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1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
骆世明
2009, 17(3): 405-40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05
摘要(2299) PDF(2653)
摘要: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可按照生物组织层次分为: 在景观层次, 以农业土地利用布局为核心的景观模式; 在生态系统层次, 以农业生态系统组分能物流连结为核心的循环模式; 在群落层次, 以生物种群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立体模式; 在种群层次, 以食物链关系设计为核心的食物链模式; 在个体与基因层次上, 以动植物品种选择为核心的物种与品种搭配模式。处于上一层次的生态农业模式基本类型可以与向下各个层次的模式套叠, 形成复合模式。生态农业基本类型属于基础分类, 不排斥其他根据方便利用、容易理解的其他分类方式。这种基本类型的区分有利于认定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 有利于模式改进、模式筛选和推广、模式标准制定及模式的深入研究。
研究报告
苏北海涂围垦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杨劲松, 姚荣江
2009, 17(3): 410-41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10
摘要(1982) PDF(1307)
摘要:
以苏北海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 选取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的理化性质作为评价指标, 分别采用相关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 并应用综合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 获取区域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分级图。结果表明: 围垦区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差, 存在一定程度盐渍化危害, 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偏低, 碱解氮亏缺尤为严重。有机质是重要的土壤质量评价因子, 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 r2 = 0.933 9**。围垦区不同部位土壤质量差异较大, 围垦区西部棉花地土壤质量总体优于东部水稻地, 且不同评价方法得到的土壤质量分级图具有空间相似性。该结果可为滩涂区中、低产地的精确施肥、障碍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泾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环境变化
李瑜琴
2009, 17(3): 416-422.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16
摘要(1404) PDF(1325)
摘要: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对泾河上游赵家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系统采样, 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测定了Ba、Zn、Cu、Pb、Cr、Rb、Sr、Co、Th、Zr等10个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变化, 并与磁化率、粒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研究表明大部分微量元素如Ba、Zn、Cu、Rb、Co、Th、Zr在古土壤层(S0)中富集, 而在马兰黄土层(L1)中含量较低; 而Pb、Cr、Sr在古土壤层中含量低于马兰黄土层。同时, 微量元素Ba、Zn、Cu、Rb、Co、Th、Zr与磁化率、黏粒(<0.005 mm)含量呈正相关, 与粗粉沙(0.01~0.05 mm)含量呈负相关; 而元素Pb、Cr、Sr与黏粒、磁化率呈负相关, 与粗粉沙呈正相关关系。在古土壤成壤改造过程中, 由于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 络合-螯合作用增大, 加之黏粒胶体的吸附作用, 导致大多数微量元素在古土壤层的相对富集; 而元素Cr性质稳定, 在整个剖面的波动较小; Sr含量在全新世黄土层(L0)和表土层(TS)中逐渐升高, 主要是由于气候暖干化日趋严重, 表土层碱性增强, CaCO3淋溶作用明显减弱; Pb元素在表土层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三废”排放、金属采矿和冶炼、煤炭和石油的燃烧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干扰。
甜玉米/白三叶草秸秆还田的碳氮矿化研究
朱春茂, 李志芳, 吴文良, 杨培珠
2009, 17(3): 423-42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23
摘要(1836) PDF(1563)
摘要:
豆科/禾本科作物间套作后进行秸秆还田能补充土壤养分, 缓解集约化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压力。根据田间甜玉米/白三叶草套种各作物的秸秆产量,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 探讨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呼吸产生的CO2和矿化产生的无机氮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 各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均在培养前期出现峰值, 后期平稳降低; 甜玉米秸秆和白三叶草绿肥同时还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在各培养时期均最大, 峰值分别达529.57 mg·kg-1和75.50 mg·kg-1, 土壤呼吸产生的CO2最多; 白三叶草绿肥单独还田有利于土壤无机氮的释放, 培养第26 d 无机氮达到最大值, 为29.81 mg·kg-1, 之后一直在对照处理的1.60倍以上, 第80 d达到2.48倍; 甜玉米秸秆单独还田不利于土壤无机氮的释放, 培养的第26 d至结束, 甜玉米秸秆处理的无机氮为对照的13%~53%, 最大为7.51 mg·kg-1; 甜玉米秸秆配施尿素, 短期内不利于土壤无机氮矿化。结果表明, 施用有机物料能引起土壤有机质的短期快速转化, 甜玉米秸秆和白三叶草绿肥配施有利于维持较大基数的土壤微生物量, 单施白三叶草绿肥土壤微生物活性强, 最有利于土壤速效氮Nmin的释放。
小麦/玉米苗期磷累积量对介质供磷水平反应的差异
华瑞, 沈玉芳, 李世清, 张福锁
2009, 17(3): 428-43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28
摘要(1467) PDF(1230)
摘要:
