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16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磷组分分布特征
穆晓慧, 李世清, 党蕊娟
2008, 16(6): 1341-134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41
摘要(1500) PDF(619)
摘要:
以黄土高原自北向南采集的12个0~20 cm耕层土壤为供试土样,采用Tiessen和Moir修正的Hedley土壤有机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石灰性土壤中不同形态磷组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各形态P总体分布特征为:HCl-P>Residual-P>NaHCO3-Po>NaHCO3-Pi>NaOH-Po>NaOH-Pi>H2O-P,以HCl-P和Residual-P为主,分别占土壤全磷的54.00%~88.96%和0~39.11%。黄土高原土壤磷含量总体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在各土壤类型间,NaOH-Po、Residual-P和全磷平均含量表现为干润砂质新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自北向南依次增加;H2O-P和HCl-P表现为简育干润均腐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土垫旱耕人为土,自北向南先降后升,且上升幅度较大。黄土高原土壤全氮与全磷及各形态磷含量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与NaOH-Pi、NaOH-Po、HCl-P及全磷含量达到极显著水平。C/N、pH及砂粒与全磷及各形态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pH与NaHCO3-Po呈显著负相关,与H2O-P、NaHCO3-Pi、NaOH-Pi及HCl-P呈极显著负相关;砂粒与NaHCO3-Pi、Residual-P及全磷呈显著负相关。除NaHCO3-Po、NaOH-Po及Residual-P,CaCO3与其他各形态磷含量具有一定程度负相关。除NaOH-Pi和NaOH-Po外黏粒与其他各形态磷及全磷也具有一定程度负相关。土壤各形态磷组分和有效磷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各形态磷中对有效磷贡献最大的是H2O-P,其次为NaOH-Pi和NaHCO3-Po;土壤各形态磷组分和有效磷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H2O-P的有效性最高。
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
程先富, 陈梦春, 郝李霞, 史学正
2008, 16(6): 1348-1351.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48
摘要(1888) PDF(1073)
摘要:
通过GPS技术,采集38个农田土壤样品,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pH的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江西省兴国县农田土壤pH平均下降0.94个单位。pH下降的面积为645.9 km2,降幅在1.0~2.0个单位,主要分布在千枚岩、花岗岩和红砂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分别为296.1 km2、136.2 km2和42.2 km2;pH增加的面积有24.1 km2,主要分布在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为11.3 km2。从土壤类型看, pH值下降的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从海拔上看,pH增加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的地区,pH降幅最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及300~500 m的地区。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变化量与初始pH呈负相关关系,与海拔、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预测pH的变化量。
沙岸木麻黄防护林不同更新模式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及其效应
林武星, 叶功富, 谭芳林, 聂森, 徐俊森
2008, 16(6): 1352-135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52
摘要(993) PDF(672)
摘要:
运用分形模型对滨海沙地木麻黄防护林10种更新模式土壤结构进行研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沙质土壤小径级沙粒含量越大,土壤结构分形维数越大,土壤肥力越高,保水能力越强。土壤结构分形维数与土壤小径级颗粒含量及其他理化性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回归关系。木麻黄、刚果12#桉、厚荚相思和湿地松顺序排列多行混交模式土壤结构分形维数最大,其改土效果最明显,为最优更新模式。分形模型在沙质土壤肥力研究上应用为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模式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变异与土壤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靳正忠, 雷加强, 徐新文, 李生宇, 赵思峰, 邱永志, 许波, 谷峰
2008, 16(6): 1358-136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58
摘要(1242) PDF(686)
摘要: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定植年限下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土壤物理和化学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所提高,土壤肥力状况明显改善;在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中,细菌为优势种,占微生物总数的80%以上,放线菌次之,而真菌最少,不到微生物总数的0.1%;土壤微生物数量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和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防护林建设后土壤颗粒逐渐细化。说明防护林的定植促进了咸水灌溉条件下风沙土的发育,土壤质量提高,利于植物的生长,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明显。
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党建友, 杨峰, 屈会选, 程麦凤, 张定一
2008, 16(6): 1365-137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65
摘要(1249) PDF(1040)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包裹控释肥对小麦产量、光合特性、植株养分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复合包裹控释肥较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PK)、复合肥(CF)及单一控释肥(CCRF)冬小麦中后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灌浆速率提高,灌浆持续时间延长,千粒重提高,穗粒数增加,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但成穗数减少;分别较NPK和CF增产8.93%~16.05%和5.34%~12.23%。复合包裹控释肥使土壤速效养分在冬小麦生长发育前中期相对较低后期较高,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与转移,使植株干重和全氮全钾含量明显提高。复合包裹控释肥中以WCRF效果最佳,其冬小麦籽粒产量、中后期叶片Pn、植株干重及全氮全钾均最高,养分释放更符合冬小麦需肥规律。
黄土高原南瓜高糖低硝酸盐施肥模式研究
高静, 梁银丽, 贺丽娜, 周茂娟, 韦泽秀, 栾正春
2008, 16(6): 1371-137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71
摘要(1420) PDF(815)
摘要:
采用N、P、K 3因素最优设计,在陕北黄土高原进行了南瓜氮、磷、钾用量及其肥效反应模式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量对南瓜硝态氮、可溶性糖两项营养品质的影响,旨在探讨南瓜品质高糖低硝酸盐的N、P、K肥效反应模式,提出优化的施肥方案。结果表明,N肥单因素对南瓜硝态氮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最大,K肥单因素对南瓜硝态氮和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著,N与P交互作用对南瓜高糖低硝酸盐影响显著,K肥施用量一定时,氮肥与磷肥的施用量不易过大。根据南瓜N、P、K肥效反应模式,筛选出南瓜品质硝态氮含量在200 mg·kg-1以下、可溶性糖含量在7%以上的较佳施肥量为施氮95~120 kg·hm-2,施磷40~70 kg·hm-2,施钾35~80 kg·hm-2,N∶P2O5∶K2O=1∶0.42∶0.37。
