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1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夏玉米生长盛期农田土壤CO2排放的研究
贾金生, 李俊, 张永强
2003, 11(3): 1-4.
摘要(1094) PDF(1061)
摘要:
对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夏玉米生长盛期土壤排放CO2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增加土壤Co2的排放,比未覆盖秸秆约增加10%。土壤CO2排放通量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2:00~16:00,变化区间为109~170ug/m2·S(秸秆覆盖)和97~128ug/m2·S(未覆盖)。土壤C02排放与温度(5cm地温)有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湿度关系较复杂。夏玉米生长盛期土壤CO2排放通量高于初期和后期,8月2 日土壤C02排放通量为9月15 日的1.42倍(秸秆覆盖)和1.32倍(未覆盖),土壤CO2排放的日进程为6:00—18:00排放量占全天总排放量的63.5%(秸秆覆盖)和57.9%(未覆盖)。
植被碳同化估测与遥感信息的关系研究
张佳华, 延晓冬, 池宏康
2003, 11(3): 5-8.
摘要(1196) PDF(1232)
摘要:
简析了估测植被碳同化遥感一光合机理模型的重要性,阐述了遥感信息反演的参数与植被碳同化的关系,其中包括归一化差值光谱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j)、吸收光合有效辐射(APAR)、热红外辐射(TIR)等与植被碳同化之间关系,为建立全遥感一 合机理碳同化模型,应用遥感信息估测植被碳同化提供依据。
牙鲆群体生化遗传学研究— — Ⅱ.等位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黎中宝, 邹志华, 常建波
2003, 11(3): 9-12.
摘要(1188) PDF(877)
摘要: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t S.)]养殖群体进行10种等位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确定了21个等位酶位点和25个等位基因,单态位点有Est-2、Est-3、Aat-2、Sod-1、Sod-2、Ldh-1、Mdh-1、Me-1、Adh-2、Sdh-2、Sdh-3、Idh-1、ldh-2、Amy-1、Amy-2和Amy-3,而这些位点仅有1个等位基因。仅有Aat-1、Sdh-1、Adh-1、Est-1和Est-4(P0.99标准)5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位点的百分数为23.81% ,而这些位点有2个等位基因。揭示了牙鲆群体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带谱的变异式样,为牙鲆遗传育种及遗传结构的研究提供一批等位酶位点及其等位基因参考图谱。
绿盲蝽在转Bt基因抗虫棉的发生动态及其为害研究
周洪旭, 万方浩, 刘万学, 刘小京, 李强
2003, 11(3): 13-15.
摘要(1573) PDF(1212)
摘要:
试验研究转Bt基因抗虫棉对非目标害虫绿盲蝽田间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转单价抗虫棉(GK-12)与其亲本上的种群数量整个发生期无显著差异,但二代绿盲蝽对“GK-12”的危害程度大于对其亲本的危害,而对双价抗虫棉(SGK321)与其亲本的种群发生数量及其受害程度均无显著差异,“GK-12”比“SGK321”被害指数高1.27倍。绿盲蝽在单价抗虫棉“GK-12”上的发生为害有加重趋势,而在双价抗虫棉“SGK321”上的发生程度却受到一定抑制。
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研究
董亮, 万方浩, 张桂芬, 刘小京, 李强
2003, 11(3): 16-18.
摘要(1231) PDF(1310)
摘要:
以2种转Bt基因抗虫棉和1种常规棉上的棉蚜饲喂中华草蛉,试验研究Bt毒蛋白对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中华草蛉幼虫和茧的死亡率以及成虫获得率无显著差异,用混合棉蚜饲喂的中华草蛉幼虫与饲喂“泗棉3号”和“GK-12”的相比发育历期显著缩短(P<0.01),与用“新棉99B”饲喂的相比其发育历期也明显缩短(P<0.05),而分别以“泗棉3号”、“GK-12”和“新棉99B”上的棉蚜单独饲喂的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间中华草蛉茧期、茧重和成虫性比差异不显著,成虫产卵前期和产卵期也无明显差异。而饲喂“新棉99B”的单雌产卵量高于饲喂“泗棉3号”和“GK-12”,且成虫寿命延长。幼虫期饲喂“泗棉3号”、“GK-12”和“新棉99B”上的蚜虫成虫产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而饲喂混合棉蚜时其后代卵的孵化率明显降低。
机油乳剂防治策略对柑橘园害虫天敌群落结构与动态的影响
张志恒, 陈亦根, RaeD.J.
2003, 11(3): 19-21.
