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15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秸秆性质、数量及其分解的影响
陈春梅, 谢祖彬, 朱建国, 窦森
2007, 15(6): 1-5.
摘要(966) PDF(863)
摘要:
在江都FACE平台上观测了常N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秸秆数量和性质的影响,并利用稻季淹水培养试验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小麦秸秆量和质的改变对其腐解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麦秸中N含量,导致麦秸C/N和木质素/N比显著增加,但对麦秸其他生化组成——可溶物、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酚含量均无影响;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小麦秸秆性质改变对麦秸及其含C物质的分解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减缓了含N物质的分解;若将收获的麦秸全部还田,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小麦秸秆量的增加也没有显著影响麦秸及其含C、N物质的分解。由于高CO2浓度导致的麦秸性质改变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这也是CO2浓度升高引起麦秸性质变化幅度太小不足以影响麦秸及其含C物质分解的主要原因。
不同遮荫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肖润林, 王久荣, 单武雄, 黎星辉, 宋同清, 汤宇
2007, 15(6): 6-11.
摘要(2578) PDF(1691)
摘要:
试验研究了夏秋季80%、61%、37%遮光率遮阳网覆盖处理对茶园生态环境、茶树光合作用特性和茶叶内含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对照茶园相比,3种遮光率遮荫处理茶园夏秋季气温、叶面温度、地面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明显降低;茶园土壤水分含量、茶园空气湿度明显提高。遮荫改善了茶园生态环境,且遮光率越高,效果越明显。与对照茶园比较,80%、61%、37%遮光率遮阳网覆盖处理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增加了365%、283%和68%;茶叶新梢的叶绿素a含量增加了57.5%、29.3%和15.9%,叶绿素总量增加了52.2%、29.2%和14.3%;茶叶氨基酸含量增加了68.6%、33.5%和2.16%;茶叶茶多酚含量降低了15.3%、12.5%和5.4%。80%遮光率处理1芽2叶新梢制作的茶叶酚氨比达到名优绿茶标准,61%遮光率和37%遮光率处理的茶叶酚氨比也均达到高档绿茶标准,茶叶品质明显优于对照茶园。
扁穗牛鞭草克隆单株地上空间拓展能力与拓展效益多样性研究
刘金平, 张新全, 游明鸿, 陈永霞, 王讯
2007, 15(6): 12-17.
摘要(1489) PDF(1112)
摘要:
以自然高与匍匐茎长度作为横向、纵向空间拓展能力参数,以匍匐茎长与自然高度之比 作为植物形态指数,以拓展的空间范围为拓展能力,以单位空间分蘖数作为拓展熵,以 单位空间生物量作为拓展效益,对67份处于株型相对稳定的孕穗期的扁穗牛鞭草资源克隆单株空间拓展能力与拓展效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纵向参数的变异范 围(10.67~103.00cm)、变异系数(54.39%)都大于横向参数(54.67~120.67cm、16.94%);植株形态指数变异范围为1.03~8.72,变异系数高达60.18%;拓展面积变异范围为 0.72~5.53m2,变异系数为49.67%;拓展能力变异范围为0.16~ 5.58m3,变异系数高达104.17%;拓展熵变异系数达74.29%;拓展效益变异范围为0.38~3.16kg/m3,变异系数为50.34%。单株拓展能力与纵向拓展参数、横向拓展参数及拓展面积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8、0.6620、0.6749);拓展熵与拓展能力为负相关(r=-0.6255);拓展效益与拓展熵为正相关 (r=0.8429),而与拓展能力为负相关(r=-0.5310)。在欧式距离15处67份材料可分为4类。扁穗牛鞭草种质资源空间拓展能力与拓展效益的多样性,为优异基因型的选择利用和优质品种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太行山前平原近40年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孙宏勇, 刘昌明, 王振华, 张喜英, 董博飞
2007, 15(6): 18-21.
摘要(1555) PDF(1167)
摘要:
降水是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重要。通过对太行山山前平原 近46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表明,太行山山前平原降水量在以每年5.1mm速度下降,其中夏玉米季下降比较严重。而冬小麦季的灌溉需水量是夏玉米季的2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作物产量与降水量关系密切,而非充分灌溉条件下作物产量的变异性不大,今后应提倡合理灌溉。
半干旱区高速公路边坡不同年代人工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研究
余海龙, 顾卫, 江源, 刘永兵
2007, 15(6): 22-25.
