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16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黄土高原旱作小麦化感表达在根际土中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2008, 16(3): 537-54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37
摘要(906) PDF(743)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基于统计学方法,对4种不同品种小麦在4个连续生长期根系表层土壤(0—20cm)化感潜势时空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之间根系土壤化感潜势差异极显著(P=0.01),随生育期变化。化感潜力的变异与品种有关,一般15cm为普通小麦耕层土壤化感潜力的转折位点。变异函数分析显示,4种小麦根系土壤化感潜势变化是独立、随机、异质性的。“碧玛1号”、“丰产3号”、“宁冬1号”、“小偃22号”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分别为线形模型、球型模型、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其中“小偃22号”的化感背景值和化感潜力空间结构比随生育期增大,导致0~20cm表层土壤化感表达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4种普通小麦的化感表达均存在时空异质性,其中“宁冬1号”的表层土壤化感表达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异存在尺度依赖。“宁冬1号”化感潜势在表层土壤的空间分布趋于离散表达,化感潜力的有效纵向半径和有效延深半径分别为5cm和14cm。这种时空变异格局可能与根系发育特征、根系翻转运动及土壤环境有关,化感实施过程可能为熵增过程。根系表层土壤化感潜势时空异质性的研究可为监测化感作用实施,定位有效化感物质和合理利用土壤化感潜势提供理论依据,为根系分泌的化感物质可能存在迁移转化的机制奠定基础。
稻麦两熟农田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异及原因分析——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
2008, 16(3): 543-54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43
摘要(1406) PDF(904)
摘要:
以江苏省仪征市稻麦两熟农田为分析样区,利用1984年、1994年、2000年、2005年4期土壤普查数据,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进行了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异特征及肥力水平分析.结果发现:1984~1994年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由91.20mg·kg-1减少为73.63mg·kg-1,2005年又恢复到91.62mg·kg-1.速效钾空间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变化趋势,变程从1984至1994年由20.28km减少到8.32km,2000年增加到24.18km,2005年又减少到8.18km,呈先减后增再减趋势.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范围为48.48%~74.33%,说明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表现为中等程度自相关,且1994年和2005年空间分布自相关程度明显高于1984年和2000年.对1980~2005年间的耕作制度、肥情、粮食产量和农户生产情况等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历年土壤速效钾时空变异原因主要受农户的栽培管理措施、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人为因素的影响.2005年74.76%面积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达到农业部测土施肥确定的土壤速效钾Ⅱ级标准,但其平均值均在90mg·kg-1左右,为Ⅱ级标准偏下.故不能盲目的因速效钾含量等级高而忽视钾肥的施用,而应更重视钾肥的施用和管理.
模拟酸雨对果园土壤主要形态酸变化的影响研究
2008, 16(3): 550-55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50
摘要(1099) PDF(571)
摘要:
采用室内淋溶的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对果园土壤pH(H2O)、pH(KCl)、交换性酸(EA)、交换性铝(EAl)、可滴定酸度(BNC)等各形态酸的变化影响,并依据淋溶前后各形态酸的含量评价了土壤酸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以土壤pH(H2O)值作为供试土壤酸化指标,pH≤4.5的模拟酸雨淋溶促进了土壤酸化,而pH≥5.5的酸雨淋溶缓冲了土壤的酸化;以土壤pH(KCl)值、交换性酸(EA)、交换性铝(EAl)或可滴定酸度(BNC)作为土壤酸化的指标,pH2.5的酸雨淋溶促进了土壤酸化,而pH≥3.5的淋溶处理缓冲了土壤的酸化,土壤酸度减弱。
氮肥对黄土高原大棚蔬菜及土壤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2008, 16(3): 555-55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55
摘要(852) PDF(709)
摘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大棚蔬菜不同施肥水平及采收期试验,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蔬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氮素水平较低情况下,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蔬菜产量随之提高,当黄瓜施用量达300kg·hm-2、芹菜施用量达400kg·hm-2时,其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6.7%和37.5%,而菜体中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但当施用量超过500kg·hm-2及600kg·hm-2时,会使黄瓜、芹菜产量逐渐下降同时导致蔬菜及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迅速增高,使蔬菜达到高污染水平.施肥后随时间的推移,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逐渐降低,在中等施肥条件下30d后可达到食用水平.黄土高原土壤氮素淋溶强烈,在氮肥施用后15d,50cm左右土层中硝态氮累积量最多形成峰值,且随时间的推移其峰值有逐渐向下移动的趋势.本实验证实:适量氮肥有利于蔬菜生长,还可有效减少氮素污染,在黄土高原大棚蔬菜生产中氮肥最佳用量为400~500kg·hm-2,同时应严格控制采收时间,在蔬菜采食前30d内不能施用氮肥.
