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14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型
章家恩, 骆世明
2006, 14(4): 1-4.
摘要(1111) PDF(1183)
摘要: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与工业之间的 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等具体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实现向规模化、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转型与提升。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内容。
休闲农业新理论及其在闽北的应用研究
刘荣章, 翁伯琦, 曾玉荣, 周琼, 郑百龙
2006, 14(4): 5-8.
摘要(1275) PDF(1614)
摘要:
在分析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台湾休闲农业的新 理论,并结合实际提出发展闽北休闲农业的5项原则,同时对闽北(邵武)休闲农业园的设计内容及框架提出具体策略建议,即引入台湾优良果树品种、果树产期调节、生态果园套种、果园矮化栽培、有机果园质量控制等农业技术,并与园林学、景观学、旅游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技木相结合,将闽北(邵武)休闲农业园建设成为教育、推广、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效应及发展策略
翟付顺
2006, 14(4): 9-11.
摘要(1025) PDF(893)
摘要:
研究分析了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张步翀, 李凤民, 黄高宝
2006, 14(4): 12-15.
摘要(1317) PDF(1360)
摘要:
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学说、组分有机体功能特点 决定生态系统功能观点及一些中间观点的提出使生态学界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 关系的研究结果各异,但关键种的丧失会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是肯定的。对结构多样性的 生态系统来说,关键种能稳定生态系统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波动带来的压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间关系的研究亦未形成共识,一般看法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但也有与之不同的看法,认为多样性与稳定性间无任何关系。对局部多样性 、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比较后认为,应为不同物种提供适合其繁殖条件的局部试验地块,用个体小的物种来控制区域生物多样性及通 过各种自然试验方法增加不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耐旱机制研究进展
邵艳军, 山仑
2006, 14(4): 16-20.
摘要(1714) PDF(2581)
摘要:
干旱环境下植物通过不同耐旱途径抵御干旱胁迫。简介了植物 耐旱机制中的渗透调节、质膜保护和抗氧化防御系统,水孔蛋白及其在水分平衡和抗脱水中的作用,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表达蛋白(Lea蛋白)等研究进展。
共生固氮在农牧业上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曾昭海, 胡跃高, 陈文新, 隋新华, 赵晓萌
2006, 14(4): 21-24.
摘要(1332) PDF(916)
摘要:
共生固N是生物固N的主体部分,具有固N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叙述了主要豆科作物年固N量及固N量占豆科作物本身所吸收N的比例,阐述了豆科作物在与非豆科作物间套轮作中固定N素的转移及对非豆科作物的影响,并介绍了影响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体共生固N效率的主要因素。开展豆科作物-根瘤菌共生体系方面的研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化感作用在设施黄瓜连作中的应用研究
李明, 税军峰, 马永清
2006, 14(4): 25-28.
摘要(1654) PDF(1251)
摘要:
简述了设施黄瓜栽培中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化感物质的作用 方式、途径、机理及其与设施生态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概括了化感作用在黄瓜设施栽培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发展前景。
土壤镉污染特征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机理
茹淑华, 苏德纯, 王激清
2006, 14(4): 29-33.
摘要(2167) PDF(1278)
摘要:
论述了土壤Cd污染的特点、Cd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特征、生物毒性及我国目前土壤Cd污染现状及危害。系统论述了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治理机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并结合我国土壤Cd的污染特点和部分研究结果,提出今后的研究目标和方向。
农业环境保护中的酸雨监测技术
陶丽华, 周青
2006, 14(4): 34-37.
摘要(1328) PDF(728)
摘要:
酸雨伤害植物的监测技术包括对植物叶片表观伤害监测与生 理伤害监测,后者选择的参数主要有植物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质膜透性、叶绿素含量消长、细胞pH变化、活性氧防御系统的应激反应等。 本文在介绍测定方法同时,比较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探讨了酸雨监测技术在农业环境监测、环境评价、酸沉降区域农业区划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指出今后研究应重视完善监测体系和拓展监测对象。
青海湖地区盐地凤毛菊群落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周国英, 陈桂琛, 韩友吉, 李锦萍, 魏国良
2006, 14(4): 38-40.
摘要(1247) PDF(1227)
摘要:
以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地区典型的盐地凤毛菊(Saussurea salsa)盐碱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取样,应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参数K、扩散系数C、Cassie指标、丛生指标I、平均拥挤度 与聚块性指标等方法,研究了青海湖地区盐地凤毛菊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盐地凤毛菊群落优势种群的空间格局均为集群分布,这主要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
扁穗牛鞭草野生资源基株生产性能指标的分析研究
刘金平, 张新全, 陈永霞
2006, 14(4): 41-43.
摘要(1179) PDF(714)
摘要:
以基株为单位,对西南地区44份扁穗牛鞭草Hemarthia compressa(L.F.)R.Br.]野生资源的10项生产性能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基株生产性能指标变异很大;且生产性能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茎叶比与植株的含水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叶片含水率与茎秆含水率为极显著相关,空间分布指数与 茎秆比为正相关;依据影响基株产量的第一、第二主成分分蘖数和植株空间分布范围,把供试材料分为Ⅰ~Ⅴ类,可依据生产性能类型,有针对性地对资源进行研究、选育和开发应用 。
毛乌素沙地防护林结构的研究
格日勒, 斯琴毕力格, 金荣
2006, 14(4): 44-46.
摘要(1336) PDF(663)
摘要:
毛乌素沙地防护林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的直径和树高结构均比混交林结构有规律,且符合一般树种的变化规律。在叶层结构中,樟子松纯林和林带的叶层峰值比混交林和油松林带的叶层峰值出现的树高较低,且随着树高的增加而缓慢的减小,构成较厚的叶层。 所以该地区应积极发展樟子松片状或带状林的营造建设,提高樟子松林的生态效益。
不同采集作业方式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
张正雄, 周新年, 陈玉凤, 丘进渊, 赵尘
2006, 14(4): 47-50.
