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10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绿色会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考核制度
吴玉萍, 董锁成, 徐民英
2002, 10(3): 1-4.
摘要(1262) PDF(1075)
摘要:
从徽观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本质是实现生态环境资源有效配置,从理论上透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是市场与政府配置生态环境资源失灵,寻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度刨新切入点——构建绿色会计制度,以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经济学理论基础,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各经济领域具体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依据。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
冯耀宗
2002, 10(3): 5-7.
摘要(1690) PDF(1219)
摘要:
根据数十年在云南所做的试验以及目前国际研究动态,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诸多功能如生产力、稳定性及病虫害发生等有密切的关系,故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主要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李裕红, 严重玲
2002, 10(3): 8-10.
摘要(1207) PDF(1023)
摘要:
基于方差/均值比率法、x2检验、集聚指数测度与检验、样方方差法等格局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拉氏栲(Pinus DlassoTl Tlina+Castanopsis lamontii)群落的7个主要乔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类型、格局规模与强度等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马尾松、拉氏栲、华南桂、木荷4个种群的格局属于随机分布格局;米椎、揽叶石栎和绒毛润楠3个种群的格局属于集聚分布格局,但其集聚强度均不高,依次为米椎>揽叶石栎>绒毛润楠,这3个集聚种群有可能成为该区未来群落的建群种。
闽西北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种群动态研究
曹光球, 林思祖, 黄世国
2002, 10(3): 11-13.
摘要(1171) PDF(933)
摘要:
采用立木级存活数据、存活曲线以及数量动态等方法对闽西北天然杉阔混交林杉木及其伴生树种木荷和丝粟栲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和丝栗栲种群立木级结构齐全,属于成熟种群,林下幼苗和幼树较多,属于增长种群;杉木种群立木级结构齐全,属于成熟种群,林下幼苗和小树数量较少,属于衰退种群.
森林公园综合效益计量研究——以温州茶山森林公园为例
单胜道, 吴次芳
2002, 10(3): 14-16.
摘要(914) PDF(1008)
摘要:
森林公园综合效益具有外部性明显、准公共商品和市场价格不完整等特点,其计量方法有环境效果法、收益损失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根据温州茶山森林公园的特点和主要功能及有关数据收集的局限性,在计量时选择了经济林收益、用材林收益等10项指标。森林公园经济效益仅占综合效益的l8.5% ,其余81.5% 的综合效益均因效益外溢而成为外部效应。
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与果实品质的关系研究
李保国, 齐国辉, 郭素平, 李惠卓, 张林平
2002, 10(3): 17-20.
摘要(1129) PDF(914)
摘要:
对太行山片麻岩区新垦苹果园土壤营养因素与红富士果实品质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该类型土壤中N、P、K 含量转丰富,速效氯、速效砖含量中等偏下,而Ca、Zn含量不足。在多种营养因素相互作用下对果实内在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Fe和速效钾,其次是zn和全P;生产优质苹果的表层土壤速效氯含量为30~127mg/kg,速效磷含量为l8~l07mg/kg,速效钾含量为50~164mg/kg,其适宜比例为1:0.8:1.4。
杨粮间作系统小气候水平分布特征研究
袁玉欣, 贾渝彬, 邵吉祥, 魏红侠, 冯长红
2002, 10(3): 21-23.
摘要(1192) PDF(827)
摘要:
杨粮间作行间小气候观测表明,间作可使农田光照强度\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发生明显变化;同时行间各点(林冠下\林冠外和行中点)光照强度变化较大,且与间作行距和间作年限关系密切,如小行距幼林(行距10m,间作4~6年)遮荫度为31.5%~45.6%,平均31.5%,而大行距成林(行距56m,间作12~14年)遮荫度为7.4%~54.3%,平均18.1%.其他小气候因子行间变化较小,且与间作行距(10~56m)和间作年限(4~14年)关系不密切。
福建省龙眼、甜橙的避冻区划研究
蔡文华, 张星, 陈惠
2002, 10(3): 24-26.
