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1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免耕与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温美丽, 刘宝元, 叶芝菡, 付金生
2006, 14(3): 1-3.
摘要(1421) PDF(1171)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免耕控制土壤侵蚀的机理研究以及对土壤性质 的影响,并提出免耕在我国的应用方向。
我国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研究与应用进展
刘伟, 余宏军, 蒋卫杰
2006, 14(3): 4-7.
摘要(2290) PDF(3015)
摘要:
本研究从基质原料选材、前处理措施,混合基质配比、养分 提供,栽培基质的科学使用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我国无土栽培基质的新研究成果和应用方法, 阐述了我国蔬菜无土栽培基质的研究与应用概况及发展趋势。
小麦籽粒生长期热效应研究
张英华, 王志敏
2006, 14(3): 8-11.
摘要(1274) PDF(1122)
摘要:
试验研究小麦籽粒生长期热效应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热胁迫降低同化源供应,影响库性能,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不同热胁迫形式和不同热胁迫时期对籽粒生长的影响不同。中等高温(25~32℃)下籽粒灌浆持续期缩短,籽粒重下降;极端高温(33~40℃)下籽 粒灌浆速率的降低和籽粒灌浆持续期的缩短相伴发生,最终籽粒重明显降低。非叶器官具有 较高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等C4途径酶活性,其光合耐热性高于叶片。籽粒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对高温胁迫极为敏感,该酶活性的降低是热胁迫下粒重下降的重 要机制。发挥非叶器官C4光合活性,增强籽粒SSS耐热性是热胁迫下稳定粒重的重要途径 。
植物氮素营养基因型差异研究进展
王新超, 陈亮, 杨亚军, 姚明哲, 赵丽萍
2006, 14(3): 12-15.
摘要(1221) PDF(1205)
摘要:
从形态学、生理生化、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近 年来国内外植物N素营养基因型差异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指出通过新品种选育提高植物N素利 用效率切实可行。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措施
董玉红, 欧阳竹, 刘世梁
2006, 14(3): 16-20.
摘要(1287) PDF(1136)
摘要:
阐明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在维 持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作用,指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不仅在于保持生物的完整性与多样 性,更应注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及其管理。并提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对策。
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许中旗, 李文华, 刘文忠, 吴雪宾
2006, 14(3): 21-24.
摘要(1193) PDF(1031)
摘要:
对我国东北地区常见5种蒙古栎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 究的结果表明,各林分生物量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249754.45 kg/hm 2)> 高产栎林(184750.00 kg/hm2)>胡枝子蒙古栎 林(128312.00 kg/hm2)> 杜鹃蒙古栎林(124573.16 kg/hm2)>矮栎林(42974.50 kg/hm2),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数量较少的 大径级林木中,大径级林木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几种次生林乔木层 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白桦林>高产栎林>杂木林>胡枝子蒙古栎林>杜鹃 蒙古栎林>山 杨林>硬阔叶林>矮栎林。各林分净生产力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18701.3kg/hm2·a) >矮栎林(7682.6kg/hm2·a)>杜鹃蒙古栎林 (7622.1kg/hm2·a) >胡枝子蒙古栎林(7588.5kg/hm2·a)>高产 栎林(6984.0kg/hm2·a)。
青海共和盆地封育季节草场生物量、种群与生境变化
孙建光, 李保国, 卢琦
2006, 14(3): 25-27.
摘要(1281) PDF(961)
摘要:
试验研究青海共和盆地封育季节草场生物量、种群与生境变化结果表明,封育草地 生物量和株高均高于未封育草地,且依据未封育与封育草地生物量之比,共和盆地草场退化等级为中度和重度;由于沙生和荒漠植被入侵并逐渐成为优势种或伴生优势种,退化草地优势 物种生物量降低,依据其他物种与优势物种生物量之比,确定共和盆地草场退化等级 <0.1为弱度,0.1~0.5为轻度,0.5~1.0为中度,1.0~5.0为重度,>5.0为严重,芨芨草草原处于中度、重度退化,针茅草原处于重度和严重退化;共和盆地封育草场存在两极恢复(原草场和新退化草场类型),而未封育草场只有单极退化(荒漠),故过牧不仅使共和盆地草地退化,且使草地生境不断恶化,荒漠化程度加剧;相反封育有利于草地恢复和生境改善。
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特征研究
尚占环, 姚爱兴, 辛明, 龙瑞军, 郭瑞英
2006, 14(3): 28-32.
摘要(922) PDF(1060)
摘要:
采用大样地、典型固定样地调查方法,对宁夏香山荒漠草原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所调查151种植物分属39科、95属;植物群落分布体现 了山地 荒漠草原的特征,多数植物群落类型分布在山地阴坡;群落多样性动态受时间、地形影 响较 大,在土壤属性中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灌丛植被在该山地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是 生态功能维持的主要因素;昆虫群落符合干旱地区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大型动物的稀有也提 示对该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紧迫。
黄土高原小流域雨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赵西宁, 冯浩, 吴普特, 王万忠
2006, 14(3): 33-35.
摘要(1096) PDF(915)
摘要:
研究提出黄土高原小流域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建立了小流域雨水资源承载 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所建模型对黄土高原11个国家科技攻关试验区小 流域雨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连栽对杉木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研究
尉海东, 刘爱琴, 马祥庆, 林开敏, 范少辉
2006, 14(3): 36-39.
