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10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面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动向——绿色经济
吴玉萍, 董锁成, 徐民英
2002, 10(2): 1-3.
摘要(977) PDF(1013)
摘要:
汇集国内外绿色经济的实践内容,展示人类面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经济动向——绿色经济,并建议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以加强可持续发展在各经济领域的具体实施。
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生产、贸易及法规管理体系
孟凡乔, 吴文良
2002, 10(2): 4-6.
摘要(1350) PDF(1295)
摘要:
系统阐述了国内外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现状,分析了国际有机农业法规和管理体系,指出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有机农产品生产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欧盟、日本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机农业法规和联合国食品法典为代表的跨国家有机农业法规体系,中国有机农产品的进出口将面临巨大挑战,亟待制定中国有机农业法规和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并结合中国实际对企业参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提出了具体建议。
中亚热带典型生态系统及其主要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孙华, 孙波, 张桃林
2002, 10(2): 7-9.
摘要(923) PDF(841)
摘要:
通过对江西省鹰潭市5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研究结果初步发现,各系统内植物的光合性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各植物净光合速率一般均在上午10:00达到最大值,蒸腾速率随气温的升高而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特别是净光合速率达到单作的2倍以上,是该地区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有效模式。
福建百年、五十年一遇两次极端低温对树木冻害的研究
曾麟祥
2002, 10(2): 10-14.
摘要(1276) PDF(997)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发生2次极端低温,1991年l2月29 日极端最低气温闽北达-7~-l3℃ (光泽),南部在2℃ 以下,突破百年同期最低记录;1999年l2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闽北达-7~-l0℃ (建宁),南部在l℃上下,为50年间最低气温。原产热带和南亚热带树种引种到中亚地区,在2次低温期受冻害损失严重。据2次调查汇总南北各地受不同程度冻伤的树木达180余种。据1999年l2月低温调查资料,各地受严重冻伤(I~Ⅲ级)的树木约105种,以闽北地区最为严重。为减少损失,今后引种和采用绿化、造林的树种应分别区域,慎重选择。
苏铁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傅瑞树
2002, 10(2): 15-18.
摘要(1068) PDF(1049)
摘要:
通过研究不同浓度ABT3号生根粉、不同浸种时间、不同播种时间和地膜覆盖对苏铁种子发芽、成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透光度和叶面肥对出苗速度、发芽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02ug/kg浓度生根粉处理最为有效,使发芽率和成苗率达60% 以上,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明显;而浸种时间效应较弱,播种时间效应明显,4月13 日播种最佳,出土所需时间最短,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覆盖地膜能显著提高苏铁种子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并使出土时间明显缩短;透光度对叶片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影响明显,60% 的透光度最佳,喷施叶面肥能显著促进苏铁叶片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
兰考泡桐苗木顶芽耐寒性研究
侯元凯, 翟明普, 聂爱社, 常丽若
2002, 10(2): 19-21.
摘要(1238) PDF(980)
摘要:
以兰考泡桐1年生苗木顶芽、侧芽和枝条为材料,经不同低温处理后测定其电导率结果表明,电解质渗出率由大到小依次为顶芽>侧芽>枝条,死亡先后顺序为顶芽>侧芽和枝条。引起上述各部位死亡的基点温度和冷冻时间分别为顶芽在-10℃条件下冷冻96h,侧芽和枝条-10℃条件下均冷冻120h。-15℃ 条件下顶芽冷冻72h,侧芽和枝条均冷冻96h。而自然条件下试验材料取样地在一些年份不具备上述冷害条件下仍出现顶芽死亡,其冻害可能不是泡桐顶芽冬季死亡的惟一原因。
几个树种化感物质的初步分离与生物测定
曹光球, 林思祖, 刘雁, 杜玲
2002, 10(2): 22-25.