摘要(1022) PDF(856)
摘要:
低温是热带、亚热带植物生存的关键限制因子,强低温过程往往使它们遭爱寒害或冻害。从经济栽培角度考虑,一般用20年一遇的年度极端最低气温(TD )作为衡量多年生果树是否经济栽培的指标。研究结果将果树冻害分为5个等级,先统计各级冻害出现的年数,继而计算该果村的站冻指数SFI。经分析站琼指数SFITD相关密切,故用站琼指数评价多年生果树经济栽培是可行的。
低温在诱导油桃芽解除休眠过程中对代谢的影响
李宪利, 闫田力, 高东升, 袁志友
2002, 10(3): 27-29.
摘要(1330) PDF(1129)
摘要:
果树温室栽培时常出现萌芽率低,萌芽开花延迟,花器官发育差,座果率低等问题。调查了分批移入人工气候室的“NJ72”油桃萌芽率,以确定其休眠解除时间,试验结果表明“NJ72”油桃于1月中旬结束休眠,不同温度处理对“NJ72” 由桃休眠期代谢的影响不同,低温促进花芽内H2O2的积累,同时促进过氧化氢酶(CAT)、超氧物岐化酶(SO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提高,低温处理使花芽呼吸速率增加,其中磷酸戊糖途径(PPP)代谢增加,糖酵解(EMP)降低,而三羧酸循环(TCA)代谢波动较小,葡萄糖-6-磷酸(G-6-PDH)脱氢酶活性也有所增加。
广东佛手与圆子银杏品种种仁有机营养成分分析
江如蓝, 王英强, 梁红, 刘伟良, 徐腾双
2002, 10(3): 30-32.
摘要(1267) PDF(841)
摘要:
对广东不同产地佛手和圆子2个银杏品种种子进行9种有机营养成分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佛手和圆子的6个样品在不同指标上表现出异质性,广东银杏淀粉和可溶糖含量高,分别达699.9g/kg和95.9g/kg;同一产地不同品种银杏种仁营养指标表现出一定差异,佛手淀粉、直链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圆子,而可溶糖和支链与直链淀粉比值低于圆子;同一品种不同产地银杏种仁营养指标也表现出差异,在所测指标中不同产地佛手淀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均在l5% 之内,差异相对较小.其他指标差异相对较大。而不同产地圆子的淀粉、支链淀粉、可溶蛋白和赖氨酸含量变异系数均在15% 之内,其差异相对较小,其他指标差异相对较大。进而推测广东白果的特征一部分是由品种特性所决定,一部分则由生态条件所决定。
火棘果实成熟与贮藏中代谢生理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谢金峰, 王三根, 黄昀, 李道高
2002, 10(3): 33-36.
摘要(1181) PDF(922)
摘要:
研究了火棘果实发育成熟和贮藏过程中呼吸作用、相关氧化酶、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和6-苄基腺嘌呤(6-BA)的怍用,果实采收前2个月用80mg/kgGA3,刺激其呼吸强度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可溶性糖、游离氧基酸含量提高及果胶、总酸度等下降。采用2个月用50mg/kg 6-BA 喷施,则火棘果实呼吸强度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能显著提高其在常温下的耐藏性。若采后用GA3处理,刺激贮藏前期呼吸强度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用6-BA 处理,对整个贮藏期呼吸强度均有一定刺激作用,可保留较多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
套袋对梨果主要病虫的生态效应
张淑莲, 陈志杰, 张锋, 雷虹
2002, 10(3): 37-40.