抚仙湖北岸有机与常规种植菜地土壤氮、磷流失及累积特征
2008, 16(3): 560-56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60
摘要(1089) PDF(738)
摘要:
于2006年4~8月在高原湖泊抚仙湖北岸进行了有机与常规蔬菜种植试验,分别采集菜地土壤渗漏水、径流水、浅层地下水样品以及土壤剖面样品,并分析其不同形态氮、磷含量,以初步评价抚仙湖流域有机蔬菜种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与常规种植均使菜地土壤0~20cm土层渗漏水中总氮、总磷含量升高;与常规种植不同,有机种植并未明显影响20cm以下土层渗漏水中氮素含量.常规种植导致菜地浅层地下水总氮、总磷含量升高,分别为未耕作空地浅层地下水的19.3倍和l.67倍;而有机种植短期内对浅层地下水氮、磷水平影响不大.菜地土壤渗漏水中总氮与硝态氮、总磷与磷酸盐含量显著相关,线性方程为:TN=1.163×NO3-N 5.146,TP=0.904×PO4-P 0.0499.不同试验区径流水氮、磷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常规种植菜地氮素径流损失远高于有机种植菜地.有机与常规种植均使菜地土壤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可溶性磷酸盐有所累积,且有机种植积累程度高于常规种植.
连续施用鸡、鸽粪对菜心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08, 16(3): 565-57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65
摘要(1299) PDF(814)
摘要:
根据鸡、鸽粪含氮量计算其用量[0~225kg(N)·hm-2]进行连续4茬菜心田间试验,研究施用鸡粪和鸽粪对菜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鸡、鸽粪单施或与无机肥配施均降低第1、3茬菜心产量,提高第2茬产量;第4茬除单施鸡粪和低量鸽粪配施处理外,其他所有处理菜心产量均有提高.单施最高量鸡、鸽类处理和低量鸡、鸽粪配施处理降低第1茬菜心硝酸盐含量,高量配施处理含量提高;第2~4茬所有施用鸡粪和鸽粪处理均可提高菜心硝酸盐含量,整体上硝酸盐含量随鸡、鸽粪用量增加而提高.施用鸡、鸽粪对第1茬菜心维生素C含量影响不大,降低第2和第4茬含量,却提高第3茬含量.4茬施用鸡、鸽粪处理均降低菜心可溶糖含量.
氮素营养水平对水稻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2008, 16(3): 571-57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71
摘要(1102) PDF(895)
摘要:
以超级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营养水平对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氮素水平具有较复杂的相关关系。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随氮素营养的增加而提高,根系GS活性在氮素水平过高时反而下降。氮素营养在2N以下时,叶片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随氮素营养的增加而提高,当氮素水平继续升高时活性则下降;当氮素水平在N处理以下时,根系GPT和GOT活性随氮素营养的增加而提高;当氮素水平高于N处理时,则随氮素营养的增加下降。叶片和根系中上述酶的活性不同,而且活性高峰值出现时期不同,反映了叶片和根系氮代谢的差异。叶片和根系的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随氮素营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各处理叶片和根系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根系。
不同肥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全氮时空变化的影响
2008, 16(3): 576-5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76
摘要(1601) PDF(736)
摘要:
采用等氮技术及原状土柱法研究了尿素(N)、有机肥(OM)和尿素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全氮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肥料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配施〉有机肥〉尿素。同一土层的细菌数量以越冬期最大;真菌数量以抽穗期最大;放线菌数量则随小麦生育期推进逐渐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值。不同生育时期20-40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最大,0~20cm次之,40~120cm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随小麦生育期推进,3种处理0~20cm土层全氮含量逐渐减少。配施处理土壤剖面全氮含量整体变幅较大,其次为有机肥和尿素处理。小麦全生育期各处理0~20cm和0—40cm土层中的全氮量占0—120cm土层全氮总量的比例均表现为配施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尿素处理拔节期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有机肥处理扬花期的放线菌和灌浆期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外,各处理各生育期微生物数量与全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长期施肥对山东三大土类钾有效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2008, 16(3): 583-58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83
摘要(1630) PDF(658)
摘要:
钾是许多地区限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如何合理施肥提高土壤供钾能力和钾有效性,对提高作物产量十分必要。利用山东省三大土类25年长期定位肥料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山东省棕壤、潮土和褐土三大土类土壤钾有效性和钾素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用钾肥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三大土壤的速效钾亏缺顺序为棕壤〉潮土〉褐土。施钾处理的速效钾含量均明显高于不施钾处理,且NK处理的速效钾含量明显高于NPK处理。各土壤NP和NPK处理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棕壤在施氮和氮磷的基础上增施钾肥能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潮土和褐土在施用氮磷的基础上增施钾肥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小麦产量,在施氮的基础上增施钾肥对小麦产量无明显提高。
长期秸秆还田对剖面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2008, 16(3): 587-59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87
摘要(1076) PDF(704)
摘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分别在江苏省常熟和江西省进贤布置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对乌栅土及红壤性水稻土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特征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乌栅土还是红壤性水稻土,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其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或不施肥处理(对照)。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促进作物对土壤磷素的吸收和提高磷素利用效率;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改善腐殖质品质。腐殖物质组分碳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红壤性水稻土长期施秸秆可能增加腐殖质的下移。总之,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明显提高乌栅土和红壤水稻土肥力水平,从而确保了该妯区士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民增产增收。
