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18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施磷对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玉米/鹰嘴豆间作产量及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兰玉峰, 刘红亮, 杨思存, 宋建国, 李隆
2010, 18(5): 917-922.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17
摘要(1703) PDF(1501)
摘要:
本试验在西北沿黄有效磷含量较低的灌耕灰钙土上研究了田间施磷水平对单作和间作玉米、鹰嘴豆的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产量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不施磷(P0)和施磷量为40 kg·hm-2(P40)时, 玉米/鹰嘴豆间作系统的生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小于1, 间作系统未表现出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势, 主要原因是鹰嘴豆产量降低; 当施磷量为80 kg·hm-2(P80)时, LER>1, 间作系统表现出土地资源利用优势。P0、P40和P80处理间作玉米产量分别比相应单作增产3%、12%和19%; 间作鹰嘴豆产量P0和P40处理显著低于单作。从玉米出苗到鹰嘴豆收获的间作作物共生期内, 间作玉米相对于鹰嘴豆具有较强的水分和养分等资源的竞争力(Amc>0), 从鹰嘴豆生长动态曲线可以看出, P0、P40处理这种竞争在共生期明显, P80处理竞争不明显。各施磷水平下, 间作玉米的收获指数高于单作, 而间作鹰嘴豆的收获指数低于单作。鹰嘴豆通过分泌酸性磷酸酶促进玉米对有机磷利用的种间互惠作用未体现, 两次取样中, 不施磷时, 间作鹰嘴豆根际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单作。基于本研究, 西北沿黄灌耕灰钙土施磷量为0和40 kg·hm-2时, 玉米/鹰嘴豆间作系统无明显的间作优势, 磷肥量为80 kg·hm-2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间作优势。
氮锌配施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及锌营养的影响
陆欣春, 田霄鸿, 杨习文, 买文选, 赵爱青, 保琼莉
2010, 18(5): 923-92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23
摘要(1490) PDF(1237)
摘要:
为比较石灰性土壤氮锌配施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及锌营养的影响, 选10种本地主要种植小麦品种, 进行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 测定小麦产量及锌含量。结果表明, 在石灰性土壤上单施锌肥和氮锌配施对小麦产量、籽粒锌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单施锌肥及氮锌配施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锌含量, 但单施锌肥处理仅增加“西杂1号”、“武农148”、“郑麦9023”籽粒锌含量; 氮锌配施增加除“小偃22”外其余9种供试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 增幅为7.3%~54.7%。单施锌肥对小麦锌累积量增加的效果不明显; 氮锌配施可显著增加小麦地上部锌累积量, 两季分别增加6.5%、29.8%。单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锌吸收, 但其主要累积在小麦茎叶部。在石灰性土壤上, 单施锌肥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锌含量, 但对小麦产量及籽粒Zn含量增加有限, 氮锌肥配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缓释复合肥料对土壤和黑麦草氮素营养的影响
朱洪霞, 董燕, 王正银
2010, 18(5): 929-933.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29
摘要(1499) PDF(1253)
摘要:
采用恒温培养和盆栽生物试验研究了非包膜缓释复合肥料对土壤氮素养分(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微生物量氮和固定态铵)和黑麦草氮素营养的效应。结果表明, 在恒温培养条件下, 各施肥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随培养时间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且中后期缓释复合肥料处理(SRCF)高于普通复合肥料处理(CCF); 缓释复合肥料SRCF1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始终低于普通复合肥料CCF1处理, 缓释复合肥料SRCF2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初期较高、中后期较低; SRCF各处理土壤碱解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均表现为增加-降低-增加-降低趋势, 分别在培养第21 d和105 d时出现峰值; 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化较小, 但总体上以SRCF处理高于CCF处理。在等养分比例盆栽试验中, SRCF1-3处理黑麦草株高、生物量、干重和氮素养分吸收量均高于CCF1处理, SRCF有利于提高黑麦草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率; 黑麦草氮素吸收量与培养土壤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呈负相关, 而与硝态氮和固定态铵含量呈正相关。
4种熏蒸剂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颜冬冬, 王秋霞, 郭美霞, 郭章碧, 曹坳程
2010, 18(5): 934-93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34
摘要(1542) PDF(1686)
摘要:
采用室内恒温通气培养法, 以北京大棚蔬菜地土壤为对象, 研究熏蒸剂氯化苦(Pic)、碘甲烷(MeI)、1,3-二氯丙烯(1,3-D)和二甲基二硫(DMDS)对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4种熏蒸剂处理后短期内均能显著增加土壤中氮累积矿化量, 在处理后第0 d, 1,3-D、MeI、DMDS、Pic处理的氮累积矿化量分别为320.62 mg·kg-1、317.25 mg·kg-1、287.87 mg·kg-1、278.73 mg·kg-1, 较对照(189.89 mg·kg-1)分别增加68.85%、67.07%、51.60%、46.78%。4种熏蒸剂处理后土壤硝化作用过程受到显著抑制, 在药剂熏蒸处理第0 d, 各熏蒸处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MeI处理组铵态氮含量最高, 为194.97 mg·kg-1, 对照组铵态氮含量最低, 为28.82 mg·kg-1。Pic、1,3-D、DMDS、MeI处理后第0 d硝化抑制率分别为40.8%、20.8%、26.9%、24.1%。Pic、1,3-D、MeI对硝化作用的抑制至少维持两周, DMDS的抑制作用至少维持1周。在后期培养过程中, 各处理矿化作用和硝化作用都逐渐恢复至对照水平。
生物菌肥对采煤塌陷复垦土壤生物活性及盆栽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栗丽, 洪坚平, 谢英荷, 杨彦, 张璐
2010, 18(5): 939-944.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39
