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从山豆根组培根中提取、分离独脚金属杂草发牙、芽刺激物质的研究
马永清, 稻永忍, 杉本幸裕, BabikerA.G.T.
2003, 11(1): 1-5.
摘要(941) PDF(798)
摘要:
试验研究了从山豆根(Menispermum dauricum DC.)组培根中提取、分离独脚金属杂革[Striga hermonthica(De1)Benth]发芽刺激物质,其提纯、分离过程是首先将发芽刺激物质吸附在XAD-4树脂表面后采用甲醇脱洗,通过乙酸乙脂:水分配提取,活性物质在Sephadix LH2O开口型人工填充柱上进行柱层析,活性组分合并后进一步采用商业提供的C18 Sep-Pak(10g)柱进行柱层析,之后采用分取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提纯、分离,每一步提纯过程中均采用Striga种子发芽实验鉴定活性物质的存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有3种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活性物质与Strigol有十分相似的色谱特性,最后经质谱鉴定为Strigol或Strigol类似物质,并首次报道Strigol是植物的代谢产物。
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活动高峰始盛期预测模型的研究
林文浩, 陈超英, 林乃铨
2003, 11(1): 6-9.
摘要(1434) PDF(959)
摘要:
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时间序列AR(PEmpoasca vitis)活动高峰始盛期的方法,从而提前了虫灾预测的发布时间。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福建省福安茶区,对防治害虫、减少农药用量、优化茶园生态有较好效果。
不同类型水稻籽粒灌浆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黄锦文, 梁义元, 梁康迳, 林文雄
2003, 11(1): 10-13.
摘要(1471) PDF(1189)
摘要:
以3个较大穗型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组合)“IR65600.85”、“培矮64S/E32”、“II优86”为材料,试验研究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有关生理生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3个水稻的强势粒起始生长势均高于弱势粒,从而更早进入灌浆盛期;ADPG 焦磷酸化酶活性强势粒高峰值均出现在花后6d,弱势粒峰值出现在花后12d;淀粉合成酶活性强势粒在花后0~18d高于弱势粒,尔后弱势粒高于强势粒,但“IR65600.85。 ”弱势粒后期活性仅弱高于强势粒,造成3个水稻的弱势粒灌浆不如强势粒,尤其是“IR65600.85”弱势粒生理生化活性更低,其籽粒充实最差,结实率也最低。
不同养分模式对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研究
杨长明, 杨林章
2003, 11(1): 14-16.
摘要(915) PDF(898)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养分模式对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一无机肥配施,特别是厩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可明显减缓水稻植株衰老过程中叶片叶绿素的降解和光合速率下降,并有效抑制和调节叶片超氧化歧化酶(S0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丙二醛(MDA)的增加,显著提高水稻粒重和籽粒产量。
不同水分灌溉下水稻光合特征分析
邹君, 谢小立, 王凯荣
2003, 11(1): 17-19.
摘要(1008) PDF(1022)
摘要:
不同水分灌溉下早稻各处理抽穗晚期群体光合效率相差甚微,晚稻则差异显著,未灌水仅为淹灌处理的39.3%。正常灌水下水稻晴天和阴天均出现光合“午睡”现象,晴天较阴天强烈。阴天上午9:00左右和下午15:00左右光合出现主次2个峰值,晴天全天最大峰值出现在上午10:O0~11:O0左右,而下午峰值则出现在17:00左右。监测数据表明,空气湿度和冠层CO2浓度是影响水稻光合速率的主导环境因子,未灌水处理的光合日变化峰值在晴天会提前出现,而阴天则近似相反,晚稻各处理晴天和阴天均以淹灌处理光合速率最大,未灌水处理最小,配灌介于其间。
高温胁迫下甜瓜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杨秋珍, 李军, 王金霞, 陈掌明
2003, 11(1): 20-22.
摘要(1085) PDF(1005)
摘要:
对比试验研究生殖生长期甜瓜的高温胁迫指标及其生理原因表明,≥40℃的高温对处于生殖生长期的甜瓜有伤害,花粉活性下降的温度明显低于叶片活性下降时的温度,叶片细胞膜受损的温度为≥ 50℃,叶绿素下降的温度为≥ 41℃,对花粉活性影响的温度为≥31℃;≥52℃对甜瓜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均有极显著破坏作用。随着高温时间的延长,甜瓜叶片电导率增加、叶绿素含量及花粉活力下降。高温处理3d的中部、下部叶片电导率比对照增加70%以上,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降低20%以上。用I-KI染色法测定高温处理3d的花粉样品优良率仅有20%,比对照少1/2以上。
遮荫对番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刘贤赵, 康绍忠
2003, 11(1): 23-26.