摘要(1492) PDF(1277)
摘要:
试验研究了呼集高速公路边坡建造人工植被后,在不同时间序列上土壤理化性 状和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土壤肥力随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黏粉粒、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的增加,以及土壤pH的下降,0~10cm表层土壤的恢复显著高于10~20cm土壤;随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侵入的草本植物数量、植被盖度增加,由简单的人工植被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替。但从群落物种组成看,公路边坡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稳定阶段。
黑河流域防风固沙林生态效益研究——以甘肃省高台县为例
廖空太, 严子柱, 满多清, 张锦春, 李得禄
2007, 15(6): 26-29.
摘要(1472) PDF(1478)
摘要:
通过对黑河流域高台地区防风固沙林体系的定位观测,分析了该区防风固沙林20年来的生态效益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防风固沙效益方面,花棒×柠条锦鸡儿×梭梭混交林最好,梭梭纯林(6m×9m)最差;防风固沙林建立20年后,林内土壤粗粒沙(1.0~0.5mm)含量降低66.4%,而<0.25mm的细沙和粉(黏)沙含量由12.8%提高至7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0.1%,土壤全N增加48.3%,全P增加76.3%,全K增加58.0%,土壤pH值和全盐量均有降低。20年来防风固沙林的防风固沙效益和改土作用显著。
太湖地区农田水环境中氮和磷时空变异的研究
沃飞, 陈效民, 吴华山, 陈力
2007, 15(6): 30-34.
摘要(858) PDF(940)
摘要:
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农田水环境中N和P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农田水环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N、P污染,且3~7月间呈加重趋势;目前地表水特别是太湖水中N、P含量 已远远超过富营养化的极限值,富营养化程度十分严重;地下水中总P和NO- 3-N含量变化明显,NH+4-N已劣于V类地下水质量标准,基本不适合饮用;浅层地下水中的NH+4-N含量与 土壤黏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深层地下水(井水)中NO-3-N含量与pH值呈正相关关系。该研究可为太湖地区水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再生水灌溉对玉米与大豆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侯利伟, 黄占斌, 苗战霞, 李勇, 王海峰
2007, 15(6): 35-39.
摘要(942) PDF(1143)
摘要:
相同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会因灌溉水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盆栽实验方法,以清水灌溉为对照,比较了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2级再生水、3级再生水对玉米(Zea mays L.)和大豆(Glycine maxes L.)生长及WUE的影响。结果表明:2级再生水对玉米苗期生长有一定影响,3级再生水对玉米苗期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2级和3级再生水对玉米拔节期和收获期生长影响不显著或有所促进;再生水灌溉对玉米苗期WUE有一定影响,自拔节期开始影响降低并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2级和3级再生水可促进大豆苗期和花荚期的生长,对收获期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再生水灌溉对大豆苗期WUE有一定促进作用,花荚期开始促进作用减弱。总体而言,玉米苗期灌溉2级再生水对其生长和WUE有一定影响,拔节期后灌溉则促进玉米生长和提高WUE;3级再生水灌溉有利于玉米生长,提高WUE;大豆各个生育期灌溉2级或3级再生水都可促进生长,对WUE影响不大。
基于GIS与神经网络的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模型研究
赫晓慧, 温仲明, 焦锋, 杨勤科, 李锐
2007, 15(6): 40-43.
摘要(885) PDF(1029)
摘要:
土壤水分不足是黄土高原丘陵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受外界气象因子、土地利用与复杂地形等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本研究利用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的土壤水分试验资料,建立了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多个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利用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训练后对整个流域进行了预测, 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表明应用GIS与BP神经网络研究区域复杂地形下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是可行的。
浑善达克沙地人工植被覆盖下土壤蒸发的模拟研究
王志强, 朝伦巴根, 柴建华
2007, 15(6): 44-47.
摘要(1454) PDF(1227)
摘要:
应用自制的微型蒸渗仪(Micro-Lysimeter)测定了2005年浑善达克沙地人工牧草区的日棵间土壤蒸发量。对影响土壤蒸发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比较了以6因子[日平均气温(T)、净辐射(Rn)、相对湿度(RH)、2m处风速(U2)、0~30cm土壤含水率(θ)及叶面积指数(LAI)]和4因子[日平均气温(T)、净辐射(Rn)、0~30cm土壤含水率(θ)及叶面积指数(LAI)]为输入样本,以日棵间土壤蒸发量为输出样本的BP网络模拟预报模型。研究表明,BP网络可以用于日棵间土壤蒸发量的预报,6因子法和4因子法均简便可行,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相比之下,6因子法的精度更高。此研究是对传统棵间土壤蒸发量计算的补充。
太湖地区黄泥土表层氮库变化与水稻产量间的关系研究
郭汝礼, 沈明星, 杨林章
2007, 15(6): 48-50.
