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1卷  第12期

乡村生物多样性维护
乡村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维护与预警技术研究
谢宗强, 张玉钧, 王义强, 葛结林, 徐文婷, 熊高明, 徐凯, 毛江涛, 陈思淇, 冯致
2023, 31(12): 1873-1882. doi: 10.12357/cjea.20230408
摘要(237) HTML(92) PDF(66)
摘要:
针对乡村生态景观中生物多样性维护的保护管理需求, 本研究以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为基础, 采用分子遗传标记、无人机航拍等现代高新技术与传统地面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构建了乡土景观生物多样性检测、筛选、分类和空间制图的方法, 解析了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和驱动因素, 研发出面向乡村三生空间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3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维护技术, 建立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生物多样性监控预警机制和可视化平台, 形成了乡村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多尺度全链条“识别-维护-预警”技术体系。研究成果突破了单一学科研究手段的局限性, 为乡土植物的遴选、配置和景观营造提供了“师法自然”的成套技术方案, 解决了乡村生态景观营造中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技术缺失问题, 为动态管理乡村生物资源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基于“三生功能”的乡村植被分类与命名方案
熊高明, 葛结林, 毛江涛, 徐文婷, 徐凯, 谢宗强
2023, 31(12): 1883-1895. doi: 10.12357/cjea.20230359
摘要(108) HTML(63) PDF(30)
摘要:
乡村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三生功能)。乡村植被分类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规划的基础, 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目前国内的植被分类系统关于栽培植被的分类还不够完善, 尤其是承载生活功能的绿地植被没有纳入分类系统中。为了科学开展乡村植被的分类与命名,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植被分类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重点针对乡村植被分类研究中比较薄弱的农业植被和绿地植被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构建了1套包含9个分类等级单位的乡村植被分类系统。该系统基于“三生功能”, 增设了绿地植被类型, 将乡村植被划分为自然与半自然植被、农业植被、绿地植被3个植被类, 每类植被进一步划分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亚群系、群丛组、群丛8个分类等级。在此基础上, 明确了各分类等级的划分依据与命名方法, 并进行了举例说明, 提出了乡村植被的分类与命名参考方案, 将中国乡村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类、23个植被型组、66个植被型和142个植被亚型。本研究阐明了目前植被分类研究中各类植被定义界限不清、分类和命名比较混乱的问题, 弥补了当前农业植被分类与命名存在的一些缺陷, 填补了绿地植被分类研究的空缺, 是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的补充与完善。研究结果可为乡村植被功能评价与保护管理、乡村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旅游型乡村的乡土景观植物遗传多样性
冯致, 姚志, 孙全, 李萌, 吴秀忠, 陈大华, 蒋龙, 范开放, 唐建路, 李锴, 米小琴, 于咏, 王义强
2023, 31(12): 1896-1908. doi: 10.12357/cjea.20230326
摘要(125) HTML(52) PDF(22)
摘要:
乡村景观植物是生态旅游型乡村营建中的关键因素, 研究乡村景观植物遗传多样性, 揭示其群体内遗传变异的丰富度和遗传结构的稳定性, 为乡村生态景观营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两个生态旅游型乡村为研究对象, 选取了8个乡土景观物种, 采集了整体村域的植物样品, 对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并开展了ISSR-PCR试验: 通过表型性状和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 计算植物表型Shannon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等, 揭示乡土景观植物在不同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划分出5类枫香、6类福建青冈、4类青冈、16类榉树、7类香椿、10类马兰、5类野菊和6类蓬蘽的品系资源。8个乡土景观植物的表型变异系数为0.23~0.58, Shannon指数为1.51~6.74。8种植物在整体村域、人工区域和自然区域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40~0.536、0.244~0.540和0.193~0.367, 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范围为45.00%~100.00%, 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45~2.00, 有效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30~1.64。讨论分析表明, 8个乡土景观植物的表型(Shannon指数)和分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高于多种景观植物的平均水平, 遗传变异丰富; 部分乡土植物总体遗传多样性高, 但自然区域和人工区域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差异。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应关注乡土景观植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的变化, 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和基因分布均匀度, 维护乡土景观植物遗传多样性水平, 保证乡村生态景观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长三角地区乡村景观空间形态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陈思淇, 潘恺晨, 徐姝瑶, 张玉钧
2023, 31(12): 1909-1920. doi: 10.12357/cjea.20230360
摘要(90) HTML(32) PDF(33)
摘要:
景观空间形态影响下的乡村植物多样性分析, 对于高质量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稳定维持乡村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4个村落作为试验样区, 采用逐步回归、NMDS-Envfit等模型, 探讨了长三角乡村地区多维度景观空间形态指标对植物α多样性、β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乡村景观空间形态指标对植物α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乡村半自然斑块面积比例、凝聚度、地表粗糙度、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是影响长三角地区乡村植物α多样性最主要的景观空间因素。其中斑块欧式最邻近距离、斑块面积显著负向影响乔木层α多样性, 斑块破碎化和高密度道路建设对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有负作用, 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增加导致了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降低, 道路距离与草本层植物多样性的负向关系突出。2)在乔木层, 地表粗糙度、半自然斑块面积比例等是β多样性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在灌木层, 地表粗糙度、香农多样性指数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草本层, 斑块面积、道路密度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3)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二维指标、三维地表度量指标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最为显著, 四维景观历史动态度量指标对植物多样性影响微弱, 基于城市形态学的二维指标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相对最弱。根据以上结果, 提出有效增加半自然生境面积比例和景观异质性、全面提升乡村景观凝聚度、科学维护乡村高价值林地景观、充分重视乡村历史土地利用等景观响应策略, 为乡村景观营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提供参考, 并对长三角地区乡村空间规划提供了有益的量化引导。
闽西生态保护型乡村植物多样性特征及维护策略
葛结林, 熊高明, 徐文婷, 毛江涛, 秦晓琼, 马博宇, 徐凯, 高璐鑫, 李家湘, 武元帅, 谢宗强
2023, 31(12): 1921-1931. doi: 10.12357/cjea.20230378
摘要(114) HTML(56) PDF(28)
摘要:
植物多样性是乡村生态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研究乡村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维持、提升乡村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 解析闽西生态保护型乡村常口村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类型, 阐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对乡村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共调查到578种植物物种, 隶属130科378属, 其中野生植物物种396种, 农业栽培物种53种, 表现出高度的植物多样性; 外来入侵植物有17种, 以菊科为主, 尚未对乡村生态环境构成威胁。2)共发现106个群系, 其中自然与半自然植被52个, 农业植被25个, 绿地植被29个, 群系类型具有地域代表性; 自然与半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 农业和绿地植被面积很小, 绿地植被以樟树+桂花配置为主, 其种类组成主要为亚热带乡村常见的绿化树种。3)整体上乡村不同地点的物种组成差异与彼此间综合环境因子差异显著正相关, 其中自然与半自然植被的物种组成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制约, 绿地植被的物种组成差异随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结果表明, 生态保护型乡村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保留地, 具有重要的维护价值; 乡村不同空间的植物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类型截然不同, 海拔在其中扮演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突出了将生态保护型乡村纳入现有国家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强调了乡村植物多样性的分区管理和构建生境网络等多种维护与提升策略, 为中国其他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维护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与借鉴。
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江南休闲旅游乡村的入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葛结林, 熊高明, 毛江涛, 徐文婷, 秦晓琼, 谢宗强
2023, 31(12): 1932-1942. doi: 10.12357/cjea.20230377
摘要(165) HTML(70) PDF(28)
摘要:
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着乡村地区植物多样性并削弱了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成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研究选择江南休闲旅游型乡村牌坊社区, 基于127个植物群落样地调查数据, 定量探究了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1)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高度分布呈正态分布, 盖度呈明显正偏态分布, 其在乡村区域呈现出多点散状分布模式, 局部形成单优群落, 存在进一步扩散的趋势。2)加拿大一枝黄花高度和盖度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 其高度与群落中本地植物物种数量和盖度表现出显著负相关, 其中本地植物物种数量的相对作用最大; 其盖度随着距农田距离、本地植物物种数量和盖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 本地植物物种数量和盖度的交互作用显著抑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盖度, 本地植物盖度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盖度的抑制作用随着群落中本地植物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强。本研究发现本地植物的群落属性在抑制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乡村中起着关键作用, 拓宽了对外来植物在乡村景观中入侵机制的理解, 强调了发展休闲旅游迫切需要将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防控纳入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 为乡村外来入侵植物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基于DPSIR模型的乡村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预警
