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把 视 野 扩 大 到 耕 地 以 外——关于我国粮食问题再探索
石山
1996, 4(2): 1-4.
摘要(836) PDF(20)
摘要:
中 国 的 绿 色 革 命——试论生态控制系统工程学
关君蔚
1996, 4(2): 5-10.
摘要(1233) PDF(899)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概要论述了生态控制系统工程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出生物科学研究从微观上是探索生命的奥秘,从宏观上是研究如何控制和利用生态系统;并阐明了该系统相应的“黑箱结构”、“瞬时模式”、“生物生产单元”之间的机理以及进一步把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引向现代科学轨迹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生 态 经 济 区 概 论
陶战
1996, 4(2): 11-13.
摘要(740) PDF(872)
摘要:
生态经济区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旨在合理处理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和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区包括综合管理者、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居民区(城镇和乡村)四个要素。基于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各种现代科学的更综合、协调的管理是实现该模式的前提,本文简述了该模式的概况及其实践和理论基础。
领导重视和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前提与保障——以湖北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为例
李全胜, 王兆骞, 卢剑波
1996, 4(2): 14-17.
摘要(1649) PDF(88)
摘要:
通过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的实施,湖北省京山县、宜城市和洪湖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生态农业建设经验,领导重视和科学规划是建设生态农业县的前提与保障。
实现“三高”农业目标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省木兰县生态农业建设案例分析
张壬午, 计文瑛, 胡梅, 张永贞, 姜福, 刘文革, 王玉坤
1996, 4(2): 18-23.
摘要(1312) PDF(72)
摘要:
本文以黑龙江省木兰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标的有效途径,并对其效益进行了分析, 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太行山区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方法与步骤
李昌哲
1996, 4(2): 24-27.
摘要(1344) PDF(971)
摘要:
本文针对太行山植被与土壤严重退化和季节性干旱的特点,结合“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技术经验,概要提出了太行山区生态林业建设的方法与步骤,以使太行山区建成生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区。
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吴佐礼, 陈聿华
1996, 4(2): 28-31.
摘要(997) PDF(897)
摘要: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将刘岭村农业生态系统聚为四个亚系统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层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向量,结果与实际相符。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能
张安录
1996, 4(2): 32-35.
摘要(1320) PDF(74)
摘要:
本文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的特点出发,论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市场失效、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阐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职能。
山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模式及应用
曹铁森
1996, 4(2): 36-39.
摘要(1133) PDF(903)
摘要:
本文论述了山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的基本原理,总结提出了适合于北方山区林果粮食作物、林果经济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药用植物、林果牧草和林果食用菌等复合结构栽培模式以及应用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实例。
大气CO2增加对水稻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林伟宏, 白克智, 匡廷云
1996, 4(2): 40-43.
摘要(1073) PDF(879)
摘要:
本研究采用开顶式培养室对两个水稻品种矮香糯(O.sativa var.aixiangnuo)和安农S(O.satica var. anong-S) 在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环境中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率的变化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生长在650±30mg.kg-1CO2浓度下的水稻其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提高,蒸腾速率降低 ,气孔阻力增加,且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坡地农业技术
石培礼, 唐亚, 陈克明
1996, 4(2): 44-49.
摘要(1144) PDF(914)
摘要:
本文简述了坡地农业技术(SALT)的原理和内容,分析了该技术在治理水土流失和大强度就地解决有机质投入,提高生物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指出坡地农业技术是山地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化学药物杀虫除草的危害与生态学方法控制
赵俊华, 任斌
1996, 4(2): 50-53.
摘要(1250) PDF(984)
摘要:
本文分析了化学药物对杀虫除草的作用及其对生物与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和景观所带来的恶果,指出应当积极广泛地开展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天敌、昆虫性引诱剂、雄性绝育等生态学方法有效地控制害虫与野草。同时修订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严格管理食品和药物。
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特征与发展果树研究
苏培玺
1996, 4(2): 54-58.
摘要(1422) PDF(783)
摘要:
本文简析了季节性风沙化土地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指出风季与旱季在时间上的同步、植被生长凋落周期与风旱季相吻合是造成该类地区风沙化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其风急、沙大、土薄和水缺等主要危害特点提出了在该类地区发展果树的对策。
黄瓜根部施用化学物质对其霜霉病诱导抗性的研究
云兴福, 韩立志
1996, 4(2): 59-62.
摘要(1433) PDF(1027)
摘要:
分别用几种化学物质从黄瓜幼苗子叶期开始进行根部诱导,结果表明,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和在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苯酚、脲素、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和氯化钾诱导的黄瓜植株病株率和病叶率下降显著。对可产生诱导免疫效果的化学物质分析发现,氨类和苯类物质及钾的氯化物与黄瓜叶片对霜霉病的抗性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土壤水分特征及农田节水潜力
张喜英, 由懋正
1996, 4(2): 63-68.
摘要(1247) PDF(935)
摘要:
根据连续4年对非耕地和田间土壤水分的测定,分析了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该区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的需水规律,提出了农田节水潜力的两个方面。
寒地果农间作小气候特点初探
刘延杰
1996, 4(2): 69-72.
摘要(1270) PDF(1036)
摘要:
通过对寒地果农间作园的观测表明,其光照强度受树体影响而减弱。间作后夏季园内的空气和土壤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提高,蒸发量减小,有利于果树和间作物生长。间作物种类根据遮荫面积而定,50%以内时可种植瓜类和豆类,超过50%时应种植耐荫作物。
矮化型八倍体小偃麦的选育
畅志坚, 胡河生, 王志国
1996, 4(2): 73-77.
摘要(1227) PDF(1082)
摘要:
矮化型八倍体小偃麦“TAI7044”是以天蓝偃麦草(Agropyron glaucum)作父本,春小麦品种“晋春7号”作母本杂交,并采用冬小麦品种“21124”回交克服其属间杂种的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56的植株占77.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2n=28Ⅱ的细胞占59.95%,其染色体构型为1.43 Ⅰ+27.48Ⅱ+0.09Ⅲ+0.04Ⅳ。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它的酯酶比双亲(普通小麦和天蓝偃麦草)多出5条新生酶带,同时又缺少双亲分别具有的3条酶带,进一步证明了利用外源种质与小麦遗传背景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性状的可能性。
松嫩平原40年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态影响的对策
祖世亨
1996, 4(2): 78-81.
摘要(1321) PDF(891)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松嫩平原30个县(市)、40年完整的气象资料及农业产量资料的系统统计分析,得出松嫩平原40年来气候确有逐渐变暖的趋势,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松嫩平原东部作物高产优势逐渐向南、北两个方向分化,玉米高产中心南移,麦豆高产中心北移,这是农业发展战略上需要注意的。据此,提出了该区农业综合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