摘要(981) PDF(953)
摘要:
通过逐个分析3种遮荫水平下各参数变化对番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表明,各环境因子以综合复杂的方式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气孔阻力和水汽压差随环境因子变化最为重要。夏季晴天午间遮荫处理的气孔阻力和水汽压差明显小于对照,气孔阻力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单叶水分利用效率,但水汽压差的增大又使单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由于环境因子日变化的非对称性和2种机制的相互作用,导致3种遮荫水平下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呈浅“L”型,并在12:00~15:00时40%遮荫处理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平均增加22.9%,而75%遮荫处理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比对照显著减少28.1%,表明夏季晴天午间充足供水条件下适度遮荫可提高番茄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夏玉米农田SPAC系统水分传输势能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杨晓光, 刘海隆, 于沪宁
2003, 11(1): 27-29.
摘要(1163) PDF(1004)
摘要:
试验测定华北平原夏玉米农田SPAC 系统不同界面的水势,并计算水流传输阻力结果表明,大气水势和叶水势均呈明显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大气水势日变幅最大,土壤水势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而日变化较平缓。夏玉米植株由下部至上部呈逐渐降低的水势梯度,水流在SPAC 系统传输过程中不同界面间存在明显的水势梯度和较大的阻力,从叶片至大气的阻力远大于由土壤至叶片的传输阻力,证明从叶片至大气阻力对限制与调节作物水分散失强度和数量具有关键作用。
胞质抗除草剂谷子发育及与敏感型常规品种的差异
籍贵苏, 杜瑞恒, 高占成
2003, 11(1): 30-32.
摘要(1550) PDF(923)
摘要:
以对除草剂敏感的常规品种“豫谷2号”为对照,试验研究抗除草剂谷子“0971”的生长发育特点结果表明,“0971”苗期发育慢,抽穗晚,但后期发育加快,并很快与“豫谷2号”各性状相持平。由于灌浆速度慢和灌浆时间短,“0971”穗干物质量明显处于劣势。
“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增产因素分析
杨从党, 贺庆瑞, 郑学玉, 黄庆宇, 朱德峰
2003, 11(1): 33-35.
摘要(1208) PDF(993)
摘要:
试验研究了“汕优63”不同产量水平下(7.1~15.5t/hm2)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增产因子结果表明,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实粒数决定,产量<12t/hm2时产量随总穗粒数增加而提高,而 > 12t/hm2 时产量则随穗数增加而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 < 5.5万个/m2 时颖花数随总穗颖花数提高而提高,而 > 5.5万个/m2 时颖花数则随穗数增加而增加。穗粒重与穗粒数呈正相关,穗粒数每增加1粒则穗粒重提高0.0241g。
AM 真菌对花生与甘薯产量的影响
刘润进, 李敏, 石兆勇, 韩义洲, 李晓林
2003, 11(1): 36-37.
摘要(1559) PDF(1081)
摘要: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研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 Berch及混合菌种[Glomus mosseae Nicolson & Gedermann+Sclerocystis sinuosa (GeM.Bakshi)Almeida & Schenck]对花生与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AM 真菌能显著促进花生植株生长健壮,增加单株果数,单位面积产量比对照增加21.3% 。接种Glomus versiforme处理的甘薯植株高度和茎叶质量均低于对照,未增加植株生长量和产量;混合菌种处理则提高甘薯的生长量和增加单株薯块数,其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对照的1.6和1.4倍,表明大田应用时不同作物应采用不同AM 真菌。
防治蔬菜枯萎病的芽孢杆菌对植物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高芬, 郝变青, 马利平, 乔雄梧
2003, 11(1): 38-40.
