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10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再论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系
程序
2002, 10(4): 1-5.
摘要(1230) PDF(1349)
摘要:
简述了可持续农业发展思想及作为其指导思想的生态学理论近10余年来的发展动向,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独特道路。明确指出中国生态农业是当前推行可持续农业的最现实且有效的途径。
利用RAPD与SSR技术进行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
周晓馥, 庄炳昌, 王玉民, 赵洪琨
2002, 10(4): 6-9.
摘要(1020) PDF(954)
摘要:
利用RAPD和SSR技术对25N野生大豆种群16个样本进行分子标记,从150多个RAPD 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20个,共扩增出146个标记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60个,占总位点的40.8% ,平均遗传距离为0.1536,杂合度为0.3248。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平均遗传距离为0.2209,杂合度为0.6961。聚类分析可将25N野生大豆16个样本分成5类,表明种群内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研究野生大豆种群内及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探索了有效方法,并提出野生大豆核心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取样对策。
盐胁迫对发芽水稻种子质膜透性及物质转化的影响
柯玉琴, 潘廷国, 艾育芳
2002, 10(4): 10-12.
摘要(1669) PDF(1217)
摘要:
盐(NaC1)胁迫下水稻发芽种子的细胞膜透性增加,细胞伤害率加大,胞内K+ 、Na+ 外渗量增加:淀粉酶活性下降,尤其是a-淀粉酶活性迅速降低,使淀粉水解速率减缓,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贮藏组织中淀粉粒形象较密致;同时蛋白酶活性降低,蛋白质转化速率下降,糊粉层胞质中蛋白质残留量增多,干物质消耗减少。耐盐品种“119”水解酶活性受抑程度小于不耐盐品种“78130”,而贮存物质转化速率高于不耐盐品种“78130”,这表明水稻品种耐盐性与上述指标有密切相关关系。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张永强, 毛学森, 孙宏勇, 李文杰, 于沪宁
2002, 10(4): 13-15.
摘要(2496) PDF(2399)
摘要:
干旱胁迫使冬小麦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v/Fm)、可变荧光与最小荧光比(Fv/Fo)、稳态荧光(Ft)、初始荧光到最大荧光1/2点的时间(Tl/2)均明显降低,表明干旱胁迫使冬小麦叶片光系统Ⅱ(PSⅡ)质子醌库(PQ库)容量变小,光系统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光系统Ⅱ潜在活性受到抑制,干旱胁迫直接影响了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和C02同化过程。
水分胁迫后复水冬小麦根系吸水的恢复
刘晓英, 罗远培
2002, 10(4): 16-20.
摘要(2018) PDF(1647)
摘要:
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冬小麦根系吸水功能受到抑制,复水不能使之恢复到对照水平。水分胁迫后复水根系吸水功能的恢复与胁迫时期、胁迫持续时间及胁迫程度有关,在相同水分胁迫程度下早期比中后期水分胁迫后复水根系吸水功能恢复的程度低;水分胁迫持续时间的延长使根系吸水功能恢复程度进一步降低。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在不同水分胁迫时期对根系吸水的影响不同,起始干三叶期的重度水分胁迫后复水其根系吸水恢复程度可超过相应中度水分胁迫,说明早期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不会加剧对根系功能的不利影响。其他时期水分胁迫后复水,胁迫程度的加重对根系吸水恢复有负面影响。冬小麦最大根重与最大根系吸水强度的对比显示,中度水分胁迫下根系吸水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干复水对原有根系活性的激发,而重度水分胁迫下主要取决干新根的增加,胁迫后复水根系吸水功能的不可恢复是冬小麦产量降低的重要因素。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氮素营养效率的影响
唐玉霞, 孟春香, 贾树龙, 智建飞, 胡春芳
2002, 10(4): 21-23.
摘要(1286) PDF(964)
摘要:
试验研究盆栽控制水分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其N素营养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水分胁迫影响其N 素的吸收、运转及产量,其影响程度依次为拔节~抽穗期>抽穗~灌浆初期>灌浆初期~成熟期>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水分胁迫极显著地降低冬小麦的N素营养效率。
苏北淤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水分的研究
胡海波, 陈金林, 梁珍海
2002, 10(4): 24-27.