摘要(1678) PDF(1245)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研究了与化肥、有机肥配施下, 不同生物菌肥用量对矿区复垦地土壤微生物生化强度和酶活性以及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生物菌肥能够明显增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 提高土壤酶活性; 菌肥处理土壤的呼吸强度、氨化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 当菌肥用量大于0.04 g·kg-1(土)时, 菌肥处理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此外, 施用菌肥还可以提高油菜产量, 改善油菜品质; 菌肥处理的油菜单株干重、硝酸盐和还原糖含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 菌肥用量大于0.04 g·kg-1(土)时, 油菜Vc含量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 菌肥用量小于0.08 g·kg-1(土)时, 单株鲜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施用生物菌肥对塌陷复垦土壤生物活性有促进作用, 并能够改善油菜品质。
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对氮肥用量的响应及其氮肥利用率
崔新卫, 朱校奇, 龙世平, 纪雄辉, 石丽红, 彭志红, 李洪顺
2010, 18(5): 945-949.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45
摘要(1523) PDF(1378)
摘要:
以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为材料, 设置0 (N0)、90 kg·hm-2 (N1)、135 kg·hm-2 (N2)、180 kg·hm-2 (N3)、225 kg·hm-2 (N4)、270 kg·hm-2 (N5)6种氮水平, 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由施氮量-产量模型可得, 施氮量为245.9 kg·hm-2时可夺取水稻高产(11.42 t·hm-2), 而施氮量为213.5 kg·hm-2时能更好地协调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矛盾, 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不同供氮水平下, 分别采用Logistic函数对生育时期-总生物量进行动态模拟, 各模型因施氮水平的不同而异; 各模型均表明, 灌浆期群体总生物量增长速率最大; 随施氮量的梯度递增, 氮肥吸收利用率(NRE)与氮肥农学利用率(NAE)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本研究设置的处理水平下, N4处理能较好地协调施氮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矛盾, 确保夺取高产及相对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本研究表明, 20%穗肥相对较少, 不能满足水稻后期灌浆结实需要, 超级杂交稻大田栽培建议加大穗肥施用比例。
不同水平硝态氮对蚕豆根系质子释放量的影响
毛佳, 徐仁扣, 万青, 陈荣府, 黎星辉, 沈仁芳
2010, 18(5): 950-953.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50
摘要(1424) PDF(1088)
摘要:
为了解豆科植物在加速土壤酸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通过水培试验和恒pH自动电位滴定法研究了4个硝态氮供应水平对蚕豆根系质子释放量和介质pH的影响, 分析了蚕豆根系释放质子的机制。结果表明, 当不供应外源硝态氮时, 蚕豆根系释放的质子数量最多, 以干根计算培养10次的累积释放量可达37.5 mmol·g-1; 此条件下质子释放导致培养液pH下降幅度最大, 可达1.93。随着外源硝态氮供应量的增加, 蚕豆根系释放的质子数量和介质pH的下降幅度均减小。当培养液NO3-浓度为1.0 mmol·L-1时, 培养试验前期根系有少量质子释放, 培养试验后期有少量OH-释放。研究表明, 蚕豆生长介质中的质子主要来源于蚕豆根系质子的直接释放, 有机酸对介质质子的贡献可以忽略。蚕豆根系对阴、阳离子的不平衡吸收是根系释放质子的主要原因, 添加硝态氮可以减少蚕豆根系质子释放量。
水稻生育期内红壤稻田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硝化势的变化
宋亚娜, 陈在杰, 林智敏
2010, 18(5): 954-95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54
摘要(1557) PDF(1955)
摘要:
利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 通过特异引物检测amoA基因拷贝数分析了水稻不同生育期红壤稻田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和氨氧化古菌(Ammonia oxidizing archaea, AOA)的数量变化, 并测定了土壤潜在硝化势。结果显示: 红壤稻田土壤中AOA数量显著高于AOB, 二者比例在1.6~120.7之间; 红壤稻田根层土中AOA数量显著高于表土, 随水稻生长根层和表土中AOA数量均逐渐增加, 且根层土中增加幅度更大; 在水稻生长前期表土中AOB数量较多, 孕穗期后根层土中AOB数量显著增加且高于表土。水稻生长期内土壤潜在硝化势也具有逐渐增加趋势, 且根层土潜在硝化势增加幅度更大。根层土中潜在硝化势与AOB和AOA数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而表土中潜在硝化势只与AOA数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 红壤稻田土壤中AOA数量更为丰富, 且与硝化作用的关联程度更为密切, 证实了氨氧化微生物在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夏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李宁, 翟志席, 李建民, 段留生, 李召虎
2010, 18(5): 959-964.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59
摘要(1466) PDF(1729)
摘要:
通过播种期和密度两因素耦合试验(3个播期, 各播期下设3个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密度组合对夏播玉米群体源库关系及冠层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宜播期(6月22日之前)与适当密度(半紧凑型品种“金海5号”为6.00~7.50万株·hm-2, 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6.75~8.25万株·hm-2)组合的各源库指标表现较优。叶面积指数(LAI)在吐丝期达到4.88~5.97, 成熟期仍保持在2.73~4.48; 群体透光率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分别达21.09%~34.82%和27.97%~35.29%; 吐丝期穗位叶片Pn较高, 达34.4~41.7 μmol(CO2)·m-2·s-1; “金海5号”6月15~17日播种、播种密度为7.50万株·hm-2, “郑单958”6月15~17日播种、播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 均产量达到最大, 分别为14 863.50 kg·hm-2和15 123.30 kg·hm-2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生物量积累模型
高阳, 段爱旺, 邱新强, 张俊鹏, 陈金平, 王和洲
2010, 18(5): 965-96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65
摘要(3592) PDF(1861)
摘要:
通过不同间作比例的玉米/大豆间作试验, 建立了基于辐射截获与利用的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生长和产量的模拟模型。作物总生物量和产量为光合有效辐射(PAR)、辐射截获率(F)以及辐射利用效率(RUE)的函数, 根据太阳辐射(SR)与PAR的比例可估算PAR, 采用Keating和Carberry建立的公式计算F值, 利用生长度日(GDD)确定作物的出苗、开花与成熟时期。模拟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水分充足条件下间作群体的总生物量和产量。
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的光能截获和利用特征
徐强, 程智慧, 卢涛, 谢宝英
2010, 18(5): 969-976.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69
摘要(1767) PDF(1180)
摘要:
阳辐射的有效利用是间套作种植模式呈现产量优势的根本原因。本试验研究了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群体的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趋势及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截获和利用规律。试验设线辣椒单作(SC)、线辣椒/玉米套作(IMC)、玉米单作(SM)3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线辣椒和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期内均呈单峰型曲线变化, 单作线辣椒和单作玉米的LAI 均稍大于各自的套作; 套作线辣椒的消光系数低于单作。玉米、线辣椒单作与套作整个生育期内的PAR截获量差异显著, 带状套作的PAR截获量比按套作比例(0.788∶0.222)对单作PRA截获量加权的平均值高42.25%。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的PAR利用效率比按套作比例对单作PAR利用效率加权的平均值高39.51%。套作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大于单作, 套作线辣椒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低于单作。套作线辣椒的干物质向茎、枝的分配比例显著低于单作, 而向果实、根的分配比例分别比单作高2.8%和2.6%; 套作玉米的干物质向各器官最终分配比例与单作无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 线辣椒/玉米带状套作模式的产量优势归功于PAR截获量和利用率的提高。合理的套作可以使作物对PAR的截获和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互补。
水分亏缺对小麦穗部维管束系统发育的影响
肖婷婷, 吕金印
2010, 18(5): 977-98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77
摘要(1333) PDF(1053)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及石蜡显微切片观察方法, 研究了水分亏缺对两个基因型冬小麦生育后期穗部维管束系统解剖结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析了穗部显微结构与同化物滞留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正常供水及水分亏缺下, “西农979”和“普冰143”两个小麦品种开花期靠近穗轴节片处新形成的维管束呈扇形分布, 远离穗轴节片处呈椭圆形及其他形状分布。穗轴节片处新增加的维管束与原有维管束之间的细胞倍增, 形成厚壁组织; 随着穗的发育, 原穗轴中的部分维管束与穗轴节片处新形成的维管束延伸至颖壳和小穗轴, 尔后向上分支延伸至第1朵小花的外稃、浆片、内稃及后续各小花。水分亏缺下由穗基部到顶部穗轴大、小维管束数目及横截面积等维管束参数下降幅度较大, 可能是同化物在非籽粒器官颖壳和穗轴中滞留的原因之一。水分亏缺下两个小麦品种穗粒重下降, 非籽粒器官生物量明显增加, 旱地品种“普冰143”表现更为突出。
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差异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姜丽娜, 蒿宝珍, 张黛静, 邵云, 李春喜
2010, 18(5): 982-987.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82
摘要(1562) PDF(1218)
摘要:
小麦籽粒中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人们的饮食健康。本研究以来自河南省5个地区的17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 采用酸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籽粒中Zn、Fe、Mn、Cu含量, 分析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基因型和环境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籽粒Zn、Fe、Mn、Cu含量分别为38.39±12.57 μg·g-1、79.13±49.45 μg·g-1、35.24±11.72 μg·g-1和4.84±0.78 μg·g-1, 籽粒Fe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 Cu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方差分析表明, 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对于籽粒Zn、Mn、Cu含量, 环境因素的影响起主要作用; 对于籽粒Fe含量,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是主要的。依照Eberhart-Russell 模型分析了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品种稳定性, 结果表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相对稳定的品种, 其含量通常较低; 在参试17个品种中, “濮99084”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环境稳定性较高。相关分析表明, 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遗传正相关, 与千粒重呈遗传负相关, 与产量呈表型正相关, 表明同步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及籽粒产量是可行的。
GGE双标图在我国旱地春小麦稳产性分析中的应用
常磊, 柴守玺
2010, 18(5): 988-994.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88
摘要(1623) PDF(1619)
摘要:
GGE双标图法是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以及不同环境下作物品种产量稳定性的新型有力工具。对2005年由17个试点、9个新品种(系)组成的国家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的产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和GGE分析表明: 在我国旱地春小麦产区的大环境尺度下, 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异的影响约为品种效应的5.37倍, 品种间的稳产性差异很大, 丰产性、稳产性均较理想的品种只占供试品种的11%, 但有些品种对某些环境具有特殊适应性。17个试点可划分为3个类型区, 其中在黄土高原中部旱作区表现最好的品种是“8821-1-1”和“陇春9143”, 在青藏高原寒旱区和华北旱作区表现最好的品种分别是“青春193”和“乌麦7号”。从环境代表性和对品种鉴别能力两方面分析, 较理想的试点为甘肃省榆中县和青海省互助县。在7个环境因子中, 生育期的降雨量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稻鱼系统中不同沟型边际弥补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吴雪, 谢坚, 陈欣, 陈坚, 杨星星, 洪小括, 陈志俭, 陈瑜, 唐建军
2010, 18(5): 995-999. doi: 10.3724/SP.J.1011.2010.00995
摘要(1574) PDF(1308)
摘要:
稻田养鱼在中国由来已久, 并已经发展出各种模式。在沟坑模式中, 作为鱼群庇护所的沟和坑会占用一定面积的水田区域, 致使水稻立植面积减少, 但沟坑的设置同时导致水稻群体边际区域的增加。本试验就沟坑边际效应导致的水稻增产效应对因立植面积减少而引起的产量减少的弥补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测定计算, 同时对环沟、十字沟、直沟3种沟型下水稻产量、田鱼产量及经济收益进行了比较分析, 筛选出适合试验区域的稻鱼共生模式中的最佳沟坑模式。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沟际边1行单蔸粒重的边际效应值平均可达52.45%; 沟坑边际效应弥补效果也较为显著, 平均达80%左右。且不同沟型弥补效果不一: 环沟弥补效果最佳, 达95.89%, 几乎可弥补沟坑占地损失; 十字沟次之, 为85.58%; 直沟最差, 仅可弥补58.02%。各类沟型的水稻稻谷产量及田鱼产量差异均不显著, 而产出收益以十字沟表现最佳。研究认为十字沟为稻田养鱼模式下的最优沟型。