摘要(1093) PDF(891)
摘要:
不同防治策略对果园害虫天敌群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果农常规防治策略(主要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防治害虫)试区相比,机油乳剂防治策略(主要使用机油乳剂防治害虫)试区柑橘害虫天敌群落丰富度较高,且随该防治策略的继续实施而进一步逐年提高,天敌群落均匀度指数较稳定,而天敌群落多样性指数则无明显变化。
伊洛河流域森林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以河南省洛宁县为例
钱乐祥, 李爽, 李红伟, 丁圣彦
2003, 11(3): 22-24.
摘要(1153) PDF(912)
摘要: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方法,研究1984~1999年间伊洛河流域森林各景观要素的斑块平均规模和粒级结构动态变化及其斑块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区自1984年以来森林景观要素斑块规模发生较大变化,但其粒级结构仍以小斑块为主,基本保持稳定,该区整体属于细粒结构景观。
武夷山米槠林优势种种问联结性研究
王新功, 洪伟, 吴承祯, 闰淑君, 蓝斌
2003, 11(3): 25-28.
摘要(1219) PDF(1187)
摘要:
用x2显著性检验公式、种间联结系数公式测定武夷山天然米槠林19个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结果表明,武夷山米槠林群落19个主要乔木种群间总体表现出不显著负关联,且关联程度较低,各种对间的正联结性不显著,但一些种对间有极显著负联结,说明该群落不够成熟,仍处于演替阶段。
杉木经几种源植物水浸液处理后叶绿素、质膜透性及气孔的变化研究
林思祖, 曹光球, 黄世国, 尤华明, 黄志群
2003, 11(3): 29-31.
摘要(1666) PDF(1352)
摘要:
用8种源植物及杉木枝叶不同浓度水浸液和清水浇灌盆栽杉木幼苗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经几种源植物水浸液处理后杉木叶绿素含量、叶片气孔孔径及其大小均比对照明显提高,叶片质膜透性则明显降低,但气孔频数无显著影响,其中木荷对提高叶绿素含量和降低质膜透性效果最佳,与杉木对照(CKI)和清水(CK)处理相比,木荷l:6水浸液处理的杉木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49.3% 和52.5% ,而质膜透性分别下降30.6% 和26.3% 。橙木对提高杉木叶片气孔孔径及其大小效果最佳,与清水(CK)处理相比分别提高27.1% 和30.3% 。水浸液浓度越大,其叶绿素含量、气孔孔径及其大小越大,则质膜透性越低。
几种伴生植物水浸液对杉木生长的影响研究
何宗明, 俞新妥, 林思祖, 黄志群
2003, 11(3): 32-35.
摘要(1633) PDF(1129)
摘要:
用8种杉木伴生植物及杉木的茎和叶不同浓度水平(水平I为166.7g/kg,水平Ⅱ83.3g/kg,水平Ⅲ41.7g/kg,水平Ⅳ20.8g/kg)的水浸液浇灌盆栽杉木幼苗,连续观测6年结果表明8种植物水浸液浇灌后杉木高度与地径比对照I(浇灌杉木自身水浸液)和对照Ⅱ(仅浇灌清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浓度水浸液对杉木高度和地径的促进作用依次为水平I> 水平Ⅱ>水平Ⅲ >水平Ⅳ > 对照Ⅱ ,不同植物水浸液对杉木株高的促进作用则为木荷>橼木>椤木石楠>狗脊>丝粟栲> 赤楠>马尾松>芒萁>杉木(对照I)。
化感作用研究中渗透势对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邵华, 彭少麟, 张弛, 向言词, 南蓬
2003, 11(3): 36-37.
摘要(1069) PDF(1045)
摘要:
在不同渗透势的甘露醇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厚壳桂等对萝、黄瓜和白菜化感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渗透势的升高,萝卜幼苗根长和苗高逐渐降低,黄瓜幼苗受抑更明显,而白菜影响极小,未达显著水平。对厚壳桂、锥木和藜蒴的生化他感作用研究中分别以蒸馏水和相同渗透势的甘露醇溶液为对照,其结果化感作用程度普遍降低,有些还发生质变(化感作用在显著与不显著间转换),故化感生物测定分析中应注意渗透势的影响,以保证结果正确性。
实验室冷冻法鉴定2个冬小麦品种抗寒性研究
张淑霞, 钟阳和, 魏淑秋
2003, 11(3): 38-40.
