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16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曹承富, 孔令聪, 张存岭, 赵斌, 赵竹, 张耀兰, 杜世州
2008, 16(5): 1073-107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73
摘要(1035) PDF(812)
摘要:
为探讨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和不同土壤基础肥力水平对优质强筋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22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砂姜黑土基础肥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性状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均能较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同一施氮水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的基础肥力产量(不施肥时的产量)较单施化肥的高2 715.0 kg·hm-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磷含量与籽粒产量、蛋白质、湿面筋和沉降值均呈正相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不仅是培肥地力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确保优质小麦保优栽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休闲与施肥对夏玉米生长季节土壤矿质氮的影响
苏涛, 王朝辉, 宰松梅, 李生秀
2008, 16(5): 1078-10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78
摘要(1003) PDF(719)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休闲、施肥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可明显降低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且主要减少100 cm土层以下的硝态氮残留量,但对铵态氮残留量及其剖面分布无明显影响。夏玉米吐丝期,种植玉米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是198.1 kg·hm-2,休闲小区的残留量是562.2 kg·hm-2,前者比后者降低364.1 kg·hm-2。施肥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硝态氮残留,并影响其剖面分布,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夏玉米出苗期施用氮肥处理的0~200 cm土层的硝态氮残留量是857.3 kg·hm-2,而不施氮肥处理仅为165.7 kg·hm-2,前者比后者增加4.2倍;与不施肥相比,出苗期施肥不仅增加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且表层硝态氮随降水和灌水淋失到200 cm土层;施肥处理收获期60 cm以下土层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特别是在180~200 cm 存在硝态氮的累积峰。
不同施氮条件下杂交中籼稻的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
吴文革, 杨联松, 苏泽胜, 张玉海, 白一松, 赵决建, 胡根生, 方文杰
2008, 16(5): 1083-108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83
摘要(1052) PDF(573)
摘要:
以超高产中籼杂交水稻“皖稻153”为材料,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施氮量对杂交中籼水稻群体质量、氮肥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kg(N)·hm-2、187.5 kg(N)·hm-2、225.0 kg(N)·hm-2、262.5 kg(N)·hm-2和300.0 kg(N)·hm-2等5种施氮量下杂交中籼稻产量差异显著, 在150~262.5 kg(N)·hm-2范围内,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262.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 355 kg·hm-2),施氮量增加到300.0 kg(N)·hm-2产量下降。不同施氮处理间产量差异主要是因为群体颖花量的差异,施氮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3 5**)。施氮量明显影响群体质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能保证杂交中籼水稻达到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在抽穗期维持较高的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和单茎叶片重,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的提高和光合产物的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提高,从而增加产量。适宜施氮量(262.5 kg·hm-2)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也最高。推荐江淮稻区杂交中籼稻超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为 262.5 kg·hm-2
茬口和施氮水平对小麦品质性状及其变异系数的影响
崔欢虎, 靖华, 王裕智, 逯腊虎, 马爱平
2008, 16(5): 1090-109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90
摘要(960) PDF(771)
摘要:
通过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建立夏季小麦收获后复播大豆、油葵、玉米和夏季休闲4个茬口,进行不同茬口、施N水平对下季种植的小麦品质性状及其变异系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容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及湿面筋品质性状等各茬口间存在差异,大豆茬口可较好地协调各品质性状。千粒重和容重在休闲茬口中均以高N水平(E、F)较高,而在其他茬口中则以低N水平较高;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湿面筋3个性状在4个茬口中的平均值则以高N水平(E)较高;茬口和施氮水平对各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分别为沉降值>湿面筋>蛋白质含量、沉降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该项研究为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
张步翀, 赵文智, 张炜
2008, 16(5): 1095-109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095
摘要(954) PDF(850)
摘要:
本文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两年后的土壤碱解氮和全氮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尾检验)对小麦收获时土壤氮素养分指标年际间的差异及其与全生育期调亏供水量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旨在为该区春小麦调亏灌溉对土壤氮素养分的影响研究提供一些可靠的信息。结果发现,春小麦调亏灌溉对2003年和2004年两个试验年度0~20 cm、20~40 cm及0~40 cm土层土壤氮素养分有显著影响;而小麦收获时土壤氮素养分指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2004年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20~40 cm土层全氮,0~40 cm土层全氮显著高于2003年,然而20~40 cm土层碱解氮、0~40 cm土层碱解氮在2003年和2004年间差异不显著。0~40 cm土层土壤全氮量与小麦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负相关,而碱解氮则与全生育期供水量呈线性正相关。