摘要(1183) PDF(901)
摘要:
24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处理和化肥PK配施处理土壤表层N呈下降趋势,而施入化肥N处理(包括化肥N、化肥NP配施、化肥NK配施、化肥NPK配施处理)N增加较缓慢,有机与无机肥结合处理土壤表层N增加迅速。以长期不施肥为对照,长期有机肥+NPK处理水稻增产最多,达35.94%。随着N肥的逐年施入,土壤表层全N含量与产量间由显著正相关关系变为相关性不显著。
熏蒸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及硝化作用的影响
程新胜, 杨建卿
2007, 15(6): 51-53.
摘要(1545) PDF(1097)
摘要:
在田间条件下用溴甲烷(68.1g/m2)、威百亩(7.5mL/m2)进行土壤熏蒸,调查两种药剂对土壤微生物及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熏蒸剂对土壤放线菌无抑制作用,对细菌总量影响较小,但亚硝酸细菌受到强烈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受到明显影响;同时,土壤中真菌的数量及种类变化显著。熏蒸后9周,处理区土壤中的微生物基本恢复正常。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宇万太, 姜子绍, 周桦, 马强, 沈善敏
2007, 15(6): 54-58.
摘要(1493) PDF(1292)
摘要: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N、P、K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32.10%、15.06%、10.95%;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稳产作用,可以满足作物对不同气候年景的适应性。在本试验中,若将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基础上施用NPK化肥视为最佳施肥制度,则在保持其他农业技术不变条件下,最大施肥贡献率为0.44。在下辽河平原土壤、气候和生产力水平等条件下,为保证作物持续高产,应同时施用化肥和循环肥。
施氮对不同抗旱性小麦叶片光合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张绪成, 上官周平
2007, 15(6): 59-64.
摘要(1277) PDF(975)
摘要: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2个不同抗旱特性的小麦品种在5个N素营养水平下各生育时期叶片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Ls)等气体交换参数以及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个小麦品种的叶片Pn随生育进程呈逐渐递减趋势,对照在拔节期出现Pn峰值,N素各处理Pn的峰值均出现在分蘖期。不同N素处理的两个小麦品种的Gs、Ls峰值均出现在拔节期~抽穗期,依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适量N素提高了叶片Pn和Gs,降低了Ls。不同抗旱性小麦光合参数的差异因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别,N180处理旱地品种较水地品种有高的Pn和Gs,在拔节期~抽穗期旱地品种的Pn、Gs均高于水地品种。小麦地上单株干重随生育进程持续增加。N素对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影响因抗旱性差异而不同,旱地品种的地上单株生物量随施N量的增加而表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水地品种则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两个品种的籽粒产量随N素水平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N180处理达到最高。因此,N180处理是旱地小麦最为适宜的施N水平。结合光合、生长及叶片水势变化特性,认为适量N素可提高干旱环境下叶片光合机构的适应能力,说明N素对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有积极意义。
氮肥基/追比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与水、氮利用的影响Ⅰ.夏玉米生长发育与水分利用效率
易镇邪, 王璞, 陶洪斌, 鲁来清, 于国建
2007, 15(6): 65-68.
摘要(1509) PDF(1088)
摘要:
在较低施N量[180kg(N)/hm2]下,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N肥不同基/追比例(1∶2、1∶1和2∶1)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总叶数、株高及产量均因施N而增加,且追N比例越大增幅越大。基施N有利于叶面积扩展,而追施N有利于灌浆期叶面积的维持;籽粒粗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因施N而提高,且随追N比例增大而增大;淀粉含量以1∶2处理增大,而另两施N处理降低;施N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追N比例较大有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可见,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玉米播种至大喇叭口期的华北平原来说,基施N不宜过多,基、追N肥比1∶2最有利于夏玉米农艺性状改善、产量提高、品质改善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氮、磷、钾营养胁迫对黄芪幼苗根系活力及根系导水率的影响
谭勇, 梁宗锁, 王渭玲, 段绮梅
2007, 15(6): 69-72.
摘要(2006) PDF(1712)
摘要:
以膜荚黄芪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1/2Hoagland全营养液、1/2Hoagland缺N(-N)、缺P(-P)和缺K(-K)营养液控制营养水平,进行水培试验,比较在营养胁迫情况下黄芪幼苗根系活力、根系导水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全素营养(CK)相比,缺素条件下黄芪根系活力、根系导水率及叶绿素含量降低,根面积减少,根冠比差异显著。-N和-P处理对根系导水速率影响极显著。
4种不同材料包膜尿素对油菜的生长效应
王小波, 王艳, 张渊, 王小晶
2007, 15(6): 73-76.