摘要(1374) PDF(930)
摘要:
以实验室冷冻法研究模拟东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等地区麦田土壤温度日变化规律,测定“Norstar”、“米罗诺夫808”2个冬小麦品种的生理生态抗寒性,1月份(隆冬季节)2个冬小麦品种的死亡率为50% 时临界温度值(LT50)分别为-27.712 和-26.3℃ ,死亡率为20% 时临界温度值(LT20)分别为-26.2℃ 和-23.9℃ 。返青期2个冬小麦品种的死亡率为50% 时临界温度值分别为-12.9℃ 和-11.7"12,死亡率为20% 时临界温度值分别为-10.0℃ 和-8.9℃ 。
七子花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初探
徐根娣, 刘鹏, 章振华, 张颖
2003, 11(3): 41-44.
摘要(1357) PDF(925)
摘要:
对七子花幼叶诱导愈伤组织及愈伤组织诱导茎的培养基进行筛选,试验研究Mo、Mn及一些促进生根的植物生长激素对扦插枝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以用嫩叶进行诱导的MS+0.5mg/kg2,4-D+lmg/kgIBA+0.5mg/kgZT 加lg/kg活性碳的培养基较好,茎的诱导以1/2MS+2mg/kg6一BA+0.2mg/kgNAA 的培养基最佳。七子花扦插繁殖用6-BA 处理成活率增加最明显。
高山红景天毛状根培养的研究
徐洪伟, 周晓馥
2003, 11(3): 45-47.
摘要(1100) PDF(1038)
摘要:
建立了高山红景天毛状根培养系统,研究表明红景天子叶、子叶节能被A4、R1601、ATCC15834感染产生毛状根,PCR检测在500bp处有rolC基因存在。以1/2MS0 液体培养基、散射光、温度为20℃左右、pH 值4.5~4.8间毛状根生长为佳。对C源要求不高,N 源NH4+ :N03- 为1:1时毛状根生长较好且红景天甙含量增加。
渗透胁迫对小麦根、胚芽生长及其质膜氧化还原系统的影响
郑桂珍, 关军锋, 李广敏
2003, 11(3): 48-50.
摘要(876) PDF(837)
摘要:
小麦根及胚芽的质膜均存在氧化还原系统,正常供水时小麦胚芽生长最快时期活体质膜氧化NADH 速率最高,PEG-6000溶液(200g/kg)渗透胁迫时小麦根和胚芽生长明显受抑,完整根、芽还原K3Fe(CN) 的能力增强,且小麦胚芽的还原能力增幅较大,但胁迫初期和末期NADH 氧化速率高于对照,其余时期无明显变化。
盐胁迫下宁夏枸杞盐分与甜菜碱累积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郑国琦, 马宏玮, 许兴
2003, 11(3): 51-54.
摘要(1019) PDF(1076)
摘要:
试验研究盐胁迫下宁夏枸杞盐分与甜菜碱及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9~12g/kg NaCl胁迫下枸杞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发黄脱落,生长严重受抑,0.8~6g/kg NaCl胁迫下构杞下部叶片仅个别出现发黄萎蔫现象,生长未严重受抑,随盐处理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拘杞叶片中Na 、Cl-含量呈持续增加趋势。而0.8~9g/kgNaCl胁迫下甜菜碱呈增加趋势,12g/kg NaCl胁迫下甜菜碱呈先升后降趋势。由于Na 、cl-大量积累,枸杞叶片光合作用总体呈下降趋势,0.8~6g/kg NaC1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而PsⅡ光化学活性却保持较强稳定性。但>6g/kg NaCl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是因Na 、cl-大量积累对光合酶产生直接的毒害作用,使非气孔限制因素成为主要限制因子,同时PsⅡ 光化学活性受到损伤。枸杞叶片对Na 、CI-的积累呈现先快后慢趋势,而甜菜碱则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大量积累,枸杞叶片内甜菜碱大量积累是宁夏枸杞抗盐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
低温弱光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及生理功能的影响
胡文海, 喻景权
2003, 11(3): 55-57.
摘要(1573) PDF(1286)
摘要:
低温弱光(60tzmol/m2·s、10℃(2/10℃(2和5℃ /5℃ )胁迫下番茄植株生长势、根系活力、叶片净光合作用完全被抑制,株高、叶片数增长受阻,与低温弱光处理前相比,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下降,但根系干物质量并未下降。在恢复过程中10℃(2处理植株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及生长发育迅速得到恢复,而5℃ 处理植株除成熟叶光合作用可迅速恢复外其他指标恢复均较缓慢。
冬季田间冻害胁迫对露地越冬甘蓝膜系统的影响
李建勇, 张振贤, 葛均青, 王磊, 史修柱
2003, 11(3): 58-60.