摘要(1032) PDF(1074)
摘要:
通过研究人工林伐区不同采集作业方式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大于择伐,带状皆伐的影响大于块状皆伐,伐区间隔排列的影响大于连续顺序排列,大面积皆伐的影响大于小面积皆伐;择伐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随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径级择伐影响大于集约择伐;集材作业对森林景观生态的影响与集材方式有关,其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手扶拖拉机、手板车、土滑道、绞盘机和架空索道。随集运材道路网密度的增大,其影响也增大。进而提出减少采集作业对森林生态及景观生态影响的对策。
宁南旱区谷子集水保水技术效应研究
张德奇, 廖允成, 贾志宽, 刘世新, 李永平
2006, 14(4): 51-53.
摘要(995) PDF(888)
摘要:
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采取地膜覆盖与抗旱剂相结合的集水保水抗旱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耕层水温状况,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平膜穴播方式较垄膜沟植方式和露地提前4d出苗,垄膜沟植方式与平膜穴播方式较露地分别增产131.92%、98.40%,抗旱剂拌种处理较不拌种处理平均增产10.4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65~0.886kg/m3,并取得较好经 济效益。
六道沟流域典型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刘春利, 邵明安
2006, 14(4): 54-56.
摘要(1522) PDF(914)
摘要:
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六道沟小流域典型坡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雨季不同土 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雨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测定时期 土壤储水量的变异程度为退耕苜蓿地>荒地>退耕林地>农田,均为弱变异;土壤含水量在垂直剖面方向均存在显著差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都呈现出减小趋势,且变异程度为荒地>退耕林地>退耕苜蓿地>农田;沿坡长方向从坡顶到坡脚土壤含水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呈波浪状, 且生物量波峰基本与土壤水分波谷相对应,这说明较高的植被生产力消耗较多的土壤水分。
非表层剖面层次土壤生产力评价研究
解迎革, 薛绪掌, 王国栋, 申卫博
2006, 14(4): 57-60.
摘要(938) PDF(712)
摘要:
研究了盆栽条件下4个非表层土壤剖面层次(AB,Ab,Bk,Bg)土 壤在3种肥料处理下对“京绿2号”小白菜根系发育和养分水分吸收的影响,并评价了其生长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各处理出苗无明显差异;施加尿素和磷二铵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且磷二铵的效应更显著;施磷二铵处理的根冠比明显低于不施肥处理和施尿素处理;施加尿素和磷二铵后作物含N量增加;施加磷二铵后各土壤剖面层次土壤中的植株P浓度明显提高。综合分析表明,正常情况下只要补充N肥和P肥,作物耕层以下的各土壤剖面层次对作物生长并无明显的阻碍作用,且通过适当的耕作和灌溉,可使非耕层土壤生产力状况得到改善。
江苏茶园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宗良纲, 周俊, 罗敏, 陆丽君, 费新东
2006, 14(4): 61-64.
摘要(1729) PDF(851)
摘要:
通过对江苏20多个典型茶场的调查取样,分析了江苏典型茶园 的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总体肥力状况良好,少数茶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茶园土壤施用的有机肥中,菜饼肥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组成合理,重金属含量低,适合茶园长期施用。在茶园施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有机肥施用时间偏晚的现象。此外,江苏茶园土壤存在较明显的酸化现象,且有加重趋势。个别茶场的土壤中Pb含量超标需引起重视,否则会导致茶叶中Pb含量超标而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性。
稻秸覆盖对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汪汇海, 沙丽清, 杨效东
2006, 14(4): 65-67.
摘要(1156) PDF(1099)
摘要:
对多年稻秸覆盖下有机茶园土壤生态环境的研究表明,稻秸覆盖能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稻秸覆盖处理0~40cm土层中,有机质、全N、全P和速效性N、P、K的平均含量均比对照相应土层高,分别是对照处理的2.00倍、1.87倍、1.66倍、1.91倍、1.91倍、2.56倍;稻秸覆盖能增加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0~40cm土层中,覆盖处理的真菌和细菌分别是对照的3.54倍和4.46倍;稻秸覆盖能增加干季土壤含水量,稻秸覆盖处理的0~10cm、10~20cm和0~3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相应土层提高了26.24%、13.92%和12.38%;稻秸覆盖能改善土壤动物总数状况,稻秸覆盖处理的0~40cm土层中,土壤动物个体总数是对照处理的1.87倍。因此,稻秸覆盖值得在有机茶园中大力推广。
不同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研究
姚晓芹, 马文奇, 楚建周
2006, 14(4): 68-71.
摘要(1450) PDF(966)
摘要: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酸性物质对石灰性土壤的酸化效果。结果表明,磷酸能有效地降低石灰性土壤的pH,要使土壤pH由8.89降至6.0左右,最佳酸用量为3.27g/100g。对于pH较高的石灰性土壤,只用低pH(pH=5.5)的酸水溶液在短时间内降低土壤pH是不切实际的。磷酸二氢铵不仅具有很好的酸化效果,且具有很好的缓冲性能,每100g土壤加入2.3g磷酸二氢铵可使石灰性土壤pH从8.89降低到6.39,并能维持较长的酸性环境。施用5%的硫磺可在30d内使土壤pH降低到7.0~7.5之间。
冬小麦根系对施肥深度的生物学响应研究
张永清, 苗果园
2006, 14(4): 72-75.
