%、69.1%和65.2%,筛选出“抗10103(80)”和“A246”2个弱化感潜力的小麦品种,抑制率IR依次为10.1%和12.2%;田间杂草调查评价和土壤-琼脂三明治法表现出相似趋势,检测结果也得到了琼脂迟播共培法的佐证,表明采用土壤-琼脂三明治法筛选化感小麦种质资源是可行的。这为小麦化感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也为化感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方法借鉴。
不同供氮水平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分析
沈荔花, 郭琼霞, 熊君, 李国庆, 林文雄
2008, 16(4): 900-90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00
摘要(1264) PDF(896)
摘要:
为探讨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入侵过程中的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之间的关系,采用化感-竞争分离法, 分析了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入侵过程中其化感作用与资源竞争及在不同氮水平下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外来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较强的生物干扰能力,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其资源竞争能力较强且表现稳定,但化感作用潜力则随供氮水平的下降而明显增强,土著植物一枝黄花不具化感作用潜力,在供氮水平充足下,其资源竞争能力减弱,但氮胁迫下却明显增强,这被认为是在环境资源匮乏时生态位之间竞争加剧的结果。
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质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
江贵波, 陈实, 曾任森
2008, 16(4): 905-90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05
摘要(1314) PDF(834)
摘要: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入侵杂草三裂叶蟛蜞菊地上部的挥发油,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挥发油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挥发油对3种植物病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4.8%、32.9%和56.3%。从挥发油中检测出34种成分,用质谱图检索鉴定出其中29个化合物。已鉴定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90.88%,主要化合物为2,6,6-三甲基-二环[3.1.1]-2-庚烯(25.16%)、2,7,7-三甲基-二环[2.2.1]-2-庚烯(22.90%)和γ-松油烯(8.98%)。本研究表明: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可防止本地病菌入侵,这可能是该外来入侵植物大面积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扁核木光合特性的研究
杨晓盆, 张超, 王文梅, 张旺军
2008, 16(4): 909-91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09
摘要(1231) PDF(825)
摘要:
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扁核木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扁核木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分别出现在10:00和15: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相似,呈双峰曲线。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光合作用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和相对湿度。扁核木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和补偿点分别为1 020 μmol·m-2·s-1和23.8 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为0.056 9;CO2饱和点和补偿点分别为1 330 μmol·mol-1和54.7 μmol·mol-1,羧化效率为0.072 4;光合作用最适温是24.9 ℃。扁核木净光合速率的季节性变化也呈双峰曲线。
土壤施肥对烟粉虱生长发育、寄主选择及繁殖的影响
卢伟, 侯茂林, 文吉辉
2008, 16(4): 914-92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14
摘要(1144) PDF(804)
摘要:
为探讨土壤施肥对烟粉虱种群的影响,在室内采用盆栽方法测定了11种氮、磷、钾施肥组合处理和对照处理的黄瓜苗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若虫大小、寄主选择、繁殖力及寿命等生命参数。结果表明,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受施肥影响显著;施肥对卵和低龄若虫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但对高龄若虫存活率及各龄若虫大小影响显著;成虫较喜欢在氮肥施用量适中且不施用钾肥和磷肥的黄瓜植株上取食和产卵,而不喜好氮肥施用量大且施用钾肥和磷肥的植株;烟粉虱的寿命及繁殖力在单独施用磷肥的黄瓜植株上低于对照处理的植株,在其他施肥处理上均高于对照。在氮肥施用量大且施用钾肥和磷肥的植株上,一个世代后烟粉虱种群增殖最大,达74.4倍;在单独施用磷肥时增殖最小,仅17.2倍。
几种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甘薯茎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金凤柱, 海棠, 武宝悦, 胡跃高
2008, 16(4): 921-92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21
摘要(950) PDF(726)
摘要:
以连作5年、甘薯茎线虫病发病严重的甘薯地块为试验田,研究甘薯连作过程中轮作玉米/黑麦、轮作玉米/黑麦+覆膜、轮作玉米/黑麦+覆膜+抗病品种和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4种防治方法对土壤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玉米/黑麦、轮作玉米/黑麦+覆膜和轮作玉米/黑麦+覆膜+抗病品种3种处理可在甘薯生育前期和收获期显著抑制土壤甘薯茎线虫的种群水平,与连作甘薯相比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分别下降37.24%、49.45%和54.33%,甘薯增产幅度分别为130.34%、132.74%和161.73%。而种植黑麦处理不能显著抑制甘薯茎线虫的种群水平,与连作甘薯相比,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下降23.26%,甘薯增产83.26%,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与甘薯经济产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 9;与甘薯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 1和0.975 4。4种防治方法中轮作玉米/黑麦+覆膜+抗病品种处理对土壤甘薯茎线虫种群抑制效果最好,提倡在生产上积极推广。