摘要(1909) PDF(1580)
摘要:
观测冻害对露地越冬栽培甘蓝膜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叶片电解质渗漏率、丙二醛(MDA)含量随温度下降而增加,抗冻性差的“8398”、“8132”甘蓝品种在1月份冻害温度下电解质渗漏率>50% ,膜系统受伤害较重,酶促保护系统关键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急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上升。露地越冬甘蓝专用品种“冬冠1号”在1月份冻害温度下电解质渗漏率、MDA 含量较低,SOD仍保持较高活性,表现出较强抗冻性。
不同西瓜栽培方式对温室大棚小气候要素及产量的影响
李军, 杨秋珍, 薛循革, 瞿兆赛
2003, 11(3): 61-62.
摘要(1395) PDF(1106)
摘要:
对保护地3种西瓜栽培方式下温度、湿度和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天气状况下三立架二地爬种植方式的温度、湿度有利于西瓜生长发育,是上海地区春季保护地西瓜适宜栽培方式,果实膨大期40℃ 以上高温对西瓜生长明显不利,较为适宜西瓜生长的田间环境小气候为平均气温27℃ ,温度变幅15~38℃ ,相对湿度75%~80% 。
旱地小麦群体生理变量对氮素供应量的响应
张雷明, 杨君林, 上官周平
2003, 11(3): 63-65.
摘要(1388) PDF(969)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N 肥处理对旱作小麦群体结构参数、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一定N肥范围内小麦群体结构、分蘖数、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均随施N 肥量的增加而改善,但当N 肥用量超过一定量时反而不利于群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善。旱作农业生产中水肥间有明显耦合关系,肥料对作物增产作用依赖于土壤水分的优劣。
联合固氮菌与根瘤菌协同作用对小麦幼苗的影响
徐兴良, 关秀清, 刘公社
2003, 11(3): 66-68.
摘要(892) PDF(989)
摘要:
小麦种子分别接种不同组合的联合固N 菌和根瘤菌,播种到灭菌蛭石上培养28d后分别测定小麦幼苗Fv /Fm值、鲜物质量、干物质量、含N 量及根系固N 酶活性结果表明,接种联合固N 菌植株均测到鲜根系固N 酶活性,最高达386.6(±3.5)nmol/g,且联台固N茵和根瘤菌协同作用时植物干物质量、Fv /Fm 值和含N量均略高于其单独作用,尤其是来自干旱半干旱草原羊草根际的联合固N菌——催娩克雷伯氏菌a1(Klebsiella oxytoca)和内蒙古草原草木犀根瘤的中华苜蓿根瘤菌(Sinorhizobium,melilot)菌株Ⅱ 的组合固N 能力更强,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应用潜力。
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王艳, 米国华, 张福锁
2003, 11(3): 69-68.
摘要(1864) PDF(1574)
摘要:
选用对N 反应有典型差异的玉米自交系“478”、“CA170”研究其根系生长和形态对N 水平反应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玉米地上部生物量随N 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且2个N 水平下“478”均高于“CA170”。低N 水平下“478”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CA170”,高N 水平下二者根系干物质量的基因型差异减小。低N 有利于根系纵向伸长,表现为总根长、平均根长显著增加,且“478”总根长、平均根长及侧根密度均大于“CA170”,但生长初期(7d)时这种基因型变化差异并不显著。高N 有利于根系横向伸展,表现为1级侧根密度的增加,而平均根长缩短,2个基因型平均根长无显著差异。在N 素胁迫下“478”较大的根系优势有利于其高效吸收N 素。
锌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缺锌后的恢复效果及胚乳在缺锌中的作用
王景安, 张福锁
2003, 11(3): 72-75.
摘要(1170) PDF(1044)
摘要:
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不同Zn浓度对玉米缺Zn后恢复效果及胚乳在缺Zn中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缺Zn后恢复所需的适宜Zn浓度不同,敏感品种比非敏感品种要求更高的Zn浓度。缺zn后恢复所需适宜zn浓度高于正常培养所需适宜zn浓度,低浓度Zn(O.1umol/L)无恢复作用(生物量)。带上胚乳使敏感品种在缺Zn、低Zn下受抑程度(缺Zn与供Zn生物量差值)提高,而非敏感品种受抑程度反而减小。缺Zn与低Zn培养时体内P含量提高,胚乳可缓解这种影响。缺Zn后再供Zn可使体内Zn含量提高,而P含量降低,玉米对Zn产生奢侈吸收,使体内Zn含量超过正常供Zn水平,表明缺Zn后植物对Zn的要求提高。0.1umol/L Zn恢复对“吉单120”玉米Zn含量无明显影响,但“辽单22”玉米Zn含量显著提高,这表明非敏感品种比敏感品种利用低Zn的能力更强。
砂姜黑土长期施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
孔令聪, 曹承富, 汪芝寿, 陈爱萍, 张存岭
2003, 11(3): 76-78.
