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发展县域经济问题的再思考
石山
2001, 9(3): 1-3.
摘要(819) PDF(787)
摘要:
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造成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掠夺性经营方式或粗放型增长方式,阐述了点面结合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思想、新作法,即解决工农业生产方面的掠夺性经营思想;排除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障碍;封山育林(草);推广生态农业县建设经验,发展绿色生产基地,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强县等。
绿色财政政策——西部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开发的切入点
吴玉萍, 董锁成, 徐民英
2001, 9(3): 4-7.
摘要(1036) PDF(1000)
摘要:
西部开发问题是中国经济空间发展的协调化乃至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难点,尤其是在当前中央政府作出发展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的崭新态势下,面对西部区情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审慎地选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以绿色财政为主题,分析了建设西部秀美山川的制约因素和实施绿色财政的理论依据,阐明绿色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寻求建设西部秀美山川的绿色财政政策取向。
西部干旱区退化生态系统模式研究
王让会
2001, 9(3): 8-11.
摘要(933) PDF(873)
摘要:
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破坏使生态系统的退化已成为普遍现象,退化生态系统是系统内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不相匹配,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相协调的状况。水是西部干旱区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生态要素之一,水资源的消长变化直接制约着水域生态系统及相关生态系统的发育过程和演变趋势。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或自然绿洲生态系统的退化一般表现为生物多样性降低、层次结构简单化、物质循环减弱、能量流动发生障碍,且通过系统生产力下降、稳定性变差等得以明显反映,在生态系统退化特征及稳态研究的基础上可采取合理的恢复与重建措施。
西部沙漠化防治技术与模式
胡孟春, 贺昭和
2001, 9(3): 12-14.
摘要(903) PDF(1165)
摘要:
总结了我国西部地区沙漠化防治的5大系列、14项适用技术,指出技术推广应解决的问题,并阐述了西部不同气候区沙漠化防治成功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介绍了国外利用龟裂地集水、太阳能脱盐建立牲畜饮水点工程典型技术模式。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整治对策
吴薇
2001, 9(3): 15-18.
摘要(971) PDF(1602)
摘要:
毛乌素地区是我国北方沙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阐述了该地区沙漠化的发展进程,认为沙漠化主要是因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造成,沙漠化过程是人为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植被破坏后,以风为主导外营力所产生的土地退化。并提出了沙漠化整治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新疆的沙漠与风沙灾害治理
潘伯荣, 李崇舜, 刘文江
2001, 9(3): 19-21.
摘要(1101) PDF(1070)
摘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面积的59.2%,简介了该区沙漠的分布特点和自然特点,在分析该区风沙运动产生的6种灾害类型基础上提出了防治风沙灾害对策,并结合40年的科研实践总结出防治风沙灾害的成功经验。
中国三北地区冻结滞水资源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研究
那平山, 张明如, 徐树林
2001, 9(3): 22-24.
摘要(1052) PDF(919)
摘要:
依据野外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冻结滞水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效应,冻结滞水是指冬季冻结作用在包气带冻土层内形成的固态地下水,具有形成机制独特、富水性倒置和独立的水盐动态特征,对生态环境建设产生双重效应。冻结滞水量比冻结前土壤含水量一般增加8%~25%,最高可达39.51%,冻胀区可达300%。在三北地区冻结滞水是天然和人工树木等植被越冬、春季繁衍期间水分代谢均衡的主要水资源,甚至是唯一水资源,是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成败的主导因素之一。当冻结滞水量平均<5%时,天然林和人工林等植被衰亡,可加速荒漠化,当冻结滞水量达过饱和状态时,则易形成沼泽化、盐渍化等不良地质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控制冻结滞水量对西北地区建设林业工程、优化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杉木人工林皆伐对林地径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张鼎华
2001, 9(3): 25-27.
摘要(1028) PDF(943)
摘要:
杉木人工林皆伐前后径流水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皆伐后引起林地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皆伐后2年内土壤N素、P素、盐基离子(K+,Na+,Ca2+,Mg2+)和可溶性盐分的流失增量分别为20.54kg/hm2、0.817kg/hm2、42.67kg/hm2和774.44kg/hm2,表明杉木人工林具有一定的调节、富集和保持土壤养分的能力。
林地外部效应及其评估与补偿研究——以浙江省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
单胜道
2001, 9(3): 28-30.
摘要(853) PDF(948)
摘要:
林地的外部效应最为典型,具有存在的普遍性、完全收益权实现的困难性、消费的非排他性等特点,其成因是收益权外溢,价格为林地的额外收益价格和外溢收益价格的代数和,有关法律对外部效应的补偿已作规定。以浙江省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林地外部效应评估和补偿问题,指出调控林地外部效应意义重大。
半干旱退化草牧场造林立地类型划分、评价与适地适树研究
赵雨森
2001, 9(3): 31-34.