摘要(1444) PDF(1036)
摘要:
试验研究淤泥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季节动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并受林分影响,春季土壤含水量林地大于农田,且有随林龄增长而土壤含水量增加的趋势。林木根系对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林龄越大其影响层次越深。不同季节间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壤深度增加其差异减小。运用逐步回归(a=0.05)方法,建立土壤含水量(y)及其影响因子(X4为水稳性团粒含量,X9为测土壤水前15d的降水量,X10为水面蒸发量)线性方程为y=486.709+2.061X4+1.786X9-4.451X10,R=0.830。
高梁、谷子根系发育及其抗旱性研究
裴冬, 张喜英, 王峻
2002, 10(4): 28-30.
摘要(1528) PDF(1213)
摘要:
试验结果显示,干旱条件下高粱、谷子根系发育显著增强,平均单位地上部分干物质量所具有的根长分别达到8m/g和1lm/g,对0~100cm 土层土壤水的利用能力可达到凋萎湿度。谷子、高粱主要生理指标光合速率、气孔阻力和叶水势对土壤水分降低的反应并不明显,尤其是高粱,在所试根层土壤水分范围内(14%~30%体积土壤含水量)这些生理指标基本维持恒定,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抗旱性。
高CO2浓度下羊草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
高素华, 郭建平, 周广胜
2002, 10(4): 31-33.
摘要(977) PDF(1064)
摘要:
在高CO2浓度下羊草对土壤干旱胁迫响应的人工模拟试验分析表明,C02浓度升高对羊草具有“施肥”效应,羊草生物量增加20% 以上,光合速率提高50%左右,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干旱胁迫对羊草的影响为负效应,与此相反,高CO2浓度下发生土壤干旱胁迫一定程度抑制了C02的施肥效应.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小气候特征分析
许秀娟, 张嵩午
2002, 10(4): 34-37.
摘要(2047) PDF(1691)
摘要:
根据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9430”的农田小气候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灌浆期冷型小麦“陕229”比“9430”光照度偏小0.3~6.8klx,0~0.2m 土壤温度偏低0.2~3.5℃(8:O0和20:O0地面温度除外),株间气温偏低0.2~1.9℃ ,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分别偏高20~170Pa和1% ~9% ,即冷型小麦的农田生态环境较冷湿,该特征是由“陕229”的生物学特性所形成,有利于抗御小麦灌浆期干热天气的危害。
蔬菜三连栋大棚内外冬季温度变化研究
吴元中, 李军, 杨秋珍
2002, 10(4): 38-39.
摘要(977) PDF(918)
摘要:
采用HOBO PRO SERIES温度观测仪对冬季蔬菜三连栋大棚内外温度变化连续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晴天大棚南门全开,外界温度分别为10℃ 和15"C时棚内对应温度为7.5℃ 和16℃ 左右。棚内最低温度平均持续时间在晴天下106min,结束于6:40~8:20;在阴天下135min,结束于6:50~9:00。在晴天下回升至IO℃ 时间平均在10:30,在阴天下平均在10:40。在晴天下午降至10℃ 时间平均在16:00,在阴天下平均在16:00~19:00。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热量分配状况初探
许秀娟, 张嵩午
2002, 10(4): 40-43.
摘要(1058) PDF(886)
摘要:
根据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9430”农田热量分配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灌浆期冷型小麦“陕229”比“9430”品种株间0.2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的潜热通量分别偏高17.35~67.4Ow/m2和45.39~153.38w/m2,湍流热通量分别偏低33.67~84+25W/m2 和21.24~142.99W/m2 ,通过地面的土壤热通量偏低1O.8O~13.24W/m22。不同温度型小麦农田热量分配的差异是由其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所致,且是导致冷型小麦农田生态环境较冷湿的主要原因。
旱作冬小麦施氮肥与地膜栽培的水肥效应
党廷辉, 郭胜利, 郝明德, 蔡贵信
2002, 10(4): 44-47.
摘要(1392) PDF(899)
摘要:
旱作冬小麦施氮与地膜栽培水肥管理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施用氮肥在小麦生育前期连续干旱年中仍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小麦地膜栽培未表现良好的增产作用。施用氮肥有利于0~100cm 土层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改善,明显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增加小麦的N 素吸收,并促进小麦对P素和K 素的吸收总量。地膜栽培在小麦生育前期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膜际与膜下栽培土壤剖面水分无明显差异,表层土壤湿度的日变化观测表明地膜具有明显的提水保墒作用。
缓释、控释肥料对大豆植株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张秋英, 刘晓冰, 金剑, 王光华, 大崎满
2002, 10(4): 48-50.