摘要(1132) PDF(1045)
摘要:
砂姜黑土2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明显,各处理产量为Ⅳ> Ⅲ> Ⅱ> I>CK,单施化肥有利于培育大蘖壮苗,利用增穗增粒对提高产量有一定作用,但因提高土壤肥力作用较小而难以高产。单施有机肥培肥作用明显,但其养分释放缓慢,影响小麦对养分的吸收,且生育前期营养生长不良,群体不足,小麦增产幅度较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养分供应平衡,群体动态、产量结构合理,是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持续高产和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但应同时重视K肥施用。
钐-甘氨酸-维生素B6对酸雨胁迫下大豆幼苗的影响
周青, 黄晓华
2003, 11(3): 79-80.
摘要(976) PDF(929)
摘要:
试验研究钐-甘氨酸-维生素B6(Sm-Gly-VB6)对模拟酸雨伤害大豆幼苗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在pH2.5酸雨胁迫下大豆幼苗叶绿素含量减少,叶绿素a/b值下降,细胞赁膜透性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下降。而同一强度酸雨胁迫下经50mg/kg Sm-Gly-VB6预处理的大豆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细胞质膜透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损伤较轻,对酸雨伤害大豆幼苗有一定缓解效应。
酸性土壤施石灰对土壤性质与烤烟品质的影响
唐莉娜, 熊德中
2003, 11(3): 81-83.
摘要(1047) PDF(1135)
摘要:
试验研究酸性土壤施石灰对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烤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石灰可增加土壤细茵、放线茵、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增强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pH 值5.2的土壤石灰施用量以750~1125kg/hm2为宜,可促进烤烟根系生长,提高烤烟产量和品质。
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孙权, 高艳明, 李建设
2003, 11(3): 84-86.
摘要(1754) PDF(905)
摘要:
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形态及其配比对油菜体内NO3--N 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N 肥是油菜体内N03--N 的主要来源,N、P、K 肥配施显著降低油菜体内NO3--N 含量。且N、P、K 肥配施田间与温室栽培表现出较大差异,温室栽培下N、P、K 最佳配施为N225kg/hm2、P2O560kg/hm2 、K2O45kg/hm2 ,N:P205:K2O 为5:1.33:1,可保证高产和降低油菜体内硝酸盐含量。
微生物肥料效应及其应用展望
葛均青, 于贤昌, 王竹红
2003, 11(3): 87-88.
摘要(1661) PDF(1467)
摘要:
简述了微生物肥料种类、特点及其生理生态效应,指出应加强微生物肥料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展望微生物肥料发展前景。
提高农产品品质与减少硝酸盐污染的施肥技术研究
许前欣, 李玉华, 于彩虹
2003, 11(3): 89-91.
摘要(1068) PDF(1036)
摘要:
6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采用N、P、K 平衡施肥,增施优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与无机肥、有机肥配施,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等施肥技术均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尤其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增施微生物肥和有机肥,减少N 素化肥用量1O% 、50% ,蔬菜可食部硝酸盐降低17.O4% ~24.86% 。
钾细菌制剂对土壤钾素的影响探讨
吴洪生, 陈佳宏, 刘正柱, 赵南海, 石光辉
2003, 11(3): 92-94.
摘要(1232) PDF(1099)
摘要:
试验K 细菌制剂在控制条件和大田下对土壤难溶性K 的转化作用,特别是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动态变化表明,缺K 土壤适当施用K 细菌制剂,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成熟植株体内K 增加32.3% ,拔节孕穗期土壤速效钾含量比对照高128.6% ,而土壤、磷矿粉、沙子等3种基质平均速效钾含量比对照高160.6% 。K 细菌制剂不板结土壤和不污染水源。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关系的研究及其利用
王元贞, 潘廷国, 柯玉琴
2003, 11(3): 95-98.
摘要(1308) PDF(2501)
摘要:
共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现象,存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组合,包括微生物之间的共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真菌与植物共生等。生物多样性共生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在理论与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
太湖地区井水中溶解N2O及其排放的研究
熊正琴, 邢光熹, 沈光裕, 施书莲
2003, 11(3): 99-101.