小麦和玉米苗期是磷素营养的关键期和敏感期, 研究两种作物苗期对介质供磷反应, 可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参考。试验设缺磷对照、低磷胁迫、中等磷胁迫和正常供磷(P2O5含量分别为0、0.05 mmol·L-1、0.3 mmol·L-1和0.5 mmol·L-1) 4种磷水平, 选取小麦“小偃22号”、“兰考4号”和玉米“屯玉65号”、“户单4号”为指标作物, 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小麦、玉米苗期磷累积量对介质不同供磷水平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 不同介质供磷水平下, 两种作物苗期磷累积量显著不同且因作物类型、基因型、器官及测定时期不同而异。总体而言, 介质供磷后, 苗期早期生长阶段(出苗后25 d以前), 小麦的介质最佳供磷水平较玉米高; 苗期后期(出苗后40~50 d), 小麦和玉米最佳供磷水平一致。如果以低磷胁迫作为对比进行分析, 玉米苗期整株磷累积量对介质供磷的敏感性比小麦强; 从不同基因型来看: “兰考4号”对介质供磷的敏感性强于“小偃22号”, “屯玉65号”和“户单4号”基本一致。缺磷条件下小麦较玉米磷效率高, 供磷条件下玉米较小麦高; 但不同基因型间规律性较差。
不同资源条件下刈割对植物再生能力的影响
潘声旺, 王海洋, 杜国祯, 雷抒情, 魏世强
2009, 17(3): 436-442.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36
摘要(1568) PDF(1431)
摘要:
以甘南地区高寒草甸中10种常见植物为对象, 通过田间模拟试验, 对不同生长期内的植物个体进行不同程度的刈割、施肥处理, 以探讨不同资源条件下刈割对植物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多数情况下, 适口性较好的植物的补偿能力较高, 适口性较差的补偿能力较低。垂穗披碱草、燕麦、多枝黄芪、矮嵩草在高资源条件下的生物量补偿程度低于低资源条件, 金花苜蓿、珠芽蓼、中华羊茅、獐牙菜、细叶亚菊及藏蒲公英则相反; 中华羊茅、细叶亚菊、珠芽蓼在高资源条件下繁殖部分的补偿程度较高, 其余7种则相反。不同资源条件下10种植物在总生物量、现存生物量方面的补偿能力排序一致, 说明综合补偿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刈割后植物在总生物量、现存量方面补偿能力的种间差异。本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资源条件下, 生存对策是影响植物再生能力的主要因素, 且综合补偿指数可以更客观地反映植物的再生特点。
坡缕石包膜对尿素氮行为的影响
刘学周, 蔺海明, 王蒂, 邱黛玉, 金浩, 张鹏飞
2009, 17(3): 443-447.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43
摘要(1650) PDF(1239)
摘要:
采用静态吸收和土柱淋溶试验方法, 分析对比了3种不同用量坡缕石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施入土壤后对尿素氮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用坡缕石包膜尿素较普通尿素减少10.38%~26.24%的氨挥发损失, 减少5.88%~27.74%的氮素(NO3--N+NH4+-N)淋溶损失, 20%的坡缕石包膜尿素能显著提高土柱土壤NH4+-N含量, 3种坡缕石包膜尿素都能极显著提高土柱土壤NO3--N含量。坡缕石包膜后能减少尿素氨的挥发,降低NH4+-N和NO3--N的淋失, 提高土壤NH4+-N和NO3--N含量, 以20%的坡缕石包膜尿素的综合生态效应最好。
水土保持耕作及施肥对盛花期大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黄茂林, 梁银丽, 韦泽秀, 周茂娟, 吴燕
2009, 17(3): 448-45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48
摘要(1870) PDF(1161)
摘要:
依据陕西安塞田间试验,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 在自然条件下, 对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传统翻耕化肥(CF)、翻耕有机肥(CM)、翻耕无肥(CN)、免耕化肥(NF)、免耕有机肥(NM)、免耕无肥(NN)等处理下盛花期大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及影响因子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6种不同处理的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 峰值分别在11:30、16:00出现。NM、NF处理对提高大豆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中以有机肥(NM)最为显著。气孔导度与蒸腾速率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 r=0.999 4)。气孔导度日变化也为双峰, 峰值分别出现在11:30、16:00。不同处理下, 大豆的水分利用效率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10:00, 低谷出现在13:00以后。其中, NF、NM处理能显著提高大豆盛花期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分析表明: 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温、光合有效辐射及基于叶温的蒸汽压亏缺是大豆光合作用的促进因子, 而胞间CO2浓度、空气中CO2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则为主要的限制因子。CF、NF处理在8:30~10:20和13:00, CM、NN处理在8:30、11:30~13:00、17:30, CN、NM处理则在8:30、13:30各影响因子与净光合速率相关程度较高, 相关系数一般在±0.9以上。在黄土丘陵区旱作农田大豆最适宜的管理方式为NM、NF。
烤烟缓释肥料对烟株根系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雪芹, 彭克勤, 王少先, 李再军
2009, 17(3): 454-45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54
摘要(1649) PDF(1093)
摘要:
试验研究了烟草缓释肥料对烟株根系活力、叶片光合特性、烟株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烟草缓释肥料可显著提高烟株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以及烟株干物质的积累, 降低胞间CO2浓度, 其中以每株施用45.45 g 烟草缓释肥料的效果最好, 其次为每株施用38.63 g烟草缓释肥料。施用烟草缓释肥料能提高烟叶的产量和产值, 减少烟草缓释肥料用量的处理虽然降低了烟叶产量, 但因改善烟叶品质而提高其产值, 缓释肥料对烟叶产值的影响以每株施用38.63 g烟草缓释肥料处理效果最好。
不同品种春夏玉米套作模式中夏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宁堂原, 焦念元, 赵春, 邵国庆, 尉晶, 金福深, 李增嘉
2009, 17(3): 459-46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59
摘要(1724) PDF(1428)
摘要:
以单作夏玉米为对照, 早熟品种“鲁原单14”、中熟品种“掖单22”、晚熟品种“掖单13”分别作为春玉米和夏玉米进行两两套作, 研究品种选择对春夏玉米套作体系中夏玉米光合性能以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春玉米生长期的延长会降低套种夏玉米的花后平均全株叶面积、穗位叶面积、照光叶面积、光能截获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光合速率。为了解释夏玉米光合特性变化与产量的关系, 本文提出了“光合生产力积”的概念, 即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和光合时间中2个或3个因子的积。与单项光合性能指标相比, “光合生产力积”与产量的相关关系显著性提高。与花后叶日积相比, 叶面积×叶绿素含量×花后天数、叶面积×光合速率×花后天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更高。因此, 不同种植制度下夏玉米的产量差异是光合面积、光合性能和光合持续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发挥春夏玉米套作模式的产量优势, 春玉米应选用中熟品种, 夏玉米应选用生育期较长的高产品种。“光合生产力积”为深入研究复合群体的产量及品质优势来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垄作小麦群体的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李升东, 王法宏, 司纪升, 孔令安, 冯波, 张宾, 刘建军, 秦晓胜