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的氨基酸含量变化
徐红星, 吕仲贤, 陈建明, 郑许松, 俞晓平
2008, 16(4): 925-92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25
摘要(1330) PDF(999)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褐飞虱在“IR26”上取食第2代时体内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从第3代开始下降。饲养在“TN1”上的褐飞虱转移到“IR26”上取食后,其蜜露中氨基酸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上升。而在“IR26”上取食3代的褐飞虱转移到“TN1”上取食,其蜜露中的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相差不大。
山西晋南麦区蛴螬种群动态预测模型研究
范绍强, 郑王义, 谢咸升, 曹亚萍
2008, 16(4): 929-93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29
摘要(1195) PDF(852)
摘要:
为对蛴螬种群进行准确预测和适时防治,本试验于1982~2002年在山西晋南麦区8个市(县)选择代表性地块,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调查分析了正茬和回茬麦田蛴螬的发生规律。筛选出4个蛴螬发生的预测因子,即发生程度(Y)与虫口密度基数(X1)、8月份降雨量(X2)、9月下旬降雨量(X3)和9月下旬5 cm地温(X4)相关。运用通径分析,确证了对蛴螬发生程度而言虫口基数是首要影响因素,气象因子居次要地位。同时研究了不同茬口下气象因子对麦田蛴螬发生动态的影响差异,并采用多元统计预测法,建立了预测回归方程,正茬小麦田为Y=0.037 9+0.596 9X1 +0.001 9X2-0.009 8X3+0.046 0X4,回茬田为Y=1.765 5+0.634 8X1 -0.005 2X2 -0.003 7X3 -0.003 5X4。经回归检验,两个预测模型在1982~2006年间历史拟合率分别高达88%和92%,可用于预测未来蛴螬发展动态。
稻鸭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王昌付, 汪金平, 曹凑贵
2008, 16(4): 933-93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33
摘要(1081) PDF(972)
摘要:
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稻鸭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的土壤取样,研究不同稻田生态系统水体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稻鸭共作使水体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减少。水稻生育前期,稻鸭共作使底栖动物的个体总数减少较大,后期与常规稻田差异较小。水稻各生育时期常规稻田和稻鸭共作稻田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均为水稻生育前期稻鸭共作稻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常规稻田,而后期低于常规稻田。研究结果为规范稻鸭共作稻田水分管理和稻鸭共作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广东恩平市稻区越冬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主要节肢动物多样性调查分析
谭乾开, 黎华寿, 骆世明, 郑海, 吴超雄
2008, 16(4): 938-94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38
摘要(1140) PDF(807)
摘要:
连续两年对恩平市境内12个镇双季稻田越冬期的冬闲田、犁冬晒白田、冬种蔬菜、冬种马铃薯和冬闲田田埂等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生境的主要节肢动物群落进行动态调查。结果表明:5类样地越冬期的主要节肢动物均以蜘蛛为主要优势种类,而鳞翅目(成虫)则成为冬种蔬菜的优势类群,5类样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2005~2006年度越冬期的冬种蔬菜样地、冬种马铃薯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密度-类群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生境;冬种蔬菜以及冬闲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较高,分别为1.865 9±0.103 7和1.590 9±0.093 8,而密度-类群指数(DG)则以蔬菜样地最大(7.595 0±0.047 6)。2006~2007年度越冬期与上一年度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其中蔬菜样地与田埂的H值较高,分别为1.782 5±0.145 4、1.137 9±0.101 5,冬种蔬菜的DG值最大,为11.210 3±0.351 2,表明冬种蔬菜对DG值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冬闲田与冬种马铃薯的Sorenson相似性系数(S1)最高,而犁冬田、田埂的S1则相对较低;犁冬田与冬种马铃薯田的Whittaker相似性系数(S2)最高,经作田与冬种马铃薯田的相似性系数S2则最低。结果表明犁冬田的各生物多样性明显差异于冬种田,冬种蔬菜对提高稻区生物多样性有重大作用。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研究
杨燕凌, 方金铜, 黄添孙
2008, 16(4): 944-94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44
摘要(1305) PDF(877)
摘要:
本研究筛选出1株稳定的产植酸酶菌株,初步鉴定为黑曲霉,命名为Aspergullus niger FZ41。摸索了液体发酵产酶的最佳条件,获得其最适发酵培养基(w/w):可溶性淀粉4%,NH4NO3 0.08%,KCl 0.05%,MgSO4·7H2O 0.05%,FeSO4·7H2O 0.003%,MnSO4·7H2O 0.003%,水1 L。培养基起始pH值6.0,种龄为36 h,接种量为5%,装液量为50/500 mL,在30 ℃、220 r·min-1下培养84 h,酶活可达219 U·mL-1
铜胁迫对小白菜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林义章, 张淑媛, 朱海生
2008, 16(4): 948-95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48
摘要(1320) PDF(786)
摘要: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对铜胁迫下2个小白菜品种(“五月慢”和“上海青”)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未胁迫下,小白菜叶肉细胞中各细胞器结构完整。铜胁迫下,两个小白菜品种单位面积叶绿体数目随铜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减少。“五月慢”叶肉细胞超微结构在10 mg·L-1、20 mg·L-1铜处理下叶绿体受损较轻,在高铜胁迫(40 mg·L-1、50 mg·L-1)下,叶绿体被膜破损,线粒体嵴减少,出现晶体结构。“上海青”叶肉细胞超微结构随铜浓度的升高损伤不断加重,在高浓度铜胁迫下出现质壁分离,叶绿体内、外膜解体消失,线粒体嵴混乱,有泡状小球出现。以上结果还表明,“五月慢”较“上海青”耐铜。