摘要(1220) PDF(1064)
摘要:
水体是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来源,连续监测太湖地区井水水面N2O 排放通量和井水中溶解N2O浓度以及不同深度水样N2O 浓度结果表明,井水N2O-N 午均排放通量为90.85ug/m2·h,井水中溶解N2O-N 浓度年均高达13.09ug/kg,不同层次水样N2O浓度差异明显,且时间差异显著,暖季井水有作为N2O汇的趋势,但仍以N2O 源为主导作用。水体N2O 排放通量与井水中溶解N2O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N2O-N 浓度与NO3--N 浓度和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井水中的反硝化作用强烈,井水是N2O 的重要来源。
蒸散发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动态简化模型
张妙仙, 毛任钊
2003, 11(3): 102-105.
摘要(1097) PDF(1272)
摘要:
利用需水系数、蒸腾系数和潜水蒸发经验公式,引入水分迁移系数和盐分迁移系数,建立了蒸散发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盐动态简化模型。提出作物根系吸水比例系数,用以区分计算土层下边界的根系吸水项和土壤毛管水上升项。引入盐分影响下的作物蒸散发修正系数,并与水盐生产函数相反馈进行土壤水盐动态的修正。该模型简单适用,可用于蒸散发期间田间水盐状况的调控管理。
基于TM 数据源的农田光谱异质性研究
毛任钊, 李红军
2003, 11(3): 106-109.
摘要(1091) PDF(1259)
摘要: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2景TM 影像信息所反映的农田光谱特征空间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多数地段样方3个波段像元灰度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半方差结构,半方差曲线图遵从球函数和指数函数理论模型,在盐渍土区呈现幂函数模型;结构方差在基台值中所占比例均较大(多为41%~96% 间),像元之间空间相关性较强,最大相关距离分别在6~45个像元之间。
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俞满源, 黄占斌, 山仑
2003, 11(3): 110-112.
摘要(1112) PDF(1522)
摘要:
研究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生理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影响,指出水分亏缺下CO2浓度升高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叶面积增大,生物量增加,根/冠值增加,且改善植物气孔生理,减少水分蒸腾,提高叶水势,维持植物水分胁迫下正常光合作用,提高植物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CO2浓度升高一定程度补偿了水分亏缺对植物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农业节水增产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原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的水文生态效应研究
黄明斌, 杨新民, 李玉山
2003, 11(3): 113-116.
摘要(1808) PDF(1334)
摘要:
对黄土高原高产农、林、草、灌、果5种植被lO00cm 土层土壤剖面含水量多点测定结果表明,各植被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该土壤干层的水文作用表现为增强土壤-植被-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阻碍入渗降雨转化为地下径流,削弱植被对枯水季节低径流量的补偿能力,其生态效应是恶化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环境,削弱土壤水库对年际干旱的调节能力。
旱地地膜冬小麦播前底墒对产量效应的研究
王勇
2003, 11(3): 117-120.
摘要(1053) PDF(966)
摘要:
多年定位试验与人工创造播前底墒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地膜冬小麦产量与播前底墒有显著相关性,随底墒的提高,地膜冬小麦籽粒平均增产40.8% ,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提高夏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
胡晓棠, 李明思
2003, 11(3): 121-123.
摘要(997) PDF(1133)
摘要:
试验研究田间膜下滴灌棉花根际土壤的水、热、气变化表明,覆膜滴灌使土壤增温,膜下滴灌使根系浅层土壤含水量高于深层土壤含水量,加剧棉花根系浅层水平的分布使田间土壤干、湿间隔排列,有利于膜下土壤气体交换。棉田膜下滴灌技术节约灌溉水40%~50% ,且使棉花增产20%左右。
河西走廊棉花耗水规律及双株双层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苏培玺, 张小军, 关志强
2003, 11(3): 124-127.
摘要(1475) PDF(787)
摘要:
运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出河西走廊中部甘肃省临泽县棉花耗水量为675.5mm,并应采取“5水”或“6水”灌溉,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棉花栽培应推行矮、密、早结合的地膜植棉技术,选用特早熟及早熟陆地棉品种,双株双层高产栽培皮棉产量比对照平均提高74.1%,最高可提高83.1%。
新疆棉田地膜覆盖耕层土壤温度效应研究
胡明芳, 田长彦
2003, 11(3): 128-130.
摘要(1738) PDF(1024)
摘要:
棉田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窄膜或宽膜覆盖分别较露地增产46.8% 和51.3% ,提高出茁率和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窄膜或宽膜覆盖分别使生育前期(4月下旬~6月底)棉田土壤积温增加105℃ 和195℃ ,土壤温度提高0.7~3.2"C.但这种热效应随生育后期的到来而减弱。地膜覆盖提高5~20 cm 土层土壤温度,其增温效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地膜覆盖对生育前期日温差影响不明显,生育中后期(7月份始)棉田早晚土壤温差降低0.8~4.2℃ ,宽膜覆盖比窄膜覆盖增温效应更佳。
等高植物篱技术研究进展
王玲玲, 何丙辉, 李贞霞
2003, 11(3): 131-133.
