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12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当代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讨论
杨正礼
2004, 12(3): 1-4.
摘要(1157) PDF(1160)
摘要:
在综合研究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道路必须注重与国际接轨相结合,忽视国外的发展就等于作茧自缚;中国生态农业的难点与出路在于其产业化,具体表现为生产的规范化、产品的无公害化、管理运作的标准化和法制化;中国生态农业核心技术应包括无公害产品的种植与养殖技术,新型肥料、农药与农膜等基础支撑技术,产品加工技术和产品认证与营销技术;标准化与国际化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和阶段性发展的标志;农民问题仍是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在发展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上应首先解决好发展质量,且勿操之过急。
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机理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地区为例
王新
2004, 12(3): 5-8.
摘要(1082) PDF(821)
摘要:
利用甘肃省定西地区建国以来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和驱动因子时间演进趋势及其分异规律,揭示出贫困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机理,即经济与环境矛盾更尖锐突出地表现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的矛盾,贫困地区“脆弱一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人为作用为主。贫困地区生存方式可选择余地与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效途径和有效缓解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大举措。
宁夏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
常丹东, 张洪江, 王礼先
2004, 12(3): 9-12.
摘要(1237) PDF(1121)
摘要:
采用频度统计分析、专家集成和逐步回归分析相结合方法,将宁夏回族自治区20个县(市)分为4个生态环境建设1级区和10个亚区,并针对各分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对策。
海南岛土壤质量系统评价与区域特征探析
赵玉国, 张甘霖, 张华, 龚子同
2004, 12(3): 13-15.
摘要(1357) PDF(1193)
摘要:
研究建立了海南岛热带地区土壤质量系统评价模型,并对该岛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土壤养分有效性为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状较好,土壤综合质量中等偏上。与林地相比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均有所下降。
武夷山黄山松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种群空问格局的研究
封磊, 洪伟, 吴承祯, 宋萍, 兰思仁
2004, 12(3): 16-18.
摘要(1355) PDF(1460)
摘要:
要对武夷山黄山松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由于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而物种多样性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未表现出明显规律性,高海拔地区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黄山松种群空间格局均呈集群分布,且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黄山松种群生长受到一定抑制。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初探
何东进, 洪伟, 胡海清, 陈炳容, 余建安
2004, 12(3): 19-23.
摘要(1170) PDF(1031)
摘要:
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及其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存在尺度效应,尺度变化对破碎化程度高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大,而对破碎化程度低的景观类型空间关系影响较小。研究景观类型空间关系时其取样尺度不宜太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以200m×200m取样尺度最佳。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空间关系特征为低海拔高度区呈现出以居民点为中心的由农田、河流等向周围扩散的干扰景观格局,而中高海拔高度区则呈以近成熟、成过熟林占优势的天然马尾松林为主体的人为干扰较小的天然景观格局。
杨树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的研究
张鼎华, 翟明普, 林平, 贾黎明
2004, 12(3): 24-26.
摘要(1216) PDF(1279)
摘要:
试验研究杨树纯林、刺槐纯林以及杨树刺槐混交林枯落物分解速率结果表明,枯落物分解速率随土壤水分的增大而增加,土壤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时其分解速率达最大值。起始分解速率以70% 田间持水量为最大,其达最大分解速率的时间为4d,其他土壤含水量起始分解存在滞后现象,达最大分解速率的时间为7d左右。不同枯落物分解速率为刺槐纯林>杨树刺槐混交林>杨树纯林,其原因是由刺槐纯林枯落物C/N值较高,而杨树纯林枯落物C/N值较小缘故所致。刺槐与杨树混交可降低枯落物 N值,加快枯落物分解速率。
盐分胁迫对林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研究
张建锋, 李秀芬, 宋玉民, 邢尚军, 郗金标
2004, 12(3): 27-28.
摘要(1526) PDF(1631)
摘要:
试验研究盐分胁迫对林木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aa 和Naa+KCl 2种盐分对林木种子发芽率和苗木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随盐分浓度的提高而发芽率逐渐下降,幼苗生长呈相同趋势。与复合盐分相比,单一盐分对种子发芽和苗木生长抑制作用更强,表明K+ 可一定程度缓解Na+ 的危害,并提出耐盐指数概念。
消除转基因植物中选择标记的研究进展
董文琦, 屈冬玉, 王海波
2004, 12(3).