摘要(962) PDF(759)
摘要:
将拮抗菌制成液体培养,黄瓜、西瓜、青椒经处理后测定其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3种植物经5个菌株的液体培养处理后,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B-1,3-葡聚糖酶活性比对照均有明显提高,98-Ⅱ和96-Ⅱ使青椒、黄瓜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提高477.78%和150.00%;96-Ⅱ和94-Ⅲ 使黄瓜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419.64%和115.66% ;94-II使西瓜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09.24%;98-I使黄瓜B-1,3-葡聚糖酶活性提高23.90%。拮抗菌处理后诱导植物体内产生一些有益于植物抗病性增强的生理生化反应,是拮抗菌制剂防病的机理之一。
应用多效唑常温保存甘薯试管种质的研究
张希太
2003, 11(1): 41-43.
摘要(1081) PDF(1145)
摘要:
以3.6~36.0umol/L浓度的多效唑处理“徐薯18”试管苗,可降低其生长强度,提高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在“MS+IBA 0.984umol/L”培养基中添加0.216~28.8umol/L浓度的多效唑,可使“徐薯18”试管苗在常温下保存1年以上。外源赤霉素能消除甘薯试管苗的多效唑后效应,0.289~0.434umol/L浓度的赤霉素可使保存后的甘薯试管苗生长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集成研究
谢高地, 陈沈斌, 齐文虎, 杨星卫, 刘成良
2003, 11(1): 44-47.
摘要(914) PDF(1116)
摘要:
研制开发了水稻精准种植信息处理系统和精准农业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测产应用系统,水稻精准种植信息处理系统由农田GIS和农田DSS组成,采用面向空间、对象和用户的基本设计思想,具有网络化、构件化、层次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开放性等特点;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动测产应用系统充分采用低成本高精度全球定位DGPS技术、RS遥感图像识别技术、数字地球GIS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技术,在收割过程中可直观、准确地提供地块的粮食产量及产量分布。
精准农业土壤采样密度研究——以上海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为例
齐文虎, 谢高地, 丁贤忠
2003, 11(1): 48-52.
摘要(1074) PDF(1336)
摘要:
通过土壤密集采样识别农田土壤物理生化性状的空间差异,构建土壤与农作物产量关系模型,用间接方法提高土壤性状信息的分辨率并定量评价这些信息的可靠性非常必要。在评价多种插值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科学院上海精准农业示范基地每公顷3个样本、等距离系统抽样的280个土壤有机质样本采用克立格方法进行插值,估算样本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分析估算的可靠性,并与距离倒数函数插值法进行对比。对几个减少样本数量的方案进行分析,提出在满足精准水稻种植管理分区要求前提下可减少1/2原有土壤采样样本,并给出适于水稻精准种植土壤采样设计的逐步优化方法。
精准农业水稻最佳氮肥施用量研究
薛正平, 杨星卫, 段项锁, 丁美花
2003, 11(1): 53-55.
摘要(996) PDF(1155)
摘要:
利用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施N肥总量与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累积及其产量结构的关系,建立了施N肥总量-水稻产量关系模型。施N 肥总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形变化,即施N 肥量增至一定水平后则产量下降,N 肥报酬递减。中等肥力田块最高产量施N 肥量为340.5kg/hm2;经济效益最佳的施N 肥量为205.5kg/hm2,两者相比施N 肥量减幅为39.6%,而产量仅减少2.8%,高、低肥力田块最佳施N 量差异很大。
土壤速效磷含量空问插值方法比较研究
肖玉, 谢高地, 安凯
2003, 11(1): 56-58.
摘要(1202) PDF(1147)
摘要:
采用土壤空间变异及其插值方法,对上海五四农场现代化农业园区水稻田60m×60m 间隔采样,得到280个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全N、全P等采样数据,用逆距离加权、球面多项式、局部多项式、辐射基础函数、简单克立格、通用克立格、平常克立格(指数模型、球形模型、高斯模型、静态模型)等插值方法,对该区土壤速效磷含量的140采样点进行插值,得到各种插值的速效磷连续空1'4分布,将插值所得拟合值与同期测得的另140个采样点数据进行比较,则局部多项式插值、球面多项式和3种克立格插值方法效果较好,其中局部多项式插值方法效果最佳,平常克立格的静态模型、高斯模型和球形模型插值效果较佳。
稻田变量施肥作业图的形成与施肥模型应用
汪金舫, 李本银, 颜廷梅
2003, 11(1): 59-61.