摘要(1200) PDF(1033)
摘要: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含C率、C贮量和年净固C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的含C率在45%~55%之间,不同代数间差异不明显,同一栽植代数相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乔木层各器官含C率表现为皮>叶>干>根>枝。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C贮量和年净固C量明显降低,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代数间差异程度不同,中龄林代 数间差异最明显,与1代中龄林相比,2、3代杉木林C贮量分别下降16.98%和63.60%,年净固C量分别下降14.01%和25.14%。
有机无机垃圾复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小麦产量的影响
秦嘉海, 刘金荣, 谢晓蓉, 陈广泉
2006, 14(3): 40-42.
摘要(1445) PDF(1200)
摘要:
试验研究有机无机垃圾复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与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处理相比, 有机无机垃圾复混肥处理 0~2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0.04g/cm3,总孔隙度 增加1.51%,>0.25mm团粒结构增加5.10%,自然含水量增加71.68g/kg,贮水量增加153.50m3/hm2,阳离子交换量增加7.03cmol/kg,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77g/kg、20.51mg/kg、2.95mg/kg、11.10mg/kg,pH值降低0.07。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分别增加17万穗/hm2、8.73粒、7.24 g、1.53t/hm2,增产率达31.23%。 并对土壤重金属Hg、Cd、Cr、Pb富集有明显减缓趋势,且经LSR检验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 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温室土壤剖面养分特征及重金属含量演变趋势研究
李见云, 侯彦林, 王新民, 董县中
2006, 14(3): 43-45.
摘要(1507) PDF(965)
摘要:
对沈阳市郊不同种植年限温室土壤速效氮、磷、 钾剖面特征及重金属Cu、Zn、Cd、Pb含量调查表明,随温室种植年限的增加,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在整个剖面内显著增加,与种植年限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增幅较小,说明温室N、P、K肥施用不均衡 ;重金属Cu、Zn、Pb含量随温室种植年限的增加有一定增加,Cd含量则随种植年限增加变化 较小。农田及温室重金属含量较土壤背景值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 量标准,尚未形成污染。
华北农田土壤氨挥发原位测定研究
董文旭, 胡春胜, 张玉铭
2006, 14(3): 46-48.
摘要(1276) PDF(1440)
摘要:
通过系数矫正后的双层海绵吸收法对不同N肥处理和NPK配施下氨气挥发损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N肥施用方式、土壤温度以及灌溉是影响氨挥发的重要因素。施肥后氨挥发损失量为0.67~9.91kg/hm2,占施N量的0.41%~5 .0%。玉米季氨挥发量占全年挥发损失 的80%以上。尿素与过磷酸钙配施可显著降低氨挥发,在此基础上施用KCl,尿素氨挥发损失变化不明显。
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与锰、锌、铜有效性的影响
汪金舫, 刘月娟, 李本银
2006, 14(3): 49-51.
摘要(1817) PDF(1662)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培育试验研究作物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C u、Zn、Mn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特别 是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土壤中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显著增加,胡敏酸含量的增加对提高土 壤有机质活性和改善土壤肥 力具有良好效应。与单施化肥比较,秸秆配施化肥土壤中交换态锰、锌、铜含量分别增加11%、21%和41%,有机结合态锰、铜分别增加19%和103%。培育试验表明,加入粉碎的作物秸秆培育90d后,土壤中有效锰、有效铜含量分别增加21%和27%。
不同阴离子形态锌肥对水稻营养及土壤锌形态的影响
徐卫红, 王正银, 袁德厚, 曹秋华, 郭先锋
2006, 14(3): 52-55.
摘要(899) PDF(980)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3种阴离子形态Zn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及土壤Zn形态 的影响。结果表明,NO-3或NO-3与SO2-4配合较SO2-4、Cl-有 利于提高 水稻产量。供试土壤各形态Zn含量以交换态(Ex-Zn)和有机结合态(OM- Zn)最低,其次为碳酸盐结合态(CAB-Zn),再次为晶体氧化铁结合态(COFe-Zn)、无 定型氧化铁结合态(AOFe-Zn)及氧化锰结合态(OMn-Zn),其中Ex-Zn、OM-Zn及OMn-Zn 3形态Zn之和(即土壤有效锌)为9.2mg/kg,占 全Zn量的9.6%;土壤矿物态锌是土壤Zn素的主要组分,含量为69.3mg/kg,占全Zn量的72.0%。植稻提高了土壤CAB-Zn、AOFe-Z n、OMn-Zn含量,土壤各形态Zn仍以Ex-Zn、OM-Zn最低,其次为COFe-Zn,再次为CAB-Zn、AOFe-Zn及OMn-Zn含量,Ex-Zn、OM-Zn及OMn-Zn 3形态Zn之和为10.5mg/kg,占全Zn量的11.2%。土壤矿物态锌仍是土壤Zn素的主要组分,但含量及占全Zn量的比例较种植前分别减少4.2mg/kg和2.7%。水稻施Zn提高了植株吸Zn量和土壤全Zn量及OMn-Zn、COFe-Z n含量,土壤有效锌(Ex-Zn、OM-Zn及OMn-Zn 3形态之和)含量较对照增加12.7%~103.8%。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
任顺荣, 邵玉翠, 高宝岩, 王德芳
2006, 14(3): 56-57.