摘要(2073) PDF(1487)
摘要:
对杉木、丝栗栲以及木荷叶片的化感物质进行初步分离,并用杉木种子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丝栗栲和木荷叶片经丙酮和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后,经乙醇提取的极性化感物质活性大于石油醚提取的弱极性化感物质活性,杉木叶片分别经丙酮和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后,经石油醚提取的弱极性化感物质活性大干乙醇提取的极性化感物质活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断丝栗栲和木荷叶片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发芽促进作用较强的是极性化感物质,杉木叶片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抑制作用较强的是弱极性化感物质。
西藏卓巴百合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潘锦旭, 邢震, 郑维列
2002, 10(2): 26-28.
摘要(842) PDF(894)
摘要:
对西藏野生卓巴百合(Lilium wardlii stapf)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选用球茎内层、基部的鳞片作为外殖体,转绿率最高;在参试的培养基中MS+BA0.5mg/kg+NAA0.5~1.0mg/kg的培养基对诱导愈伤组织(EC)和不定芽的效果较好,MS+IBA1.0mg/kg对促进小鳞茎生根效果最佳;茎盘切块在MS+BA0.2~0.5mg/kg+NAA0.5~1 0mg/kg的培养基上能正常转绿,形成愈伤组织和不定芽;活性碳有助于小鳞茎生根;组培苗移栽到松锯末中其成活率可达到95%。
转几丁质酶基因水稻根系微生物群落分析
杨毓峰, 袁红旭, 刘月廉, 许新萍, 李宝健
2002, 10(2): 29-31.
摘要(1347) PDF(1217)
摘要: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分离培养法”对转基因水稻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导入外源水稻几丁质酶基因(RC24)的转基因水稻根内和根表的微生物群落发生显著变化,转基因水稻根部内生真菌总数显著减少,内生细菌总数显著增加,其内生细菌总数是未转基因亲本对照的10倍左右。采用“直接观察法”测得2个转基因水稻品种有内生真菌的根段率为55.2%和81.1% ,而对照为100% ,转基因水稻根系真菌和细菌种类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有VA 菌根泡囊的根段率显著降低。
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研究进展
王生荣, 朱克恭
2002, 10(2): 32-35.
摘要(3098) PDF(3837)
摘要: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的研究现状,特别对系统性抗病性的生理生化机理及信号传导机理进行了评价,展示了新的化学诱导物质的应用研究状况与前景。
青枯菌侵染对烟草叶片H202代谢、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
柯玉琴, 潘廷国, 方树民
2002, 10(2): 36-39.
摘要(1056) PDF(1209)
摘要:
对青枯病菌抗性的不同2个烟草品种接种青枯菌后,随接种时间的延长,病株叶片中过氧化氢(H202)、超氧物阴离子自由基(02-)、丙二醛(MDA)累积明显高于健株,感病品种“红花大金元”累积幅度大于抗病品种“岩烟97”,抗病、感病品种间差异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病菌感染初期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随后升高,抗病品种活性高于感病品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上升而后下降,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下降而后上升,感病品种升幅大于抗病品种;病株叶绿素可变荧光(Fv)、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及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均受到抑制,感病品种受抑制程度大于抗病品种,这表明烟草品种对青枯菌的抗性与H202,代谢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着密切关系。
不同培养方式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与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白淑霞, 安忠民, 王静, 冯学赞
2002, 10(2): 40-41.
摘要(1298) PDF(1043)
摘要:
应用4种不同的培养方式,分别就不同状态培养基、用量及添加时期对试管苗和试管薯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固体培养基相比,采用液体培养基减量、分次添加使用方法试管苗各项生长指标均达极显著水平,茎粗增加0.89cm,单株有效节数增加2节,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分别提高了4.15g和0.27g,成苗天数减少5.5d。试管薯的结薯期提早2~3d,单株结薯数达到2粒,单薯重多为100~lO00mg,且生产成本降低了72.42% 。
CO2浓度对德国平菇生殖生长影响的研究
郭家选, 钟阳和
2002, 10(2): 42-43.
