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牙鲆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I.组织特异性研究
黎中宝
2003, 11(2): 1-4.
摘要(905) PDF(854)
摘要: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AAT、EST、SOD、MDH、LDH和ME等位酶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t S.)]心脏、肌肉、鳃、眼晴、肾脏、肝脏、肠、脾、胃组织器官中表达,并分析了各种酶的等位酶位点表达以及酶谱表型。研究结果表明EST、SOD、MDH和ME 4种等位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相同,AAT、LDH 2种等位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可能是受不同基因位点或同一基因位点不同等位基因控制的结果,与各组织完成特有生化代谢活动有关。
快大型肉用种鸡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王光瑛, 陈清森, 李文迹
2003, 11(2): 5-7.
摘要(1394) PDF(1016)
摘要:
以RAPD技术对AA、科宝和艾维茵3种肉鸡的父母代父本和母本共6个群体用28个引物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6个群体平均相似指数为70.7%,艾维茵鸡母本与科宝鸡母本问相似指数最大达81.0%;艾维茵母本与AA鸡父本间相似系数最小为61.2%。品种内相似指数不完全大于品种间相似指数,艾维茵母本与AA 鸡父本配套可望获得较好的杂种优势。DNA标记技术为探讨外来鸡种的遗传资料提供了手段,对引进品种的选择和如何配套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阿魏酸与肉桂酸对杉木化感作用的生物评价
曹光球, 林思祖, 杜玲, 林桂莲, 刘雁
2003, 11(2): 8-10.
摘要(2338) PDF(1734)
摘要:
通过绿豆、大豆、黄瓜、空心菜及玉米等种子发芽的生物评价,分析研究阿魏酸和肉桂酸对杉木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阿魏酸对5种蔬菜种子作用表现为高浓度抑制萌发和生长,随浓度的降低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肉桂酸除对空心菜发芽表现为高浓度促进生长外,对其余种子作用表现为高浓度抑制萌发和生长,随浓度的降低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
不同类型水稻籽粒灌浆过程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黄锦文, 梁康迳, 梁义元, 林文雄
2003, 11(2): 11-13.
摘要(1497) PDF(1208)
摘要:
研究不同类型水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灌浆前期强势粒灌浆速率均高于弱势粒,后期则相反。新株型稻“IR65600.85”强、弱势粒属异步灌浆型,导致弱势粒充实度更差。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为灌浆前期强势粒IAA及ABA 含量较高, ABA/IAA、ABA/GA1+3和ABA/(IAA+GA1+3+ZRs+ABA)值均较高,而弱势粒则相反,尤以“IR65600.85”弱势粒更突出,籽粒充实度更差,结实率较低。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多胺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郭玉春, 林文雄, 吴杏春, 梁康迳, 梁义元
2003, 11(2): 14-17.
摘要(1072) PDF(1035)
摘要:
试验研究表明,处理前期(7~14d)UV-B辐射增强使“汕优63”水稻精氨酸脱羧酶(ADC)、鸟氨酸脱羧酶(ODC)和S-腺苷蛋氨酸脱羧酶(SAMDC)活性分别增加165.74%、104.60%和89.6O%,“南川”(NC)这3种酶活性分别增加59.91%、41.3O%和23.68%,新品系“IR65600.85”在UV-B辐射胁迫下多胺脱羧酶活性表现与前2品种略不同,即ADC和0DC 活性分别提高115.93%、14.45%,而SAMDC 活性下降33.O1%。处理后期(21~28d)随UV-B辐射累积量的增加,这3种酶活性均有所下降,其中ODC和SAMDC活性降幅大于ADC,其中“汕优63”ADC和ODC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89.72% 、3.71%,“南川”则分别增加73.95%、27.38%,“IR56500.86”ADC活性增加94.41%,ODC活性却下降13.57%。处理后期(21~28d)3类水稻“汕优63”、“南川”和“IR65600.85”SAMDC分别下降4O.O6%、19.2O%和38.21%。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变化趋势则相反,即处理前期(7~14d)呈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处理后期(21~28d)则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结果引起多胺(PA)含量特别是腐胺(Put)含量明显上升。水稻对UV-B辐射增强的反应具有基因型差异。
大气中臭氧浓度变化对蔬菜的影响研究
郭建平, 王春乙, 温民, 白月明
2003, 11(2): 18-20.
