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15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中国生态农业与生物质工程对循环经济的作用
程序
2007, 15(2): 1-4.
摘要(794) PDF(854)
摘要:
简析了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发展、应用及农业、农业生物质工程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农业是集约化进行生物质生产的过程,生物质工程(能及材料)应是生态农业工程的重要组分,并通过它与循环经济全面对接。通过农业领域的这种拓展,能更大程度地融入现代经济,反过来也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以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为例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2007, 15(2): 5-8.
摘要(881) PDF(777)
摘要:
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福建省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增强,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减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不同森林景观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何东进, 洪滔, 胡海清, 王英姿, 刘勇生, 范圣锋
2007, 15(2): 9-13.
摘要(875) PDF(1389)
摘要: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植物群落调查样地资料为基础,运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对构成该区森林景观的6类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和茶园)的物种多样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6类森林景观不同生长型的物种丰富度存在差异,表现为灌木层物种丰富度较高,而乔木层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较低,除个别森林类型外,各森林类型物种丰富度的垂直结构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木层;不同森林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亦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趋势为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茶园>经济林,符合物种多样性的一般性规律,即天然林景观>半人工林景观>人工林景观;基质景观天然马尾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展而逐渐增加。不同研究区物种多样性比较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化感水稻苗期不同器官水浸提液及根系分泌物对稗草的化感作用
何海斌, 王海斌, 陈祥旭, 林文雄, 贾小丽, 方长旬, 甘邱锋, 倪尼娜, 吴文祥
2007, 15(2): 14-17.
摘要(1007) PDF(1027)
摘要:
在自然种植条件下研究了强化感水稻品种“PI312777”不同叶期(3~6叶)、不同器官(根、茎、叶)水浸提液对稗草根长的抑制率,比较了不同极性树脂处理后水稻根系分泌物水溶液的抑制率变化。结果表明:在3~6叶期相同水稻器官比较,均以5叶期浸提液抑制率最高;5叶期水稻不同器官比较,以叶的浸提液抑制率最高;土培至6叶期的水稻根系分泌物水溶液的抑制率为47.06%,经极性树脂ADS-21处理后抑制率增强为64.71%,经非极性树脂ADS-5处理后抑制率减弱为26.47%;水培至6叶期的水稻根系分泌物水溶液的抑制率为38.24%,经ADS-21处理后抑制率增强为58.82%,经ADA-5处理后抑制率减弱为20.59%。因此水稻“PI312777”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以非(弱)极性物质为主,极性物质减弱了非(弱)极性物质的化感抑草作用。
新疆杏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及花期霜冻气候风险区划
徐德源, 王健, 任水莲, 杨晓光, 崔晓军
2007, 15(2): 18-21.
摘要(1002) PDF(1010)
摘要:
新疆杏产区的光、热、水、土等条件都能很好地满足杏生长、发育的需求,从萌芽到果实成熟期只需≥10℃积温2500℃·d,杏树就能正常开花结果。杏树开花、幼果形成期间的低温霜冻对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天山以北冬季寒冷,杏树越冬保证率低,限制了其发展。用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原理,以霜冻灾损率为区划指标,把新疆杏产区划分为4个花期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分析了各区的霜冻发生频率和冻害程度以及发展杏产业的利弊条件。
黄淮麦区冬小麦拔节期的时空变化研究
钟秀丽, 王道龙, 李玉中, 赵鹏, 闫旭宇, 孙忠富
2007, 15(2): 22-25.
摘要(784) PDF(932)
摘要:
依据黄淮麦区及其周边地区的3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a的观察资料,分析了影响冬小麦拔节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已拔节概率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分析其重要参数的地区分布。并讨论了造成地区差异的原因和生产应用上的问题。
德惠市农田黑土肥力评价及施肥措施研究
王洋, 齐晓宁
2007, 15(2): 26-27.
摘要(754) PDF(831)
摘要:
对吉林省德惠市黑土农田土壤5项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处于良好级,速效磷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级,全N含量处于差级,pH在不同地块差异明显。土壤保肥、耐肥性能好,但土壤肥力严重退化。因此,在施肥上应遵循增施有机肥,增N、控P、保K,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的原则,保持黑土的持续生产能力。
红壤地区草-牛-沼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利用的研究
刘经荣, 石庆华, 谢国强, 张美良
2007, 15(2): 29-32.
