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2年  第20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稻鸭共作对水稻部分株型结构指标的影响
张锦, 章家恩, 秦钟, 傅玲, 梁开明
2012, 20(1): 1-6.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01
摘要(2061) PDF(1603)
摘要:
水稻株型结构能够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稻鸭共作能否对水稻株型结构产生影响, 目前这方面的定量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田间对比试验, 探讨了稻鸭共作与常规稻作两种处理对水稻分蘖期和齐穗期的部分株型结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稻作方式相比, 稻鸭共作使水稻基部宽度呈减小趋势、冠层幅度呈增大趋势, 最终使植株松散度显著增加, 分蘖期和齐穗期增幅分别为12.2%和42.3%。稻鸭共作使水稻倒3叶和倒4叶的叶长、叶开角和披垂度减少, 使剑叶和倒2叶的叶长、叶开角和披垂度增大, 从而使水稻呈上披下挺的株型结构, 并使叶面积主要分布于上部叶片。稻鸭共作使水稻植株的基叶高呈增加趋势, 在齐穗期与常规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的茎蘖合理发展, 而且在后期可促进水稻上部功能叶片的生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水稻高产的形成。
氮肥对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
宋亚娜, 林智敏, 林艳
2012, 20(1): 7-12.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07
摘要(4086) PDF(3836)
摘要:
以氮肥田间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 利用PCR-DGGE(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 通过对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的检测, 分析了定位试验第2年稻田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DGGE图谱及依据其条带位置和亮度数字化数值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均显示: 在氮肥定位试验第2年, 与不施肥对照(CK)比较, 在水稻各个生育期(分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内, 施用氮肥[150 kg(N)·hm-2]的稻田根层土或表土中的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均无明显变化; 且稻田根层土或表土中的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在水稻各个生育期间也均无明显差异。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 施用氮肥的稻田根层土或表土中的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拷贝数始终显著(P<0.05)高于其对应的不施肥对照。此外, 无论施用氮肥与否, 根层土中的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拷贝数在水稻成熟期时都会显著(P<0.05)降低; 但表土中的nirS基因拷贝数在水稻各生育期间无明显变化; 且水稻成熟期时施用氮肥和不施肥的稻田表土中nirS基因拷贝数都显著(P<0.05)高于根层土。同时, 与对照比较施用氮肥可促进水稻增产44%。研究表明, 短期定位试验中施用氮肥能够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反硝化细菌的丰度, 但对其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新型有机无机复合肥对冬小麦产量及关键期生长的影响
周立峰, 冯浩
2012, 20(1): 13-18.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13
摘要(1982) PDF(1848)
摘要:
合理灌溉和施用肥料是实现冬小麦节水增产增效的关键, 本研究选用“小偃22号”小麦品种, 通过田间试验, 于2009~2010年研究了不同施用量新型有机无机复合肥(SAF)对冬小麦农田关键期土壤剖面含水量以及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各SAF处理较常规施肥(NF)增产在10%~30%之间; 随着灌水量的增大, SAF最佳施肥量也随之增大, 3种灌水处理中, 理论最大产量出现在灌1水处理中, 为8 894.11 kg·hm-2, 此时对应的SAF施肥水平为1 350 kg·hm-2。2)小麦拔节初期, SAF处理土壤剖面含水量从表层到深层呈现缓慢减小再持续增大的“V”型分布, 而常规施肥处理则呈现为减小-增大-再减小-再增大的“W”型分布; 在小麦灌浆期, SAF处理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峰、谷值的深度均深于常规施肥处理。3)小麦分蘖期, SAF处理使小麦植株相对低矮, 根相对粗短, 这种趋势随着肥料施量的增大越发明显。在灌浆期, 中SAF处理植株最为低矮, 而穗重及地上干物质量最大; 小麦灌浆速率差异主要表现在中SAF处理的小麦灌浆速率明显高于其余处理。上述结果表明: SAF使土壤垂直剖面含水率峰、谷值出现的位置更深; SAF处理的灌浆速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 相比常规施肥处理, SAF处理可使作物在低灌水条件下(拔节期灌水60 mm)更好地实现最优产量。
添加脲酶抑制剂NBPT对麦秆还田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彭玉净, 田玉华, 尹斌
