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1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求真务实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解振华
2005, 13(2): 1-3.
摘要(1180) PDF(1150)
摘要:
阐明了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循环经济的理论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优先领域。
我国生态省建设的新形势及深远影响
石山
2005, 13(2): 4-6.
摘要(928) PDF(950)
摘要:
阐述了我国生态省建设的新形势及其重要意义,并指 出生态省建设的策略与途径及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研究
字春霞, 李蜀庆
2005, 13(2): 7-10.
摘要(1138) PDF(1399)
摘要:
研究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依据,探讨了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的影响和破坏,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指标选择、分析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 ,并结合重庆市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对 策。
可持续农业评价研究进展
虎陈霞, 傅伯杰, 陈利顶
2005, 13(2): 11-14.
摘要(1218) PDF(1107)
摘要:
简析了国内外可持续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指出未来可持续农业评价研究应强化与完善可持续农业的动态监测和尺度效 应研究、评价主体多元化以及评价模型研究等方面。
生态系统价值持续能力探析——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
许信旺, 吴新民
2005, 13(2): 15-17.
摘要(1019) PDF(873)
摘要:
从生态经济角度计算出安徽省池州市生态系统的资本价值、生态系统效益以及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并分析了其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
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沈兴菊, 陈治谏, 张金山
2005, 13(2): 18-21.
摘要(1318) PDF(1144)
摘要:
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建立了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重庆市1998年和2000年农业生态不安全度。简析了重庆市农 业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其发展对策。
“闭路开环”原理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周升起, 姜学民
2005, 13(2): 22-24.
摘要(932) PDF(933)
摘要:
阐述了“闭路开环”原理内涵及其基本内容,分析了“闭路开环”原理在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中的政策含义(包括投入政策、激励约束政策和人才政策)与 实践意义,并针对西部生态经济建设模式、生态产业、园区生态经济和生态经济制度建设等提出具体策略。
县域农业资源利用的流向性探析——以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县为例
王光宇, 胡永年, 董荣, 姜洪智, 聂中生
2005, 13(2): 25-27.
摘要(1276) PDF(1097)
摘要:
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研究安徽省阜南县农业资金、劳动力及技术进步率在各业的流向结果表明,渔业资金的边际效益最大,畜牧业为劳动力边际产值最 大的行业,技术进步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业技术进步率;若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有限资金需向林业流动,剩余劳动力需向畜牧业转移,技术进步需注重提高种植业技术进步率。
农业用水及其生态社会效应的研究
孙燕, 林振山
2005, 13(2): 28-30.
摘要(921) PDF(1079)
摘要:
研究建立了农业用水-水资源-城市人口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了农业用水的生态效应和有关稳定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水资源-城市人口-农业用水三者之间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盲目、超规模的农业用水将使城市城镇化抑或 城镇农村化;稳定的城市人口与农作物生物总量成线性关系,低灌溉效率下农业用水的增加非但不能使农业增产,还将导致农作物生物总量的减少和城市规模的减小;为达到增加农业用水时既可使农业增产,又支持城市扩大的目的,惟一途径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
周原全新世土壤剖面木炭屑与野火活动的关系研究
谭志海, 黄春长, 庞奖励, 李平华
2005, 13(2): 31-33.
摘要(1286) PDF(1142)
摘要:
研究陕西周原全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曲线、总有机碳曲线、木炭屑曲线和野火活动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兰黄土堆积时期气候干旱, 在当时半荒漠草原上当地时常有自然野火发生;全新世大暖时期(8500~3100aB.P)气候湿 润,生物成壤作用强度大,呈现森林或森林草原自然景观,野火活动极少发生;先周人迁 居到周原地区(3100aB.P)开始,人类用火及其放火烧荒开垦农田等活动,加之气候变得干 旱,生物化学成壤作用减弱,致使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生态景观向半自然、半人 工景观演替;1500aB.P开始可耕种土地几乎开垦殆尽,生态景观完全被人工农田生态景 观 所代替;而近几百年来随着人口密度和聚落的增加,人类生活用火和垃圾随之加大,人类 对土壤环境的干扰进一步增强。
武夷山毛竹天然林与人工林种群结构比较研究
何东进, 洪伟, 范圣锋, 王英姿, 蓝斌
2005, 13(2): 34-36.