摘要(1147) PDF(1037)
摘要:
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研究了CO2 浓度对德国平菇生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实体正常分化的CO2浓度上限临界值为100/umol/L;子实体形成后,随着CO2浓度处理水平的升高,显著抑制菌盖扩展生长并促进菌柄伸长生长,为了获得优质高产平菇,环境内CO2浓度应控制在<35umol/L范围内。
杨农间作对作物营养成分的影响
袁玉欣, 马荣泽, 魏宏侠, 邵吉祥
2002, 10(2): 44-46.
摘要(1222) PDF(946)
摘要:
通过对杨农间作作物营养成分(淀粉含量、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过小的行距(如10m)使间作农作物的营养成分降低,如小麦与花生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下降8.4% 和2.1% ,脂肪含量分别下降4.0%和2.5% ;适当的行距(如30m 以上)可使作物营养成分得到改善,如小麦和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9.6%和11.3% ;间作农作物营养成分指标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呈现行中央范围优于对照,靠近树行附近的劣于对照,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相反特征。
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ABT6#)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理
蒋卫杰, 刘伟, 余宏军, 丁海风
2002, 10(2): 47-49.
摘要(1201) PDF(1123)
摘要:
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ABT研究开发中心继研制开发出ABT 系列生根粉后于近几年新推广的1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发芽试验、育苗试验和田间生产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瓜应用效果及促进黄瓜生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经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黄瓜发芽率提高6.34%,发芽势提高17.04%。与对照相比,黄瓜苗期茎尖过氧化物酶含量提高16.84% ,根系脱氢酶含量提高62.16%;黄瓜根尖、茎尖内源激素含量均向正效应方向调控;受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田间黄瓜营养生长旺盛,产量提高10.58%,应用效果显著。
栽培基质与AM 真菌对园艺作物的影响
石兆勇, 刘润进, 李瑞卿
2002, 10(2): 50-52.
摘要(1237) PDF(1038)
摘要:
从珍珠岩、蛭石、木屑、草炭、河沙等栽培基质的特点入手,讨论了不同基质对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和功能的影响以及AM 真菌在不同基质条件下对作物生长的效应。将多种基质按一定比例混配而成的复舍基质能综合各基质的优良理化特性,更有利于作物及其菌根的生长发育,如以草炭、蛭石和河沙按不同比例配成的7种基质中对西瓜接种Glomus mosseae,发现4号基质中侵染率最高,达39.9%,而1号基质中的最低,为14.8%,前者处理的植株生长量增加1.5~3倍。复合基质在无土设施栽培中十分有效,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开发。
基质与施肥对麝香百合仔球繁殖及开花的影响
陈洁敏, 赵九洲, 王义庆, 王爱华, 陈东环
2002, 10(2): 53-55.
摘要(1170) PDF(1009)
摘要:
以正交设计研究4种代用基质[即锯末混河沙(s/s)、花生壳混沙(PH/s)、锯末混炉渣(s/c)和KD-1型高吸水性树脂混沙性潮土(SY/S)]处理施肥比例和施肥浓度对麝香百合仔球繁殖与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仔球繁殖综合评价指数最大的处理组合为基质SY/S(0.5:99.5),施N肥0.0071mol/L,N:P:K=10:5:5,株行距8cm×15cm;其次为基质S/S(体积比为1:1),施N 肥0.0143mol/L,N:P:K=5:10:10,株行距8cm×15cm;综合评价指数最小的组合是S/C基质,施N 肥0.0143mol/L,N:P:K=5:10:10,株行距8cm×15cm。不同处理对现蕾和开花期的影响差异显著,S/S基质施N肥0.0107mol/L、N:P:K=18:9:15、株行距30cm×40cm 的处理组合使现蕾和第1朵小花的开放时间提前,叶面积系数较大,叶绿素含量也较高;s/s基质施N 肥0.0107mol/L、N:P:K=18:9:15、株行距30cm×40cm 的处理组合和SY/S基质施N 肥0.0107mol/L、N:P:K=18:9:15、株行距30cm×40cm 2个处理的花枝鲜物质量和花朵直径较大,切花达标率较高,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旱育缺锰水稻秧苗在大田生长发育特征比较研究
王甲辰, 张福锁, 吕世华, 曾祥忠
2002, 10(2): 56-59.