摘要(1170) PDF(1067)
摘要: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中南及东南部无林地进行了立地基层分类,划分出4个立地类型小区、15个立地类型组和35个立地类型。采用土壤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17个因子的评价指标对各立地类型的土壤生产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划分出优、良、可、劣4个等级,并通过对调查区各立地类型的宜林性和限制性分析,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和各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了各立地类型的造林类型和造林适宜林种。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及其调控研究
张秋良, 常金宝
2001, 9(3): 35-37.
摘要(1019) PDF(910)
摘要: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关联和灰预测方法,对毛乌素沙地试区樟子松人工林初植密度和中龄期(15~20年)的适宜密度调控进行了评价与预测。研究结果证明沙地樟子松适宜的初植株行距为2m×2m,进入中龄期后适宜的株行距为3m×4m。
浅谈优良固沙灌木的遗传育种
潘伯荣
2001, 9(3): 38-39.
摘要(861) PDF(1094)
摘要:
种植防风固沙植物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在缺水干旱区及沙漠化地区种植优良固沙灌木极为重要。提出建设优良固沙灌木的种源基地、无性系选择及采穗圃建设、种子园建设、杂交育种和非常规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等是开展优良固沙灌木遗传育种的有效途径。
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研究
王颖, 袁玉欣, 魏红侠, 冯长红
2001, 9(3): 40-42.
摘要(1516) PDF(1050)
摘要:
4年农田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杨粮间作条件下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对照相比,毛白杨幼林使间作农田平均气温下降1.0~1.2℃,湿度提高4.1%~12.2%,风速降低32.1%~59.8%,而毛白杨成林对间作农田的影响也有相似结果,且林木的不断生长对农田的遮荫度也逐步加大。为保证间作作物产量,林木行距20m左右时其间作应不超过6年,30m行距时其间作应不超过10年。为保证间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建议实行大行距(30m以上)间作方式。
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资源条件与对策
王闰平, 高志强, 苗果园, 张国红
2001, 9(3): 43-44.
摘要(961) PDF(1089)
摘要:
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水热、土地、林草等资源条件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基本对策。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 保障鄱阳湖区生态安全
段显明
2001, 9(3): 45-47.
摘要(917) PDF(1107)
摘要:
鄱阳湖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诸如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产生湖区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经济发展对自然与环境综合压力下的人水争地和人林争地。由于森林具有多种减灾防灾的功能,生态林业在保障湖区生态安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有其独自的经营要求。
生态牧草筛选及其在生态果园应用的研究
黄毅斌, 应朝阳, 郑仲登, 方金梅, 翁伯奇
2001, 9(3): 48-51.
摘要(2142) PDF(1570)
摘要:
总结了10年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国外合作在红壤丘陵区适生草种研究和推广的主要成果,提出生态牧草的概念。阐述了筛选出的10余种优良牧草品种的特性、种植技术与模式以及推广应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生态果园模式与牧草套种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并分析了生态牧草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植物对UV-B辐射增强响应的研究进展
吴杏春, 林文雄, 郭玉春, 梁义元, 陈芳育
2001, 9(3): 52-55.
摘要(1233) PDF(1456)
摘要:
分析了大气中臭氧层变薄的现状、原因及光化学机制,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紫外线B辐射增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适应性机制,指出当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水稻化感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何华勤, 林文雄
2001, 9(3): 56-57.
摘要(2255) PDF(1534)
摘要:
用化感水稻叶片浸提液处理不同萌发阶段的稗草幼苗,8d后测定受体稗草体内各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对地上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最大抑制效应达27.7%,对地下部的最大抑制效应达38.4%;对地上部过氧化氢酶活性(CAT)的最大抑制效应达56.4%,对地下部的最大抑制效应达62.4%。经分析,水稻的化感作用具有破坏受体植物膜的功能、影响其生长调节系统和破坏其光合作用等生理生化特性。
不同幅宽小麦套种玉米对种群生态关系及产量的影响
杜守宇, 田恩平, 高应升, 王全科, 刘秉义
2001, 9(3): 58-60.
摘要(1077) PDF(927)
摘要: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改小麦套种玉米的传统窄幅模式为中、宽幅模式,在玉米株高与小麦株高持平前,小麦带光照略增强,玉米带光温环境显著改善,平均透光率增加11.0%~11.5%,叶温提高0.4℃;当玉米株高超过小麦株高后对小麦的遮荫影响加重。中幅、宽幅套种均可改善小麦和玉米的营养生长状况,促进小麦幼穗和玉米果穗分化,但一定程度影响了两作粒重的提高。随套种幅宽的增加,小麦单元产量下降13.89%~22.58%,玉米单元和两作整体产量分别提高30.00%~37.71%和11.47%~12.26%,系统的产量稳定指数降低0.0125~0.0338。
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湿变化的补偿效应研究
李凤英, 黄占斌
2001, 9(3): 61-63.