摘要(1569) PDF(1091)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自制的4种不同材料包膜尿素对油菜生长效应及品质效应的影响,重点从土壤脲酶活性、油菜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等方面对不同包膜肥料进行了评价。选出了一种控释效果较好的包膜肥FSU-4,其一次施用能满足油菜整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使油菜生物产量比施用尿素提高70.8%,Vc含量提高7.8%,叶绿素含量提高46.1%,而硝酸盐含量则下降46.0%。施用包膜肥FSU-4比施用尿素N肥利用率提高36%,可有效减少N的损失。研究表明,在油菜生长前期包膜肥对脲酶有抑制,后期则有促进作用,其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菜籽饼肥不同用量对烤烟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付利波, 苏帆, 陈华, 洪丽芳, 杨跃
2007, 15(6): 77-80.
摘要(1334) PDF(1049)
摘要:
试验研究了菜籽饼肥不同用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25%熟饼肥+75%复合肥的处理烤烟产量、产值最高,在施用饼肥纯N占25%以上时,随着饼肥用量的增加,烤烟产量、产值呈下降态势。饼肥用量相同时,腐熟饼肥产量、产值高于生饼肥。25%熟饼肥+75%复合肥处理的烟叶内在化学品质协调性较好,单施复合肥或单施菜籽饼肥(包括生饼和熟饼肥)都不利于烟叶内在化学品质的协调。
磷矿粉与硫磺配施对油菜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孟赐福, 曹志洪, 姜培坤, 徐秋芳
2007, 15(6): 81-83.
摘要(1464) PDF(923)
摘要:
红壤稻田施用磷矿粉和硫磺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突尼斯Gafsa磷矿粉、中国昆阳磷矿粉和普钙处理油菜分别比对照增产22.2~23.2倍、13.7~13.9倍和21.2 倍,硫磺与磷矿粉混施进一步提高了磷矿粉的增产作用;昆阳磷矿粉、Gafsa磷矿粉和普钙各处理P总吸收量分别比对照提高6.7倍、15.8倍和13.8倍,硫磺与昆阳磷矿粉和Gafsa磷矿粉配施分别使油菜P总吸收量提高69.2%和11.4%;单施磷矿粉处理或磷矿粉与硫磺混施处理增加了油菜收获时土壤有效硫含量,但未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
太湖地区乌栅土稻田氨挥发损失的研究
张静, 王德建
2007, 15(6): 84-87.
摘要(1406) PDF(1094)
摘要:
采用连续气流密闭室法,探讨了苏南太湖地区乌栅土稻田3个不同施肥时期施用尿素后的NH3挥发损失规律、有机肥对NH3挥发的影响及稻田NH3挥发量与田面水中NH4+-N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2005年和2006年稻季NH3挥发量分别为8.2~28.7kg/hm2和21.8~62.1kg/hm2,各占尿素施用量的3.7%~8.8%和10.0%~18.9%。NH3挥发率以分蘖肥最高,穗肥最低,且挥发过程主要发生在施肥后的3d内。秸秆有激发尿素快速分解作用,但对NH3挥发总量影响不大。猪粪的促进生长作用较缓慢,但增加了NH3挥发量。稻田NH3挥发量与田面水中NH4+-N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
EM堆肥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研究
阳文锐, 李维炯, 陈展
2007, 15(6): 88-91.
摘要(1558) PDF(1209)
摘要:
长期定点施用EM堆肥试验结果表明:EM有机堆肥能提高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相同有机物料投入水平下,EM堆肥处理的微生物总量最高;随着有机物料投入水平的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下降;施用EM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微生物的分布密度。施用EM堆肥土壤蚯蚓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EM堆肥各处理平均土壤螨虫数量高,但在相同的有机物料投入水平下,差异不显著。在大部分作物生长期,施EM 15t/hm2处理与化肥处理和对照处理土壤生物总量差异显著。
有机-无机复混肥中有机质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周俊, 蔡焕兴, 王晓纲
2007, 15(6): 92-95.
摘要(1494) PDF(1073)
摘要:
采用稀释热法、沸水浴法和油浴法分别测定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有机质含量,并比较了3种方法的精度与准确度。结果表明:沸水浴法和油浴法测定复混肥有机质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和回收率均符合实验要求,值得推广应用;而稀释热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SD)随着复混肥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为0.55%~6.24%,且单个样品回收率有时超出100%±5%范围。与沸水浴法和油浴法相比,稀释热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相对较差。同时,本研究以灼烧法为参照方法得出稀释热法、沸水浴法、油浴法测定有机-无机复混肥有机质含量的氧化校正系数分别为1.63、1.49、1.24,高于用此3种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的氧化校正系数。
大豆花荚期抗旱性的鉴定与综合评价
李贵全, 李慧峰, 张海燕, 吴慎杰, 杜维俊, 郭数进, 李玲, 焦碧蝉
2007, 15(6): 96-100.