2009, 17(3): 465-46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65
摘要(1672) PDF(1358)
摘要:
利用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大穗型品种“烟辐188”和“淄麦12”、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济麦20”)对比研究了垄作和传统平作两种栽培方式对小麦群体内部光分布特征及其对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垄作栽培方式显著改善了小麦冠层内光的垂直分布状况, 使冠层内不同垂直高度的光照强度显著高于传统平作, 并显著提高了小麦冠层内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 垄作栽培能够显著降低多穗型小麦品种冠层温度, 而对大穗型小麦品种作用不明显; 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多穗型小麦品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明显改善小麦生长状况; 垄作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小麦的千粒重, 增加穗粒数, 使小麦的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垄作栽培方式更适合分蘖成穗率较高、群体相对较大的多穗型品种。
修枝截干对二球悬铃木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程建峰, 姜锟, 沈允钢
2009, 17(3): 469-47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69
摘要(1479) PDF(1353)
摘要: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修枝截干和自然生长的二球悬铃木中部当年向南枝顶的完全展开叶进行单叶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 修枝截干和自然生长的二球悬铃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 有明显的“午休”现象, 最高峰发生在11:00, 次高峰在15:00, 光强最大时(13:00) Pn最低, 即两种生长状态下都受到光抑制。修枝截干二球悬铃木Pn [μmol (CO2)·m-2·s-1]的最高峰为12.16, 次高峰为9.21, 最低谷为6.47, 分别比自然生长高27.06%、69.93%和159.84%, 这暗示修枝截干可促进光合作用, 减轻光抑制。修枝截干的Pn-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响应可拟合为Pn=12.30 (1-1.135 3e-0.030 2PPFD/12.30) (R2 =0.989 1**), 自然生长的为Pn=10.92 (1-1.130 7e-0.030 5PPFD/10.92) (R2 =0.984 9**), 修枝截干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合幅度的估算值分别为12.30 μmol(CO2)·m-2·s-1、51.67μmol·m-2·s-1和1 875.65 μmol·m-2·s-1, 分别比自然生长提高12.64%、17.33%、13.85%和13.76%, 这意味着修枝截干可提高单叶对光能的利用。修枝截干的Pn-CO2浓度(Ci)响应可拟合为Pn=11.96(1-1.471 6e-0.028 7Ci/11.96) (R2=0.982 4**), 自然生长的为Pn=10.70 (1-1.465 7e-0.029 2Ci/10.70) (R2 = 0.981 0**), 修枝截干的Pmax、CO2补偿点、CO2饱和点及CO2幅度估算值分别为11.96 μmol(CO2)·m-2·s-1、67.54 μmol·mol-1、872.02 μmol·mol-1和804.48 μmol·mol-1, 分别比自然生长提高11.78%、-27.44%、0.39%和3.73%, 说明修枝截干可增强叶片对低浓度CO2的同化能力。
翅果油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刘群龙, 宁婵娟, 王朵, 吴国良, 张红梅, 楚翠英
2009, 17(3): 474-47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74
摘要(1879) PDF(1467)
摘要:
对翅果油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了测定, 并分析其与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等光合参数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翅果油树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 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 最高峰分别出现在9:00和15:00, 变化范围在1.25~11.35 μmol·m-2·s-1之间; 11:00~12:00引起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因素, 9:00~11:00、15:00~19:00则为非气孔限制因素。净光合速率与光合参数的关系在一天中不同时段表现不同, 6:00~9:00、15:00~19:00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9:00~12:00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 与蒸腾速率呈不显著负相关; 12:00~15:00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胞间CO2浓度呈不显著正相关。6:00~9:00影响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作用大小为光合有效辐射>胞间CO2浓度, 且前者表现为正效应, 后者表现为负效应; 9:00~12:00为光合有效辐射>空气CO2浓度, 且前者表现为负效应, 后者表现为正效应; 12:00~15:00为空气相对湿度, 表现为正效应; 15:00~19:00为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 两者均表现为正效应。
茬口和灌水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崔欢虎, 王娟玲, 马步州, 王裕智, 靖华, 逯腊虎
2009, 17(3): 479-48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79
摘要(1361) PDF(1114)
摘要:
为高效利用水分资源以及不同茬口冬小麦栽培提供合理的灌水制度, 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茬口和灌水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茬口3个灌水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以玉米茬口>油葵茬口>休闲茬口>大豆茬口, 水分利用效率则为油葵茬口>玉米茬口>大豆茬口>休闲茬口; 各茬口均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大豆茬口的灌浆水、其他3个茬口的拔节水分别较拔节水、灌浆水更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明确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 各茬口在不同生育时段贮水和耗水的动态特征。
网室内作物蒸散量的变化和影响要素研究
刘海军, 黄冠华, ShabtaiCohen, JosefTanny
2009, 17(3): 484-48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84
摘要(1428) PDF(1342)
摘要:
在香蕉种植网室内, 研究了网室内外作物蒸散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关系, 以及网室内小气候变化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网室内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和A级蒸发皿水面蒸发量分别比大田减少39%和42%, 网室内香蕉树蒸腾量较网室外下降53%。网室内净辐射降低和风速减小是网室内香蕉树蒸腾量和参考作物蒸散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而网室内温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变化对蒸散量的影响较小。建立了网室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和网室内外水面蒸发量的关系, 计算出该地区的A级蒸发皿系数为0.84。
桃树茎直径微变化与土壤水势及气象因子的关系
湛景武, 汪有科, 张陆军, 张平, 贺军奇
2009, 17(3): 489-49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89
摘要(1692) PDF(1510)
摘要:
通过对充分供水和逐步干旱处理的盆栽“仕女红”桃树茎直径微变化动态的观测, 分析了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DI)、日增长量(DI)和日最大值恢复时间(RT)对水分状况和气象因子的响应, 并对适宜灌溉控制指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随土壤水势降低, 桃树茎直径MDSRT呈增大趋势, DI呈下降趋势并由正值变为负值; 气象因子对桃树茎直径变化影响显著, 太阳辐射(Rn)和空气相对湿度(RH)对MDS影响最强烈, 连续降雨对DIRT影响显著。DI受土壤水势影响产生变化的趋势明显并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小, 是最理想的灌溉控制指标, 可将DI=0作为灌溉控制临界值; MDS受气象因子影响强烈, 变异性较大, 且需要充分灌溉条件下的DI作为参考, RT与土壤水势的相关性不高, 因此均不适合单独作为灌溉控制指标。
小麦植株在麦田CH4交换中的作用及光照的影响
孙善彬, 李俊, 陆佩玲, 于强, 姚玉刚, 孙艳丽
2009, 17(3): 495-49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495
摘要(1518) PDF(1181)
摘要:
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实验站的麦田CH4通量进行观测, 研究了土壤CH4通量、光照和遮光情况下的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 及植物、光照等因素对CH4通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小暗箱测定土壤CH4通量, 采用暗箱和明箱测定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 同步观测了生物量、5 cm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土壤NH4+含量。结果表明, 麦田土壤和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均无明显的日变化, 但季节变化显著; 小麦的存在使土壤-植物系统CH4通量的季节波动加剧; 小麦植株和光照促进麦田土壤-植物系统对CH4的吸收。此外, 本研究发现在野外观测中, 采用明箱覆盖土壤以及植物进行观测更能真实反映有植被覆盖的地表CH4通量状况。
荒漠盐生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弋良朋, 马健, 李彦
2009, 17(3): 500-50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00
摘要(1791) PDF(1363)
摘要:
利用根袋法研究了荒漠盐土和灌耕灰漠土中6种不同荒漠盐生植物根际养分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 两种土壤中, 根际土全氮含量比非根际土高, 但全磷却比非根际土低。根际土有效态养分的变化则与全态相反, 6种植物的根际土有效氮含量均显著低于非根际土, 除芦苇外, 根际土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6种植物中, 钠猪毛菜根际土有效氮亏缺最高, 有效磷富集也最少。分析测定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转化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中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 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在两种土壤的植物根际表现出相反的变化, 荒漠盐土中, 根际土3种酶的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 而灌 耕灰漠土的根际土3种酶活性均低于非根际土。荒漠盐土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与几种主要养分含量有很强的相关性, 较好地体现了荒漠盐土根际的养分状况, 也说明盐生植物对荒漠盐土酶活性有较大的 影响。
水稻生育后期根系氮代谢生理活性变化的研究
宁书菊, 窦慧娟, 陈晓飞, 林文雄, 魏道智
2009, 17(3): 506-511.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06
摘要(1851) PDF(1667)
摘要:
以“两优培九”及其父本“9311”和“汕优63”为材料, 测定不同水稻品种花后根系氮代谢相关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及蛋白水解酶活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根系伤流液量以及伤流液游离氨基酸及糖含量。结果表明,“9311”的GPT和GDH活性高峰出现在开花前, GS和GOT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第1、2周; “两优培九”除GS高峰在开花前, 其余3种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花后1周;“汕优63”的4种酶活性高峰均出现在花后第2周。“9311”和“两优培九”根系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高峰出现在花后1周左右, “汕优63”的两峰值滞后于前两品种, 分别推至花后第2周和第3周, 这与3品种根系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优培九”根系伤流液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花后两周, 早于“9311”和“汕优63”1周。伤流液的高峰和根系中游离氨基酸峰值相差1周, 且滞后时间在品种间有所差别,“两优培九”相差1周,“9311”相差两周, 而“汕优63”二者基本一致。3品种伤流液中“汕优63”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品种(P<0.01), 而“9311”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品种(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根系的氮代谢高峰早于其他两个品种, 而峰值低于其他两品种, 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根系生理活性衰退早于其他两个品种; 品种间根系的代谢高峰具有明显的强度和时间性差异; 根系组织代谢高峰和伤流液峰值具有时间差, 其差值因品种而异。