摘要(1384) PDF(1064)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梨果主要病虫有21种,常年梨果受害率为20% ~50%。实施梨果套袋后,袋体阻断了病虫直接危害,对食心虫、吸果娥类害虫的防治效果为l00% ,对梨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蝽象及梨木虱的防治效果为90% 左右。袋内温度、湿度变化幅度小,小生境稳定,梨果可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剌激,果锈、水锈、虎皮等生理性病害发生显著减轻。梨园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减少70% 以上,显著减少了化学农药对梨果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且果点小而浅,果面光滑,果色鲜亮,皮薄鲜嫩,为生产优质绿色梨果开辟了新途径。
大别山马鬃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珍稀植物的保护
刘鹏
2002, 10(3): 41-43.
摘要(946) PDF(959)
摘要:
简述了大别山马鬃岭自然保护区珍稀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地理分布,评价了该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建议及保护珍稀植物的措施。
中国北方地区牧草气候生产力及主要限制因子
郭建平, 高素华, 刘玲
2002, 10(3): 44-46.
摘要(1342) PDF(1015)
摘要:
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牧草的气候生产力,并分析了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牧草气候生产力的分布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低值< 2000kg/hm2 ,而最高值>3万kg/hm2 ,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15倍以上。指出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干旱,人工牧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必须将退耕退出的水资源返还到牧业(林业)中去,以保证牧业(林业)生产的持续、高效、稳定发展。
黄淮海冬小麦冠层消光系数农业气象数值模拟
刘建栋, 于强, 刘昌明
2002, 10(3): 47-50.
摘要(1580) PDF(904)
摘要:
利用美国Licor-188B辐射量子照度仪测定了黄淮海冬小麦冠层消七系数,建立了冠层消七系数模型,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准确度。数值分析表明,直接辐射消七系数目变化非常明显,散射辐射消光系数目变化幅度较小,总辐射目平均消七系数随纬度增加而增大;当LaI=5时,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抽穗期消七系数理论值变化范围为0.6865~0.6969。
温度与水分状况对作物叶片水分能态的影响
刘晓宏, 赵良菊, 王国栋
2002, 10(3): 51-54.
摘要(1462) PDF(990)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试验研究不同温度与水分胁迫对小麦和玉米幼苗叶水势及渗透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时随土壤水势的降低,叶水势呈下降趋势;相同土壤水势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叶水势呈下降趋势。温度和水分状况对叶片渗透势的影响与叶水势不同,随温度升高和水分胁迫的加剧,叶片渗透势则呈先降后升趋势。通过对作物叶水势和渗透势变化幅度的比较,说明小麦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旱性能均大于玉米。对植物叶片水分水偏摩尔自由能(△G)、焓(△S)、熵(△H)计算与分析,初步从能量的观点证实作物在27℃ 左右温度时生长最佳。
黄土台塬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廖允成, 韩思明, 温晓霞
2002, 10(3): 55-58.
摘要(1671) PDF(1207)
摘要:
对黄土台塬乾县试区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土壤水分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长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按降水量多少分为丰水、平水和干旱3种降水年型,干旱少雨是这一研究时段的主要特点;夏闲期是该区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恢复阶段,降水多少与下渗深浅密切相关;小麦生育期是旱地小麦土壤水分的损耗阶段,时至收获2m 土层内土壤水分降到全年最低值;小麦产量与耗水系数呈负相关,与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
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梁康迳, 王雪仁, 林文雄, 陈志雄, 李亚娟
2002, 10(3): 59-61.
摘要(1081) PDF(1583)
摘要:
水稻产量形成规律是水稻育种和栽培的基础理论,已成为作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从产量构成、光合生产和源库结构方面简介了水稻产量形成规律的生理生态研究进展,分析了3个方面的研究特点和构成产量形成过程的网络关系。同时水稻产量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水稻产量性状的最终表现决定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众多基因的表达、调控和相互作用,提出应用现代发育遗传学与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水稻产量的形成规律。
“小偃54"优质小麦在豫南地区示范推广的抗逆性研究
刘全友, 童依平
2002, 10(3): 62-64.