摘要(924) PDF(674)
摘要:
在中度熟化的红壤岗地上采取种植黑麦草和玉米饲喂肉牛,牛粪尿沼气发酵后的沼肥与化肥配施养草的方式,并以单施化肥养草喂牛的方式为对照,进行2a试验研究草-牛-沼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结果表明,沼肥与化肥配施玉米植株的产量和养分积累量都高于单施化肥,而黑麦草都稍低于单施化肥,但由于配施沼肥可节省一半的化肥投入,其效益都很显著。牛对不同施肥的同种饲草中养分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牛粪尿对养分的回收率也差异不明显,但不同种或同种而收获期不同的饲草消化率和回收率都差异明显。牛粪尿经沼气发酵后回收的养分量可节约饲草生产中近一半的化肥投入。且沼肥施用后土壤肥力得以保护和改善,为后续的饲草生产提供了较好的土壤条件,从而有利于养分循环利用。
长期定位施肥对灰漠土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
周斌, 乔木, 王周琼
2007, 15(2): 33-36.
摘要(679) PDF(765)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长期定位施肥对灰漠土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灰漠土土壤的生物活性(蛋白酶、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基本肥力水平比试验前有所提高;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明显差异,N素和有机质含量是制约灰漠土土壤酶活性和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
不同碳氮比肥料组合对肥料氮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唐玉霞, 孟春香, 贾树龙, 王惠敏, 刘巧玲
2007, 15(2): 37-40.
摘要(1030) PDF(1066)
摘要: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与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C、N比肥料组合(玉米秸秆+尿素)对肥料N生物固定、释放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土壤微生物对肥料N的固定量越大,但其释放率逐渐降低;肥料组合的C、N比越高,对土壤NO-3-N的抑制作用越大;麦田玉米秸秆还田时,调整其C/N≤20为宜。
矿质营养元素对黄芪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
王渭玲, 梁宗锁, 仇理云, 王铁铸, 文山应, 李晓娟
2007, 15(2): 41-43.
摘要(950) PDF(1028)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N、P、K营养元素及其不同配比对黄芪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P、K对黄芪地上及地下生长都有促进作用,黄芪地上生长受N、P、K各元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N>P>K,N、P、K营养元素及其不同配比都提高了黄芪的鲜根重,N对提高黄芪鲜根重作用最大,N、P、K配合比单施P、K及其配合对提高黄芪鲜根重效果明显;N、P、K对黄芪根冠比的影响依次为K>P>N;施用P肥黄芪根腐病、紫纹羽病感病率较高,施用N肥次之,施用K肥黄芪根腐病和紫纹羽病的感病率最低,施用K肥可提高黄芪的抗病性。
锰硼营养对黄瓜产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师进霖, 纳玲洁, 马琼媛, 冯翠萍, 旦有明
2007, 15(2): 44-46.
摘要(1152) PDF(1172)
摘要:
用田间试验、植株生理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Mn、B营养对黄瓜产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Mn、B营养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适宜的Mn、B配施可提高黄瓜产量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硝酸还原酶(NR)活性以及叶绿素、抗坏血酸(ASA)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黄瓜生产能力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鸡粪等有机肥料的养分释放及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
赵明, 陈雪辉, 赵征宇, 蔡葵, 王正国
2007, 15(2): 47-50.
摘要(1283) PDF(1688)
摘要:
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鸡粪、牛粪和猪粪等畜禽有机肥料的矿化率和速效氮、磷、钾养分释放特性,并探讨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牛粪和猪粪等畜禽有机肥料当季(120d)有机碳矿化率分别为87.5%、71.9%和55.4%,碱解氮释放量分别为39.9%、20.6%和35.3%,速效磷释放量分别为24.6%、61.3%和34.8%,速效钾释放量分别为78.8%、36.8%和41.5%。供试条件下土壤有效铜、锰含量增加,但有效锌含量降低,施用鸡粪可使土壤有效铁含量增加,而施用牛粪和猪粪则使土壤有效铁含量降低。
腐植酸复合肥对油菜氮素利用与后效的影响
彭正萍, 门明新, 薛世川, 薛宝民, 毕淑芹
2007, 15(2): 51-53.
