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10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西藏自治区草地退化及防治对策
刘淑珍, 范建容, 周麟
2002, 10(1): 1-3.
摘要(1550) PDF(1495)
摘要:
西藏自治区有各类草地面积8205.19万hm2,占其土地面积的68.1%,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1/5,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和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西藏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草层高度降低,草地植被盖度减少,产草量下降,群落优势发生逆变的演替,毒杂草增加,鼠虫害日趋严重。研究并提出了转变观念,树立草畜并重的指导思想;加强机构建设、依法管理草地;固定草地使用权、完善草畜有偿承包责任制;实现草地畜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调整畜群结构,合理布局牲畜种群;开展草地畜牧业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等6项防治对策。
环境因素对大棚温室无土草坪生产的影响研究
王祥荣, 包静晖
2002, 10(1): 4-7.
摘要(1135) PDF(1080)
摘要:
以冷季型草种高羊茅(Festuca elata Keng)为材料,研究光、温、湿度、基质肥水条件以及植物生长素对大棚温室草坪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宜控制在15~25℃,且昼夜应保持一定温差;湿度宜在40%~60%间,为促进根系生长应控制在50%~60%间;光照应保持在1.5万lx 以上;适当施肥补充养分和运用植物生长素可作为环境微调措施,有利于提高草坪质量和快速成卷。
UV-B辐射胁迫对水稻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林文雄, 吴杏春, 梁义元, 陈芳育, 郭玉春
2002, 10(1): 8-12.
摘要(1016) PDF(1602)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增强的紫外线-B(UV-B,280~320nm)辐射会导致水稻植株矮化4.71%~16.59%、叶面积变小、干物质生产量减少11.79%~60.57%。究其原因主要是叶片光合作用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降低和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光合系统Ⅱ受到破坏,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生长发育受阻。
水稻与冬小麦对臭氧的反应及其敏感性试验研究
白月明, 郭建平, 王春乙, 温民
2002, 10(1): 13-16.
摘要(1480) PDF(1342)
摘要:
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进行不同O3浓度的长期接触试验结果表明,O3浓度增加可促进水稻发育,小麦前期发育缓慢,后期衰老加快。水稻和小麦灌浆期缩短、株高下降;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干物质量降低。小麦叶片含水率呈抛物线型下降,但对水稻影响不大;在同样高浓度O3环境下水稻叶片受害较小麦晚、发展慢;O3浓度增加,单株产量和千粒重下降,且小麦减产幅度大于水稻。小麦对O3的反应比水稻敏感。
高温、高CO2对农作物影响的试验研究
郭建平, 高素华
2002, 10(1): 17-20.
摘要(1226) PDF(1198)
摘要:
在人工气候室试验研究高温和高CO2浓度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高CO2浓度使农作物生育进程加快,作物生育期缩短,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升高,蒸腾速率下降和气孔阻力增加;在相同的发育期使作物叶面积、根、茎、叶生长量不足,生物量下降;对不同作物产量结构的影响有差异,对小麦的影响主要是小穗数和穗粒数下降,而对玉米的影响主要是籽粒百粒重下降。高温、高CO2浓度可使农作物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CO2浓度对金针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郭家选, 沈元月, 钟阳和
2002, 10(1): 21-23.
摘要(1047) PDF(1120)
摘要:
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研究了CO2浓度对金针菇(Flammulin a velutipes)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针菇菌丝正常生长所要求的适宜CO2浓度为261.7~2930.5μmol/L;金针菇子实体原基形成随CO2浓度升高明显受到抑制,所要求的适宜CO2浓度范围为12.3~60μmol/L;菇蕾形成后为获得优质高产金针菇,应提高环境内CO2浓度,并控制在210~600μmol/L范围内。
园艺作物菌根及其在生态农业的应用
李瑞卿, 刘润进, 李敏
2002, 10(1): 24-26.
摘要(1046) PDF(1053)
摘要:
园艺作物经济价值较高,习惯于苗圃或营养钵育苗,是丛枝菌根(AM)真菌应用的先锋作物,在AM真菌应用过程中具有示范推广作用而受到普遍关注。简介了园艺作物菌根资源、生态及AM真菌促进作物对水分与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其抗旱性和抗病性、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的效应;阐述了农业生产中菌根在园艺作物的应用现状与前景,指出接种AM真菌将成为新世纪生态农业的重要生物技术之一,在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玉米营养体分析及其应用
柳金来, 宋继娟, 李福林, 滕文星, 刘荣清
2002, 10(1): 27-29.