摘要(801) PDF(1003)
摘要:
试验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N、NP、 NPK、N+有机肥和N+秸秆6个不同施肥处理0~20cm土层土壤有效硼含量与肥料定位研究年限呈r=0.8094~0.8847的正相关关系,且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效硼含量均增加,为试验基础数值 的2.9~4.7倍。各处理土壤有效硼含量依次为N+有机肥处理>N、P配施处理>N+秸秆处 理>单施N肥处理>N、P、K配施处理>无肥处理。N、P、K配施处理在获得较高产量的 同时,有效 硼累积较少。耕作、施肥等是影响土壤有效硼累积的重要因素。
广西亚热带岩溶地区石灰性土壤钾素特征研究
谭宏伟, 周柳强, 谢如林, 黄美福
2006, 14(3): 58-60.
摘要(1128) PDF(1014)
摘要:
试验研究广西亚热带岩溶地区石灰性土壤K素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农田生态 系统中棕色石灰土速效钾含量和速效钾可释放量能较好地反映土壤对当季作物的供K能力;当土壤速效钾含量降至30~32mg/kg时,作物难以吸收土壤中的K素,严重限制作物生长;土壤主要养分限制因子为土壤缺K,且P、S、B、Zn不足;棕色石灰土缓效钾含量和缓效钾可释放量不能正确反映土壤对当季作物的供K能力,但能较正确反映土壤的持续供K能力。施K有利于维持土壤K素平衡,通过增施K肥获得作物高产可行。
氮素对蕨麻克隆构型的可塑性反应
李军乔
2006, 14(3): 61-63.
摘要(1079) PDF(958)
摘要:
试验研究N素对蕨麻克隆构型的可塑性反应结果表明, 蕨麻基株根长、分枝数、分株数、间 隔子、地上干物质量、地下干物质量随N素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在施纯N 90.0kg/hm2 时出现拐点,说明蕨麻对异质性资源(土壤N素)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蕨麻总分枝长、根系膨大率、球根率则随N素水平的增加而直线下降,表明施用N素后蕨麻块根不具有商品 价值。进行生态恢复时施用一定量N肥能显著提高蕨麻地上部分的生长,增大植被覆盖率。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污泥高温好氧堆肥中的应用
许晓英, 李季
2006, 14(3): 64-66.
摘要(1057) PDF(1474)
摘要:
试验研究复合微生物菌剂在污泥高温好氧堆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污泥高温好氧堆肥中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缩短达到高温期的时间以及增加堆体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效果不显著,但接种复合微生物菌剂处理高温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且提前3d达到腐熟。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刘梦云, 常庆瑞, 齐雁冰, 安韶山
2006, 14(3): 67-70.
摘要(1234) PDF(992)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表层土壤酶活性较高,灌木林地和人工草地次之,果园和农地较低;20~40cm土层果园和农地土壤酶活性稍高 ;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对土壤酶活性改良效果显著,而果园和农地则较差;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剖 面上变化明显,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大多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剖面层次上均无明显差异。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互呈极显著正相关, 且均与速效氮及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肥力指标。
京津走廊麦田蒸散及其与地下水位变化关系研究
舒云巧, 陈素英, 雷玉平, 郑力
2006, 14(3): 71-74.
摘要(1009) PDF(1058)
摘要:
利用区域遥感模型rGIS-ET分析1992年4月至2001年4月京津走廊麦田蒸 散及其与地下水位变化结果表明,同一县内麦田蒸散量空间变异明显,10年来麦田耗水呈减 少趋势,但由于补给滞缓性等原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且地下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冬小麦用水 密切相关,蒸散量的空间变化可间接反映地下水位采水变化。遥感技术可能为较准确估算小 单位地下水用水量提供依据。
黄土高原沟谷地春玉米不同耕作覆膜方式水温效应的研究
党建友, 张定一, 裴雪霞, 杨扎根
2006, 14(3): 75-77.
摘要(1637) PDF(1184)
摘要:
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沟谷地春玉米不同耕作覆膜的水温效应结果表明,秋耕起垄顶凌覆膜(秋 垄顶盖)比对照(秋耕播盖)播前0~200cm土层土壤多贮水56.35mm,生育前期(出苗~抽雄吐 丝期)多贮水64.63~104.42mm,0~10cm土温提高1.1~1.5℃,旱年玉米产量达5652.0 kg/hm2,增产37.12%,水分利用效率达19.57kg/m3,提高1.93kg/m3
冬小麦农田尺度瞬态CO2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郭家选, 李玉中, 梅旭荣
2006, 14(3): 78-81.
摘要(989) PDF(1097)
摘要:
以华北平原冬小麦农田尺度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研究冬小麦灌浆期瞬态CO2 通量日变化特征及其与农田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非水分胁迫下CO2通量日 变化(负值表示通量指向冠层)为U型,群体净光合速率最高值为-1.2~-1.4mg/m2·s,夜 间瞬态CO2通量呈非稳定变化,最高值达0.4~0.54mg/m2·s。白天时段内CO2通量 与净辐射、潜热通量呈高度相关,8:00~15:30时段内CO2和水汽通量呈同步日变化趋势 ,水分利用效率处于稳定状态,瞬态水分利用效率基本维持在0.012~0.014g(CO2)/g(H2O)范围内;但早晨和傍晚时段内水分利用效 率变化较大。
不同灌溉畦长对麦田灌水均匀度与土壤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崔振岭, 陈新平, 张福锁, 石立委, 李俊良
2006, 14(3): 82-85.