城市典型植物群落温度效应的时空格局
蔺银鼎, 武小钢, 郝兴宇, 王娟, 梁峰, 梁娟, 王志红
2008, 16(4): 952-95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52
摘要(1037) PDF(879)
摘要:
以太原市城区典型绿地植物群落——杨树片林、禾本科草坪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绿地周边温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进行测试,并对其降温能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3种绿地的温度效应均表现为午后(14:00~15:30)最明显,上午(10:00~11:30)次之;而傍晚(17:00~18:30)杨树片林和灌林木呈与前两个时间段相反的变化趋势,草坪变化不明显。3种绿地对温度的影响均呈随与绿地距离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杨树片林对周边空气温度的影响强度为3.55 ℃,分别是灌木林的1.48倍、草坪的2.73倍。在影响范围上,杨树片林表现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在14:00~15:30这一时段,杨树片林、灌木林和草坪的水平影响范围分别为14 m、12 m和8 m,垂直影响范围分别为7.5 m、3.5 m和2.5 m
用大豆制备环保型木材胶粘剂的研究
童玲, 林巧佳, 翁显英, 陈奶荣
2008, 16(4): 957-96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57
摘要(1140) PDF(989)
摘要:
采用分阶段、多种改性剂联用的方法提高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的耐水胶合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PAPI)的用量和豆粉浓度对耐水胶合强度的影响较显著,最佳大豆粉的改性方案为:豆粉浓度21%、十二烷基硫酸钠浓度(SDS)1.0%、脲浓度1.5 mol·L-1、乙酸酐用量1.2%、PAPI用量为20%。对复合改性大豆基木材胶进行压板工艺探讨的结果显示:热压温度对耐水胶合强度的影响较显著,最佳压板工艺为:热压温度140 ℃,单位压力1.2 MPa,热压时间1.0 min·mm-1。按最佳制胶方案和压板工艺进行重复压板试验,获得复合改性大豆基木材胶粘剂的平均耐水胶合强度为0.94 MPa,达到Ⅱ类胶水平,可代替脲醛树脂胶使用。复合改性大豆基木材胶无游离甲醛释放,无毒环保,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红外光谱进一步验证了多阶段复合改性的大豆基木材胶粘剂耐水胶合强度的增强机理。
农户水平生物多样性的生计价值及其合理利用——基于生态经济位原理的初步分析
梁卫理, 吕红毡, 秦凤书
2008, 16(4): 963-96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63
摘要(1189) PDF(751)
摘要:
本文尝试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种经营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其生计作用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以农业生物及其副产品为劳动对象的多种经营,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就是利用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果是依靠生态过程来实现的,因而,生物多样性必然导致经济多样性。换言之,农业生产系统的经济多样性必然要依靠生物多样性来实现或体现。因此,生物多样性可以降低经济风险,增强经济稳定性,这对于承担风险能力不强的小农户具有重要的生计意义。同时,生物多样性可以延长食物链(即经济学上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还可满足家庭成员的多种生产和生活需要。因此,在中国目前总体上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风险较大、劳动力相对富裕的国情下,鼓励农户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发展多种经营具有积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但需要加以科学引导,以保证生产经营的效率、效益以及系统和产品安全。
湖南省花生安全生产现状及应对措施
刘登望, 李林, 邹冬生
2008, 16(4): 967-97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67
摘要(1182) PDF(1062)
摘要:
花生富含植物油分、蛋白质和诸多天然保健成分,是广大消费者十分喜爱的食品,但由于存在黄曲霉毒素、重金属、生长调节剂以及农药、化肥等污染问题,花生的安全生产状况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分析了作为湖南省重要油料和经济作物的花生的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现状,阐述了该省花生生产上存在的几种主要污染现象,结合全省花生生产战略布局和品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高产、优质、绿色栽培技术策略,即对花生生产实行全程化、生态化和高效化管理措施,以确保花生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以产业为支撑构筑都市型循环农业新模式——以北京房山区为例
赵永祥, 郭淑敏
2008, 16(4): 971-97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71
摘要(1198) PDF(1041)
摘要:
本文以都市型现代农业典型区——北京房山区为研究案例,从循环农业理论出发,以房山区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房山区若干循环农业案例为载体,分析了循环农业的延伸产业链条、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机理。总结出了以食用菌产业为基础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多级转化利用循环农业模式,集优质豆类生产、加工及高端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园区模式,畜禽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清洁生产的畜禽养加洁循环农业模式,集果品种植、加工、果文化旅游及果品废弃物资源利用为一体的种加游环循环农业模式,水资源节约利用与清洁社区建设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循环农业模式等,并提出了房山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重点方向。
基于区位商法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果雅静, 高尚宾, 方放, 吴文良, 张军连
2008, 16(4): 976-98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76
摘要(1202) PDF(969)
摘要:
本文基于区位商法分析了北京与周边省份农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研究了农业结构内部各行业在北京18个区县的比较优势,提出了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布局。结果表明:与周边省份相比,北京农业总体上没有比较优势,但林业和牧业比较优势明显,种植业和渔业完全没有比较优势。北京各区县比较,延庆县、密云县、平谷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农业占相当大比重。从农业内部结构看,种植业在丰台区、平谷区、昌平区、大兴区、通州区的比较优势明显,林业在门头沟区、朝阳区、丰台区、昌平区、怀柔区、海淀区比较优势明显,牧业在怀柔区、密云县、房山区、顺义区、门头沟区、延庆县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农业服务业在海淀区、朝阳区比较优势非常突出。籍此,结合北京市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应按照近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合作农业圈4个圈层进行布局。
江西省信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黄国勤
2008, 16(4): 981-98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81
摘要(1017) PDF(894)
摘要:
信江是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位居第3。信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各市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且对江西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影响甚大。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信江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及经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为促进新世纪新阶段信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提出应发展生态工业、推广生态农业、倡导生态旅游、搞好生态治理、加快生态建设等对策。
侗族稻田养鱼的历史、现状、机遇与对策——以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张丹, 闵庆文, 孙业红, 龙登渊
2008, 16(4): 987-99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87
摘要(1062) PDF(793)
摘要:
侗族地区的稻田养鱼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稻田养鱼农耕方式为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该地区稻田养鱼面临着许多威胁,如:杂交稻的推广、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技术需求提高和比较效益相对低下等。本文在分析该地稻田养鱼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威胁和机遇的基础上,从政府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创造条件尽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编制保护与发展规划,探索替代性产业发展途径,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稻田养鱼的对策。
“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2008, 16(4): 991-99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91
摘要(1405) PDF(935)
摘要:
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提高农业生产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相关经济效益等经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如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稻鱼共生系统”还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这些价值的研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以皇甫川流域为例
洪睿, 李波, 崇洁, 郝丽霞, 郝向伟
2008, 16(4): 995-99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995
摘要(1260) PDF(765)
摘要:
以皇甫川流域农户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户调查方法在退耕还林(草)工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农户调查因其数据获取直接、时效性强、反映问题全面等特点,可用于农户生产生活受工程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普遍持赞成态度,但一些农户反对禁牧和圈养舍饲。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态度的主要因素是农户的年龄、家庭人数以及退耕所能带来的收益;影响农户对圈养舍饲态度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纯收入越高,但耕地面积、种植业和畜牧业比例越大,人均纯收入反而越少,表现出当地传统农牧业典型的“不可持续性”,并与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交互作用,形成了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如何进一步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内蒙古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研究
敖登高娃
2008, 16(4): 1000-100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00
摘要(985) PDF(982)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水热等基本条件相差悬殊,土地资源分异非常显著,耕地资源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本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50多年的统计数据和近9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过程,耕地面积变化过程的地域差异及耕地面积变化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随人均耕地的增减有较大起伏,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故从粮食生产安全角度考虑,保护耕地成为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基于此,从珍惜和保护好现有耕地,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侵占耕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基本农田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及建立耕地利用考核体系,缩减土地征用利益空间等方面提出了耕地保护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对策。