2012, 20(1): 19-23.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19
摘要(2210) PDF(2615)
摘要:
氨挥发是稻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 为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对小麦秸秆还田稻田中氨挥发的影响, 采用密闭室通气法, 在太湖地区乌珊土上, 研究了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对小麦秸秆还田稻田中施肥后尿素水解和氨挥发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稻田氨挥发损失主要集中在基肥和分蘖肥时期。添加NBPT可明显延缓尿素水解, 推迟田面水NH4+-N峰值出现的时间, 并降低NH4+-N峰值, 降低了田面水氨挥发速率和挥发量。NBPT的效果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尤为明显, 不加NBPT时施入的尿素在2~3 d内基本水解彻底, NH4+-N和氨挥发速率在第2 d即达到峰值, 两次施肥后NH4+-N峰值分别为132.3 mg·L-1和66.3 mg·L-1, 氨挥发峰值为15.6 kg·hm-2·d-1和10.4 kg·hm-2·d-1; 而添加NBPT后, NH4+-N峰值推迟至施肥后第4 d出现, NH4+-N峰值降至70.7 mg·L-1和51.6 mg·L-1, 氨挥发峰值降至4.7 kg·hm-2·d-1和2.6 kg·hm-2·d-1。添加NBPT使稻田氨挥发损失总量从73.3 kg(N)·hm-2(占施氮量的24.4%)降低至34.5 kg(N)·hm-2(占施氮量的11.5%), 降低53%。在添加小麦秸秆稻田中添加NBPT通过延缓尿素水解而显著降低了氨挥发损失。
青贮玉米-牛粪尿体系的15N标记及氮素转化研究
岳现录, 廖上强, 冀宏杰, 张维理, 左余宝, 荣向农
2012, 20(1): 24-27.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24
摘要(1758) PDF(1598)
摘要:
15N示踪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畜禽粪便氮素循环与利用研究领域, 而15N在畜禽粪便不同组分和不同形态氮素中的丰度与数量将直接影响到畜禽粪便15N示踪去向与氮素实际去向的一致性。为了解15N在畜禽粪便标记过程的转化特点和在标记粪尿的分布特征, 本文首先采用改进的、含有15N标记硫酸铵(60 atom% 15N)的Hoagland营养液砂培种植15N玉米, 然后将15N玉米和普通玉米以55∶45的氮配比作为混合青贮饲料饲喂1头已空腹2 d的2龄黄牛, 饲喂4 d后停喂2 d, 收集全部牛粪尿并对其不同组分和形态氮素的15N丰度和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标记玉米、混合青贮饲料、牛粪尿的15N丰度分别为48.024%、26.579%和8.044%; 标记玉米对硫酸铵15N的回收率为26.3%, 牛粪尿对标记玉米15N回收率为36.0%。在收集的牛粪尿氮中, 牛粪全氮、牛尿全氮、牛粪铵态氮和牛尿铵态氮量分别占70.25%、29.75%、5.44%和0.03%, 其15N丰度分别为9.223%、5.261%、6.505%和5.419%。在短期内通过饲喂黄牛15N青贮饲料制备的标记牛粪尿中, 15N丰度在不同组分和形态氮素中的分布并不相同, 牛尿氮的15N丰度低于牛粪氮, 矿质态和易于矿化态氮的15N丰度低于不易矿化态氮。
硝化抑制剂对小白菜内源硝酸盐代谢的影响
黄东风, 李卫华, 邱孝煊, 王利民
2012, 20(1): 28-33.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28
摘要(1622) PDF(1390)
摘要:
为了提高蔬菜体内硝态氮的代谢有效利用性,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 以NO3--N:NH4+-N为2:3的处理(以S1表示)为对照, 研究在对照基础上分别添加3种硝化抑制剂(即, 双氰胺、咪唑、吡啶, 分别以S2、S3、S4表示)对小白菜内源硝酸盐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硝化抑制剂的添加可提高小白菜产量6.06%~28.55%, 增加植株氮吸收量2.38%~38.42%, 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2.69%~19.66%, 分别提高小白菜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肉细胞硝态氮的代谢库大小和贮藏库大小24.28%~77.32%、29.45%~272.17%和2.78%~17.38%, 并增加代谢库与贮藏库的比值0.04%~0.59%, 从而提高了小白菜内源硝酸盐的有效利用性。其中, 以S2处理对提高小白菜内源硝酸的有效利用性相对最佳, 植株产量和植株氮吸收量相对最高, 分别为56.72 g·盆-1和0.156 g·盆-1; 植株硝酸盐含量较低, 为1 749 mg·kg-1; 而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肉细胞硝态氮代谢库相对最高, 分别为1.90 μg(NO2--N)·30 min-1·g-1(FW)和0.33 μg(NO2--N)·g-1(FW)。
嫁接对不同棉花基因型钾效率的影响
夏颖, 姜存仓, 王晓丽, 郝艳淑, 陈防, 鲁剑巍
2012, 20(1): 34-39.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34
摘要(1637) PDF(1332)
摘要:
采用全生育期土培盆栽试验, 在研究2个棉花基因型钾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对未嫁接和经嫁接的自根苗(接穗和砧木为同一基因型)处理的棉花干物质和钾的积累、分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自根苗植株与未嫁接植株相比, 不同棉花基因型在不同钾水平下干物质和钾的积累及分配不同。高效基因型103经过嫁接后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和钾比例增加, 生殖器官中的干物质和钾减少, 产量和钾利用指数下降; 低效基因型122经过嫁接后营养器官中的干物质和钾比例减少, 生殖器官中的干物质和钾增加, 产量和钾利用指数升高。吸收效率因钾水平而异, 高效基因型103嫁接后施钾时吸收效率降低, 缺钾时升高; 而低效基因型122嫁接后施钾时吸收效率升高, 缺钾时降低。嫁接对不同棉花基因型产生的效应不同, 通过嫁接使不同棉花基因型物质分配趋于平衡。
灌浆结实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稻米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高焕晔, 王三根, 宗学凤, 腾中华, 赵芳明, 刘照
2012, 20(1): 40-47.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40
摘要(2472) PDF(1428)
摘要:
灌浆结实期是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局部地形地貌的影响, 我国南方稻区在水稻灌浆结实期频频遭遇高温和伏旱的混合影响, 造成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同步下降。本研究选用导入空心莲子草基因组DNA构建的籼稻耐旱变异品系H5, 在灌浆结实期于人工温室进行高温-干旱复合胁迫试验, 测定了不同处理稻米直链淀粉与蛋白质含量, 旨在深入研究高温-干旱复合逆境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 分别是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正常供水(HT-WW)、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和适温-正常供水(OT-WW, CK)。除对照外, 其余各处理的胁迫时间设10 d、20 d、30 d和40 d。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高温胁迫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高温胁迫10~40 d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783~5.987个百分点, 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78~2.741个百分点;灌浆结实期干旱胁迫同样会导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 在中度干旱条件下, 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比CK降低了1.956~6.270个百分点, 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增加了1.153~2.944个百分点, 在严重干旱条件下, 胁迫10~40 d处理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相对于CK的变异幅度比中度干旱胁迫下的更大; 灌浆结实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引起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和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幅度均超过单一高温胁迫或干旱胁迫, 且其变化幅度随胁迫因子的增加、胁迫强度的增强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灌浆结实期的前20 d遭遇高温干旱复合胁迫是稻米品质变差的主要原因; 在相同胁迫时间内, 各处理对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胁迫效应按升序排列依次为: 高温-正常供水(HT-WW)、适温-中度干旱(OT-MD)、适温-严重干旱(OT-SD)、高温-中度干旱(HT-MD)、高温-严重干旱(HT-SD)。本研究结论可为水稻的抗旱与抗高温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胡萝卜内源激素含量分布与畸裂肉质根形成的关系
杨永岗, 张化生, 李亚莉, 曲亚英
2012, 20(1): 48-52.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48
摘要(1306) PDF(1229)
摘要:
为深入揭示内源激素对高原夏季胡萝卜肉质根发育的调控作用, 以“岐山透心红”的开裂和畸形肉质根为材料,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研究分析了内源激素含量分布与开裂和畸形胡萝卜肉质根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迅速膨大中期, 与正常肉质根相比, 开裂肉质根中外层或外层内源GA3、GA4、ZR、DHZR和IAA含量较低; 畸形肉质根纵向内源GA4、ZR和DHZR含量分布呈尾端优势, 而GA3、ABA和IAA含量呈均匀分布态势。至迅速膨大末期, 开裂肉质根中外层或外层内源GA3、GA4、ABA和IAA含量较低, 畸形肉质根纵横向内源激素含量呈均匀分布态势。内源激素含量空间分布的改变可诱导开裂和畸形肉质根的形成。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黄瓜苗期枯萎病的防效及根系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王倡宪, 李晓林, 宋福强, 王贵强, 李北齐
2012, 20(1): 53-57.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53
摘要(2224) PDF(1495)