摘要(1510) PDF(1266)
摘要:
简述了等高植物篱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学者对空间结构如最大带间距、最小带间距以及带内结构研究概况、布设与管理,分析了植物篱的综合效益。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麦-棉-辣-米立体组合种植模式及效益探析
张淑莲, 陈志杰, 张锋, 张美荣
2003, 11(3): 131-136.
摘要(993) PDF(813)
摘要:
试验研究证明,麦-棉-辣-米立体种植模式采用优化田间结构配置及配套技术措施,农田生态位、作物边际效应及病虫生态控制效应显著,与麦棉、麦辣间套及麦米轮作种植模式相比,其产值分别提高34.1% 、27.5% 和94.0% ,纯收入分别增加8188元/hm2、6090.5元/hm2和12066元/hm2
吉林省特用玉米现状、趋势及生产基地布局研究
王洋, 齐晓宁, 刘兆永
2003, 11(3): 137-138.
摘要(678) PDF(924)
摘要:
简析了吉林省特用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根据依靠市场、因地制宜、行政区完整、可持续发展的布局原则,将吉林省特用玉米种植基地分为5个大区,提出建设特用玉米生产基地的保障措施。
黄土高原区“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研究
徐福利, 梁银丽
2003, 11(3): 139-141.
摘要(1155) PDF(1114)
摘要:
调研分析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结构、功能及经济效益,指出实施“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模式的农户,畜牧养殖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提出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四位一体”高效设施农业优化模式及其建设对策。
土地定量化模型在土地利用系统的应用
乔玉辉, 宇振荣, DriessenP.M., 郝凤武
2003, 11(3): 142-145.
摘要(1364) PDF(959)
摘要:
运用验证后的土地定量化模型(PS123)对曲周地区土地利用系统部分因素如冬小麦适播期、灌溉措施及光温生产潜力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冬小麦适播期为9月底~10月底,并宜选用早熟品种,总灌水量为180~240mm,平水年宜灌水3次左右,应重视冬小麦拔节后灌水,中后期灌水宜采用75~90 mm 较大定额。运用PS123模型计算该区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1.101万kg/hm2左右。
河北太行山区河谷土地利用特征研究
王成
2003, 11(3): 146-148.
摘要(905) PDF(734)
摘要: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分析太行山区7条河流主流河谷土地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各河流属性、地貌特征、水流特性等存在一定差异,但河谷内土地利用总体格局一致,土地利用类型中农田为绝对优势,占50%~80%,村庄次之,占20%左右,林地<10%,土地利用类型总体表现为由上游向下游增多的趋势。河谷内土地斑块较破碎,平均每1000m 长河谷内分布5~6个土地斑块,阜平县河道占河谷面积比例基本在15%~30%问变动,元氏县保留河道比例为10%以下。
福建山地综合开发中红壤保育研究——I.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
郑仲登, 黄毅斌, 翁伯奇, 罗涛, 于家旺
2003, 11(3): 149-151.
摘要(1519) PDF(1182)
摘要:
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量呈指数方程,水平平台开垦是山地防止径流和土壤侵蚀的有效工程措施,而顺坡开垦种果、果树间种50cm 宽禾本科牧草形成草篱带、坡面种植优质牧草平托花生可防止径流发生。果园套种豆科牧草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微生物种类与数量,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 和速效养分含量,调节地表和土层温度,有利于果树生长。
保护耕作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贾树龙, 任图生
2003, 11(3): 152-154.
摘要(17284) PDF(1275)
摘要:
阐述了国内外保护耕作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保护耕作对作物产量、土壤性状、土壤水分利用的效应以及对作物病虫草害的影响和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提出我国推行保护耕作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吉林省西部沙化土地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研究
刘慧涛, 温景辉, 孙毅, 任军, 张冰冰
2003, 11(3): 155-157.
摘要(1065) PDF(828)
摘要:
阐述了吉林省西部土地沙漠化的成因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资源类型分为3大类、11种类型、9种土壤种类。经多年综合治理研究优选出3种治沙模式,并提出沙化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我国不同干燥度区域草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邹亚荣, 张增祥, 周全斌, 谭文彬
2003, 11(3): 158-160.