黄土高原农果复合系统的能流特征
吴发启, 刘海斌, 孙宝胜, 周正立, 王健
2008, 16(4): 1005-101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05
摘要(1435) PDF(1022)
摘要:
以黄土高原中南部延安市宝塔区飞马河村、南沟村和淳化县西坡村为对象,研究了农果复合系统的能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果业、畜牧业、人类子系统和复合系统能量产投比分别为3.58、1.86、3.17、0.41和1.17;人类子系统是复合系统中最大的耗能系统,年平均净消耗能量1 281×1010 J;农业子系统年均提供经济产品(粮食和饲料)能量347×1010 J,其中系统内部利用97%,系统外市场销售3%;果业子系统年均提供经济产品(果品)能量414×1010 J,其中系统内部利用45%,系统外市场销售55%;畜牧业子系统年均产能538×1010 J,占系统产能总量的14%。从能量流动角度看,黄土高原农果复合系统是一个在市场支持下的以畜牧业为纽带的自给型农业、商品型果业的初级生态农业系统。复合系统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稳定农业、发展畜牧业和强化果业”的发展方针。
喀斯特石山区次生林恢复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弄拉国家药物自然保护区为例
吴孔运, 蒋忠诚, 邓新辉, 叶晔
2008, 16(4): 1011-101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11
摘要(1495) PDF(846)
摘要:
用生态经济学核算方法,定量评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弄拉次生林恢复后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恢复重建后的次生林具有极高的价值,1981~2006年弄拉次生林提供的服务价值累计超过8.82亿元人民币,其中直接利用价值为0.49亿元,占总价值的5.57%,间接使用价值为8.33亿元,占总价值的94.44%,间接使用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保护土壤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及科研文化价值分别为3.13亿元、1.74亿元及0.52亿元。弄拉次生林的恢复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肥力、维持或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
基于MODIS数据的福建省干旱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潘卫华, 陈家金, 陈惠, 张春桂, 李丽纯
2008, 16(4): 1015-101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15
摘要(1362) PDF(1044)
摘要:
干旱是影响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MODIS数据和气象资料,结合福建省的地形、气候和植被覆盖条件,分别反演出2004年和200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借助分裂窗法成功反演了两个时相的地表实际温度(Ts),并建立了基于植被供水指数算法(VSWI)的干旱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对于植被覆盖率高的福建省,利用VSWI进行遥感干旱监测是可行的,MODIS数据可很好地满足大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福建省地表干旱存在着较明显的南北区域差异,东南沿海比中西部严重,从两个时相的对比来看,干旱有加重的发展趋势,而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是引起干旱程度加剧的重要因素。
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GIS的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孟岩, 赵庚星, 程晋南, 方琳娜, 唐秀美, 雷彤
2008, 16(4): 1020-102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20
摘要(1012) PDF(822)
摘要:
本文利用山东省MODIS遥感影像,以监督分类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出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等评价信息,利用构建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优、良面积占总面积的61.1%,但同时存在环境污染、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生态环境较差、差的面积占16.2%。该研究探索了MODIS数据和GIS技术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浅论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与应用
杨世琦, 张庆忠, 张爱平, 杨正礼
2008, 16(4): 1025-103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25
摘要(1160) PDF(781)
摘要:
本文探讨了农业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内涵与层次结构,从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角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行了评述,同时分析了农牧结合自净体系、沼气生态农业自净体系、立体农业自净体系、现代农业高效清洁生产自净体系以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自净体系等5种典型农业生态自净体系结构与功能特征,提出农业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在农业污染防治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水口库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评价及其防治对策
黄东风, 李卫华, 邱孝煊, 陈超
2008, 16(4): 1031-103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31
摘要(1063) PDF(1052)
摘要:
通过对水口库区流域内18个镇(乡)的农业面源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人粪尿、农村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化肥、畜禽养殖、农田养分流失、村镇地表径流、水产养殖等)调查,并采用等标排放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该流域全年CODcr、TN和TP的排污量分别为6 288.87 t、4 450.07 t和1 448.82 t,总等标排放量为19 357.55×106m3,其中CODcr、TN和TP的污染率指数分别为2.17%、22.99%和74.85%,故磷和氮是水口库区流域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污染率指数大小排在前3位的污染源为农田水土流失、水产养殖和畜禽粪尿,分别为41.95%、36.81%和10.60%,三者总和占全流域污染率的89.36%,是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各乡镇间相比较,2005年全年等标排放量以黄田镇居第1位,达2 942.14×106m3,污染率指数为15.20%;水口镇和东桥镇次之。不同乡镇的主要污染源有所不同,例如黄墩办、水东办以生活污水为主,炉下镇、大横镇等以畜禽粪尿为主,梅溪镇、东桥镇等以农田养分流失为主,水口镇、尤溪口镇等以水产养殖为主,不同乡镇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上应各有所侧重。最后提出水口库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农业立法、强化经营管理措施,加强农化物质投入最小化技术研究,开展畜禽粪便多用途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倡清洁生产,合理投放鱼饲料和药物、减少流失率。