摘要: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黄瓜枯萎病是设施黄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可以和包括黄瓜在内约80%的维管植物的根系形成菌根共生体, 适宜的共生体组合对于寄主的生长与抗病性的提高十分有益。为明确Glomus versiformeGlomus intraradices两种AM真菌对“津绿3号”黄瓜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采用盆钵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两种AM真菌对幼苗生长及其根系3种抗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两种AM真菌均可促进黄瓜幼苗的生长, 并能减轻病害, 但以G. versiforme的促生及生防作用更显著, 接种G. versiforme处理的黄瓜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及干重均显著大于对照, 该处理的幼苗病情指数较对照降低26.6%。菌根化黄瓜幼苗抗病性的提高一方面与接种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前幼苗生长健壮有关; 另一方面与根系抗病相关酶活性的提前诱导有关。接种F.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前, G. versiforme处理的黄瓜幼苗壮苗指数显著高于G. intraradices处理与对照, 分别为G. intraradices处理与对照的1.19倍与1.22倍; G. versiforme处理的黄瓜幼苗根系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与PAL酶分别比对照提前2 d、7 d、7 d被诱导, 且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44倍、2.16倍和92.00倍。
应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农药对蜘蛛的遗传毒性
李锐, 李生才, 刘佳, 杨怀卿
2012, 20(1): 58-62.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58
摘要(1366) PDF(1441)
摘要:
应用蜘蛛血细胞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研究了两种杀虫剂—— 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头胸部和腹部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 各供试浓度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蜘蛛血细胞微核率均有明显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P<0.01); 且随着两种农药浓度升高, 血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 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吡虫啉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相关系数r=0.672 8, 腹部为r=0.800 6; 阿维菌素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微核率相关系数r=0.989 9, 腹部为r=0.985 8)。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星豹蛛血细胞DNA损伤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吡虫啉浓度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相关系数r=0.948 2, 腹部为r=0.970 4; 阿维菌素与星豹蛛头胸部血细胞DNA损伤相关系数r=0.978 1, 腹部为r=0.975 6)。两种农药在同一浓度下, 对星豹蛛腹部血细胞微核率和DNA损伤程度明显大于头胸部。
我国4种主要苹果树形冠层结构和辐射三维分布比较研究
高照全, 赵晨霞, 程建军, 张显川
2012, 20(1): 63-68.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63
摘要(2032) PDF(1897)
摘要:
树体结构和辐射分布是影响果树冠层光合生产力和果实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 cv. ‘Fuji’)为试材, 采用田间调查方法, 系统研究了我国苹果生产中4种主要树形的树体结构参数以及叶面积密度(LAD)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三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开心形树冠的枝量(894×103·hm-2)和叶面积指数(LAI, 2.53)最小, 其他3种树形中小冠疏层形分别为2 280×103·hm-2、4.14, 疏散分层形分别为2 119×103·hm-2、3.98, 纺锤形分别为2 190×103·hm-2、3.88。不同树形LAD三维分布各不相同, 小冠疏层形苹果树的叶片主要分布在树冠的0.5~1.5 m之间, 疏散分层形和纺锤形主要分布在0.5~2.0 m之间, 开心形主要分布在1.0~2.0 m之间。通过对不同树形LADPAR三维分布比较发现, 每种树形的PAR都随树冠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树冠中部LAD最大部位辐射消减最快, PAR的三维分布主要与叶片分布有关。其中开心形树冠的平均PAR最高, 分布最均匀。4种树冠内叶片得到的平均相对PAR小冠疏层形为24.85%, 疏散分层形为28.84%, 纺锤形为27.71%, 开心形为37.28%。开心形树冠内低光区的叶片所占比例只有35%, 其他树形都超过50%。研究表明, 不同相对PAR范围内的叶片比例能够更好地反映果树冠层的辐射情况, 开心形树冠在辐射分布上优于其他3种树形.