摘要(1057) PDF(996)
摘要:
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建瓯毛竹丰产林毛竹种群结构特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林中老龄及枯死竹占比例较大,年龄结构呈“J”型分布,而毛竹人工林年龄结构由于成熟竹材的人为砍伐则近似正态分布;毛竹天然林胸径和树高分布相关性较人工林显著,但人工林林分结构比天然林理想,其均匀度、整齐度均大于天然林。
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Ⅰ.基质、季节与生物措施对扦插繁殖的影响
傅瑞树, 黄琦, 胡宗庆
2005, 13(2): 37-38.
摘要(1051) PDF(1348)
摘要:
试验研究基质、季节和生物措施对南方红豆杉扦插生根、扦插苗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河沙和珍珠岩按8∶2混配苗床基质最佳,其绿苗 率、生根率及成苗率分别为86.0%、84.3%和81.7%,显著高于其他3种苗床基质;其次为河沙和火烧土混配苗床基质>黄土>单一河沙苗床基质。季节和生物措施效应显示第4季度 为扦插最佳时期,扦插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季节,且扦插后拌种黄豆显著优于未拌种黄豆对 照组。
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研究中的应用
王晓丽, 马祥庆
2005, 13(2): 39-42.
摘要(1006) PDF(1198)
摘要:
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种质资源鉴定、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进展,指出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杉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森林植物他感作用研究进展
林武星, 洪伟, 郑郁善, 叶功富
2005, 13(2): 43-46.
摘要(1399) PDF(1559)
摘要:
阐述了具有他感作用的森林植物种类,他感物质释放方式、种类及作用机理,影响他感作用效果的因素等研究现状以及森林植物他感作用生态学意义及 发展方向。
RNA沉默—新型的植物病毒病害防治策略
牛颜冰, 郭失迷, 宋艳波, 雷万钧, 申林炎
2005, 13(2): 47-50.
摘要(1113) PDF(1581)
摘要:
植物RNA沉默(RNA silencing)是植物本身固有的一种抗病毒防御系统,是对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形成双链RNA(dsRNA)的特殊反应。RNA沉默介导的 dsRNA干涉病毒侵染转基因抗病毒有其不足,几种体外生产dsRNA的抗病毒体系能弥补这一不足,它们与转基因表达病原RNA不同,但仍然依赖RNA沉默机制来获取病原抗性。综述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各种启动RNA沉默的dsRNA产生策略、抗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茄子秸秆水提物自毒作用初探
王芳, 王敬国
2005, 13(2): 51-53.
摘要(1536) PDF(1406)
摘要:
试验研究茄子秸秆水提物自毒作用结果表明,茄子干秸秆水提物原液浓度为0.015g/mL时明显抑制茄时明显抑制茄子胚根的生长,低浓度提取物原液对胚 芽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当其浓度增至0.075g/mL时明显抑制茄时茄子胚芽生长也受抑,表 明茄子秸秆水提物对茄子生长有较强的自毒作用;水提物中醇溶性组分对茄子胚根、胚芽 生长的影响与水提物原液表现一致,且对水培茄子幼苗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表明醇溶性 组分中含有大量自毒物质。茄子幼苗根系活力随水提物中醇溶性组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植株对NO-3、PO3-4、K、 Mg2+和Ca2+等离子的吸收受阻,因而抑制离子的吸收是水提物中 自毒物质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苦参与百部提取物对几种植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韦平英, 王虎寅
2005, 13(2): 54-55.
摘要(1481) PDF(1070)
摘要:
试验研究苦参与百部农药活性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各农药活性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稻胡麻叶斑病菌、立枯丝核菌 、稻恶苗病菌、白菜黑斑病菌、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菌与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菌、茄 科蔬菜青枯病菌均有不同抑制作用;各提取物抑制效果随提取物浓度的提高而相应增强, 最低抑制浓度多<0.5mg/mL,并对白菜黑斑病菌孢子萌发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与单一提取 物相比,复配物对稻胡麻叶斑病菌和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病菌的抑制效果有所增强,但对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菌的作用较小,对稻恶苗病菌和茄科蔬菜青枯病菌的作用反而减弱 。
树木提取液对白蚁的忌避活性初探
伊可儿, 林捷, 叶功富, 张振核, 叶舟
2005, 13(2): 56-58.