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王丽英, 张彦才, 翟彩霞, 陈丽莉, 李巧云, 武雪萍, 吴会军
2008, 16(6): 1375-138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75
摘要(1122) PDF(871)
摘要:
以农户习惯施肥为对照,采用多点试验,研究目标产量法和数学模型法平衡施肥对连作日光温室黄瓜产量、品质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衡施肥对黄瓜有明显增产、节本增效、改善品质、缓解土壤养分和盐分积累的作用。数学模型法平衡施肥在温室连作年限较长或土壤养分较高的条件下适用,目标产量法平衡施肥在温室连作年限短且土壤养分含量较低条件下适用。目标产量法较农户习惯施肥黄瓜增产5.4%~30.8%,减少化肥投入734~59 253元·hm-2,黄瓜硝酸盐含量降低20.8~145.3 mg·kg-1,VC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0.2~2.5 mg·(100g)-1和0.11%~0.47%;数学模型法较农户习惯施肥黄瓜增产7.6%~34.7%,减少化肥投入944~59 463元·hm-2,黄瓜硝酸盐含量降低14.0~147.0 mg·kg-1,VC和总糖含量分别提高0.4~3.5 mg·(100g)-1和0.14%~1.11%。黄瓜拉秧期平衡施肥与对照相比,土壤养分和电导率明显降低。河北省日光温室黄瓜土壤全盐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R=0.949 5),可以用电导率代替全盐作为反映土壤盐渍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
不同潜水埋深再生水灌溉夏玉米土壤氮素运移研究
李平, 齐学斌, 亢连强, 樊向阳, 樊涛, 赵志娟, 乔冬梅
2008, 16(6): 1384-138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84
摘要(1305) PDF(921)
摘要:
通过再生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2 m、3 m、4 m),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NO3--N、NH4+-N及地下水中NO3--N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后,土壤中NO3--N含量均显著增加;不同潜水埋深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NH4+-N含量影响不明显。灌水水平为900 m3·hm-2,不同潜水埋深(2 m、3 m、4 m)地下水NO3--N浓度分别增加34.67%、24.94%、20.88%,灌水水平为1 200 m3·hm-2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NO3--N浓度分别增加58.42%、38.98%、27.21%,潜水埋深越深地下水硝态氮浓度增加越小。表明潜水埋深越浅因淋溶和硝化作用产生的NO3--N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越大。
覆盖模式及小麦根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林雁冰, 薛泉宏, 颜霞
2008, 16(6): 1389-139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89
摘要(1686) PDF(948)
摘要:
采用平皿分离培养法研究了5种栽培模式和小麦根系对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连续2年的定位测定结果表明:覆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5种栽培模式中,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数量均以覆膜模式下最高,分别为116.8×106cfu·g-1和86.7×106cfu·g-1;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以垄沟覆膜(垄上覆膜、垄沟播种)模式下最高,分别为3.0×103cfu·g-1、1.4×103cfu·g-1和18.9×105cfu·g-1、19.7×105cfu·g-1。不同模式下小麦根系对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影响较大,表现为根区高于根外;而根系对放线菌影响较小,只有补灌和覆膜2种模式为根区高于根外。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覆膜与其他模式之间细菌数量差异极显著,根区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与根外存在显著差异。覆盖和根系能大幅度增加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强化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差异。
地膜棉翻膜放苗的棉田微生态效应
夏志明, 王增信, 贾涛, 刘生荣
2008, 16(6): 1394-139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94
摘要(1467) PDF(748)
摘要:
对地膜棉翻膜放苗的棉田微生态效应研究表明,翻膜放苗地膜的有效覆盖度比打孔放苗增加30%~45%,增强了对棉田水温变化的影响,翻膜放苗可明显提高大行地温,且对提高和稳定小行地温也有良好的效应。放苗初期,小行土壤含水量略低于对照,有利于解决地膜棉易出现高脚苗旺长问题。翻膜放苗后加剧了土壤空隙中水汽的膨缩运动,大行土壤容重平均比对照降低0.12 g·cm-3,土壤疏松,水、气、热较为协调,耕层土壤微环境得到改善,为增强根系活力和扩大吸收范围创造了条件。有效覆盖度的增加增强了覆盖的反光效应,有利于提高近地层光照强度和棉株制造光合产物的能力,并增大了苗期对蚜虫迁入的拒避作用。
不同光质果袋春夏季节套袋对番茄果实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赵英, 程智慧, 孟焕文
2008, 16(6): 1398-140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98
摘要(1723) PDF(1002)
摘要:
通过测定分析透过5种不同果袋的光质组成,并以“东圣一号”番茄品种为试材,研究5种果袋果穗套袋处理对果实发育的微环境、鲜重增长率、产量、主要营养成分及生理病害等的影响。结果显示,套袋后,袋内光照强度极显著降低,光质组成中400 nm以下的短波紫外光减少,红膜袋内400~600 nm的光锐减;相对湿度普遍提高;温度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套袋后,番茄果实鲜重增长率、硬度、果形指数、单果重和穗果重均无显著变化;果实着色提早,成熟整齐度高;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增加,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鲜膜袋处理的果实固形物含量显著降低,红膜袋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极显著降低,白膜袋处理的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套袋后,番茄果实畸形果、穿孔果、脐部黑疤发生率降低,但裂果率提高,果梗容易增粗。春夏季节套袋有利于番茄果实发育和着色,袋材首选紫膜袋,次选白膜袋。
六倍体小黑麦萌发期抗旱性分析
王曙光, 孙黛珍, 周福平, 李瑞, 李晓燕, 杨海峰
2008, 16(6): 1403-140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03
摘要(2037) PDF(929)
摘要:
利用20% PEG-6000(-0.975 MPa)为渗透介质室内模拟干旱,分析六倍体小黑麦萌发期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鞘长、根长、根数的变化,采用模糊隶属函数与抗旱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各个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小黑麦各品种的发芽率、发芽势、胚芽鞘长、根长都比对照不同程度地降低或缩短,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根数却增减不一,表明根数对水分胁迫的反应方向不一致;品种 “Tornado” (S9)萌发期综合抗旱性强,为小麦抗旱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发芽率与六倍体小黑麦萌发期抗旱性的关联度最大,可作为形态指标加以利用。
小麦苗期抗旱类型研究
卫云宗, 刘新月, 张久刚
2008, 16(6): 1409-141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09
摘要(1183) PDF(907)
摘要:
为探索小麦苗期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性,利用反复干旱法研究了942份小麦材料的苗期抗旱类型。结果表明,小麦苗期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3次反复干旱后,小麦品种间成活率变异系数为4.6%~43.51%。根据品种反复干旱后成活率,供试品种对水分胁迫响应划分为抗旱型、耐旱型和敏感型。苗期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具有较少种子根、较多次生根和较强分蘖量。小麦苗期抗旱性与后期抗旱性缺乏一致性,与品种的千粒重和冬春性无明显关系。
土壤水分胁迫对茶树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的影响
郭春芳, 孙云, 张木清
2008, 16(6): 1413-141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13
摘要(1608) PDF(889)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正常供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轻度水分胁迫(55%)、中度水分胁迫(35%)和重度水分胁迫(20%)条件下,茶树“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2年生幼苗光合作用-光响应特性。结果表明:“铁观音”、“福鼎大白茶”光合作用-光响应曲线符合指数模型。在正常供水条件下,“铁观音”、“福鼎大白茶”的最大光合速率(Pnmax)分别为8.169 μmol(CO2-2·s-1、3.946 μmol(CO2)·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分别为0.039 μmol(CO2)·μmol-1、0.024 μmol(CO2)·μmol-1,光饱和点(LSP)分别为973.07 μmol·m-2·s-1、775.78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分别为5.15 μmol·m-2·s-1、6.49 μmol·m-2·s-1,暗呼吸速率(Rd)分别为1.025 μmol(CO2-2·s-1、1.040 μmol(CO2-2·s-1。土壤水分胁迫使“铁观音”、“福鼎大白茶”PnmaxAQY、LSP显著降低,而LCPRd提高。无论在正常供水还是在水分胁迫下,“铁观音”均表现出更高的光合活性,其PnPnmaxLSPAQY均比“福鼎大白茶”高,而Rd、LCP比“福鼎大白茶”低。表明生长在同一生境中的“铁观音”对光照、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能力高于“福鼎大白茶”。
玉米自交系苗期耐低磷的根系生理特性研究
黄爱缨, 蔡一林, 滕中华, 木志坚, 王三根
2008, 16(6): 1419-142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19
摘要(1578) PDF(998)
摘要:
以磷高效型04419和磷低效型04065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砂培试验条件下,二者在需磷临界期(苗期)的根系生理特性差异。低磷处理下,4~8叶期磷低效型04065玉米根系酸性磷酸酶(APase)活性显著高于磷高效型04419玉米,而其根系磷含量显著低于04419,表明根系APase水平能够反映不同基因型玉米磷效率的差异。当低磷处理至6~8叶期,除根冠比外,二者根系APase、根系活力、根系丙二醛(MDA)、根系总长和干物质积累差异显著,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对低磷的耐受能力是多种生理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蓝、紫粒小麦光合特性的研究
宗学凤, 张建奎, 王三根
2008, 16(6): 1423-142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23
摘要(985) PDF(907)
摘要:
以西南地区的白粒小麦品种(“绵阳26”和“川麦107”)为对照,对新育成的蓝、紫粒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蓝、紫粒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和对照的白粒小麦一样,均随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发育进程而下降,在孕穗期含量最高,成熟期含量最低;蓝粒小麦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在各发育时期均最低;白粒小麦的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在除孕穗期外的各发育时期最高,成熟期的叶绿素b含量也最高。白粒小麦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发育进程一直下降,直至成熟,而紫粒和蓝粒小麦在开花期前逐渐下降,但开花期后又逐渐升高,成熟时达到最大值;灌浆期和成熟期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是蓝粒小麦,其次是紫粒小麦,白粒小麦最低。蓝、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均随发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开花期净光合速率最大;白粒小麦在除灌浆期外的其他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最大,蓝粒小麦在开花期后净光合速率是最低的。蓝、紫粒小麦和白粒小麦的气孔导度和蒸腾强度均随发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灌浆期。白粒小麦的气孔限制值在孕穗期到开花期低于紫粒和蓝粒小麦,而开花期后则高于紫粒和蓝粒小麦。新近育成的几个蓝、紫粒小麦的光合能力低于白粒小麦。
大豆植株性状相关性与产量回归分析
韩秉进, 潘相文, 金剑, 王光华, 刘长江, 刘晓冰
2008, 16(6): 1429-143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29
摘要(1514) PDF(1268)
摘要:
本文利用3个大豆品种、4种施肥模式条件下,植株产生的17个形态指标及产量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与产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株高x1、分枝数x5、1粒荚数x9、2粒荚数x10、3粒荚数x11、4粒荚数x12、百粒重x15、经济系数x16等8个大豆植株性状因子对产量有显著性影响;由标准化回归系数得知,对产量作用的大小顺序为:x11x12x9x10x16x15x1x5。说明提高大豆产量首先要考虑增加有效荚数,其次是提高经济系数,而增加百粒重和株高对于增产的效应较小。育种上需加强生物量大、3粒荚和4粒荚数多、结荚节位低的性状选择;栽培上需注重促进生物量生长、降低结荚节位的促控措施。
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单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杜群, 欧阳竹
2008, 16(6): 1434-143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34
摘要(1288) PDF(1113)
摘要: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低产土壤之一,研究低产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因子,对于提高低产区的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阜阳地区为例,分析1949年以来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单产、光温生产潜力及差距变化,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小麦单产同各要素的关联度。结果表明,1970~2000年各因素的关联序依次为钾肥>复合肥>农机总动力>磷肥>氮肥>有效灌溉面积。钾肥是小麦单产的限制因子,农机总动力与小麦单产关系密切,氮、磷肥对小麦单产的影响下降,有效灌溉面积的关联序呈上升趋势。各要素对小麦单产的关联度均较高,但在不同阶段各要素的关联序也不同。最后提出淮北砂姜黑土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山东省不同生态区花生产量及产量性状稳定性分析
吴正锋, 王才斌, 杜连涛, 刘云峰, 郑亚萍, 孙奎香, 冯昊, 孙学武
2008, 16(6): 1439-144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39
摘要(1767) PDF(1317)
摘要:
用6个花生品种在山东省不同生态区多点试验,研究了花生产量和产量性状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环境、品种和环境与品种互作对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影响极显著,无论春播还是夏播,环境对花生产量和单株结果数的影响最大,品种次之,而遗传因素对公斤果数和出米率的影响大于环境;单株结果数春播花生“鲁花11号”表现稳定,出米率春播“丰花5号”、“花育23号”和夏播“花育22号”、“丰花5号”、“潍花8号”等表现稳定,所有品种产量和公斤果数均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势。鲁东地区春播应以“花育22号”、“潍花8号”等为主;鲁中、鲁西地区春播和夏播应以“潍花8号”、“鲁花14号”等为主。