摘要(1076) PDF(722)
摘要:
施肥深度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及后期衰老影响的根管栽培试验 结果表明,施肥深度可改变不同土体中小麦根重及根系活性,较深层次(50~100cm)施肥有利于小麦根长增加和下层土壤中根重及根系活性的提高,同时可增加旗叶叶面积和净光合率 ,并使小麦根系SOD和POD活性保持较高水平,抑制过氧化产物MDA的产生,延缓根系及旗叶衰老,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施肥过深(150cm)虽能诱导根系下扎,但小麦总根重和产量却均有所下降。
两种施氮水平下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叶片光合特性与形态差异的研究
伍维模, 李世清, 王瑞军, 邵明安
2006, 14(4): 76-81.
摘要(898) PDF(692)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不施N和施N(90kg/hm2)条件下“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等8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中后期生理特性及其叶片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抽穗期倒二叶和灌浆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显著差异,施N仅能显著降低抽穗期倒二叶的蒸腾速率,而对功能叶的其他生理指标无明显影响。小麦成熟期旗叶和倒二叶的长度、宽度及叶面积在不同基因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施 N对这些叶片形态指标有极显著地促进作用,基因型和N肥同时影响灌浆期旗叶的SPAD值,而叶片衰老指数主要受基因型调控。总体上看,冬小麦叶片形态指标同时受施N和基因型影响 ,而生理指标主要受基因型影响,N肥的影响相对较小。
施氮与基因型对半湿润区冬小麦灌浆期籽粒氮、磷累积的影响
伍维模, 李世清, 邵明安
2006, 14(4): 82-88.
摘要(1011) PDF(743)
摘要:
在年均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区红油土上以“9430”、“小偃6号”和“商18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施N和施N(90kg/hm2)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灌浆期间籽粒中N、P累积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灌浆期间籽粒含N量呈现出“高-低-高”的时间变化趋势,而籽粒含P量基本呈直线下降趋势。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最终含N量的高低与灌浆进程中籽粒含N量的高低一致,“小偃6号”籽粒含N量始终高于“商188”和“9430”。在整个灌浆期间,籽粒中N累积速率显著高于P累积速率,灌浆末期表现更为明显。籽粒N的活跃累积期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提高籽粒中N累积速率有利于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基因型是控制籽粒中N活跃累积期和N活跃平均累积速率的主要因子,而基因型对籽粒P活跃累积期和平均累积P速率无显著影响。施N虽然对灌浆期间籽粒N、P累积参数无显著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灌浆进程中籽粒含N量,对最终籽粒N累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半湿润区农田生态系统氮肥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王瑞军, 李世清, 伍维模, 邵明安
2006, 14(4): 89-93.
摘要(1207) PDF(852)
摘要:
施N对“NR9405”、“9430”、“偃师9号”、“小偃6号”、“陕229”、“西农2208”、“矮丰3号”和“商188”这8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产量构成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株分蘖成穗数、单位面积粒数和单位面积株数的差异同时受基因和N素营养水平控制。“矮丰3号”和“小偃6号”单株分蘖成穗数最多,分别为2.00分蘖穗/株和1.72分蘖穗/ 株,“9430”最少,为0.85分蘖穗/株。从不同基因型看,施N比不施N处理增加0.74穗/株,每穗粒数在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以“西农220 8”最多,为36.73粒/穗,“NR9405”最少,为24.35粒/穗,施N对每穗粒数无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株数主要受施N影响,基因型间差异相对较小。基因型和施N同时显著影响单位面积粒数和千粒重,但基因型对千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N肥。从2个施N水平看,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矮丰3号”、“西农2208”、“偃师9号”、“陕229”、“9430”、“小偃6号”、“商188”和“NR9405”依次减小,“矮丰3号”为435g/m2,“NR9405”为316g/m2,相差119g/m2。施N可极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籽粒产量, 不同基因型施N处理平均产量为463.38g/m2,不施N处理为296.13g/m2,相差167.25g/m2,N肥对产量的影响主要与施N增加了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有关。
施肥与缩节胺配合对麦后直播夏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马宗斌, 李伶俐, 谢德意, 房卫平, 杨铁刚
2006, 14(4): 94-97.
摘要(1215) PDF(1001)
摘要: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3个N、P、K施肥水平配合2个缩节胺(DPC)用量对麦后直播夏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225kg/hm2、过磷 酸钙450kg/hm2和氯化钾150kg/hm2配合喷施DPC 90g/hm 2,有利于提高夏棉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活性(Fv/Fo)、光合效率(Pn)和气孔导度(Gs),棉花群体光合速率(CAP)高,单株结铃多,优质铃增加,铃重大,比其他处理皮棉增产17.4%~33.9%。
几种新型复合肥对基质栽培生菜品质的影响
李会合, 叶学见, 王正银, 杨苓彬
2006, 14(4): 98-101.
摘要(1636) PDF(759)
摘要:
以珍珠岩、煤渣、河沙混合物为培养基质,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新型复合肥即生物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全有机复合肥对生菜产量、硝酸盐含量、重金属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菜产量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复合肥>对照(无机营养液)>全有机复合肥,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不同处理生菜硝酸盐含量为1375~3935mg/kg,以无机营养液最高,有机无机复合肥最低,3种新型复合肥较对照生菜硝酸盐含量降低37.9%~72.5%。生菜中Hg、Pb、Cr含量,除全有机复合肥处理Hg含量(0.0101mg/ kg)和对照 处理Pb含量(0.235mg/ kg)略超标外,其余各处理3种重金属含量低于限量值且较对照降低20.8%~83.1%。复合肥各处理生菜中的Hg、Pb、Cr累积量分别占肥料总量的11.1%~63.0%、38.2 %~78.7%和10.9%~53.5%。施用复合肥明显提高生菜可溶性糖和Vc含量,但对氨基酸含 量的影响不一致。
几种化学物质配施对莴笋产量、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
苏胜齐, 王正银
2006, 14(4): 102-105.