摘要(1331) PDF(1235)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灌溉畦长对灌水量、灌水均匀度与土壤NO-3-N分布的 影响。结果表明,在农民习惯灌水条件下,短畦处理(90m)灌水量为102mm,而长畦处理(180 m) 灌水量为132mm,且灌水明显增加了长畦处理田块水分、养分的空间变异。长畦处理比短畦 处理多损失44mm灌溉水,N素损失增加20kg/ hm2。在农民习惯的大肥大水条件下,由灌溉畦长 引起的水肥田块空间变异未对冬小麦产量造成明显影响。但缩短畦长是推广应用节水节肥优 化生产体系的首要措施。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陈素英, 张喜英, 陈四龙, 裴冬, 张清涛
2006, 14(3): 86-89.
摘要(1297) PDF(1348)
摘要: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 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7.5cm、15.0cm和30.0cm行距土壤蒸发分别为89.1mm 、104.2mm和121.9mm,以15cm为对照,7.5cm行距麦田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为14.5%,而 30cm行距麦田土壤蒸发增加17.0%。
树木休眠越冬期间水分代谢与均衡研究
斯琴毕力格, 那平山, 王波, 徐洪峰
2006, 14(3): 90-92.
摘要(903) PDF(891)
摘要:
试验研究树木休眠越冬期间水分代谢与均衡结果表明,越冬初期(11月30日)供试各树种体内 含水量为39.36%~49.86%,到翌年3月10日减至34.05%~41.03%,3月中旬开始回升。此 期间适宜含水量为35%~50%,>55%则易产生冻裂,<25%繁衍困难,<20%树木死亡。测试 树木越冬(11月30日~3月10日)的100d内,水分代谢均衡值为-53.1~-88.3kg,获得补给 水量为139.5~211.4kg,消耗水量为192.6~299.7kg,树木体内水分代谢保持负均衡。
旱地地膜玉米“贫水富集”种植模式研究
宋秉海
2006, 14(3): 93-95.
摘要(1000) PDF(1034)
摘要:
对不同降雨年份6种旱地地膜玉米种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槽式、垄沟、低穴、撮苗等 微集流模式均能小范围富集叠加降雨,改善玉米水分微生境。降雨量不同,模式间集雨效果 亦不同,分别比对照多集雨1.9~7.8mm。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增产顺序依次为槽式>垄沟> 低穴>撮苗,增产率为12.7%~21.9%。
马铃薯地膜种植生态效应研究
陆立银
2006, 14(3): 96-99.
摘要(1230) PDF(1029)
摘要: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马铃薯地膜种植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营养阶段、生殖阶段 不同地膜覆盖处理耕层土壤速效氮供应强度比露地提高32.6%~64.0%,速效磷提高4.2% ~59.4%,植株吸收量分别提高13.2%~48.3%和14.6%~38.2%;不同处理耕层土壤速效 氮含量营养阶段均高于生殖阶段,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地膜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营养阶段比 露地提高5.3%~31.6%,植株吸收量提高26.3%~31.0%;生殖阶段比露地分别提高1.9% ~16.9%和4.4%~18.8%。耕层土壤中2阶段地膜比对照细菌分别增加30.0%、130.8%, 放线菌分别增加19.7%、474.1%,霉菌分别增加12.5%、22.7%。一天中地膜处理耕层土 壤 温度均高于露地,上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营养阶段土壤温度递增而生殖阶段略呈递减,中 午和下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2阶段土壤温度逐渐递减。地膜处理其块茎产量、地上茎叶产 量、地下根产量均高于露地对照。在试验设计施肥范围内,地膜种植施肥水平高的土壤和植 株养分、水分含量高,增产幅度大。
钙试剂对干旱胁迫玉米脱落酸与木质部汁液pH的影响
刘子会, 郭秀林, 马春红, 李广敏
2006, 14(3): 100-102.
摘要(1065) PDF(1146)
摘要:
试验研究钙试剂对干旱胁迫玉米脱落酸与木质部汁液pH的影响结果表明,EGTA、异博啶和三 氟啦嗪处理均能提高玉米木质部汁液pH;EGTA、异博啶处理后玉米叶茎根中脱落酸含量降 低 ,木质部汁液中脱落酸浓度与叶茎根脱落酸含量并没有明显相关性,表现出复杂变化;三 氟啦嗪处理后玉米根中脱落酸含量升高,茎、叶中脱落酸含量降低,且叶木质部汁液中脱落酸浓度亦降低,而茎、根木质部汁液中脱落酸浓度无明显变化。
高温胁迫对观赏百合苗期的生理影响研究
张施君, 周厚高, 钟云娟, 邓鸿敏
2006, 14(3): 103-104.
摘要(1045) PDF(954)
摘要:
试验研究高温胁迫对2种观赏型麝香百合(‘K1-4’和‘Avita’)幼苗生理影响结果 表明,经36℃高温处理2种百合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过 氧化氢酶活性则短暂升高后降低,脯氨酸含量先升高至第4天后开始下降。田间表现较耐热 的百合基因型‘K1-4’叶绿素降速最慢,脯氨酸含量最高,且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解 缓慢,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保持最佳。而田间耐热性表现较差的‘Avita’各项生理指标均低于‘K1-4’。
不同早稻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后根系生理差异研究
李木英, 石庆华, 许锦彪, 胡志红, 谭雪明
2006, 14(3): 105-107.
摘要(1341) PDF(1173)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早稻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后根系生理差异结果表明,高温对不同水稻品种根系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有影响,但对耐热型品种的影响显著小于 热敏感品种,耐热型品种在高温胁迫后保护酶活性能较快恢复并接近对照水平;高温胁迫对 耐热型水稻品种根系α-萘胺氧化力无影响,但热敏感品种根系氧化力 明显下降,故根系α-萘胺氧化力可作为根系耐热指标之一。
二甲亚砜对小麦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研究
宗学凤, 张建奎, 李帮秀, 王三根
2006, 14(3): 108-110.