徐文婷, 谢宗强, 葛结林, 徐凯, 熊高明, 毛江涛
2023, 31(12): 1943-1952. doi: 10.12357/cjea.20230622
摘要(72) HTML(24) PDF(27)
摘要:
针对乡村振兴中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潜在威胁和保护管理需求, 本研究将生物多样性的理论、方法与社会、经济、人口等有机结合, 基于DPSIR (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了乡村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预警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相关性、实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 , 该指标体系针对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的12个因素25个指标, 反映人类干扰以及全球变化、重大灾害等多种因素对乡村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以及人类为维护乡村生态景观生物多样性而采取的措施和投入。采用均方差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 划定评价等级, 运用综合指数法对乡村生态景观的生物多样性进行预警。该研究为绿色宜居乡村振兴及规划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构建绿色和谐的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及其调控
不同施肥类型对蔬菜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郑子英, 丁林, 杨晶, 韩婉雪, 刘瑾, 王新珍, 王凤花
2023, 31(12): 1953-1962. doi: 10.12357/cjea.20230270
摘要(121) HTML(52) PDF(41)
摘要: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源与汇, 畜禽粪便施用是土壤中ARGs的重要来源。畜禽粪便在蔬菜地土壤中的大量施用, 加剧了蔬菜地土壤ARGs的污染, 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本文采集了河北省不同施肥类型(施用鲜鸡粪、鲜羊粪、鲜牛粪、商品有机肥以及单施化肥)的蔬菜地表层土壤(0~20 cm)样品, 采用定量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蔬菜地土壤ARGs和细菌群落结构开展了研究, 旨在探究不同施肥类型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类型蔬菜地土壤中均检测到较高丰度的四环素类ARGs (tetA、tetC、tetG、tetL、tetO、tetM、tetW、tetQ)、磺胺类ARGs (sul1、sul2)以及Ⅰ类整合酶基因(intI1), 其中所有施肥处理土壤中磺胺类ARGs总绝对丰度高达9.96×109 copies∙g−1(干土), 且显著高于四环素类ARGs总丰度[1.07×109 copies∙g−1(干土)]。畜禽粪肥和化肥的施用都显著增加了土壤中ARGs丰度, 其中高化肥施加量土壤中ARGs检出丰度最高[6.34×109 copies∙g−1(干土)], 商品有机肥土壤中ARGs检出丰度最低[3.09×108 copies∙g−1(干土)]。施畜禽粪肥土壤中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高化肥施加量土壤, 但与低化肥施加量土壤差异不显著, 说明畜禽粪肥施用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细菌群落结构是影响ARGs分布的重要因素。IntI1基因与sul2tetGtetQ以及tetW基因呈显著正相关(P<0.05), 说明intI1基因在ARGs的传播和扩散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化肥施用量能显著增加蔬菜地土壤ARGs的丰度, 商品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ARGs丰度影响最小。本研究为评估不同施肥类型蔬菜地土壤中ARGs的污染现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参考。
农田边界和有机生产对稻田节肢动物天敌和害虫多样性的影响
孟璇, 李佳宁, 范顺祥, 刘欣宇, 刘云慧
2023, 31(12): 1963-1975. doi: 10.12357/cjea.20230395
摘要(110) HTML(68) PDF(33)
摘要:
过去几十年间, 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而发展集约化农业, 已成为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 由此引起的害虫生物控制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严重威胁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更加绿色、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生产管理方式已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调查, 分析了稻田边界植物群落结构对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探讨了有机农业生产和农田边界带管理对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害虫生物控制服务的影响, 为稻田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本研究捕获节肢动物9531头, 分属50个科。其中, 天敌类群有28个科2653头(包括蜘蛛2253头, 分属14个科41个种); 害虫类群有18个科3971头, 优势科为叶蝉科(Cicadellidae, 84.01%)。2)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天敌丰富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田和有机稻田, 有机稻田天敌丰富度显著高于常规稻田, 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天敌多度也显著高于常规稻田。3)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中, 稻田边界田埂和与边界不同距离的稻田内部天敌多度和丰富度差异显著, 其中天敌丰富度在距离为5 m时显著高于20 m, 天敌多度在5 m时显著高于0 m。4)稻田内部及其边界田埂的天敌丰富度和多度及害虫多度均与稻田边界田埂地表植被盖度呈显著正相关。5)常规稻田中天敌/害虫多度比最高, 可能是由于广谱杀虫剂杀死了大部分害虫; 有机稻田中天敌/害虫多度比较低, 其中不毗邻花带的有机稻田中最低, 可能是由于有机稻田中害虫数量较高。研究表明, 在地块内实行有机管理措施, 同时在边界上构建野花带, 可以有效地维持稻田天敌生物多样性, 提高稻田天敌个体数量。但是, 有效控制害虫多样性、提升天敌对害虫的控制, 还需要更多植物和节肢动物相互关系的认识, 通过“正确”植物物种的选择实现害虫生物防治功能提升。
