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齐抓共管 进一步做好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
张宝文
2000, 8(3): 1-4.
摘要(789) PDF(853)
摘要:
农业气象学的前沿性问题
于沪宁
2000, 8(3): 5-8.
摘要(942) PDF(863)
摘要:
农业气象学在生产潜力理论、干旱区气候和小气候、灾害等方面的研究曾深入到当时前沿性研究领域而产生了相当影响。现代科学和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全球气候变化、持续生产力、水分胁迫、灾害预警与对策、界面水热传输、精细农业等方面热点,其中不乏农业小气候、作物气象学所研究的问题。农业气象学不能满足于重复的跟踪性工作,必须投入前沿性领域重视原创性研究,从实验升华到“唯象理论”。
立体种植的理论基础
杜心田, 杜明
2000, 8(3): 9-12.
摘要(885) PDF(916)
摘要:
在多年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的观点阐述了立体种植的概念和群体组合原则以及空间结构配置理论依据。根据群落内部受光规律,设计垂直结构;运用群体边际效应规律确定水平结构的幅宽;按照种植计划、植物特性、土壤肥力和农机作业幅宽配置带宽。总结出时间结构的安排,并列举典型模式加以验证。
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获研究综述
王进欣, 张一平, 王今殊
2000, 8(3): 13-16.
摘要(1217) PDF(1732)
摘要:
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获的研究是冠层小气候研究重要领域之一。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植物群体受光结构参数及参数获取的新技术新方法、光截获模型及受光结构参数与光截获的关系。在对已有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植物群体受光结构与光截获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蒋卫杰, 刘伟, 余宏军, 郑光华
2000, 8(3): 17-21.
摘要(2600) PDF(2398)
摘要:
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是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首创的1项农业新技术,它把有机农业导入无土栽培,突破了无土栽培必须使用营养液的传统观念,为我国推广应用无土栽培开辟了新途径,10年间全国推广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面积已超过163hm2。阐述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的发展历史、特点、系统构造、目前的研究进展、推广状况及其应用发展前景。
植物泡囊丛枝菌根及其应用展望
白朴, 马建静
2000, 8(3): 22-24.
摘要(1091) PDF(971)
摘要:
阐述了植物泡囊丛枝菌根(VA菌根)的形态特征、对植物的营养作用及其与根瘤菌等微生物的关系,分析了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和耕作制度等对VA菌根的影响。提出应加强VA菌根的基础研究,试验接种外来菌源以及利用土壤的原有菌源,以充分利用VA菌根这一潜在的生物资源使农作物持续稳定增产。
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生长生态效应的影响
陈洁敏, 姜德锋, 刘树堂, 王维华, 李晓林
2000, 8(3): 25-27.
摘要(855) PDF(736)
摘要:
1996~1998年试验研究了大田不施肥条件下3种泡囊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即 Glomus mosseae(G.m)、Glomus versifome(G.v)、Sclerocystis sinousa(S.s)对玉米生长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AMF处理的玉米根系活力为对照的2.32~3.05倍,玉米N素吸收比对照增加24.14%~56.65%,玉米P素吸收比对照增加41.14%~78.29%,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在灭菌条件下G.m、G.v、S.s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17.63%、22.91%和10.80%;而不灭菌条件下3个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10.35%、20.56%和4.53%,同时显著提高玉米的水分供应状况。
有效微生物群特点及其在种植业中的应用
张烈, 戴俊英
2000, 8(3): 28-31.
摘要(812) PDF(1845)
摘要:
阐述了有效微生物群(EM)的种类、用途、特点、性质与作用机理,有效微生物群在种植业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堆肥发酵和作物生长发育,增强植株抗逆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等内容。
不同土壤与海拔高度对谷子(粟)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古世禄, 古晓红, 耿聚平
2000, 8(3): 32-35.
摘要(1076) PDF(906)
摘要:
用红土、黄土和红黄土3种土壤在不同海拔高度进行谷子优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红黄土相比,红土和黄土地种植的谷子籽粒蛋白质质量较高,主要氨基酸含量分别高25.4%和21.4%;必需氨基酸含量高23.2%和21.6%;除赖氨酸外其余氨基酸含量基本接近人体的需求量;氨基酸指数高21.5%和21.9%。在较高海拔高度种植的谷子蛋白质品质较优,1100~1200m比900~1100m海拔高度种植的谷子主要氨基酸含量高8.7%,氨基酸指数高7.8%。因此,谷子优质栽培适于在1100~1200m海拔高度的红土或黄土地种植为宜.