苏北海涂典型围垦区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研究
姚荣江, 杨劲松, 陈小兵, 余世鹏, 李晓明
2010, 18(5): 1000-1006.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00
摘要(1729) PDF(1109)
摘要:
为定量评估制约苏北海涂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盐渍障碍因素, 以苏北海涂典型围垦区江苏省大丰市金海农场为例, 将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风险评价, 构建了实用的生态风险评价数学模型、指标体系与评价流程, 并对区域土壤盐渍化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级。结果表明: 土壤盐分、表土层容重与地下水矿化度是该区域盐渍化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 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风险总体较高且不同部位差异较大, 其生态风险值F介于0.12~0.60之间, 平均值达0.30; 盐渍化风险分布表现出与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较为相似的空间规律; 受种植制度与耕作措施差异的影响, 研究区东部水稻田盐渍化风险总体高于西部棉花地; 研究区域不存在土壤盐渍化较小风险区, 以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为主, 其中较大风险区占总面积的50.11%, 一般风险区占49.41%, 很大风险区仅占0.48%, 一般风险和较大风险区是该区土壤改良治理的重点区域。该结果可为海涂区中、低产地的质量提升、盐渍化土壤的科学改良与田间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土壤水平一维入渗推求紫色土水动力学参数
程冬兵, 张平仓, 李亚龙, 蔡崇法
2010, 18(5): 1007-1012.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07
摘要(1518) PDF(1124)
摘要:
选择3种不同质地的紫色土, 通过室内土壤水平一维入渗试验, 探讨简单入渗法和入渗特性法推求水动力学参数对于紫色土的适用性。结果显示, 简单入渗法和入渗特性法推求的水动力学参数中, 水分特征曲线准确性较高, 水分扩散率和非饱和导水率准确性较差。简单入渗法推求的水分扩散率和非饱和导水率均低于实测值1~2个数量级, 但推求值与实测值曲线趋势较为一致。入渗特性法推求的水分扩散率和非饱和导水率在高含水量小于实测值, 在低含水量大于实测值, 推求值随含水量变化趋势响应缓慢。
甘蔗根际土壤化感潜力评价及其化感物质分析
张爱加, 袁照年, 陈冬梅, 王海斌, 吴文祥, 林生, 陈婷, 陈兰兰, 方长旬, 林文雄
2010, 18(5): 1013-1017.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13
摘要(1460) PDF(1428)
摘要:
以“福农28”和“赣蔗18”的新植、宿根甘蔗根际土壤为材料, 以未种植甘蔗的土壤为对照, 探讨甘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及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浸提液化感作用潜力及其主要化感物质成分(GC-MS鉴定)。结果表明: 甘蔗根际土壤的水浸提液对莴苣幼苗具有化感作用, 表现为高抑低促, 且宿根甘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的抑制作用比新植甘蔗强; 有机溶剂浸提液的生物测试结果表明, 弱极性的乙醚、石油醚浸提液对莴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极性的氯仿和强极性的甲醇浸提液则相反, 且甲醇浸提液对莴苣的抑制作用最强。水浸提液及有机溶剂浸提液的测定结果均表明, “赣蔗18”宿根甘蔗根际土壤的化感潜力高于“福农28”。“赣蔗18”宿根甘蔗根际土壤甲醇浸提液物质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赣蔗18”宿根甘蔗根际土壤中存在与化感作用相关的物质有54个, 主要分为5大类: 酸类、萜类、酚类、甾类、酯类。
水杉种子挥发物质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测定
杨俊杰, 陈利军, 杨海霞, 石庆锋
2010, 18(5): 1018-1021.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18
摘要(1493) PDF(1523)
摘要:
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水杉种子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水杉种子挥发油对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kikuchiana)、苹果霉心病菌(A. alternata)、大蒜叶枯病菌(Stemphylium botryosum)、莴苣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茶轮斑病菌(Pestalotiopsis theae)、构骨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sp.)和大葱紫斑病菌(A. porri)8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杉种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46.355%)、柠檬烯(13.663%)、(1S-内型)-1,7,7-三甲基-二环[2.2.1]庚-2-醇乙酸酯(6.941%)、石竹烯氧化物(6.924%)、β-蒎烯(4.902%)、(1S)-6,6-二甲基-2-亚甲基-二环[3.1.1]庚烷(4.807%)等。水杉种子挥发油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中100 μL·培养皿-1剂量对大蒜叶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茶轮斑病菌的抑菌率在60%以上。本研究表明, 水杉种子挥发物质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在医药化工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农业上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外源甘氨酸对镉胁迫下苜蓿幼苗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孙弘, 刘合刚, 崔谨谨, 刘小京, 杨丽琳, 徐进
2010, 18(5): 1022-1025.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22
摘要(1388) PDF(1360)
摘要:
Protective effects of Gly against Cd toxicity in alfalfa seedlings were investigated. Cd toxicity reduces the activity of SOD and CAT, resulting in oxidative damage such as high MDA content and Evans blue uptake by alfalfa seedling root. Supplementation of Cd with Gly increases SOD and CAT activity and decreases MDA accumulation, thereby reducing oxidative damage in alfalfa seedlings. Cd treatment also reduces NR activity while Gly enhances NR activity in Cd-treated alfalfa seedlings. On the other hand, tungstate (NR inhibitor) supply reverses the effect of Gly by decreasing NR activity and inhibiting seedling growt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nhanced Cd tolerance by Gly treatment is correlated with increasing activities of antioxidative enzymes and NR in alfalfa seedlings.