摘要(1357) PDF(824)
摘要:
采用L8(27)正交设计研究了3种化学物质赤霉素(GA)、钼酸铵(Mo)、双氰胺(DCD)对盆栽莴笋产量、硝酸盐含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化学物质配施使莴笋增产10.7%~41.6%,其效应为Mo>GA>DCD;莴笋茎、叶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21.8%~54.5%和4.3%~40.2%,其作用均为GA>DCD>Mo;莴笋茎Vc和氨基酸含量降低,水分增加;叶片Vc和氨基酸含量增加,水分无明显差异;莴笋施Mo明显增加茎和叶Mo含量,但食用安全。综合评价莴笋的产量、卫生安全和营养品质,以A1B1C1处理(GA 25mg/L+Mo 150mg/L+DCD 12.5mg/盆)最理想。
AM真菌接种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刘文科, 冯固, 李晓林
2006, 14(4): 106-108.
摘要(1428) PDF(1017)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接种AM真菌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6周时接种能够提高甘薯的菌根侵染率、生长和吸P量,收获时可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从接种效果看,本地分离的菌株接种效果好于异地分离菌株,混合菌株好于单一菌株。
桐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机理的研究
施卫省, 罗小林, 唐辉, 王亚明
2006, 14(4): 109-111.
摘要(1512) PDF(1002)
摘要:
以桐油为包膜材料,采用土壤盆栽试验和水中静置试验,对控释肥料养分释放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桐油为包膜材料的包膜尿素,在土壤中养分初期溶出率为12.6%,在水中养分初期溶出率为20.1%,是比较理想的包膜材料。在水中与土壤中养分释放期为1:1.2;N素的释放可用LOGISTIC动力学方程描述,释放常数k值可用来判断控释尿素的N素释放速率大小。
种植密度对新疆膜下滴灌棉花群体光合速率、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罗宏海, 张旺锋, 赵瑞海, 韩春丽, 施敏
2006, 14(4): 112-114.
摘要(1585) PDF(1000)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了3个水平的种植密度(21万株/hm2、24万株/hm2、27万株/hm2)对膜下滴灌棉花群体光合速率(CAP)、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疆棉区适宜播种条件下,24万株/hm2密度的群体冠层结构优于其他密度,生育后期仍可保持较高CAP,叶面积指数高值持续期进入早、持续时间长,光合物质累积多且分配到生殖器官中的比例大,皮棉产量较高。
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特性研究
高阳, 段爱旺
2006, 14(4): 115-118.
摘要(1121) PDF(843)
摘要:
通过对单作和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冠层入射和透射光合有效辐射的观测,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叶面积指数的关系以及冬小麦对预留行的遮荫作用。结果表明:2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叶面积指数<2时,间作冬小麦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约为单作的50%,叶面积指数>2时,2种种植模式下的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相近;2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与叶面积指数均有较好的相关性;间作冬小麦预留行遮荫率(FS)的日变化为双峰曲线,遮荫率与株高(H)有很好的相关性。
不同光质补光对日光温室黄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王绍辉, 孔云, 陈青君, 程继鸿, 徐利林
2006, 14(4): 119-121.
摘要(1685) PDF(934)
摘要:
验采用不同的光质灯(蓝光、红光、UV-A、UV-B)对温室内黄瓜进行定时补光,研究不同补充光质对黄瓜果实Vc、蛋白质、还原糖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UV-B、红光条件下黄瓜Vc含量较UV-A与蓝光高;各处理蛋白质含量顺序为蓝光>UV-A>UV-B>红光;蓝光照射下还原糖含量较红光、UV-A与UV-B高;日光温室内补充UV-A可明显地增加黄瓜的产量。
化肥施用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张磊, 宋凤斌, 崔良
2006, 14(4): 122-125.
摘要(1391) PDF(1445)
摘要:
本研究综述了化学肥料施用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土壤施肥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如pH、溶液中的离子组成、阳离子交换量等,或直接与重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故施用化肥时要考虑到所施化肥的种类和施用量可能会导致重金属的植物可利用性发生改变,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郑州农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蔬菜质量相关性探析
赵勇, 李红娟, 孙治强
2006, 14(4): 126-130.
摘要(1814) PDF(1444)
摘要:
以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为评价方法,对郑州市郊区3 种不同灌溉方式农田土壤进行重金属(Hg 、Cr 、Cd 、Pb 、As 、Cu 、Zn)污染监测和蔬菜质量调查。结果发现,郑州市郊区的土壤均未超过GB15618 — 1995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枠二级标准限值;部分蔬菜已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蔬菜类标准;土壤中的Zn 、Cu 、Cd 、Cr 污染与多数蔬菜的污染呈显著的正相关,而Pb 、Hg 污染在多数蔬菜中均表现为与土壤污染无相关性。
向日葵对土壤中铜的积累作用研究
王永芬, 席磊
2006, 14(4): 131-133.