摘要(1051) PDF(1042)
摘要:
对田间条件下旱育缺Mn水稻苗和正常苗移栽水作田和旱作田后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研究结果表明,缺Mn苗除株高与正常苗无明显差异外,其他性状包括分蘖、成穗和产量均低于正常苗,穗粒数、千粒重也表现同样的规律。若生产上采用缺Mn苗,不论采用传统的淹水方式、地膜覆盖旱作或麦秸覆盖旱作以及采用其他任何补救措施,均不能达到正常苗所达产量。
化感物质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
刘秀芬
2002, 10(2): 60-62.
摘要(900) PDF(963)
摘要:
试验研究了3种化感物质——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阿魏酸在3种浓度(0.5mmog、2.5mmoL 和5.0mmoL)、不同pH、不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作用下对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在第1d、4d、7d、lOd、14d取样与对照比较,测定其对土壤中NH4+-N转化为N03--N 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阿魏酸和苯甲酸对硝化作用的抑制率略高于对羟基苯甲酸,且阿魏酸随浓度升高而抑制作用加强。研究所采用的2种不同pH 的土壤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转化为NO3--N 的总量影响较大,不加水的土壤样品N03--N 的转化量很少,且随时间的推移其总量无多大变化,而饱和含水量的样品NO3--N 的转化量随时间的推迟其总量一直上升,说明水分对土壤中N03--N 的转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同降水年型各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降水配合效应研究
胡华, 周涛
2002, 10(2): 63-66.
摘要(1229) PDF(990)
摘要:
在宁夏南部山区旱农试区进行施肥与降水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和春小麦施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N肥对春小麦的影响最大,P肥其次,而降水的影响最小。N 肥和P肥的增产效应转化阈值为16.94kg/hm2,N肥和降水的增产效应转化阈值为80.81kg/hm2,P肥和降水的增产效应转化阈值为69.12kg/hm2。并分析了最大和最佳产量的施肥组合及其经济效益,提出了不同降水条件下的合理施肥范围。
风沙土磷素转化与酿酒葡萄对磷素吸收利用的研究
周涛, 尚红莺, 梁锦绣, 芮建华
2002, 10(2): 67-70.
摘要(1228) PDF(1032)
摘要:
应用化学分析和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风沙土P素有效性和利用的结果表明,土壤P素活性高低的顺序为紧沙土>轻沙土>沙土,无机磷盐是风沙土植物所能利用的土壤P素的主要磷形态,且Ca-P所占比例最大。P肥施入土壤后在相当长时间里主要是向Ca2-P、Ca8-P转化。灌溉能显著活化土壤P素,提高P的有效性,施加麦秸导致土壤速效磷增加。高肥力土壤基础供P能力强,酿酒葡萄对土壤P素依存率高,P肥利用率较低,而低肥力土壤则相反,P肥利用率高。不同施P处理中植株和籽粒含P量均随施P量的提高而提高,P肥利用效率顺序为沙土>轻沙土>紧沙土。
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精准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杨莉琳, 胡春胜
2002, 10(2): 71-75.
摘要(1105) PDF(956)
摘要:
总结分析了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有关推荐施肥指标,并结合该区最新试验结果提出建立适宜该区的精准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即根据平衡施肥原理,以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目标产量和植株测试值为主要诊断指标确定作物施肥量,特别是根据土壤NO3--N含量确定冬小麦夏玉米的基肥用量,以植株关键生育期的养分水平确定N 素追肥用量;参考作物养分需要量、水分条件、植株可见症状诊断、施肥方式等辅助性指标,适时准确地进行土壤或植株营养状况预测,调整肥料用量或施肥方式,为精准施的实施提供重要参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研究综述
唐玉霞, 贾树龙, 孟春香, 张贵民, 刘春田
2002, 10(2): 76-78.