剑麻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理效应
李林峰, 徐武兵, 钟秋华, 章家恩, 罗明珠, 赵本良, 秦钟
2012, 20(1): 69-74. doi: DOI:10.3724/SP.J.1011.year_id].069
摘要(1922) PDF(1609)
摘要:
为探讨剑麻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利用浸杀试验法, 评价了剑麻鲜叶水浸液、叶干粉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的毒杀效果, 并测定了59 mg·L-1、96 mg·L-1的正丁醇提取物和180 mg·L-1、325 mg·L-1的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肝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胆碱酯酶(ChE)、腺苷三磷酸酶(ATPase)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剑麻鲜叶水浸液、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均具有一定的毒杀效果, 处理72 h后, 对福寿螺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5.3 g·L-1、93.3 mg·L-1、298.6 mg·L-1, 其对应的95%的置信区间为32.9~37.7 g·L-1、87.6~99.7 mg·L-1、272.9~318.7 mg·L-1。剑麻乙醇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处理福寿螺12 h后, 肝组织SOD活性均表现为在低浓度下变化不大, 在高浓度下酶活性显著增加; 处理48 h后, 在高浓度正丁醇提取物作用下, SOD活性仍显著高于清水对照, 而在高、低浓度乙醇提取物作用下, 其SOD活性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剑麻提取物一定程度上诱导了福寿螺肝组织ChE的活性, 其中正丁醇提取物对ChE影响较大, 96 mg·L-1处理螺48 h后, 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正丁醇提取物对福寿螺肝组织ATPase活性的影响, 总体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而乙醇提取物对其影响无明显规律。因此, 剑麻对福寿螺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化感效应与产量的关系
王海斌, 俞振明, 何海斌, 郭徐魁, 黄锦文, 周阳, 徐志斌, 林文雄
2012, 20(1): 75-79.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75
摘要(1620) PDF(1520)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连续3年5种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田间抑草效应、产量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时间,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田间种植过程中伴生杂草总生物量以非化感水稻“Lemont”最大, 化感水稻“PI-1”最小。化感潜力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以化感水稻“PI-1”化感抑草潜力最强, 非化感水稻“Lemont”最弱。水稻产量分析结果表明, 不除草条件下, 不同种植时间均以化感水稻“PI-1”产量最高, 非化感水稻“Lemont”产量最低。除草条件下, 依然以化感水稻“PI-1”产量最高, 化感水稻“IAC47”产量最小。杂草生物量、水稻化感潜力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化感潜力水稻产量的大小与田间杂草生物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与化感潜力大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不同来源畜禽粪的养分和污染物组成
单英杰, 章明奎
2012, 20(1): 80-86.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80
摘要(2843) PDF(2522)
摘要:
畜禽粪中养分和有害物质的状况直接影响其利用价值。本文从浙江省采集了155个代表性畜禽粪样(包括93个猪粪样, 31个鸡粪样, 18个鸭粪样和13个牛粪样), 采用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其营养物质、重金属元素和抗生素残留含量。结果表明, 畜禽粪中Cd、Cr、Hg、Ni和Pb等重金属含量较低, 但Cu和Zn含量普遍较高。Cu、Zn和As含量分别在18.56~1 788.04 mg·kg-1、12.46~10 056.68 mg·kg-1和0.69~76.43 mg·kg-1之间, 平均值分别为525.38 mg·kg-1、897.14 mg·kg-1和10.01 mg·kg-1。与我国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的国家标准(GB4284—84)相比, Cu、Zn和As的超标率分别为53.55%、43.87%和0.65%。畜禽粪中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等抗生素的残留含量分别为0~16.75 mg·kg-1、0~29.60 mg·kg-1和0~11.63 mg·kg-1, 平均残留含量: 土霉素(5.10 mg·kg-1)>金霉素(2.17 mg·kg-1)>四环素(2.01 mg·kg-1)。四环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的检出率分别为61.29%、72.90%和69.03%。N、P和K等营养元素含量分别在9.80~43.60 g·kg-1、7.98~54.30 g·kg-1和8.76~35.20 g·kg-1之间, 平均值分别为23.63 g·kg-1、24.81 g·kg-1和20.72 g·kg-1; P/N在0.40~2.98之间, 平均为1.08。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P、K、Cu、Zn、As和抗生素残留量明显高于农户家庭小规模养殖的畜禽粪。规模化养殖场中, 猪粪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高于其他畜禽粪。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高含量Cu、Zn和抗生素的残留要求畜禽粪应限量施用, 或在施用前进行适当前处理。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昆山市土壤铅形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万红友, 周生路, 陈杰, 赵其国