摘要(1294) PDF(1130)
摘要:
从5个方面归纳了转基因植物中的选择标记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总结分析了近年来有关去除转基因植物中选择标记的方法与原理、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不依赖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技术更为重要,并提出具体策略。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孔祥海
2004, 12(3): 35-39.
摘要(1030) PDF(1071)
摘要:
阐述了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线粒体嵌合基因结构、起源、作用机理及其离体表达,花粉发育特异基因表达,导致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因素,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育性等方面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简介了现代基因工程构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策略。
单、双瓣茉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郭素枝, 邓传远, 张育松, 潘东明, 黄春梅
2004, 12(3): 40-43.
摘要(1269) PDF(1045)
摘要:
对相同生境栽培的单、双瓣茉莉根茎叶等器官解剖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瓣茉莉相比,双瓣茉莉具有根、茎各薄壁组织淀粉粒积累量较多,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内无侵填体,茎皮层细胞层多达2~4层,气孔器较小、密度较大且位置更下陷,气孔器面积/叶表面积值较小,叶片角质层较厚且叶肉细胞较小,栅栏组织厚度/叶肉组织厚度值较大,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等叶片结构特征,这可能是双瓣茉莉更适应低温和干旱生境的原因之一。
水分胁迫对苹果属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彭立新, 束怀瑞, 李德全
2004, 12(3): 44-46.
摘要(1629) PDF(1494)
摘要:
试验研究水分胁迫对3种苹果属植物湖北海棠、西府海棠和新疆海棠根系和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的加重,3种海棠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强,当土壤绝对含水量降至6.5%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首先达高峰,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峰则出现于土壤绝对含水量为2.8%时,之后2种酶活性逐渐降低,复水后又均有所升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高峰出现于土壤绝对含水量为3.2%时,之后逐渐下降,至复水后仍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逐渐增加,当土壤绝对含水量降至1.8%时其含量最高,复水后则呈下降趋势。种间抗氧化能力耐旱型新疆海棠>西府海棠>干旱敏感型湖北海棠。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张超, 王会肖
2004, 12(3): 47-50.
摘要(1038) PDF(1143)
摘要: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主要受控于降水量,表现为与降水量变化同步。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变化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30~1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总体变化趋势平缓。裸地和农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范围分别为3.17m和7.25m。
冬小麦同化物生产与分配对水分胁迫响应的模拟模型研究
李龙辉, 郑有飞, 于强
2004, 12(3): 51-54.
摘要(1596) PDF(965)
摘要:
研究建立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冬小麦同化物生产与积累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对冬小麦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作用,引用简单的经验物质分配模式,得到同化产物的积累模型。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平均根方差分析,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叶、茎、穗干物质量模拟的平均根方差介于15~100间,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壤水分作物物质生产和积累过程。
太行山山前平原农田耗水影响因素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途径
郭长城, 刘孟雨, 陈素英, 张喜英
2004, 12(3): 55-58.
摘要(1406) PDF(1211)
摘要:
研究分析了太行山山前平原农田耗水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田间试验结果探讨了减少农田灌溉用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实现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的措施。
持续干旱及复水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赵丽英, 邓西平, 山仑
2004, 12(3): 59-61.
摘要(1124) PDF(1200)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毛管持水量由70%降至30%的过程中根茎叶相对含水量分别降低10.41%、12.03%和10.82%,充分复水后其相对含水量均明显提高,水分亏缺越严重的处理复水后其相对含水量增加越多,且不同亏缺程度处理均根>茎>叶;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先升后降,土壤毛管持水量50%干旱程度时达最大值,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渐增趋势,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复水后其含量均有所增加,干旱时脯氨酸含量累积,而复水后其含量降低。随干旱的加剧根茎叶渗透势、水势均呈降低趋势,复水后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充分复水12h后土壤毛管持水量为5o%和土壤毛管持水量为60%的处理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土壤毛管持水量为30%和土壤毛管持水量为40%的处理水分亏缺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根茎叶渗透调节能力,且根系渗透调节能力小于茎和叶片。
华北平原冬小麦田问蒸散与棵问蒸发的变化规律研究
孙宏勇, 刘昌明, 张喜英, 张永强, 裴冬
2004, 12(3): 62-64.