摘要(1430) PDF(876)
摘要:
利用缓释或控释肥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大豆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分配、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育期间总干物质的积累,结荚期以前所有缓释肥料的处理均高于对照,尤以LP-40(缓释肥料40d释放型)和LP-70(缓释肥料70d释放型)的处理作用明显,而结荚后仅LP-40、LP-70和LP-SS100A(缓释控释肥料100d,相当正常施肥量的1/2)3处理的干物质量高于对照;缓释时间短的肥料对N 素吸收影响不大,而时间长的则减少前期的吸收,缓释或控释肥料均能增加K+的含量,但对po43- 影响不大,控释肥料LP-SS100A可增产21.9% ,而缓释肥料LP-70和Lp-180A(缓释肥料180d,相当正常施肥量的1/2)分别增产13.1%和12.2% 。
不同磷锌施肥量对大麦产量及其吸收的影响
李惠英, 朱永官
2002, 10(4): 51-53.
摘要(1861) PDF(1125)
摘要:
对“Sahara”和“Clipper”2个大麦品种在不同P、Zn施肥水平下的生长、产量及P、Zn吸收量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缺zn时,高P抑制作物生长,降低作物产量,出现类似于P 中毒症状。随土壤P水平的增加,茎叶中P浓度急剧升高甚至接近毒害水平,而对zn的吸收则下降,P-Zn交互作用显著。2个基因型大麦品种其生长及对Zn的吸收均表现显著差异。
不同氮磷施肥量对天鹰椒产量与性状的影响
王梅芳, 尚兴甲, 邢永会, 陈国生, 孔繁华
2002, 10(4): 54-57.
摘要(1219) PDF(957)
摘要: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法研究了N、P化肥施用量对天鹰椒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P肥增加椒数的作用大干N 肥;N、P肥对单株椒重的作用基本相同;N肥对株高的增高作用大于P肥;随P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分枝下降,且随N 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分枝增多,随N、P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均呈抛物线趋势,先增高后下降;根据肥料效应方程求出干椒4767kg/hm2的目标产量,其适宜施用量为N281.11kg/hm2 、P2 O582.1lkg/hm2
沼气发酵残余物对减少叶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研究
史雅娟, 杨林书, 李国学
2002, 10(4): 58-61.
摘要(1222) PDF(1095)
摘要:
利用沼气发酵残余物(沼液、沼渣,以下简称沼肥)生产低硝酸盐蔬菜的可行性试验表明,与化肥相比,适量沼肥或沼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可明显减少蔬菜体内硝酸盐的积累,等N量的全沼肥较沼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控制效果更好。油菜喷施沼液比灌施降低硝酸盐含量,而菠菜喷施沼液反而比灌施提高硝酸盐含量。相同施肥量下油菜体内硝酸盐含量上等肥力土壤明显高于低等肥力土壤;沼肥或沼肥与化肥配施在高肥力土壤上减少硝酸盐积累的作用比低肥力土壤更明显。施用沼肥对减少大棚油菜积累硝酸盐的作用更明显,而对菠菜作用反之,露地菠菜减少硝酸盐积累的作用明显。
AM 真菌对蔬菜品质的影响
李敏, 刘润进
2002, 10(4): 62-64.
摘要(1411) PDF(1229)
摘要:
大田生产条件下试验研究丛枝茵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4个高效菌种Glomus rnosseae、Glomus versiforme、Gigaspora roseaSclerocystis sinousa对西瓜、黄瓜、芋头和菜豆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AM 真菌能显著提高这些蔬菜维生素C、氨基酸、粗蛋白等营养成分含量,接种Glornus mosseae处理可分别增加菜豆维生素C含量25% 、磷63%,芋头粗蛋白19%、氨基酸总量24% ,黄瓜可溶性糖20% 、磷26%、粗蛋白40% ,西瓜可溶性固形物25% 、维生素C 32% 。
土壤酸度的调节对烤烟根系生长与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唐莉娜, 熊德中
2002, 10(4): 65-67.
摘要(2388) PDF(1669)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石灰调节土壤酸度对烤烟生长和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影响的结果表明,土壤pH值从5.0调节至5.5~6.6,能明显促进根系生长和烤烟对N、P、K元素的吸收,提高N、P、K肥料利用率,土壤pH值调节在7.0以上,根系生长受抑制。随土壤pH 值增加,烟碱、总N、Ca含量增加,总糖、Mg、Mn、Zn、Cu和B含量下降,K 含量变化不大。土壤pH值调节至5.6~6.6,烤后烟叶各化学成分含量较适中,品质较好。酸性土壤施石灰要注意配施适量的Mg肥和微肥。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概况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2002, 10(4): 68-70.