KClO3诱导东魁杨梅成花的生理效应
刘建福, 袁海超, 李松刚, 纪璐璐
2009, 17(3): 512-51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12
摘要(1529) PDF(1327)
摘要:
研究不同KClO3浓度对6年生东魁杨梅成花过程生理生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喷施KClO3后东魁杨梅叶片细胞受到伤害处于胁迫状态, 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显著增加。KClO3浓度低于1 500 mg·L-1时, 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 SOD、POD和CAT活性显著提高, 导致叶片光合能力显著上升; 生理分化期叶片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 可溶性糖含量降低; 而形态分化期蛋白质含量下降, 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上升, 可溶性糖/蛋白质比值显著增加, 从而促进东魁杨梅的花芽分化。KClO3浓度高于1 500 mg·L-1时, 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降低; SOD、POD和CAT活性降低; 导致叶片光合能力、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可溶性糖/蛋白质比值显著下降, 从而抑制东魁杨梅的花芽分化。结论是喷施1 000~ 1 500 mg·L-1 KClO3可显著提高东魁杨梅的成花率。
玉米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研究
刘晶淼, 安顺清, 廖荣伟, 任三学, 梁宏
2009, 17(3): 517-521.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17
摘要(3440) PDF(5611)
摘要:
玉米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是准确量化植被与气候相互作用不可缺少的参数, 也是玉米生产科学管理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固城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实验站内的大型根系观测系统中, 采用地下室玻璃窗观测法和方形整段标本法, 观测了“屯玉46号”玉米的根深、根宽、根长和根重, 分析了玉米根长、根长密度、根重密度和根系粗度等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 玉米根长、根干重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基本呈递减类型。吐丝期0~40 cm土层根长占整层根长51.5%, 0~80 cm土层占76.2%, 0~120 cm土层占90.5%。乳熟后期其分布趋势与吐丝期相似。玉米根系粗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 在上层呈减少分布型, 在下层呈增加分布型。乳熟后期, 玉米最大根深可达230 cm, 根长总量达8.288 km·m-2, 显示出该玉米品种有较发达的根系。通过玻璃窗观测的根深大于远离玻璃窗处的根深。
干旱灌区冬小麦分蘖冗余的研究
侯慧芝, 黄高宝
2009, 17(3): 522-52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22
摘要(2015) PDF(1121)
摘要:
通过人为去除分蘖(设处理A: 于抽穗前期去除所有分蘖; B: 于抽穗前期去除平均分蘖的1/3; C: 于抽穗前期去除平均分蘖的1/2; D: 于抽穗前期去除主茎, 留侧茎及其余分蘖; E: 对照)的方法对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两个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处理B和处理D两个冬小麦品种的总生物量和有效分蘖生物量均比相应对照高; 各处理主茎的穗长、穗重、穗粒数和粒重与对照相比均以处理A最大,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分蘖的穗长、穗重、穗粒数和粒重处理B和处理D均比相应对照大, 处理A和处理C均比相应对照小。初步肯定冬小麦至少有1/3的分蘖是冗余的。
玉米生育期的海拔效应研究
陈学君, 曹广才, 贾银锁, 吴东兵, 陈婧, 于亚雄, 李唯, 李杰
2009, 17(3): 527-532.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27
摘要(1939) PDF(1312)
摘要:
为使高海拔地区的玉米生产布局和品种类型利用更加合理, 采用作物生态学的田间试验方法, 于2006~2007年间, 在甘肃省和云南省各设5个试验点, 研究了北、南异地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 在播期大体相同的条件下, 玉米拔节期、抽雄期、成熟期随海拔的升高而相应延迟, 即播 种~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的“三段生长”时间相应延长。反映生育期长短的出苗~成熟天数与海拔之间呈0.01水平的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 海拔每升降100 m, 参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延长或缩短4~5 d, 株高和穗上叶数呈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趋势。
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特点
常向前, 李儒海, 褚世海, 朱文达, 陈其志
2009, 17(3): 533-53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33
摘要(1968) PDF(1696)
摘要:
采用七级目测法调查了湖北省3个水稻主产区25个样点稻田杂草的种类及危害程度, 分析了各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群落的特点。结果表明, 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有23科43种, 据综合草害指数优势种杂草依次为稗、双穗雀稗、水花生、鸭舌草、千金子、丁香蓼、鳢肠、浮萍。其中襄樊-随州地区以稗、水花生为优势种类, 江汉平原以稗、双穗雀稗为优势种类, 黄冈地区以稗、鸭舌草为优势种类。江汉平原与黄冈地区稻田杂草群落相似性较大, S?renson相似性指数为0.774 1, 二者均与襄樊-随州地区的相似性较小。总体上看, 湖北省水稻主产区稻田杂草的丰富度较低, 可能与长期施用除草剂有关。