覆盖和间作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营养的影响
2008, 16(3): 593-59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93
摘要(1100) PDF(691)
摘要:
为了探索提高土壤磷素营养的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县百里茶廊的湘丰茶厂东西山茶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研究了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红壤茶园土壤磷素营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磷素营养有明显影响。稻草覆盖可增加土壤全磷含量,提高土壤磷库;间作白三叶草主要影响土壤中磷形态的转化,使有效磷含量提高,但对土壤磷库无明显影响;CK则导致磷库耗竭,土壤磷库下降10.3%。与CK相比,间作白三叶草(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磷(MB-P),而稻草覆盖处理可以减轻MB—C和MB—P波动,保持MB—C和MB—P的稳定。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且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在白三叶草生长旺季土壤微生物量提高得更多。MB—C/MB—P值表明,稻草覆盖和间作白三叶草均可促进土壤磷素活化,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间作白三叶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最多,说明间作白三叶草处理对土壤速效磷有重要影响。
少免耕对晚稻土生物活性影响的研究
2008, 16(3): 598-60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598
摘要(1169) PDF(876)
摘要:
为探明少免耕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培肥土壤,进行了33%稻草总重量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生物活性影响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晚稻分蘖盛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表现为免耕〉翻耕〉少耕,木聚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少耕〉免耕〉翻耕,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为翻耕〉少耕〉免耕,硝化作用强度为免耕〉少耕〉翻耕,微生物活度、氨化作用强度为少耕〉翻耕〉免耕。在晚稻收获期,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表现为少耕〉免耕〉翻耕,微生物活度、蛋白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氨化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表现为翻耕〉少耕〉免耕。少免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生物性状,且覆盖少量稻草时少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稻草分解,有利于水稻生长。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8, 16(3): 602-60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02
摘要(1014) PDF(750)
摘要:
为充分发挥水稻的产量潜力和实现水分高效利用,以超级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和“红莲优6号”为材料,比较了间歇灌溉(B)、半旱栽培(C)、干旱栽培(D)和淹水灌溉(A)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田间灌水量的减少,水稻生育期延迟,生育期最长的干旱处理与淹水处理的全生育期天数相差长达13.5d。间歇灌溉水稻的最高分蘖期比淹水灌溉推迟5~7d。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的叶片光合速率高,叶面积指数大,叶片蒸腾速率较低,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半干旱栽培的水稻叶片蒸腾速率比净光合速率下降快,水分利用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的叶片净光合速率降低,水分利用率低,后期叶片出现早衰。间歇灌溉与淹水灌溉的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气孔导度差异不显著,但与半旱和干旱栽培差异显著。综上所述,间隙灌溉比其他3种灌溉方式能更好地改善水稻生物学特性,在生产上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不同还田方式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
2008, 16(3): 607-61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07
摘要(1632) PDF(1072)
摘要:
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秸秆还田的3种方式,探索研究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0d腐解后,不同还田方式的小麦、油菜秸秆土埋处理的59.5%-60.3%、露天处理的40.2%-49.8%和水泡处理的24.6%-29.8%被腐解。作物秸秆的腐解速度为土埋〉露天〉水泡。经过120d腐解后,露天处理、水泡处理和土埋处理的小麦、油菜秸秆中的氮有58.7%-61.3%、63.9%-74.9%、50.8%-58.2%释放出来,磷有92.1%-96.5%、98.6%-100%、66.5%-81.3%释放出来,钾有56.0%~64.3%、74.3%~77.6%、41.9%~46.5%释放出来。作物秸秆磷的释放率最大,氮次之,钾最小。3种还田方式作物秸秆养分释放率为水泡〉露天〉土埋。
不同耕作措施下绿洲灌区冬小麦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
2008, 16(3): 611-61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11
摘要(1727) PDF(859)
摘要: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及免耕立茬(NTSS)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E),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传统耕作(TT)相比,NT(免耕)、NTS、NTSS与TIS(秸秆翻埋)的产量分别提高27.27%、30.60%、24.31%和18.58%。WUE顺序为NTS〉TIS〉NT〉NTSS〉TT。当裸露土壤水分过度蒸发耗损使0~10cm土壤含水量低于13%时,覆盖处理(NTS、NTSS)的E高于无覆盖处理(TT、TIS及NT),叶面蒸腾量也相对较高,植物生长状况较好。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下水土和养分流失动态特征
2008, 16(3): 615-619. doi: 10.3724/SP.J.1011.y2008.00615
摘要(1348) PDF(730)
摘要:
以径流小区定位监测为基础,研究了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对水、土及养分流失特征的影响。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和连翘+紫苏种植模式能较好地保持水土。各小区养分流失表现为:玉米/红苕模式小区地表径流全氮和有效氮含量高于其他小区,玉米/红苕模式和连翘+紫苏模式的小区流失泥沙全氮养分富集度高于其他小区,传统农作模式玉米/红苕通过地表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全氮流失总量最大,可能造成土壤耕作层肥力下降。观测期间,除由于较强的生物固氮作用,紫花苜蓿+青蒿模式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外,各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各小区均出现较明显的养分流失。试验证明:由于传统农作方式水土流失量最大,导致养分流失量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因此应注意减少传统农作方式中的地面扰动,并提高雨季地表覆盖率,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组合对旱地棉花根际生态系统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2008, 16(3): 620-62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20