摘要(912) PDF(849)
摘要:
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不同用量腐植酸复合肥对油菜产量、N素利用与后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复合肥可提高油菜产量,施肥量与产量呈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后效产量体现了腐植酸复合肥具有缓释、长效、利用率较高的优势;油菜硝酸还原酶活性呈“S”型变化,峰值为施肥600kg/hm2处,而NO-3-N含量的峰值为1200kg/hm2;施用腐植酸复合肥可促进油菜对N的吸收,提高N素利用率,改善土壤的N营养。
黄土高原旱塬区高产玉米田土壤干燥化与产量波动趋势模拟研究
李军, 邵明安, 张兴昌, 李世清
2007, 15(2): 54-58.
摘要(912) PDF(1062)
摘要: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旱作高产玉米田土壤干燥化与产量波动趋势,利用EPIC模型对黄土高原南部旱塬区玉米水分生产潜力和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中期(12年)和长期(30年)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12a实时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玉米水分生产潜力随降水量变化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也表现为剧烈波动性和逐渐下降趋势,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在30a模拟气象条件下的模拟时段内,旱塬地玉米水分生产潜力呈现明显波动性轻微降低趋势,3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季节性和年际间波动性剧烈,从长时段看土壤有效含水量呈现略微上升趋势;在降水量减少幅度不显著的情况下,旱塬玉米地土壤干燥化现象只是一种短期过程,通常不会导致长期性土壤强烈干燥化现象发生,但玉米产量随降水量变化的波动性不可避免。
基于播前土壤储水的旱地冬小麦抗旱性研究
高育锋1, 王勇1, 樊廷录, 王立明
2007, 15(2): 59-62.
摘要(974) PDF(791)
摘要:
在不同播前土壤储水条件下,应用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研究了14个不同生态类型旱地冬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播前土壤储水的增加,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同土壤储水条件下品种之间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不同生态型冬小麦对播前土壤储水的反应明显不同。抗旱指数法、隶属函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均能较好地评价旱地冬小麦的抗旱性,其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地区参试品种抗旱性表现为:甘肃陇东>山西地区>北京地区>渭北旱塬>黄淮地区。
“临丰615”生物学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刘新月, 卫云宗, 张久刚
2007, 15(2): 63-65.
摘要(760) PDF(899)
摘要:
对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临丰615”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临丰615”分蘖力强,为两次分蘖高峰型;幼穗分化前期慢,后期快,器官建成期短;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特点。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应以稳定穗数、提高粒数和粒重为中心,采用常量精细播种技术,创建合理优质群体,科学用水,平衡施肥,实行“三喷”,防病治虫,增加粒重,从而实现8250~9000kg/hm2的产量指标。
麦草与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买自珍, 程炳文, 王勇, 罗世武
2007, 15(2): 66-68.
摘要(892) PDF(932)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草与地膜覆盖栽培措施对玉米田间生态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草与地膜二元覆盖可降低作物冠层温度1~2℃,显著减少玉米田间土壤水分蒸发,对土壤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并能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覆盖措施对烤烟生理特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许自成, 张婷, 程昌新, 马聪, 马京民
2007, 15(2): 69-72.
摘要(1196) PDF(1115)
摘要:
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覆盖措施下植烟土壤地温、烤烟叶绿素含量、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覆盖秸秆处理土壤5cm和10cm处地温低于覆盖地膜处理;与全生育期覆膜、全生育期垄上覆盖秸秆和旺长期揭膜培土3种处理相比,旺长期揭膜培土后垄上覆盖秸秆处理具有前期地温较高、中后期地温较低的特点,且该处理烟叶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NR)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而丙二醛(MDA)含量较低,其烤后烟叶的产量、均价、产值和上等烟比例等经济性状也均高于其他处理。
地表覆盖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翟胜, 梁银丽, 王巨媛, 戴全厚, 翟继元, 熊亚梅
2007, 15(2): 73-77.
摘要(1162) PDF(761)
摘要:
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加膜覆盖对结瓜期日光温室嫁接和未嫁接黄瓜生长发育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覆盖可有效促进植株生长,有利于雌花分化、提高坐瓜率、降低畸形瓜比例、缩短成瓜时间以及增加单瓜重、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其中以秸秆加膜覆盖效果最明显,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次之,嫁接效果优于未嫁接。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加膜覆盖均可不同程度提高黄瓜净光合速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以秸秆加膜覆盖效果最好,嫁接优于未嫁接。秸秆覆盖与秸秆加膜覆盖均可显著增加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黄瓜根系活力,而地膜覆盖却使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在结瓜后期低于秸秆覆盖与秸秆加膜覆盖处理,但仍高于对照。
湖南省几种稻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谭周进, 张杨珠, 周清明
2007, 15(2): 78-80.