摘要(1564) PDF(1575)
摘要:
简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 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量N 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土壤无机氮生物固定的因素及土壤微生物量N 的测定,明确了土壤微生物量N 在土壤N 素循环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量N 是土壤N 素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壤有效氮活性库的主要部分。土壤微生物量N 对作物N 素的供应起着重要调节作用。土壤无机氮的生物固定对减少N素损失,提高N肥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
等高固氮植物篱模式对坡耕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孙辉, 唐亚, 何永华, 赵其国
2002, 10(2): 79-82.
摘要(1333) PDF(1085)
摘要:
对坡耕地土壤剖面养分的研究结果表明,等高固N植物篱模式对养分的影响表现在对养分的归还和在土壤剖面的再分配。培植植物篱5年后,该系统中与植物篱不同距离位点0~40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2~2.3倍和0.5~1.7倍,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增加,表明植物篱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植物篱模式下0~60cm 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均比种植带相应土层高,0~20cm 土层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明显比种植带各位点相应土层高,表明植物篱与农作物之间无养分竞争;种植带下部0~40cm 土层养分状况比种植带中部和上部相应土层优越,种植带上部各土层养分状况最差;植物篱内40cm 以下土层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种植带下相同土层低,说明植物篱根系可将土壤深层的P、K 吸收并通过刈割枝叶返还种植带,发挥养分泵的功能。因此,植物篱通过生物固N 和养分泵的功能提高种植带上层土壤养分含量和促进矿质养分循环。
冬小麦叶面积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定量化研究
乔玉辉, 宇振荣, DriessenP.M.
2002, 10(2): 83-85.
摘要(1189) PDF(2055)
摘要:
通过田问试验,对冬小麦叶面积、比叶面积(SLA)及黄叶率(DR)予以描述和定量化,冬小麦冬后比叶面积与相对生育期(RDS)的对数呈线性递减关系,SLA =-21.07×1n(RDS)+19.427,最大和最小比叶面积分别为40m2/kg和19m2/kg。小麦黄叶率在冬后与相对生育期呈抛物线关系,可用下式表示DR=2.142×RDS2-1.8001×RDS+0.6571,这为冬小麦生长模型中的叶面积模拟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光温因子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的影响
李言照, 东先旺, 刘光亮, 陶飞
2002, 10(2): 86-89.
摘要(1407) PDF(1327)
摘要:
在山东省境内采用不同区域分期播种,系统分析自然条件下光温值的差异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的影响及规律性结果表明,玉米生育期间的积温、日照时数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积温的直接效应最大,日照通过积温的间接效应最大;开花~成熟阶段日照时数对穗粒数影响明显;日均温差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并对千粒重和产量产生负效应;产量和千粒重以鲁西地区最高,且由鲁西地区向鲁东地区依次递减,穗粒数以鲁中地区最高;高产玉米全生育期需积温2500℃左右,日照时数为700h左右,开花~成熟阶段需积温1150℃左右,日照>300h。
温度与水分状况对作物叶片延伸生长的影响
刘晓宏, 赵良菊, 王国栋
2002, 10(2): 90-93.
摘要(1459) PDF(1164)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春小麦和夏玉米生长中叶片延伸速率(LER)、渗透势( s)、叶水势( L)的测定,研究温度与水分胁迫对春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延伸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作物叶片延伸速率先上升,在27℃左右达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且在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叶片延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幅度不同,随土壤水势的降低其叶片延伸速率也降低,且叶片延伸速率与土壤水势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土壤水势、温度的变化引起膨压( p)的变化,而膨压的变化又引起叶片延伸速率的变化。总趋势是随膨压的增加其叶片延伸速率也增大,且温度与土壤水势共同胁迫对玉米叶片延伸速率影响最大。
水分胁迫对玉米根系AsA-GSH H202含量的影响
王娟, 李德全
2002, 10(2): 94-96.
摘要(1226) PDF(1491)
摘要:
以“鲁玉14”、“掖单13”2个不同抗旱性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聚乙二醇-6000(PEG-6000)处理下根系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中关键酶和抗氧化剂的变化及其对过氧化氢(H20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为当聚乙二醇溶液浓度低于100g/kg时,随水分胁迫的增强而上升,当聚乙二醇溶液浓度高于150g/kg时,随水分胁迫的增强而下降。抗坏血酸(AsA)含量随水分胁迫的增加而持续下降,H202含量随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增加。聚乙二醇溶液浓度为150~250g/kg处理下H202含量的增加与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2品种比较,抗旱性强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夏玉米水分胁迫效应的试验研究
贾金生, 刘昌明, 王会肖
2002, 10(2): 97-101.