摘要(941) PDF(962)
摘要:
豫南淮河北岸试验与示范推广的优质小麦“小偃54”品种在病虫害、霜害及严重旱、涝灾后仍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和较高产量,4年大田调查研究其生理特性如根系特性、功能叶特性、营养吸收利用效率等方面抗逆生理结果表明,该品种根系发达,旗叶上挺,通风透光强,并具有较强抗倒伏能力,这可能是“小偃54”在逆境胁迫下仍能获得较高产量的生理基础。
不同生态环境对优质谷品质的影响
赵海云, 陈继富, 王宏丽, 杨成元, 王静华
2002, 10(3): 65-67.
摘要(845) PDF(802)
摘要:
分别在3个不同生态区种植优质谷“晋谷21号”结果表明,其营养品质及适口品质各项指标变异幅度仅在一级优质谷与二级优质谷之间,其小米重要糊化参数说明仍保持了原有品种适口品质的粘糊性。同一生态区影响其品质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是降雨量多、海拔高、生育期长、多施富含P的农家肥,则其品质优、米色黄、适口性好。栽培一级优质谷的外界环境条件应为7~9月份雨水不少于200mm、海拔高度在1200m 以上、满足品种正常生育期、施羊粪不少于30m3/hm2,严禁单施N 肥。
秸秆覆盖与遮荫对生姜生长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王绍辉, 张振贤
2002, 10(3): 68-69.
摘要(1211) PDF(857)
摘要:
2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遮荫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4%~4.0%,降低土壤温度2.1~3.3℃ 。与遮荫相比,秸秆覆盖后植株高度变矮,叶片繁茂,茎秆粗壮,分枝数多,产量增加5%~14%,气孔密度、叶片厚度、气孔开张度较大;遮荫后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琥珀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均下降。
宁夏枸杞耐盐性与生理生化特征研究
许兴, 郑国琦, 周涛, 惠红霞
2002, 10(3): 70-73.
摘要(1238) PDF(1301)
摘要:
通过控制盆栽土壤盐分与田间不同土壤盐度试验研究了宁夏淡灰钙土地区枸杞的耐盐性特征,土壤盐分对宁夏枸杞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枸杞的耐盐指标与生理生化反应变化。
几种食用菌菌丝呼吸生理的研究
郭家选, 赵永厚, 沈元月
2002, 10(3): 74-75.
摘要(1115) PDF(1047)
摘要:
采用闭路武装置研究了灰树花(Grifola fondosa)、灵芝(Ganoderma lucidum)、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德国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和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带料菌丝的呼吸生理结果表明,低CO2浓度环境下所有菌类CO2排放量均较高,且草菇> 金针菇>德国平菇>猴头>灵芝>灰树花;而高CO2浓度环境下菌丝呼吸作用明显受到抑制,CO2排放量衰减;在相同时间内灰树花的CO2排放量最低。
温度对斜纹夜蛾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秦厚国, 叶正襄, 丁建, 黄水金, 罗任华
2002, 10(3): 76-79.
摘要(1072) PDF(1744)
摘要:
以甘兰叶为食料,系统观察不同温度下斜纹夜蛾实验种群幼虫龄次、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在15℃ 、19℃ 、24℃ 、29℃ 、34℃ 恒温下幼虫7龄以上的个体分别达55.4% 、41.2% 、21.3% 、16.6% 和l4.3% .卵、幼虫、预蛹、蛹、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l1.52±1.78℃ 、11.97±0.91C 、12.52±1.22℃ 、l1.47±0.92℃ 、l0.59±2.65℃ ,有效积温分别为56.75℃ /d、224.06℃ /d、28.65℃ /d、153.33℃ /d、41.18℃ /d,发育最高临界温度为38.2820℃ 、38.8766℃ 、39.5080℃ 、39.5403℃ 、37.4907℃ ,发育最低临界温度为4.9509℃ 、4.8974℃ 、4.7435℃ 、4.7430℃ 、4.647l℃ ,发育最适温度为23.0702℃ 、22.0024℃ 、25.6765℃ 、26.5453℃ 、23.2649℃ 。温度对各虫态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和繁殖力与温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
土壤与大气环境中硫行为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崔岩山, 王庆仁
2002, 10(3): 80-82.