河北平原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史印山, 王玉珍, 池俊成, 魏瑞江
2008, 16(6): 1444-144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44
摘要(1951) PDF(1324)
摘要:
根据河北平原多年降水、气温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利用回归分析、MK突变检验、T检验、线性调和滑动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1~2006年河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春季气温近56年来线性升高倾向显著,平均每10年升高0.38 ℃,春季降水近56年无明显线性增减倾向。冬小麦气候产量与气温、降水显著相关,当气温距平在-1.2~1.2 ℃之间时,小麦气候产量为正值,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小麦减产,高温使小麦减产更严重,降水量和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
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模拟
张建平, 赵艳霞, 王春乙, 杨晓光, 何勇
2008, 16(6): 1448-145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48
摘要(1164) PDF(1459)
摘要:
WOFOST作物模型在东北地区玉米适应性验证的基础上,结合气候模型BCCT63输出的未来60年(2011~2070年)气候情景资料,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和产量变化情况。模拟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玉米生育期将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4 d,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1 d;玉米产量将相应下降,中熟玉米平均减产3.5%,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1%。
温室蝴蝶兰干物质分配及产品上市期模拟研究
张晓艳, 刘锋, 王风云, 刘淑云, 封文杰, 尚明华, 朱建华
2008, 16(6): 1453-145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53
摘要(1348) PDF(913)
摘要:
为对温室蝴蝶兰生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和量化关系有一个清楚的理解和认识,并对其生长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预测,从而辅助进行对蝴蝶兰生长和生产系统的适时合理调控,本研究根据温室蝴蝶兰器官生长与温度和辐射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分配指数的温室蝴蝶兰干物质分配及产品上市期的模拟模型,并利用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模拟系统是采用C++ Builder6.0为编程语言,在Pentium(R) 4 CPU、512 MB内存计算机、中文Windows XP操作平台上开发的可执行模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对地上部分干重、根干重、茎干重、叶干重、花梗和花干重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均符合较好,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拟合度值分别为0.99、0.99、0.94、0.98、0.97和0.99(均为0.01水平显著相关),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1.19%、1.79%、5.66%、1.22%、2.90%和1.53%。与已有的温室作物生长模型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功能全面,且模型参数易获取,具有较强实用性。模型能够预测温室蝴蝶兰干物质分配及产品上市期,从而为温室蝴蝶兰生产管理和环境调控的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冬小麦农田二氧化碳通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林同保, 王志强, 宋雪雷, 曲奕威, 孟战赢
2008, 16(6): 1458-146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58
摘要(1374) PDF(1049)
摘要:
以冬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CO2通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小麦CO2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各生育时期CO2通量日变化均呈倒“U”型,CO2通量瞬时最高值和累积值在灌浆前期达到最大,抽穗期次之,返青期最低。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均与CO2通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潜热通量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920~0.955之间,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相关性较高,灌浆期较低;显热通量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801~0.953之间,拔节期相关性最高,苗期次之,抽穗期和灌浆期较低;净辐射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879~0.967之间,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较高,灌浆期较低;光合有效辐射与CO2通量的相关系数在0.910~0.953之间,冬小麦生育前期和后期光合有效辐射对CO2通量的影响小于生育中期。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CO2通量。
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
马丽荣, 蔺海明, 李荣
2008, 16(6): 1464-146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64
摘要(1802) PDF(1082)
摘要:
通过田间调查,并结合生态位理论和方法对不同栽培条件下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主要杂草群落组成及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田主要杂草种类有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 )、藜(Chenopodium album )、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get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和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藜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宽度值最高,是群落中的优势杂草;其次是打碗花,为主要杂草;且藜与打碗花的时间、水平、垂直生态位重叠值比较大。研究表明小麦田杂草群落存在潜在的变化因素,随着农田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农田杂草群落发生变化。
城市绿地降温增湿效应与其结构特征相关性研究
武小钢, 蔺银鼎, 闫海冰, 郝兴宇
2008, 16(6): 1469-147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69
摘要(1296) PDF(1504)
摘要:
在太原市区选择2类10个不同结构特征的绿地为研究样本,利用HOBO Pro温、湿度数据采集器对绿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温湿度变化进行测定,研究绿地绿量、叶面积指数、绿地面积、周长面积比4个绿地特征要素与绿地降温增湿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绿地降温增湿效应与绿地面积、绿量显著正相关,与绿地周长面积比值显著负相关;在垂直方向上,绿地降温增湿效应与绿量显著正相关,降温效应与叶面积指数显著正相关,增湿效应与叶面积指数正相关性不显著。绿地绿量是衡量绿地生态效益的关键因子,应将其作为绿地系统评价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角度看,在增加绿地面积和提高绿量的同时,一方面要重视大面积斑块的绿地,提高其在绿地系统中的比重,另一方面根据绿地用途相应地选择不同的形状,使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秧苗响应低钾的光合生理特性