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在蕉园土壤上的应用研究
李国良, 姚丽贤, 付长营, 何兆桓, 涂仕华
2008, 16(5): 1100-1095.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00
摘要(1353) PDF(804)
摘要:
采用实验室分析、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香蕉为指示作物,对广州市番禺区3种蕉园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进行了系统诊断。结果表明:广州市番禺区3种蕉园土壤均缺N,减N处理产量分别比最佳处理(OPT)下降59.7%、46.7%和55.1%,减产极显著。番禺东涌蕉园与灵山蕉园土壤K、Mg含量偏低,B丰富;万顷沙蕉园土壤P、K含量较缺乏;3种土壤中的Ca与Fe含量充足,Mn含量较充足。
污泥复混肥对早熟禾草坪草生长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闫双堆, 卜玉山, 刘利军
2008, 16(5): 1104-110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04
摘要(1471) PDF(741)
摘要:
为使城市生活污泥得以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利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污泥辅以化肥配制的污泥复混肥对早熟禾草坪草生长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施用总量相同的条件下,随复混肥中污泥含量的增加,草坪土壤脲酶、蛋白酶、转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草坪草的颜色明显改善,剪草量、分蘖数显著增加,特别在生长中后期草坪颜色提高两个等级, 剪草量鲜重增加10~15 g·盆-1, 分蘖数增加30~50个·盆-1, 细胞膜透性降低40%。但污泥提供氮素养分占总氮量的60%以上时,其肥料效应的增加不再显著,故在配制污泥复混肥时,以污泥提供氮素养分占总氮量的60%左右为宜。
基因型和播期对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裴雪霞, 王姣爱, 党建友, 张定一
2008, 16(5): 1109-1115.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09
摘要(1302) PDF(635)
摘要:
全球温度升高的气候条件下,针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研究其适宜播期,对优质小麦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采取田间试验,研究了基因型和播期对3种基因型优质小麦生长发育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各生育期持续时间有明显影响,但抽穗期最多相差2 d,成熟期不超过 1 d ,适期播种,有利于优质小麦分蘖的发生、穗分化发育、干物质积累及安全越冬;在同一产量水平,2个可控因素对优质小麦产量影响的作用力为播期>基因型,适期播种能够较好地协调不同基因型优质小麦的个体特征、群体质量,达到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构合理,实现高产。
烟草配方肥增效剂对烤烟根系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的影响
张雪芹, 彭克勤, 王少先, 萧浪涛, 李再军, 库文珍, 童建华
2008, 16(5): 1116-1121.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16
摘要(1403) PDF(854)
摘要:
本试验研究了烟草配方肥增效剂对进入成熟期后烟株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和多胺含量以及烟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增效剂可提高烟株根系内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精胺含量,降低脱落酸(ABA)和腐胺含量,其中精胺含量随着肥料用量的减少而增加。前期,配方肥增效剂对根系内亚精胺含量的影响很小,但后期会导致亚精胺含量迅速增高。增效剂对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和多胺含量的影响以每株施用45.45 g配方肥和0.454 5 g增效剂处理效果最好。施用增效剂能提高烟叶的产量和产值,减少肥料用量的增效剂处理虽降低了烟叶产量,但因改善了烟叶品质而提高其产值,增效剂对烟叶产量和产值的影响以每株施用36.36 g配方肥和0.454 5 g增效剂处理效果最好。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评价
孙利军, 张仁陟, 黄高宝, 蔡立群
2008, 16(5): 1122-112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22
摘要(1313) PDF(767)
摘要: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适应性(生态与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两种轮作次序(小麦/豌豆、豌豆/小麦)、两种投入方式(计秸秆和不计秸秆)下,保护性耕作法免耕秸秆覆盖(NTS)综合适应性指数(PI)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耕作方式,且PI在0.76~0.86之间,是传统耕作法(T)的2~2.5倍,NTS在该地区的适应性最强;N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结合地膜覆盖(NTP)3种耕作方式的PI高于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T、传统耕作结合地膜覆盖(TP),说明NTS、NT、NTP在该区的适应性优于TS、T、TP。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NTS,更能促进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氮、磷循环过程及调控对策
张绪良, 谷东起, 丰爱平, 隋玉柱
2008, 16(5): 1127-113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27
摘要(1324) PDF(667)
摘要:
在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N、P元素主要来源于通过河流输入的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田地表径流、灌溉余水和海水养殖池养殖废水,通过潮上带、潮间带湿地最终被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引起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P含量的不断升高,2000年通过河流输入到莱州湾南岸的N总量为46 271.1 t, P总量为2 092.1 t。潮上带、潮间带自然湿地的底质、土壤和植物对N、P元素有显著的吸收、净化作用。以2000年为例,若不考虑自然湿地的吸收、净化作用,仅靠水体交换、扩散稀释,输送到潮下带近海湿地的N、P在海水中的含量为6.74 mg·L-1、0.299 mg·L-1,而当年潮下带近海湿地水体N、P含量实测值分别为0.086 mg·L-1、0.029 mg·L-1,计算值分别是实测值的78.4倍、10.3倍;说明自然湿地对输入的N、P有明显的吸收净化效应。为降低莱州湾南岸潮下带近海湿地海水中的N、P含量,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减小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N、P输入通量,对自然湿地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建设人工湿地、提高湿地的环境净化功能等调控措施。
惠州农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剖面分布特征
谭镇, 李传红, 俞林伟, 谢贻发, 雷泽湘
2008, 16(5): 1134-113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34
摘要(1097) PDF(821)
摘要:
对惠州市6个样点的农业土壤剖面样品的17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土壤剖面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现状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为100%,含量范围0.25~64.16 μg·kg-1。有机氯农药残留总量沿土壤剖面总的垂直变化趋势为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各组分在不同土壤深度具体变化特征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HCHs峰值多出现在土壤亚表层,含量随深度变化幅度不大;DDTs在土壤深层的残留量远低于表层。从HCHs和DDTs的异构组成来看,DDTs残留主要是过去施用的残留物,HCHs可能与土壤新的林丹输入有关,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山东省不同生态区花生品质差异及稳定性研究
王才斌, 刘云峰, 吴正锋, 郑亚萍, 万书波, 孙奎香, 孙学武, 冯昊
2008, 16(5): 1138-114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38
摘要(1106) PDF(912)
摘要:
为明确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在不同生态地区品质差异及其稳定性,采用3个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在山东花生主产区进行了多点实验,结果表明:全省花生籽仁脂肪含量为43.67%~52.75%,平均47.98%,鲁东高于鲁中和鲁西,夏套显著低于春播;全省花生籽仁蛋白质含量为18.18%~25.73%,平均22.36%,鲁中南含量较高,鲁西较低,鲁东居中,春播与夏套无显著差异。品种和环境对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作用显著,且环境的作用大于品种;无论脂肪还是蛋白质,春播传统出口大花生“花育22号”稳定性最好,夏套普通高产大花生“鲁花11号”稳定性最好,小花生“花育23号”稳定性最差;无论春播还是夏套,选用“花育22号”可得到较高且相对稳定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
华北地区旱稻产量适应性及耗水特征分析
刘志娟, 杨晓光, 薛昌颖, 张秋平, B.A.M.Bouman, 王化琪
2008, 16(5): 1143-114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43
摘要(1149) PDF(803)
摘要:
本研究利用2001~2002年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北京昌平旱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输入为300~522 mm条件下,北京地区“旱稻297”和“旱稻502”的产量水平分别为3 876~5 289 kg·hm-2、3 977~5 664 kg·hm-2,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01~1.29 g·kg-1、1.03~1.33 g·kg-1,同一品种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差异。“旱稻50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旱稻297”,表明“旱稻502”更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对产量分析可以看出,在损失7.9%~29.8%产量前提下,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27.7%,其中前期限量灌溉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6%~23.1%,而产量仅降低7.9%~15.5%。表明前期限量后期充分灌溉处理为北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旱稻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利用北京地区昌平气象站1951~2005年的气侯资料,分析了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特点,根据person-III分布法确定了旱稻生长季内的3种降水年型,并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下旱稻生长季内的降水与作物需水的耦合度。结果表明:旱稻在正常年和干旱年型下生长季内各生育阶段均需灌溉水补充,而湿润年型只需在开花~成熟阶段适当补充灌溉
不同棉花栽培种的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张边江, 王荣富, 张香桂, 倪万潮
2008, 16(5): 1149-115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49
摘要(1009) PDF(698)
摘要:
对海岛棉“海7124”、亚洲棉“金华中棉”、非洲棉“红心棉”和陆地棉“苏12”4个棉花栽培种的光合参数和叶片荧光参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棉花叶片比叶重、叶绿素含量、Pn、Fv/Fm和qP均表现为“海7124”>“苏12”>“金华中棉”>“红心棉”,说明“海7124”具有高光效的特点。研究还表明,“海7124”、“金华中棉”、“苏12”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红心棉”为单峰曲线。光合速率日变化与气孔导度的日变化一致,中午光合速率的下降与气孔导度及PSII光化学效率降低有关。
南方耐旱玉米种质资源筛选和鉴定指标研究
廖江林, 贺喜全, 盛良学, 肖国樱, 曾剑波
2008, 16(5): 1154-115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54
摘要(1139) PDF(818)
摘要:
南方7~8月份的季节性干旱严重威胁着春玉米孕穗至扬花期和秋玉米苗期的生长,影响产量。为了筛选适应南方季节性干旱气候特性的种质资源,本文针对南方的气候特性,在玉米苗期(4叶期)采用反复干旱称重控水和孕穗至扬花期采用反复干旱等量浇水的方法进行干旱处理,比较和分析了12个玉米自交系的耐旱性和与耐旱性有关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12个玉米自交系中,苗期和孕穗至扬花期最耐旱的自交系为“178”,苗期耐旱性最敏感的材料为“齐319”,孕穗至扬花期最敏感的是“S4080”。苗期筛选对干旱敏感的材料时,反复干旱称重控水的处理时间以7 d为宜;筛选耐旱材料时,处理时间以12 d为宜。幼苗成活率可作为耐旱筛选的评价指标,光合作用速率可作为玉米苗期耐旱材料筛选的快捷方便指标,处理前后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可作为玉米苗期耐旱材料的生理筛选指标。
甘蓝种子萌发的逆温耐性诱导研究
王广印, 顾桂兰, 张凌云
2008, 16(5): 1158-116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58
摘要(1033) PDF(813)
摘要:
为探讨早春甘蓝和秋甘蓝种苗时期的逆温耐性问题,以甘蓝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温度预处理甘蓝种子在萌发阶段对高温和低温的耐性变化。结果表明,甘蓝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 ℃,在低于15 ℃和高于35 ℃下萌发,种子活力显著下降。通过适度的温度预胁迫处理,可提高甘蓝种子在高温(35 ℃)下的萌发活力。10 ℃和30 ℃分别是温度预处理的适宜低温和高温,8 h是高温和低温预处理的适宜时间。甘蓝种子经低温(5 ℃和10 ℃)预处理后,在随后的高温(35 ℃)下萌发,其活力提高;同样,甘蓝种子经高温(25 ℃和30 ℃)预处理后,在随后的低温(10 ℃)下萌发,也提高其种子活力,说明甘蓝种子对高温和低温胁迫具有交叉适应性。
中稻花期致害高温主导的田间气象特征及其对不同杂交组合水稻结实的影响
童志婷, 李守华, 段维新, 邓运, 田小海
2008, 16(5): 1163-116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63
摘要(983) PDF(914)
摘要:
采用分期播种、大田实地测定法研究了中稻花期致害高温主导的田间气象条件及其对不同杂交组合水稻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开花期遭遇到的高温与常温相比,白天温度和光照强度在10:00~14:00时差异明显,8:00~10:00和16:00~18:00差异不大。相对湿度同期差异不显著,且高温条件下始终低于常温条件。与常温条件相比,高温使各供试品种的结实率显著降低,平均降低约8 %。对高温影响结实率的原因分析表明,高温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的花粉活力和每柱授粉数显著降低,平均分别降低6.0 %和8.4粒。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表明,高温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的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与“汕优63”相比,“金优448”和“两优培九”高温和常温下的结实率、花粉活力和每柱花粉数相差较大,说明“汕优63”较另外2个品种对高温的反应相对较小,稳定性较强。