壳聚糖对不同种源柠条种子发芽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张俊风, 李庆梅, 段新芳, 刘广全, 彭祚登
2010, 18(5): 1026-1030.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26
摘要(1456) PDF(1252)
摘要:
用不同浓度壳聚糖乙酸溶液分别对陕西省的吴起县和榆林市榆阳区两个产地的柠条种子浸种处理, 以清水浸种处理为对照, 调查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特性, 并测定了萌发过程中种子α-淀粉酶、脱氢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 壳聚糖能促进柠条种子的萌发, 缩短发芽时间; 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 各项发芽指标及各种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且不同种源柠条种子对壳聚糖浓度的反应不同。当壳聚糖浓度为0.5%时, 榆阳柠条种子的发芽率是对照的1.2倍, 平均发芽速率缩短0.9 d, 各种酶活性比对照显著提高, 处理效果最佳。当壳聚糖浓度为1.0%时, 吴起柠条种子发芽率比照提高13%, 平均发芽速率缩短1.7 d, 各种酶活性比对照显著提高, 处理效果最佳。当壳聚糖浓度达到1.5%时, 对榆阳柠条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对吴起柠条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壳聚糖对柠条幼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表现在幼苗的根长、苗高、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吴起柠条和榆阳柠条最佳的处理浓度分别为1.0%和0.5%。
瓦克青霉F10-2对川楝树皮残渣纤维素酶解研究
韩立荣, 王永宏, 张璟, 冯俊涛, 张兴
2010, 18(5): 1031-1035.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31
摘要(1345) PDF(1044)
摘要:
以川楝树皮残渣为原料进行纤维素酶解研究, 测定了不同培养时间培养基质中主要胞外酶活性的变化, 并对发酵前后残渣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瓦克青霉F10-2具有木质纤维素降解能力, 酶解液中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发酵的8~16 d内分别达到最大值6.42 U·g-1、7.62 U·g-1、6.55 U·g-1和3.33 U·g-1。利用扫描电镜对降解后底物表面结构进行观察, 可看到残渣表面变得疏松、柔软, 且具有部分微孔。底物残渣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该菌株对残渣中各组分均有一定降解。固态发酵培养试验表明,培养24 d后残渣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42.70%、33.96%和24.62%。
黄绿木霉T1010对日光温室番茄耐冷生理指标的影响
陈为京, 李润芳, 杨焕明, 陈建爱
2010, 18(5): 1036-1040.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36
摘要(1298) PDF(1294)
摘要:
采用黄绿木霉T1010(Trichoderma aureoviride 1010)制剂处理山东寿光日光温室番茄连作土壤, 通过人工控制日光温室内温度(白天16±2 ℃, 夜间8±2 ℃), 使供试番茄经过3 d亚低温胁迫, 分别测定其第3功能叶和根系的耐冷生理指标, 探索黄绿木霉T1010对亚低温胁迫下番茄保护酶系统、非酶抗氧化物质类胡萝卜素、抗寒基因表达启动因素脱落酸(ABA), 以及细胞内渗透调节保护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耐冷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生产区(对照)相比, 黄绿木霉T1010处理番茄功能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力分别提高266.33%、16.85%、20.89%、632.89%, 类胡萝卜素、脱落酸(ABA)、脯氨酸、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含量分别提高50.53%、119.40%、55.38%、128.57%和23.40%; 番茄根系SOD、CAT、POD及PPO活力分别提高274.10%、69.06%、8.26%、164.14%, 脯氨酸、葡萄糖、可溶性淀粉含量分别提高49.81%、66.00%和86.76%。1/2黄绿木霉T1010处理番茄功能叶以上耐冷生理指标除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有所降低外, 其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番茄根系的相关耐冷生理指标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ANOVA分析显示, 亚低温胁迫下不同处理间日光温室番茄以上耐冷生理指标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由此可见, 在土壤有机质比较充裕的条件下, 黄绿木霉T1010对亚低温胁迫下日光温室番茄功能叶和根系保护酶系统、类胡萝卜素、AB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等耐冷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根结线虫接种对黄瓜植株根际土壤pH和微生物的影响
许华, 阮维斌, 高玉葆, 宋晓艳, 魏宇昆
2010, 18(5): 1041-1045.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41
摘要(1924) PDF(1623)
摘要:
通过人工接种不同数量的根结线虫卵, 测定了黄瓜植株根际土壤的pH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 随接种数量的增加, 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数量、厌气性细菌数量、细菌总数及细菌/真菌(B/F)逐渐降低; 真菌数量却逐渐升高; 放线菌数量在接种量为2 000个·株-1时显著升高, 之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 放线菌/真菌(A/F)在接种量为2 000个·株-1时略有升高, 之后随着接种量的增加逐渐降低。接种根结线虫后, 黄瓜植株根际土壤中好气性细菌数量和B/F值与pH呈显著正相关, 厌气性细菌数量、细菌总数、放线菌数量以及A/F值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 真菌数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根结线虫侵染黄瓜植株导致根际土壤发生“真菌化”, 显示土壤质量下降。
江淮丘陵和黄河故道不同施肥处理葡萄园葡萄十星叶甲Oides decempunctata与其天敌的关系
李桂亭, 田玉龙, 邹运鼎, 卢申, 党凤花, 柯胜兵, 赵学娟, 禹坤
2010, 18(5): 1046-1053.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46
摘要(1401) PDF(1192)
摘要:
在运用葡萄丰产栽培措施的同时, 为合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进行葡萄十星叶甲的综合防治, 对安徽省萧县和肥东县喷施钕肥、镧肥、醋肥和清水的葡萄园葡萄十星叶甲及其主要天敌进行系统调查, 并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对两者之间在数量、时间和空间格局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经综合排序, 萧县十星叶甲主要天敌喷水处理区为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 喷醋处理区为拟环纹狼蛛、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 喷钕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 喷镧处理区为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草间小黑蛛。肥东县十星叶甲主要天敌喷水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和拟环纹狼蛛, 喷醋处理区为拟环纹狼蛛、草间小黑蛛和龟纹瓢虫, 喷钕处理区为草间小黑蛛、拟环纹狼蛛和八斑球腹蛛, 喷镧处理区为八斑球腹蛛、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萧县和肥东县两地间各处理的十星叶甲主要天敌的种类和位次差异明显。喷水区两地相同的两种主要天敌是草间小黑蛛和拟环纹狼蛛, 喷醋区两地相同的两种主要天敌是拟环纹狼蛛和龟纹瓢虫, 喷钕区和喷镧区两地相同的主要天敌都是草间小黑蛛。