摘要(981) PDF(1087)
摘要:
对湖南省3个国家水稻工程基地的7种水稻土微生物区系的分析结果表明,7种水稻土中3类微生物总数依次为黄沙泥>紫沙泥>河沙泥>紫泥田>红黄泥>潮沙泥>黄泥田,〖JP4〗特殊生理群的微生物数量也以河沙泥和紫沙泥等通气性好、质地好的土壤中最多,而黄泥田和红黄泥等紧实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较少。农业生产中要因土壤类型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黄土高原柠条锦鸡儿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
贺学礼, 赵丽莉, 杨宏宇
2007, 15(2): 81-84.
摘要(1540) PDF(1088)
摘要:
对陕西省延安、绥德、横山和榆林4个自然生境下柠条根际AM真菌空间分布和土壤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AM真菌泡囊定殖率及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泡囊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在绥德最高,丛枝定殖率在榆林最高。采样深度对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最大孢子密度发生在10~20cm土层,而AM真菌定殖率在0~10cm或20~30cm土层有最大值。孢子密度与泡囊定殖率呈正相关,与丛枝定殖率呈负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Cl-含量呈负相关,泡囊定殖率与土壤pH呈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速效钾和Cl-含量呈负相关。土样中AM真菌多为球囊霉属(Glomus)种类,也有少数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种类。建议孢子密度和泡囊定殖率可作为检测土壤环境状况的指标。
土壤中耐铅微生物的筛选
陈灿灿, 谢英荷, 洪坚平, 何小凤, 李红梅
2007, 15(2): 85-87.
摘要(947) PDF(701)
摘要:
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Pb(300mg/kg),从土壤中分离到12株耐Pb微生物菌株。其中细菌菌株为1~5号,放线菌为6~9号,真菌为10~12号。经过形态学观察、拮抗试验以及液体培养和土壤模拟试验中降低Pb效果测试,发现12株菌对有效态铅都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在液体培养中3号、4号、6号、7号、8号和10号菌株的降低效果最好,降低率超过70%,在土壤培养中3号和7号的降低作用最明显,降低率分别为63.8%和66%
不同品种辣椒幼苗光合与呼吸对弱光的响应
眭晓蕾, 张振贤, 张宝玺, 毛胜利, 王立浩
2007, 15(2): 88-91.
摘要(1093) PDF(922)
摘要:
分别在300μmol/m2·s和100μmol/m2·s的人工光源下,研究了“中椒5号”、“中椒6号”、“中椒10号”和“红英达”4个辣椒品种光合和呼吸特性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弱光下幼苗净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夜间呼吸速率(Rn)、饱和光强(SL)、光补偿点(LCP)、光饱和光合速率(Pmax)下降,表观量子效率(AQY)上升。弱光下辣椒Pn的下降是非气孔限制的结果,较低的Rubisco羧化活性是辣椒Pmax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弱光下辣椒叶片叶绿素(Chl.)含量上升,Chl.a/b值和比叶重(SLM)下降。供试品种中“中椒10号”在弱光下具有较低的LCP、Rd、Rn以及较高的AQY,表现出较强的弱光耐受性。
水仙生长过程中叶片光合性能与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邱瑾, 钟然, 韩闯, 杨盛昌, 陈平
2007, 15(2): 92-95.
摘要(1105) PDF(703)
摘要:
试验测定了水仙抽葶、开花、凋花、花后4个时期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等,并观察了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水仙的生长发育,其叶片含水量、气孔导度明显降低,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及光合/呼吸比值迅速下降,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也随之降低,叶绿素含量显著上升,叶绿素a/b比值缓慢降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呈下降趋势。电镜观察显示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在抽葶期基粒、基质片层结构发达而清晰,开花期则膨胀松散,凋花期表现萎缩,而在花后生长期片层结构解体。
施保功50%WP浸芒果防腐保鲜后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卢植新, 林明珍, 黄辉晔, 李雪生
2007, 15(2): 96-98.