积雪变化对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季节性影响
汪恩良, 蔚昶
2023, 31(12): 1976-1983. doi: 10.12357/cjea.20230323
摘要(142) HTML(45) PDF(27)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峻, 复杂的气候变化导致全球积雪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基于此, 本研究于2020年11月—2022年5月采用人工控制积雪深度的方法, 将试验区样地分为3个处理组, 分别为增雪组(TS)、除雪组(TR)和对照组(C), 通过测定土壤环境因子、有效碳氮含量、微生物量、脲酶活性以及蔗糖酶活性, 分析各指标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过程。田间野外试验表明, 除雪处理会导致土壤温湿度显著降低。此外, 除雪处理在冬季早期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含量, 加雪处理与之相反。从深雪期开始, 除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无机氮的流失, 但增加了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除雪处理使土壤微生物活性在冬季大部分时间保持较高水平, 但进入作物生长早期后, 除雪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降低。积雪的减少显著降低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 积雪的加深与之相反。本研究证明了未来积雪变化将导致土壤有效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发生转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东北黑土区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
中国油料作物能源利用效率与温室气体排放
陈丽, 刘娟, 王末, 李牧
2023, 31(12): 1984-1996. doi: 10.12357/cjea.20230283
摘要(98) HTML(34) PDF(31)
摘要:
作物生产中有效利用能源是可持续农业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国作为油料生产和消费大国, 在其生产过程中, 减少过度无效能源消耗,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于农民节本增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CA)视角,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对油菜、大豆、花生3种油料作物能源利用效率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测算, 分析了不同省份能源高效和低效利用的原因, 探究了各省能源节约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性与潜力。结果表明: 1) 3种油料作物生产系统单位能量消耗的产出能力差异不显著, 但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显著, 呈花生>油菜>大豆的特点。2) 3种油料作物中, 花生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874.96 kg(CO2 eq)∙hm−2], 其次为油菜[660.16 kg(CO2 eq)∙hm−2], 大豆最低[507.07 kg(CO2 eq)∙hm−2]; 不同油料作物物质投入和农事操作温室气体排放贡献差异明显, 油菜与花生种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为化肥, 而大豆种植过程中化肥、柴油、灌溉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相对均衡。3)油料作物能源利用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较大, 油菜、大豆、花生低效省份能源利用优化后, 分别可节约11.97%、16.38%和15.89%的资源, 可减排20.60~616.32 kg(CO2 eq)∙hm−2。因此,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 优化能源低效利用地区的能源利用结构, 探寻产量与碳排双优的生产模式, 对推动油料作物种植节本增收与绿色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叶面施硒对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硒富集影响的Meta分析
聂浩亮, 黄少辉, 杨军芳, 杨云马, 张静, 杨慧敏, 杨文方, 邢素丽, 贾良良, 岳增良
2023, 31(12): 1997-2010. doi: 10.12357/cjea.20230229
摘要(151) HTML(58) PDF(53)
摘要:
为评估我国冬小麦叶面施硒对籽粒产量、品质和硒富集的影响, 收集了共计379组样本, 利用Meta分析方法, 以不施硒为对照组, 叶面施硒为试验组, 整合分析叶面施硒对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及硒含量的影响, 并利用亚组分析评价不同因素对叶面施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施硒肥相比, 叶面施硒冬小麦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硒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80%、2.44%和764.56%。在不同区域, 叶面施硒对冬小麦的提质增产效应表现为东部高于西部, 南部高于北部; 籽粒硒的富集效应整体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从叶面施硒管理看, 叶面施硒在灌浆前期喷施一次或孕穗期和灌浆前期喷施两次效果较好, 叶面施硒量为15~60 g·hm−2籽粒可达到富硒标准及满足人体所需。土壤条件也是影响冬小麦叶面施硒提质增产效果的重要因素, 土壤硒含量和土壤全氮含量对叶面施硒的增产效应有显著影响, 在土壤硒含量为0.2~0.4 mg·kg−1时叶面施硒提质增产效应最高, 叶面施硒的增产效应随土壤全氮含量增加而降低; 土壤硒、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叶面施硒提质效应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 土壤全硒含量为0.2~0.4 mg·kg−1、全氮含量>1.5 g·kg−1、有效磷含量>20 mg·kg−1、速效钾含量为100~200 mg·kg−1时, 叶面施硒提质效应最明显; 土壤硒、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叶面施硒对籽粒硒富集效果的重要肥力因素。冬小麦籽粒对硒的富集效应随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升高而显著提升, 而在缺硒土壤(<0.2 mg·kg−1)硒富集效应更高。因此, 根据区域优化土壤条件和叶面施硒不仅能实现冬小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协同提升、达到富硒标准, 还能降低环境污染, 为富硒小麦可持续生产管理提供支撑。