摘要(1222) PDF(1363)
摘要:
选取并制备83种树木提取液对白蚁进行忌避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其中有29种树木提取液药后24h未见白蚁进入处理室,并结合植物资源和成本等因素初选出18种忌避活性效果较好的树木提取液(室温贮藏期1年)用于复筛试验,最终筛选出对白蚁忌避活性效果较好的山苍子叶和樟树叶树木提取液,可用于研制防蚁新药剂;而对白蚁忌避活性较弱的树木提取液,可结合其对白蚁杀虫活性抑制效果,从中优选出较好树木提取液,用于研制灭蚁新药剂。
利用玉米秸秆制备生物杀菌剂的研究
田连生, 李书生, 史延茂, 张根伟, 黄亚丽
2005, 13(2): 59-61.
摘要(1203) PDF(977)
摘要:
通过拮抗性筛选分离出对蔬菜枯萎病原菌具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木霉菌株“T41”,并利用玉米秸秆粉为原料,采用液-固两相发酵工艺制成木霉菌剂。该菌剂对多种蔬菜枯萎病防治效果显著且稳定,并高于化学杀菌剂防治效果。
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菌毒性监测研究
武英鹏, 原宗英, 李艳芳
2005, 13(2): 62-64.
摘要(1009) PDF(1032)
摘要:
对山西省不同生态区61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基因频率测定结果表明,Pm2、Pm4a、Pm4b、Pm13、Pm20、PmXBD、Pm2+6、Pm4+8、Pm2+Mli、Pm4b+Mli和Pm5+6为山西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可供转育利用;Pm6、Pm21、Pm2+Ta和Pm1+2+9有一定利用价值;而Pm1、Pm3a、Pm3d、Pm3f、Pm17和Pm19则利用价值较小;Pm3b、Pm3c、Pm3e、Pm5、Pm7和Pm8单独使用无利用价值。并对各毒性基因在不同生态区出现频率进行排序,筛选出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菌共有的优势毒性基因。
摘花与套袋防治黄瓜灰霉病效果研究
陈志杰, 张淑莲, 权清转, 梁银丽, 徐福利
2005, 13(2): 65-67.
摘要(1606) PDF(1095)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黄瓜瓜条侵染部位主要为开败的花瓣,占总侵染数的90.2%~93.0%,侵染柱头及花萼占6.9%~9.3%。首次提出摘花及套袋防治黄瓜灰霉病新技术,对黄瓜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0.3%~94.7%和61.4%~95.6%。开花至花败后1~2d及花前至开花期分别为摘花和套袋防治黄瓜灰霉病最佳时期。开花至花败后1~2d摘花对黄瓜瓜条生长发育无明显负作用,且化瓜率降低18.0%~20.6%。黄瓜瓜条不同发育时期套袋均表现增产效应,瓜条长增加7.4%~10.3%,瓜条重量增加6.7%~10.8%。花败前套袋化瓜率降低11.3%~30.2%,畸形瓜率降低41.2%~61.6%。
农药降解动力学模型的改进研究
宋萍, 洪伟, 吴承祯, 范海兰
2005, 13(2): 68-70.
摘要(1202) PDF(2475)
摘要:
研究构造出生物和非生物非线性影响因子函数1-a(c/c0θ,提出一种通过参数调整兼容指数衰减、线性和非线性作用等各种影响机制的自适应的农药降解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该改进模型直观且适用性广,可描述降解曲线凹凸有拐点的情形,用于预测时间间隔相同、连续施药的累积残留量及其极限值,实例应用表明其拟合精度和拟合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模型。
茄子黄萎病发病程度与根际土壤线虫种群数量的关系研究
朱建兰, 常永义
2005, 13(2): 71-73.
摘要(1176) PDF(1039)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茄子根围和根内线虫种群数量与茄子黄萎病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重株根围线虫密度明显高于轻病株和无病株;重病株根内线虫密度也明显高于轻病株和无病;发病地块茄子郭际与非根际线虫密度无明显差异;线虫与黄萎病菌混合接种茄子,黄萎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仅接黄萎菌,且接线虫数越多其发病程度越重;混合接种较仅接线虫茄子根内线虫密度明显升高。经鉴定寄生茄子根的线虫主要为垫刃线虫属(Tylenchus)、短体线虫属(Prathylenchus)、矮化线虫属(Tylenchornychus)和滑刃线虫属(Aphelenchoidae)。
抗生素对高粱茎尖再生的影响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林凤, 张春宇, 王洪岩, 陈丹, 石太渊
2005, 13(2): 74-76.