2012, 20(1): 87-92.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87
摘要(1635) PDF(1671)
摘要:
以地处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的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 采集水稻土及传统蔬菜地和保护栽培蔬菜地土壤样品126个,采用多元统计回归分析方法, 定量研究几种因素对农田土壤各形态铅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有效态铅平均含量为3.75 mg·kg-1, 土壤全铅平均含量为27.42 mg·kg-1, 土壤铅的活化率平均为15.64%。土壤各形态铅含量相对大小为残渣态(15.35 mg·kg-1)>有机质结合态(6.68 mg·kg-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4.27 mg·kg-1)>碳酸盐结合态(0.76 mg·kg-1)>可交换态(0.36 mg·kg-1), 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 占49.79%。pH是影响可交换态铅含量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均达极显著负相关水平。全铅含量是影响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和残渣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达极显著正相关水平。pH也是影响有机质结合态铅含量的重要因素。
食用菌栽培对棉籽壳营养价值及山羊瘤胃动态降解率的影响
潘军, 曹玉凤, 吕超, 高腾云, 王笑笑, 孙凯佳, 张丽
2012, 20(1): 93-98.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93
摘要(1741) PDF(1255)
摘要:
为了研究4种食用菌栽培后对栽培基质棉籽壳的营养价值和山羊瘤胃动态降解率的影响, 选用6只年龄(10月龄)、体重[(35.42±3.96)kg]接近并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槐山羊羯羊, 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了棉籽壳和4种菌糠的化学成分, 并采用尼龙袋技术, 分5批次测定了棉籽壳、平菇菌糠、木耳菌糠、金针菇菌糠和白灵菇菌糠瘤胃动态降解率。结果表明: (1)4种菌糠干物质(DM)和有机物(OM)含量分别比其栽培原料棉籽壳的含量降低13.09%~19.67%(P<0.01)和14.13%~39.52%(P<0.01), 粗蛋白(CP)含量分别比棉籽壳提高40.20%~34.29%(P<0.01), 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比棉籽壳降低3.07%~39.72%和17.80%~45.91%(P<0.01); (2)木耳菌糠、金针菇菌糠、白灵菇菌糠的DM和OM在瘤胃内的有效降解率和a+b值(快速降解部分和慢速降解部分之和)均极显著高于棉籽壳(P<0.01), 平菇菌糠的DM和OM在瘤胃内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棉籽壳(P<0.05); 平菇菌糠、金针菇菌糠、白灵菇菌糠的CP在瘤胃内的有效降解率和a+b值均极显著高于棉籽壳(P<0.01); 4种菌糠的NDF和ADF在瘤胃内的有效降解率分别比棉籽壳提高76.72%~702.63%(P<0.01)和137.41%~575.31%(P<0.01)。因此, 在棉籽壳上栽培4种食用菌均能改善棉籽壳的营养价值和提高山羊瘤胃消化率, 栽培食用菌后的菌糠更有利于作为反刍动物饲料进行利用。
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以北川县苏保河、魏家沟流域为例
林勇明, 吴承祯, 洪伟, 游巍斌, 陈灿, 李键, 林珊
2012, 20(1): 99-104. doi: 10.3724/SP.J.1011.2012.00099
摘要(1469) PDF(1794)
摘要:
为了解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灾害受损程度间的关系,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北川县苏保河与魏家沟流域4种植被类型(未受损林地、受损林地、灾后恢复草地和灾后裸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种子密度、多样性及其与地上植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 4种植被类型样地中, 土壤种子库密度为212.5~1 758.3个·m-2, 每样带(200 m2)平均物种数为4.3~14.7个。4种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的组成物种多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 土壤种子库与相应地上植被的物种数仅受损林地与灾后恢复草地中呈显著相关; 物种组成的Sorensen相似指数除裸地低于0.250外, 其余均高于0.250。基于以上分析结果, 在灾区进行植被恢复, 需要考虑次生灾害对植被的持续破坏可能性, 采用工程措施及人为引种的方式增加成活率和延续性。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研究
陈佳, 陈洪松, 冯腾, 王克林, 张伟
2012, 20(1): 105-110. doi: 10.3724/SP.J.1011.2012.00105
摘要(1984) PDF(1533)
摘要:
土壤抗蚀性是反映土壤抵抗侵蚀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 是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土壤有机质、水稳性团聚体、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团聚状况、团聚度、分散率和<0.05 mm粉黏粒含量等7个指标,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探讨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原生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P<0.05)高于撂荒地、坡耕地和人工林, 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坡耕地和人工林高, 但差异不显著。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总量及团聚状况显著高于坡耕地及人工林, 但其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及分散率显著低于坡耕地; 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显著高于次生林, 但与原生林、撂荒地和坡耕地差异不显著; 人工林土壤分散率则与坡耕地类似, 显著低于原生林、次生林及撂荒地; 原生林、次生林土壤团聚度与撂荒地、坡耕地差异不显著, 但显著高于人工林; 次生林、撂荒地及人工林<0.05 mm粉黏粒含量与原生林、坡耕地差异不显著, 但坡耕地土壤<0.05 mm粉黏粒含量显著高于原生林。由主成分分析综合评分得到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 原生林>次生林>撂荒地>坡耕地>人工林。因此, 喀斯特地区人为干扰严重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 耕地通过撂荒方式能够提高土壤抗蚀性。
石家庄平原区粮食施肥增产对地下水开采量演变影响研究
刘中培, 张光辉, 严明疆, 王金哲
2012, 20(1): 111-115. doi: 10.3724/SP.J.1011.2012.00111
摘要(1376) PDF(1407)
摘要:
通过对近30年来石家庄平原区农业开采地下水量与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 揭示了化肥施用在小麦-玉米产量耗用地下水开采量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 化肥施用量增加使小麦-玉米产量的增幅大大超过农用地下水开采量增幅, 从而使单位小麦-玉米产量所耗用的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减小, 从20世纪70年代的1.86 m3·kg-1减小到2000—2005年间的0.72 m3·kg-1。如果没有化肥的增产效用, 按照20世纪70年代的化肥施用量水平(0.17 t·hm-2), 达到现状的粮食生产规模需要耗用的地下水开采量将大大增加,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2005年间平均分别需要多耗用地下水10.35×108 m3、18.88×108 m3和20.12×108 m3。但是21世纪初期单位面积上化肥施用量水平已较高, 继续增加化肥施用对粮食单产及单位小麦-玉米产量耗用地下水强度影响不大。
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苇-蟹-鳜-鲴”模式研究
杨富亿, 李秀军, 刘兴土
2012, 20(1): 116-120. doi: 10.3724/SP.J.1011.2012.00116
摘要(1491) PDF(1319)
摘要:
为探索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通过盐碱水环境下中华绒螯蟹、斑鳜与细鳞鲴的驯化养殖和农田工程、水质与水量管理及芦苇栽培的技术措施, 建立了芦苇+中华绒螯蟹+斑鳜+细鳞鲴(苇-蟹-鳜-鲴)模式23.6 hm2。据2006—2009年的试验结果, “苇-蟹-鳜-鲴”模式的中华绒螯蟹、斑鳜和细鳞鲴的年产量分别为81.00 kg·hm-2、39.34 kg·hm-2 和58.62 kg·hm-2; 芦苇产量5 478 kg·hm-2, 比原始沼泽地提高1.2倍, 年平均增长22.0%; 经济效益1.45×104元·hm-2, 比原始沼泽地提高13倍; 水环境盐度与碱度、土壤含盐量年平均分别下降19.1%、10.3%和20.3%, 土壤有机质年平均增加8.9%。“苇-蟹-鳜-鲴”模式的推广应用使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1.2%, 对提高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43%。“苇-蟹-鳜-鲴”模式使芦苇沼泽地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进一步提高, 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优质高效的湿地生态农业模式, 可供苏打型盐碱化芦苇沼泽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借鉴。
基于农户调查的村域农业活动空间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
乔家君, 赵克飞
2012, 20(1): 121-126. doi: 10.3724/SP.J.1011.2012.00121
摘要(1704) PDF(1445)
摘要:
农业区位论对指导农业生产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西方各项制度背景所提出的杜能理论需要根据中国实际予以修正。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 基于农户实地调查, 着眼于村域视角, 利用MapInfo 7.0和ArcGIS 9.3软件,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调查村域的农业活动空间格局与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吴沟村农业生产布局在水平方向上, 沿村庄延伸方向向两侧呈圈层状拓展分布; 在垂直方向上, 呈现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分层格局, 乡村聚落所在高度以上主要为退耕林地, 以下为菜地、农作物等。最后, 对农业活动空间格局变动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 地形、农田通达性、灌溉条件、土地制度显著影响村域农业活动空间。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从改变种植结构、修建水利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速土地流转和发展旅游业等方面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