农牧耦合生产方式下不同批次肉鹅养殖效应研究
关法春, 梁正伟
2009, 17(3): 537-540.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37
摘要(1567) PDF(1305)
摘要:
通过不同批次肉鹅养殖效果研究, 在作物种植和肉鹅养殖两个子系统构成的农牧耦合生产方式下, 试验研究了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肉鹅的生长动态和不同饲养场地对肉鹅养殖的贡献。结果表明: 肉鹅的放牧场地月际变化大, 肉鹅放牧场地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利用现象, 总体趋势为农田(6~8月)→草地(9~10月); 第1批次鹅的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第2批, 不同养鹅批次间饲养场地的贡献率也不相同, 第1批次肉鹅养殖中农田的贡献率最大, 而第2批次肉鹅养殖中草地的贡献率则大于农田。不同批次肉鹅的生长速度及不同饲养场地的贡献率的差异, 反映了耦合系统运行效率和效益的高低, 这不仅与系统内部肉鹅养殖子系统的饲料需求节律和作物种植子系统提供饲料的节律是否一致有关, 而且与1月龄鹅生长的外环境因素紧密相连。今后应加强松嫩平原农牧交错区农牧耦合生态系统内部运行节律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研究。
北方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韩永强, 郝丽霞, 侯茂林
2009, 17(3): 541-54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41
摘要(1225) PDF(1162)
摘要:
在冬初(11月中旬)和冬后(3月上旬)调查了北方稻田和茭白田二化螟越冬幼虫的生物学特性。二化螟越冬幼虫龄期均在4龄以上, 茭白田冬初6龄幼虫的比例比稻田高17.5%;冬后稻田和茭白田高龄幼虫比例均高于冬初。冬初和冬后稻田二化螟雌雄比分别为1︰2.0和1︰1.7, 茭白田分别为1︰1.4和1︰1.2。冬初幼虫历期高于冬后, 同一时期不同寄主田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冬初茭白田幼虫历期比稻田长14.0%;稻田幼虫体重和蛹重均显著低于茭白田。冬初采集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65%以上, 茭白田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为真菌, 其致死率在90%以上;稻田幼虫的主要致死因子是寄生蜂和细菌, 其致死率分别在50%和25%以上, 其中二化螟绒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是优势寄生蜂。
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及分布特点研究
王宏民, 王曙光, 张仙红, 郝赤
2009, 17(3): 545-54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45
摘要(1488) PDF(1359)
摘要:
为了解山西省虫生真菌的种类及地域分布特点, 于1996~2005年采集山西省各地罹病虫体并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表明, 山西省虫生真菌资源十分丰富, 10年共采集分离到虫生真菌17属72种, 在山西省的四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大林区及太原等县市分别分离到虫生真菌63种、12种和22种, 分别占分离到的山西省虫生真菌的64.9%、12.4%和22.7%。其中以庞泉沟、历山和蟒河三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虫生真菌种类最多。分离鉴定的虫生真菌中, 曲霉属(Aspergillus Micheli ex Fries)、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 ex Frie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Bainier)和镰孢霉属(Fusarium Link ex Fries)为山西省虫生真菌的优势类群, 4属种类共占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的59.7%。
两种基质条件下美丽胡枝子对模拟中度干旱胁迫的响应
柏明娥, 唐建军, 洪利兴, 丁伟华, 朱汤军, 陈欣
2009, 17(3): 549-55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49
摘要(1895) PDF(1499)
摘要:
筛选利用适用树种是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研究选用两种基质栽培美丽胡枝子, 通过人工调控土壤水分模拟中度干旱胁迫, 研究美丽胡枝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和美丽胡枝子的耐旱性及基质类型对植物耐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正常水分处理相比, 干旱胁迫处理导致美丽胡枝子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下降, 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升高, 植株的生长高度、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下降; 两种基质条件下美丽胡枝子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趋势相似, 但与贫瘠基质比较, 营养基质条件下的美丽胡枝子表现出更强的抗旱性。研究表明, 美丽胡枝子种植于干旱困难立地条件, 尤其是在营养基质辅助条件下, 表现出较好的抗旱性, 美丽胡枝子与营养基质配合, 可作为干旱困难立地植被恢复的候选措施之一。
水分条件对豌豆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闫志利, 牛俊义, 席玲玲, 周海燕, 蒋娟, 刘建华
2009, 17(3): 554-55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54
摘要(1486) PDF(1211)
摘要:
为探讨不同水分条件对豌豆保护酶系统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采用盆栽人工控水试验方法, 模拟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 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花荚期豌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脂膜相对透性(RC)的影响, 并对花荚期豌豆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历时5 d时并未影响豌豆叶片SOD、CAT活性, 但有明显的滞后效应。重度干旱胁迫历时10 d可显著降低豌豆叶片SOD、CAT活性, 显著提高MDA含量。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均导致豌豆叶片POD活性提高, 膜脂相对透性加大。复水可对干旱胁迫所造成的CAT、POD活性变化产生显著补偿作用, 对SOD活性变化产生超补偿作用。同时, 可显著降低MDA含量和脂膜相对透性; 干旱胁迫历时10 d内和复水历时10 d内, 豌豆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仅在重度胁迫10 d后复水历时达到10 d时抗氧化能力趋弱。
水分胁迫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郭春芳, 孙云, 唐玉海, 张木清