摘要(1477) PDF(1618)
摘要:
试验研究冬小麦田间蒸散和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播种~返青期冬小麦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E/ET)最大,抽穗~灌浆期最小。整个生长期间棵间蒸发占蒸散量31.4%,棵间蒸发占蒸散比例(E/ET)与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 )有一定关系,E/ET=0.3693×(LAI)-0.7493(R2 =0.8236)。
土壤紧实度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国红, 张振贤, 梁勇, 曹之富
2004, 12(3): 65-67.
摘要(1309) PDF(1368)
摘要:
试验研究土壤紧实度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紧实度增大而植株生长发育迟缓,产量和品质下降,果实风味品质变差。而土壤疏松处理植株生长发育良好,座果节位下降,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果实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盐含量下降,果实风味好且产量高,经济系数较高。
旱改水对土壤铜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研
丁维新, 陈冬峰, 刘元昌
2004, 12(3): 68-71.
摘要(1047) PDF(1117)
摘要:
旱改水对土壤Cu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代换态铜是土壤中Cu的强度因子,而晶形铁结合态铜和残留态铜为植物无效态铜且需经形态转化才有效,其他形态铜既是容量因子也是强度因子,其有效程度大致为无定形铁结合态铜>有机结合态铜>氧化锰结合态铜>碳酸盐结合态铜。旱改水促进碳酸盐结合态铜、氧化锰结合态铜尤其是残留态铜向代换态铜、无定形铁结合态铜和有机态铜转化,提高土壤铜有效性和可移动性,并使Cu淋溶损失,导致水旱轮作土壤耕层全Cu贫化。
成都平原水旱轮作土壤表层锰损失主要机制研究
王甲辰, 张福锁, 刘学军, 吕世华, 曾祥忠
2004, 12(3): 72-74.
摘要(1041) PDF(1138)
摘要:
试验研究水旱轮作稻田表土Mn损失主要机制以及施N水平对植株Mn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促进植株对Mn的吸收,土壤表层活性锰部分被植株所吸收,部分重新积淀在土壤下层,只有少部分淋洗出土体,收获是土壤Mn损失最主要形式,收获物82%以上的Mn积存于秸秆中,实行秸秆还田是保持土壤Mn肥力的重要途径。
水肥交互作用对问作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
刘秀珍, 张阅军, 杜慧玲
2004, 12(3): 75-77.
摘要(1243) PDF(1091)
摘要: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方法,试验研究不同水肥用量对大田间作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水>N>P,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水>P>N;水、肥互作效应中水的效应大于肥,且肥效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提高。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
郑景生, 林文雄, 李义珍, 姜照伟, 卓传营
2004, 12(3): 78-82.
摘要(1125) PDF(1072)
摘要:
对再生稻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双季N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双季稻株吸N量与头季稻施N量呈抛物线形相关,以头季稻穗发育阶段吸N速率最高,头季稻分蘖末期、结实期和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齐穗期次之。稻株总吸N量中土壤N吸收量所占比率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化肥N吸收量则与施N量呈抛物线形关系,结实期营养器官转移N是籽粒N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双季稻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头季稻施N量也呈抛物线形相关,超过施N 限额后净同化率显著降低,群体生长率下降,干物质净积累量减少。稻谷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尤其与水稻生长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再生季稻产量与头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头季稻施N 225~300kg/hm2 并加施适量芽肥处理,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及稻谷产量均最高,头季稻产量达1.0913~1.1300万kg/hm2,再生季稻产量达7565-7878kg/hm2
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生长季硝态氮的淋失研究
李晓欣, 胡春胜, StephenJ.Herber
2004, 12(3): 83-85.
摘要(1170) PDF(935)
摘要:
试验研究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生长季NO3--N淋失结果表明,该区现有灌溉施肥制度冬小麦生长季存在NO3--N的淋失,且主要发生在底墒水和返青水灌溉时期。整个冬小麦生长季施N水平为lOOkg/hm2、200kg/hm2和400kg/hm2 时,通过180cm土层界面的N03--N淋失量分别为0.1kg/hm2、22.1kg/hm2 和110.1kg/hm2
不同供锰量对小麦生理生化的反应研究
武泰存, 闫林, 梁晓华, 陈宏, 王景安
2004, 12(3): 86-88.