摘要(893) PDF(777)
摘要:
温室内不同Cu浓度添加土壤的向日葵盆栽试验表明,向日葵植株的部分生物学性状如地上部干物质量、地下部干物质量、最大单叶面积随土壤中Cu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添加20mg/kg Cu对向日葵根部生长抑制作用最大,而植物高度在添加100mg/kg Cu浓度时最高。且不同Cu浓度处理下向日葵对Cu的积累能力不同,但植物各部分Cu含量均随土壤中添加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00mg/kg Cu浓度处理下,向日葵对Cu的积累主要集中在根部,地上部分Cu含量很低,在200mg/kg Cu浓度处理下,向日葵叶中Cu含量超过根部, 达857±297mg/kg干重,Cu积累的叶根比达1.27,说明当土壤Cu浓度较高时,Cu在向日葵地上部有较高的Cu积累,集中收获植株地上部分,可移出土壤中的过多有效铜,但生长受到抑制。使用向日葵修复高浓度Cu污染土壤时,还需考虑采用其他手段接种根际微生物、转基因、设施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等来增加其生物产量。
水稻油菜轮作稻田甲烷排放及其总量估算
韩广轩, 朱波, 高美荣
2006, 14(4): 134-137.
摘要(1350) PDF(790)
摘要: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川中丘陵区水稻油菜轮作稻田进行水稻全生长季CH4排放观测。结果表明,稻田CH4排放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呈“前低后高”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出现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测定期内稻田CH4平均排放通量为6.20mg/m2·h。对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因素分析发现,淹水条件下水稻移栽到抽穗初期,水稻植株生长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关键因素;水稻抽穗期到成熟期,温度是影响稻田CH4排放的关键因素。水稻油菜轮作稻田在水稻生长季中CH4排放总量为173.96kg/hm2
小葱在污水净化及资源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徐晓锋, 周小平, 杨林章, 许海
2006, 14(4): 138-140.
摘要(1267) PDF(761)
摘要:
本试验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小葱(Allium ascalonicum L.)对污水中N、P的生物拦截能力。试验表明,小葱对污水中总N、总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8.5%、94.85%,而对照 组分别为76.44%、52.96%。在生长期间,小葱吸收固定的N、P分别达11.51g/m2、4.60g/m2,同时可以收获64.9t/hm2的小葱。试验表明小葱不但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中的N、P,还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基于RAPD标记的芸苔属蔬菜茎叶镉累积特性与耐性分析
王松良
2006, 14(4): 141-145.
摘要(1056) PDF(799)
摘要:
应用RAPD技术分析13个小白菜和11个结球甘蓝品种的Cd累积特性与耐性的结果表明,8个随机引物中有5个引物扩增到31条多态性片段,大小在100~2000bp之间。聚类分析表明,茎叶Cd高累积的品种有聚集成丛的趋势;茎叶Cd含量与品种间相对遗传距离呈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遗传多样性则随着茎叶Cd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高、低 Cd累积组间分子方差(AMOVA)也呈现显著差异。初步确认了与供试材料茎叶Cd高累积和耐性相关的2个RPAD标记:小白菜1个(350bp),结球甘蓝1个(410bp)。
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邓晓, 唐群锋
2006, 14(4): 146-149.
摘要(1020) PDF(1069)
摘要:
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草枯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及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速率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药剂浓度升高逐渐增强。加药后2~7d,对细菌种群抑制率为13.3%~100%,抑菌圈直径达0.07~0.93cm;对放线菌种群抑制率为8.6%~100%,抑菌圈直径达0~3.00cm;对真菌种群抑制率为7.6%~100%,生长速率的抑制率达1.4%~77.3%。抑制作用随加药时间延长又逐渐减弱。
杀虫剂和除草剂对生防菌盾壳霉生长的影响
韩巨才, 张永杰, 刘慧平, 兰瑞琴, 高俊明
2006, 14(4): 150-152.
摘要(1121) PDF(961)
摘要:
本研究采用FAO推荐的菌落直径法测定了8种杀虫剂、4种除草剂、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1种农用抗菌素对盾壳霉菌丝的毒力。研究结果表明,杀虫剂中氯氰菊酯、阿维菌素、毒死蜱和敌敌畏对盾壳霉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大,但除敌敌畏外,其他杀虫剂EC50值均高于相应的田间最大推荐使用浓度(MRAR);辛硫磷和氧乐果对盾壳霉的抑制作用次之;而吡虫啉和灭多威则对其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4种除草剂的EC50值均明显低于相应的MRAR值,对盾壳霉生长有强的抑制作用。在正常使用浓度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赤霉素、云大120对盾壳霉的生长几乎没有抑制作用。链霉素对其生长有一定影响,但EC50明显高于MRAR值。因此,在使用盾壳霉防治菌核病的田中,可以合理使用较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吡虫啉和灭多威等杀虫剂,而应尽量减少和避免使用吡氟乙草灵、草甘膦、百草枯等除草剂。
基质浓度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生长的影响
李芳, 刘波, 黄素芳
2006, 14(4): 153-156.
摘要(1130) PDF(808)
摘要:
通过测定不同基质浓度(C+N=0.001g/mL、0.005g/mL、0.015g/mL、0.045g/mL、0.135g/mL)对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浓度对菌体生长有明显影响,基质浓度为0.045g/mL时菌丝生长旺盛,培养10d每瓶干物质量达到0.82g,对茎线虫校正致死率在8d达到峰值52.30%。基质浓度为0.015g/mL的实验组合产孢量最大,培养8d产孢量达峰值69.20百万个/mL。0.135g/mL的基质浓度对菌生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培养10d其干物质量和产孢量仅分别为0.23g和15.10百万个/mL。
温室番茄抗性砧木与栽培品种“毛粉”的病害发生及根围4种真菌的数量比较研究
陈国康, 曹志平, 陈云峰, 王秀徽, 李健强
2006, 14(4): 157-160.