摘要(1420) PDF(863)
摘要:
将膜下滴灌、平衡施肥、群体控制、水肥耦合、二元覆盖等多种单项技术组合,分析了旱地条件下不同技术组合对棉花根际生态系统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技术相比,技术组合可使棉花苗期根际土壤温度平均提高2.0℃,7月、8月高温胁迫时根际土壤温度降低5.3℃,棉花生长后期根际土壤温度提高3.2℃;减缓棉花根际土壤水分波动幅度,提高土壤保水性能;使0~20cm根际土壤容重降低8.1%,孔隙度提高4.8%,微生物总量提高47.1%;棉花单株根体积增加19.1%,根吸附面积增加4.6%;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5.6%,氮素生产效率提高48.9%;劳动生产率提高18.5%,投入产出比提高37.9%。因此,技术组合可有效提高旱地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使用效率。
安徽沿江农区秋熟田杂草种子库特征
2008, 16(3): 624-62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24
摘要(914) PDF(606)
摘要:
研究了安徽沿江农区作物成熟期秋熟田杂草种子库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调查了地上部分杂草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了杂草种子库与地上杂草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秋熟田种子库有杂草40科124种,夏熟田杂草为优势杂草,自土壤表层至下层杂革种类数逐渐减少;不同农田类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棉花田高于其他秋熟田,同一农田类型中,物种多样性指数表层中层下层;种子库总密度为289 865粒·m-2,其中秋熟田杂草种子占61.00%,杂草种子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杂草种子库与地上杂草群落Sorenson相似性指数为0.53,线性拟合表明二者密切相关;CC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氮为影响种子库的最大环境因子.
泉州湾若干海岸植物铜、锌、铅及氮、磷、钾元素分布特征
2008, 16(3): 630-63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30
摘要(1740) PDF(692)
摘要:
为了解泉州湾海岸带植物重金属及营养元素分布情况,研究了泉州湾海岸带常见植物桐花树、芦苇、空心莲子草、落葵、中华补血草、藜、莲子草、龙葵等的根、茎、叶等器官及其栖息土壤中的Cu、Zn、Pb及N、P、K含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湾常见植物的生境土壤中,不存在Cu污染,但都受中度以上的Zn、Pb污染,且Zn与Pb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泉州湾海岸植物栖息土壤中K含量较高。相对而言,空心莲子草、莲子草、龙葵、芦苇对Cu、Zn、Pb耐性高、累积能力强,属于有环境修复潜力的植物,可作为对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绿色修复材料考虑。藜的根、茎、叶中具高含量的K元素,对土壤中的K具有较高的吸收和迁移能力。落葵、莲子草、芦苇、藜的叶中N含量较高,落葵和莲子草叶则表现低P含量,高N/P比值。本试验研究的泉州湾自然生境若干海岸植物对Cu、Zn、Pb的累积与其N、P、K营养元素含量之间未表现显著的相关性。
弱光环境对烟草生长、生理特性和品质的影响
2008, 16(3): 635-63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35
摘要(2036) PDF(944)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用遮阳网营造不同的弱光环境,研究了弱光环境对烟草生长发育、酶活性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弱光使烟株生长发育减缓,生育期延长;烟株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增强,蔗糖转化酶(INV)活性减弱,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减弱,氮代谢强于碳代谢;烤后烟单叶重、叶片厚度、叶质重和叶片密度减小,含梗率增加,总氮含量增加,总糖含量减少。
遮荫对温室盆栽茶梅光合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8, 16(3): 640-64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40
摘要(1467) PDF(742)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遮荫处理(0%、25%、50%)对温室盆栽茶梅新稍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光照下,茶梅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高峰期出现在10:00和15:00,有光合“午休”现象;遮荫处理茶梅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高峰在11:00。遮荫处理使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全光照处理。25%遮荫处理茶梅枝叶生长健壮,株形良好,叶片和栅栏组织厚度、叶比重与全光照条件下差异不显著;50%遮荫条件下,茶梅新稍徒长,单叶面积增大,叶片和栅栏组织厚度显著低于全光照处理。表明茶梅具有一定的耐荫性,25%的适度遮荫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水稻抗UV—B的QTL定位和环境互作分析
2008, 16(3): 644-64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44
摘要(1719) PDF(745)
摘要: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了含有97对SSR分子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以该遗传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别在2005年晚季和2006年早季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考察了株高性状,并转换成抑制率进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定位,共检测到2个抗UV—B辐射增强的加性QTLs,分别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上,解释了4.72%和2.69%的遗传变异,分析还发现控制该性状QTL存在环境互作效应,分别解释了8.36%和5.42%的遗传变异,大于加性QTLs。同时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基因,解释了0.00~6.88%的遗传变异,也存在-9环境的互作效应,解释了1.94%~23.31%的遗传变异,暗示着基因上位性的重要作用。
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发育遗传动态及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2008, 16(3): 649-65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49
摘要(963) PDF(641)
摘要: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玉米吐丝后不同发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性状的发育动态及其遗传发育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控制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各遗传效应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存在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吐丝至成熟前4个时期性状的表现是以遗传主效应(加性效应VA和显性效应VD)为主,遗传效应表达在不同环境中较为稳定,玉米籽粒成熟期该性状的表现是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此时的遗传效应表达在不同环境中变化较大.玉米腊熟期至成熟期即玉米吐丝后40~50d是控制玉米吐丝后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的微效多基因被激活表达最为活跃的时期.一些遗传效应存在发育时期间断表达的现象.
