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1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不同施肥模式对小白菜生长、营养累积及菜地氮、磷流失的影响
黄东风, 王果, 李卫华, 邱孝煊
2009, 17(4): 619-62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19
摘要(1729) PDF(1564)
摘要: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7种不同施肥模式(不施肥, 化肥基施, 化肥基追肥各半, 化肥和双氰胺基施, 化肥和双氰胺基追肥各半, 化肥和有机肥各半, 有机肥)对小白菜植株株高、株重、产量、氮磷钾累积量、肥料利用率及菜地硝态氮、氨态氮及水溶性总磷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对照处理相比, 化肥和有机肥各半、化肥和双氰胺基追肥各半2种施肥模式不仅能改善小白菜生长农艺性状, 可分别提高产量154.44%和172.18%, 增加植株氮、磷、钾累积量183.20%和327.21%、310.49%和247.67%、205.95%和189.39%, 蔬菜种植期间菜地土壤硝氨态氮总量、水溶性总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量还能分别减少63.10%和56.53%、39.97%和48.44%, 从而明显减少了菜地土壤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因此, 该2种施肥模式值得在今后蔬菜生产上加以推广应用;而化肥基施的施肥模式明显促进了菜地土壤硝态氮、氨态氮和水溶性磷随地表径流的流失, 故此种施肥模式在蔬菜生产上应加以避免。
灌淤土区长期施钾对作物产量与养分及土壤钾素的长期效应研究
谭德水, 金继运, 黄绍文, 刘兆辉, 江丽华
2009, 17(4): 625-62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25
摘要(1615) PDF(1197)
摘要:
通过在宁夏灌淤土区长达14年的连续施钾和小麦秸秆还田试验, 研究钾素投入对作物产量、养分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和长期施用钾肥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小麦和玉米的经济产量, 其中施钾年平均增产小麦244 kg·hm-2, 玉米397 kg·hm-2, 处理之间产量表现为氮磷钾肥配合秸秆还田>施用氮磷钾肥>氮磷肥配合秸秆还田>只施用氮磷肥。定位后8~10年施钾肥开始显著有效, 玉米显效时间早于小麦;秸秆还田和钾肥的投入均可提高籽粒和秸秆的钾素吸收量, 秸秆含钾丰富, 籽粒钾含量仅占植株钾总量的13%~17%;施用钾肥可提高作物籽粒大中微量元素含量而降低秸秆中、微量元素含量, 促进籽粒对大部分元素的吸收;长期不施钾肥处理(NP和NP+St)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较定位开始时下降; 所有处理土壤全钾含量均表现下降, 下降幅度为0.8~1.2 g·kg-1
禽畜粪肥和化肥对结球西生菜生产的影响
苏帆, 尹梅, 付利波, 陈华, 洪丽芳
2009, 17(4): 630-63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30
摘要(1937) PDF(1800)
摘要:
针对结球西生菜营养特性和生产环境需要,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 在冲积性水稻土和山原红壤上进行了禽畜粪肥和化肥的施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两种土壤上施用禽畜粪肥可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 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两种土壤上不同肥料处理土壤容重的排列顺序为禽畜粪肥处理<1/2禽畜粪肥处理<化肥+禽畜粪肥处理<化肥处理, 不同肥料处理总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排列顺序则相反。化肥的施用导致土壤pH下降, 而禽畜粪肥对土壤酸度的影响不大。施用禽畜粪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氮磷钾、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在一定量范围内施用禽畜粪肥对降低结球西生菜中重金属含量和控制结球西生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有显著作用, 但会增加结球西生菜中大肠杆菌数量, 施用禽畜粪肥应先进行无害化处理。氮肥用量与结球西生菜中硝酸盐含量呈正相关, 氮肥用量过多会提高结球西生菜硝酸盐含量。磷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 大量施用会提高结球西生菜中重金属含量。钾肥可提高结球西生菜的产量和产值。山原红壤系缺硼土壤, 施硼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化肥和禽畜粪肥配合施用可提高结球西生菜产量产值, 获得较好经济效益。采用化肥和禽畜粪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对结球西生菜的产量和品质及其生产环境有良好作用。
酸性黄壤施用磷石膏对高粱营养生长和膜保护酶的影响
肖厚军, 王正银, 何佳芳, 苟久兰
2009, 17(4): 637-642.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37
摘要(1585) PDF(1333)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 研究了贵州强酸性(pH 4.3)黄壤施用磷石膏对高粱生长、养分平衡、细胞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强酸性土壤上种植耐铝能力弱的高粱, 铝毒害明显, 即使施用足量的氮磷钾肥, 作物也生长不良。施用磷石膏和石灰后高粱出苗和生长正常, 各生物学性状均极显著优于对照, 施磷石膏高粱长势优于施石灰处理;高粱干物质量与磷石膏(X1)、石灰(X2)的施用量呈二次曲线变化(回归方程分别为: Yw=6.88+11.92X1-1.65X12, R=0.983**Yw=6.88+6.39X2-0.72X22,R=0.996**);磷石膏降低酸性黄壤铝毒、提高植物钙含量的效果略逊于石灰, 在提高植物营养3要素(特别是磷、钾元素)的作用方面优于石灰, 施磷石膏植株磷含量是石灰处理的1.17~2.43倍;施高量磷石膏的高粱植株氮/磷、氮/钾、钾/磷比值分别为6.8~7.1、1.2~1.3和5.4~5.6, 比值适中、变幅小, 氮/铝、磷/铝、钾/铝、钙/铝比值提高, 改善和调节了高粱体内氮、磷、钾、钙养分的平衡。高粱叶片细胞膜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分析表明, 施磷石膏、石灰后SOD和CAT活性增加, 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下降, 施磷石膏效果优于石灰。