摘要(1256) PDF(1487)
摘要:
试验研究二甲亚砜(DMSO)浸种对小麦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2~5g/kg)的二甲亚砜浸种可提高冷害小麦幼 苗膜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 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提高冷害小麦幼苗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根系活力,增加冷害小麦幼苗株高、干物质量和根冠比
大安古河道盐碱土类型与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李秀军
2006, 14(3): 111-113.
摘要(856) PDF(1223)
摘要:
针对大安古河道盐碱土具有盐碱化黑钙土、盐碱化草甸土、盐碱化沼泽 土、盐土和碱土类型的特点,实施盐碱化黑钙土改土培肥、盐碱化沼泽土和轻度盐碱化草甸 土种稻、盐碱化沼泽土和湖泡育苇-养鱼、盐碱化草甸土围栏封育恢复 草原、盐土和碱土种 植碱蓬及碱茅等多种开发利用模式,可遏制其盐碱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 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硒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元素含量的影响
陈平, 吴秀峰, 张伟锋, 黄庆
2006, 14(3): 114-117.
摘要(1313) PDF(1086)
摘要: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Se对Cd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叶绿素和几种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用 Cd处理,高浓度Cd使水稻幼苗叶片Ca、Mg、Fe、Zn、Mn含量显著减少;单用0.10mg/L Se处理可显著增加叶片Fe、Zn、Mn含量。Se使较高浓度Cd (5.0~10.0mg/L)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Ca、Mg、Fe 、Mn含量高于单用Cd处理,Se与Cd的互作效应影响叶片Ca、Mg、Fe、Zn、Mn含量。叶绿素a /b值不能作为水稻幼苗Cd毒害指标。
洪水胁迫因子对千岛湖水质的影响与风险评价研究
罗献宝, 文军, 骆东奇, 方志发
2006, 14(3): 118-121.
摘要(1284) PDF(1138)
摘要:
研究表明1996年洪灾中千岛湖总体水质在多年走势图中出现“污染峰”现象,表明外来面源污染是主要污染源。对比分析洪灾前后水质变化表明,千岛湖水体受洪灾的影响仅局限于当年,通过水体的缓冲和自净能力的恢复,各项污染指数在灾后均能迅速恢复至正常状态。洪灾年中其水质污染指数排序及负荷比均为百亩畈>航头岛>街口和三潭岛,4断面总负荷占全湖的72%。洪灾年中综合污染指数对全湖分担率最高为大肠杆菌(高达46.6%,为 洪灾年中水质最大污染因素)和总N,其他各项目分担率很低,对洪灾年中总体 水质几无影响,而总Cd、氨氮和总Pb该年上升偏离正常年份中的变化趋势,尤其是总Cd和总Pb指数灾年过后仍不能回落,显示出洪灾对水质影响带来重金属污染的“滞后效应”。
大田条件下模拟UV-B辐射滤减对水稻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董铭, 李海涛, 廖迎春, 梁涛, 卢存福
2006, 14(3): 122-125.
摘要(1190) PDF(1077)
摘要:
对大田栽培条件下人工模拟的UV-B辐射滤减环境对晚稻品种“协 优432”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Zeatin)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日光处理组与UV-A滤光组之间叶 绿素a含量变化显著;正常日光处理组与UV-A滤光组、UV-A+UV-B滤光组之间株高无明显变化。UV-A+UV-B滤光组IAA、GA3、Zeatin含量分别比正常日光处理组降低了40.42%、48.60%、36.21%;分别比UV-A滤光处理组降低了36.52%、70.94%、54.54%。单因素 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显示,UV-A+UV-B滤光组 与正常日光处理组之间I AA、GA3含量差异显著;UV-A+UV-B滤光组与UV-A滤光处理组之间GA3、Zeatin含量差异显著。UV-A+UV-B滤光组ABA含量比正常日光处理组降低了29.74%,比UV-A滤光处理组降低了5.19%,经 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差异不显著。
核桃枝条酚类物质变化与枝条适应性研究
刘和, 吴国良, 王勇, 宋宇琴, 孙建平
2006, 14(3): 126-128.
摘要(1187) PDF(1005)
摘要:
核桃枝条酚类物质变化与枝条适应性研究表明,核桃枝条中酚类物质分布韧皮部大于木质部,晚实类品种含量大于早实类品种,年周期中休眠期含量大于生长期;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则与此相反,生长季初期活性较低,至5月份活性增强,秋后进入休眠期时又降低,且不同品种抗抽条能力存在差异。
芦荟活性多糖保护性分离技术研究
叶舟, 陈伟, 林文雄
2006, 14(3): 129-131.
摘要(1079) PDF(1197)
摘要:
应用自行研制的ACA(Alginate-Chitosan-Alginat e)微胶囊技术体系,考察了芦荟液ACA微胶囊成囊过程及微胶囊24h平衡透析过程中芦荟多 糖、芦荟蒽醌类化合物渗透分离情况。结果表明,芦荟液微胶囊化过程及微胶囊24h平衡透 析 后芦荟多糖总渗出率为27.7%,渗出多糖分子量<7600;芦荟蒽醌总渗出率为98.3%。在有利 于保持活性的条件下,较好地实现了芦荟多糖和芦荟蒽醌两类不同功效成分的分离。
土壤酶活性评价镉锌铅复合污染的可行性研究
李博文, 杨志新, 谢建治, 郝晋珉
2006, 14(3): 132-134.