摘要(1442) PDF(1206)
摘要:
选用10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新品种,通过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测定其与抗旱性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如相对电导率、光合速率、叶片相对含水量等,运用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方法,以抗旱指数为参考数列,确定各项指标性状与大豆花荚期抗旱性的关系并对10个大豆品种花荚期抗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晋大 74”与构造的参考品种关联度最大,为0.8706,抗旱性最好;“晋大53”关联度为0.7278 ,抗旱性次之;“晋大75”关联度为0.5513,抗旱性最弱。从抗旱指数和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法两种方法可知,“晋大74”和“晋大53”的抗旱性最好,评价结果与大田生产实际相符。两种方法对大豆品种抗旱性评价的相关系数r为0.8061**,灰色多维综合评估法在大豆花荚期评价抗旱性是可靠的。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万寿菊穴盘苗生长的控制作用研究
张剑, 张志国, 隋艳晖
2007, 15(6): 101-103.
摘要(1467) PDF(1184)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延缓剂比久(B9)、矮壮素(CCC)和多效唑 (PP333)溶液对万寿菊穴盘苗生长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B9、CCC 及PP333处理万寿菊穴盘苗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500mg/kg、0.3%和60mg/kg,适 宜浓度分别为1000~2500mg/kg、0.1%~0.3%、10~60mg/kg。3种延缓剂最佳浓度处理对万 寿菊穴盘苗生长的控制作用60mg/kg PP333处理>0.3% CCC处理>2500mg/kg B9处理,且60mg/kg PP333处理成本最低。当CCC处理浓度>1.0% 时万寿菊穴盘苗出现药害现象。
MeJA和MeJA+BA对杂交籼稻亲本颖花开放的调控
陈小荣, 钟蕾, 曾晓春
2007, 15(6): 104-107.
摘要(1214) PDF(1373)
摘要:
以清水为对照,于颖花开放前对杂交籼稻亲本“特A”、“培矮64S”和“9311”喷施MeJA(茉莉酸甲酯)和MeJA(茉莉酸甲酯)+BA(6-苄基腺嘌呤),比较两处理对颖花开放的调 控差异。MeJA和MeJA+BA对“特A”和“培矮64S”颖花开放的诱导效应明显,提早了花时,提高了颖花开放的集中度,缩短了开花历期,对“9311”花时和花期的调控也有一定效果,两处理在花时和花期的效应上基本一致;MeJA使3个杂交亲本材料颖花开放角度和颖尖距离均有所缩小,MeJA+BA则略有增大;MeJA和MeJA+BA对杂交亲本材料的株高、剑叶长、外露颈穗长无明显影响。并讨论了MeJA与BA在杂交籼稻制种上的联合应用。
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詹萍, 田洪磊, 李开雄
2007, 15(6): 108-112.
摘要(1205) PDF(1283)
摘要:
运用超声波技术提取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得出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超声波功率 700W,温度60℃,料液比(g/mL)1∶50,乙醇浓度为60%,提取时间为35min,玉米苞叶中总黄酮最大提取率为1.225%。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其IC50分别为 1.5μg/mL左右和0.14mg/mL,清除能力均高于Vc;对DPPH自由基体系的清除率达到50%时,玉米苞叶中总黄酮的 IC50为0.2mg/mL左右,Vc的IC50为0.075mg/mL,说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低于Vc,但在所选浓度剂量范围内,其最大清除率高于Vc。试验表明,玉米苞叶中的总黄酮是一种较好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
4种农药对枇杷园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傅丽君, 杨文金
2007, 15(6): 113-116.
摘要(1339) PDF(1068)
摘要:
应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杀灭菊酯、阿维菌素4种农药对枇杷园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呼吸的影响,并对4种农药进 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经杀菌剂甲基托布津和代森锰锌处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且抑制效果未见恢复。经杀灭菊酯和阿维菌素处理的土壤,磷酸酶活性变化呈现“抑制-恢复-激活”趋势;抑制作用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但7d后磷酸酶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激活,35d达到最高值;高浓度杀灭菊酯和低浓度阿维菌素显示出较强的激活作用。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初期表现为轻微激活,5d后出现抑制作用,12d 后基本恢复正常,接近对照水平。通过安全性评价可知,供试4种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危害较小,为无毒害或无实际危害的农药。
稀土铽对辣根的生态毒性
刘苏静, 吴循, 周青
2007, 15(6): 117-119.