摘要(1312) PDF(957)
摘要:
进行了日光温室番茄抗性砧木(Beaufort SIS-1,Lycopersicon lycopersicum×L.hirsutum)嫁接苗(接穗为“毛粉802”)与普 通栽培品种“毛粉802”(Lycopersicum esculentum Mill)的病害发生及其根围4种土栖真菌的数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毛粉”自根苗的幼苗移栽后死亡率明显高于嫁接苗(P<0.05),其主要的致死因子是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蕨叶病毒病(ToMV)和猝倒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番茄收获后期“毛粉”自根苗的根结线虫(Meloido gyne incognita)病情指数达到80.0,明显高于嫁接苗15.1的水平(P<0.05),且 自根苗根围根结线虫2龄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嫁接苗。在番茄收获期采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定两番茄品种根围的镰刀菌(Fusarium spp.)、木霉菌(Trichoderma spp.)和疫霉菌(Phytophthora spp.)/腐霉菌(Pythium spp.)的丰富度,结果表明,除2003年6月和7月镰刀菌数量嫁接苗高于“毛粉”外,嫁接苗根围4种真菌的数量均低于“毛粉”自根苗。因此,该抗性砧木对根结线虫病、立枯病、猝倒病等土传病害具有综合控制作用,可明显抑制根围4种土栖真菌种群数量的增长。
不同抗性甘薯品种感染疮痂病后光合机理的研究
余文英, 潘廷国, 柯玉琴, 王湘平, 艾育芳
2006, 14(4): 161-164.
摘要(1309) PDF(738)
摘要:
研究了田间栽培条件下感病薯种“金山1255”和抗病薯种“广薯88-70”染甘薯疮痂病后的光合机理。结果表明,染病后感、抗病品种叶绿素均被降解,叶片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指数、叶绿体膜流动性均降低,叶绿体Ca2+-ATP酶和Mg2+-ATP酶活性均下降,气孔导度、净光合效率、蒸腾速率均下降,但感病品种下降幅度比抗病品种大;胞间CO2浓度在抗病品种中下降,而在感病品种中略有上升;感、抗病品种的叶绿体超微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感病品种受到的伤害程度远大于抗病品种。
不同钾肥对虎奶菇菌核产量与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江枝和, 翁伯琦, 雷锦桂, 王义祥, 罗涛
2006, 14(4): 165-167.
摘要(809) PDF(818)
摘要: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探讨了不同K肥相同含K量添加培养料栽 培虎奶菇菌对产量与不同种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硝酸钾为K肥对虎奶菇菌核 产量与氨基酸含量影响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为氯化钾处理,硫酸钾处理关联度最小,这与栽培试验结果相一致。
小麦形态特征及籽粒内含物与抗麦红吸浆虫关系的研究
马爱平, 史忠良, 谢福来, 仇松英, 朱晋云
2006, 14(4): 168-170.
摘要(1082) PDF(821)
摘要:
1999~2004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利用麦红吸浆虫圃对10个不同抗性品种的籽粒实际损失率、形态特征及籽粒内含物进行研究,明确了不同抗麦红吸浆虫小麦品种的主要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及籽粒实际损失率的差异。籽粒生化物测定表明,酚类、单宁和可溶性糖类是小麦抗麦红吸浆虫的重要次生代谢物,而酚类物质尤为重要。该项研究为抗麦红吸浆虫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抗性指标。
菱角萤叶甲种群空间格局研究
郑福山, 杜予州, 卢艳阳, 强承魁, 丁建清
2006, 14(4): 171-175.
摘要(1284) PDF(774)
摘要:
运用2种回归方法和9个聚集度指标对菱角萤叶甲(Galerucella birmanica Jacoby)各虫态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菱角萤叶甲在菱塘基本呈聚集分布,低密度趋向均匀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此外,利用空间分布型参数估计个体群的大小(L *)和平均密度(x)的关系为L*=17.7117+1.5701x;应用x=kc(P-1/kc0-1)模型探讨了无虫株率与平均密度的关系,表明实际生产中可应用此模型仿测田间种群密度。同时运用λ参数对聚集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和菱角植株的生长状况是影响种群聚集的两个主要原因。
星豹蛛对小菜蛾捕食作用的电泳检测研究
王宁波, 李生才
2006, 14(4): 176-178.
摘要(1144) PDF(943)
摘要:
本研究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星豹蛛雌雄蛛(Pardosa astrigera)捕食猎物小菜蛾(Plutella maculipennis Curtis)前后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在星豹蛛体内可以检测到被捕食猎物的特有酯酶同工酶酶带,且雌蛛最佳检测时间为捕食后3~6h,雄蛛为6~9h,猎物在星豹蛛雌蛛体内的消化时间短于雄蛛。
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研究
徐红星, 陈建明, 吕仲贤, 陈列忠, 俞晓平
2006, 14(4): 179-181.
摘要(1858) PDF(1225)
摘要:
试验研究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具有较强的拒食、毒杀以及生长发育抑制作用。雷公藤非生物碱对2龄小菜蛾幼虫的选择性与非选择性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34.89mg/L和42.33mg/L ;毒杀中浓度(LC50)为49.86mg/L;100mg/L的雷公藤非生物碱对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率达90%以上;但雷公藤非生物碱的杀卵作用不显著,以400mg/L雷公藤非生物碱处理小菜蛾卵后,其孵化率和孵化后幼虫存活率仍分别达53.48%和46%。
内蒙古地区自然通风羊舍的冬季环境研究
臧强, 李保明, 施正香, 韩晶, 赵阳
2006, 14(4): 182-184.