我国低温冷冻害的发生规律分析
高懋芳, 邱建军, 刘三超, 覃志豪, 王立刚
2008, 16(5): 1167-117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67
摘要(1502) PDF(779)
摘要:
本研究简要介绍了低温冷冻害的类型及影响,重点分析了我国冷冻害的时空格局,探讨了全国范围内冷冻害的发生情况。我国受低温冷冻害影响的范围非常广,其中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区域,并且近十几年来我国黄淮平原及华中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云南和广东等华南和西南地区也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个别年份强度非常大。近20年来,我国低温冷冻害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1992~1999年是冷冻害影响最严重的时段,其中1998年全国总受灾面积867 万hm2,仅江苏、安徽两省就超过了500 万hm2。2000年及以后的几年强度有所降低,但平均每年的受灾面积仍高于370 万hm2。1986~1991年、1992~1999年、2000~2005年3个时段内各省区冷冻害发展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冷冻害强度在不断加大,其中有8个省区年平均受灾面积上升辐度超过10万 hm2
外源Ca2+和GA3对骆驼蓬生物碱抑制黄瓜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
刘建新, 胡浩斌, 王鑫
2008, 16(5): 1173-117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73
摘要(1224) PDF(680)
摘要:
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外源Ca2+和GA3对骆驼蓬生物碱抑制下黄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Ca2+和GA3单一及复合处理可促进骆驼蓬生物碱处理的黄瓜种子的萌发,使黄瓜萌发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提高,萌发种子的α-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及赤霉素(GA)和钙调素(CaM)含量增加,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激酶(NADK)和Ca2+—ATP酶活性增强,脱落酸(ABA)含量降低;且Ca2+和GA3复合处理对GA含量的提高和ABA含量的降低与Ca2+单一处理比较呈显著的加成作用。表明外源Ca2+和GA3对骆驼蓬生物碱抑制黄瓜种子的萌发具有缓解效应。
钙调素拮抗剂W7对低氧胁迫下黄瓜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焦彦生, 郭世荣, 李娟, 樊怀福, 马蓉丽, 黄保健
2008, 16(5): 1178-11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78
摘要(969) PDF(688)
摘要:
以黄瓜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法研究了低氧胁迫下钙调素拮抗剂W7对根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 mmol·L-1 W7预处理24 h后,进行低氧胁迫处理,黄瓜根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 (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降低,而O2-产生速率、H2(/sub>O2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高于低氧胁迫处理。钙调素拮抗剂W7预处理后,导致黄瓜根系内活性氧含量升高和保护酶活性下降,从而降低黄瓜对低氧胁迫的抵抗能力,减缓了根系生长,表明Ca2+·CaM 信号系统的诱导和调控对缓解低氧胁迫具有重要作用
邻羟基苯甲酸对干旱胁迫下杉木幼苗保护酶的影响
丁国昌, 林思祖, 王爱萍, 曹光球
2008, 16(5): 1183-118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83
摘要(1079) PDF(754)
摘要: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杉木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SA)对杉木幼苗的毒害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通过水培方法研究干旱胁迫下不同浓度杉木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SA)对杉木幼苗保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0.3 MPa)、中度(-0.5 MPa)干旱胁迫下,随SA浓度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降后升再下降,但重度(-0.7 MPa)干旱胁迫下,SOD活性直线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表现为在轻度干旱胁迫下先降后升,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总体呈下降趋势。
植物防御酶与桉树对焦枯病抗性的关系
冯丽贞, 陈全助, 郭文硕, 朱建华, 陈红梅
2008, 16(5): 1188-1191.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88
摘要(1196) PDF(851)
摘要:
为筛选鉴定桉树对焦枯病(Cy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 Morgan)抗性的生化指标,对福建省11个桉树主栽种系接种焦枯病菌前后关键防御酶系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岐化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桉树健叶还是接种后的病叶,体内POD、SOD活性均表现为抗病种系>中抗种系>中感种系>感病种系,呈规律性变化;接种前后POD同工酶谱带数与桉树对焦枯病的抗性间不呈规律性变化,而SOD谱带数与抗病性成正比。从抗病育种角度出发可将接种前后桉树POD、SOD活性和接种后SOD同工酶谱带作为桉树对焦枯病抗性早期鉴定的生化指标。
我国主要苹果种质抗黑星病评价
胡小平, 梁振宇, 杨家荣, 杨之为
2008, 16(5): 1192-119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92
摘要(1317) PDF(795)
摘要:
采用涂抹法、浸蘸法、菌饼覆盖法和注射法接种苹果黑星菌分生孢子,确定了适于苹果黑星病菌的涂抹接种法。收集了“秦冠”、“陕富6号”、“嘎啦(丽嘎)”、“红星”、“乔纳金”、“粉红女士”、“金世纪”、“萌”、“太平洋玫瑰”、“澳洲青苹”、“4-1”、“M26”、“MM106”、“八棱海棠”、“新疆野苹果”等15种苹果种质资源,并对其抗苹果黑星病特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15种苹果种质可被划分为高度抗病品种“新疆野苹果”和“秦冠”,中度抗病品种“八棱海棠”,中度感病品种“MM106”、“M26”、“乔纳金”、“红星”、“陕富6号”和“丽嘎”,高度感病品种“澳洲青苹”、“4-1”、“萌”、“太平洋玫瑰”、“粉红女士”和“金世纪”4类。
喀斯特峰丛山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施效果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示范区为例
吴孔运, 蒋忠诚, 罗为群, 覃小群
2008, 16(5): 1197-120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197
摘要(1240) PDF(996)
摘要:
果化示范区的立体生态农业由粮食作物(玉米)-经济作物(黄豆)-牧草轮作模式、果树(火龙果、澳洲坚果)-药材(金银花、苦丁茶)模式及水源林-牧草-畜禽模式等组成,充分利用了岩溶峰丛洼地自然环境提供的光、热、水和土壤等资源。4年来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运行结果表明:立体生态农业使示范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10%提高到2005年的50%~70%。农民年均纯收入也由实施前的632元上升到2005年的1 524 元。与传统农业相比,立体生态农业更关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我国红壤丘岗区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性比较研究