高矮秆夏谷个体发育差异及产量形成特点的研究
籍贵苏, 崔路平, 郝风武
2000, 8(3): 36-39.
摘要(1079) PDF(1013)
摘要:
通过对高矮秆夏谷品种个体发育过程的研究及性状变化与小区产量的相关分析,证明高矮秆夏谷个体发育及产量形成存在着差异。矮秆比高秆品种前期发育早,其植体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和转移变化不明显,籽粒产量主要源于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高秆品种植体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和转移变化明显,籽粒产量源于植体中的营养转移和开花后的光合产物积累。根据高秆与矮秆品种的形态和个体发育特点,对矮秆品种施行窄行距密植,促使其前期幼苗生长,重视后期植体功能期的延长;对高秆品种施行宽行距适当密植,避免灌浆后期植体营养积累较多和贪青晚熟,有利于谷子高产。
3种溶解性磷肥对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肥效的试验研究
王庆仁, 孙建华, 刘全友, 童依平, 李继云
2000, 8(3): 40-43.
摘要(1027) PDF(808)
摘要: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3个不同磷(P)效率小麦品种(品系)对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3种P肥的相对肥效。结果表明,施用各种P肥均有效增加小麦分蘖数,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但P肥类型以及小麦品种间表现出较大差异。相同施P量条件下,重过磷酸钙的肥效最高,其次是钙镁磷肥,而磷矿粉也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钙镁磷肥表现出对小麦品种间的差异最大。如施用钙镁磷肥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15.82g/盆,其中“洛夫林”较平均产量高17.8%,“冀87-4617”较平均值低8.7%,“秦麦1号”较平均值低9.2%;重过磷酸钙处理3个品种的平均产量为17.18g/盆,其中“洛夫林”较平均值高10.4%,“冀87-4617”较平均值低2.0%,“秦麦1号”较平均值低8.0%,表现出不同P效率小麦品种间的明显差异。说明采用不同溶解性P肥可作为鉴定不同P效率小麦品种的一种验证方法。
梯田玉米有机肥最佳施用量的研究
李晓华
2000, 8(3): 44-46.
摘要(1161) PDF(952)
摘要:
施用2种有机肥(羊粪、猪粪),并配施少量化肥,进行雨养梯田种植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5.2%~13.1%和3.6%~10.0%,土壤容重降低1.8%~7.9%;雨后土壤含水量提高9.8%~15.3%;玉米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分别增加0.1~6.5cm和0.1~0.5cm,玉米产量提高33.5%~77.2%。玉米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3次方关系,并由此确定了不同水文年型有机肥最佳施用量。
免耕覆盖玉米秸秆对旱塬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晋凡生, 张宝林
2000, 8(3): 47-50.
摘要(1007) PDF(933)
摘要:
免耕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玉米秸秆4500kg/hm2以上的处理比传统耕作玉米增产22.15%~25.65%,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625kg/hm2·mm。春播前0~200cm土层速动易效水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17.02~47.9mm,距地表5cm、10cm、15cm处的地积温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关系,0~10cm土层土壤容重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减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回归关系。与传统耕作比较,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分别增加0.04~0.48mg/g、0.05~1.08mg/g和1.7~12.8mg/g,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与免耕秸秆覆盖量的关系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水泥硬壳覆盖条件下水热盐运移及其对枣树生长的影响
李伟强, 张秀梅, 雷玉平, 田魁祥, 冈崎正规
2000, 8(3): 51-54.
摘要(917) PDF(1209)
摘要:
通过对水泥硬壳覆盖条件下水热盐运移及其对枣树生长发育和根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水泥硬壳覆盖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最低温度,降低土壤最高温度,使表层土壤脱盐率达22.2%。水泥硬壳覆盖条件下水热盐运移有利于枣树生长,可提高枣产量31.7%,使枣树根表聚。
丘陵农区非竞争性耕地合理利用的新思路
邢廷铣
2000, 8(3): 55-58.
摘要(882) PDF(885)
摘要:
以非竞争性土地种植优良作物或牧草收获的绿色营养体喂养畜禽鱼换取肉蛋奶是解决我国21世纪16亿人口食物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研究证明,用绿色植物营养体比用粮食及其副产品喂畜可获取更多的畜产品。农牧结合型营养体农业生产主要推广了闲置田地粮-草-畜模式、荒坡地林-草-畜模式、荒山和果园果-草-畜模式、湖州和水库塘(或消落区)鱼-草-畜模式。
海河低平原盐渍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征的研究
毛任钊, 刘小京
2000, 8(3): 59-62.