摘要(969) PDF(862)
摘要:
用气象色谱法试验研究施保功50%WP浸芒果防腐保鲜后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施保功处理芒果后其原始沉积量广西为0.8929~1.0433mg/kg,广东为0.8506~0.9522mg/kg,半衰期(T/2)广西为8~9d,广东为8d,经30d降解率>92%。以1000~2000mg/kg施保功浸芒果,储藏期10~30d,其果肉中施保功残留量广西为0.0003~0.0082mg/kg,广东为0.0003~0.0089mg/kg;全果中施保功残留量广西为0.0037~0.1171mg/kg,广东为0.0030~0.1179mg/kg。用施保功50%WP1000~2000mg/kg浸芒果保鲜,间隔10d以上其残留量均<2mg/kg,说明施用施保功是安全的。
重金属单一污染对龙须草生长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铁柏清, 袁敏, 唐美珍, 秦普丰, 杨永兴
2007, 15(2): 99-103.
摘要(1609) PDF(1094)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水平下Cd、Pb、Cu、Zn、As单一污染对龙须草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须草地下部对重金属的抗性大于地上部,种植龙须草的污染土壤中Cd、Pb、Cu的土壤临界值可分别设定为10mg/kg、300mg/kg和100mg/kg;龙须草叶绿素含量随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但其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均低于对照;龙须草SOD活性随Zn、As单一污染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随其他3种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龙须草CAT和POD的活性随As处理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随其他4种重金属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
30种草本观赏植物对模拟酸雨的反应
张光生, 顾苏云, 胡捷, 周青
2007, 15(2): 104-107.
摘要(918) PDF(787)
摘要:
采用叶面喷洒模拟酸雨方法,研究了30种草本观赏植物对酸雨急性伤害的反应。试验结果表明,随酸雨胁迫强度增强,多数草本观赏植物叶片伤斑面积加大。当酸雨pH达2.0时,所有植物叶片均出现伤斑,其中近半数种类叶片伤斑面积>20%。30种草本观赏植物中敏感植物3种,占10.0%;抗性植物17种,占56.67%;中等抗性植物10种,占33.33%。在设定的酸雨胁迫强度(pH 2.0~3.5)下,多数植物的伤害阈值可被确定,惟有羽衣甘蓝、三色堇和葱兰在pH 2.0酸雨胁迫下仍无法确定其伤害阈值,表明此3种草本观赏植物对酸雨有极强抗性。试验表明30种受试草本观赏植物抗酸雨能力强弱与叶片细胞pH变化有关,即叶片细胞pH缓冲能力影响了酸雨对叶片的表观伤害效应。
超重力处理及盐胁迫对绿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杨美红, 郭春绒, 王金胜
2007, 15(2): 108-110.
摘要(929) PDF(1129)
摘要:
刚萌动种子进行不同超重力和不同时间处理,并用9g/kg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结果表明:随处理超重力加大,其发芽率(Gr)和发芽指数(Gi)降低;3000×g处理组的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2000×g处理,4000×g与3000×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SOD除外);处理组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对照,3000×g比2000×g处理丙二醛含量显著减少,4000×g和3000×g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000×g、3000×g超重力处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活力、游离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呈增加趋势,而4h处理与3h处理间差异不显著,MDA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超重力处理可提高绿豆幼苗的抗盐性,以3000×g、4h处理为宜。
南瓜幼苗对低温胁迫适应性的研究
周俊国, 张炎
2007, 15(2): 111-113.
摘要(1118) PDF(740)
摘要:
对3片真叶南瓜幼苗进行24h的25/ 15℃、15/ 10℃、10/ 5℃、5/ 0℃暗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其电导率。试验结果表明:处理材料渗透60min时所测得的电导率具有代表性,在5/ 0℃温度处理水平上测得的电导率能显著区分不同材料间适应低温胁迫的强弱,5/ 0℃可作为南瓜幼苗生长的极端低温,南瓜幼苗有适应低温胁迫的能力,但不同材料间具有一定差异,供试材料“344”、“360”、“151”表现出对低温胁迫的适应性,可作为抗寒资源加以利用。
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
马辉刚, 舒畅, 刘康成, 李佑远, 朱有勇, 涂雪琴
2007, 15(2): 114-117.