摘要(923) PDF(1065)
摘要:
通过玉米单阶段和双阶段干旱及复水处理的小区试验研究证明,补偿效应是作物生长发育中存在的一种生存本能,其表现有产量、生长和生理等方面,苗期旱后的拔节期复水存在生长超补偿效应和较大产量补偿效应,其生理补偿效应可持续到抽雄期;抽雄期干旱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苗期、拔节期连续干旱则产量最低。
干旱沙漠区小麦田水肥管理效率模拟
李涛, 肖洪浪
2001, 9(3): 64-66.
摘要(1032) PDF(1018)
摘要:
干旱沙漠区小麦田水肥管理效率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沙漠区30cm厚的黄河灌淤沙地中进一步降低灌溉标准至田间持水量的40%以下是可能的,更低的灌溉标准将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并降低渗漏损失率。在目前施有效氮、磷、钾总量<800kg/hm2的水平下,施肥差异不会导致水分渗漏、蒸发和小麦对水分利用比例的差异,但小麦籽粒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0.12kg/m3的高肥水指数(有效氮、磷、钾施用总量/灌水总量)可获得近5500kg/hm2小麦籽粒产量和约0.74kg/m3的水分生产率。
水旱轮作地区土壤长期休闲与耕种的肥力效应
高亚军, 朱培立, 黄东迈, 王志明, 李生秀
2001, 9(3): 67-69.
摘要(936) PDF(1052)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水旱轮作地区土壤长期休闲和耕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休闲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显著高于连续种植作物的土壤,其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休闲地15cm以上土层土壤N素矿化势高于耕种地;耕种土壤连续施入猪粪、作物秸秆等有机肥可保持与休闲土壤相当或远高于休闲土壤的有效磷水平,单施化肥或不施肥料的耕种土壤有效磷均低于休闲土壤;休闲和耕种对15~30cm土层土壤缓效钾含量无影响,15cm以上土层土壤缓效钾含量休闲高于耕种;休闲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整个耕作层(30cm)均高于耕种土壤;休闲土壤pH值略低于耕种土壤。
施肥措施对红壤结构的影响
王兴祥, 张桃林, 鲁如坤
2001, 9(3): 70-72.
摘要(1197) PDF(956)
摘要: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红壤开垦利用后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红壤开垦利用后,>1mm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有所增加,而>1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有所下降,但施用有机肥可缓冲>1mm大团聚体含量下降的趋势,增加>0.25mm大团聚体总量。红壤开垦利用后土壤容重变小,土壤孔隙度增加。施用有机肥可使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50%,有效水库容增加64%,而施用化肥仅分别比荒草地红壤增加27%和33%。施用绿肥、稻草或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水性能,而施用化肥对土壤持水性能似无明显改善作用。
磷肥在潮褐土中动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杨莉琳
2001, 9(3): 73-74.
摘要(909) PDF(853)
摘要:
利用培养及微区试验研究P肥施入潮褐土后的动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表明,施肥初期土壤中除难溶性Ca10-P外,各无机P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各组分间的相互转化呈一定规律。种植作物直接影响P肥动态转化的方向。
本质素对土壤N、P转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黄益宗, 冯宗炜, 张福珠
2001, 9(3): 75-77.
摘要(1083) PDF(1071)
摘要:
研究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对土壤N、P转化及其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可减缓NH4+向NO3-氧化,且随其施用量的增加效果更显著。木质素与磷酸二铵混合施用效果最佳,其次为硫酸铵>尿素。在30℃温度下培养27d,施用量为2%和5%的木质素可分别减少施尿素土壤N2O释放83%和96%;而施磷酸二铵的土壤则分别减少83%和93%。施用木质素可促进难溶性P的溶解,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玉米盆栽试验中施用木质素的根系较发达、粗壮,平均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均高于不施木质素的处理。木质素用量为50μg/g和200μg/g时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2%和18.8%。
菌泥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刘哲人, 周晏敏, 赵永哲, 强健华, 刘波
2001, 9(3): 78-79.
摘要(1330) PDF(1025)
摘要:
农田作物施入菌泥试验结果表明,在风沙土和草甸土中施用菌泥玉米可增产25.0%~26.3%,大豆增产8.93%~10.0%,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菌泥可作为1种生物活性有机肥应用于农业。
多样生物污水净化系统研究及其应用
夏雪芬, 董发开
2001, 9(3): 80-82.