摘要(1056) PDF(953)
摘要:
利用TM 影像、遥感与GIS技术对我国不同干燥度草地资源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干燥度区域高覆盖度草地演替成耕地,其中以4、5、6级干燥度带为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各干燥度带下城镇用地均有占用草地现象发生,且有草地退化。中覆盖度下耕地占草地,与草地间互换基本相等,但耕地的占用表明草地减少,且有大量草地转变成林地。低覆盖度下随干燥度增加,草地沙化严重,尤其是4、5级干燥度带表现严重,对生态环境不利。但在1级干燥度带以草地变林地为主,其他几个干燥度带草地变林地、耕地均有发生,面积基本一致。草地退化主要是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耕地所致,而草地退化将导致我国北方环境恶化及资源退化。
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研究进展
武兰芳, 欧阳竹, 程维新, 张兴权
2003, 11(3): 161-162.
摘要(1173) PDF(1112)
摘要: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指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与标准的选择应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将社会经济指标及资源环境指标有机结合,以客观评价农业环境资源承载力及农业生产发展方向,并科学管理农业生态系统。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
王秀珍, 谢宝元, 王礼先
2003, 11(3): 163-165.
摘要(1288) PDF(994)
摘要:
分区是实现区域合理配置的基础和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原则,以自然地理分异规律,现代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在原有各类专题分区和区域规划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状况,建立了新的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指标体系。依据SPSS软件聚类分析结果,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3个大区4个亚区,并分析了各类型区特点,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研究
陈育如
2003, 11(3): 166-168.
摘要(1098) PDF(1004)
摘要:
生物修复是借助于生物系统降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有效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有效持续时间长等优点。阐述了水体生物修复进展,重点论述了对水体中烃类污染、水体脱氮以及酶工程和新型反应器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嘉陵江与乌江重要渔业功能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李其林, 黄昀, 刘光德, 曾祥燕, 骆东奇
2003, 11(3): 169-171.
摘要(1017) PDF(1004)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与乌江重要渔业功能区渔业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轻污染,部分采样点重金属和有机物均有超标现象,单项污染指数表明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总P和石油类,总P超标严重,水质pH 值、总P、挥发酚、石油类、Cr6+、非离子氨具有相关性。并提出改善该渔业功能区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
植物化感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开发应用研究
黄高宝, 柴强
2003, 11(3): 172-174.
摘要(1752) PDF(1881)
摘要:
综述了作物自毒现象、作物间他感作用以及作物与杂草间他感互作的研究进展,指出化感作用在克服连作障碍、构建高效间套复合群体、防除病虫草害和生物调控方面的应用潜力。
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
刘传光, 林青山, 江奕君, 高云
2003, 11(3): 175-177.
摘要(1224) PDF(1105)
摘要:
探讨了转基因植物可能引起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及其潜在风险,当前全球对生物安全监管的现状,并提出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的策略。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应用与农业生态环境研究
张百良, 杨世关, 马孝琴
2003, 11(3): 178-179.
摘要(1271) PDF(934)
摘要:
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生物质能的利用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我国在生物质压缩成型技术领域的研究及其应用。
以精准为目标的信息农业技术体系初探
赵千钧, 李军
2003, 11(3): 180-184.
摘要(1293) PDF(1122)
摘要:
简述了精准农业的内涵及关键技术,并探讨了国家、区域和县域3个层次的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建设规划及设想。
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怀友, 赵玉杰, 郑向群, 张壬午
2003, 11(3): 184-186.
摘要(1013) PDF(1098)
摘要:
从化肥、农药、农膜、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方面简述了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并与东部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剖析了西部地区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
调控饲料营养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伍喜林, 杨凤, 郭春华
2003, 11(3): 187-189.
摘要(981) PDF(1188)
摘要:
阐述了饲料营养研究、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制、日粮营养平衡技术、饲料加工工艺改进、饲养体系的改善等多种调控措施对降低动物排泄物污染环境的作用,并指出生态型饲料应用前景。
河南省信阳有机茶生产技术研究
袁国强, 方福珍
2003, 11(3): 190-192.
摘要(1084) PDF(980)
摘要:
阐述了河南省信阳有机茶生产技术开发要点,即严格选择茶园基地,建立茶园有机生态结构,实施常规茶园向有机茶园转化技术和有机茶茶园土壤管理技术,禁止施用化肥及其他人工合成肥料,按照有机肥料质量标准在茶园平衡施用不同有机肥、微生物肥和无机(矿质)肥等,并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的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施用人造杀虫剂、除草剂和抗真菌剂等,确保茶园生态环境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