宁夏灌区农田退水污染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张爱平, 杨世琦, 张庆忠, 杨淑静, 杨正礼
2008, 16(4): 1037-104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37
摘要(1078) PDF(647)
摘要:
对宁夏引黄灌区退水污染现状分析发现,宁夏引黄灌区200条大小排水沟中,13条污染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氟化物、COD、BOD等,且均超标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农用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落后的排灌工程体系以及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是导致灌区农田退水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质进入黄河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这种现状提出了加强灌区退水污染综合管理、强化科技支撑、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等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灌区农田退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我国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系统动力学预测
秦钟, 章家恩, 骆世明, 叶延琼
2008, 16(4): 1043-104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43
摘要(1232) PDF(800)
摘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人口总量增加、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能源供需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对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CO2减排,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和人口、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我国能源需求和CO2排放量,提出能源发展和削减CO2排放量的设想和对策。
作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与展望
陈婷, 林文雄, 熊君, 沈荔花, 王经源, 林瑞余, 李兆伟, 李振方
2008, 16(4): 1048-105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48
摘要(1423) PDF(897)
摘要:
从分子水平研究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作用规律已成为当代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分子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之一。作者从作物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遗传生态特性入手,着重分析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分子生态特性与环境分子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根据各作物各生长发育阶段相关基因的遗传生态特性,制定科学的调控技术,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环境友好、安全的生产目的。并进一步阐述了当前作物分子生态学亟待解决的几个理论问题及主攻方向。
综合评述
麦类作物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
陈冬梅, 沈荔花, 陈祥旭, 林瑞余, 孙红艳, 何华勤, 林文雄
2008, 16(4): 1053-105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53
摘要(1608) PDF(954)
摘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小麦和大麦的化感作用种质资源的筛选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子生物标记技术ISSR,分析了麦类化感作用的遗传多样性,并进一步阐明了小麦和大麦化感物质的研究现状。最后根据当前植物化感作用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化感作用基因表达与信号调控的分子生态学及根际生物学过程是未来麦类作物化感作用的重点领域。
小麦抗白粉病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张海泉
2008, 16(4): 1060-106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60
摘要(1033) PDF(960)
摘要: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十分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为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为止,小麦基因组中已定名抗白粉病主效基因有38个,其中有41个基因位点的57个抗白粉病基因被标记和作图。本文详细叙述了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抗病基因利用及其分子标记研究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分子育种研究最新进展,旨在为我国抗小麦白粉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研究简报
水稻苗期耐冷性状的QTL分析
吴杏春, 王茵, 林文雄
2008, 16(4): 1067-106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67
摘要(1001) PDF(824)
摘要:
进口与国产PEG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
李报, 孙菲菲, 胡海洲, 贾会珍, 张文胜, 李霞
2008, 16(4): 1070-107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70
摘要(927) PDF(74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