摘要(1059) PDF(1085)
摘要:
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对菠菜和青菜进行不同O3浓度熏气试验结果表明,当大气中O3,浓度升高,菠菜和青菜气孔阻力增大,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大幅度降低,当O3,浓度达200umol/kmol时,菠菜和青菜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不足对照的1/9和1/3,地下部生物量分别下降79.8% 和69.3%。
丛枝菌根真菌对棉花耐盐性的影响研究
冯固, 张福锁
2003, 11(2): 21-24.
摘要(1623) PDF(1606)
摘要:
盆栽灭菌试验研究丛枝(AM)真菌对棉花耐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盐渍化土壤和人工模拟盐渍条件下接种AM 真菌处理的生物产量显著高于不接种处理,相同土壤下菌根真菌对棉花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随盐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表明AM 真菌与植株建立的共生关系有利于棉花在盐渍土壤中生长。盐胁迫下棉花植株对P的需要量增加,接种AM 真菌可提高植株含P量,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棉花的耐盐性。
不同生境下水稻稻米品质因子分析
梁康迳, 林文雄, 陈志雄, 李亚娟
2003, 11(2): 25-28.
摘要(1042) PDF(1390)
摘要: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生境下62个水稻品种中13个稻米品质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以前5个主因子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89% 统计,垩白(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碎米率)、粒形(糙米宽厚比、糙米长宽比)是影响早季稻米品质主要因素;糙米宽、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晚季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主因子之间早季垩白与碎米率、糙米宽厚比和糙米长宽比、碎米率与糙米宽厚比表现正向相关,晚季糙米宽与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与糙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糙米长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正向相关。主因子之间早季垩白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碎米率、糙米宽厚比和糙米长宽比,碎米率与糙米长宽比,糙米宽厚比与糙米长宽比表现负相关,晚季糙米宽与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长和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与糙米长,精米率与直链淀粉含量表现负相关。
盐胁迫下珠美海棠体内离子分配与叶片耐盐量研究
冯学赞, 王玉珍, 罗景兰, 安忠民, 周贵连
2003, 11(2): 29-31.
摘要(1201) PDF(938)
摘要:
对NaC1胁迫下珠美海棠体内K+ 、Na+、C1-含量变化及电解质渗透率测定结果表明,NaC1胁迫下珠美海棠对K+的吸收及向地上部分运输能力基本保持不变,K+、Na+、C1-含量随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1-向地上部分运输的能力大于K+、Na+,Na+对珠美海棠的伤害远远大于C1-,叶片耐Na+量为5.76g/kg,耐C1-量为14.17g/kg。
华北平原冬小麦相对蒸散与叶面积指数及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王靖, 李湘阁, 刘恩民, 于强
2003, 11(2): 32-34.
摘要(1379) PDF(1164)
摘要:
冬小麦相对蒸散(农田蒸散量ET 与自由水面蒸发量ETo之比)表征冬小麦受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状况制约下的耗水规律。冬小麦生长季利用大型蒸渗仪测定农田蒸散,用E601型水面蒸发器测定水面蒸发,并用平行观测方法测定叶面积指数,分析冬小麦相对蒸散与叶面积指数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并建立了冬小麦返青~收获期相对蒸散与叶面积指数和0~60cm表层土壤含水量的经验公式为RE=In ( )*(1.03+0.68LAI)。在田间条件下由REETo推算出小麦耗水量ET,并可用于冬小麦适时、适量灌溉管理。
冬小麦植被指数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初探
毛学森, 张永强, 沈彦俊
2003, 11(2): 35-36.
摘要(1483) PDF(1225)
摘要:
对冬小麦植被指数(NDVI)变化规律、不同品种冬小麦植被指数差异、农田水肥状况对植被指数的影响以及植被指数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植被指数具有日变化规律,且随冬小麦生长发育而变化,即小麦生长旺盛时植被指数数值较大。不同小麦品种植被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特点,农田水肥条件交互影响小麦植被指数,水分胁迫时肥料对植被指数的影响明显,而水分满足时肥料对植被指数的影响不明显。
CO2浓度升高、氮与土壤水分对春小麦生长及干物质积累的效应
李伏生, 康绍忠, 张富仓
2003, 11(2): 37-40.