摘要(1168) PDF(1207)
摘要:
利用光合测定系统对夏玉米灌浆前期叶片水汽交换的参数进行了系统测定,得出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温度、气孔导度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水分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有大体一致的日变化过程,但又体现了不同水分处理的差异性。胁迫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大干湿润处理和干旱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关系有很大的相似性,当净光合速率<20umol/m2·s时,水分利用效率基本无变化,当20umol/m2·s< 净光合速率<26umol/m2·s时,水分利用效率增长最快;当蒸腾速率<5umol/m2·s时,水分利用效率变化不大,在5umol/m2·s<蒸腾速率<7umol/m2·s时,水分利用效率增长最快;当净光合速率>261.Inol/m ·s和蒸腾速率>75mmol/m ·s时,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对叶片温度有很强的敏感性,在40℃ < 叶片温度<42℃ 时,水分利用效率迅速增加。随气孔导度的增大,水分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在140umol/m2·s<气孔导度<200mmol/m ·S时,水分利用效率上升最快,气孔导度再增大时,水分利用效率趋于稳定甚或下降。
用冠气温差指导冬小麦灌溉的指标研究
张喜英, 裴冬, 陈素英
2002, 10(2): 102-105.
摘要(1371) PDF(1203)
摘要:
对6个不同灌水处理的冬小麦测定其冠气温差,计算水分胁迫指数,并建立水分胁迫指数与冬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冠气温差与土壤含水量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冠气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相对应的lm 土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 左右,可作为灌水的下限指标。对充分供水的冬小麦,中午时段随大气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冠气温差的负值越大,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充分供水条件下冠气温差与饱和水汽压差的关系方程,作为基线方程,计算不同灌水处理的冬小麦旺盛生长期间水分胁迫指数(CWSI)。水分胁迫指数与最终作物经济产量的关系是一非线性关系,随水分胁迫指数的减少而产量增加,但当水分胁迫指数减少到一定程度时产量达到最大,这时水分胁迫指数若再减少,产量反而降低。结果显示平均水分胁迫指数在0.1~0.2左右,是冬小麦最优产量所允许的水分供应状态。
植物微生态学与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蔡元呈
2002, 10(2): 106-108.
摘要(1179) PDF(1008)
摘要:
论述了微生态学引起微生物学的观念革命及生态制剂的崛起,植物微生态学概念及形成过程,以益微为例阐述了植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与筛选、作用机理及性能特点、微生态学与持续农业(生态农业)的关系等。
微生物制浆漂白研究进展
刘向华, 邹冬生
2002, 10(2): 109-110.
摘要(1731) PDF(1092)
摘要:
简述了用于制浆的降解木素微生物种类、降解过程与机理,分析了用于漂白的微生物所产木聚糖酶和漆酶的产酶条件、助漂过程和助漂机理。
新疆棉铃虫的生态防治
盛承发, 苏建伟, 宣维健, 王红托
2002, 10(2): 111-114.
摘要(1161) PDF(1085)
摘要:
新疆是我国最大产棉区,棉铃虫的发生为害及防治问题严重,急需寻找新的防治对策。简介了生态防治的基本概念以及1997~1999年在新疆开展棉铃虫生态防治的初步效果,示范县棉铃被害率由20%下降至3%左右,提出新疆棉铃虫进一步生态防治的对策。
一种蔬菜保护地土壤调理剂的应用初报
曹晓燕, 张宝成, 张虹
2002, 10(2): 115-116.