摘要(1799) PDF(974)
摘要:
在对水稻品种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ue)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品种多样性有利于病菌稳定化选择原理,选择抗性遗传背景差异大的品种,在吉安和石城进行混合间栽防治稻瘟病研究。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环境下试验均表明,遗传背景差异大的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对稻瘟病有明显控制效果,特别是感病优质糯稻品种混合间栽后,稻瘟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均极显著下降,其防治效果达82.14%~95.91%。混合间栽对杂交稻稻瘟病也有一定控制效果,防治效果为40.82%~70.87%。与净栽相比,水稻产量增幅在6.03%~11.81%之间。
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流行因子分析
胡小平, 杨家荣, 田雪亮, 李随院, 高立强, 苟建军
2007, 15(2): 118-121.
摘要(1148) PDF(1055)
摘要:
利用渭北旱塬7 年(1997~2003 年)的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苹果黑星病流行程度资料,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流行的因子,求得最优回归子集,包括4 月和8月份的降水量、前1 年12 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1 月和7月份的平均温度,建立苹果黑星病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以残差绝对值<0.5 为统计标准,对1997~2003 年苹果黑星病的流行程度进行回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回测准确率高,可用于指导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防治工作。
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张淑莲, 陈志杰, 张锋, 田全福
2007, 15(2): 122-125.
摘要(419) PDF(232)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生产条件下,番茄病害有35种,害虫16种。主要病虫为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脐腐病、斑潜蝇和温室白粉虱,田间发生特点为种类多、危害期长、流行速度快、危害重和损失大。并提出以健康栽培、生态调控、棚室O3 消毒、套袋保护、防虫网阻隔等措施为主,结合适时适度使用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生态控制技术措施。田间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案有效阻止了病虫的扩散流行,成功控制了主要病虫危害,防治效果较为理想,并使产品达到安全优质标准。
杀虫剂对苹果黄蚜与七星瓢虫的毒力及选择性研究
刘慧平, 韩巨才, 徐琴, 吕朝军, 刘慧芹
2007, 15(2): 126-129.
摘要(1041) PDF(811)
摘要:
采用FAO 推荐的点滴法,测定了15种常用杀虫剂对苹果黄蚜及其天敌七星瓢虫幼虫的毒力,比较了药剂在二者之间的毒力选择性。结果表明,供试杀虫剂中以吡虫啉对七星瓢虫幼虫和苹果黄蚜的选择性最高,其选择性比值(七星瓢虫LD50/苹果黄蚜LD50)为135.56,其次为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其选择性比值分别为114.00、62.86 和45.43。吡虫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等选择性高的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相对毒力高,而对其天敌七星瓢虫相对安全,在协调苹果黄蚜的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策略中应选用对害虫毒力高,而对天敌相对安全的杀虫剂。
转Bt抗虫棉和土壤营养与红叶茎枯病严重度的关系
张战备, 张慧杰, 段国琪, 王晓民
2007, 15(2): 130-132.
摘要(782) PDF(824)
摘要:
在棉田土壤营养丰富的条件下,观察了转Bt基因抗虫棉和非抗虫棉对红叶茎枯病的感病性。结果表明,转Bt抗虫棉的发病程度均高于非抗虫棉,前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依次为47.95%~79.45% 和12.95~28.25;后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依次为32.12%~55.06% 和9.09~15.75;两类品种间的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N、P、K 不同用量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红叶茎枯病的严重度和皮棉产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增施K肥或N、P、K肥配施,对减轻抗虫棉红叶茎枯病的严重度无明显作用。据此提出了红叶茎枯病减灾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黄土高原温室黄瓜斑潜蝇发生规律研究
陈志杰, 张锋, 梁银丽, 张淑莲, 徐福利
2007, 15(2): 133-136.
摘要(1143) PDF(852)
摘要:
通过大田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温室黄瓜斑潜蝇发生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温室黄瓜斑潜蝇有4种,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为优势种,在温室内年发生8~10 代,10月中旬~11月下旬为第一个发生高峰期,3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第二个发生高峰即防治关键时期。以各种虫态在温室内取食为害度过冬天,不能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斑潜蝇幼虫在黄瓜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以中下部密度最大,占90%以上。温度超过45℃持续2h 或土壤相对湿度达100%超过2h,蛹化率均为0。温室种植模式、栽培面积及天敌等是影响斑潜蝇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及太阳活动对河北省夏蝗大发生的影响分析
姚树然, 张文宗
2007, 15(2): 137-139.