摘要(861) PDF(964)
摘要:
大型人工气候室条件下进行了350umol/mol和700umol/mol 2种CO2浓度,湿润及干旱2种水分处理和0mg/kg±、50mg/kg±、100mg/kg±、150mg/kg±和200mg/kg±5种N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高C02浓度下春小麦分蘖并未增加,低N时分蘖明显降低,因而高CO2浓度下春小麦分蘖必须补充足够N 素。CO2浓度增高下播后55d施用N 肥,春小麦叶宽、叶面积指数均增加,而不施N 肥叶宽、叶面积指数未增加。充足N 肥和水分有利于促进春小麦叶片生长,明显提高叶面积和分蘖。C02浓度增高,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与N 肥施用量有关,中N和高N处理地上部干物质量明显增加,而不施N和低N 时则增加不明显。干旱条件且高C02浓度下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幅低于湿润条件,因而CO2浓度升高对N 素和水分胁迫无明显补偿作用。且CO2浓度升高其根干物质量和根冠比未增加,相反湿润条件下不施N 处理根干物质量略有降低,而根冠比明显降低。
施锌对玉米氮磷钾肥料利用率、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杨利华, 郭丽敏, 傅万鑫
2003, 11(2): 41-43.
摘要(959) PDF(981)
摘要:
施用ZnO 4.2kg/hm2 对玉米N、K 元素的吸收利用存在极显著协和作用,可分别提高N、K 肥料利用率35.84%和141.07%,增产7.63%,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和全糖含量分别增加5.63%、5.37%、2.69%和2.29%。zn对P的吸收利用是拮抗作用,施zn肥显著降低P肥利用率。
低丘红壤南酸枣一花生复合系统物种间水肥光竞争的研究— — I.南酸枣与花生生育性状及产量研究
王明珠, 张斌
2003, 11(2): 44-46.
摘要(1019) PDF(1058)
摘要:
低丘红壤实施南酸枣与花生农林复合种植模式可促进南酸枣生长,花生单作产量及其复合经营总平均单产随土壤熟化而逐年提高,但复合种植花生生育性状在第2年后受南酸枣影响而发生变化,其产量和生物量呈递减趋势。
黄土高原区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方日尧, 同廷安, 耿增超, 梁东丽
2003, 11(2): 47-49.
摘要(1255) PDF(66)
摘要:
黄土高原区长期定位试验麦秸、玉米秸、绿肥、厩肥及化肥等培肥物质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水分、物理形状和土壤团聚度,提高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能力,其中秸秆增产效果最显著。
氮肥对土壤氧化甲烷的影响研究
丁维新, 蔡祖聪
2003, 11(2): 50-53.
摘要(1327) PDF(1051)
摘要:
阐述了N 肥用量、品种对土壤氧化甲烷(CH4)的影响以及高浓度CH4对这一影响的反作用,土壤可通过固定一定量的外源N确保土壤具有相对稳定的氧化大气CH4能力,N含量低的土壤适量施用N肥可刺激甲烷氧化菌繁殖和功能的发挥,促进大气CH4氧化。但当外源N 用量超出一定范围时甲烷氧化茵Type I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会产生抑制作用并表现为长期和短期2种效应,铵态氮具有短期更具长期效应,其直接结果是引起土壤中甲烷氧化菌尤其是Type I数量的减少和作用的减弱,该抑制作用是单向、不可逆的。由于甲烷氧化菌Type I和Ⅱ可被高浓度CH4,激活,不易受N 肥的长期影响,有些水田土壤施用N 肥甚至促进甲烷氧化茵繁殖,即N 的影响是双向且可逆的。
京郊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中硫的源汇关系研究
王庆仁, 崔岩山
2003, 11(2): 54-56.