摘要(993) PDF(1042)
摘要:
溶液培养试验研究缺Mn、低Mn和正常供Mn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缺Mn与低Mn均使敏感品种“京冬8号”生长量显著降低,N03>-N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而氨基酸含量除供Mn0.O01umol/L处理显著降低外,其他处理间均无明显差异,各项指标均表现为低Mn比缺Mn影响更大,蛋白质电泳中低Mn较缺Mn以及其他处理缺失了2条蛋白质带。且敏感品种“京冬8号”比抗病品种“临远7069”表现更明显。
镍污染对小麦幼苗矿质营养元素吸收与累积的影响研究
马建军, 张淑霞, 吴贺平
2004, 12(3): 89-91.
摘要(999) PDF(1181)
摘要:
试验研究Ni胁迫对小麦幼苗茎叶中Cu、Zn、Fe、Mn、Ca和Mg营养元素吸收及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Ni胁迫下随土壤施Ni量的增加而小麦幼苗生长受抑,生物产量下降,小麦幼苗Cu、Fe、Ca和Mg累积量呈下降趋势,而Zn、Mn累积量呈增加趋势。小麦幼苗6种营养元素累积率与其累积量的规律较吻合,表明作物受Ni毒害与营养元素代谢平衡失调有关。
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氮效应研究初报
柴卫东, 刘永平, 李洪芹, 刘贞, 李洪民
2004, 12(3): 92-94.
摘要(1095) PDF(997)
摘要:
试验研究高光效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N效应结果表明,强源是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施N 增产的主要原因,扩库对产量的作用有限。低N量即显著提高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皮棉产量,继续增施N肥则空心多茎株型短季棉仅对N素表现出较强适应性,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表明产量潜力的发挥需要配套栽培技术的支撑。
施用控释尿素对大豆吸氮量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焦晓光, 罗盛国, 刘元英
2004, 12(3): 95-98.
摘要(1317) PDF(818)
摘要:
试验研究施用控释尿素对大豆吸N量及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N肥利用效率提高3.06%~11.93%,沙土中尿素N残留量增加1.25%~15.89%,大豆产量提高21.69%~49.22%,且改善大豆品质。
不同腐殖酸复合肥施用量对辣椒产量及其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孙志梅, 薛世川, 王国旗, 刘淑萍, 张会永
2004, 12(3): 99-101.
摘要(1299) PDF(1401)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腐殖酸复合肥施用量对辣椒产量及其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加而辣椒叶片N、P、K累积量逐渐增大,果实N、P、K累积量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变化,且施肥量过大时不利于营养元素向果实中的转移。肥料生产效率及N、P、K养分利用率均随施肥量的增大而降低,肥料对辣椒产量的贡献率以及辣椒产量随施肥量的变化与辣椒果实营养元素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一致。
养分量比对基质栽培叶菜硝酸盐累积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李会合, 王正银, 张浩, 李宝珍
2004, 12(3): 102-104.
摘要(1710) PDF(1290)
摘要:
试验研究5种养分量比[N:P205:K2O分别为1:1:1(BNPK )、3:1:2(HNK )、2:1:3(HKN)、2:3:1(HPN)和3:2:1(HNP)]对基质栽培叶菜硝酸盐累积及其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有机肥为基础,养分组合量比对芹菜生长、产量和维生素C、可溶性糖(HPN处理除外)、氨基酸(HPN和HNP除外)含量等营养品质均有降低作用,但对硝酸盐累积作用不明显。5种养分组合量比可提高生菜产量(HHNP除外)以及维生素C(HPN除外)、可溶性糖(HKN、HNK除外)和氨基酸(HNP除外)含量,降低生菜硝酸盐含量(HNK除外)4.5%-41.8% 。
有机物料对土壤中外源镉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陈建斌, 陈必群, 邓朝祥
2004, 12(3): 105-108.
摘要(1137) PDF(1090)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稻草与紫云英对土壤中外源Cd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稻草与紫云英可降低水稻分蘖期潮土和红壤交换态镉含量,且二者在不同土壤的影响不同。2种有机物料在水稻分蘖期固定作用并不稳定,随时间的推移,氧化锰结合态和紧有机质结合态吸附的镉将随紧有机质的分解和活性锰的还原被释放出来,并向交换态镉转化,提高cd的生物有效性。水稻对外源cd吸收与cd在土壤中形态密切相关,水稻分蘖期稻草与紫云英均可抑制水稻根和茎叶对外源Cd的吸收,至成熟期水稻根、茎叶和糙米中Cd含量迅速增加,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土壤中交换态镉含量提高和紧有机质结合态镉含量降低所致。
稻田复种应用经济绿肥效应研究
盛良学, 黄道友, 夏海鳌, 肖时运
2004, 12(3): 109-111.