农业资源与环境
太行山典型油松林降雨再分配规律
郭波, 阳辉, 李佳聪, 朱春雨, 赵宇寒, 曹建生, 沈彦俊
2023, 31(12): 2011-2021. doi: 10.12357/cjea.20230172
摘要(177) HTML(54) PDF(46)
摘要:
森林降雨再分配过程是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区域产水及水资源的形成过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2年7—11月对太行山典型油松林降雨再分配要素进行观测, 阐明油松林降雨再分配的基本规律, 利用修正的Gash模型和Liu模型对林冠截留量进行模拟。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林外降雨量为450.8 mm, 油松林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分别为105.5 mm、338.2 mm、7.1 mm, 分别占总降雨量的23.4%、75.0%、1.6%。基于修正的Gash模型计算得到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分别为105.3 mm、340.7 mm、4.6 mm, 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0.8%、34.7%; 修正的Liu模型计算得到林冠截留量为96.0 mm, 实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对误差为9.0%; 修正的Gash模型相比于Liu模型模拟结果相对误差更低, 模拟效果更好。修正的Gash模型参数敏感性排序: 林冠平均蒸发速率>平均降雨强度>林冠持水能力>冠层盖度>树干持水能力>树干径流系数。综上, 太行山典型油松林可截留23.4%的降雨, 这对评估区域水资源量具有重要意义, 且修正的Gash模型在太行山油松林有很好的适用性, 可用于预测油松林林冠截留量变化。
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
土地整治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熊飞雪, 赵星磊, 郭子毅, 朱述斌
2023, 31(12): 2022-2032. doi: 10.12357/cjea.20230353
摘要(162) HTML(104) PDF(42)
摘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 高标准农田建设被视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为优化政策制定和农业碳减排提供经验依据,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和连续DID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模型, 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 全国农业碳排放量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 2015年达到峰值。基准回归结果发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平均来看,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可以显著减少10.1%的农业碳排放量。在替换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以及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后,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依旧显著。动态估计结果显示,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减碳效应具有滞后性, 减碳效应于2013年显现出来并逐渐增强。机制分析发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主要通过降低农业化学品投入强度和提高社会化服务来抑制农业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的减碳效应主要发生在土地流转程度高的省份和非粮食主产区, 而在土地流转程度低的省份和粮食主产区并未发挥相应的减碳效应。因此, 各级政府应差异化、精准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 关注农业化学化和社会化服务在减碳效应中的作用。
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对农户科学施肥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
王攀, 李谷成, 刘迪
2023, 31(12): 2033-2043. doi: 10.12357/cjea.20230301
摘要(156) HTML(43) PDF(36)
摘要:
持续推进科学施肥是实现稳粮保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为探寻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促进我国农户科学施肥的有效策略, 本文基于湖北省水稻产区1256份农户调查数据, 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 从“采纳行为” 和“采纳程度”两个方面探讨了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对农户科学施肥技术采纳决策的影响; 并运用逐步回归法对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影响农户科学施肥技术采纳决策的作用机理进行剖析。研究发现: 1)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对农户的科学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对农户不同类型科学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相较于新型肥料施用技术, 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对农户采纳高效施肥技术的带动效应更大。3)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通过提高效益认知促进农户的科学施肥技术采纳行为, 通过降低风险认知促进农户的科学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和采纳程度。据此, 本文提出要不断丰富信息化服务形式与内容、完善协同推广机制、通过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推广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等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