摘要(1288) PDF(1118)
摘要:
对130hm2弱碱性壤质水稻田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进行研究,将田块划分为75m×75m的网格,采用DGPs定位取0~20cm 表层土样281个,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等养分的空间分异特性有明显差异,75m 的取样间距较好地反映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状况。利用土壤养分丰缺判断指标和结合Kriging内插法,绘制出养分的空间分异等值线图,并建立N、P、K 肥变量施用的数学模型。水稻施肥试验产量稳定保持在8250~9000kg/hm2
精准农业土壤养分与水稻产量关系模型研究
段项锁, 薛正平, 杨星卫, 陆贤
2003, 11(1): 62-65.
摘要(1340) PDF(1175)
摘要: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海精准农业示范基地土壤养分要素与水稻产量的定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N 等营养要素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产量对土壤P含量高低的反应最为敏感;pH 值及盐分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对主成分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养分主成分中速效氮起主要作用,酸碱特性主成分中以pH 值最能反应土壤酸碱性状。运用土壤养分要素主成分建立的土壤水稻产量模型平均绝对误差406.5kg/hm2,平均相对误差4.88%,效果良好。
精准农业农田地理信息系统设计
安凯, 谢高地, 冷允法, 肖玉
2003, 11(1): 66-69.
摘要(1247) PDF(1507)
摘要:
提出了适合精准农业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对FGIS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功能模块划分,定义了各功能模块应具备的功能,并得出精准施肥作业处方图。
精准农业经济效益分析方法探讨
吕耀, 丁贤忠, 谢高地
2003, 11(1): 70-73.
摘要(807) PDF(1327)
摘要:
用部分预算法与投资分析法分析水稻精准变量施N 肥结果表明,自购价格昂贵的大型联合收割机不可行,如改为租赁则部分预算法结果显示该项目每年增加4.8228万元净收益,投资分析法结果显示项目运行10年可盈利27.8135万元,内部收益率为24%。部分预算法需较多生产方面的技术数据,因而更适宜于已实施项目;而无论项目实施与否均可用投资分析法分析,并作进一步的敏感性分析或全面反映项目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国民经济分析。
沙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
张鼎华, 翟明普, 贾黎明, 林平
2003, 11(1): 74-77.
摘要(1392) PDF(1002)
摘要:
试验测定了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沙地土壤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及一些水分常数,研究分析了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以及有机质影响沙地土壤水分运动的机理。结果表明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几个水分常数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土壤水吸力相同时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含水量也越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和 < 0.01mm 物理性粘粒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沙地土壤有机质是影响水分动力学参数最重要的因子之一。
玉米施镁对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杨利华, 郭丽敏, 傅万鑫
2003, 11(1): 78-80.
摘要(1327) PDF(1042)
摘要:
玉米施Mg与N、P、K 肥料利用率呈曲线关系,适量施Mg对玉米吸收N、P、K 的促进作用极显著。与仅施N、P、K 肥的对照相比,玉米施用MgO 66.7kg/hm2 可分别提高N、P、K 肥料利用率27.61%、18.03%和118.73%,增产6.19%;分别提高籽粒蛋白质、赖氨酸和淀粉含量3.40%、7.14%和17.15%,降低脂肪及糖分含量2.59%与10.86%,而过量施用Mg有抑制N、P、K在植株体内积累的趋势,对产量无益。
天鹰椒吸肥特点及氮、磷肥应用效果
尚兴甲, 王梅芳, 邢永会, 陈国生, 孔繁华
2003, 11(1): 81-84.
摘要(1167) PDF(965)
摘要:
天鹰椒运用饱合D-最优设计试验方案的N、P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当天鹰椒产量为3826kg/hm2 时,平均养分吸收量N 为274kg/hm2、P2O557kg/hm2、K20 265kg/hm2、Ca 124kg/hm2、Mg26kg/hm2,天鹰椒N、P肥配比适宜可获得较高效益,适宜N、P施肥量N 为281.1kg/hm2 、P20582.1kg/hm2 ,最高产量可达4767.2kg/hm2 ,效益达15131元/hm2 ,产投比为l7.71:1。
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锌素的平衡分析
林匡飞, 徐小清, 项雅玲, 金霞, 邵志慧
2003, 11(1): 85-87.