摘要(1109) PDF(1719)
摘要:
近年来植物化感物质的提取、纯化、鉴定及其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化感作用物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它通过影响植物膜系统、激素水平、矿质吸收、呼吸和光合作用等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并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及其机理、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指出植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桓台县高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失动态研究
刘光栋, 吴文良
2002, 10(4): 71-74.
摘要(1345) PDF(1310)
摘要:
试验研究高产农田生态系统条件下N肥施用量和秸秆还田对土体硝态氮(NO3--N)的时空分布动态结果表明,N03--N含量在空间上随土壤深度而降低,这一相关关系可用Y=aXb函数表达。小麦-玉米2季秸秆还田同单季小麦秸秆还田对NO3--N 的动态影响较小,但相同施N 量下未进行玉米秸秆还田0~40cm 土层土壤中NO3--N含量偏高,土体NO3--N有淋失较强的趋势。土体NO3--N含量年度内波动大小与施N量密切相关,0~40cm 土层土壤内NO3--N含量起伏最大,60cm土层以下相对稳定。各土层内NO3--N含量与施N量相关密切,这一相关关系影响到2m土层深度。土体中NO3--N含量周年内出现2次峰值和1次低谷,峰值出现在玉米和小麦收获后,低谷发生在小麦苗期~开花期土体养分大量吸收时期。9月下旬2m土层土壤NO3--N含量可高达10mg/kg,而且有淋失出2m土体的趋势。
自控温室内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龚宪成
2002, 10(4): 75-76.
摘要(1126) PDF(819)
摘要:
阐述了自控温室内土壤盐渍化的原因,指出自控温室内的土壤极易发生盐渍化,这与其自身生产环境和复杂生产条件有关。并简介了防治自控温室内土壤盐渍化有效措施及相关技术指标,为防治自控温室土壤盐渍化,提高自控温室运作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聚丙烯酰胺对几种植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李晓华, 李维国
2002, 10(4): 77-79.
摘要(1415) PDF(1102)
摘要:
用不同浓度聚丙烯酰胺溶液处理苜蓿、狗尾草、沙棘等8种草本、灌木植物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溶液浓度为0.1~1.Og/kg时,对鸡眼草、沙棘、苜蓿、草木樨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对其幼苗苗高、根长的影响除个别有较小抑制作用外,均表现促进作用。当溶液浓度为0.5g/kg时,对兴安胡枝子种子幼苗的根系生长则表现出显著抑制作用,而对荆条种子萌发表现出极显著抑制作用。聚丙烯酰胺各处理浓度均对黄白草、狗尾草萌发表现出极显著或显著抑制作用,而对其幼苗苗高、根长表现出显著促进或较小的抑制作用。
多种微生物复合的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刘秀梅, 聂俊华, 王庆仁
2002, 10(4): 80-83.
摘要(1860) PDF(1976)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多种微生物复合的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阐述了菌种组成、代表产品、作用机制、农业应用及生产工艺最新技术,并指出其发展方向。
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生命参数的研究
秦厚国, 叶正襄, 黄水金, 丁建, 罗任华
2002, 10(4): 84-86.
摘要(1205) PDF(1036)
摘要:
观察了斜纹夜蛾第4代和第5代自然种群各虫态存活率、性比、产卵量和种群趋势指数,应用控制指数分析法分析天敌等因子对斜纹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第4代和第5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卵孵化率分别为88.34% 和89.33% ,蛹存活率分别为57.74% 和61.48% ,幼虫期存活率分别为0.78%和0.63% ,成虫性比接近1:1,雌成虫产卵量平均1723粒和1477粒,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3.145和2.31。在各类作用因子中“蜘蛛”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控制作用最大,控制指数分别高达12.83和9.06,其次是“疾病及自然死亡”等因子。
棉田蜘蛛群落时空生态位研究
上官小霞, 沈文君, 李生才
2002, 10(4): 87-90.