2009, 17(3): 560-56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60
摘要(1453) PDF(1552)
摘要:
以“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两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 研究水分胁迫对茶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下, 茶树叶片的基础荧光(Fo)显著升高, 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显著下降, 表明水分胁迫使茶树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受到伤害; 水分胁迫还可降低茶树的光化学反应速率(Prate), 缩短荧光上升时间(T1/2), 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的传递(ETR降低), 导致天线色素热耗散速率(Drate)、非光化学猝灭(qN)和光合功能相对限制值(LPFD)升高, 光化学猝灭(qP)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显著下降。比较水分胁迫下“铁观音”和“福鼎大白茶”叶片叶绿素荧光变化发现,“铁观音”PSⅡ反应中心的胁迫耐性较强, 叶片光化学效率较高。
高温胁迫对4种珍珠菜属植物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许桂芳, 张朝阳
2009, 17(3): 565-56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65
摘要(1727) PDF(1547)
摘要:
为探明珍珠菜属植物高温致伤的生理特性, 为其园林推广提供依据, 以4种珍珠菜属植物为材料, 通过盆栽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高温胁迫, 研究了不同程度高温胁迫对4种珍珠菜属植物叶片的质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高温胁迫的加强, 叶片的质膜透性上升;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上升, 后下降; 叶绿素总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一定程度内均增加, 只是变化的幅度和进程不同。经几项生理指标的综合分析, 得出广西过路黄(Lyaimachia alfredii)和花叶过路黄(L.christinae var huaye)的耐高温能力较强, 金叶过路黄(L.nummularia ‘Aurea’)与聚花过路黄(L. congestiflora)的耐高温能力较弱。
Ce(Ш)对UV-B辐射下大豆幼苗水分代谢影响的机理
张君玮, 周青
2009, 17(3): 570-57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70
摘要(1412) PDF(1059)
摘要:
为探讨稀土对UV-B辐射胁迫下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 采用水培法研究Ce(Ш)对紫外辐射(UV-B, 280~320 nm)胁迫下大豆(Glycine max)幼苗叶片气孔密度、气孔导度(Gs)、脱落酸(ABA)含量、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20 mg·L-1 CeCl3处理显著增加了大豆幼苗叶片背面近轴气孔密度, 高剂量UV-B(0.45 W·m-2)处理降低了气孔密度, 与CK达显著差异; Ce(Ш)+UV-B处理减轻了UV-B胁迫引起的气孔密度下降。动态曲线显示, 较之CK, 20 mg·L-1 CeCl3提高了大豆幼苗的Gs, UV-B辐射使Gs下降, Ce(Ш)+UV-B处理下Gs的下降趋势得到缓解, 且最终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与CK相比, UV-B辐射导致ABA、H2O2积累, CAT活性提高, Ce(Ш)处理降低了UV-B辐射造成的ABA和H2O2的积累, 提高了CAT活性。结果表明, Ce(Ш)处理减轻了UV-B辐射对大豆幼苗水分代谢的胁迫伤害。
稻鸭萍共作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能特征分析
甄若宏, 王强盛, 周建涛, 郑建初, 何加骏, 卞新民
2009, 17(3): 574-57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74
摘要(1317) PDF(1251)
摘要:
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物能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在稻田生态位添加鸭子和绿萍, 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 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最高, 比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分别提高18.52%和23.08%; 能流循环指数为0.096, 显著高于稻鸭共作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此外, 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氮磷钾各养分循环通量也表现为最高, 显示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农田养分循环强度较高, 对施肥的依赖程度较低, 对环境压力小。
基于能值的青藏高原边缘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魏奋子, 岳敏
2009, 17(3): 580-587.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80
摘要(1487) PDF(1112)
摘要:
运用能值理论对四川省阿坝州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 1952~2005年期间, 阿坝州农业生态系统总能值投入从1.126×1022 sej·a-1增加到1.661×1022 sej·a-1, 总能值产出从5.002×1020 sej·a-1增加到1.383×1022 sej·a-1, 生态功能潜力从54.08%下降到37.02%, 人口基本承载力从19.94万人增加到31.51万人, 能值自给率从74.58%下降到54.13%, 能值投资率从34.0%上升到85.0%, 能值密度从1.34×1011 sej·m-2上升到1.97×1011 sej·m-2, 能值货币比率从4.93×1014 sej·$-1降低到1.81×1013 sej·$-1, 环境负荷率从0.85上升到1.70, 净能值产出率从0.18上升到1.82, 可持续发展指数从0.20增加到1.07。研究结果表明, 阿坝州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而生态旅游业对阿坝州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和发展潜力至关重要; 阿坝州农业生态系统的工业辅助能投入不足, 系统的发展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消耗的基础上, 有不可持续的危险。并以此为据, 提出了促进阿坝州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河北省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孙衍芹, 刘存歧
2009, 17(3): 588-592.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88
摘要(1675) PDF(1494)