王海斌, 何海斌, 叶陈英, 邱龙, 方长旬, 林文雄
2008, 16(6): 1474-147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74
摘要(1370) PDF(1050)
摘要:
本研究以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低钾(5 mg K·L-1)和正常钾(40 mg K·L-1)条件下,两水稻品种的光合生理及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钾条件对非化感水稻“Lemont”的根长、株高、干重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化感水稻“PI312777”的根长有促进作用,对其他指标的影响较小。低钾条件下,两种水稻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叶绿素含量等均下降,但非化感水稻“Lemont”下降的幅度较大,且与化感水稻“PI312777”差异显著。水稻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分析结果表明,低钾条件下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强度均降低,但化感水稻“PI312777”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非化感水稻“Lemont”。可见低钾条件下,化感水稻“PI312777”比非化感水稻“Lemont”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及耐营养匮乏能力。
不同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和间作对小麦、蚕豆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罗照霞, 柴强
2008, 16(6): 1478-14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78
摘要(1046) PDF(988)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供水水平(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和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总耗水量较相应单作总耗水量的加权平均低12.87%~31.56%,间甲酚对不同作物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作用不显著,但供水和种植模式与作物总耗水量间的相关性极显著。间甲酚对小麦、蚕豆的产量均具有负效应,提高供水量可弱化间甲酚对小麦产量的负效应,但不同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对蚕豆经济产量的化感作用差异不显著。间作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较相应单作的加权平均分别高15.3%~37.41%和5.98%~31.27%,间作同时具有弱化间甲酚对蚕豆化感负效应的作用。
当归营养期的化感作用
马瑞君, 惠继瑞, 朱慧, 李晶, 赵庆芳
2008, 16(6): 1483-148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83
摘要(1367) PDF(1126)
摘要:
为探讨当归(Angelica sinensis)自毒作用与连作障碍的关系并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利用4个浓度当归营养期根部及茎叶部水浸液对当归及其种植区常见作物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燕麦(Avena sativa)的种子和幼苗进行了生物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具明显的自毒作用(敏感指数M3 = -0.258 3), 茎叶部分的自毒效应强于根部,且作用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小麦和燕麦对当归的化感作用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综合敏感指数(M)分别为-0.075 5和-0.144 7;而油菜对当归的化感作用较为敏感, 综合敏感指数为-0.307 9,这一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不符,推断可能与当归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导致化感作用降低有关。在种间化感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根部的化感作用强于茎叶,并有高抑制低促进的浓度效应。试验结果说明当归的自毒作用是造成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 当归对小麦和燕麦的化感作用较弱,可以用于当归轮作体系,缓解因自毒作用而引起的连作障碍。
棉花植株水浸提液化感效应的研究
李彦斌, 刘建国, 李凤, 刘淑娟, 耿伟
2008, 16(6): 1489-149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89
摘要(1482) PDF(1125)
摘要:
本文采用室内生测和生理试验的研究方法,以多种受体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棉花的化感作用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棉花植株水浸提液对萝卜、白菜、莴苣、油菜、稗草、狗尾草、苘麻均具有化感效应,随着作用浓度增加,抑制效应逐渐加强;棉花茎叶和根系水浸提液对棉花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苗根系活力、根系酶活性有抑制或促进作用,当茎叶浸提液浓度为0.02 g·mL-1时,棉花根长、苗高、侧根数、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0.3%、3.1%、22.9%和2.4%,当浓度为0.1 g·mL-1时,上述指标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34.4%、39.2%、40.6%和19.0%,而根系活力、SOD活性比对照降低38.2%、36.7%,POD活性、MDA含量较对照增加52.3%和36.5%,不同浓度棉花植株水浸提液对棉花生长呈现“低促高抑”的规律,且茎叶浸提液作用效应大于根系浸提液。结果表明棉花具有较强的自毒作用,可能是棉花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可提高棉花经济产量。
黄瓜枯萎菌粗毒素对不同抗性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胁迫作用研究
田雪亮, 刘鸣韬, 杨家荣
2008, 16(6): 1495-149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95
摘要(1446) PDF(1197)
摘要:
利用黄瓜枯萎菌粗毒素处理不同抗性品种黄瓜,研究粗毒素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毒素对不同抗性的黄瓜胚根生长和侧根分化均有抑制作用,且随处理浓度增加,抑制作用愈加明显,但粗毒素对感病品种的抑制作用强于抗病品种。粗毒素胁迫使黄瓜胚根的细胞膜透性、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其中感病品种的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高于抗病品种,但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抗病品种。在粗毒素处理36 h内,抗感品种黄瓜幼苗的PAL、PPO和POD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PAL和PPO的峰值出现在粗毒素处理12 h,而POD的峰值出现在粗毒素处理24 h,抗病品种的3种酶活性峰值高于感病品种。表明抗病品种对黄瓜枯萎菌粗毒素胁迫的抵抗能力强于感病品种。
杀虫剂胁迫对白菜生理生化物质的影响
江俊起, 缪亮, 檀华蓉, 梁广文, 缪勇, 檀根甲
2008, 16(6): 1499-150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499
摘要(1292) PDF(1190)
摘要:
试验研究了4种杀虫剂(BT、阿维菌素、锐劲特、高效氯氰菊酯)对白菜5个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14 d内,各杀虫剂处理白菜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施药后21 d各处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顺序为锐劲特处理>高效氯氰菊酯处理>阿维菌素处理>BT处理>对照。锐劲特及高效氯氰菊酯处理7 d后,白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阿维菌素处理21 d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药剂处理后21 d,白菜叶片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而缬氨酸、组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施杀虫剂对白菜叶片中氨基酸的影响在药后14 d较为强烈,锐劲特处理影响程度较小,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影响较大。施药后7 d,阿维菌素处理和BT处理白菜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施药后14 d以阿维菌素处理最高,施药后21 d各处理均较对照低。施药后白菜叶片POD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以锐劲特处理和阿维菌素处理增幅较大,分别达598%和247%。研究结果为合理选择药剂防治白菜害虫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杀灭菊酯对亚热带果园红壤脲酶活性的生态毒理效应
傅丽君, 杨文金, 韦杨烨, 张虹萍
2008, 16(6): 1504-150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04
摘要(1232) PDF(954)
摘要:
通过模拟方法,系统研究杀灭菊酯对亚热带果园红壤脲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杀灭菊酯对土壤脲酶活性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趋势,处理前3 d土壤脲酶活性升高,处理3 d后土壤脲酶活性受到抑制,7 d后低于对照水平;激活、抑制程度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底物(尿素)浓度饱和前,土壤脲酶活性随尿素浓度增加而升高。模型 U=β 0+β1×C能较好拟合土壤脲酶活性(U)和尿素浓度 (C)、杀灭菊酯浓度 (C)之间关系,揭示出土壤酶促反应过程存在吸附-解吸的机制,证实不同肥力土壤脲酶活性受杀灭菊酯影响差异较大,高肥力土壤对土壤脲酶活性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受杀灭菊酯影响较小。
外源Bt基因导入对棉花叶片维管束汁液的生化物质含量及烟粉虱种群增殖的影响
周福才, 任顺祥, 陈德华, 李传明
2008, 16(6): 1508-151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08
摘要(1330) PDF(1053)
摘要:
以转Bt基因棉花“国抗22”和常规棉亲本“泗棉3号”为试材,研究外源Bt基因导入对棉花叶片维管束汁液中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以及烟粉虱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泗棉3号”相比,“国抗22”叶片维管束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单宁浓度苗期较低,但花铃期两个品种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游离氨基酸总量无明显差异,但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泗棉3号”;在苗期和花铃期两品种棉花叶片维管束汁液中均未检测到棉酚。取食苗期和花铃期“国抗22”棉花的B型烟粉虱内禀增长率rm分别比取食“泗棉3号”对应生育期的高13.7%和20.2%。研究表明,外源Bt基因的导入影响转基因棉花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其他抗生物质的合成,从而影响烟粉虱的种群发展。
废弃烤烟茎秆浸水后的腐解、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熊德中, 李放, 李素兰, 贺鹏, 邹文桐
2008, 16(6): 1513-151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13
摘要(1408) PDF(1049)
摘要:
福建省烤烟茎秆数量达12万t·a-1,大部分弃于田头、沟渠、河流旁。浸泡试验表明,废弃烤烟茎秆用水浸泡,其干物质、有机质、氮、磷、钾均在浸水后的前10 d流失速度最快,流失率分别为34.52%、32.16%、24.15%、74.55%、79.46%;浸水至第60 d时,流失率则分别达50.05%、46.88%、68.68%、95.10%、95.76%。500 g烤烟茎秆(干物质量为135.197 g)浸于1.5 L水中60 d,水体中铵态氮含量为292.56 mg、硝态氮含量为35.68 mg, 烤烟茎秆在浸水条件下流失的氮素大部分以铵态氮的形式存在于水体。试验样品浸水至第10 d、30 d、60 d时,水体COD含量分别为13.82 g·L-1、8.73 g·L-1、5.43 g·L-1。福建省1年生产的烤烟茎秆可造成5.33万t有机质、908 t氮素、247 t磷素、2 918 t钾素流失。
辽宁省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李名升, 佟连军
2008, 16(6): 1517-152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17
摘要(1340) PDF(1283)
摘要:
针对当前污灌区土壤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模糊识别模型评价土壤综合环境质量,并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改进,用以计量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采用建立的方法对辽宁省污灌区土壤环境质量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Cd是辽宁省污灌区首要重金属污染物,而Hg、Pb、Ni污染较为普遍;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是灌溉污水和农田施肥;以工业废水为灌溉用水的灌区污染情况比以河水为灌溉用水的灌区污染严重;污灌区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大小依次为:Cd>Pb>Ni>Hg>Cu>Cr>As,而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从大到小则依次为:Cd>Hg>Pb>Cu>Ni>As>Cr。总体来看,辽宁省污灌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复合型污染特点,其潜在生态风险超出警戒水平,各灌区应根据各自污染特点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
蛋氨酸铜对西门塔尔牛日粮养分消化代谢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王聪, 董宽虎, 刘强, 黄应祥, 裴华, 刘曦
2008, 16(6): 1523-152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23
摘要(971) PDF(1015)
摘要:
选用16头平均体重420 kg、年龄2.5岁的中国西门塔尔牛阉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以混合精料和风干玉米秸秆为基础日粮,以蛋氨酸铜为铜源,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铜0 mg·kg-1、8 mg·kg-1、16 mg·kg-1和24 mg·kg-1,研究蛋氨酸铜对西门塔尔牛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铜处理可显著提高有机物质(OM)、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和无氮浸出物(NFE)消化率(P<0.05)。8 mg·kg-1和16 mg·kg-1处理组显著提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P<0.05)。蛋氨酸铜补充组显著提高消化氮(DN)、沉积氮(RN)和RN/DN。8~16 mg·kg-1蛋氨酸铜补充组较0 mg·kg-1组显著增加血清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P <0.05)。24 mg·kg-1处理组血清尿素氮(SUN)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随着蛋氨酸铜添加水平的提高,各组间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差异均不显著(P >0.05),血清铜蓝蛋白(Cp)逐渐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呈下降趋势(P<0.05)。16 mg·kg-1和24 mg·kg-1处理组血清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和8 mg·kg-1处理组(P<0.05)。根据试验结果,蛋氨酸铜添加量以8~16 mg·kg-1为宜。
荒漠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与沙产业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贺访印, 纪永福, 杨自辉, 方峨天, 刘世增, 唐进年, 李亚
2008, 16(6): 1528-153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28
摘要(1289) PDF(661)
摘要:
通过水土资源现状的分析评价,发现2005年民勤绿洲粮经草比例为36.94∶45.16∶17.90,与1991年相比,土地利用格局正向粮经草比例优化和农林牧协调方向发展;民勤绿洲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为水分、土质、盐碱和肥力;对水资源现状分析发现民勤绿洲年缺水量达3.921 8 亿m3。根据民勤绿洲自然条件和沙产业发展的理论要求,引进并筛选出适宜民勤绿洲边缘栽培的“中苜1号”、“兰热莱恩德”、“苜蓿54”、“德宝”4个紫花苜蓿品种和乌拉尔甘草、中麻黄、沙葱等优良、节水、抗旱的植物种和品种;提出了民勤绿洲边缘土地合理利用和沙产业的发展方向——节水农业和生态产业,主要包括通过合理的林草、林药间作和草田轮作制度,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培育并发展苜蓿、麻黄、甘草、葡萄、马铃薯、棉花、舍饲肉羊等多种形式的荒漠生态产业。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民勤绿洲及其边缘地区建立“土壤-环境系统,植物-品种系统,节水栽培及产业化发展的技术措施系统”相互耦合的沙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粮经草1∶1∶1的土地利用格局,促进民勤绿洲生态经济型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农户的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分析
李秀萍, 韩剑萍, 杨德刚
2008, 16(6): 1535-154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35
摘要(1651) PDF(875)
摘要: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法,以新疆尉犁县达西村40个典型农户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了农田、果园和畜牧业等亚系统能量流动途径、人工辅助能投入、能量产出、能量结构偏差以及能量转化效率等能流特征。结果表明:农户生态系统是综合经营性的、既保留有传统农业精华又具有现代农业特点的系统。由于人工辅助能投入、有机能投入偏低,农田生态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产出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增加人工辅助能投入、提高有机能投入比例能够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增加能量产出。初级生产系统和次级生产系统之间结构比例不协调、能流结构偏差很大,既造成初级生产提供的生物能流失和浪费严重,又使初级生产系统缺乏足够的有机肥源。扩大农户畜禽饲养规模,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优化农户生产结构、协调各亚系统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向和有效途径。
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盛婧, 陈留根, 朱普平
2008, 16(6): 1541-1545.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41
摘要(1357) PDF(1140)
摘要:
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工程法和影子价格法,对江苏省典型的种植模式——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的包括农产品生产、大气调节、涵养水分和蓄积洪水、营养物质循环以及保持土壤等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单位面积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提供的年平均价值为45 998.08 元·hm-2a-1,其中对环境的调节功能价值为26 458.86 元·-2·a-1,是直接服务功能农产品生产价值的1.35倍。稻麦农田生态系统每投入1元成本,将会产生3.58 元的环境效益。在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环境调节功能中,对大气的调节功能占主体,占总环境调节功能价值的62.20%。政府部门在进行土地利用决策时,应将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调节功能重点加以考虑。
天津市生态承载力分析
苗世龙, 程婕, 刘捷, 赵廷宁
2008, 16(6): 1546-1551.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46
摘要(1507) PDF(834)
摘要:
本文在深入分析天津市统计年鉴资料的基础上,从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个方面,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得出天津市2004年生态承载力为0.32 hm2,人均生态赤字高达1.53 hm2。表明天津市的生态安全正面临严重威胁,且该趋势正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另一方面也表明天津市总体上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逐步由粗放型、消耗型转换为集约型、节约型。
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
尹昌斌, 周颖
2008, 16(6): 1552-155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52
摘要(2092) PDF(997)
摘要:
探讨了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总结了循环经济思想在农业上的具体实践。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两低一高”,即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低、物质能量利用高。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和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方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农业资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现实选择。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及机理、层次构成、重点方向与技术路径、保障研究等4个方面。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
周颖, 尹昌斌, 邱建军
2008, 16(6): 1557-156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57
摘要(963) PDF(725)
摘要:
从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对国内循环农业模式进行分类,并简述了不同模式的物质循环特点。国内基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分为生态农业改进型、农产品质量提升型、废弃物资源利用型和生态环境改善型4类;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划分,其中宏观层面又可分为生态村镇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型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最后提出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的展望。
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张继承, 尹昌斌, 周颖
2008, 16(6): 1564-156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64
摘要(1294) PDF(1094)
摘要:
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背景下,如何因地制宜选择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相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本文论证了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选择的必要性,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剖析,结合鹤壁市发展循环农业的经验,提出了明确政府和市场责任边界、开发推广有效技术和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循环农业保障措施。
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李文, 马友华, 夏蕾, 汪保根, 张承祥, 尹昌斌, 姜洪智
2008, 16(6): 1568-1571.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68
摘要(1643) PDF(896)
摘要:
安徽省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自身农业发展特点,建立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安徽省发展循环农业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分析了安徽省典型循环农业模式:淮南毛集实验区循环农业模式、砀山梨生产循环利用模式、临泉县“林-草-牧-沼-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安徽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立体农业模式、生态链转换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和观光旅游模式。
湖北省循环农业模式
李兆华, 马清欣, 涂建华, 严圣华, 周振兴, 张劲, 朱旭
2008, 16(6): 1572-1575.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72
摘要(1168) PDF(894)
摘要:
湖北省农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建立了基于物质循环的传统农业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在局部地区已演化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将湖北省循环农业分为立体高效降耗、种养结合、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耦合和农村生态家园4种类型,共包括16种模式。并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将全省循环农业发展分为5个区域,分别为武鄂黄城郊循环农业区、鄂东低山丘陵循环农业区、江汉平原循环农业区、鄂北岗地循环农业区和鄂西山地循环农业区,根据各区的经济、环境及农业特点,提出了相关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期分区指导湖北省现代循环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百色市“种植-沼气-养殖+灯”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研究
尹昌斌, 周颖, 梁仲达
2008, 16(6): 1576-157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76
摘要(1835) PDF(1243)
摘要:
在总结各地生态型循环农业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种植-沼气-养殖+灯”模式的概念、生产流程与循环路径。该模式以种养业为龙头,以沼气为纽带,串联种、养、加工等产业,建立沼气肥全程利用的综合性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包括养猪、养鱼、沼气、果树、诱虫灯、果实套袋等6个环节,循环路径体现了生物链间的联动协调,六位一体,每个环节在空间上互相链接。以百色市右江区四塘镇保安村那利屯作为案例,剖析了这种模式的具体实践与成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建议。
重庆市循环农业的区域测度分析
陈玉成, 杨志敏, 陈庆华, 张士功, 周丽娟
2008, 16(6): 1580-158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80
摘要(1275) PDF(895)
摘要:
以重庆市39个区县为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表征循环农业特征的三级指标体系。根据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区域,对比研究各区县循环农业的发展度、协调度和障碍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循环农业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基本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低投入和资源循环利用低水平的特征;而障碍度表明对循环农业发展制约程度最高的二级指标为资源循环利用,最弱的为农业生产投入。因此,重庆市发展循环农业时,应增加水患意识,发展节水农业,同时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提高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重庆市循环农业按经济地理分类,一小时经济圈属于良好型,东北翼、东南翼分别属于中等型和一般型。按照发展度、协调度和障碍度等指标,将39个区县的循环农业特征分为良好、中等、一般和欠缺等4种类型。
综合评述
关于我国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生态学问题
章家恩, 方丽
2008, 16(6): 1585-158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85
摘要(1654) PDF(1393)
摘要:
福寿螺已成为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的入侵生物之一,近年来,对水稻等农作物以及农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日趋加重。本文对我国农田福寿螺的生物入侵危害状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今后关于农田福寿螺生物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生态学问题,包括农田福寿螺的生态适应性与耐性规律、农田福寿螺的种群暴发规律与预测预警、福寿螺的生态风险、农田福寿螺的综合防治与生态控制等。
农村景观格局的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王夏晖, 王波, 张惠远
2008, 16(6): 1590-159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590
摘要(1208) PDF(816)
摘要:
我国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与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景观格局对水环境质量、水资源调配的影响及其优化方法与途径方面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诸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尺度、对单一景观组分的静态研究,而基于大尺度和多景观组分的动态研究相对不足,国内模型研究多停留在对现有成熟模型的参数修正和简单耦合阶段,不同景观组分空间配置格局对水环境影响及其情景模拟研究少有报道。农村景观格局对水环境效应的生态、水文作用机理、基于流域尺度的模型耦合及其不确定性分析、景观格局优化方法及其情景预测和服务于决策管理的应用研究亟待开展。
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在农业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
欧阳颖, 骆世明, 崔理华, 廖新俤, 章家恩, 秦钟
2008, 16(6): 1597-1602. doi: 10.3724/SP.J.1011.01597
摘要(1960) PDF(758)
摘要:
目前使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往往由于输入数据与实际系统不同步,引起对预测和调控的误差和失败。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Dynamic Data Driven Application System,DDDAS)以动态运作方式,集实时模拟、实时测量、自动反馈和控制管理于一体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模拟存在的问题。本文简述了DDDAS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以该系统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农田定量灌溉和河流污染监控中的具体应用为例,进一步阐明了DDDAS在农业和环境科学中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提出DDDAS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
研究简报
不同移栽密度对“大三围强化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蔡艳, 陶武辉, 张毅, 张锡洲
2008, 16(6): 1603-1605. doi: 10.3724/SP.J.1011.01603
摘要(1772) PDF(810)
摘要:
2,4-二叔丁基苯酚对啤酒花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化感效应研究
张新慧, 王霞霞, 张恩和
2008, 16(6): 1606-160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606
摘要(2080) PDF(88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