摘要(1332) PDF(1243)
摘要:
对棉田7种主要蜘蛛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从时间、水平空间、垂直空间一维生态位以及时一空(水平和垂直)三维生态位进行宽度值和重叠值的定量估计。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PAR)最大(0.9218),其次为芦苇卷叶蛛(Dictyna arundinacea,DIC)(0.9176),重叠值为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MIS)和彭妮红螯蛛(Chiracanthium japonicum,CHI)最大(0.8083)。水平生态位宽度值除黄褐新圆蛛(Neoscona doenitzi,NE0)最小(0.4307)外,其余集中在0.8814~0.9912间,重叠值多数集中在0.7200~0.9500间。垂直生态位宽度值为草间小黑蛛(Erigondium gramincola,ERI)最大(0.7998),重叠值为草间小黑蛛和温室球腹蛛(Achaearanea tepidariorum ,ACH)最大(0.7600)。三维生态位宽度值为草间小黑蛛(0.7189)最大,重叠值较大为草间小黑蛛和温室球腹蛛(0.3716)、彭妮红螯蛛和芦苇卷叶蛛(0.3715)、草间小黑蛛和彭妮红螯蛛(0.3695)。并据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对这7种蜘蛛进行竞争群的划分,得出明显的竞争群,包括草间小黑蛛、彭妮红螯蛛、温室球腹蛛、芦苇卷叶蛛4种蜘蛛。
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特征初探
李裕红, 严重玲, 黄国勇, 陈怀宇
2002, 10(4): 91-93.
摘要(1318) PDF(1057)
摘要:
对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混交林群落维管植物种类组成丰富,600m2 样地内有38科62属119种,其中以常绿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种子植物地理成分中热带性质属37属占64.91% ,温带成分19属占33.33% ;群落分层现象明显,乔木层可分4个亚层,乔、灌木及藤本植物种类和数量均丰富,草本植物较少;比较群落各部分多样性水平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层间植物。
GIS支持下的井冈山区毛竹种植气候区划
李迎春, 张建萍
2002, 10(4): 94-96.
摘要(1371) PDF(892)
摘要:
根据毛竹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气候条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井冈山区毛竹进行气候分区,在此基础上叠加由遥感监测的井冈山区毛竹实际分布信息,并就区划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福建省营造高效益抗火针阔混交林探讨
李振问
2002, 10(4): 97-98.
摘要(1048) PDF(1183)
摘要:
阐述了营造抗火针阔混交林在降低林分燃烧性、提高林分生长量以及培肥土壤、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营造抗火针阔混交林的关键技术措施,为发展抗火针阔混交林寻求有效途径。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黑荆树引种研究
袁远亮, 孙辉, 唐亚
2002, 10(4): 99-100.
摘要(839) PDF(986)
摘要: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引种黑荆树试验表明,黑荆树适应该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而在海拔1200m、1400m和2200m高度坡耕地与荒地生长的黑荆树状况不同,其地径、株高和冠幅存在显著差异,黑荆树在低海拔比高海拔生长良好,在坡耕地比荒地生长良好,表明海拔高度和立地条件对黑荆树生长影响很大,黑荆树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其应用前景广阔。
泉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对策
黄国勇
2002, 10(4): 101-102.
摘要(801) PDF(890)
摘要:
简述了福建省泉州市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泉州市建设生物多样性总体目标及“九五”规划和保护工程建设现状,并提出“十五”期间进一步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实施规范管理,扩大保护规模,加强湿地保护和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对策。
白银市刘家窑沙区生态防护体系建设研究
杨自辉, 彭鸿嘉, 满多清, 吴春荣, 卢昌社
2002, 10(4): 103-104.
摘要(887) PDF(989)
摘要: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白银市刘家窑沙区实施防治荒漠化的生态防护体系建设,封沙育草,固定流沙,种草养畜,培肥地力,建设经济生态型防护林网使沙区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增加17% 左右,土壤粘粒物质增加23%~37%,土壤持水能力提高3% ,土壤有机质增加25.4% 左右。封育3年的天然植被盖度达50.27% ,生态复合型枸杞经济林网节约水资源38% 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优化方法综述
王宗明, 粱银丽
2002, 10(4): 105-107.
摘要(1227) PDF(1066)
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是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提高其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及优化方法,指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改善施肥模式,合理增加有机能和无机能的投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协调系统内部关系,加大科技投入,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物研究过程中生态场理论的应用
杨从党
2002, 10(4): 108-110.
摘要(1133) PDF(1116)
摘要:
生态场理论是物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现主要应用于森林生态领域研究,而在作物研究领域尚未应用。研究分析了近年来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的研究方向与特性,初步尝试如何在农作物育种、生理和栽培方面应用生态场理论,对现代育种研究和栽培理论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永良15号”优质小麦优化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胡华
2002, 10(4): 111-114.
摘要(1220) PDF(957)
摘要: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田间试验,选择栽培因素基本苗数x1、施N量x2、施P205量x3、施K20量x4为调控因子,以每hm2 产量y和盈利效益yb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永良15号”优质小麦产量、效益和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经微机仿真寻优,决策出7500kg/hm2和6750元/hm2以上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并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的交互作用效应,为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两年期多熟制西瓜、花生主体栽培模式研究
王永歧, 寇长林, 王秋杰
2002, 10(4): 115-117.