摘要(1157) PDF(1185)
摘要:
试验研究确定了适宜亚热带稻田种植的蚕豆、豌豆、大豆、豇豆和小黑麦等主要经济绿肥作物及其利用方式,配置实施了蚕豆-早稻-晚稻、豌豆-早稻-晚稻、油菜-大豆-晚稻、油菜-豇豆-晚稻、小黑麦-早稻-晚稻等5种稻田高效复种模式,并分析了其经济与生态效益。
水稻土中广灭灵残留动态及降解影响因子的研究
李莲芳, 李国学, 杨仁斌, 郭正元
2004, 12(3): 112-115.
摘要(1228) PDF(1265)
摘要:
对水稻土中广灭灵残留消解动态及降解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广灭灵在4种水稻土中降解符合1级动力学方程C=C0e-kt,其降解半衰期为5.7~22.0d。广灭灵降解以微生物降解为主,土壤灭菌处理大大降低广灭灵降解速率,土壤理化性质、温度、湿度、pH值是影响广灭灵降解的重要因素。广灭灵降解速率与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336。随温度上升而广灭灵降解有加速趋势,但常温25℃ 时广灭灵降解速率高于35℃处理,增加土壤湿度及施用石灰增加土壤pH值均加快广灭灵降解速率。
酸雨伤害植物机理与稀土调控研究
黄晓华, 陆天虹, 周青, 曾庆玲, 梁婵娟
2004, 12(3): 116-118.
摘要(1513) PDF(1136)
摘要:
阐述了酸雨对植物质子效应、离子效应、光合效应和自由基效应等伤害机理,探讨了应用稀土及配合物调控植物代谢、减轻酸雨伤害植物的效应和机理,并指出该项研究方向。
农田土壤N2O生成与排放影响因素及N2O总量估算的研究
张玉铭, 胡春胜, 董文旭, 陈德立, 张佳宝
2004, 12(3): 119-123.
摘要(1415) PDF(1182)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农田土壤N20生成与排放及其影响因素、N2O排放测定技术及总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硝化与反硝化过程均可产生N20,而影响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土壤水分含量、温度、pH、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质地等是影响农田土壤N20生成与排放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各地农田土壤N2 0排放通量测定结果及相应模型分析,初步估算全国农田土壤N20年排放总量为N 398Gg,约占全球农田土壤排放总量的10%,其中旱田N2O年排放总量为N 310Gg,水田为N 88Gg。
污灌对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研究
姜勇, 梁文举, 张玉革, 许宇飞
2004, 12(3): 124-127.
摘要(1738) PDF(1149)
摘要:
对农田污灌区污水和土壤监测结果表明,土壤中Cd、As、Hg、Cu、Pb、Cr和Zn等含量为当地环境背景值的1.55-5.29倍,其中CA和A5含量分别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2级标准的3倍和1.42倍。污水中7种重金属含量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4.8~34倍,部分有机污染物含量为灌溉水质标准的1.10~1.87倍。以3级标准为最大容量限值,土壤重金属达土壤环境容量的污灌年限估算结果依次为Cr>Hg>Pb>Cu>Zn>CA 。污土清灌和污水直接灌溉均影响盆栽水稻的正常生长,其中污染土壤持续污灌可导致部分秧苗死亡。
草原地区城市生活污水土地处理工程生态效应研究
台培东, 孙铁珩, 李培军, 宋玉芳
2004, 12(3): 128-130.
摘要(985) PDF(947)
摘要:
阐述了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工程在草原地区生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的作用、污水灌溉下几种人工林群落的演进和生态安全问题,指出坡向和地形对草原地区造林非常重要,河谷地段或灌溉人工林地10~15年内已发育成稳定郁闭的纯林生态系统,并形成用材林和苗木基地,而干旱阳坡或半阳坡不宜发展林地。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闫晓明, 何金柱, 苗青松
2004, 12(3): 131-133.