光合细菌对烟草与药用植物远缘杂种后代生长及化学成分的影响
2008, 16(3): 655-65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55
摘要(944) PDF(819)
摘要:
试验研究了喷施光合细菌菌液对新型烟草品系--普通烟草与药用植物远缘杂种后代紫苏烟和曼陀罗烟生长发育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光合细菌菌液由Rhodospirillium、 Rhodopseudomonas、 Rhodobacter、 Chromatium和Chlorobium等菌株发酵培养,菌液含菌数达5×109个·mL-1.在苗期和烟苗移栽大田后,对烟叶叶面喷施1:200稀释的光合细菌菌液,能够促进新型烟草生长,改善其叶长、叶宽、茎围和节距等农艺性状.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光合细菌对新型烟草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协调性具有显著影响,尤其"紫苏烟2号"能降低烟碱并增加钾的含量.评吸结果显示,光合细菌处理后的烟叶香味独特,余味纯净,劲头适中,更加呈现出新型烟草所具有的品质特征.
光合细菌对鱼病原细菌生长的影响
2008, 16(3): 659-66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59
摘要(1289) PDF(767)
摘要:
从发病的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分离得到7株菌,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的B3、J1和J2等3株菌均为病原细菌。B3和J1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J2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采用平板扩散法测定了光合细菌嗜酸红假单胞菌Y7(Rhodopseudomonas acidophila Y7)、球形红假单胞菌X3(R.spheroids X3)和桃红荚硫菌S(Tniocapsa roseopersicina S)对病原细菌B3和J2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琼脂平板上3种光合细菌对两种病原细菌(B3和J2)无明显拮抗作用,但光合细菌能覆盖在病原细菌上生长;3种光合细菌对病原细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球形红假单胞菌X3抑制作用最大,但X3代谢产物对病原细菌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说明X3对病原细菌的抑制作用来自菌体细胞。X3还能明显抑制水体中的病原菌B3和J2的生长。
辣椒内生放线菌Lj20活性代谢物抑菌作用的研究
2008, 16(3): 664-66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64
摘要(1237) PDF(714)
摘要:
通过萃取、层析等方法对辣椒内生放线菌Lj20菌株的发酵液进行了初步分离,并测定了其抑菌活性.Lj20菌株粗提物的抗茵谱测定试验表明:用石油醚萃取后的粗提液对番茄灰霉病的抑制率最高,达78.71%,故选择石油醚为Lj20菌株发酵液的最佳萃取剂;Lj20菌株粗提物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97m9·L-1,且高于速克灵和百菌清的抑制作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Lj20菌株粗提物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叶面喷施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拌土保护作用;100mg·L-1的Lj20粗提液叶面喷施24h后的保护效果最好,防效为97.32%;500mg·L-1的Lj20粗提液在多种作物上施用后都未见药害产生.通过硅胶柱层析和硅胶薄层层析得到了7种活性组分,其中3号组分的抑制率最高,为88.12%.
PCR—DGGE法研究福建省稻田土壤微生物地区多态性
2008, 16(3): 669-67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69
摘要(1347) PDF(781)
摘要:
运用细菌16S rDNA基因和固氮细菌nifH基因的特异引物对,将稻田土壤中提取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后,通过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以揭示福建省稻田微生物地区多态性。结果表明:福建省不同地区的稻田土壤中,细菌与固氮细菌的组成都有较大差异,且固氮细菌的地区多态性更为明显;同一地区表土与根际土中细菌和固氮细菌的组成也有所不同,尤其是固氮细菌组成在不同地区的表土和根际土间的差异都较大。
受污农田中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研究
2008, 16(3): 675-67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75
摘要(1595) PDF(1055)
摘要:
采用湿法消化法研究了浙江省不同地区农田污水灌溉后水体、土壤和多种农作物各器官的镉含量,分析了土壤污染状况及农作物对重金属镉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污水和受污土壤镉含量极显著相关(R^2=0.617,P〈0.01)。不同农作物对镉的吸收程度不同,富集系数为紫云英〉水稻〉大豆〉大麦〉玉米〉小麦。未受污染农作物和受污农作物根系及地上部镉含量差异明显,但镉富集系数差异不明显。同一农作物不同器官对镉的累积规律为根系〉茎叶〉果实。不同农作物果实的富集系数为紫云英〉大麦〉大豆〉水稻〉小麦〉玉米。对几种农作物富集系数和吸收系数的比较发现,玉米和小麦根系及茎叶等营养器官富集镉的能力较强,但果实富集量却很低。6种农作物对镉的转移系数为玉米〉大麦〉紫云英〉小麦〉大豆〉水稻,且转移系数介于0.50~0.95之间,说明这几种农作物均对镉有很好的耐性。
城市郊区水稻土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与评价——以湘潭市郊响水乡为例
2008, 16(3): 680-68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80
摘要(1335) PDF(774)
摘要:
城市郊区农田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湘潭市郊响水乡稻田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68.84%,稻田Cd的空间分布与距工厂或湘江的距离关系密切;在黄泥田中,重金属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主要以难溶性形态存在;水稻对重金属有一定富集作用,稻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大于稻米,一般稻草对重金属Cd、Hg、As、Pb的富集系数是稻米的1.8倍以上,土壤Cd污染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下降。总之,响水乡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其中Cd污染较为严重,Hg污染较轻,且存在Cd、As复合污染。