摘要(1182) PDF(854)
摘要:
选择内蒙古赤峰市东郊的羊场对自然通风羊舍进行了冬季环境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夜间舍内平均温度为-2.8~1.2℃,平均相对湿度64.5%~73.5%;舍内的温湿度随舍外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但舍内温度比舍外高9~12℃,舍温平稳,舍内温差显著小于舍外;同时舍内风速、CO2、NH3浓度的测试表明,舍内空气质量在羊的适宜范围之内。不同朝向的羊舍舍内温、湿度有显著差异,南向羊舍舍温一般较东向羊舍高2~3℃;羊舍夜间全封闭时舍温一般比北窗敞开时高2~4℃。内蒙古地区采用自然通风羊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羊只的饲养环境条件,减轻冬季严寒对养羊业造成的危害,但无任何供暖设备的羊舍尚不能完全满足冬季产羔的需求。
不同禾本科牧草与组合秸秆混合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利用效率研究
姜海林, 汤少勋, 周传社, 谭支良
2006, 14(4): 190-194.
摘要(1912) PDF(1008)
摘要:
利用体外产气技术研究了青贮玉米秸秆与稻秆组合(50∶50)与7种禾本科牧草二次组合时体外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组合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产气速率及产气延滞时间变化趋势不同;青稻与皇竹草或黑麦草按25∶75的比例组合时的组合效应明显好于其他组合;粗蛋白及中性洗涤可溶物与产气量及产气速率间极显著(P<0.001)正相关,而中性洗涤纤维及酸性洗涤纤维则与之呈极显著(P<0.001)的负相关关系。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低质粗饲料营养特性,适当添补易发酵或高蛋白牧草,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
番茄的结构-功能模型 Ⅰ:基于有限态自动机的3D形态构建
董乔雪, 王一鸣, JeanFrancoisBARCZI
2006, 14(4): 195-199.
摘要(1113) PDF(1841)
摘要:
根据番茄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演变规则,应用有限态自动机的数学理论,研究建立了番茄动态发展的随机结构模型。该模型建立在对番茄结构的宏观抽象和生理年龄(PHYAGE)与生长年龄(GA)这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上,利用“事件驱动”的状态转移机制模拟了番茄生长过程、分枝过程和死亡过程,其中利用了二项随机分布模拟番茄的动态生长,离散的 Markov 链用于模拟番茄的分枝模式。番茄的有限态自动机模型完成了对主茎上节间长度、果实个数以及叶子结构的随机模拟。并利用试验统计分析获得的参数结果,模拟出番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3D结构。该动态的番茄结构模型,为与生理生态模型进行接口建立互影响、互反馈的结构-功能模型打下了基础。
AHP 改进模型在作物灌水制度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隋鹏, 张海林, 高旺盛, 常欣
2006, 14(4): 200-203.
摘要(1152) PDF(794)
摘要:
从两方面对传统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进行了改进,一是无量纲化中基准值的选取,由原模型(xij-xminj)/ (xmaxj-xminj)中采用的某指标测量值的极值改变为新模型(xij-xoj)/xoj 中通过试验和资料分析确定的域值xoj;二是引入边际效应概念,即认为一个评价指标值数量上的等值变化(增加或减少)对其上一级指标的影响不一定是等价的,而是存在着边际效应的增大或减小,由此将原模型直线型隶属函数P(xij)=1+4×(xij-xminj)/ (xmaxj-xminj)改变为P(xij)=[(xij<-xoj)/xoj]2P(xij)=(xoj-xij)/xoj的抛物线方程。对改动前后的两种模型用于冬小麦不同灌水制度的综合效益评价,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摆脱了原模型纯粹数学意义上的相对比较特性,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出各单项指标效益和综合效益的真实值,从而对生产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产量图分析技术与系统设计研究
邓华, 薛正平, 杨星卫
2006, 14(4): 204-207.
摘要(1049) PDF(702)
摘要:
产量影响因子分析是精准农业变量作业的重要前提,是产量、土壤、环境信息转化为变量作业决策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阐述了国内外产量影响因子分析中的常用方法和相关软件,并对产量图分析系统进行了系统流程和功能模块设计。
千岛湖水质变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罗献宝, 文军, 骆东奇, 方志发
2006, 14(4): 208-212.
摘要(1399) PDF(863)
摘要:
对千岛湖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析表明,近10年来千岛湖多数监测项目和各断面污染指数都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全湖综合水质趋好,表明千岛湖总体水质的变化正处于相对低的风险状态之中。各断面水污染综合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代表千岛湖主要来水水质的街口、航头岛和百亩畈3个断面分列前三,河流污染物的输入是千岛湖水质下降的主要风险来源,其中街口指标显著高于其他断面,是污染输入强度最大的来源。各监测项目污染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总N是影响近期千岛湖水质的首要因子。趋势分析表明,除街口和西园码头外其他各断面负荷比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各监测项目综合污染指数分担率的分析表明,总N、溶解氧和高锰酸钾指数排在前列,3项分担率之和占全湖的71%,其中总N接近49%,显著高于其他项目。趋势分析中总N分担率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其他项目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大肠杆菌的变化趋势尚不明确。
重庆市畜禽粪便排放时空分布研究
彭里, 古文海, 魏世强, 王定勇
2006, 14(4): 213-216.
摘要(1149) PDF(782)
摘要:
以重庆市直辖前(1995、1996年)和直辖后(2000、2001年)畜禽养殖数据为基准,研究重庆市各区(市、县)畜禽的年粪便排放量,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重庆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5、1996、2000、2001年畜禽粪尿总排放量为7455.03万t、7831.56万t、7223.84万t、7421.52万t;猪粪当量分别为6954.84万t、7419.62万t、6433.5万t、6748.02万t;畜禽粪便中平均年有机质排放量为794.45万t、N 43.27万t、P 23.36万t、K 45.51万t。重庆市畜禽粪便负荷、猪粪当量负荷和有机质、N、P、K负荷分布以近郊为重,而畜禽粪便年排放量、猪粪当量及有机质、N、P、K量却是位于三峡库区的区、县量较大;直辖前后畜禽粪便年排放量及猪粪当量、猪粪当量负荷、N、P、K排放总量及负荷相差不明显。
陕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赵先贵, 马彩虹, 兰叶霞, 王书转
2006, 14(4): 217-220.