摘要(1425) PDF(1223)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植物修复是利用某些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超量吸收挥发以及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等特殊功能,并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原位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费用低,效果显著,环境友好,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
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光温效应研究
王有宁, 王荣堂, 董秀荣
2004, 12(3): 134-136.
摘要(1639) PDF(1266)
摘要:
试验研究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光温效应结果表明,夏季作物旺长期(棉花开花~吐絮期、玉米抽雄穗~乳熟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地膜覆盖作物枝叶茂盛,白天所截留的太阳总辐射量多,作物中下部光照强度小于对照地,且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土壤温度低于对照地,其中白天地面最高温度降温较明显,棉花、玉米与大豆农田土壤温度比对照分别降低3.1℃ 、2.7℃ 和 2.5℃ ,其光温效应可有效减轻夏季高温对作物的危害而利于增产。
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研究
孙本普, 王勇, 李秀云, 王广元, 刘锋
2004, 12(3): 137-139.
摘要(1202) PDF(1325)
摘要:
要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穗粒数主要受返青后5日滑动平均气温首次≥4℃之日~雌雄蕊原基分化时(即拔节开始天数)的影响,并受其至挑旗期平均最低气温和至抽穗期日照时数的制约。各因素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天数>日照时数>平均最低气温。冬小麦高产栽培还应协调好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刈割方式对苜蓿草粉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
王常慧, 杨建强, 董宽虎, 王永新, 赵祥
2004, 12(3): 140-142.
摘要(1308) PDF(1370)
摘要:
研究表明压扁刈割的苜蓿显著提高其粗蛋白质和胡萝卜素含量,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未压扁刈割相比压扁刈割明显缩短干燥时间,减少叶片损失和牧草呼吸作用、光化学作用和酶活动损失,提高苜蓿草粉质量。压扁刈割显著优于未压扁刈割苜蓿,而与人2r_X1割苜蓿青草相比则差异不显著。
黑土区高效溶磷真菌筛选及其溶解磷矿粉效果的研究
王光华, 周克琴, 金剑, 潘相文, 赵英
2004, 12(3): 143-145.
摘要(1331) PDF(1097)
摘要:
黑土区高效溶P真菌筛选及其溶解磷矿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溶P真菌溶P效果高于溶P细菌,且其溶P性状稳定。曲霉菌“P39”、“P37”和青霉菌“P66”、“Pl”溶P效果高于其他供试菌,菌株之间溶P活性与培养液pH值和有机酸含量间不存在必然相关性,推测不同菌株间溶P活性差异与菌株产生的有机酸种类和数量有关。
重金属污染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研究
龙健, 黄昌勇, 滕应, 姚槐应
2004, 12(3): 146-148.
摘要(1622) PDF(1420)
摘要:
对铜矿废弃地复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和P均有所降低,微生物商Cmic /Corg 可作为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学敏感指标之一;酶活性变化与此相似,脲酶、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他则与对照差异明显,一定程度削弱了矿区土壤中C、N 营养元素周转速率和能量循环。
广西南宁地区腐霉的研究
袁高庆, 赖传雅
2004, 12(3): 149-152.
摘要(1399) PDF(1060)
摘要:
分别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地区11个县(乡)采集土壤腐霉(Pythium)标样106个,研究分离纯化出172个腐霉菌株,其中有2个新种,为镰雄腐霉Pythium falciforme sp.nov.和南宁腐霉P.nanningense sp.nov.;6个广西新记录种,为刺器腐霉P.acanthophoron Sideris、昆明腐霉P.kunmingense Yu、畸雌腐霉P.irregulare Btfisman、奇雄腐霉P.middletonii Sparrow、缓生腐霉P.tardicrescens Vanterpool和终极腐霉P.ultimum Trow。优势种为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 (Edson)Fitzpatrick和刺腐霉P.spinosum Sawada。
解磷微生物浸种对大豆生长发育及其根瘤形成的影响研究
刘微, 朱小平, 高书国, 常连生, 侯东军
2004, 12(3): 153-155.
摘要(1003) PDF(1066)
摘要:
试验研究解P微生物浸种对大豆生长发育及其根瘤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解P微生物对大豆前期生长发育和根瘤形成有明显影响,并加快生育进程,促进其结瘤,提高生物产量及植株N、P含量,且巨大芽孢杆菌+曲霉菌处理效果最佳。
健康与罹病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区系研究
苗则彦, 赵奎华, 刘长远, 梁春浩, 林凤
2004, 12(3): 156-157.