摘要(1075) PDF(1039)
摘要:
研究了京郊小麦-玉米轮作典型农田生态系统中S的源汇关系,分析了该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经济基础以及各项农事活动对生态系统中S来源与归宿的影响,指出该区农田生态系统中 S的源和汇在不同时期依据不同对象发生交替性动态变化,根据系统中能量流、生态流与元素流的矢量与转化过程初步确定系统中S的输入与输出途径、S的补偿效应及其盈亏平衡,1个轮作期中玉米和小麦收获物对S的输出量分别为14.66kg/hm2和11.8kg/hm2,通过根系和秸秆还田对土壤S的归还量分别为2.78kg/hm2和9.73kg/hm2,加上其他途径对土壤系统S输出/输入的估算,年S输出总量为46.1kg/hm2,年输入总量为37.2kg/hm2,年土壤系统S亏缺量为8.9kg/hm2,故应定期补施一定量的S肥。
旱地长期定位施肥土壤水氮资源利用的研究
樊军, 郝明德
2003, 11(2): 57-60.
摘要(1221) PDF(934)
摘要: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施肥N素利用率及作物对土壤深层储水利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长期施用N肥利用效率较高,平均为47.9%,0~100cm土层土壤NO3--N含量对作物生长有效,高N 肥投入可提高作物产量和利用更多的土壤储水。该区土壤对水分有很大调节作用,土壤水库具有很大的抗旱增产潜力。
有机肥料对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及其特点研究
周晓芬, 张彦才, 李巧云
2003, 11(2): 61-63.
摘要(1824) PDF(1295)
摘要:
施用有机肥(牛猪厩肥、鸡粪及作物秸秆、油菜绿肥)对土壤K 素供应能力及其特点试验结果表明,肥料与土壤共同培养30d左右向速效钾转化达到平衡,向缓效钾转化至70d趋于平缓。肥料中有效钾素在土壤中有效转化率约为50%~87%,其中以缓效钾为主,约占50%~80%。不同供K 源中麦秸对土壤K 素供应能力高于K 化肥,3种厩肥低于K化肥,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壤环境因素对有机肥供K能力有不同影响。
冀西北栗钙土有机质分解及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的研究
张丽娟, 李彦慧, 张金柱, 段钊葛, 王卿文
2003, 11(2): 64-66.
摘要(1427) PDF(1143)
摘要:
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栗钙土有机质分解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肥)料在前3个月分解较快,最初30d坡梁栗钙土和旱滩草甸栗钙土分解率分别为32.68%和30.32%。新施入有机物(肥)料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活性系数,平均提高16% 左右,腐殖质活性顺序依次为牛粪>莜麦秸>豌豆秸。有机物(肥)料腐解周年后土壤有机碳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明显增加。2类土壤有机碳分别为106.67%~135.00%和53.33%~58.1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34.62%~52.31%和21.10%~50.37%、18.20%~207.60%和34.20%~10.05%、64.92%~143.12%和28.75%~ 102.49%。
桓台县麦玉两熟系统化肥投入及土壤养分资源研究
吴文良, 张新明, 宗栓金
2003, 11(2): 67-69.
摘要(1226) PDF(1154)
摘要:
对桓台县麦玉两熟系统化肥投入及土壤养分资源调研结果表明,该县自建成吨粮县后年N、P、K 投入分别为599.4±64.8kg/hm2、211.0±26.4kg/hm2、103.6±21.2kg/hm2,N:P2O5:K2O 为1:0.353(±0.033):0.176(±0.046)。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平均值及标准偏差分别为14.6±0.3g/kg、64.2±2.9mg/kg、8.5±1.5mg/kg和83.8±8.2mg/kg,表明该县冬小麦套种夏玉米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N、P、K 投肥结构不合理,N 偏高K 偏低,应采取减N 稳P增K对策。
河西走廊干旱区盐渍土扰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刘虎俊, 王继和, 胡明贵, 杨自辉, 纪永福
2003, 11(2): 70-72.
摘要(1306) PDF(1060)
摘要:
采用随机调查法比较研究不同扰动方式对河西走廊干旱区盐渍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梨树、繁育杜梨苗、种植小麦、弃耕和休闲均使土壤HCO3-表聚和表层土壤Ca2+含量减少,其中繁育杜梨苗地土壤Ca2+减幅最大。盐渍土壤容重除与植物根系分布相关外,也受其性质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弃耕和土地休闲使土壤盐分表聚,降低了土壤可耕性,干旱区改良盐渍土地可首选种植小麦。
黑土区组合施肥技术对土壤氮磷的影响
王占哲, 陈渊, 王文刚
2003, 11(2): 73-75.
