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真抓实干,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王锡吾
1998, 6(3): 1-6.
摘要(760) PDF(1098)
摘要:
抓住机遇,建设生态农业
刘玉凯
1998, 6(3): 7-10.
摘要(806) PDF(969)
摘要:
以沼气为纽带,农林牧结合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为例
刘广运
1998, 6(3): 11-12.
摘要(848) PDF(894)
摘要:
人.自然.社会
叶谦吉, 范大路, 谢代银
1998, 6(3): 13-16.
摘要(934) PDF(52)
摘要:
阐明了生态悖论概念及其现象与特点,分析了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生态悖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消除生态悖论现象的具体措施。
油菜硫甙的农业生态学意义与研究进展
王庆仁
1998, 6(3): 17-20.
摘要(1043) PDF(1105)
摘要:
论述了油菜琉甙(即琉代葡萄糖甙)的组分、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含量过高对家畜的不利影响以及引种国际油菜导致的生态问题,指出了影响油菜硫甙含量的主要因素、油菜琉甙对维护十字花科植物抗性的自身保护功能、生态学意义及其发展应用潜力。
温室气体及其生态效应
沈宏, 曹志洪
1998, 6(3): 21-24.
摘要(881) PDF(940)
摘要:
研竞分析了CO2、CH4、N2O、SO2、CFCs等主要温室气体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其生态效应与其性质及浓度有关,提出了缓解温室气体释放的有效对策。
旱地春玉米草纤维膜覆盖的农田生态效应
钟兆站, 赵聚宝, 梅旭荣
1998, 6(3): 25-29.
摘要(856) PDF(822)
摘要:
试验研究了革纤维膜覆盖旱地农田春玉米及其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纤维膜覆盖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温度、蓄水保墒、促进柞物生长发育等方面效果明星,是解决我国北方旱农地区干旱缺水与土壤瘠薄缺肥的有效途径之一.
旱地谷子休闲期地膜覆盖垄作效应研究
赵荣华, 黄明镜, 李萍
1998, 6(3): 30-32.
摘要(1384) PDF(857)
摘要: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休闲期地膜覆盖可使春雨秋用,有效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谷子出苗率,促进谷子生理代谢,增产28.2% 以上。并讨论了谷子生理变化,为改进旱地谷子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冬小麦调亏灌溉制度田间试验研究初报
张喜英, 由懋正, 王新元
1998, 6(3): 33-36.
摘要(893) PDF(878)
摘要:
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拔节期为冬小麦水分最敏感的生育时期,其次为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而返青~起身期充分供水则造成冬小麦明显减产。拔节期最大调亏程度为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的65%,过小则导致明显减产;孕穗~抽穗期、抽穗~灌浆前期最大调亏程度为0~80cm和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的60%;灌浆后期最大调亏程度为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的50%,由此建立了冬小麦调亏灌溉制度。
有机农业生产肥料供应
杨永岗
1998, 6(3): 37-38.
摘要(999) PDF(57)
摘要:
简述了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有机农业生产对肥料的特殊要求和我国肥料资源现状,指出进一步开发肥料资源,推动有机农业生产发展的途径。
植物残体对土壤结构性状的影响
孙海国, 雷浣群
1998, 6(3): 39-42.
摘要(2036) PDF(1397)
摘要:
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亚锭造纸制浆黑液(SWUA)和化肥对砂壤质水稻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水稻土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和持水能力等性状显著忧于黑液处理和化肥处理;秸秆直接还田最有利于土壤结构改善;土壤毛管孔隙范围内水分最活跃孔径为0.05~O.10mm,其孔径孔隙度与土壤持水能力呈明显线性关系。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沙运动规律初探——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张小由
1998, 6(3): 43-46.
摘要(745) PDF(758)
摘要: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分析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风沙运动成因、特征及其对沙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风沙运动规律,为进一步探索该类地区防风治沙,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外源糖对毛白杨组培芽苗气培生根的影响
冯学赞, 王玉珍, 陈文龙
1998, 6(3): 47-49.
摘要(795) PDF(946)
摘要:
组培芽苗进行气培生根培养前经外源糖溶液处理可显著提高气培茎段生根率和根系质量。试验结果表明,外源糖溶液处理可使气培茎段总含糖量、淀粉及蛋白质含量相应增加,保证了生根过程中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和酶活性。
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特征研究——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试区为例
包维楷
1998, 6(3): 50-54.
摘要(1005) PDF(1034)
摘要:
研究了岷江上游3种代表性的果粮间作模式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特征。由于结构不合理,辅助能投入效率仅1.15~1.52。3种模式光能利用率为0.661%~1.205%,较对照单作高,潜力较大。应采取果粮间作模式生志系统组分及其结构优化、辅助能投入结构和水平改善、非可食产品就地滞留还田及食物链循环利用荨措施进行优化调控。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研究——以河北省饶阳试区为例
张均营, 吴炳奇, 刘亚民, 杨志翰, 蔡双群
1998, 6(3): 55-58.
摘要(934) PDF(892)
摘要:
研究分析了河北省饶阳试区实施5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益、配置技术和应用条件,各模式纯收入为果园早期间作>果农间作>林农间作>林网农田>林牧结合;而产投比为果园早期间作<林农间作<果农间作<林网农田<林牧结合,为平原农区合理建立农林复台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
水网平原生态农业建设典型模式浅析——以浙江省德清县和湖北省洪湖市为例
李全胜, 王兆骞, 边卓平
1998, 6(3): 59-61.
摘要(1058) PDF(850)
摘要:
在调研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和湖北省洪湖市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市)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水网平原的生态经济特点,提出了4种水网平原生态农业建设典型模式,探讨了其生态经济学意义,为该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寻求了有效效途径。
太行山前平原生态农业建设典型模式系统分析——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吕富保
1998, 6(3): 62-65.
摘要(1248) PDF(873)
摘要:
对太行山前平原5种生态农业建设典型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计算了相应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评价了系统的某些生态特征,并分析了各模式能量效率。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陆建飞, 王建革, 高德明, 王昭
1998, 6(3): 66-69.
摘要(1238) PDF(1111)
摘要:
分析了我国农业可特续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制约因素,指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全面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走高投入、高效率和高效益统一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现代生物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韩东娥
1998, 6(3): 70-72.
摘要(921) PDF(822)
摘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贡献,提出了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茶园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廖万有
1998, 6(3): 73-75.
摘要(1270) PDF(1063)
摘要:
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园生志系统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良性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系统的特点、指标及其优化配置模式与生态效应,并提出建立良性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系统的发展对策。
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初步实践
史志诚, 赵怀仁
1998, 6(3): 76-80.
摘要(939) PDF(957)
摘要:
简析了陕西省1989~1995年在10乡(镇)1区组织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6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模式和12项配套技术,分析了所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