摘要(1335) PDF(1053)
摘要:
根据1987~1999年玉米长期丰歉定位试验研究提出了玉米营养体(茎粗×株高)代替干物质量的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可客观地揭示出玉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规律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且较干物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规律完全相同,从而为研究玉米生态学增加了新的生态指标。
植物抗旱的分子机制研究
沈元月, 黄丛林, 张秀海, 曹鸣庆
2002, 10(1): 30-34.
摘要(2733) PDF(2589)
摘要: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逆境因子。植物在水分胁迫下会引起一系列分子反应和信号传递,干旱胁迫诱导基因表达一些重要的功能蛋白和调节蛋白以保护细胞不受水分胁迫的伤害。目前已研究证实相关蛋白有跨膜运输蛋白(水通道蛋白、ATP酶等)、水分胁迫调节剂(K+、Na+ 、蔗糖、脯氨酸、甜菜碱等)、运输或合成相关的酶、Lea蛋白、抗氧化作用相关的酶(SOD、CAT等)、水分胁迫蛋白、调控蛋白(蛋白激酶、转录因子)等。干旱胁迫诱导基因的活化至少涉及4条途径:植物细胞可能通过膨压变化或膜受体的构象变化感知水分胁迫,将胞外信号转为胞内信号,从而触发相应的信号途径,并可导致第二信使(Ca2+、IP3等)生成,在这原始信号被逐级传递放大的过程中,其中2条传递途径是依赖ABA的,另外2条传递途径是不依赖ABA的。通过基因表达调控已分析鉴定出一些水分胁迫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DRE、Myc等)和转录因子(bzip、DREBP、MYC/MYB等)。
不同生育期复水对受旱冬小麦的补偿效应研究
陈晓远, 罗远培
2002, 10(1): 35-37.
摘要(1399) PDF(1348)
摘要:
试验研究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复水对受旱冬小麦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复水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复水处理的冬小麦株高、绿叶面积、干物质量及产量等均超过其干旱对照,表现出补偿生长效应。其中拔节期复水的补偿作用最大,增产效果最明显,开花期复水次之,分蘖期复水最小。苗期干旱拔节期复水可达到节水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土壤生态型及其应用
杨万勤, 王开运, 宋光煜
2002, 10(1): 38-40.
摘要(1569) PDF(1083)
摘要:
阐述了土壤生态型的概念和类型,指出土壤生态型研究对作物育种、土壤资源配置、区域耕作及生态农业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农业生态与土壤中化学元素关系的研究
曾昭华
2002, 10(1): 41-43.
摘要(1159) PDF(1111)
摘要:
研究农业生态与土壤环境中化学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生态与土壤的N、P、K、Na、Ca、Mg、S、Fe、Mn、Cu、Zn、B、Mo、V、Co、Ni、Cr、Pb、Cd、Hg、Se、F、Tl、Ba、Te、Ta、Sr、Ti、Si及稀土元素密切有关。
促进根系健康的土壤微生态研究
罗文邃, 姚政
2002, 10(1): 44-46.
摘要(841) PDF(1618)
摘要:
土壤理化性质、根际养分与能量、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的根系分泌物等均影响病菌在土壤中生长及对寄主侵染能力。施用有益微生物正成为调节土壤微生态促进植物根系健康的有效方法,大量繁殖有益微生物应用于农业生产其发展前景广阔。
油田高矿化度废水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项雅玲, 李峰, 邵志慧, 吴孔清, 丁亨虎
2002, 10(1): 47-49.
摘要(1097) PDF(967)
摘要:
对油田高矿化度废水不同污染程度土壤中微生物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旱地土壤中石油浓度>0.5%、废水浓度>0.1%时,对异养菌、放线菌和固N菌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而真菌、酵母菌数量随石油浓度增高而增加。当水田中石油浓度>3%时即对好气异养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废水浓度>0.1%时即对厌气异养菌和放线菌产生显著抑制作用。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
叶方, 黄国勤
2002, 10(1): 50-51.