吴大付, 陈红卫, 王小龙, 李忠佩, 何园球
2008, 16(5): 1201-120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01
摘要(1100) PDF(808)
摘要:
利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江西省余江县121个农户进行逐户调查。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纯粮、农牧林、农牧果、农牧加、农牧蔬、农果、农牧药材和农牧等8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种生态农业模式可持续指数在0.200 0~0.596 2 间;其中以纯粮模式可持续指数最小,农牧加模式可持续指数最大。纯粮农业模式可持续性指数为0.200 0;农牧药材、农牧、农果、农牧蔬和农牧林等模式可持续性指数处于0.31~0.47之间;农牧加和农牧果模式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596 2和0.513 3。为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增长,必须拉长生态链条,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组成,强化生态农业的稳定性。
江苏盐城市农村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基于生物质发电的经济分析
蒋冬梅, 诸培新
2008, 16(5): 1208-121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08
摘要(1263) PDF(810)
摘要:
随着一次能源的逐渐枯竭,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市秸秆资源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生物质秸秆发电的社会经济背景。在分析秸秆发电技术设备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成本收入法验证了秸秆发电的经济效益可行性,结果表明:若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生物质秸秆资源,每年可带来约3.7亿元的收入。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经统计推理可知秸秆发电大大降低了CO2、SO2、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进而说明秸秆发电的生态效益非常可观,利用前景广阔。同时论述了秸秆发电良好的社会外部性,得出3点社会效用。并针对盐城市进行秸秆发电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及评价
陈传明
2008, 16(5): 1213-121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13
摘要(970) PDF(775)
摘要: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RS、GIS软件支持下提取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周长等信息,对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代表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稳定性等7项指标对该自然保护区进行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是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类型且破碎化程度低,植被的保护较完整;居民点的斑块数多,孔隙度最大,对景观类型的形成有主要的影响;景观类型多样性以类型斑块数最大,类型面积最小。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19,说明该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生态质量较好。
杉木林迹地近自然恢复苦竹群落的研究
董建文, 黄启堂, 陈世品, 林金国
2008, 16(5): 1218-122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18
摘要(1039) PDF(685)
摘要: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经炼山后近自然形成不同年限的苦竹群落、杉木近熟林下苦竹群落以及灌木林地群落的种类组成、重要值、物种多样性、密度、群落生物产量、苦竹数量、生长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群落形成的基本过程及群落基本特征,表明原有一定苦竹数量基础的杉木林分,可通过近自然方式恢复植被,且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以苦竹为主。随群落恢复时间的推移,维管束植物种类增多,科属组成日益复杂,树种组成由阳性为主转向阴性为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但群落生态优势度降低,均匀度增加,优势种越来越不明显。在近自然恢复早期,苦竹在群落中占有较大优势,但后期必须采取一定人为措施,以使其继续保持在群落中占优势,进行近自然苦竹林经营。
农林生态系统保护土壤肥力的功能及其核算方法
肖红生, 王勇, 骆世明
2008, 16(5): 1225-1229.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25
摘要(1228) PDF(842)
摘要:
阐述了农林生态系统保护SOM和N、P、K含量等土壤肥力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出了功能核算方法。该功能的实现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森林群落和农作物的地上部凋落物,以及地下部生物体残留进入土壤的自然途径;二是施用化肥和有机肥的人工途径。各种农林生态系统增加土壤肥力资源的过程相对固定,数量基本稳定,因此可以分“物流型生态服务”和“库存型生态服务”来分别核算这种生态服务功能,并要根据不同区域和生态类型来确定核算公式和具体参数。对2005年佛山市农林生态系统增加土壤肥力功能的核算结果是,当年增加土壤肥力的功能价值为0.832亿元,现存土壤肥力资源的功能价值为19.828亿元。
基于指标体系的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贾士靖, 刘银仓, 王慧军
2008, 16(5): 1230-123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30
摘要(1403) PDF(897)
摘要:
在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化投入、资源循环再利用及资源环境安全等4个类指标共18个操作化指标。并对河北省1991~2005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整体水平逐年上升,主要是由于农业产出水平提高的拉动;农业投入水平是最主要制约因素;资源循环再利用水平多年徘徊不前;农业资源环境安全基本得到了保障。
福建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陈家金, 李丽纯, 李文
2008, 16(5): 1234-123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34
摘要(957) PDF(809)
摘要:
本文在分析福建省农业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利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充分考虑了指标选取的全面性、主导性、区域性、差异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分别在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畜牧资源、水产资源、农村能源、生产条件、农业效益9个方面选取34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根据评价指标因子对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类型进行归类,归纳出土地利用现状指数、土壤状况指数、气候资源指数、气象灾害指数、农村能源指数、生产条件指数和效益指数,并确定每一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将7个单项的评价指数进行加权计算,成为综合评价指数,对福建省各县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福建省80.6%的县(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达到优良等级。