摘要(1422) PDF(806)
摘要:
湖北江汉平原农田生态系统麦-稻、稻-稻、油菜-大豆、油菜-花生、小麦-芝麻、小麦-棉花、青椒-大白菜、萝-茄子等8种种植模式农田Zn素的循环研究表明,土壤Zn的输入途径和输入量顺序菜田和水田为有机肥> 降雨>归还> 灌溉>种子(种苗),旱地为降雨> 有机肥> 归还>灌溉>种子(种苗),输出途径作物收获占96%~97.6%,平均96.7%,农田Zn流失和淋溶损失相对较少。该区域菜田Zn素盈余较多,稻田一盈一亏,旱田施有机肥和施Zn肥处理Zn有盈余,不施Zn肥和有机肥2种模式出现亏缺。
农牧交错带土壤营养元素分布及其改善途径——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
刘全友, 童依平, 孙建华, 李继云
2003, 11(1): 88-90.
摘要(1029) PDF(876)
摘要:
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61个表层土样测定分析表明,有32.0% 的土样有机质含量 < lg/kg,40% 的土样有机质含量为1~3g/kg,属中等水平,仅有28% 的土样有机质含量为3g/kg。大量元素中32.7% 的土壤缺N,58.9% 缺P,19.5% 的土壤缺K;微量元素中100.0% 的土壤缺Mo,88.7% 的土壤缺Zn,52.7% 的土壤缺B,24.3% 的土壤缺Mn等。并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不同地型各类土壤合理施肥、退耕增产及其沙化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对策。
高产农田土壤硝态氮淋失与地下水污染动态研究
刘光栋, 吴文良
2003, 11(1): 91-93.
摘要(2765) PDF(1864)
摘要:
对桓台县区域农田监测研究表明,水肥管理不同的2个监测区域郭家区、李家区高产农田土体内NO3--N淋失迁移动态有差异,地下水污染亦不同。春天始土体内NO3--N含量趋于持续降低,浅层地下水NO3--N含量则持续升高,雨季后地下水中No3--N含量尤剧烈升高,并达年内最高值,表现出农田N 肥对地下水的直接污染,这可能与李家区灌溉次数多、土壤质地较轻和地下水位较浅有关。
土壤甲烷氧化菌及水分状况对其活性的影响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11(1): 94-97.
摘要(1540) PDF(1668)
摘要:
阐述了土壤中甲皖氧化的机理及土壤水分状况对甲烷氧化的影响,土壤中甲烷氧化分4步进行,首先甲烷在sMMO 或pMMO作用下氧化成甲醇,甲醇在甲醇脱氢酶作用下氧化成甲醛,甲醛是甲垸氧化菌合成体细胞的碳源,甲烷氧化菌Type I利用RuMP途径把甲醛转化为细胞合成的中间体,TypeⅡ则利用丝氨酸途径,同时甲醛在甲醛脱氢酶作用下氧化为甲酸,后者再在甲酸脱氢酶作用下氧化为CO2,从而完成甲垸氧化。甲烷氧化菌Type 1只含pMMO,而Type 1I既含sMMO又含pMMO,因此其生存力更强。土壤中甲烷氧化主要发生在10cm 左右的土层中,明显受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甲烷氧化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变化为20%~70%问,主要取决于土壤机械组成和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郎印海, 蒋新, 赵其国, 和文祥
2003, 11(1): 98-101.
摘要(1289) PDF(1333)
摘要:
磺酰脲除草剂是一种高效、低毒、低用量(10~40g/hm2 )的新型除草剂,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田间杂草的控制,在土壤中降解途径主要为水溶性光分解、醇解、化学水解和微生物分解,且4种降解途径下各自产生不同的降解产物。对土壤中磺酰脲除草剂降解产物的测定多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酶连免疫吸附和生物检测,各测定方法均有利弊,色谱法需繁琐的纯化程序提纯样品以达到检测极限0.1ug/kg,生物检测和免疫吸附法测定快速、灵敏度高但缺乏专一性。结合生物降解模型研究,阐述了磺酰脲除草剂的降解机制。
重金属铜、镉对蝌蚪毒性的研究
杨再福, 陈立侨, 陈华友
2003, 11(1): 102-103.