摘要(986) PDF(902)
摘要:
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生物肥和化肥组合施肥技术对土壤N、P养分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土壤全N 增加0.05g/kg,速效氮(除Ⅱ处理)增加6.6~44.6rag/kg,土壤全P增加0.15~0.29g/kg,速效磷增加15.68-51.07rag/kg。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土壤N素增量全N增加0.2-0.25g/kg,速效氮增加11.6-39.4 mg/kg,全P增加0.09-0.24g]kg,速效磷增加23.59-57.82mg/kg。组合施肥较单施化肥净收入高19.4%-37.3% 。
河北省滨海盐碱地土壤与盐生植物养分特征的研究
刘小京, 李伟强, 杨艳敏, 段德玉
2003, 11(2): 76-77.
摘要(1380) PDF(1777)
摘要:
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生长不同盐生植物的土壤含盐量不同,以生长白剌(Nitraria sibirica Pa11.)的土壤含盐量最高,达18.5g/kg,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L.Pal1.)次之,柽柳的最低。盐生植物的生长改变了土壤养分特征,4种生长盐生植物的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光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4% 以上,生长木本盐生植物白刺、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土壤养分含量高于生长草本盐生植物碱蓬、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Jacq.Par1.)的土壤,且不同盐生植物养分特征不同,白剌、柽柳N和P含量均高于盐地碱蓬、碱茅,K含量则与植物耐盐特性有关。
生物有机肥肥效机理及应用前景展望
李庆康, 张永春, 杨其飞, 杨卓亚, 李延
2003, 11(2): 78-80.
摘要(2556) PDF(2156)
摘要:
阐述了生物有机肥概念、肥效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超大生物有机肥和“稳得高”生态肥肥效机理及其在农作物生产中应用效果,并指出生物有机肥应用的广阔前景。
利用葡萄酒糟生产有机复混肥研究
韩树民, 王久亮
2003, 11(2): 81-83.
摘要(1549) PDF(1274)
摘要:
研究了以葡萄酿酒后副产物皮渣和籽渣为原料,采用化学腐熟促进处理、微生物好氧发酵和添加复配N、P、K等方法生产有机复混肥,该产品有机质含量≥300 kg,N、P、K 总含量 250g/kg,并含有10多种中微量元素,田问试验结果表明与等养分和等价格化肥相比,施用该有机复混肥可增产10% 以上,对多种经济作物品质有明显改善作用,且改土培肥效果明显。
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动态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系统初探
孙忠富, 陈人杰
2003, 11(2): 84-88.
摘要(1471) PDF(1652)
摘要:
研究建立了以太阳辐射为基本驱动因子的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动态模型,并进一步开发出基于Windows的计算机模拟系统,该模型包括太阳辐射、C平衡分析、植株形态发育、干物质分配等重要模块,使模型具有较完善的功能。计算机模拟系统采用MS Visual Basic 6.0和PowerStation Fortran 4.0混合语言编程技术,使模拟系统在界面和功能上达到较好的统一。
麦茬管理对夏玉米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王启现, 王璞, 王秀玲, 鲁来清
2003, 11(2): 89-92.
摘要(1187) PDF(1019)
摘要:
试验研究麦茬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烧茬、低茬、低茬覆盖和高茬覆盖)对夏玉米“农大108”幼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覆盖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但焚烧麦茬对其产生抑制。幼苗前期麦秸覆盖对株高的影响不明显,而后期明显促进,但株高受留茬高度的影响最大,焚烧麦秸抑制了株高生长。幼苗(23d龄内)新展叶叶绿素含量均以烧茬处理最高、高茬覆盖处理最低,出苗23d后麦秸覆盖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低茬覆盖尤为显著。高茬覆盖、低茬和烧茬籽粒产量差异不明显,低茬覆盖籽粒产量最高(10.68t/hm2),比其他处理提高9.65%,差异显著。麦秸覆盖尤其是低茬覆盖夏玉米生物量大、抗倒伏、穗粒重高、农事操作方便,有较大推广价值。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
温晓霞, 韩思明, 赵风霞, 廖允成, 李岗
2003, 11(2): 93-95.