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
肖玲, 巢世军, 赵先贵, 王洪波
2008, 16(5): 1239-1243.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39
摘要(1312) PDF(754)
摘要:
为科学评判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运用作者改进的生态足迹法对1989~2004年陕西省各地级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依据作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数等级划分标准可分为3类区域,即除铜川和宝鸡以外的关中“生态严重超载区”,其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小于0.2,可持续性很低;陕南的安康、商洛,关中的铜川以及陕北的延安、榆林属“生态轻度超载区”,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大于0.3,可持续性稍低;其他区域均属“生态中度超载区”,可持续发展指数一般处于0.2~0.29之间,其可持续性较低。
咸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规律的实证研究
陈冬勤, 卢新卫
2008, 16(5): 1244-124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44
摘要(945) PDF(750)
摘要:
在环境污染与城市化发展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1984~2004年咸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咸阳市工业三废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倒“U”型曲线。工业废水排放与城市化的耦合曲线正处于倒“U”的右侧,而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气与城市化的耦合曲线则处于倒“U”型左侧。目前咸阳市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仍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三废的排放不断增加。在今后城市发展中,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促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向清洁能源转变,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结构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变,以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污染较少的第三产业转变,达到工业三废排放量逐渐下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协调发展。
威海湾水域环境因子周年变化特征
张少华, 原永党, 刘振林, 施坤涛, 宋宗诚, 王同华
2008, 16(5): 1248-125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48
摘要(819) PDF(748)
摘要:
试验于2005~2006年对威海湾水温、透明度、pH值、DO、COD、油类、无机氮、活性磷等水域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监测,结果表明:威海湾年平均水温13.1 ℃,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25.1 ℃),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1.1 ℃),透明度在0.24~5.28 m之间,pH值为7.56~8.45,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DO为5.22~8.09 mg·L-1,年平均值为7.22 mg·L-1,COD为0.201~1.531 mg·L-1,无机氮为0.111~0.686 mg·L-1;磷酸盐范围为0.016~0.036 mg·L-1,威海湾内海水养殖区夏秋两季的富营养化指数(EI)>1,表明威海湾中的主要污染源是N、P营养盐。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对威海湾海水养殖区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基于Apack的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白军红, 欧阳华, 王庆改, 丁秋祎, 高海峰
2008, 16(5): 1253-125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53
摘要(1322) PDF(801)
摘要:
以2000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Apack软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数量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的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若尔盖高原湿地率为9.7%,其中沼泽湿地景观是主要景观组分,占湿地景观面积的96.32%;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很小,聚集度较高,景观破碎化水平低,几何形状复杂,自相似性差。在5县域中,若尔盖县湿地景观的面积和湿地率最大,阿坝县和碌曲县所占比例较小;红原县的斑块数最多,碌曲县最少,但平均斑块面积以若尔盖县最大,阿坝县最小。各县湿地景观组分的比例分配差异大,但均以沼泽湿地景观为主要景观类型,且湿地景观聚集度高,破碎化水平低,几何形状复杂。在区域尺度上若尔盖高原湿地以自然湿地景观为主,且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水源保护区农村公众生活污染支付意愿研究
冯庆, 王晓燕, 张雅帆, 尹洁, 王连荣
2008, 16(5): 1257-126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57
摘要(1057) PDF(743)
摘要:
采用环境保护意愿价值评估法(CVM),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为例,考察了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农村公众改善生活环境愿望的强烈程度及环境偏好, 从而为更有效地实施水源区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据。调查表明,77.7%的农户愿意为改善村镇卫生环境、保护饮用水源支付一定的金额,农户的平均支付意愿是16.10元·户-1·a-1,环保态度和认知、受教育程度是影响该区域公众环保需求的首要因素,家庭收入也是影响支付意愿的显著因素。支付意愿的地域差异分析表明,地域因素中,生态村建设与支付意愿显著相关,但生态村农户支付意愿低于非生态村,距水库的距离与人均支付意愿间相关关系不显著。提高公众受教育程度及农户的家庭收入是增强水源地公众改善环境愿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首要措施。
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基本框架探讨
邱建军, 李金才, 李哲敏, 游侠, 任天志
2008, 16(5): 1263-126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63
摘要(1106) PDF(903)
摘要:
本文系统概述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建立标准体系、研制技术标准的客观需求,阐明了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三维结构(包含领域、层级、环节)及其发展的基本态势,重点介绍了国外有机农业或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构建的情况,明确了我国生态农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外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阐述了从生态农业模式入手,以整体系统为对象、以模式为核心、以配套技术标准为主体、以循序渐进为步骤、以与国际接轨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并提出以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标准为核心的包含基础层、共性层、个性层和细化层4层结构的我国生态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及其核心内容。