摘要(1404) PDF(1391)
摘要:
试验研究铜、镉对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结果表明,Cu2+对蝌蚪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201mg/kg、0.138mg/kg和0.118mg/kg,Cd2+对蝌蚪24h、48h和96h的LC50分别为32.1mg/kg、23.3mg/kg和18.9mg/kg。Cu2+和Cd2+共存对蝌蚪24h、48h和96h联合毒性的相加指数AJ分别为1.03、1.12和1.20,均为协同作用。
化感作用在杂草控制中的应用
李寿田,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杜昌文
2003, 11(1): 104-106.
摘要(1519) PDF(1930)
摘要:
杂草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而大量施用除草剂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增加杂草抗药性。利用植物相互间化感作用控制杂草非常有效,抑草植物通过释放化感物质并与杂草竞争生存环境,进而对杂草发芽和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轮作、耕作等措施影响植物残茬化感物质的释放,造成抑草效果不同。化感育种是解决杂草危害的最有效途径,可使植物具有对杂草抑制作用的化感性状。
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生态水环境失调机理探析
那平山, 张明如, 徐树林
2003, 11(1): 104-1116.
摘要(1285) PDF(1051)
摘要:
阐述了大兴安岭林区湿地特征和生态水环境失调机理,指出该区大气转暖期的温室效应增加,原始森林被砍伐,湿地排水造林,三者相互制约,促使降水径流加速,冻结滞水层融深和融水量加大,地面蒸发作用增强,并人为加大湿地及其流域内地表积水和地下径流向山地河谷排泄,导致湿地生态水环境失调,由此造成大兴安岭针叶森林、冻结滞水层分布区向北和高海拔退缩,森林生态水环境随之失调恶化。
酸沉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王代长, 蒋新, 卞永荣, 徐仁扣, 贺纪正
2003, 11(1): 107-109.
摘要(1366) PDF(1091)
摘要:
阐述了酸沉降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指出由于矿质燃料的燃烧、人为排放SO2和NOx导致气溶胶和云雨逐渐酸化。当森林暴露在高浓度SO2>和NOx下时森林会衰退,表现为叶片发黄和落叶甚至死亡,土壤持续酸化导致盐基离子淋失和土壤溶液中铝离子富集是森林衰退的主要机制,土壤养分亏缺也是森林衰退的主要原因。在酸沉降敏感地区水体酸化和铝离子富集造成湖泊和河流严重酸化及鱼类大量损失。酸沉降与气态污染对水生与陆地生态系统造成大面积损害,并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型态特征分析
尤凤春, 段英, 史印山, 王宏, 王跃峰
2003, 11(1): 110-103.
摘要(1294) PDF(1409)
摘要: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5省市及相邻省73个观测站1965~2000年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主成分(EOF)、正交旋转主成分(RE0F)、奇异谱(SSA)等方法,对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异常型态特征及各主要振荡准周期进行了诊断分析。
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植物繁殖体的热值研究
林益明, 郭启荣, 黎中宝, 林鹏, 郭志坚
2003, 11(1): 117-119.
摘要(1143) PDF(1132)
摘要:
对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l8种植物繁殖体(花或果)的热值和灰分含量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8种植物繁殖体的灰分含量为21.8~77.4g/kg,平均为46.7g/kg;植物繁殖体具有较高的干物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除壳斗科青冈果的干物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较低外),其余植物繁殖体的干物质量热值为20153.8±50.9~28533.3±37.2J/g,去灰分热值为20900.7~29552.9J/g,植物繁殖体具有较高的热值含量是其功能的具体表现。
苏铁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傅瑞树
2003, 11(1): 120-121.
摘要(1148) PDF(948)
摘要:
采用人工模拟冷冻试验研究苏铁抗寒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苏铁原生质膜透性及束缚水随温度的变化极为显著,不同年龄的苏铁抗寒性指标有明显差异,随苏铁叶龄的增加其原生质膜透性降低,苏铁叶片冻害敏感指数下降,束缚水及其占总含水量的比例增加,抗寒性增强。
彰武松生长及适应性初步研究
黎承湘, 张学利, 刘淑玲, 刘亚萍, 雷泽勇
2003, 11(1): 122-123.
摘要(1199) PDF(1097)
摘要:
彰武松是赤松的天然杂交新变种,经繁殖观察研究表明,其顶芽饱满、长势旺盛,无性嫁接愈合能力强,生长速度快,1年生、2年生彰武松实生苗的地径和苗高均大于同龄樟子松、赤松、油松,2年生苗高分别为樟子松、赤松、油松的136%、151%和133%。彰武松与l1年生樟子松树高比为1.82:1,地径比为1.47:1,差异显著。彰武松有较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是“三北”地区很有发展前景的优良造林树种,值得大力繁殖推广。
李子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李品荣, 陈强, 常恩福, 周洪昌, 王锡全
2003, 11(1): 124-126.