摘要(1481) PDF(1377)
摘要:
旱作小麦实行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效应明显,其中以膜侧沟播聚水保墒效果最佳,越冬期和拔节期可分别提高土壤含水量2.1% 和1.6%。冬小麦地膜覆盖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前,尤以播后一段时间最为明显,可增加有效积温160C,膜上穴播优于膜侧沟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地膜覆盖显著增多,其中膜侧沟播增加最多。地膜小麦生长好,产量高,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且膜侧沟播模式表现最佳,其全N累积量达166.5kg/hm2,全P累积量达22.1k/hm2
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
姜达炳, 李峰, 彭明秀
2003, 11(2): 96-98.
摘要(861) PDF(866)
摘要:
阐述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及潜在环境容量,总结分析了库区近年开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研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和应用技术的成效。
宁夏农牧区荒漠化草场风能发电提水模式资源评估
刘静, 王连喜, 戴小笠
2003, 11(2): 99-102.
摘要(1484) PDF(1125)
摘要:
利用风速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宁夏广武荒漠化草场风速变化规律,对风能密度、有效风速小时数、风能发电量和提水量进行估算,并提供了不同时期可能灌溉量与灌溉面积。结果表明广武年均有效风能密度为120w/m2,属全国风能资源区划一般区内,年均有效风能储量为562kw·h/m2,3~20m/s有效风速累积4680h,属风能资源可利用区,不利于发展大中型风电,但适合风电井灌提水的家庭经营小型农牧场,其风能资源可使广武额定功率2kw 的风力机抽水2.0~5.2m3/h,可满足2~7hm2人工草场或农田生长季灌溉用水,解决农牧区生活用电和人畜饮水。
陕北丘陵区水坝地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林关石, 常晓明, 高鹏程, 李枫, 林艳梅
2003, 11(2): 103-106.
摘要(1272) PDF(1066)
摘要:
根据最优设计原理,采用最优混合设计组合成l1个处理试验研究表明,1998年小区最高产量为12.92t/hm2.1999年小区最高产量达13.815t/hm2,2000年小区最高产量达15.018t/hm2。由计算机计算筛选出343个方案,其中15~17.625t/hm2产量的最优组合方案为施有机肥60t/hm2,追肥施N 素462~483kg/hm2,播前浇底墒水600t/hm2,补灌1377~1458t/hm2,马铃薯套种高粱种植密度为马铃薯7.2705~8.3415万株/hm2,高粱6.5205~7.5915万株/hm2。
农林问间系统林木遮荫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王颖, 崔建州, 袁玉欣, 商海华, 杨宝臣
2003, 11(2): 107-110.
摘要(2296) PDF(6389)
摘要:
试验研究华北平原农区杨粮间作系统毛白杨对农田遮荫结果表明,毛白杨幼林(株行距3m×2m×18m)1~7年生遮荫指数为1.3%~67.8%,遮荫程度为0.3%~16.5%。中龄林-成林(株行距4m×30m)10~14年生遮荫指数为51.3%~76.0% ,遮荫程度为22.8%~28.1%,指出10%的遮荫程度是田间可接受的最大遮荫程度,且为保持作物产量,杨树成林后行距应保持在30m 以上。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果一草复合系统生态经济效应研究
孟平, 张劲松
2003, 11(2): 111-113.
摘要(1125) PDF(1097)
摘要:
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一沙打旺复合系统土壤养分、果树生理生态及产量产值、牧草产量及质量、土地当量值研究结果表明,与清耕果园相比,果一草复合系统可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分别提高30%、32%,速效钾降低2.1%,而对速效磷影响较小;苹果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24.3%,叶片光合速率提高28%,产量提高15.5%。与单作草场相比,牧草产量提高18.5%,粗蛋白质、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36.4%、27.4%和11.8%。复合系统土地当量值(LER)达1.65。
河西走廊苹果梨生态气候适应性与区划研究
刘明春, 马鸿勇
2003, 11(2): 114-116.
摘要(1160) PDF(1047)
摘要:
试验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由于生态气候的不一致性,苹果梨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和时间特征,并表现出不同生长习性和品质属性,因气象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苹果梨生长发育年际间亦存在一定差异。甘肃省民乐县园艺场苹果梨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呈“S”型曲线增长,据此计算出7月上旬至8月中旬果实生长率(CGR)最大,是果实膨大关键期,果实膨大适宜温度为15~21℃ ,全生育期需稳定通过≥7℃ 年积温2300~2800℃ ,品质形成期(9月上旬~10月上旬)要求凉爽的气候,在适温范围内日较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积累和着色,品质好。并依据影响苹果梨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气象制约因子将河西走廊划分为5个气候适生区。
银杏混农林间作模式栽培技术研究
沈立新
2003, 11(2): 117-118.