摘要(1098) PDF(1139)
摘要:
研究羧苄青霉素、头孢霉素、潮霉素和卡那霉素4种抗生素对高粱茎尖再生的影响及再生体系 的建立结果表明,MS培养基中添加甘氨酸、乙二胺四乙酸的铁络合物(Fe-EDTA)和抗坏血酸 等有机物有利于高粱茎尖的分化与生长。农杆菌介导的高粱茎尖遗传转化过程中羧苄青霉素 为最理想抗生素,最佳浓度为250mg/L。并初步确立了高粱茎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过程 中抑菌和转化体的筛选策略。
肌醇与硝酸银对霍霍巴多芽苗增殖的促进作用简报
徐进, 王玉珍, 罗景兰, 刘小京
2005, 13(2): 77-78.
摘要(1461) PDF(1093)
摘要: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分化培养基中添加适当浓度的肌醇,有利于霍霍巴试管苗的生长和分化,其叶面积明显增大,芽分化率提高;1~3.5mg/L浓度硝酸银对霍霍巴多芽增殖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株高的影响不显著,且硝酸银浓度过高对试管苗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最适宜浓度为3mg/L。若二者同时添加效果更显著,其增殖系数可达10.9。
不同盐分与水分胁迫对灰绿藜种子萌发效应研究
段德玉, 刘小京, 李存桢
2005, 13(2): 79-81.
摘要(1287) PDF(1260)
摘要:
不同盐分与水分胁迫对灰绿藜种子萌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05mol/L(PEG-6000溶液渗透势为-0.2MPa)浓度盐溶液对灰绿藜种子萌发有明显抑制效应,而较低浓度盐溶液(较低渗透势PEG-6000溶液)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不同盐溶液对种子萌发抑制程度依次为MgCl2>Na2SO4>Na2CO3>NaCl>复合盐溶液>MgSO4。PEG-6000溶液渗透势≤-0.5MPa时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小于等渗NaCl溶液。未萌发种子复水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盐分与水分胁迫不影响种子萌发潜力,其萌发恢复率随原处理溶液抑制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种子萌发潜力未受影响时其忍受的最大渗透胁迫随处理溶液不同而异。
木麻黄幼苗渗透调节物对酸雨胁迫的响应研究
袁建军, 李裕红
2005, 13(2): 82-83.
摘要(956) PDF(1015)
摘要:
对模拟pH2.5~4.5酸雨胁迫3个月后木麻黄幼苗渗透调节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pH4.0~4.5酸雨胁迫后木麻黄幼苗小枝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pH2.5~3.5)酸雨胁迫后其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酸雨胁迫使木麻黄幼苗小枝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游离脯氨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则极显著增加。酸雨胁迫下木麻黄幼苗具有积累较高浓度的有机渗透调节物及改善渗透调节的生理应答能力。
田间低温胁迫对大白菜某些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孟凡珍, 张振贤, 于贤昌, 艾希珍
2005, 13(2): 84-86.
摘要(1292) PDF(1308)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低温胁迫对大白菜叶片中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温度的降低大白菜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明显上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先升后降,且各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低温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升高和保持较高的酶活性与大白菜提高其抗低温性密切相关。与其他品种相比“秋珍白16号”和“春大王”随温度降低其渗透调节物质升速快且含量较高,保护酶活性也较高,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
镉诱导的茶苗茎尖核酸代谢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研究
苏金为, 王湘平
2005, 13(2): 87-90.
摘要(1156) PDF(979)
摘要:
试验研究茶苗经不同浓度Cd2+培养液培养12d结果表明,0.05mmol/L浓度Cd2+对茶苗相对生长量无明显影响,≥0.10mmol/L浓度Cd2+时随处理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茶苗生长受抑程度逐渐加大。培养12d时0.05mmol/L浓度Cd2+处理茶苗细胞内核糖体数量和核酸含量均高于对照,超过此浓度的处理其核糖体大量消亡,核酸含量显著降低,其中DNA含量变幅小于RNA。0.0~0.10mol/L浓度Cd2+处理RNase活性随浓度增加而升高,>0.25mmol/L浓度Cd2+处理RNase活性则随浓度增加而降低。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轻度Cd2+毒害表现为核仁解体,染色质凝聚,核膜间隙扩大,核染色质进入核膜间隙,严重者出现核变形收缩,核膜破裂,核染色质扩散降解最终核解体。
腐植酸钠对镉胁迫小麦幼苗生物效应的研究
马建军, 邹德文, 吴贺平, 刘淑萍
2005, 13(2): 91-93.