摘要(973) PDF(1095)
摘要:
模拟试验研究表明在Cd、Zn、Pb复合污染处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碱性磷酸酶或转化酶活性可构成综合评价体系,反映土壤Cd、Zn、Pb污染含量以及土壤Cd-Zn、Zn-Pb复合污染效应,用其评价土壤Cd、Zn、Pb复合 污染具有一定可行性。
铜、镉、砷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浮萍的毒性效应
钱湛, 孙健, 铁柏清, 毛晓茜, 湛灵芝
2006, 14(3): 135-137.
摘要(1136) PDF(1498)
摘要:
通过实验室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处理水平下Cu、Cd、As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紫背浮萍叶绿素和丙二醛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浓度处理水平下,单一重金属污染对浮萍叶绿素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Cu>As,对丙二醛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As>Cu。与单一污染相比,As+Cd和Cu+Cd复合污染对浮萍叶绿素毒性增强,表现为协同作用,加强了对浮萍叶细胞的伤害;而As+Cu和As+Cu+Cd复合污染对叶绿素联合毒性作用趋向于毒性减少的拮抗作用。复合污染对浮萍丙二醛的生态毒性效应情况则较复杂,除As+Cd外其余3种复合污染组合对浮萍细胞膜均有一定增透作用。
腐殖酸对汞的络合稳定特性及其环境学意义
姚爱军, 青长乐, 牟树森
2006, 14(3): 138-140.
摘要(1245) PDF(1557)
摘要:
对3种腐殖酸与Hg的络合稳定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腐殖酸与Hg的结合存在松结态与 紧结态2种形态,其中富里酸主要以松结态为主,灰色胡敏酸与棕色胡敏酸则以紧结态占绝对优势。3种腐殖酸中富里酸对Hg的络合容量最高,但络合强度最低,其络合汞的环境活性将较高;灰色胡敏酸对Hg的络合容量最低,但络合稳定性最高,故所结合Hg的环境活性最弱。但受容量因素制约,灰色胡敏酸对Hg的络合稳定性将因Hg/灰色胡敏酸相对比例的升高而急剧下降。棕色胡敏酸对Hg络合特性介于富里酸与灰色胡 敏酸之间。
水趋光抑制法快速监测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研究
吴永贵, 黄建国
2006, 14(3): 141-144.
摘要(1475) PDF(1657)
摘要:
试验研究水趋光抑制法快速监测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毒 性 结果表明,水趋光指数与土壤Cd、Pb添加量(模拟污染浓度)呈极显著相关性。 同一污染水平下土壤生物毒性表现为酸提液>水提液;同浓度重金属含量下土壤溶液生物毒 性则表现为Cd>Pb,水提液+重金属>酸提液+重金属,远低于重金属在ISO标准水中的生物 毒性。水趋光抑制法能综合、快速、灵敏地反映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土壤生态 毒性,可为土壤健康质量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水稻及其根际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探析
冯海艳, 杨忠芳, 陈岳龙, 汤奇峰
2006, 14(3): 145-147.
摘要(1339) PDF(1093)
摘要:
对四川省水稻及其根际土壤中主要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CH)和滴滴涕 (DDT)残留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在抽检的10套样品水稻籽实中均未检出有机氯污染物六六六和滴滴涕,符合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而根际土壤中普遍检出滴滴涕农药 残 留,且德阳孝泉镇还检出六六六农药残留,但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其土 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残留尚未超标,符合自然土壤背景值 标准。建议继续禁用六六六和滴滴涕农药,并应间断性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抽样调查,同 时尽快禁止食用性植物生产中使用三氯杀螨醇。
环境污染对城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袁煦, 周青
2006, 14(3): 148-150.
摘要(917) PDF(1062)
摘要:
阐述了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同时,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及土壤等环境污染对城镇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降低了植被净化空气和调节小气候的能力,减弱其削弱噪声的功能,限制其调节径流和吸纳废水中营养物质的作用,并使城镇带给人类的娱乐文化价值渐失。提出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城镇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物入侵对城镇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及防治对策
王丽红, 周青
2006, 14(3): 151-153.
摘要(1055) PDF(1163)
摘要:
阐述了生物入侵对城镇生物多样性、居民健康、园林绿地、土壤、河流 湖泊和能量平衡的影响。并提出建立生物入侵数据库,健全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管理,提高 边境检控能力及开展生态评估研究,加强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教育是防御生物入侵的有 效对策;实施人工或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控制以及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是治理生物入侵 的有效手段。
红树林区内互花米草防除技术研究
杜文琴, 马丽娜, 刘建, 张秋芳, 郑雪芳
2006, 14(3): 154-156.
摘要(1185) PDF(1144)
摘要:
利用自行研制的专用药剂“米草星”可在60d内连根杀死红树林与互花米草交错生长区域内全部互花米草,而对区域内红树林的生长及繁殖无影响,并对水生生物安全,且用药后30d土壤中未检测出“米草星”药剂的残留。
绿盲蝽越冬卵在枣树上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张秀梅, 刘小京, 杨振江
2006, 14(3): 157-159.
摘要(1085) PDF(1276)
摘要:
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lwao回归法对绿盲蝽 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枣树上呈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 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该虫习性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并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绿盲蝽越冬 卵的理论抽样数。
杀虫剂对甘蓝蚜与七星瓢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研究
刘慧平, 韩巨才, 徐琴, 刘慧芹
2006, 14(3): 160-162.