摘要(790) PDF(1125)
摘要:
对银杏为主的混农林系统改良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银杏与低秆农作物间作平均高生长和粗生长值均高于单一种植的20%左右,银杏一烤烟模式生长最佳,其树种平均高生长和粗生长值分别比对照增加25%左右。
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区降水化学输入的特征研究
周梅, 余新晓
2003, 11(2): 119-121.
摘要(948) PDF(902)
摘要:
对寒温带大兴安岭根河落叶松原始林区降雨、林内雨化学因子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区输入的大量元素均低于国内其他重要林区,而微量元素含量接近平均水平。降雨通过林冠形成林内雨时表现出兴安落叶松林冠层对Na、Ca、Cu、Fe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其中Ca的吸附作用表现明显。降雨通过林冠时淋溶出K、Mg、Zn、Mn、P,其中K 淋溶量最高。生长季中降雨除Ca的变化较大外,其他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月际变化均较小,5~9月份林内雨多数元素养分含量月际变化曲线呈“U”字型。
辽宁省东部山区5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文生态效益综合评判
高人, 周广柱
2003, 11(2): 122-125.
摘要(1068) PDF(1075)
摘要:
利用层次分析与Fuzzy数学相结合方法,对辽宁省东部山区5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多目标综合评判。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因子林冠截留、林冠蒸散、枯落物蓄水、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土壤总蓄水和土壤有效水的权重集为C=(0.0245,0.0051,0.1993,0.0109,0.0762,0.0565,0.2827,0.0573,0.2866),然后利用最大模糊熵原则确定了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最后利用Fuzzy综合评判得出油松、落叶松、红松、柞木林、杂木林评价结果模糊子集为B=(0.4686,0.3784,0.4145,0.6128,0.4808),结果表明阔叶林水源涵养效益高于针叶林,其中柞木林效益最佳。
林地价格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单胜道, 尤建新
2003, 11(2): 126-128.
摘要(1635) PDF(1324)
摘要:
我国林地价格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分析林地价格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林地评估方法体系,将评估方法划分为可用方法、常用方法和基本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应用评价。
气候变化对红松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郭建平, 高素华, 刘玲, 周广胜
2003, 11(2): 129-131.
摘要(1306) PDF(951)
摘要:
根据植物生长的Logistic曲线推导出计算树木气候生产力的模式,分别利用不同年代气象资料计算分析东北地区红松气候生产力及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红松气候生产力最高值达288m3/hm2,最低值仅为115m3/hm2,二者相差1倍以上,不同气候对红松气候生产力的影响明显不同。
CO2浓度升高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进展
白莉萍, 林而达
2003, 11(2): 132-134.
摘要(1512) PDF(1736)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加剧。阐述了CO2浓度升高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包括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C02浓度与温度升高相互影响以及CO2浓度与水分利用之间相互影响。研究表明随CO2浓度的升高,作物生产力如生物量、经济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将有所提高,但高温对作物生产力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并指出今后研究重点。
大气污染物SO2对农作物环境的影响研究
傅嘉媛, 郑泽群
2003, 11(2): 135-138.
摘要(1119) PDF(1282)
摘要:
按照某燃煤电厂扩建工程预测的大气SO2浓度,模拟试验研究低浓度SO2对小麦的慢性伤害和高浓度SO2对玉米的急性伤害阈值结果表明,小麦“津85-3”和“绵阳15”减产5%的慢性伤害阈值剂量分别为8.329mg·h、20.519mg·h,阈值浓度为0.043mg/m3、0.122mg/m3。高浓度SO2对玉米三叶期幼株的急性伤害临界剂量为2.50mg/m3×4h、4.92mg/m3×2h和7.38mg/m3×1h,当玉米叶片枯斑率达5% 时其急性伤害阈值为5.90mg/m3×8h、6.49mg/m3×6h、11.80mg/m3×4h、15.00mg/m3×2h和17.00mg/m3×lh。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研究
朱晓华
2003, 11(2): 139-140.