摘要(1095) PDF(1199)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Cd)胁迫下不同腐植酸钠处理(浸种、灌施、混施)对小麦幼苗生长及对污染元素(Cd)、营养元素(Cu、Zn、Fe、Mn)吸收和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腐植酸钠处理可缓解重金属Cd元素的毒害作用,促进小麦幼苗干物质积累,且轻度污染土壤中可显著抑制小麦幼苗对Cd元素的吸收,并促进小麦幼苗对Cu、Zn、Fe、Mn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随Cd污染潭燃又兀煌菜崮拼硪种艭d吸收能力减弱并对Cu、Zn、Fe和Mn营养元素吸收产生不同影响,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效应。
土壤施用脲酶抑制剂醌氢醌后蕹菜体内氮代谢的变化研究
王玉琪, 李瑞红, 叶陈亮
2005, 13(2): 94-95.
摘要(1287) PDF(1034)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施用醌氢醌后蕹菜体内N代谢的变化结果表明,醌氢醌使蕹菜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酸脱氢酶和谷酰胺合成酶活性、总N及蛋白质含量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盆栽蕹菜醌氢醌适宜用量为20~40mg/kg
长期定位施锌土壤-作物系统锌分布特征研究
魏孝荣, 郝明德, 田梅霞
2005, 13(2): 96-98.
摘要(947) PDF(982)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Zn土壤-作物系统Zn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期施用Zn肥可引起Zn在土壤中的累积,其剖面各土层有效锌含量均高于对照,且高于Zn肥有效施用的临界值。冬小麦各器官及全株Zn浓度和积累量均高于对照,但分配有所不同。长期施用Zn肥土壤中Zn有较大盈余,作物携出量仅占当季施Zn量的4.11%,长期施用Zn肥作物体内Zn含量虽未超标,但却引起Zn在土壤中的富集,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2005, 13(2): 99-101.
摘要(1917) PDF(1872)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有机农业施肥方式对培肥土壤及土壤主要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有机农业施肥方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调控微生物种群结构,提高土壤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含量倍数增加。阐明施用有机肥料对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稳定性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施用有机肥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关系。
长期定位培肥黑土土壤蔗糖酶活性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李东坡, 武志杰, 陈利军, 朱平, 任军
2005, 13(2): 102-105.
摘要(1233) PDF(1358)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对玉米生长季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生长季施用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波动较大,而施低量有机肥处理基本无明显变化,施化肥与未施肥处理有一定波动性,玉米生育前期其土壤蔗糖酶活性上升较快,后期基本保持不变。长期施有机肥处理黑土蔗糖酶活性明显高于施化肥和未施肥处理,且施高量有机肥明显高于施低量有机肥处理,其生长季土壤蔗糖酶活性保护容量为56mg/g·d且季节性变化平稳,可保持较高C转化能力,土壤有机质保持土壤蔗糖酶免遭变性、免遭分解作用显著。未施肥和施低量有机肥处理中部分土壤生物、理化性状因素与黑土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黑土蔗糖酶活性与绝大部分土壤因素和植物N、P、K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研究
周卫军, 王凯荣, 刘鑫, 邓先军
2005, 13(2): 106-109.
摘要(1138) PDF(1132)
摘要:
中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料自然归还量可达6162kg/hm2,人为归还量可达13480kg/hm2;仅依靠系统内有机物料的自然归还,其土壤有机质亏缺为50%左右,呈下降趋势;系统内可循环再利用的有机物料全部还田,土壤有机质盈余率可达80%以上;预测结果显示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50年内可提高土壤有机质19.4~32.6g/kg,增长率达83.6%~140.5%。
风沙土农田培肥地力措施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杨彦炜, 杨文, 周涛
2005, 13(2): 110-112.