吡蚜酮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技术及对天敌的安全性研究
徐德进, 顾中言, 徐广春, 许小龙, 范鹏
2010, 18(5): 1054-1059.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54
摘要(1497) PDF(1523)
摘要: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盆栽和田间试验, 研究了新型杀虫剂吡蚜酮对水稻褐飞虱的作用方式、不同龄期毒力、田间使用技术及防治效果, 并初步探讨了吡蚜酮对天敌黑肩绿盲蝽和蜘蛛(机敏漏斗蛛)的毒力及其田间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吡蚜酮对褐飞虱不仅具有触杀作用, 还具有较强的内吸作用。吡蚜酮对褐飞虱1龄、3龄若虫的168 h LC50值分别为14.99 mg·L-1、13.08 mg·L-1, 显著低于5龄若虫和成虫。盆栽试验发现当盆钵中保持水层时, 吡蚜酮的防治效果更高。在褐飞虱低龄期、田间保持水层条件下, 应用25%吡蚜酮WP制剂300 g·hm-2、2、450 g?hm-2和600 g?hm-2, 药后15 d的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吡蚜酮对黑肩绿盲蝽成虫的安全性级别为较不安全(Ⅲ级), 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 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 田间使用吡蚜酮后黑肩绿盲蝽数量减少; 吡蚜酮对蜘蛛安全性级别为安全(Ⅰ级), 田间使用吡蚜酮后蜘蛛数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为吡蚜酮的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河南省畜禽养殖粪便年排放量估算
周凯, 雷泽勇, 王智芳, 史杰, 彭兴芝
2010, 18(5): 1060-1065.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60
摘要(2429) PDF(2110)
摘要:
基于河南省2008年畜牧业统计年报数据和各种估算参数, 估算了河南省2008年主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及其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 河南省2008年主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为18 329.5万t, 尿排放总量为9 790.8万t, 折算成氮 169.84万t、磷96.33万t、钾 142.93万t。不同畜禽中, 生猪的畜禽粪便排放量最高, 占河南省排放总量的39.5%; 其次为肉牛, 占排放总量的27.0%。尿的排放总量构成中, 生猪的排放量最高, 占总量的83.4%; 其次为肉牛, 占11.6%。不同地市中以驻马店的畜禽粪便排放总量最高, 其次是南阳、周口、商丘和开封, 5市的总和接近河南省粪便排放总量的一半。河南省畜禽粪便农用地的平均负荷高达40.79 t·hm-2, 远远超过了全国平均负荷4.19 t·hm-2, 说明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畜禽养殖污染的巨大生态压力。
“等标污染法”在山东省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源评价中的应用
高新昊, 江丽华, 李晓林, 刘兆辉, 徐钰, 魏建林
2010, 18(5): 1066-1070.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66
摘要(1385) PDF(1165)
摘要:
综合评价不同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是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 也是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头预防的重要依据。采用“等标污染法”计算了2007年山东省化肥、畜禽粪便、生活排污3种污染源中总氮、总磷2种污染物的流失量, 以及全省17个地市3种污染源中2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与等标污染指数。结果表明: 全省总氮流失量以化肥贡献率最高, 而总磷流失量以畜禽粪便所占比例最大, 畜禽粪便、化肥、生活排污3种污染源中营养元素流失量分别占总流失量的49.3%、42.6%、8.1%; 山东省总氮等标污染负荷略高于总磷, 不同地市间差异较大, 化肥与畜禽粪便以潍坊市最高, 而临沂市生活排污等标污染负荷最大, 2种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均以潍坊市最高; 3种污染源中以畜禽粪便对山东省水环境的影响强度最大, 生活排污、化肥、畜禽粪便的等标污染负荷比例为1∶4∶7; 受等标污染负荷与水环境总量的共同影响, 山东省不同地市间等标污染指数差异明显, 等标污染指数以德州市最高, 农业非点源污染潜在威胁最大, 其次为聊城、菏泽、滨州、泰安。 应针对各区域不同的重点污染源进行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 降低其对水资源污染的威胁。
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砖窑沟流域为例
韩建平, 贾宁凤
2010, 18(5): 1071-1075.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71
摘要(1598) PDF(1642)
摘要: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砖窑沟流域为例, 依据2003年和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和统计分析(SPSS)软件, 进行了基于10 m×10 m栅格单元的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关系的研究, 探讨了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 基于栅格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坡向和海拔关系的综合分析是从数量上准确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有效方法; 砖窑沟流域的海拔、坡度、坡向的平均值分别为1 069 m、19.24°和279°(西坡); 采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sin(坡向)和cos(坡向)平均值绘制坡向分布图, 可直观地显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分布特征。分析表明, 农田和宜林荒山共占流域总面积的80%左右, 二者的分布和变化控制着整个流域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布格局。农田主要以坡地和梯田的形式分布于坡上、峁顶和梁顶, 坡度较低, 而海拔较高, 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 而宜林荒山往往分布于坡度较大而海拔较低的位置, 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反映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的地形地貌特征。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可在短时间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
空间粒度变化及土地利用分类对景观指数的影响——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
高艳, 毕如田, 曹毅