摘要(1194) PDF(962)
摘要:
简析了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地域广、区域差异明显以及发生频率逐渐变大、灾情逐渐加重等基本特征,揭示了导致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以及灾情巨大的原因,并提出应改变传统灾害管理体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灾害保险建设等减灾对策。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
吴国庆
2003, 11(2): 141-143.
摘要(1037) PDF(1195)
摘要: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不受威胁、无危险的健康、平衡状态,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区域性、层次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等特点。研究提出生态安全评价4项基本原则及其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研究提出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李琪, 陈立杰
2003, 11(2): 144-146.
摘要(1102) PDF(1131)
摘要: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能力,是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重点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方向、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出病虫杂草生态管理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途径,探讨了农业生态学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和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研究
王万茂, 李俊梅
2003, 11(2): 147-149.
摘要(1168) PDF(1214)
摘要:
阐述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揭示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土地生态经济生产力的维持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间的相互关联性,提出地租的生态经济观点并视其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保证。
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罗为检, 王克林, 刘明
2003, 11(2): 150-152.
摘要(1277) PDF(1729)
摘要:
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在时空的积累不断塑造与改变地表不同尺度的格局形态,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深刻影响环境各要素,阐述了人类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土地覆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态足迹分析法及其在持续性规划中应用研究
王万茂, 李俊梅
2003, 11(2): 153-155.
摘要(1460) PDF(956)
摘要: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主要特征,提出规划持续性的方法思路和生态足迹概念,简介了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功能及其实证研究成果,并提出规划持续性的对策。
太湖渔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杨再福, 陈立侨, 周忠良, 陈勇, 吴林坤
2003, 11(2): 156-158.
摘要(1603) PDF(1318)
摘要:
阐述了太湖渔业的发展现状,人工放流与封湖休渔对渔业的影响,网围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发展,网围养殖对湖泊的富营养化有较大影响,渔业小型化趋势和低值鱼产量增加趋势明显。并提出太湖渔业治理湖泊富营养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陕西省生态环境分类与评价研究
刘胤汉, 岳大鹏, 管海晏, 李厚地
2003, 11(2): 159-161.
摘要(1390) PDF(1210)
摘要:
以遥感图像解译获取的土地覆被数据为基础,分析并提出陕西省生态环境分类系统和评价指标,并用数值模拟出的分值对该省区域、城乡聚落、陆地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排序和评价。
陕西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肖玲, 赵先贵
2003, 11(2): 162-164.
摘要(1232) PDF(1094)
摘要:
根据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将陕西省划分为陕北风沙滩地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塬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大巴山区、汉中盆地区共6个农业分区,分别提出土地沙化综合治理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型、沙漠绿洲型、农-林-牧型、粮-果型、种-养-加型、产业化绿色食品生态工程型、林特产品开发生态工程型、种桑-养蚕-蚕茧加工一体化、种-养-沼物质循环利用型等12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国家绿色预算初探
张军连, 吴文良, 刘鬯
2003, 11(2): 165-167.
摘要(1379) PDF(930)
摘要:
研究提出国家绿色预算的新概念,阐述了国家绿色预算的基本内容、在国家预算体制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编制的原则。
有机农业生产与西部大开发
赵克强, 杨永岗
2003, 11(2): 168-169.
摘要(1023) PDF(859)
摘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简述了西部地区资源特色与优势,重点分析了西部有机农业的发展潜力,并提出西部地区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对策。
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
严力蛟, 杨京平, 朱有为
2003, 11(2): 170-172.
摘要(1928) PDF(1370)
摘要:
简述了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研究
孙凡, 胡际权, 冯沈萍
2003, 11(2): 173-174.
摘要(1491) PDF(1069)
摘要:
调研分析了威胁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原因,指出陡坡种植、过度农垦放牧和樵采、高强度利用土地与生物资源、植被严重破坏、不规范开发山区城镇用地和工程建设、生产和生活有害废弃物随意排放是威胁库区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生产方式落后、粗放经营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加速其生态系统的退化。并提出加快库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立体农业,退耕还林还草等建立库区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措施。
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浅析
段显明, 林萍, 周凌, 曾志锋
2003, 11(2): 175-176.
摘要(963) PDF(1079)
摘要:
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了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并通过与周边6省对比分析指出江西省相对生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