摘要(1172) PDF(1145)
摘要:
红壤旱地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对玉米病虫害的影响研究表明,间作、套种可减轻玉米病虫害。晚玉米间作绿豆,玉米纹枯病和玉米小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清种玉米。玉米蚜、玉米螟、黄足蠼螋和出尾虫是玉米生长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尤其是玉米螟、黄足蠼螋和出尾虫直接危害穗部,对产量影响较大。油菜‖紫云英/玉米/玉米‖绿豆模式玉米害虫种类和数量少,害虫天敌总数多,主要玉米害虫危害率低,适于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施肥对农田土壤螨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郑长英, 胡敦孝, 李维炯
2002, 10(1): 52-53.
摘要(1006) PDF(1033)
摘要:
对农田土壤螨季节性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田土壤螨1年有2个发生高峰,即春季5月份高峰和秋季8~9月份高峰。EM堆肥区土壤螨数量年波动平缓,稳定性高;化肥区土壤螨数量年波动性大,中气门目土壤螨7月份后才出现。
添加无机氮磷与有机肥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
刘晓宏, 郝明德
2002, 10(1): 54-56.
摘要(1140) PDF(950)
摘要:
研究分析黄土高原农家厩肥(有机肥)矿化量曲线表明,有机肥中有机氮对土壤供N能力仅在施用初期有一定效果,但其对土壤有效氮的贡献并不大。加入无机氮磷和有机肥后如除去带入的有效氮素,对土壤原有的有机氮分解无促进作用,且矿化量还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加入N、P肥后,仅粮草3年轮作处理矿化量有所增加,为+6.3%;其余裸地、玉米连作、粮饲豆4年轮作矿化量均减少,其减幅分别为35.3%、34.8%和44.6%。加入有机肥后,除有机肥84d矿化量外,仅裸地处理矿化量有所增加(171.6%),其余处理矿化量均减少。
黑土区玉米组合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王占哲, 陈渊, 王琦
2002, 10(1): 57-58.
摘要(1106) PDF(907)
摘要:
试验研究有机、生物、化学肥料组合施肥技术及其对土壤肥力、籽实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作用结果表明,连续2年试验各处理的土壤肥力、籽实产量和经济效益之间呈正相关,施用组合肥料较单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增加0.01%~0.3%,籽实产量提高10%~16.9%,净增收932.6~1496.6元/hm2。
干旱条件下施肥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关军锋, 李广敏
2002, 10(1): 59-61.
摘要(1534) PDF(1131)
摘要:
干旱问题是制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逆境因素之一。合理施用N、P、K肥可补偿干旱条件下作物生长受抑和产量降低的不良效应,改善植株的生理功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生产实际中实行水肥耦合运筹,可充分发挥肥效,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用土壤温度估算表层土壤导温率与热通量的研究
莫兴国, 李宏轩, 刘苏峡, 林忠辉
2002, 10(1): 62-64.
摘要(921) PDF(1581)
摘要:
对比研究了6种用土壤温度计算表层土壤导温率的方法结果表明,振幅法、相位法、反正切法、对数法虽需较少观测值,计算简单,但结果却不太稳定;谐波法计算过程虽较复杂,但导温率的估算值较稳定,是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利用计算的土壤导温率估算近地表土壤热通量,结果与由温度积分法决定的土壤热通量值非常一致。
基于GIS的江西省农田划分等级研究
赵小敏, 艾亮辉, 张宁珍
2002, 10(1): 65-67.
摘要(1442) PDF(982)
摘要:
如何解决当前农业税征收中的不合理现象,探索一种科学、简明、易于实践操作的农用土地等级评价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引入先进的GIS技术手段,对江西省农田划分等级进行研究,将江西省303.25万hm2农田分成6个等级,为农业税征收提供客观标准。
太行山小流域雨水集流与节水灌溉的研究
李发东, 张万军, 芝野博文, 张秋英
2002, 10(1): 68-71.
摘要(953) PDF(1189)
摘要:
用H型量水堰和雨量计观测太行山小流域径流量、降雨量及可利用雨水资源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区实施小流域雨水集流投资少,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为山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太行山区雨水资源分配主要集中于5~10月份,2000年日降雨量>20mm的总降雨量达399mm,在研究的小流域年内可集流水量24.9万m3,加之小流域与下游高差达30~100m,为发展自压微灌提供了有利条件。鉴于山区水资源缺乏,应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微灌、地膜穴灌、灌关键水、有限灌溉以及节水地面自流灌溉技术,并分析了在太行山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可行性。
森林资源可持续性机制探讨
杨建洲
2002, 10(1): 72-75.