黄土塬区三种豆科牧草的竞争生长
2008, 16(3): 686-69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86
摘要(1303) PDF(571)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沙打旺、紫花苜蓿和达乌里胡枝子3种豆科牧草在黄土旱塬以不同密度单播、混播时的竞争生长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单播时苜蓿生长次年3个密度的生产力分别为15349kg·hm-2、20582kg·hm-2、21531kg·hm-2,沙打旺和胡枝子3个密度的生产力分别为7979kg·hm-2、16440kg·hm-2、21055kg·hm-2和2412kg·hm-2、5270kg·hm-2、7102kg·hm-2.混播草地生产力以苜蓿 胡枝子最高(平均19227kg·hm-2),沙打旺与胡枝子混播的生产力最低(平均11977kg·hm-2).和生产力较高的参混种苜蓿、沙打旺单播相比,苜蓿与沙打旺混播及沙打旺与胡枝子混播的生产力在3种密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苜蓿主根下扎深度2m,0~60cm根系占总根量的66%,沙打旺和胡枝子根系最大下扎深度分别为1.8m和1.5m,0~60cm根系占总根量比例分别是80%、91%.3种牧草中苜蓿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25.75kg·mm-1·hm-2,胡枝子最低为7.71kg·mm-1·hm-2,沙打旺居中.苜蓿群体种内个体间竞争强度高于沙打旺和胡枝子.结果表明在黄土旱塬上苜蓿的竞争生长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沙打旺和胡枝子;不同牧草混播后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生产力相对降低.
皆伐对不同坡度及结构的林分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008, 16(3): 693-70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693
摘要(1170) PDF(762)
摘要:
选择人工林伐区3种不同坡度和4种不同结构林分的林地作为试验地,研究分析各种林地皆伐作业前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皆伐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2项指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土壤持水性能变差,孔隙度减小,养分含量降低,且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幅度与林地坡度大小及林分结构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对不同坡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30°的林地、23°的林地和16°的林地;皆伐对不同结构林分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干扰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短轮伐期阔叶林(尾叶桉纯林)林地、杉阔混交林林地、马杉混交林林地和杉木纯林林地.从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采伐作业对不同坡度和不同结构林分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滩地杨树人工林抑螺效果与碳汇效应
2008, 16(3): 701-70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01
摘要(1483) PDF(690)
摘要:
为探讨滩地综合治理、植树造林对抑制钉螺滋生的效果,在洞庭湖区有螺滩地采用南方型黑杨营造杨树人工林,对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以及林分生长状况等的调查观测结果表明:人工造林后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且随林龄增加,其下降幅度增大.在外滩造林不经冬季间种的粗放经营条件下,若以造林第2年春季的螺情为分析基准,12年生滩地杨树林内的活螺密度下降85.2%~100%,活螺框出现率下降80.3%~100%;而同一洲滩,植被为苔草-芦苇的非杨树人工林滩地的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在11年内分别增加108.2%和120.1%,且杨树人工林内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滩地杨树人工林具有很大的碳汇功能(19.42t·hm-2),对科学评价滩地综合治理的效果及林分价值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郊林带区与非林带区地下水位及地表径流变化对比分析
2008, 16(3): 707-71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07
摘要(1404) PDF(817)
摘要:
采用同步观测及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上海市郊林带区和非林带区(麦田和菜田)地下水位和地表径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带区与非林带土壤质地、耕植方式、排水形式相同,地下水位升幅高于非林带,地表径流小于非林带,这可能是林带树冠截留降水缘故(林带区与菜田比较)。但非林带雨前地下水位埋深大和林带区以坡地产流为主、非林带为蓄满产流时,林带区地下水位升幅低于非林带,地表径流大于非林带(林带区与麦田比较);林带区地下水位的消退速度都小于麦田和菜田,主要原因可能是林带区的树根有较强的蓄水能力。
重庆石灰岩地区3种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比较
2008, 16(3): 712-71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12
摘要(1186) PDF(878)
摘要:
通过对重庆石灰岩地区慈竹林、柏木林、女贞林3种林分林下枯落物调查及其风干和持水试验,比较了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吸持降水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慈竹林下枯落物厚度最大(5.83cm),而后依次为女贞林(1.77cm)和柏木林(1.60cm);3种林分林下枯落物的储量为慈竹林(13870kg·cm-2)和柏木林(11780kg·hm-2)大于女贞林(5130kg·hm-2);自然含水率为慈竹林(188.3%)和女贞林(194.9%)大于柏木林(150.4%);最大吸水率为女贞林(229.8%)>慈竹林(195.3%)>柏木林(155.6%);风干时间以慈竹林最长;最初4d的失水速率为女贞林>慈竹林>柏木林;最大吸水速率为慈竹林>女贞林>柏木林.从而推断,各林分单位质量枯落物的吸持降水率为竹林(慈竹林)>阔叶林(女贞)>针叶林(柏木);单位面积枯落物总的吸持降水量为慈竹林>柏木林>女贞林.