摘要(1237) PDF(1569)
摘要:
试验研究杀虫剂对甘蓝蚜及其天敌七星瓢虫幼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结果表明,15种供试杀虫剂中以吡虫啉对七星瓢虫幼虫和甘蓝蚜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毒力比值(瓢虫LD50/甘蓝蚜LD50)为174.29。5种有机磷 类杀虫剂中以马拉硫磷的选择性最高,其次为敌敌畏,其选择性毒力比值分别为35.73和25.32;7种菊酯类杀虫剂中以氟氯氰菊酯和氯氰菊酯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毒力比值分别为55.16和30.00。故吡虫啉、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等选择性较高的杀虫剂对甘蓝蚜相对毒力高,而对其天敌瓢虫相对安全,为防治菜田甘蓝蚜的理想品种。
日光温室枣树昆虫群落及时间动态研究
赵飞, 李捷, 牛荣山, 郭梅花, 申爱英
2006, 14(3): 163-166.
摘要(1081) PDF(1252)
摘要:
对日光温室枣树昆虫群落指数及时间动态聚类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日 光 温室枣树主要害虫防治可分为4阶段,其中2月、5月和6月昆虫群落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优势 种枣瘿蚊Contarinia sp.、截形叶螨Tetranychus fruncatus发生量较大且易暴发 ,为化学防治关键时期。而1年其他时间则应视情况尽量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防治措施 ,以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AM 菌根真菌诱导对提高玉米纹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黄京华, 曾任森, 骆世明
2006, 14(3): 167-169.
摘要(1443) PDF(1299)
摘要:
试验研究玉米接种摩西球囊霉后对纹枯病抗性反应的 结果表明,接种摩西球囊霉能明显减轻玉米 纹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轻病害。接种摩西球囊霉还能促进玉米营养生长,但立枯丝 核菌侵袭会降低菌根的侵染率,表明摩西球囊霉与立枯丝核菌间存在相互作用。
几株产荚膜细菌在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
周志峰, 赵小蓉, 李贵桐, 林启美
2006, 14(3): 170-172.
摘要(969) PDF(1030)
摘要:
试验研究几株产荚膜细菌在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菌株次生代谢产物即发酵物在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中起作用,而菌体本身不起作用。细菌能够显著促进>0.25mm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其效果随加入C源物质而异,蔗糖效果 优于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风化煤几乎不起作用。加入不同C源物质时,菌株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
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的影响因素研究
白云凤, 王国英, 苟明月, 赵晋锋, 董志刚
2006, 14(3): 173-175.
摘要(1288) PDF(1236)
摘要:
研究了农杆菌介导玉米转基因过程中涉及的外植体选择、高渗和农杆菌共培养、选择培养基筛选转化体等因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基因型玉米自交系中有少数幼穗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快,转化效率高;高渗和农杆菌共培养以及除草剂筛选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致使部分转基因愈伤不能分化成苗,并提出其解决途径。
水稻籽粒碳氮代谢与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的研究
李亚娟, 陈志雄, 梁康迳, 林文雄, 梁义元
2006, 14(3): 176-179.
摘要(912) PDF(1032)
摘要:
研究分析水稻籽粒C、N代谢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水稻籽粒C、N代谢与稻米主要品质性状间有一定遗传相关性,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则糖氮比显著提高,糙米长、千粒重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提高全N含量可能显著提高糙米厚和直链淀粉含量,而糖氮比、糙米长和千粒重随之显著降低;随糖氮比的提高,糙米厚、千粒重和直链淀粉含量将显著降低。种子、细胞质和母体植株3套遗传体系同时对成对性状的遗传相关性起作用,且各遗传体系在不同成对性状间的作用效果各异,可溶性糖含量与糙米宽、可溶性糖含量与糙米厚、全N含量与糙米长、全N含量与糙米厚等成对性状间遗传相关性主要受种子直接效应的控制;而可溶性糖含量与糙米长宽比、可溶性糖含量与千粒重、可溶性糖含量 与直链淀粉含量、全N含量与糙米宽、全N含量与糙米长宽比、糖氮比与糙米宽、糖氮比与糙米厚等成对性状则以母体植株效应为主。
多时相遥感影像监测冬小麦种植面积的变化研究——以河北省三河市与大厂回族自治县为例
张群, 胡春胜, 陈素英, 雷玉平
2006, 14(3): 180-183.
摘要(1510) PDF(1048)
摘要:
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监测研究分析河北省三河市和大厂回族自治县冬小麦种植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而同一年份内不同地域冬小麦种植面积却增减不一。冬小麦种植面积增加是因对河流两岸进行新的开垦所致,而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是因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以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所致。
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探析
袁平夫, 叶仁南, 曾长荣, 胡晓青
2006, 14(3): 184-187.
摘要(1183) PDF(1158)
摘要:
依据系统工程原理,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统计法相结合方法,研究建立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分为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子效益 ,每子效益又分为若干具体指标,获得其指数值。并用指标权重系数反映其指标贡献的大小,得出各指标加权指数值后再求和得出子效益和综合效益数值。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分析及服务价值估算——以北京市平谷区白各庄村为例
贾宁凤, 姚春龙, 徐振君
2006, 14(3): 188-191.