头季不同施氮方式对再生稻生理生化的影响
杨东, 陈鸿飞, 卓传营, 林文雄
2009, 17(4): 643-64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43
摘要(1592) PDF(1202)
摘要:
为揭示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再生稻的生理生化机制, 在头季总施氮量为225 kg·hm-2的前提下, 设不同基蘖肥与穗肥的施氮比例(N1为8︰2, N2为7︰3, N3为6︰4), 并以全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N0), 研究再生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的变化规律, 并分析这些特性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整个再生稻生长周期内, 头季不同施氮方式下, 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相似, 表现为先上升, 在头季稻孕穗期达最大, 然后下降, 到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高峰, 之后又迅速下降;伤流量在头季孕穗期后大幅度下降, 再生季分蘖萌发后伤流量有所回升, 至再生季齐穗期又达到小高峰, 随后又逐渐降低。(2)施肥有利于提高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及根系活力。适当增加再生稻头季中、后期施氮比例, 可显著提高再生稻头季生长中、后期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伤流量, 增加干物质积累, 提高再生稻产量。
有机肥用量对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及分配的影响
周桦, 马强, 姜子绍, 宇万太
2009, 17(4): 647-650.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47
摘要(1836) PDF(1268)
摘要:
通过5年(2002~200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处理对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分配及每形成单位籽实产量收获养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具有稳产高产作用, 随着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 玉米的稳产作用更为明显;玉米籽实的氮素和磷素浓度均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钾素浓度与有机肥用量未呈现出明显相关性, 玉米秸秆中的养分浓度大体上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玉米收获产品中氮、磷含量在籽实和秸秆中的分配比与产量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 钾表现不明显;玉米生长愈好(施肥愈多), 每形成单位经济产量消耗的氮、磷、钾就愈多, 说明玉米对氮、磷、钾的利用都存在一定程度奢侈吸收。
玉米专用型腐殖酸长效尿素肥效研究
马红梅, 秦俊梅, 李兆君, 王改玲, 陆欣
2009, 17(4): 651-65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51
摘要(2059) PDF(1456)
摘要:
为延长普通尿素的肥效期, 在前期关于风化煤腐殖酸脲酶抑制剂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盆栽培养和田间试验, 进行了玉米专用型腐殖酸长效尿素的肥效研究。结果表明:就玉米产量而言, 尿素与腐殖酸(HA4)的比例以32.5∶1~121.7∶1较为适宜;加工而成的腐殖酸长效尿素(UHAⅢ)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在苗期最强, 达24.1%, 拔节期后逐渐减弱;UHAⅢ在玉米后期供氮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尿素, 土壤中碱解氮含量较普通尿素增加31.58%~32.73%;与普通尿素相比, 施用UHAⅢ后玉米籽粒产量增加40%, 产投比增加40%, N利用率提高39.70%, 表明UHAⅢ比普通尿素肥效高, 适于作玉米专用型长效尿素。
肥密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刘建华, 牛俊义, 闫志利, 李海波, 邹红川
2009, 17(4): 656-660.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56
摘要(1694) PDF(1327)
摘要:
为确定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采用多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方法, 对优质冬小麦“陇鉴301”、“宁麦5号”和“1R17”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 应用Logistic方程对灌浆进程进行了拟合, 并就施肥量、种植密度和品种3因素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肥密水平下小麦灌浆进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 呈“慢-快-慢”“S”型变化。肥密水平对3品种12项灌浆参数均产生影响, 但影响的具体参数和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在高密度高肥处理下, “陇鉴301”、“宁麦5号”较为适应, 产量最高(4 188.09 kg·hm-2, 3 789.89 kg·hm-2);高密度中肥处理下, “1R17”最为适应, 产量最高(3 018.18 kg·hm-2), 且灌浆过程达到最佳状态。不同品种肥密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 具有正向的互作值。为提高小麦产量, 生产上应依据不同基因型品种的特性来确定施肥量和种植密度。
低山丘陵区不同坡位茶园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何燕, 李廷轩, 王永东
2009, 17(4): 661-66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61
摘要(1723) PDF(1419)
摘要:
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茶园的集中分布区域, 研究其土壤肥力状况是改善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实现茶叶安全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选择川西茶区典型低山丘陵茶园, 通过野外调查与样带采样研究土壤养分性质, 利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定量化比较了不同坡位及对照间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1)茶园土壤中砂粒含量最高, 平均占总量的39.13%, 其次是黏粒, 粉粒含量居第3位;土壤pH低于4.5, 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低, 速效氮含量较高, 速效磷缺乏, 速效钾变化不显著。与林地、撂荒地相比, 茶园土壤各粒级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有机质和全氮除在下坡位略高于撂荒地外, 其他坡位均小于撂荒地和林地;速效养分变化规律不显著。(2)茶园土壤肥力沿坡面变化明显, 以上坡位为基准, 土壤肥力指数PI值为零, 中坡位PI值(-13.64%)低于上坡位PI值(0)和下坡位PI值(14.39%)。(3)与撂荒地、林地相比, 茶园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QI值最低。茶园、撂荒地、林地的QI值分别为0.56、1.11和2.73。
咸水滴灌下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张建国, 徐新文, 雷加强, 王海峰, 李生宇
2009, 17(4): 667-672.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67
摘要(1414) PDF(1228)
摘要: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防护林地下咸水滴灌下0~30 cm各层风沙土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咸水滴灌下, 土壤结皮层枯枝落叶量随防护林定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结皮层、0~5 cm、5~15 cm和15~3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随防护林定植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减小, 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增加且自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 土壤全盐量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且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结皮层各离子含量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0~5 cm、5~15 cm和15~30 cm土层各离子含量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增加;结皮层、5~15 cm和15~30 cm土层土壤pH均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逐渐降低, 而0~5 cm土层pH随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而升高。
黄河三角洲撂荒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化学性质通径分析
白世红, 刘艳, 侯龙鱼, 宋玉民, 马风云, 陈怀梁
2009, 17(4): 673-67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73
摘要(1842) PDF(1222)
摘要:
为正确评价典型盐碱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运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撂荒地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关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标准化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可以解释84.63%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和88.03%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剩余通径系数分别为0.392 0和0.346 0。速效钾和有机质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积极影响, 速效钾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积极影响, 全氮对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消极影响。
干旱条件下黑土农田水分特征研究
邹文秀, 韩晓增, 王守宇, 李良皓
2009, 17(4): 677-680.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77
摘要(1614) PDF(1191)
摘要:
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应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干旱年份不同施肥处理下的黑土农田水分状况。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 大气降水不能满足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土壤利用“土壤水库”中的水分进行补给, 在玉米全生育期土壤供水量占玉米耗水量的比例为22.23%~25.99%;肥料的施用能够调节土壤的供水能力, 表现为化肥+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无肥处理;玉米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也表现出相同趋势;肥料的施用, 特别是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够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
陈素英, 张喜英, 毛任钊, 王彦梅, 孙宏勇
2009, 17(4): 681-68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81
摘要(1785) PDF(1507)