摘要: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河北省2006年的生态足迹、生产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 2006年河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8 3 ghm2, 人均生态足迹为2.189 7 ghm2, 人均生态赤字为1.721 4 ghm2, 人均生产足迹为3.436 3 ghm2, 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为4.675 8, 基于消费的河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为0.837 4,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北省生态足迹多样性为0.988 0,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河北省社会发展指数为0.462 7, 基于生产消费的河北省社会发展指数为1.833 8, 万元GDP生态足迹为1.290 9 ghm2, 河北省的生态贸易赤字为-1.246 6 ghm2, 生态耗竭值为2.794 3 ghm2。表明河北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生态耗竭、不可持续状态, 生态多样性低, 生态经济发展能力较差, 经济发展属于高能源消费型。河北省只有改革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立节能降耗机制,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西北内陆区农业生态系统资产负债研究——以甘肃省凉州区为例
颉鹏, 蔺海明, 黄高宝, 柴强
2009, 17(3): 593-59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93
摘要(1323) PDF(1031)
摘要:
本文以甘肃省凉州区为例, 分析了其绿洲农业区1949~2005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资产负债动态变化, 探究西北内陆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 预测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及未来趋势。结果表明: 甘肃省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资产在1949~1970年为急速下降阶段, 由14.14下降至4.93, 下降65.13%; 1970年以后为缓慢增长阶段, 至2005年增长到33.33。负债自1949年以来, 一直呈负增长趋势, 由-0.91增长至-56.67, 负增长了61.27倍。净资产也呈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 1949~1970年, 以环境资产占优势, 表现为资产盈余, 且呈递减趋势, 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 净资产接近于0; 1970年以后, 以负债量占优势, 表现为资产赤字, 且呈递增趋势, 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 几乎呈直线上升, 但自2000年以后, 负债量有所减少。2005年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分布表的结果表明, 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5大支持系统的共30项源指标中有10项列入“资产”栏目, 17项列入“负债”栏目, 凉州区净资产为-23.34。本研究结果表明, 凉州区农业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但其生态环境的自然资产库存量已经开始增加, 人类再次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建立市场化的退耕还林补偿制度探讨
马丽梅, 樊胜岳, 张卉
2009, 17(3): 599-60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599
摘要(1510) PDF(1097)
摘要:
退耕还林还草是近年来国家在生态建设中的一个重大工程项目, 自1999年实施以来取得很大成效, 但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 造成工程实施中政府同时担任裁判员和运动员两种角色, 使得此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针对这种现象, 本文提出在工程实施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即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购买制度, 通过市场运作中的“看不见的手”, 更好地调节并完成现行的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对这种生态市场的建立和定价模式做出了详细设计。
综合评述
试论福建省桉树人工林的生态问题及其对策
潘辉, 黄石德, 张金文, 王光华, 朱洪如
2009, 17(3): 605-60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05
摘要(2893) PDF(2063)
摘要:
针对近几年福建省桉树人工林迅猛发展的趋势, 论述了福建省桉树人工林存在的生态问题, 并结合笔者多年对桉树人工林的定位调查和研究成果, 认为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桉树本身的生物学特性, 而是目前生产经营者采取的不尽合理的栽培制度及经营管理措施。因此, 亟需制定一套能够提高桉树人工林生态稳定性的科学合理栽培制度, 包括: 选择合适树种, 优化林分结构和树种结构; 推广不炼山的林地清理方式, 降低整地强度; 保留采伐剩余物, 科学施肥; 选择科学合理的经营密度和轮伐期。
植物次生代谢响应UV-B辐射胁迫的生态学意义
彭祺, 周青
2009, 17(3): 610-61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10
摘要(1430) PDF(2356)
摘要:
平流层臭氧的减薄已导致地表中波紫外辐射(UV-B, 280~320 nm)增强, 使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发生改变, 而次生代谢产物与抗紫外辐射、抑制昆虫、防止病菌感染和其他食草动物取食、凋落物分解、他感作用等方面存在复杂联系, 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种间关系以及生物的多样性, 并导致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物质循环、地球化学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功能的改变, 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综述了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对次生代谢物影响的生态学意义, 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研究简报
碘甲烷熏蒸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赵云, 王秋霞, 郭美霞, 宋兆欣, 曹坳程
2009, 17(3): 616-61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16
摘要(1362) PDF(113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