摘要(1483) PDF(1117)
摘要:
利用开封沙区光热水肥资源,通过不同作物间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简介了早熟西瓜、无籽西瓜、蔬菜、花生等主要作物栽培模式的布局、介入方式及栽培技术,并对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客观评估,该区传统的小麦花生轮作制2年生产投入0.867万元/hm2,收入1.926万元/hm2,净赢利1.059万元/hm2,而采用该模式栽培2年生产投入1.374万元/hm2,收入5.31万元/hm2,净赢利3.936万元/hm2,比传统模式经济效益提高271.7% 。
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果园复合生态模式研究
刘苑秋, 郭晓敏, 杜天真, 牛德奎
2002, 10(4): 118-120.
摘要(1250) PDF(976)
摘要:
从籽粒苋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分析表明,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果园复合经营生态系统有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可有效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系统人工辅助能的消耗,增加系统物质循环中利用环节,提高物质转化效率。并阐述了3种以籽粒苋为纽带的果园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结构特征。
湖南省不同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黄道友, 王克林, 刘钦云, 邹永霞
2002, 10(4): 121-124.
摘要(1074) PDF(1313)
摘要:
简述了湖南省不同类型区6种高效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并系统分析其结构演变,揭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比较利益驱动、技术构成与科技进步的作用机制。
云南彝族农户庭园系统生物多样性研究——以云南省武定县永兆村为例
蔡传涛, 冯耀宗, 张智英
2002, 10(4): 125-126.
摘要(1226) PDF(860)
摘要:
对云南省武定县永兆村彝族农户庭园生物多样性系统研究发现,该村农户庭园中生物种类109种,其中蔬菜占33.0% ,经济林果占21.1% ,饲养动物占14.7% ,且随历史的变化其生物种类而变化;不同生物种类在农户庭园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出现频率在90% 以上的有13种;农户庭园中生物品种为1~7个,物种丰富度为3.21~7.67,且随庭园结构层次的增加其物种丰富度指数也相应增大。
河南省野菜资源开发利用探析
王广印, 刘会超
2002, 10(4): 127-128.
摘要(1675) PDF(1429)
摘要:
河南省野菜资源有415种隶属91科226属,阐述了该省野菜资源的地理分布和野菜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野菜种类特点、生物学性状、食用部位、采集时期和生境等,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野菜资源的对策。
新疆绿洲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赖先齐, 秦莉, 张风华
2002, 10(4): 129-130.
摘要(1648) PDF(1178)
摘要:
阐述了新疆绿洲农业的结构、功能及演替特征,指出实施绿洲生态农业建设是当前大规模治理风沙危害,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技术体系,包括进一步优化农田防护林体系,推行防御风沙危害的农业技术,实行节水农业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搞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田培肥,有效实行计划生育等,是促进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复合污染系统中交互作用分类方法研究
杨锦忠, 郝建平
2002, 10(4): 131-133.
摘要(1150) PDF(1080)
摘要:
从试验方案、作用源、作用方向、作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有关交互作用概念的界定与计算,指出交互作用对个别污染物质具有强化、弱化与诱导3种作用方式,并由此演绎出2种污染物质之间交互作用的7种类型,归纳出联合作用的正反型、同差型、零差型、同等型四大类型及其l3个子类型。该分类方法强化了关于交互作用的认识,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分析体系,并对半致死剂量指数法进行了改正与扩充。
上海市崇明岛固体废物控制与治理措施研究
徐琼瑜, 王祥荣
2002, 10(4): 134-136.
摘要(1362) PDF(1520)
摘要:
固体废物控制与治理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上海市崇明岛约有2/3的生活垃圾、2/5的工业固体废物、2/5的禽畜粪便尚未得到妥善处理,固体废物污染颇为严重。从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目标出发,分析了崇明岛固体废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适合崇明岛固体废物处理的方法、岛内实施垃圾分类收集的构想及其控制与治理措施。
我国环境政策的改革思路
张敏, 姜学民
2002, 10(4): 137-139.
摘要(1266) PDF(1073)
摘要:
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清晰,造成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的配置方面失灵,政府的干预成为必然。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即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法律手段运用不足,而单纯依靠行政管理来配置环境资源则难以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研究提出了利用政府干预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利用市场机制优化环境资源配置的新思路。作为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的完美结合,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