摘要(1076) PDF(952)
摘要:
通过制度和管理创新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经济环境,是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的途径之一。为此,必须构建完整的森林经营管理和政策保障体系,其核心是形成新的森林经营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动力约束机制。森林可持续性机制的运作是系统工程,建立协调发展的动态调控体系是保证该系统协调有序运行的关键。
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以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
张峥, 刘爽, 朱琳, 冯颖
2002, 10(1): 76-78.
摘要(2425) PDF(1947)
摘要:
湿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有关湿地生态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湿地现状,建立了1套包括指标体系与赋值标准在内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并对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价。
庐山旅游区森林防火技术体系研究
肖金香, 胡松竹, 袁平成, 苏力华, 陈霞
2002, 10(1): 79-81.
摘要(1463) PDF(1032)
摘要:
通过庐山以黄山松为主的11个主要树种的野外燃烧试验与含水率、脂肪、灰分、热值测定,筛选出易燃、可燃、难燃树种,木荷、茶叶为难燃树种,应用于防火林带建设可起到阻隔周边荒火蔓延的作用。绘制了林火发生图,区划出轻、低、中、高4个火险等级,并配置了防火力量和防火设备图。确定了对林火有影响的气象、地形、植被类型指标,提出群众性防火、建立森林防火“信息高速公路”、生物防火、化学防火、建立防火池、人工降雨等措施。应用该研究可把火灾降到最低程度,既保护庐山的优美环境,又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1999~2000年应用该防火技术体系使庐山旅游区新增产值18万元,节省开支4.5万元,新增利税2.6万元。
灭幼脲Ⅲ号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及其松林昆虫多样性变化研究
王明旭, 王问学, 张子平
2002, 10(1): 82-84.
摘要(1526) PDF(1066)
摘要:
湖南省宁乡县是3代类型的马尾松毛虫常灾区,1993年6月第1代应用25%灭幼脲Ⅲ号进行防治。防治后12代通过对灭幼脲(Ⅰ)、灭幼脲+溴氰菊酯(Ⅱ)、溴氰菊酯(Ⅲ)和对照(CK)4种类型的松林内昆虫多样性调查表明,各处理区内灌木层物种数和个体数均高于树冠层,未施药对照区物种数高于其他3种处理区,溴氰菊酯施药区物种数最低;但各处理区树冠层和灌木层昆虫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灌木层昆虫物种多样性有待于进一步丰富;经过12代的持续控制后各处理区昆虫多样性水平已基本得到恢复。
栽培技术条件对苹果梨品质影响的数量分析
张继义, 赵哈林, 刘建勋, 孔东升, 王立
2002, 10(1): 85-89.
摘要(1020) PDF(1081)
摘要:
通过对河西走廊中部张掖荒漠绿洲地区不同苹果梨栽培技术条件下果实成分含量的测定、果实外观品质和内质的评定,在Statistics软件下成功建立了栽培技术条件各因子与果实成分含量、果实外观品质以及果实内质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求出栽培技术条件各因子对果实成分含量、果实外观品质及果实内质的偏相关系数,从中反映出栽培技术条件各因子对苹果梨综合品质的影响程度,从数量上揭示了海拔高度对苹果梨品质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植术条件各因子对果实成分含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海拔高度> 间作>树形>施肥>病虫害防治>密度>树龄,对外观品质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树形> 密度>树龄>施肥>海拔高度>间作>病虫害防治,对果实内质的相关程度依次为病虫害防治>对龄>密度>树形>间作>施肥>海拔高度.
太行山区山野菜植物资源与开发利用探讨
蔡虹, 刘金铜
2002, 10(1): 90-92.
摘要(1116) PDF(1273)
摘要:
介绍了山野菜的特点、开发利用价值及其目前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太行山区山野菜的种类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引种驯化与产业化开发的可行性。
开封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特征分析
武继承, 孔祥旋, 寇长林, 王秋杰, 王永歧
2002, 10(1): 93-96.
摘要(1088) PDF(1052)
摘要:
通过分析开封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构建与调节措施,进而系统地探讨了系统功能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系统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农田物质投入不断改善,但K素亏缺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并总结了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经验。
山西旱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籍增顺, 孙景桐
2002, 10(1): 97-100.