2010, 18(5): 1076-1080.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76
摘要(1321) PDF(1302)
摘要:
以山西省闻喜县为例, 利用该县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数据源, 应用GIS技术以及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 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数不同时景观格局指数的空间粒度效应和不同粒度下土地利用类型数对景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粒度增加, 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景观聚集度呈逐渐下降趋势, 且下降幅度逐渐减小, 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最大斑块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明显变化。随土地利用类型数目的增多, 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阶梯式上升趋势, 最大斑块指数呈阶梯式下降趋势, 周长面积比分维数无明显变化, 景观聚集度的变化曲线比较复杂。
生态足迹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在耕地评价中的应用
王国刚, 杨德刚, 苏芮, 唐宏
2010, 18(5): 1081-1086.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81
摘要(1310) PDF(1173)
摘要:
耕地是一种公众资源, 承载着保证粮食安全、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用地需求, 以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要求等功能。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及区域能值足迹模型、耕地能值足迹模型两种能值改进模型, 从时间序列上(1978~2007年)对新疆耕地资源利用进行了评价, 并分析了3种模型的优缺点。结果表明: 1978~2007年间, 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上升,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无规律变化, 但变化幅度较小; 新疆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不断下降。耕地能值足迹模型显示, 新疆耕地可持续发展指数由1978年的5.63下降到2007年的0.60, 新疆耕地利用逐步由可持续状态(1978~2000年)恶化为不可持续状态(2001~2007年)。3种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 区域能值足迹模型不适合对耕地利用进行评价, 只能从总体上分析一个区域的可持续状况; 耕地能值足迹模型评价效果最好, 能更客观地反映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状态及其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不足和缺陷。
基于AHP法的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郑军, 史建民
2010, 18(5): 1087-1092.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87
摘要(1838) PDF(1146)
摘要:
生态农业能否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与基本模式, 关键在于与其他农业发展模式相比生态农业有无竞争力优势?为此,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 遵循“要素–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 对生态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共确定5个1级指标、22个2级指标和66个3级指标。结果表明: 对生态农业竞争力1级指标而言, 影响最大的是主体层, 之后依次是效益层、产品层、要素层和组织层。并就如何提升和打造生态农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功能区区划研究
薛中正, 李文龙, 徐丹丹, 王迅, 杨占山
2010, 18(5): 1093-1098.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93
摘要(1612) PDF(1076)
摘要:
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以下简称甘南黄河源区)TM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 选用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地利用格局、人口密度、农产品提供、动物产品提供等生态因子, 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各因子权重, 进行分析计算, 将甘南黄河源区划分为城镇建设与生态农业经济区、沿黄河水源生态补给区、沿洮河农林生态经济区、畜牧业产品提供与生态旅游区、玛曲畜牧业产品提供区。通过对区域内在联系的分析, 阐明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区域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 从而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对甘南黄河源区区域保护、建设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太行山前平原区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刘晓敏, 王慧军, 李运朝
2010, 18(5): 1099-1105. doi: 10.3724/SP.J.1011.2010.01099
摘要(1568) PDF(1341)
摘要:
农户是农业节水的主体, 考察太行山前平原区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 对推广农艺节水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对太行山前平原区的农户调查资料, 运用二项Logit模型, 对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水价、信息传播渠道的培训会对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水资源短缺程度对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的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太行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应该重点向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高、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比重较高、家庭年均总收入较高、土地经营规模较大、女性户主、户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户示范、推广; 研究区农民节水意识淡薄, 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对农民的节水宣传; 应加强引导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继续对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进行扶持, 加大扶持力度; 并应采用培训会等多种渠道传播农艺节水信息。
发展循环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高旺盛, 陈源泉, 董文
2010, 18(5): 1106-1109.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06
摘要(2218) PDF(2045)