摘要(1151) PDF(1170)
摘要: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需要建立适宜的指征和阈值,指征是环境可量测的属性,阈值可定义为指征的水平,提供评价的基线。海河低平原盐渍区处于脱盐和积盐过程的相对平衡阶段,水土质量变化始终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11种标准从众多属性指征中初选出易应用于监测环境变化的关键性指征并加以解释,地下水水位、水质、土壤电导率等属于指示盐渍化的趋势指征,土壤质地、结持性、颜色等可作为形态学状态指征,并推荐较为通用的土壤形态特征简易鉴别法。
河北省中南部农业环境承载力研究
程一松, 胡春胜
2000, 8(3): 63-66.
摘要(1102) PDF(843)
摘要:
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河北省中南部5地区的农业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用综合加权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与理想指数和警戒指数进行比较。对区域的生态因素、抗灾能力和农用化学物质施用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以表征该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农业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使用与质量保证
张从, 吴文良, 李季, 赵明, 欧阳华民
2000, 8(3): 67-70.
摘要(968) PDF(909)
摘要:
论述了建立生态农业县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阐明了该系统的结构、主要内容和功能,指出数据采集与质量保证是使该系统正常使用和发挥作用的关键。
绥德试验基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的研究
马三保, 党维勤, 李云树, 王晓
2000, 8(3): 71-73.
摘要(1035) PDF(947)
摘要:
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以陕西省绥德试验基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为基础,考虑到土地面积、劳动力(人口)、畜力、社会需求、饲料供给等因子,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得种养结合优化方案,优化后的产业结构比优化前的纯效益提高145%,系统综合效益指数提高49.72%。
浙江省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的条件与对策
严力蛟, 叶旭君, 王伟昌, 陈建灿, 王瑞金
2000, 8(3): 74-76.
摘要(1170) PDF(1047)
摘要:
阐述了休闲观光型农业的涵义和国内外发展概况、浙江省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的条件与对策及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指出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适度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对于丰富城乡居民业余生活,提高农民收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湘北丘岗区庭院经济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为例
黄培基, 宋惠安
2000, 8(3): 77-80.
摘要(970) PDF(1041)
摘要:
结合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庭院经济发展的实践,论述了庭院经济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指出目前庭院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庭院经济发展对策和建设途径。
草原畜牧业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何乃维, 黄正夫, 尹晓青
2000, 8(3): 81-84.
摘要(839) PDF(1134)
摘要:
我国西部丰富的草原资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阐述了我国草原建设发展状况,草原畜牧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对策。
重点整治与全面开发建设我国西部草地
孙鸿良
2000, 8(3): 85-88.
摘要(715) PDF(870)
摘要:
我国西部大开发建设是西部经济崛起的壮举与草地全面开发建设的难得机遇。针对西部草地局部严重退化现状,提出应重点整治退化草场,全面开发建设西部草地方略;在整治与开发西部草地建设中应运用生态学原理,避免过去的失误重蹈覆辙,以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维护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西北大开发中生态建设及农业支柱产业的选建
程序
2000, 8(3): 89-91.
摘要(957) PDF(1126)
摘要:
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北地区植树种草的经验和教训,论述了在我国西北大开发中农业支柱产业的正确选建、粮食生产的准确定位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急需进行科技创新的若干优先领域的建议。
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与解决途径
袁玉欣, 王颖, 任士福, 张景兰, 李元坤
2000, 8(3): 92-94.
摘要(1086) PDF(878)
摘要:
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分析表明,造成该区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涵养地遭到严重破坏,水分利用效率低和大量水体被污染。指出解决该区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是采取有效措施恢复太行山和燕山的森林植被,节约用水,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控制和治理水体污染。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胡人荣, 余长义
2000, 8(3): 95-98.
摘要(1368) PDF(890)
摘要:
阐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以及我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的区别,指出生态农业理论指导体系、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建设体系和生态农业保障体系是我国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樊万选
2000, 8(3): 99-102.
摘要(1049) PDF(974)
摘要:
分析了河南省农业面临的水土资源、森林与草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指出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起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庭院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李可心
2000, 8(3): 103-104.
摘要(791) PDF(83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