摘要(938) PDF(1211)
摘要:
阐述了土壤的含硫状况、硫素主要形态、农业生态系统中硫肥的增产效应,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及行为,对生态系统补偿以及浓度过高对植物的危害等。指出土壤含硫状况因区域和土壤类型而异,土壤硫素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明显不同,植物对土壤硫的需求量存在很大差异。在大气环境中硫的主要来源是火山喷发等自然源和含硫燃料(如煤炭)燃烧释放的人为源,植物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间存在着硫的交换与平衡,大气SO2,在一定浓度下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补偿效应,浓度过高则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反应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稻作施肥制度进步的产量响应
谢小立, 周卫军, 王凯荣
2002, 10(3): 83-85.
摘要(884) PDF(870)
摘要:
模拟稻作l0种施肥制度9年定位观测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进步对产量贡献为生物量增加1倍,稻谷产量增加83% ;系统养分内循环(循环率0.8~0.5)产量贡献率为57.9% ,化肥施用最大贡献率N为20 4% ,NP为30.8% ,NK为32.8% ,NPK为61.3%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最大贡献率82.7% ,稻田自然生产力占系统生产力约1/4。石油化学农业能维持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稳定,但必须保持系统的养分平衡。系统养分内循环有良好的产量增益和系统生产力的稳定性,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其生物生产力和土地生产潜力均呈正向发展;但与施肥增产效率戎反比例。稻怍施肥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施肥增产效益反而有所下降,伴随施肥进步,须致力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小麦套作玉米花生种植制氮肥周年平衡施用研究
寇长林, 王永歧
2002, 10(3): 86-89.
摘要(1047) PDF(997)
摘要:
运用双佳值法对砂质潮土小麦套作玉米和花生种植制N 肥周年施用量及作物之间分配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该种植制周年N 肥最佳施用量为311.1kg/hm2,3种作物间适宜分配比例为33.7:35.1:31.2,即单位自然面积各作物施N 量分别为小麦104.8kg/hm2 、玉米27.3kg/hm2 、花生72.8kg/hm2 ,单位自然面积周年施肥量为204.9kg/hm2。该施肥用量比单作常规周年施肥量减少29.9% ,但小麦、玉米、花生及总产量分别增产9.3% 、3.7% 4.8% 和6.3% 。
河西走廊富钾土壤钾肥效应及钾素平衡的长期定位研究
索东让, 王托和, 李多忠
2002, 10(3): 90-92.
摘要(1221) PDF(1016)
摘要:
带状间作4年定位试验表明,增施化学K 肥平均增产17.0% ~20.3% ,土粪基础上K 肥增产时限推迟2年。连续18年小麦、玉米定位轮作试验表明,土壤K 素能保证2个轮怍期(每轮3年)作物K 素需求,第3~6轮怍期施K 平均增产10.3%~30.7% ,增效与试验历程呈正相关,增施土粪土壤K 素平均每年亏缺135.0~335.5kg/hm2;增施化学K 肥平均每年亏缺97.4~335.7kg/hm2;等量土粪和化学K 肥配合施用年均亏缺76.5~268.0kg/hm2。无K投入时,连续种植作物土壤速效钾年均减少2.6~17mg/kg,施土粪带田速效钾年均下降7.5rag/kg,轮作田略有提高。在土粪基础上增施化学K 肥能保持和提高土壤速效钾,土壤绥效钾下降速率是速效钾的6.5~8.2倍。
底泥、菌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
周晏敏, 刘哲人, 强建华, 李彬旭, 刘波
2002, 10(3): 93-94.