摘要(1880) PDF(1050)
摘要:
土壤调理剂是以天然沸石矿粉为母体,配以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营养协调物质复合而成,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净化生产环境的功能,其突出特点是成本低、效果好、无毒副作用。蔬菜保护地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可增加纯收入3150~11250元/hm2,平均增产10% 以上,延长保护地设施使用年限3年以上,土壤调理剂用量为1500kg/hm2,成本为0.8元/kg,可替代基肥。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以江苏省武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为例
高怀友, 周其文, 张壬午, 陶战, 陈金法
2002, 10(2): 117-119.
摘要(1264) PDF(959)
摘要:
通过对江苏省武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生态-经济诊断,提出在开发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退稻种草养牛工程,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生态果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生态工程与措施,探讨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途径。
洞庭湖湿地观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庄大昌, 董明辉
2002, 10(2): 120-122.
摘要(1227) PDF(1420)
摘要:
根据洞庭湖区湿地的同心环带状特征,将洞庭湖区湿地分为洞庭湖湖泊河汊区、洞庭湖湿地平原区和洞庭湖环湖低丘岗地区,分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观光农业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并据各环带湿地观光农业资源的特点,提出了若干湿地观光农业开发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观光农业资源,实现洞庭湖区湿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扬州市发展水体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萧聚武, 陆建飞, 金旭辉
2002, 10(2): 123-125.
摘要(816) PDF(764)
摘要:
水体农业是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开发综合利用水体资源的高效农业,是加速农民致富的新途径。概述了发展水体农业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了20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里下河水乡利用丰富的水体资源开发水体农业的宝贵经验,并提出当前进一步发展水体农业、实现“以水补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红壤地区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黄杜小流域为例
王卫平, 钟传声徐, 杨坤, 李莹莹
2002, 10(2): 126-127.
摘要(1028) PDF(942)
摘要:
以浙江省安吉县黄杜小流域为例,提出红壤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治理的原则,即红壤地区小流域应分上层、中层、下层进行开发治理,上层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中层开发改造,发展经济作物,低层调节改造,稳定粮食生产,并配套实施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畜牧业养殖和水利道路建设等措施,促进红壤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发展。通过6年的开发治理,黄杜小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81.4%,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7%,人均收入增长157%。
江苏省大气资源价值损失核算研究
王舒曼, 曲福田
2002, 10(2): 128-129.
摘要(1357) PDF(941)
摘要:
在大气资源实物核算基础上进行了大气资源的价值损失核算,即对大气污染的损失用货币加以量化。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大气资源污染损失每年高达100亿元,扣除大气资源价值损失,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3% ,表明江苏省经济增长是以牺牲一定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栾城精准种植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
李红军, 程一松
2002, 10(2): 130-132.
摘要(901) PDF(879)
摘要:
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微观经营管理方式,精准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中国发展精准农业不能套搬西方的模式,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阐述了栾城精准种植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内容,指出精准农业的网络预报服务模式适于当前中国的农业国情,以期为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可行的参考模式。
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创新研究
王文昌, 赵保红
2002, 10(2): 133-135.
摘要(1058) PDF(873)
摘要:
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模式可分为机械性技术进步模式和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模式。我国西部地区的传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机械性技术进步模式。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要实现农业技术进步首先必须进行模式创新,创建一种适合西部地区区情特点和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要求的新模式——“主辅型双轨制”农业技术进步模式,该新模式在实践中的推广实施应以调整技术结构、体现发展进程、拓宽应用领域等为切入点。
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环境影响与管理政策初探
李远, 单正军, 徐德徽
2002, 10(2): 136-138.
摘要(3835) PDF(2773)
摘要:
分析了我国畜禽养殖的特点、畜禽粪便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畜禽养殖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提出我国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对策。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黄立洪, 林文雄, 郭玉春, 陈芳育
2002, 10(2): 139-140.
摘要(1161) PDF(1188)
摘要:
发展绿色经济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防治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简述了我国农业环境资源存在的问题,阐明了绿色经济概念,并分析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发展绿色经济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开发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杨毅哲
2002, 10(2): 141-142.
摘要(993) PDF(1009)
摘要:
阐述了陕西省开发绿色食品,利用和保护资源的优势,指出陕西省农业应走清洁生产,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的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