摘要(1291) PDF(1223)
摘要:
李子具有易栽植,生长势强,开花结实早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花红李、奈李和金沙李3品种中种植花红李和奈李可获较高收入,合理密植可提高李子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赤霉素能促进李子开花结实。在滇东南岩溶地区宜发展种植奈李和花红李2 品种,采用2m×3m 株行距定植,林下混种矮秆农作物,于初花和幼果期各喷1次200mg/kg浓度赤霉素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广东省顺德古银杏的初步研究
梁红, 冯颖竹, 王英强, 潘伟明
2003, 11(1): 127-129.
摘要(1315) PDF(1166)
摘要:
对广东省顺德市清晖园内1株古银杏雌树及近年栽种的银杏树进行物候观测调研表明,该古银杏树虽生长于北纬23°以南,年均温度22℃ 以上,仍能每年开花结实。与该省其他地区的银杏树相比,顺德银杏物候期包括萌芽、开花和种子成熟等各主要时期均较迟。该株银杏种核形态以及过氧化物酶分析均表现出自身特性,它可能是1个新品种或变种。
森林采伐作业的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
邱仁辉, 周新年, 杨玉盛
2003, 11(1): 130-132.
摘要(1239) PDF(1234)
摘要:
阐述了森林采伐作业引起林地土壤的干扰与压实、土壤养分变化、保留木的损伤以及采伐作业对溪流水质的变化、林木更新和生长的影响,简介了可减少立地破坏的采伐作业技术和采集机械应用的新进展,并指出我国开展森林采伐作业环境保护技术的对策。
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集约经营对策
金正道
2003, 11(1): 133-134.
摘要(1381) PDF(1183)
摘要:
人工林经营是培育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经营粗放,质量较差。简述了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并提出集约经营方向与发展对策。
荒坡地新建果园作物问种模式生态结构及功能研究
曾馥平, 王克林, 苏以荣, 李玲, 肖润林
2003, 11(1): 135-138.
摘要(940) PDF(902)
摘要:
通过分析荒坡地新建果园5种优化模式的生态结构和功能表明,随重复种植的增加,5种间种模式土壤的有机质年均增加5%~20%,全N年增加7%~40%,全P年增加8%~70%,全K年增加15%~80%;顺坡垦植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第1年平均达1415.2t/km2 和790.7m3/hm2,花生-秋大豆水土保持最好,其次为春大豆-秋大豆、西红柿-白菜和辣椒-西红柿,其土壤平均侵蚀量和地表径流量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44.19%、38.24%、39.52% 、37.56% 和22.40% 、9.28% 、24.11% 、21.16% 。5种模式中辣椒-西红柿生物量最高,年均达10.028万kg/hm2,其次是花生-秋大豆,年均达7.703万kg/hm2,西红柿-白菜的生产力最高,达1.539万kg/hm2,其次是辣椒-西红柿,达1.380万kg/hm2;辣椒-西红柿投能效率最高,年均达2.96,其次为花生-秋大豆、西红柿-白菜、春大豆-秋大豆和旱稻-红萝卜,分别为2.08、2.01、2.00和0.96,与对照相比辣椒-西红柿产出能最高,其次为花生-秋大豆、春大豆-秋大豆、西红柿-白菜和旱稻-红萝 ,分别提高614.77%、433.01%、390.39%、316.07%和133.24%。
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郭素萍, 张金柱, 李保国, 于宗周, 周怀军
2003, 11(1): 139-141.
摘要(1284) PDF(916)
摘要:
试验研究了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丘陵区、低山区、中山和亚高山区的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实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层层拦蓄与蓄排结合,坡面与沟道排水体系结合,使3个类型区在普降暴雨下土壤蓄水量分别达到320mm、276.4mm和309.1mm,年土壤侵蚀量分别为38.2t/km2、148.6t/km2 和44.9t/km2,分别比对照减少89.3% 、91.7% 和77.8% ,防洪减灾效果显著。
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
王爱玲, 高旺盛, 洪春梅
2003, 11(1): 142-144.