摘要(1143) PDF(929)
摘要:
利用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厄尔尼诺(El Nino)、拉尼娜(La Nina)事件和太阳活动与河北省沿海型蝗区和淀洼型蝗区夏蝗大发生的关系。结果发现,El Nino、La Nina 灾异事件不会促使河北省两类生态类型区夏蝗大发生,ElNino和La Nina事件对飞蝗大发生的影响主要是导致蝗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异常。太阳活动对河北省两种生态类型区夏蝗大发生的影响也不明显,但在太阳黑子数峰值年时两种生态类型区夏蝗发生的情况存在差异。
东太湖河蟹围网生态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吴伟, 吴婷婷, 何杰, 范立民
2007, 15(2): 140-146.
摘要(1342) PDF(878)
摘要:
在2004年春季平水期到秋季枯水期间对东太湖河蟹围网生态养殖区的水环境进行了调查与监测。结果发现,水源对照区的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N和总P,表明污染物主要是植物营养性元素。在东太湖围网养殖区中,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和总P。生态养殖区的水质虽有超标,但超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区的水源水。调查同时发现,河蟹生态养殖区因栽有大量的水草,对N、P的吸收比较充分,故生态养殖区的N、P在养殖周期中的变化较对照区小。总体而言,生态养殖区的水质明显优于水源对照区,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
茂名大放鸡海域文昌鱼分布与种群特性研究
宣立强, 卢伙胜, 何秀玲, 陈文河, 陈春亮, 张静
2007, 15(2): 147-150.
摘要(1236) PDF(765)
摘要:
研究表明茂名大放鸡海域的文昌鱼主要分布在东经111°10′~111°17′,北纬21°19′~21°27′区域,分布面积达195.5km2,平均资源密度为51~86尾/m2,最高达到815尾/m2,文昌鱼分布密度中心概位在小放鸡西至西北侧附近;体长结构具明显的季节变动,秋冬季节是文昌鱼的主要补充季节;性腺成熟度和性别比例在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春季性成熟个体占的比重最高达65%;随着体长的增加文昌鱼性腺成熟度也渐次增加,体长与性腺成熟度比例成三次曲面关系;其性比随着体长增长发生明显变化,体长为35~60mm时雌雄个体性比接近1,体长大于60mm时雌性个体数量明显小于雄性;文昌鱼全年的体长体重关系方程为W=0.0012L3.32;当体长达到50mm后文昌鱼资源群体尾数减少系数为0.55/cm。
不同协调函数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度影响分析——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
杨世琦, 杨正礼, 高旺盛
2007, 15(2): 151-154.
摘要(1058) PDF(775)
摘要:
本研究借助协调度函数分析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形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功效函数、协调函数、协调等级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几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方差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协调函数,综合分析了4种协调函数的协调等级,并以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该理论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研究
刘自娟, 张文秀, 贾林平
2007, 15(2): 155-159.
摘要(1415) PDF(1190)
摘要:
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6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hm2,生态足迹明显大于生态承载力,说明四川省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高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景观生态功能评价与分区研究——以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为例
程炯, 吴志峰, 刘平
2007, 15(2): 160-163.
摘要(1268) PDF(1290)
摘要:
在GIS支持下,以生态功能指数(E)作为农业景观生态功能的量度指标,以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作为研究区,划分景观评价单元,在各景观单元评价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作用于景观生态功能的各类指标及其权重,并利用隶属函数计算出各指标对景观生态功能的贡献率,最后计算出每一景观单元E值,并根据其频率分布进行景观生态功能分区,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为进一步的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景观生态功能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农村循环经济与农村全面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苏时鹏, 张春霞, 林文雄
2007, 15(2): 164-168.
摘要(1088) PDF(1420)
摘要:
以福建省为例,阐述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促进农村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化、城乡协调、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选择,并在分析农村循环经济体系特点与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区域有机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溧水县为例
翟文侠, 王舒, 黄贤金, 杜文星, 钟太洋
2007, 15(2): 169-172.