我国生态农业县、村、园区认证标准研究
任天志, 王青立, 方放, 阎成, 尹昌斌
2008, 16(5): 1269-127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69
摘要(1215) PDF(927)
摘要:
阐述了制定生态农业认证标准的背景及现实意义,具体介绍了生态农业县的7类认证指标、19项认证依据、49个评分标准,生态农业村的8类认证指标、23个认证依据、53个评分标准和生态农业园区的8类认证指标、15个认证依据、39个评分标准,剖析了各自标准的优缺点,并提出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认证标准的方向。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研究
李金才, 张士功, 邱建军, 任天志
2008, 16(5): 1275-1278.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75
摘要(1185) PDF(1317)
摘要: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结合的产物,我国的生态农业依托模式的发展而发展。目前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多、杂、乱,分类标准不一,不利于各地区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和采用。本研究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特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状况,将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分成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4类,该分类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推广及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用具有重要意义。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结构设计
孙贝烈, 陈丛斌, 刘洋
2008, 16(5): 1279-12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79
摘要(1263) PDF(945)
摘要: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北方生态农业发展中最为典型的模式之一,本文根据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特点,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构成体系进行解析,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遴选,确定其标准值,最终确定了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结构设计标准。
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标准化建设与效益分析
王立刚, 屈锋, 尹显智, 邱永洪, 黄德卿, 陶敏诗
2008, 16(5): 1283-128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83
摘要(1814) PDF(1017)
摘要:
以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典型地区——四川省苍溪县为例,通过对标准建设模式和非标准建设模式农户的定点调查与监测,确定了“猪-沼-果”标准模式建设内容为“三建三改”,即每个试验户建1口沼气池、建1个标准化果园、建1个微水池和改厨房、改厕所、改猪圈。此标准模式在生猪饲养、果树种植、土壤肥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该区1户示范户开展标准模式建设共需投资6 560 元,财务净现值为2.87 万元,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28年。该标准模式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适宜在我国南方地区推广应用。
“五配套”生态家园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高春雨, 毕于运, 赵世明, 李宝玉
2008, 16(5): 1287-1292.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87
摘要(1141) PDF(883)
摘要:
以陕西省洛川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家园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财务分析方法,对模式整个周期进行了经济评价,并与非模式户的产出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拥有0.33 hm2苹果园的模式户年投入1.16 万元,比非模式户少600 元;年均纯收入为7 571 元,比非模式户增加2 445 元;模式户产投比为1.66,比非模式户增加16.2%。财务分析表明,模式户净现值为4.86 万元,内部收益率为73.2%,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67 ;年均净现值为5 927 元,比非模式户高1 891 元。“果-畜-沼-窖-草”五配套模式户收益显著优于非模式户,“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家园模式是经济效益好、财务可行的项目。
大型沼气工程生态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甘寿文, 徐兆波, 黄武
2008, 16(5): 1293-129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93
摘要(1312) PDF(970)
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大型沼气工程整个能量与物质循环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包括原料的收集、原料配制与预处理、厌氧消化、好氧水处理、沼气的净化贮存和输送以及沼渣、沼液无害化处理及其在农作物上的施用等。将收集好的原料先进行短化和去杂处理,按照一定的条件再进行配制;配好以后选择适宜的发酵条件在消化器中进行厌氧消化产生沼气;沼气产生以后必须设法脱除沼气中的水和H2S,水脱除通常采用脱水装置进行,H2S的脱除通常采用脱硫塔,内装脱硫剂进行脱硫。试验表明,沼渣与沼液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抵抗病虫害的功用。
沼渣营养价值及沼渣源饲料和其生产的猪肉重金属残留分析
张浩, 雷赵民, 窦学诚, 路标, 李强
2008, 16(5): 1298-1301. doi: 10.3724/SP.J.1011.2008.01298
摘要(1099) PDF(936)
摘要:
对牛粪、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的发酵残留物——沼渣的营养价值及沼渣源配合饲料和沼渣源配合饲料生产的猪肉的重金属残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干沼渣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含量分别为857.7 mg·g-1、99.0 mg·g-1、34.9 mg·g-1、10.7 mg·g-1、252.7 mg·g-1;重金属元素镉、铅、铜含量分别为18.48 μg·kg-1、42.50 μg·kg-1、20.80 μg·kg-1,汞未检出。对照组、沼渣Ⅰ组、沼渣Ⅱ组饲料中镉、铅、铜、汞的含量均低于国家饲料卫生标准;猪肉中重金属镉、铅、铜含量对照组、沼渣Ⅰ组、沼渣Ⅱ组分别为0.033 mg·kg-1、0.044 mg·kg-1、0.058 mg·kg-1,0.268 mg·kg-1、0.364 mg·kg-1、0.393 mg·kg-1,5.555 mg·kg-1、7.180 mg·kg-1、8.404 mg·kg-1,汞均未检出。沼渣作为猪饲料源利用有一定的潜力,以2%~10%在饲料中添加不会引起猪肉重金属镉、铅、铜、汞含量超标。
综合评述
增加环保投入是偿还生态欠债的关键
郭书田
2008, 16(5): 1302-1304.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02
摘要(999) PDF(999)
摘要:
简要介绍了环保投入的概念,并从环保投入理念、投入主体、投入资金和投入机制到位及明确投入重点5个方面论述了增加环保投入的措施。
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张正斌, 徐萍