摘要(1413) PDF(840)
摘要: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陕西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9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27hm2,人均生态赤字0.166hm2,陕西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研究结果对该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鄱阳湖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协调度的计算与分析
赖发英, 周春火, 肖远东, 宫松, 陈静
2006, 14(4): 221-225.
摘要(888) PDF(687)
摘要:
生态足迹是一种基于消费度量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新参考方法,而经济与环境协调度从横向角度衡量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生态足迹和生态环境协调度的计算评价方法,并对鄱阳湖流域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鄱阳湖流域存在生态赤字,人均生态协调系数DS=1.3802<1.414,生态环境协调度为43,表明本地区2003年的发展模式是基本不协调和基本不可持续的。
基于RS与GIS的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保护格局探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为例
杨春华, 王克林, 陈洪松, 许联芳, 张明阳
2006, 14(4): 226-230.
摘要(1176) PDF(754)
摘要:
地处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广西环江县是典型的环境移民大县,再加上自身人口增长等原因,土地利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在不宜耕作的坡度和海拔高度下盲目开荒,极易导致植被覆被降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埋下环境隐患。本文利用1988、1999年两期遥感数据,辅以1∶250000DEM,结合野外调查,探讨了环江县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划出3种土地利用类型区:“集约利用区”、“适度利用区”、“保护区”。
布尔哈通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王成, 郭忠玲
2006, 14(4): 231-234.
摘要(1189) PDF(769)
摘要:
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分析了布尔哈通河干流源头区、中下游河谷区和朝阳河支流3个典型区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流域面积中有林地最多,占总面积的64.9%,旱地占19.7%,水田占3.6%,草地占3.3%,城镇居民点占2.3%,河渠、水库、沼泽等湿地水体占0.7%;斑块数量以旱田最多,平均斑块面积以有林地最大,斑块面积的变异系数也最大;林业用地中以有林地面积最大,但中下游林业用地比例较上游地区明显减少,其中有林地面积比例急剧减少30个百分点,灌木林地、疏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比例较上游增加8个百分点,农田面积中下游较上游地区增加18个百分点;中下游地带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和变异系数最小,边界密度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高。
人为干扰对泰山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的影响
郭泺, 夏北成, 余世孝, 巩重峰
2006, 14(4): 235-239.
摘要(1526) PDF(878)
摘要:
以TM影像和野外调查为数据源,3S技术为研究手段,对比分析了泰山风景区1986~2001年间不同人为干扰程度区域的景观结构、景观异质性动态变化特征以及景观多样性高程的分异。结果表明,泰山南部人为干扰斑块动态变化高于北部,南部景观结构变化明显,北部轻微。景观多样性动态变化主要是在北部海拔900m以上和南部900m以下区域,揭示了人为活动是斑块分割的主因,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取决于人为干扰的程度。研究结果从景观生态学角度为泰山合理调整自然和人为影响,构建理想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王宇, 尹君, 杨敏, 刘晓庄, 李志伟
2006, 14(4): 240-243.
摘要(911) PDF(796)
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1993~2000年河北省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河北省耕地、水域、湿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在减少,而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在增加,因水域和湿地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7年间河北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减少,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93年的157.3116亿美元减少到2000年的152.3503亿美元,减少率为3.15%,净减少值4.9613亿美元。
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典型模式及其评价
郑军, 孙宪芝, 史建民
2006, 14(4): 244-248.
摘要(729) PDF(811)
摘要:
简析了山东省生态农业发展中果农牧渔综合发展模式、开放复合型生态、经济结构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种养模式、枣粮间作模式、“上农下渔”模式和产业化主导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概况、效益及评价。
阿着底村生态建设工程与效益研究
戴波, 吕汇慧, 周鸿
2006, 14(4): 249-252.
摘要(1679) PDF(830)
摘要:
应用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模式,以喀斯特性生态系统区云南省石林县内具彝族撒尼特色典型村——阿着底为例,定量分析了该村的生态建设工程及所取得的效益,并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建议,为该村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并为喀斯特生态系统区和少数民族山区的农村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和范例。
品种与肥料对苦荞麦产量及水肥利用的影响研究
李红梅, 陕方, 边俊生, 梁霞, 邓晓燕
2006, 14(4): 253-255.
摘要(1207) PDF(673)
摘要:
品种和施肥对苦荞麦产量和水肥利用影响的试验表明,“黑 丰1号”、“黔威2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寿阳灰苦荞”,且以“黑丰1号”最优。施肥后3品 种产量明显增加,且以有机肥和无机肥各半量处理最优。种植优良品种和合理施肥可提高苦 荞麦的水肥利用效率。
镉胁迫对耐性不同的水稻幼苗膜脂过氧化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肖美秀, 林文雄, 陈冬梅, 梁康迳, 柯庆明
2006, 14(4): 256-258.
摘要(1096) PDF(985)
摘要:
环境湿度对高温胁迫下苹果果皮组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李英丽, 张建光, 方正, 刘玉芳
2006, 14(4): 259-260.
摘要(888) PDF(738)
摘要:
黄瓜内生细菌E1~E4防治黄瓜枯萎病研究
苗则彦, 吕国忠, 赵奎华, 刘长远, 梁春浩
2006, 14(4): 261-262.
摘要(1181) PDF(70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