摘要(1168) PDF(1032)
摘要:
本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白各庄村为例,详细分析了2002年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包括物质生产、吸收CO2、释放O2、水供给、废物处理和休闲娱乐,其总价值为1706.62万元,与农村经济总收入基本相等,其中吸收CO2的服务价值最大(72.57%),其次为释放O2价值(15.30%),物质生产服务价值仅 占总价值的12.77%,水供给和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很小,而废物处理服务价值为负值。
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研究
李健娜, 黄云, 严力蛟
2006, 14(3): 192-195.
摘要(1734) PDF(1777)
摘要:
研究讨论了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构建了由目标层、系统层和指标层所组 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Delphi评价模型,并以河南省内乡县的8个乡镇为评 价对象,进行乡村人居环境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相符,说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
典型农区秸秆资源利用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闫丽珍, 成升魁, 闵庆文
2006, 14(3): 196-198.
摘要(963) PDF(1202)
摘要:
简析了安徽省蒙城县和吉林省德惠市典型农区秸秆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影响秸秆资源利用率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秸秆利用效率的途径。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分析
王闰平, 崔克勇, 陈凯, 赵月红
2006, 14(3): 199-201.
摘要(1673) PDF(1131)
摘要: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当前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经济发展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为代价的;化石燃料生态足迹比重很大(79%),是山西省生态赤字最基本部分,资源利用效率相当低下。山西省亟需改变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
浙西山区上梧溪小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丁立仲, 卢剑波, 徐文荣
2006, 14(3): 202-205.
摘要(1214) PDF(1269)
摘要:
研究分析了浙西上梧溪小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措施,采用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分析相结合方法,建立了该小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欧式距离模型结合模糊聚类分析法对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进行评估。
我国东北专用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区域布局研究
刘志强, 王守宇, 程叶青, 张平宇
2006, 14(3): 206-209.
摘要(1441) PDF(1086)
摘要: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东北37个地市农业资源环境进行系统评价,将其结果与37个地市所属各县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矩阵运算,确定出东北24县市和 1个国有农场总局系统为我国专用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并提出这些专用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区域布局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吉林省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卢振兰, 赵晓松, 高珊, 杨海虹, 孙洁
2006, 14(3): 210-212.
摘要(1540) PDF(1408)
摘要:
对吉林省7个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显示,这7个基地 各项污染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均<1,土壤环境质量为2 级,适宜建立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与育林基金制度改革探析
魏远竹, 陈钦, 刘伟平
2006, 14(3): 213-216.
摘要(996) PDF(1195)
摘要:
阐述了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与育林基金制度改革间的关系,指出育林基金、林价和育林费都 具有营林成本补偿的属性,是一项再生产专用资金。并着重论述了实施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后育林基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刘红梅, 李玉浸, 陶战, 刘凤枝
2006, 14(3): 217-219.
摘要(1713) PDF(1702)
摘要:
阐述了我国农业现状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特点及其优势,并结合典型实例 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
“双链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对农户决策的影响研究
张家宏, 马谈斌, 王守红, 白和盛, 金银根
2006, 14(3): 220-222.
摘要(1540) PDF(1017)
摘要:
阐明“双链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机制, 实现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经营。并分析了农户参与后生产特征及效益的变化和农户决 策模式类型。指出影响农户决策的诸多因素中公司的运行绩效和服务起主导作用。
多目标线性规划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省石柱县密麻沟小流域为例
缪驰远, 何丙辉, 陈晓燕, 林尤莲
2006, 14(3): 223-227.
摘要(1241) PDF(1295)
摘要:
本研究以四川省石柱县密麻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别建立4个子 目标函数,利用专家权重法与方向性系数将多个子目标函数整合为1个目标函数,并应用EXC EL软件对多目标函数的规划模型进行线性求解。小流域经治理规划后土地利用趋于合理,生 态平衡趋于协调,农、林、牧3业用地比例由原23.32∶74.20∶2.48 调整为24.23∶67.67∶8.1,流域年土壤侵蚀模数由原1823t/km2降为1628.4t/km2
丘陵区生态农业旅游景观模式及效果分析
严贤春, 胥晓, 苏智先
2006, 14(3): 228-231.
摘要(1424) PDF(1203)
摘要:
丘陵地区城乡结合带生态农业旅游景观应按坡度和等高线设计,形成“垂直生态景观模式”。试验区道路系统依地形贯穿全园,“农家乐”型生态农业旅游散布试验区内。试验区生态植被良好,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垂直景观林带有助于降低气温和土温,减少土温日变幅,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防止水土流失。优美的景观环境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峡库区发展生态旅游模式探讨
孙守琴, 王定勇
2006, 14(3): 232-233.
摘要(926) PDF(1218)
摘要:
简析了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发展潜力,指出该区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水域生态旅游和文化型生态旅游模式。
干旱对夏玉米碳素同化、运转与分配的影响研究
隋方功, 葛体达, 刘鹏起, 吕银燕, 周广胜
2006, 14(3): 234-237.
摘要(1634) PDF(1373)
摘要:
试验研究全生育期干旱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C素同化、运转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对夏玉米各生育期C素代谢的自身规律影响较小,主要是改变C素同化、运转、分配的绝对量和分配率。水分胁迫下夏玉米干物质及其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速率降低,总量减少,且不同器官干物质转移率、转移量及其对雌穗重的贡献发生改变,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减少,分配、转移到生殖器官的同化物减少。充分供水处理具有最大的干物质累积量和正常的C素代谢,合理的水分供应促进玉米植株生育前期总生物量的积累以及生育后期干物质从营养体向籽粒的转移,成熟期营养器官中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滞留少,向籽粒中的运转彻底,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