摘要(1323) PDF(1101)
摘要:
要对健康与罹病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及真菌区系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与罹病黄瓜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罹病黄瓜植株根际真菌、细菌数量明显高于健康黄瓜植株;而健康与罹病黄瓜植株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差异;健康黄瓜植株根系真菌种类为8种左右,常见真菌3~4种,优势种的菌落数占总菌落数的25%~56%。罹病植株根系真菌种类为2~4种,仅有稀少真菌和优势种,且优势种的菌落数占其总菌落数的88% 以上,处于绝对优势,经证明其系引起黄瓜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
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
杨海君, 谭周进, 肖启明, 何可佳
2004, 12(3): 158-161.
摘要(1364) PDF(1289)
摘要:
假单胞菌能产生多种抗生素,改善植物营养,促进植物生长,且能降解土壤中有毒物质,对植物促生长防病作用显著。部分假单胞菌株具有杀虫功能,由假单胞菌可开发一系列生物防治产品。
水稻二化螟雄蛾飞行活动节律的研究
苏建伟, 刘向辉, 戈峰
2004, 12(3): 162-164.
摘要(1019) PDF(1083)
摘要:
利用性信息素技术试验研究了水稻二化螟越冬代和第1代雄蛾飞行活动节律,确定其飞行起止时间为16:00-6:00,高峰期为19:00~24:00。第1代雄蛾较越冬代雄蛾飞行能力低,其活动高峰期推迟了2h,且第1代雄蛾1:00~2:00时有一小活动高峰期。在较大面积二化螟诱捕中心区与边缘地带单盆诱蛾量有明显差异,而边缘地带二化螟雄蛾种群密度较大,这是因其种群迁入所致。
红富士苹果小叶病防治研究
齐国辉, 李保国, 郭素萍, 秦立者, 徐爱春
2004, 12(3): 165-168.
摘要(1089) PDF(1142)
摘要:
试验研究秋季喷施不同浓度ZnSO4·7H2O、春季喷施ZnSO4·7H2O、萘乙酸及ZnSO4·7H2O和萘乙酸混合液对红富士苹果小叶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秋季采果后叶片喷施ZnSO4·7H2O、萌芽前树体喷施ZnSO4·7H2O和ZnSO4·7H2O与萘乙酸混合液防治小叶病效果较佳,其中以秋季喷施100g/kgZnSO4·7H2O、萌芽前喷施100g/kgZnS04。7H20、150g/gZnSO4·7H2O、100/kgZnS04·7H20和2.Omg/kg萘乙酸混合液、100g/kgZnSO4·7H2O和4.0mg/kg萘乙酸混合液对红富士苹果小叶病防治效果较明显,小叶病树新梢长度、叶面积和叶片叶绿素及zn含量显著增高,病梢率显著下降。
杉木炭疽病空问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朱建华, 陈红梅, 傅瑞树, 叶剑雄, 杨爱民
2004, 12(3): 169-171.
摘要(1678) PDF(1070)
摘要:
对杉木炭疽病空间格局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炭疽病在林间呈聚集分布,林间小生境异质性是其空间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随林龄增长,其聚集程度下降,7~8年生林分与5~6年生林分聚集程度差异显著,大量病原孢子存在及林分生长不良等导致林分中该病大发生;不同立地条件由于林分生长势不同导致抗病性差异,这是杉木炭疽病空间分布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同坡位杉木炭疽病种群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指数差异不明显。
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培养基构成优化研究
靖德兵, 李培军, 孙铁珩, 许思明, 姚晓福
2004, 12(3): 172-174.
摘要(1498) PDF(1401)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双温度培养法进行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纤维素酶时,在自然补给氧气、培养基pH值约6.5并保持环境湿度约60%条件下,葡萄糖对滤纸酶活力有促进作用;葡萄糖、麸皮、(NH4)2 SO4、水分适宜作为固体培养基基本成分;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纤维素酶活力促进效果并不明显。
发酵基料-蚯蚓-鳝鱼食物链物流与能流转化效率的研究
周文宗, 钦佩, 白宇
2004, 12(3): 175-177.