摘要(996) PDF(914)
摘要:
试验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大田风沙土培肥途径结果表明,各种培肥措施均能明显提高风沙土农田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且对土壤团粒结构有较明显影响,其中施有机肥处理影响最大,显著提高土壤蓄水性能。N、P、K配施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幅较大。与单施无机肥和单施有机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培肥措施可显著提高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
有机肥对环境的影响及预防研究
姚丽贤, 周修冲
2005, 13(2): 113-115.
摘要(1727) PDF(1300)
摘要:
简析了我国有机肥施用现状,指出有机肥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源于NO-3-N污染、P素非点源径流损失、重金属污染、盐胁迫及病原物危害等方面,并简述了相应的预防研究内容及对策。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影响因素探析
段永惠, 张乃明, 洪波, 陈建军
2005, 13(2): 116-118.
摘要(1021) PDF(1171)
摘要:
对滇池流域沿湖15个乡镇农田地表径流N、P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农田地表径流N、P污染负荷很高,年均流失量差异较大,总N为5.07~113.16kg/hm2,总P为0.15~10.14kg/hm2。高强度施用化肥是造成农田径流N、P流失量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土地利用和水肥管理方式及种植制度有关;不同坡度农田径流N、P输出量不同,6°~12°坡度N、P流失急剧增大,12°坡度以后流失量增加减缓;1次降雨或作物生长周期内径流N、P流失速率均表现出随时间参数递减的趋势;不同施肥处理N、P流失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尿素与普钙配施可减少N、P流失,并获得较高白菜产量。
黑土农田水肥条件对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孟凯, 张兴义, 隋跃宇, 赵军
2005, 13(2): 119-121.
摘要(1328) PDF(1332)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黑土农田不同水肥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对水分条件变化反映较敏感,而玉米对养分条件变化反映较敏感,适宜水分条件下3种作物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其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应增加;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3种作物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其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应提高。
不同经营方式对黑土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的影响
史奕, 张璐, 陈欣, 宇万太
2005, 13(2): 122-124.
摘要(1184) PDF(1090)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松嫩平原典型中厚黑土区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和微粒有机质积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模式和耕作制度对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很大影响,耕地团聚体组成以<1mm水稳性团聚体占绝对优势;微粒有机碳(POM-C)主要存在于水稳性大团聚体中,且其含量随粒级减小而下降,这对维持耕地黑土大团聚体(>0.25mm)水稳定性起重要作用。
华北农业高产粮区地下水面源污染特征及环境影响研究——以山东省桓台县为例
刘光栋, 吴文良, 刘仲兰, 王立平
2005, 13(2): 125-129.
摘要(1319) PDF(1017)
摘要:
研究发现华北典型高产粮区桓台县区域农业硝酸盐面源污染具有非均衡的空间分异特征,即硝酸盐定向迁移导致硝酸盐净输出源区和净输入汇集区,源区硝酸盐污染相对稳定,而汇集区硝酸盐污染趋于恶化,不同程度污染面积占56.57%,其中>10mg/L污染区域面积占20.5%;污染较重的汇集区4年间地下水NO-3-N浓度升高27.2mg/L,而源区则相对稳定在5.5~7.2mg/L,面源污染空间分布与潜水位等值线的一致性表明地下水流向在农业面源污染空间分异过程中具主导作用。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导致5.8%的饮水源轻度污染和0.2%中度污染,有25个村3.8万人处于健康危害风险之中。农田硝酸盐沥滤缓慢和随潜水迁移表明,农田耕作管理与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之间缺乏必然相关性。
华北农业高产粮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环境价值损失评估技术研究——以山东省桓台县为例
刘光栋, 吴文良, 靳乐山, GabrielGulis
2005, 13(2): 130-133.
摘要(1193) PDF(1071)
摘要:
应用人力资本法、防护支出法和支付意愿调查法评估了华北高产粮区桓台县地下水农业面源硝酸盐污染的环境经济损失,并分析了不同评估技术对农业面源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环境价值损失评估的适用性,其适用性优先序为防护支出法的深井工程法>脱硝工程法≥人力资本法>支付意愿调查法。2002年该县由农业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造成的年环境价值损失约为880万元(860.8~1170.1万元/ɑ),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1.1%~1.5%。
不同土壤水分冬小麦根、冠关系及其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陈晓远, 高志红, 罗远培, 刘晓英
2005, 13(2): 134-137.