摘要(801) PDF(939)
摘要:
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经过近100年的应用和技术改进,其工艺和设备日臻完善,但仍存在投资大、能耗高、管理复杂等缺点。多样生物污水净化系统是按照食物链代谢规律,设置微生物-植物-水生动物3个处理单元。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微生物的食料在第1单元被厌氧微生物消化降解成CO2、H2O、NH4+、CH4和PO43-等,除CH4作为生物能源可回收利用外,其他物质都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在第2单元被藻类等多种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植物细胞,并释放O2。在第1、第2单元增殖的过量细胞和藻类成为水生动物的食料,在第3单元被浮游动物和鱼类捕食并转化成动物蛋白。污水中有机物在3个单元组成的生态净化系统中被多样生物逐级利用,最终转化成植物细胞和动物蛋白,使污水得到净化达到三级处理水平,不产生二次污染,是对环境安全的污水处理新技术之一,成为21世纪的新科技。该污水净化系统通过达到自我调控生态平衡,具有工艺流程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管理简便等优点,适合我国国情且应用前景广阔,尤其适用于小城镇污水处理。
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及模式建设建议
李新平, 黄进勇, 马琨, 王兆骞
2001, 9(3): 83-85.
摘要(1597) PDF(1311)
摘要:
生态农业模式建设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开展,生态农业模式的系统工程概念逐步明确,生态农业模式分类体系也日趋完善。分析了生态农业模式的机制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指出今后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工作的重点。
生态脆弱区域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策略
王克林
2001, 9(3): 86-88.
摘要(1258) PDF(1036)
摘要: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为例,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区域资源缺乏与农业经济落后的特征及成因,提出了优先发展支柱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战略思想与产业化阶段演替理论以及强化综合投入、建设资源基地、组建扶贫实体、调整人口与土地关系、加强科技进步、逐步推行土地流转制度等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措施。
生态农业项目投资风险度量方法初探
黎东升, 杨义群, 黎明秀
2001, 9(3): 89-91.
摘要(1233) PDF(857)
摘要:
阐述了盈亏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等几种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提出了生态农业项目投资的评价指标及其投资风险影响因素敏感度的计算方法,探讨了生态农业项目风险测算的模糊评价方法,旨在为判断生态农业项目系统风险度大小提供量化依据。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开发安全食品
季昆森
2001, 9(3): 92-94.
摘要(1192) PDF(1322)
摘要:
高效生态农业注重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高附加值,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提高和升华。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开发安全食品对实现安徽省富民强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从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抓好试点、品牌销售、加大投入、建立安全食品监测体系、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安全食品的开发步伐,造福于民。
南方红壤丘岗地区庭院经济发展研究
林泽建, 彭廷柏, 陈惠萍
2001, 9(3): 95-97.
摘要(967) PDF(1035)
摘要:
以湖南省桃源县盘塘镇4个村为例分析了南方红壤丘岗地区庭院经济发展类型和庭院经济收入特点,阐述了庭院经济发展的4种机制,即庭院土地生产要素容量大,吸纳能力强;比较利益的驱动作用;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新运行机制的带动作用。并指出庭院经济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阶梯,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枢纽;科技是提升庭院经济水平的重要手段;创新机制是推进庭院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沂水县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分区研究
刘兆德, 陈素青
2001, 9(3): 98-100.
摘要(1212) PDF(954)
摘要:
选择一些自然、经济、社会指标,以乡为基本单元,采用灰色星座聚类法对山东省沂水县农业生态经济进行分类,探讨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规律,为该类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固始县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
黎中宝, 李振基, 吴蕾, 汤士翔, 付元中
2001, 9(3): 101-104.
摘要(1322) PDF(1158)
摘要:
研究了河南省固始县生态农业的现状、生态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模式,提出了基地建设、示范小区建设、配套项目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对策。建立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的生态农业复合系统是实现固始县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生态农业的希望——黑龙江省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郭书田
2001, 9(3): 105-107.
摘要(967) PDF(1005)
摘要:
介绍了黑龙江省拜泉县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指出该县有1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有1个好的带头人,他们把生态农业理论与拜泉县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保障该县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马坪镇生态农业建设途径研究
程炯, 李新通, 章宪, 林绍华, 叶绿保
2001, 9(3): 108-109.
摘要(967) PDF(1044)
摘要:
分析了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即调整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应用生态农业技术,优化农业组合;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中国首都圈土地沙化过程及防治对策——以河北省丰宁县小坝子乡为例
田魁祥, 李惠英, 刘小京, 高桥和志, 甲斐春香
2001, 9(3): 110-112.
摘要(1149) PDF(1003)
摘要:
以河北省丰宁县小坝子乡的土地沙化为例,从地质过程、生物过程、人文过程探讨和研究了沙化演变与治理对策,指出了治穷和治沙的关系,绿化与水平衡的因果关系,提出绿色、人文、科技结合,林草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是为北京堵沙源、保水源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