摘要(1163) PDF(1023)
摘要:
农田土壤试验表明,施入底泥、菌泥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施入底泥可使风沙土微生物数量增加1.09倍,盐碱地微生物数量增加O.25倍;施入菌泥可使草甸土微生物数量增加2.34倍。风沙土徽生物数量增加0.44倍,盐碱地微生物数量增加O.56倍。施入底泥、菌泥均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微生物活性,加快土壤有机成分转化,提高土壤肥力。
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
赵先贵, 肖玲
2002, 10(3): 95-97.
摘要(2279) PDF(1648)
摘要:
化肥利用率低和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是因肥料释放的养分与作物需求间不平衡所致。控释肥料能依据作物营养特性,调控各种养分供应强度与容量,达到供肥缓急与作物需求相一致,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简述了国内外研制控释肥料的背景与研究现状、控释肥料研制的目标与关键及其发展前景。
丘岗坡地水土资源保护与协调发展技术研究
黄道友, 彭廷柏, 王克林
2002, 10(3): 98-101.
摘要(1316) PDF(1099)
摘要:
阐明了丘岗坡地不同利用方式的降水径流及其导致的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变化动态与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丘岗坡地水土资源保护性持续高效利用的技术原理,提出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的红壤坡地水土协调阈值。研究结果还表明,只要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丘岗坡地可以大面积开垦,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化感作用
邵华, 彭少麟
2002, 10(3): 102-104.
摘要(1125) PDF(1312)
摘要:
化感作用体现了植物之间的生化相生相克关系,且广泛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之中。由于化感物质的作用,某些种类的作物不宜混种,而有些种类之间实行间作则提高产量。因为自毒作用的影响,重茬种植作物会出现减产,因而选择适宜品种进行轮作可避免此况发生。开发、利用化感物质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土壤灭菌剂也已成为当前植保工作的热点。通过杂交和转基因等生物工程手段筛选、培育携带抑草基因的栽培品种,或将普通作物与抑草作用显著的品种进行间作,均可有效减少除草剂的使用。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将化感物质发展为除草剂,并进一步探讨其人工合成和化学修饰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减少化学除草剂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中国二熟耕作区粮食生产现状、潜力与对策
胡志全, 吴永常, 刘景辉, 褚庆全
2002, 10(3): 105-107.
摘要(940) PDF(951)
摘要:
二熟耕作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3.2% 。1985年以来该区粮食生产形势及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黄淮与江淮地区粮食总产量分别增长47.63% 和6l.67% ,四川与西南地区粮食总产量增长43.76% 和l0.32% 。二熟耕作区未来粮食增长的重点应放在黄淮与江淮地区,其技术对策为主攻高产田,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提高综合效益,降低成本。
北方农牧过渡带农户农业生产系统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
樊江文, 粱飚, 霍桂林
2002, 10(3): 108-111.
摘要(967) PDF(997)
摘要:
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采用切诺斯评价法对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的偏牧区、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3种类型区常见的6种家庭农业生产系统模式进行了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系统评价与优选,结果表明草地畜牧业和养绪模式、种植业和育肥牛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效益较好,并针对3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改良方案,改良后的优化模式分别比原模式户均收入提高26.8% 、81.0% 和46.9% ,投资效益提高4.7% 、7.1% 和4.2% ;产出总能分别提高27.0% 、77.0% 和7O.5% ;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14.6% 、23.8% 和47.6% 。
延安农林牧土地结构阶段优化模式研究
徐学选, 高鹏, 王炜
2002, 10(3): 112-115.
摘要(995) PDF(915)
摘要:
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农林牧用地结构进行优化模式设计,以最大收入为目标函数,在生态、社会效益需求的约束下优化用地结构,非生产用地、农地、林地和牧草地分别为13% 、18% 、32% 和37% ;并对有政府补贴的退耕还林(草)的2005年阶段进行模型选优,该阶段用地结构为18% 、13% 、34% 和35% ,接这2个优化模式运行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均显著增长,这对西北生态农业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生态安全问题探析
杨万勤, 王开运, 宋光煜, 宫阿都, 何毓蓉
2002, 10(3): 116-118.