摘要: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倡导的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农业节能减排是发展低碳农业的重大任务。本文认为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路径。主要体现在: 发展农田循环生产模式, 增强农田碳汇功能, 实现物质减量化投入,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发展农牧结合循环模式, 减少废弃物污染, 提高牧业竞争力; 发展农菌循环链, 延长农田产业链, 提高农民收入; 发展复合生物循环模式, 增加生物多样性, 提高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农业企业循环产业模式, 实现农业节能减排的工程化。
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黄东风, 李卫华, 范平, 邱孝煊
2010, 18(5): 1110-1115.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10
摘要(1615) PDF(1663)
摘要:
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必要性; 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型茶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包括氮肥盲目超量不科学施用, 农药频繁高成本不合理施用, 茶叶品种结构单一、适期采摘难度大、茶叶资源利用效率低, 低产茶园面积大、产投比低、效益差, 茶园物种单一、生物链短、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不高。最后提出了以低碳经济为导向促进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包括减量施用氮肥, 研究应用提高茶树氮肥利用率的施肥技术; 结合农业措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减少农药施用量, 提高农药利用效率; 优化茶树品种结构, 加速低产茶园改造步伐; 建设复合生态茶园, 延长生物链, 促进茶园内物质能量循环高效利用。
综合评述
大气[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生理及生产的影响
房世波, 沈斌, 谭凯炎, 高西宁
2010, 18(5): 1116-1124.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16
摘要(1817) PDF(3146)
摘要:
全球大气[CO2]和气温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为重要的两个因子。本文着重介绍了[CO2]和温度升高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产量、品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随着[CO2]升高, 作物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有上升趋势, 呼吸作用和气孔导度下降, 产量有所提高, 品质将会降低, 但研究仍有不确定性。随着[CO2]变化, 不同光合途径(C3、C4)作物的响应不一致且存在短期和长期效应。普遍认为大气温度升高抑制作物光合作用, 作物产量下降。现有的研究多采用模型或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但研究发现模型研究结果与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有差异, 不同学者对产量的评估结果也不一致。最新研究认为温度对作物产量影响成非线性, 当温度高于关键温度后产量会迅速下降。现阶段大部分模拟试验均在气室中研究, 与野外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结论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尚缺乏对作物模型结果的实验验证。
近期激光对植物生长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
崔瑛, 陈怡平
2010, 18(5): 1125-1129.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25
摘要(1803) PDF(1649)
摘要:
分析了激光对植物生长调节效应的研究进展, 发现研究明显具有以下特点: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激光预处理种子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效应的影响以及激光处理机制的初步讨论; 近年来的研究集中于激光处理对环境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效应影响, 环境胁迫因子涉及增强UV-B辐射、干旱与冷冻, 其中多数研究集中于激光对增强UV-B辐射下植物生理生化效应的影响, 发现激光能增强植物抗UV-B辐射损伤, 提高植物抗干旱逆境及抗冷冻能力, 并对其作用机理及机制进行了探讨。今后可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变化背景下, 激光处理对植物生理生化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 并深入研究激光影响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机理。
酚类物质对土壤和植物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林开敏, 叶发茂, 林艳, 李卿叁
2010, 18(5): 1130-1137.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30
摘要(2233) PDF(4163)
摘要:
酚类物质是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之一, 它对植物的生长、养分吸收、生理特性、酶活性以及生长环境中的土壤、微生物等都存在影响。本研究对酚类物质对土壤和植物的作用机制、植物生态系统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分布、酚类物质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进行探讨, 展望农林生产实践中酚类物质的研究趋势, 为解决农业和林业生产中因酚类物质的影响引起生产力下降问题提供依据。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王晓军
2010, 18(5): 1138-1144.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38
摘要(2712) PDF(4677)
摘要:
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GIS或PPGIS)是参与式理念和方法与地理信息技术与系统(GIT&S)结合后的应用领域。20年来, PGIS被世界各地作为促进社区和公众利用GIT&S来组织科学和乡土空间信息的一种技术或工具, 也作为一项有效的参与式规划支持系统(PSS)。基于PGIS文献研究和作者的实践, 首先较全面地介绍了PGIS兴起的技术和社会背景; 然后基于参与理念, 澄清其对传统GIS择优与摈弃后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最后, 根据不同项目对参与程度(质量)的不同追求, 将其分为基于网络PPGIS、社区融合GIS、可视交互式PGIS和参与性GIS等4种应用形态, 并分析其当前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PGIS还处于发展之中, 仍有许多技术、社会和政治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研究简报
镉与酸雨交叉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吴鹏, 周青
2010, 18(5): 1145-1147.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45
摘要(1589) PDF(1266)
摘要:
芍药不同器官除草活性的研究
罗小勇
2010, 18(5): 1148-1150. doi: 10.3724/SP.J.1011.2010.01148
摘要(1071) PDF(107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