摘要(1318) PDF(1059)
摘要:
研究了稀土铽(Tb)对辣根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b 在低浓度范围内,可以诱导叶绿素的合成,高浓度时对其产生破坏作用;对于辣根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先升后降;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TbCl3浓度为3mg/kg时各指标达到最值;辣根中毒阈限为10mg/kg左右。通过分析,辣根过氧化物酶对Tb反应敏感,这表明过氧化物酶可能成为研究稀土毒理的生物监测手段。
北京市医疗系统污染源对市政污水中汞的贡献研究
兰儒, 林海, 柯真山, 菅小东, 李建波
2007, 15(6): 120-122.
摘要(1017) PDF(970)
摘要:
根据抽样定律确定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流域113家医疗机构中的北京医院等28家医院作为采样点,测定采样点排水中Hg浓度,计算Hg的总排放量,并分析了Hg排放量与医院床位数和门诊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碑店流域医疗机构Hg排放浓度较高,医院排水中Hg浓度(Y)与医院床位数(X1)和门诊量(X2)的关系式为:Y=3.11X1+0.098X2+166.94。流域内Hg排放总量为99.6g/d,根据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进水Hg浓度及日进水量计算出进水的总Hg量为828.0g/d,故高碑店流域内医疗系统对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进水Hg的贡献率为12.02%,说明流域内医疗系统对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进水Hg的贡献并不占主要地位。
西葫芦叶上遗传性银斑与银叶病病斑光合生理及解剖特征比较
张战备, 张慧杰, 段国琪, 景秀文, 陈朝辉
2007, 15(6): 123-125.
摘要(862) PDF(1449)
摘要:
对西葫芦(Cucurbita pepo L.)叶片上遗传性银斑和银叶病病斑的光合生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银斑一日内不同时段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蒸腾速率(Tr)都较正常叶下降;虽然二者的Pn、Gs和Tr在不同时段的波动有所不同,但其数值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银斑间的胞间CO2浓度(Ci)变化差异不明显;气孔限制值(Ls)变化趋势一致,虽遗传性银斑的Ls略大于银叶病病斑,但差异不显著(P>0.05)。经测定,西葫芦叶片上遗传性银斑和银叶病病斑的叶绿素a、b及叶绿素总量都较正常绿叶减少,遗传性银斑叶绿素总量减少8.54%,银叶病病斑叶绿素总量减少10.84%。对叶片上遗传性银斑和银叶病病斑的解剖学特征观察发现,二者的上表皮细胞形态及排列方式相似,但都由正常叶的扁平状、致密排列,变为球状、疏松排列,且上表皮与栅栏细胞之间出现轻微的间隙。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推测,西葫芦遗传性银斑可能是烟粉虱诱发银叶病的毒源。
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黄海, 王永强, 尹绍武, 雷从改, 冯永勤, 陈国华, 张本
2007, 15(6): 126-130.
摘要(1070) PDF(792)
摘要: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个引物对方斑东风螺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21个引物共检测到222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每个引物可扩增出4~16条带,分子量在200~2200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156个,占70.27%;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81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491;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291,最小遗传距离为0.066。通过与其他贝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可初步判断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通量贡献区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的测定
李正泉, 于贵瑞, 赵风华, 伏玉玲, 李英年
2007, 15(6): 131-134.
摘要(1184) PDF(1090)
摘要:
使用循环采样设计方案,对海北沼泽化湿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通量观测塔的通量贡献区内叶面积指数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样方叶面积指数的实地测量值和样方的GPS空间定位信息,利用空间插值方法绘制了通量贡献区内的叶面积指数空间分布图。并基于数字摄影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出了一种测量速度快、计算精度高、适合多种植物叶片叶面积测量的新方法。该方法在ArcGIS的GRID模块下对叶片图像进行格式转化和重新采样处理,使用自行编写的色阶诊断程序提取图像中叶片的叶面积。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叶面积测量结果与LI-3000A叶面积仪所测的结果具有很好的吻合性,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98,叶面积的测量精度完全可以达到实际应用中的测量要求。
基于生态压力指数的不同尺度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赵先贵, 马彩虹, 高利峰, 韦良焕
2007, 15(6): 135-138.
摘要(1738) PDF(1430)
摘要:
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制定了相应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利用该评价指标和等级划分标准对全球147个国家或地区及中国部分省、市和县的试评价表明,该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标准能很好地运用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态安全评价。
渭南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肖玲, 赵先贵, 杨冰灿
2007, 15(6): 139-142.
摘要(1375) PDF(1260)
摘要: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市1985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该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5年的1.3792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3516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5252(0.4726~0.5917)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85年的0.8423hm2增至2003年的1.8291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85年的0.82逐年增至2003年的1.29,同期生态占用指数从0.63增至1.08,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波动在0.58~0.88之间。说明渭南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稍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重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
郑钦玉, 何再超
2007, 15(6): 143-147.