摘要(1162) PDF(1091)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冬小麦根、冠关系及其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条件对根系与叶冠间干物质分配模式影响较小,而对根系功能与叶冠结构建成之间关系影响较大,水分胁迫抑制植株结构的建成,随作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其根系功能发挥与叶冠结构建成之间矛盾愈加明显,拔节期复水有利于植株根系功能的增强和叶冠结构的改善。根冠比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关系呈单峰倒“V”型曲线,水分多少可影响曲线的斜率和高低。根量达最大值前沿根冠比降低的方向,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当根量达最大值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也达最大值,此时根冠比为0.1~0.2。而抽穗期后沿根冠比降低的方向,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也降低。
不同覆盖材料土壤生态效应与玉米增产效应研究
卜玉山, 王建程, 邵海林, 苗果园
2005, 13(2): 138-141.
摘要(1244) PDF(1294)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土壤生态效应与玉米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地膜、高粱秆蓆片和纸板覆盖均有显著保水作用及明显水分表聚现象,即0~10cm表层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下层土壤,地膜覆盖兼有显著增温效应,而小麦秸秆、高粱秆蓆片和纸板覆盖土壤温度却明显低于对照。除纸板外其他覆盖材料均不同程度增加0~20cm土层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且以秸秆覆盖增幅最大。各覆盖处理均显著增加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不同程度提高玉米生育前期倒1、2、3叶净光合速率。小麦秸秆、地膜、高粱秆蓆片、纸板覆盖处理分别比对照增产19.4%、17.2%、16.1%和13.3%,其增产原因主要是由于穗长和穗粒数的增加所致。
黄淮海平原优质玉米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张志诚, 陈阜, 谢仲伦, 许强
2005, 13(2): 142-144.
摘要(808) PDF(1181)
摘要:
试验研究黄淮海平原优质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与当地普通玉米品种相比,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中单9409”和高油玉米品种“高油115”生育期天数(约104~105d)基本与“冀丰58”相似,但比“莱玉2”生育期短。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增长以“中单9409”和“冀丰58”最显著,但经济产量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中单9409”高于“冀丰58”,而与“莱玉2”相近。优质玉米赖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玉米。
作物产量潜力极限研究
蔡承智, 陈阜, 隋鹏, 陈军胜
2005, 13(2): 145-148.
摘要(1581) PDF(2075)
摘要:
应用模型模拟方法研究近50年来主要作物产量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作物长期进化过程中产量演变遵循S曲线增长规律,目前主要作物产量处于S曲线驻点(最快增长值点)左右,种植效益已开始下降,进一步提高产量日益困难,作物产量将不断接近其极限,多数作物未来产量潜力极限约为目前产量的2~3倍。提高作物产量潜力途径主要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作物育种手段、强化作物栽培措施、优化投入和改善作物生长的大环境等。
云南省部分地区烤烟适宜pH值范围的缓冲研究
强继业, 朱海平, 周振春, 尹瑞新
2005, 13(2): 149-151.
摘要(1067) PDF(1117)
摘要:
对云南省部分地区烤烟土壤适宜pH值范围缓冲研究结果表明,1982年与2002年相比20年中土壤pH值平均变小0.30,占总平均值的4.8%。山地土壤一般酸性较强,而发达地区土壤酸性变化更多。故云南省某些地区应施一定量Ca(OH)2以调节酸碱度。
我国东部样带土地利用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李玉娥, 林而达, 谢军飞, 杨志伟
2005, 13(2): 152-154.
摘要(1270) PDF(1115)
摘要:
以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为平台,以典型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为对象,测定研究了不同生态系统中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吸收规律。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
徐学选, 刘文兆, 王炜
2005, 13(2): 155-157.
摘要(1110) PDF(998)
摘要:
对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坡面上由坡顶向坡脚逐渐富集,泉水流量随土壤水分增加而稳定增加,产流降雨过后泉水流量有较大增加,这种响应约滞后3~10d。高标准生态建设治理后其小流域降雨-土壤水-径流转化并无较大变化,流域产流水平正常,表明水资源对流域治理后生态环境具有持续支持能力。
三峡库区坡耕地运用生物埂治理水土流失技术的研究
姜达炳, 樊丹, 甘小泽
2005, 13(2): 158-160.