摘要(1115) PDF(1191)
摘要:
按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构建有机农业发展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适宜性分等定级。资源适宜性总体划分为4个等级:限制性等级1,环境质量条件对有机农业没有限制;限制性等级2,环境质量条件适合传统农业利用方式,但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有一定限制;限制性等级3,资源条件在规划期间内可通过有机转化而达到生产标准;限制性等级4,规划期内资源条件不能通过有机转换达到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溧水县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大气资源均有3个等级,总体上溧水县自然资源适宜性具有4个等级,并提出相关建议。
山东半岛典型流域果园与旱地景观结构分析
陈雅琳, 常学礼, 崔步礼
2007, 15(2): 173-177.
摘要(1159) PDF(1361)
摘要:
以烟台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2年9月9日的ETM影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面考察,在3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景观百分比、斑块密度、周长-面积分维数和斑块凝聚度,对烟台市16个典型流域的果园与旱地景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果园在各流域中的面积比重较小,旱地面积占绝对优势;但果园斑块数量多。对各种景观指数比较表明,旱地的平均景观百分比明显高于果园景观,果园景观的平均、最大及最小斑块密度均明显高于旱地景观,两种景观的周长-面积分维数相差不大但斑块凝聚度的差异显著。
土地利用变化对粮食产量与环境效应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双城市为例
张久明, 谷思玉, 赵军, 孟凯
2007, 15(2): 178-180.
摘要(1435) PDF(808)
摘要:
以1986年和2000年1∶10万陆地卫星解译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14年来双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城市旱田面积、草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在逐年减少,分别减少1841.15hm2、3030.25hm2和70.86hm2;城镇用地、居民用地、林地和水田面积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581.78hm2、363.91hm2、1103.5hm2和2934.77hm2;双城市粮食产量趋于一种起伏的上升状态,由1982年37.3万t上升到2001年135.3万t,最高年份1998年粮食产量为165.1万t;从双城市1957~2000年的年均气温和降水分析得出,年均气温上升,年均降水量减少。
综合评述
生态技术进步造就了作物高产不衰的典型——重访青海香日德地区春小麦高产田的启示
孙鸿良
2007, 15(2): 181-183.
摘要(950) PDF(1033)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青藏高原的香日德镇出现了春小麦单产15195.00kg/hm2的高产纪录,生长季的光能利用率高达5.9%。其高光效原因何在以及能否保持不衰为众人所关注。近年笔者实地考察发现,生态技术创新是该区春小麦高产不衰的主导致因。其中特殊生态位新品种的成功选育、生态技术的全方位应用以及农田之外生态用地的有效建设是支持高产并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生态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香日德为生态经济学中的生态创新理论与B模式提供了成功实例。
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研究进展
蔡燕, 王会肖
2007, 15(2): 184-187.
摘要(1350) PDF(1233)
摘要:
介绍了当前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评价方法及指标等,并以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为例进行了特别论述。最后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方向。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尉海东, 马祥庆, 刘爱琴, 冯丽贞, 黄益江
2007, 15(2): 188-192.
摘要(1229) PDF(1882)
摘要:
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综述了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进展,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和土壤碳固定、森林群落和土壤的碳释放、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模型等方面,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江河源区生物多样性问题研究
李轶冰, 易华, 杨改河, 王得祥
2007, 15(2): 193-196.
摘要(1757) PDF(1402)
摘要:
江河源区西部、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都毗邻生物多样性中心,生态系统多样,物种较丰富。这种生物多样性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其环境为生存条件,因而比较独特,不乏特有种、珍禽异兽、名贵药材和受到国家保护的物种。全面了解江河源区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将有利于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重金属与土壤环境质量及食物安全问题研究
吕晓男, 孟赐福, 麻万诸
2007, 15(2): 197-200.
摘要(1462) PDF(1709)
摘要:
As、Cd、Hg、Pb和Se是对食物链造成污染的最重要元素。简述了土壤环境质量的内涵,讨论了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特性、来源以及重金属与食物安全的关系,并提出治理重金属污染的途径与方法。
外生菌根的功能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贺小香, 谭周进, 肖启明, 陈力力
2007, 15(2): 201-204.
摘要(1435) PDF(2845)
摘要:
本文对外生菌根的功能、环境因子对外生菌根及外生菌根菌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研究简报
海水胁迫下外源生长素对小麦萌发期根系特性的影响
刘洪展, 郑风荣
2007, 15(2): 205-206.
摘要(1184) PDF(975)
摘要:
云南澄江县旱作生态农业种植模式研究
张树宾
2007, 15(2): 207-208.
摘要(824) PDF(87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