摘要(1339) PDF(1169)
摘要:
对废弃物食物链发酵基料-蚯蚓-鳝鱼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转化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该食物链经济产品物质、能量转化效率较低,生物量转化效率为0.9%,N、P转化效率分别为2.1%和0.6%,能量转化效率为1.0%,其经济和生态效益明显。
三峡库区果园生态系统效益探析— — 以重庆市“黄新”移民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为例
李登峰, 张放, 邱玲玲
2004, 12(3): 178-180.
摘要(1057) PDF(1006)
摘要:
筒析了三峡库区果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指出库区果树分布规律和群落结构较合理,但果树种类面积比例和品种结构已不适应现代果业发展所需。并提出优化库区果树群落结构、品种构成及其面积比例等对策。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
张耀辉
2004, 12(3): 181-183.
摘要(2393) PDF(2006)
摘要:
阐述了能值分析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其具体分析步骤,能值计算方法在农业生态系统的应用、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指标体系内容及其对资源环境价值评价和量化的意义。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现状及其定量化研究初探
张志诚, 欧阳华, 肖风劲, 孙江华, 宋冬梅
2004, 12(3): 184-187.
摘要(1866) PDF(1502)
摘要:
阐述了健康的生态系统定义及其研究瓶颈与途径,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活力、组织性和恢复力等定性指标描述和衡量。中尺度生态系统定量化健康评价研究的主要瓶颈是确立健康生态系统标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的途径可从生态系统受胁迫压力角度、系统恢复力或系统反作用力角度以及生态系统受到潜在“威胁”预测和健康预防的角度考虑,而系统结构和功能相结合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基础。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以黑龙江省庆安县为例
周嘉, 尚金城
2004, 12(3): 188-190.
摘要(905) PDF(1125)
摘要:
对不同环境因子采用不同评判方法,利用模糊评判法模糊推理以及定性与定量结合,综合评价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生态环境质量,并通过反复验证确定了适合的隶属函数,其方法可行,结果可信,可推广至其他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的评价。
生态有机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马光庭
2004, 12(3): 191-193.
摘要(1704) PDF(1427)
摘要:
阐述了生态有机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生态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对植物N、P、K等营养元素供给,提高植物抗病能力,减少植物病虫害,辅之秸秆堆肥还田,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促进农业良性循环等重要作用。
固沙植物甘草与土地荒漠化探析
王玉庆, 贺润喜
2004, 12(3): 194-195.
摘要(1399) PDF(1101)
摘要:
阐述了我国甘草资源分布现状以及甘草在干旱荒漠区的生态作用,指出实行围栏护育和人工种植,是保护甘草资源,恢复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生态平衡,防止土壤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管花肉苁蓉研究现状
谢静霞, 潘伯荣
2004, 12(3): 196-197.
摘要(1281) PDF(1444)
摘要:
简介了近年管花肉苁蓉资源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生药鉴定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研究概况。
稀土农膜转光材料合成与性质研究
王彦昌, 王甲辰, 庄卫东, 黄小卫, 张世荣
2004, 12(3): 198-201.
摘要(1081) PDF(1345)
摘要:
采用乙醇一水溶液析出法合成了11种以稀土三价铕离子为中心离子,以B二酮(a-噻吩甲酰三氟丙酮、二苯甲酰甲烷、苯甲酰丙酮)和芳香羧酸(肉桂酸、烟酸)为主配体,有机胺类(邻菲咯啉、三辛胺、三乙胺)为协同配体的二元及三元配合物,通过荧光光谱和TG-DTA谱线分析配合物荧光性能及热力学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配合物中仅三( a-噻吩甲酰三氟丙酮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和三(二苯甲酰甲烷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荧光强度高于对照,且依次为三( a-噻吩甲酰三氟丙酮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三(二苯甲酰甲烷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对照。三(a-噻吩甲酰三氟丙酮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和三(二苯甲酰甲烷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起始分解温度分别为220℃ 和250℃ ,高于膜的加工温度,可满足生产需要。而三(二苯甲酰甲烷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生产成本低于对照和三(a-噻吩甲酰三氟丙酮根)一(邻菲咯啉)·合铕(Ⅲ),因而更具竞争优势。
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李育华, 张凯旋, 段新玉, 刘雪梅
2004, 12(3): 202-204.
摘要(1898) PDF(1620)
摘要:
简析了昌黎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措施,并强调“区内旅游”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突出区域特色,以人为本和丰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