摘要(1206) PDF(931)
摘要:
阐述了三峡库区耕地构成及其水土流失成因,研究了该区坡耕地运用生物埂治理水土流失技术,并提出该区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农业面源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水分与有效养分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李国怀, 伊华林
2005, 13(2): 161-163.
摘要(1840) PDF(1630)
摘要:
试验研究生草栽培对柑橘园土壤水分和有效养分含量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栽培7~11月份干旱时期可提高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草栽培初期降低果园土壤有效氮、磷、钙、镁、锰、铜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但生草栽培2年后土壤有效氮、钾、铁和锌等矿质养分含量高于清耕对照。生草栽培可提高果实产量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果实柠檬酸含量,且种植百喜草比白三叶效果更明显。
竹林-鸡农林系统模式效益探析
赵兴征, 卢剑波, 田小明
2005, 13(2): 164-166.
摘要(1338) PDF(1280)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竹林-鸡农林系统模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模式运行3年后其水土侵蚀模数由年870t/hm2减至年2~3t/hm2,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分别提高71%、40%、93%和102%;年增加农村就业劳动力1200工/hm2,农户年增纯收入10余万元,其中鸡子系统经济贡献率占90%以上。
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研究
张家宏, 王守红, 白和盛, 陈劲松, 郭加登
2005, 13(2): 167-169.
摘要(1068) PDF(1032)
摘要:
研究并实施了双链型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高效配套技术,该模式实现种草与养鹅在时间的有效衔接,提高了牧草产量和利用率。并分析了牧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稻-麦轮作种植的比较效益。
生态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探析
周益添, 崔绍荣
2005, 13(2): 170-172.
摘要(1164) PDF(1216)
摘要:
阐述了生态工程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并简析了实际生产中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内涵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连栋温室简易内保温幕保温节能研究
李海明, 崔庆法
2005, 13(2): 173-175.
摘要(1415) PDF(1418)
摘要:
对连栋温室内简易内保温幕保温节能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简易内保温幕初冬时节可使供暖设施启动时间推延14d左右,早7:00平均气温提高2.65℃,比双层充气膜温室约节煤6250.5g/m2,节能率达38.24%;启动供暖设施后可使温室内早7:00平均气温提高2.16℃,比阳光板温室约节煤70g/m2·d,节能率为11.84%。简易保温幕降低了试验开间内光照度,但其透光率仍高于双层充气膜温室和阳光板温室。
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
王世岩, 杨永兴, 杨波
2005, 13(2): 176-178.
摘要(1135) PDF(1249)
摘要:
阐述了湿地农业内涵及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湿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我国3类典型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发展对策。
泥沙沉积与围垦对洞庭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李景保, 钟赛香, 杨燕, 王克林
2005, 13(2): 179-182.
摘要(1201) PDF(1529)
摘要:
研究泥沙沉积和围垦对洞庭湖生态系统部分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沙、围垦、湿地三者既互为条件,又互为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循环关系在湖泊生态系统中产生了泥沙淤积-湿地浮涨-钉螺孽生、害鼠繁殖、土地沙化,泥沙沉积-湿地围垦-生物资源量减少,泥沙沉积加围垦-调蓄功能减弱-洪涝频繁、水体污染、航道阻塞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且很大程度上削弱或损害了湖泊服务功能,进而降低了部分服务功能的价值,即水产和饲草资源损失价值32.1亿元,蓄水与供水功能损失价值1.53亿元,调蓄洪水与生物多样性损失价值41.92亿元,生态环境与航运功能损失价值74.76亿元。
山西省生态农业经济类型分区研究
赵艺学
2005, 13(2): 183-186.
摘要(1017) PDF(1116)
摘要:
阐述了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的控制影响因素和基础影响因素,计算了山西省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标值,并结合农业经济指标将山西省分成5个生态农业经济类型区,指出生态农业经济分区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马逸麟, 梅丽辉
2005, 13(2): 187-189.
摘要(1214) PDF(1175)
摘要:
阐述了鄱阳湖区自然资源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对策。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初探
赵玉杰, 高怀友, 张克强, 王跃华, 师荣光
2005, 13(2): 190-192.
摘要(992) PDF(1179)
摘要:
简介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状,包括制定畜禽污染物处理规划、计算畜禽污染物理化性状、设计畜禽污染物处理装置、评估畜禽污染物处理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和提供畜禽污染物处理还田技术指导等。并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处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