2008, 16(5): 1305-131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05
摘要(1523) PDF(1085)
摘要: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用占全球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气候干旱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污染的不断扩大和加重,水和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中国在水资源和粮食安全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有70%左右的贫困人口,粮食安全问题长期存在,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中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减免农业税费,增加经济投入和水利工程等建设项目,是解决西北地区贫困的关键。
密云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概述
黄生斌, 叶芝菡, 刘宝元
2008, 16(5): 1311-1316.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11
摘要(1457) PDF(812)
摘要:
密云水库是现阶段首都北京惟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非点源污染是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明晰密云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特征及其研究进展,本文总结了近20年来对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成果,从非点源污染调查、非点源污染的负荷与预测评价、非点源污染物的影响因素与机理、非点源污染的控制管理等4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初步明确了密云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特征,包括非点源污染主要来自于水土流失、化肥农药的施用、山区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水产养殖等,其污染负荷随年度降雨变化较大,对水库污染总负荷的贡献COD约70%、BOD5约70%、NH3-N约90%、TN约70%、TP约90%等。预测了水库流域非点源的发展趋势。评价了非点源污染治理各项技术措施和政策管理措施的效果,并从非点源污染具体来源、污染途径和机理、研究尺度等方面提出了现阶段非点源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转运和累积机制
张玉秀, 于飞, 张媛雅, 宋小庆
2008, 16(5): 1317-1321.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17
摘要(1763) PDF(1672)
摘要:
Cd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痕量的Cd2+不仅对植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同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研究植物如何从土壤中吸收Cd2+,并在整个植物体内运输和积累的机理,对开发植物修复技术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土壤微环境影响植物对Cd2+的吸收;植物根细胞壁通过选择性吸收可以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Cd2+,其中大部分Cd2+被截留在细胞壁中,其余的则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等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根细胞中;在根细胞中Cd部分累积在液泡中,部分则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地上部分;茎叶部的大部分Cd2+通过络合作用被固定在液泡中,少量被截留在细胞壁和细胞质中。在植物结实期,Cd通过韧皮部进入籽实中,而籽粒中的Cd几乎不能运输到其他部分,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中。本文综述了植物对Cd的吸收和运输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生态学管窥
张黎, 周青
2008, 16(5): 1322-1325.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22
摘要(1356) PDF(1259)
摘要:
自然界约99%的微生物不能通过传统的分离筛选途径进行培养(即未培养微生物),为获得新的基因资源,更全面地认识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在自然环境和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广泛运用,以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基因组学的分析研究策略及生态作用:从环境样品中直接提取所有微生物的总DNA,采用适宜的载体克隆到宿主细胞中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再筛选新的活性物质或基因;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可利用环境微生物基因组技术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畜禽养殖除臭、鉴定新物种以及确定特定生态环境体系中未培养微生物种群与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物种的进化模式。
环境因子对C3植物光呼吸生态学效应研究进展
戴浩, 周青, 叶亚新
2008, 16(5): 1326-133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26
摘要(1178) PDF(960)
摘要:
光呼吸是C3植物体内重要的代谢过程。本文阐述了人类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种种影响后果,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等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呼吸所产生的影响,如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光呼吸速率的变化,进而在植物生理和生态上产生相关的效应。C3植物在受到环境胁迫时,可以通过光呼吸协调代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规避环境、尤其是极端环境胁迫的效应。因此,可通过调节C3植物的光呼吸规避环境胁迫,这为光呼吸研究在环境生态学领域的拓展指出新的方向。
从幼儿到成年的流域水文模型及典型模型比较
吕允刚, 杨永辉, 樊静, 刘昌明
2008, 16(5): 1331-1337.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31
摘要(1404) PDF(835)
摘要:
本文将流域水文模型的发展过程分为幼儿期、少年期、成长期和成年期,并对各时期水文模型的特点、功能等进行了系统讨论。为便于突出不同发展阶段模型的特点、模块组成和计算方法,按集总式、半分布式、全分布式和模型集成系统将模型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典型模型进行了比较,其中集总式水文模型包括斯坦福(Standford)、流域水文模型IV(SWM-IV)、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模型、水箱(Tank)模型、新安江模型、HEC-1模型、SWMM模型,半分布式模型包括HSPF模型、PRMS模型、HEC-HMS模型、TOPMODEL模型、SWAT模型,全分布式和模型集成系统包括MIKESHE、SHETRAN、IHDM、TOPKAPI、BASINS、HMS、WMS、SMS、MMS模型。鉴于水文模型在国际、国内正在成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对模型发展及分类对比的分析,将有助于水文模型的进一步广泛应用。
研究简报
Pb2+对凤眼莲光合作用的影响
李裕红, 黄小瑜, 林智勇
2008, 16(5): 1338-1340. doi: 10.3724/SP.J.1011.2008.01338
摘要(823) PDF(76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