摘要(1428) PDF(966)
摘要:
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等方面定量分析了重庆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2004年重庆市人均生态赤字1.2806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已超出其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重庆市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具有明显不对称性,可用于人类消费的可供生态空间类型结构较为单一,重庆市生态赤字的存在,进一步揭示了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的现状。
区域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的探讨——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
欧阳勋志, 廖为明
2007, 15(6): 148-151.
摘要(1383) PDF(1071)
摘要:
通过对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内涵及其特点的探讨,提出以承载指数(承载量/承载力)评价森林景观资源的承载状态。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经济、生态和游憩3个层次共15个指标组成的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承载指数计算模型。并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明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对该区域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综合森林景观资源承载指数为0.3559,森林景观资源总体上处于弱载状态,生态和游憩承载指数更低,分别为0.2308和0.2448;经济承载量接近满载,承载指数达0.9710。调减对森林景观资源的经济需求是提高研究区森林景观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而控制能源性消耗和加强果木林发展是提高综合承载力的主要措施。
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王治良, 王国祥
2007, 15(6): 152-155.
摘要(1164) PDF(1225)
摘要:
简要回顾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产生及发展历程,着重分析总结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针对其指标难以定量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以洪泽湖及其各支流小流域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分析模型及层次分析法,尝试给出了针对具体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共分为3层30个指标,较全面地涵盖了生物物理、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等不同范畴。
西南喀斯特山区农果草系统耦合及生产效益分析——以广西平果县果化镇龙何屯为例
黄玉清, 何成新, 王晓英, 李先琨, 陆树华
2007, 15(6): 156-160.
摘要(1349) PDF(1302)
摘要:
本研究设计通过生态功能的转换,引入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提出了山顶优良树种封植、山腰果草+果药套种、山洼地粮果(草)结合、庭院畜牧圈养和半圈养、联动节水的水分贮存和输送灌溉网的农业生态系统空间发展的农果草耦合模式,引入地草轮作技术、果草(药)复合技术、秸草秆垫圈沤肥技术、石山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管理技术、以及石山区水资源开发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关键技术。通过家畜消耗农田输出的作物籽粒、饲草等,实现饲草生产供应与家畜生长需求的平衡配置;同时利用家畜圈肥调节玉米和果树地、草地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调控农果草地的耦合生产,最大限度提升岩溶峰丛洼地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以获取最佳生态和经济效益。该研究经济效益成效显著,如火龙果(投产第1年)套种板兰根收入可达44775元/hm2,比单纯种植玉米和黄豆增收260.5%,而火龙果套种牧草,再耦合养山羊,则收入可达60330元/hm2,比玉米大豆耦合养猪增收230.2%。
太行山片麻岩区整体景观格局分析
张金柱, 徐学华, 杨艳坡, 张慧
2007, 15(6): 161-164.
摘要(1342) PDF(1122)
摘要:
对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富岗山庄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富岗山庄景观以水土保持林、山地板栗和山地苹果为主,三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5.23%,且大部分处在山坡中坡和上坡位,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景观面积、周长、优势度指数较其他景观类型大,破碎度指数较其他景观小,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强。其他景观类型占有较小面积比例,呈小面积零散分布,破碎度较大,但与优势景观相互联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格局。富岗山庄目前的景观格局基本合理,利于富岗山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首都生态圈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差异及政策驱动研究——以河北省围场县为例
甘超华, 马礼, 南秋菊
2007, 15(6): 165-170.
摘要(1466) PDF(1080)
摘要:
以围场县为例,通过运用多项数量指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探讨,分析了围场县在生态建设中政策调控对土地利用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1992年~1998年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为剧烈,但耕地变化缓慢;1998年~2002年总体变化相对和缓,而耕地减少速度加快,园地则一直快速增加。在地类转移上,1992年 ~1998年主要是牧草地、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变为主;1998年~2002年除牧草地、未利用地与前期类似的转移方向外,耕地向林地转移的比重急剧增加。在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结构总体多样性趋于下降,其中四合永镇多样性指数最高并有所增加,御道口乡多样性指数则有所增加,大唤起乡多样性指数则下降至最低。国家生态建设政策引导和调控下的人类活动是导致围场县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农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大力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则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分析
梁守真, 李仁东, 许国鹏
2007, 15(6): 171-174.