摘要(1128) PDF(1244)
摘要:
2年试验研究初步表明,华北灌溉地区夏季麦秸覆盖直接还田较焚烧处理可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增加。秸秆焚烧初期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P、K)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尤其是速效磷含量远高于秸秆还田处理,但至收获时差异不大;秸秆焚烧比秸秆还田处理除草效果好,且可使部分病虫害减轻,但有的病虫害却因秸秆直接还田而加重。
玉米秸秆整株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赵四申, 张西群, 贾素梅, 段汝浩, 王月英
2003, 11(1): 145-147.
摘要(1117) PDF(1159)
摘要:
简述了玉米整株还田技术、所需配套机具和工艺特点以及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效应的影响,玉米秸秆整株还田经过1年腐解其腐解率达90% 以上。玉米整株还田耕深20cm,秸秆在8cm 土层以下覆盖率达95%以上,能保证冬小麦播种质量,小麦基本苗及分蘖测定分别比粉碎还田增加23株和0.2个,小麦生育期干物质量及千粒重分别增加8.95%和1.33%,小麦产量提高3.81%。
喜玛拉雅地区山地旱冬瓜轮歇与问作系统研究
沈立新
2003, 11(1): 148-149.
摘要(1269) PDF(1060)
摘要:
种植在农地上的旱冬瓜能促进农作物生长,据测定lt旱冬瓜树叶干物质量的肥力相当于14.3kg硫酸铵、2.4kg过磷酸钙和2.2kg硫酸钾,农户习惯以鲜叶6000~7500kg/hm2替代1.5万kg/hm2水稻种植的有机圈肥,并分析了喜玛拉雅地区印度东北部和中国云南省以旱冬瓜为基础的混农林轮作丢荒管理系统。
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治理开发对策
宋宗水
2003, 11(1): 150-151.
摘要(1070) PDF(922)
摘要:
水资源不足与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准噶尔盆地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简述了准噶尔盆地治理开发现状,指出实行膜下滴灌,保护与培育荒漠植被,防止沙漠南侵,积极治理与合理开发并重是该地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途径。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展望
宗良纲, 卢东, 杨永岗, 肖兴基, 周泽江
2003, 11(1): 152-154.
摘要(1504) PDF(1634)
摘要:
简介了有机农业的起源、内涵和国外有机食品的发展概况以及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阐述了我国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的战略意义,并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的对策。
河北省小麦品质现状及改良对策
王彦梅, 钟冠昌, 李俊明, 安调过, 纪军
2003, 11(1): 155-156.
摘要(1383) PDF(1093)
摘要:
对近年河北省小麦品质性状分析表明,小麦育成品种的品质已有较大提高,但优质麦育种手段落后,种质资源匮乏,尚未彻底解决优质麦供需矛盾。并提出加快优质麦育种改良的对策。
三江平原沼泽与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关系
尹喜霖, 初禹, 杨文
2003, 11(1): 157-158.
摘要(1160) PDF(905)
摘要:
简介了三江平原沼泽资源现状,分析了沼泽形成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间的关系,沼泽开发对“三水”减少的影响以及沼泽在“三水”循环转化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并提出保护沼泽的对策。
有机固体废弃物好氧高温堆肥化处理技术
黄国锋, 吴启堂, 黄焕忠
2003, 11(1): 159-161.
摘要(2684) PDF(2320)
摘要:
好氧高温堆肥化是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关键技术是如何为微生物繁殖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堆肥水分含量、pH 值、C/N 值、通气量、翻堆频率等均影响堆肥化的进程和效率。结合城市污泥、城市垃圾及家禽粪便垫料堆肥化处理的生产经验,阐述了堆肥过程的主要技术要求及其调控方法。
生态营养学理论在环保型饲料生产的应用
方热军, 汤少勋
2003, 11(1): 162-164.
摘要(938) PDF(984)
摘要:
从营养生理角度综述了动物营养及饲料科学最新研究进展,阐明采用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配制日粮可降低N 的排泄和节约蛋白质资源;饲料添加植酸酶等酶制剂可减少粪中40% 左右P的排泄;微量元素螯合物和微生物制剂的应用可大大提高微量元素利用率,减少甚至杜绝抗生素在饲料中的添加。并提出生产生态环保型饲料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