草本植物根系增强土壤抗剪切强度的量化研究
2008, 16(3): 718-72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18
摘要(1450) PDF(704)
摘要:
通过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西省河曲县砖窑沟流域内4种有代表性的草本植物进行野外剪切测试和模型预测,证实和量化了草本植物根系增强土壤抗剪切强度的作用。试验表明,在0~20cm土层4种草本植物根系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抗剪切强度,其中紫花苜蓿根系对土壤抗剪切强度的增强作用最大,其增大土壤抗剪切强度值为15.33kPa;草木樨和紫花苜蓿根系在20~40cm土层也能明显增大土壤抗剪切强度。同时,对比分析了实测结果与模型预测值间的差异,认为根系增大土壤抗剪强度的真实值应介于实测值和预测值之间。研究结果也表明这4种草本植物根系均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且根系的抗拉强度与直径间存在显著幂函数负相关关系。这些研究对黄土区预测和评估草本植物根系的固土护坡作用,以及水土保持植物的选择及优化组合,更有效地发挥植物根系生物软措施的固土潜能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喀斯特环境移民迁出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2008, 16(3): 723-72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23
摘要(1325) PDF(651)
摘要:
本文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移民迁出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演替阶段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为稳定,而均匀度指数与丰富度指数相对变化较大;各样地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上有缓慢递增趋势;乔木样地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基本无变化,但是物种丰富度呈现递增趋势,而均匀度先缓慢上升转而迅速下降;同一群落内物种多样性比较基本上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林的分层多样性比较表现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规律。从整个群落总变化趋势看,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和演替阶段的提高,整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明显的阶段跳跃性增长,出现多样性指数乔木林〉灌丛〉草丛的规律。实施环境移民工程10年来,植被群落各演替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稳步增加,封育后植被恢复效果明显,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我国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研究
2008, 16(3): 728-73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28
摘要(1239) PDF(930)
摘要:
由于水资源匮乏,我国北方旱区农业多以雨养为主.小麦是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明确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对区域粮食生产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本文以整个北方旱农区为宏观尺度,利用CERES-wheat作物模型,模拟了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水平,分析了潜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的生产潜力为半湿润区半湿润偏旱区半干旱区半干旱偏旱区干旱区,半湿润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约为6300kg·hm-2,干旱区约为3000mg·hm-2,干旱区的年际间潜力变化较其他区域稳定.我国北方旱区雨养小麦生产潜力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冬小麦的潜力高于春小麦.
绥宁县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
2008, 16(3): 732-73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32
摘要(1451) PDF(720)
摘要:
本文应用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了2004年绥宁县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系统环境基础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绥宁县农业生态系统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和化肥农药的投入能值分别占总能值投入的99.974%、99.816%,能值产出中,畜牧养殖业的能值产出占总能值产出的88.22%,该县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以养殖业为主.绥宁县农业生态系统2004年总能值投入为8.339×1023 sej·a-1,总能值产出为1.989×1021 sej·a-1,能值可持续指标值为0.108,属高消费驱动型的生态系统.绥宁县农业生态系统应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增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产出能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以推动该县生态示范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草)对延河下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2008, 16(3): 737-74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37
摘要(1140) PDF(598)
摘要:
为定量评估延河下游流域退耕还林(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处理退耕前(1997年)TM影像和退耕后(2005年)CBERS卫片的基础上,根据Costanza及我国学者相关研究成果,计算并比较了延河下游流域退耕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草),延河下游流域的生态资产总值增加3.6%,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退耕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排序基本不变,依然是草地〉耕地〉林地,草地的贡献率增加10%,耕地贡献率减少11%;退耕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构比例基本未变。
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2008, 16(3): 741-74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41
摘要(1180) PDF(749)
摘要: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支撑,以景观格局分析为技术手段,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个案,从景观功效性、景观受胁度与景观稳定性3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标准化处理法、权重加权法等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根据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可把研究区划分为土地利用强持续区、准持续区和非持续区。并依据各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及景观格局等特点提出土地利用对策。
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研究——以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2008, 16(3): 747-75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47
摘要(1118) PDF(785)
摘要:
为更好地保障以资源为基础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类,14个亚类,31个指标,并划分为4个旅游资源等级。利用该体系对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狼牙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良好,属二级(国家级)旅游区,与周边旅游资源类型互补,开发潜力巨大,适宜扩大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公园开发生态旅游提出几点建议:坚持以保护为前提,以生态旅游养保护,与周边景区合作开发区域旅游产品,打造狼牙山自身旅游品牌,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最佳效益。
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游憩价值与生态因子关系分析
2008, 16(3): 754-75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54
摘要(995) PDF(765)
摘要:
在客流量和人均旅游消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TCM方法对秦岭北坡12个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货币化测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地文景观、植被类型、珍稀物种、交通区位、人文历史和旅游声誉共6个因子,划分出5个质量等级并按1~9赋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森林公园游憩价值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受多种生态因子影响,且与地文景观、植被类型、区位因子的相关性最为密切。本项研究所建立的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测评模型可用于已开发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评估和新开发公园游憩价值的预测,为森林公园的经济分析及可行性论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海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构建
2008, 16(3): 760-76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60
摘要(1035) PDF(597)
摘要:
都市型现代渔业是上海都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对上海食品和水源安全乃至城市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对都市型现代渔业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讨论了都市型现代渔业的特征、外延、内涵,分析了它在上海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上海应通过经济产业板块、生态旅游板块、渔业知识经济板块的建设来构建其都市型现代渔业体系。其中,经济产业板块包括绿色常规水产品生产业、特种水产品生产业、远洋渔业、精深水产品加工业、现代水产品物流业等从池塘到餐桌的产业;生态旅游板块包括水体生态产业、旅游体闲渔业;渔业知识经济板块包括种源渔业和渔业信息及科技服务产业。
保护性耕作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2008, 16(3): 766-77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66
摘要(1867) PDF(1077)
摘要:
本文把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系统总结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历程与趋势,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研究与应用存在的不足及其与国外的差距,进一步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指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应侧重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寻求有效的固碳途径和管理措施;探讨农田土壤保护性耕作系统能流-碳流循环过程及其动态响应,实现农田系统碳汇/源科学管理调控;采用GIS技术结合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评价保护性耕作区域尺度生态效益。
农艺措施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2008, 16(3): 772-77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72
摘要(1112) PDF(696)
摘要:
作为植物修复强化技术,农艺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效率。本文从土壤管理和植物管理两大方面综述了农艺措施强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施肥、蚯蚓强化以及植物栽培管理措施用于强化植物修复的基本原理与相关应用,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镍在植物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
2008, 16(3): 778-7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78
摘要(1578) PDF(856)
摘要:
镍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微量元素,但摄入过量则导致植物叶的坏死、茎的木质化及根的生长停止等,目前我国镍污染日趋严重,因此与基因技术结合的植物修复技术已成为治理镍污染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镍在植物体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吸收、运输和累积机制,并从基因技术方面阐述了目前国内外镍相关基因的研究状况。
高pH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008, 16(3): 783-78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83
摘要(1691) PDF(795)
摘要:
盐碱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pH恒稳态是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也是植物细胞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信号,在许多信号转导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植物对高pH逆境响应和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对盐碱地高pH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植物在盐碱复杂胁迫条件下遗传机理的研究策略。
城市污泥的蚯蚓分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008, 16(3): 788-79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88
摘要(1184) PDF(534)
摘要:
城市污泥成分复杂,其中有机质、N、P、K含量丰富,Ca、Mg、Fe等矿物营养成分含量较高,此外还有许多重金属(Zn、Cu、Cd、Cr、Pb、Ni、Hg、As、Sn等)、有机有害成分以及病原菌。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重点讨论了一种新兴城市污泥处理技术,即城市污泥的蚯蚓分解处理技术(Vermicomposting),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泥,不仅可以将污泥中的重金属富集于蚯蚓体内、去除病原菌、转移消化有机有害物,而且可将城市污泥转化为富含营养物质的有机肥,是一种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泥的有效途径。最后,总结了目前城市污泥蚯蚓分解处理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研究发展趋势。
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生态学解析
2008, 16(3): 794-79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94
摘要(1390) PDF(728)
摘要:
在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法运行问题中,90%是由污泥膨胀所引起。本文介绍了引发污泥膨胀的丝状菌种群特性和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相关理论,阐述了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生态因子和控制方法。指出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实质是活性污泥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丝状菌种群代替菌胶团菌群成为优势种;利用微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寄生等关系控制污泥膨胀的生态学调控方法,是实现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保持污泥微生态系统稳定,获得良好污水净化效果的治本之法。
无机氮肥添加双氰胺对肥效的影响及在生菜上的施用效果
2008, 16(3): 799-80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799
摘要(1051) PDF(695)
摘要:
氮肥是对植物影响最大的肥料,对叶菜的增产效应非常明显,因此,生产上叶菜滥施氮肥现象非常普遍。由于蔬菜是一种富集硝酸盐的植物,蔬菜生产中的不合理施肥势必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近些年来,氮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塑料棚种植蔬菜技术的推广,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大大提高。在众多已被试验证明具有硝化抑制作用的化学试剂中,双氰胺(DCD)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较多、应用较广,因其水可溶性、降解完全性及经济高效性等优点倍受青睐。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降低蔬菜硝酸盐的方法,
重金属对小麦和黑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08, 16(3): 802-80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802
摘要(1410) PDF(704)
摘要:
小麦(Triticum aetivum)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全球粮食贸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减少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改变及生活水平提高,对小麦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单纯依靠小麦种内遗传资源已不能满足育种的需要;同时,由于小麦育种的定向选择,使其遗传多样性丢失,导致遗传基础日益狭窄,不仅限制了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改良,而且使小麦对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环境胁迫的脆弱性增加,所以有必要开发新的基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