摘要(1101) PDF(1290)
摘要:
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的生态安全问题与西部大开发中金沙江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初步调查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段生态安全现状,指出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植被退化与破坏严重、不良耕作与过度放牧、生态安全意识薄弱、生产力低下和经济落后等是威胁区域内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建立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措施。
发展安全农产品的对策思考
季昆森
2002, 10(3): 119-122.
摘要(1127) PDF(1146)
摘要:
安全农产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主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安全食品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是实现现代化大农业同现代化食品工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出建立人大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加强安全农产品销售策略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国情采用适宜替代营销的销售模式等对策。
日光温室无污染蔬菜生产定位试验研究
李季, 苏芳, 刘文国, 田志武
2002, 10(3): 123-125.
摘要(1243) PDF(847)
摘要:
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连续进行4年10茬的无污染定位试验,其中处理基肥施用EM 堆肥,追肥则减少N肥施用量,病虫防治以生物农药为主,且在病虫无法控制情况下选用少量化学农药,对照采用常规施肥与施药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14% ~0.4% ,化肥用量降低50% ,农药用量降低30% ,产量提高了5% ~10% ,产值提高1% ~6% 。
有机氯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分析
赵玲, 马永军, 周旭辉
2002, 10(3): 126-128.
摘要(1047) PDF(1235)
摘要:
对不同农产品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DDT”)残留进行了监测与分析评价,简述了有机氯农药有害物在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残留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合理施用农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
江苏省周庄风景区游客清洁生产活动研究
朱国伟, 陆小明
2002, 10(3): 129-131.
摘要(1440) PDF(1057)
摘要:
从优化农村景区旅游业生产过程着手,以江苏省深居乡野的周庄风景区游客清洁生产活动为例,通过意愿调查法分析游客清洁生产行为的特点,揭示清洁生产对农村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并提出旅游业风景区游客清洁生产发展的对策。
广州市都市型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探析
章家恩
2002, 10(3): 132-133.
摘要(835) PDF(1524)
摘要:
都市型农业已日益成为国内外现代化大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广州市农业结构目趋多元化,其产业化和基地化生产特色也日益凸现,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已逐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设施农业、订单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等典型模式,在产业结构布局方面将需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以逐步形成新的功能分区。
关中地区大型灌区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应用研究
王晓峰, 李欣苗
2002, 10(3): 134-135.
摘要(1444) PDF(1058)
摘要:
针对关中地区贫水化现状,以泾惠渠灌区为例,在充分调查与系统分析基础上建立大型灌区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并阐明了系统建设原则和目标、系统GIS平台选型、系统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以及系统设计等,为有关部门和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依据。
快速检测抗除草剂拿捕净基因流的方法初探
康文霞, 杨虹, 李桂琴, 闰洪波
2002, 10(3): 136-138.
摘要(1295) PDF(1262)
摘要:
实验探讨了快速检测抗除草剂拿捕净(Sethoxydim)基因流的方法,该方法核心是用双氧水和赤霉素(GA3)打破青狗尾草种子的休眠,让其在含适宜剂量的除草剂基质上发芽,在暗处生长4d后仅通过测量种子发芽后的幼芽生长、形态差异即鉴定出抗、感除草剂种子,从而达到快速检测的目的。
浅谈微生物农业
吕爱清, 刘桂华
2002, 10(3): 139-141.
摘要(1020) PDF(1024)
摘要:
阐述了微生物农业的理论依据如营养结构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加环原理和墒增厚理等,分析了微生物农业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培育生物量资源、应用微生物技术、实现资源综合利累及引进新物种、开发生态位、增加多功能环、提高系统生产力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