摘要(1746) PDF(1413)
摘要:
洞庭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湿地系统之一,具有多方面功能和价值,主要由河流、湖泊、水 田、沼泽、滩地、库塘等几种类型组成。本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3个时段的 Landsat MSS和TM影像及GIS技术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自然湿地面积减少,其中湖泊面积减少最多。这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对湿地的改造是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但洞庭湖的泥沙淤积是湖泊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湿地景观的改变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退化。
中国部分省区生态环境竞争力探析
鲁金萍, 郑立
2007, 15(6): 175-178.
摘要(1180) PDF(996)
摘要:
在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竞争力评价指 标体系,全面剖析了中国部分省区生态环境竞争力的现状、排名及原因,为各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几种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张伟东, 王雪峰
2007, 15(6): 179-181.
摘要(1356) PDF(1468)
摘要:
概括了集约化农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水土资源枯竭、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污染等,简介了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和优点,总结归纳了生态农业在我国的3种模式及其成功案例,即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根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系统调控型模式,提出标准化是集约化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介绍了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及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方法、步骤,并举例说明农业标准化在生态农业模式中的应用实例,如农田立体式、山地立体式和果园立体式。
生态城市建设模式与策略
鲁敏, 王仁卿, 李英杰
2007, 15(6): 182-184.
摘要(1555) PDF(1592)
摘要:
生态城市是新世纪人类理想的人居模式,文章总结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产生的循环经济 型生态城市、政治型生态城市、经济复合型生态城市、资源型生态城市、海滨型生态城市5 种主要模式,阐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步骤和重点内容,并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和途径。
墙体材料及其组合对日光温室墙体保温性能的影响
李小芳, 陈青云
2007, 15(6): 185-189.
摘要(1586) PDF(1161)
摘要:
利用热反应系数法和日光温室热环境的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日光温室墙体得热量、墙体温度以及室内气温,比较了墙体材料的不同组合对保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不同厚度砖墙聚苯板隔热材料的厚度以0.10m为宜;相同厚度隔热材料在砖墙厚度较薄时保温效果优于较厚的砖墙;砖墙厚度较薄时材料的排列秩序对保温影响较明显。
综合评述
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进展
牛俊玲, 高军侠, 李彦明, 李国学
2007, 15(6): 185-189.
摘要(850) PDF(1231)
摘要:
堆肥是由群落结构演替非常迅速的多个微生物群体共同作用而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的动态过程。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从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有机物降解菌的选育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堆肥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现代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且指出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系组成变化复杂和实验手段有限是限制本研究的主要因素,今后应重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微生物的研究工作,并根据微生物之间的协同关系有目的地构建降解多种有机废弃物的高效稳定复合菌系,以适应复杂的堆肥环境。
影响土壤氮素径流流失的因素探析
杨丽霞, 杨桂山, 苑韶峰, 李恒鹏
2007, 15(6): 190-194.
摘要(1815) PDF(1584)
摘要: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出发探讨了地形、降雨、土壤理化性质、植被以及施肥、耕作制度等因素对土壤N素流失的影响,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认为,基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有必要开展以下3方面的内容:一是大量开展多因子交叉实验,定量评价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为深入理解土壤N素流失机理和确定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参数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加强有关土壤N素流失机理的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协同攻关建立较完善的理论认识;三是利用微观径流小区开展田间试验,结合遥感和GIS分析等方法,建立宏观大尺度土壤N素流失模型,为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免疫分析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
王文珺, 刘兴春, 李季
2007, 15(6): 195-199.
摘要(1333) PDF(1584)
摘要:
通过分析免疫分析技术的基础——抗原抗体制备技术,进一步论述了主要免疫方法(放射免 疫分析、酶免疫分析、荧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免疫分析的新发展,尤其突出了免疫分析和理化分析联用技术这一痕量分析的新主流。探讨了免疫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免疫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 。
导入外源Bt基因与受体作物次生代谢物质的交互关系研究
钟珍梅, 黄勤楼, 王建武, 骆世明
2007, 15(6): 200-203.
摘要(1471) PDF(1689)
摘要:
转Bt基因作物是目前商品化进程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之一,外源Bt基因的导入为培育有效控 制有害生物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外源基因的导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物自身的基因序列,可能引起作物的代谢过程发生改变。本文对转Bt基因作物中导入的Bt基因所产生的杀虫蛋白与作物自身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其效应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结果表明基因的改造和重组已经影响到转Bt基因作物的一些代谢过程。
研究简报
硅对盐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侯玉慧, 韩晓日, 杨家佳, 王晶
2007, 15(6): 206-207.
摘要(1204) PDF(906)
摘要: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比例对苋菜产量与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郭丽娜, 刘秀珍, 赵兴杰
2007, 15(6): 208-209.
摘要(1406) PDF(10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