摘要(953) PDF(951)
摘要:
经4年科技攻关研究,建立起3套旱地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模式,即种养结合良性循环模式,其土地生产率较单作玉米高49.7%,绵羊当年育肥羔羊的屠宰率、净肉率分别较对照组高3.0%和1.4%,应用增肉剂每只羔羊115d总增重11.3kg,较对照组日增重增加14.1%,改良草地产草量可达1.2~1.44万kg/hm2;甘薯-加工-养殖产业化发展模式,其平常年份产鲜薯7.5万kg/hm2以上,生产的淀粉地膜可降低覆膜成本27.9%,研制了甘薯低糖脯,研制的即食粉丝增值率在10倍左右;与现行的清耕果园相比,旱地生态果园双向控制模式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3.1%,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1.7g/kg,速效钾每g土高0.091mg,4年后土壤容重降低0.20g/cm3,天敌数量超过3倍,害虫减少95%,果实发病率减少80%以上,平均1级果品产量2.7万kg/hm2,增加纯收入1338元/hm2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集水型生态农业分析
李凤民, 徐进章
2002, 10(1): 101-103.
摘要(1553) PDF(1169)
摘要:
简介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述了集水型生态农业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中应用的重要性,指出改善土壤水分是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集水型生态农业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低丘红壤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及其分异——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
王明珠, 陈绍驸, 熊思健
2002, 10(1): 104-106.
摘要(1190) PDF(1010)
摘要:
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评价低丘红壤区农村生态经济质量的结果表明,低丘红壤区农村生态经济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在农村发展初期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相悖;农村改革开放呈现其生态经济质的转折;村屯出现以市区为中心的生态经济时空分异。
秸秆气化项目方案选择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以河南省新郑市沂水村为例
张从
2002, 10(1): 107-109.
摘要(909) PDF(1036)
摘要:
以河南省新郑市沂水村为例,分析研究秸秆气化项目的方案选择及其对生态环境预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气化项目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减轻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对项目的环境管理提出了建议。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浅析
徐保根
2002, 10(1): 110-112.
摘要(1326) PDF(1697)
摘要:
简述了生态农业发展研究动态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的总体构思,并对综合配套技术、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农业部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题项目
蒋业林, 胡贤江, 潘庭双
2002, 10(1): 113-115.
摘要(861) PDF(1011)
摘要:
我国土地塌陷面积大,数量多,以年均6万hm2增加,地表塌陷改变了农业生态体系。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塌陷区在主体开发水产的同时,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了种、养、加、绿化相结合的综合性开发,实现了良性循环的高效生态农业,为全面开发塌陷区开辟了有效途径。
应用生物技术培育小麦新品种探讨
安调过, 王彦梅, 李俊明, 王志国
2002, 10(1): 116-117.
摘要(1517) PDF(1158)
摘要:
简述了生物技术在改良小麦品种,解决粮食产量与质量问题中的重要性,我国应用生物技术培育小麦新品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指出育种新技术是作物单产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并根据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预计21世纪可培育出4大类小麦新品种以满足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需要。
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潜力与粮食生产发展战略探讨
李军, 邵明安, 王立祥
2002, 10(1): 118-120.
摘要(1766) PDF(1039)
摘要:
在运用DSSAT3模型模拟研究黄土高原地区28个代表点小麦、玉米、谷子、大豆和马铃薯(或水稻)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统计计算了14个生态类型区粮食作物单产潜力及其开发率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可望在2020年前实现区域粮食自给,但其前提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物质和技术,加之该区广大山塬旱区粮食生产效益低,故该区粮食生产目标应定位于保证农业人口的粮食自给,不宜过分强调区域粮食自给和商品粮生产,粮食短缺部分应从国内外粮食市场寻求解决,以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及经济的巨大浪费。
我国的资源环境约束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诸培新, 曲福田
2002, 10(1): 121-123.
摘要(947) PDF(1087)
摘要: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面临着需保证粮食供应能力不下降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同时又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即农业从业人员科技和市场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风险加大;人地关系紧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可能占用大量耕地;生态环境条件脆弱,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环境约束硬化。在分析上述任务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对策。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化
郜庆炉, 王立祥
2002, 10(1): 124-126.
摘要(1311) PDF(1129)
摘要:
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指出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并就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的组建及其产业化的实现提出了对策。
生态旅游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郑昭佩, 刘作新
2002, 10(1): 127-129.
摘要(1420) PDF(1279)
摘要:
简介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特点及其国内外发展实例,阐述了生态旅游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有利条件,并提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