摘要: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达到全苗壮苗的关键, 还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 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等的变化及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降低, 小麦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增大。小麦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756; 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872。小麦产量虽然随播期的推迟呈递减趋势, 但10月20日之前播种的小麦产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 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区, 可相应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 尽量延长上茬玉米的生长期, 以实现两茬作物的均衡增产。
白肋烟生育过程中矿质元素和烟碱含量动态变化
史宏志, 沈广材, 谢子发, 邸慧慧, 尹宏博, 杨兴有, 刘国顺
2009, 17(4): 686-68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86
摘要(1759) PDF(1280)
摘要:
以四川白肋烟“达白1号”为材料, 对不同海拔高度(700 m和1 200 m)烟株生长期间矿质元素和烟碱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烟株打顶前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叶片含N量逐渐增加, 打顶后显著下降;P含量在整个生育期比较稳定;K含量随生育期的延长逐渐降低且打顶后显著降低。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依次为Ca>Mg>Mn>Fe>Zn>B>Cu, 其中Ca、Mg、Mn、Zn含量随生育进程一般表现先增高再下降趋势, Fe和Cu含量表现持续下降, B含量比较稳定。高海拔烟叶N、Ca、Mg含量低于低海拔, P、K、Fe、Mn含量高于低海拔, 其他元素无明显趋势。各海拔烟株Ca、Mg、B含量偏低, 微量元素Cu、Fe丰富。低海拔烟株烟碱含量高于高海拔且每烟株上部叶烟碱含量高于中部叶, 打顶后各部位烟碱含量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的采后品质及软化
李丽梅, 关军锋, 及华, 冯云霄, 孙玉龙, 杜纪壮, ParkHyung-Woo
2009, 17(4): 690-69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90
摘要(1615) PDF(1372)
摘要:
本试验对河北省辛集、顺平和平山3地生产的“红富士”苹果品质及其软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与顺平和平山产苹果相比, 辛集产苹果贮期内硬度较低, 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较为迅速, b-半乳糖苷酶在贮存84 d内一直保持较高活力, 较早表现出衰老和软化;相对而言, 顺平产苹果在贮期内硬度下降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缓慢, b-半乳糖苷酶活性较低, 软化衰老较慢;平山产苹果在贮藏126 d后硬度明显下降, 可溶性果胶含量明显增加, b-半乳糖苷酶活性在贮藏126 d前高于顺平产苹果, 但低于辛集产苹果, 126 d后显著高于其他两地, 软化衰老加快。
玉米品种抗顶腐病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应用
邢会琴, 马建仓, 杨鹏, 孟亚雄, 范会玲, 孟有儒
2009, 17(4): 694-69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94
摘要(1468) PDF(1171)
摘要:
经鉴定和调查, 从25个玉米品种中选择抗病性较稳定的14个品种为材料, 其中6个品种包括病、健株, 共20个样品, 进行抗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的抗性遗传背景丰富, 20个样品经PCR扩增聚类后, 以遗传距离15划分, 可分为7个类群, 同一类群内的品种在抗病性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同一品种的健株与病株间能产生特异性条带, 且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 说明植株感病后, 其遗传特性会发生改变。田间试验表明, 遗传特性差异大的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轮作对顶腐病有较高的防效, 可一定程度缓解生产中倒茬难而造成病害流行的难题。
陕西温室黄瓜根腐病及流行因素研究
陈志杰, 张锋, 张淑莲, 赵杰, 李英梅, 王琦, 严攀
2009, 17(4): 699-70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699
摘要(1644) PDF(1218)
摘要:
为明确陕西省温室黄瓜根腐病的病原及流行影响因素, 采用病原物组织分离的常规方法及田间系统调查, 对陕西温室黄瓜棚室出现的两种类型根腐病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陕西省不同生态区温室黄瓜根腐病病原菌不同, 陕北地区黄瓜根腐病病原菌为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关中地区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菌落均在10~30 ℃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 以20~25 ℃条件下发育最快, 当温度超过 30 ℃菌落生长速度减慢。设施栽培面积的增加、土壤连作年限的延长、不合理的轮作种植及大水漫灌等与温室黄瓜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黄瓜栽培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黄瓜根腐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玫烟色拟青霉对小菜蛾幼虫的侵染过程及接菌方法对其致病力的影响
王宏民, 张奂, 郝赤, 王曙光, 张仙红
2009, 17(4): 704-70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04
摘要(1566) PDF(1512)
摘要: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分生孢子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体表的萌发和侵染过程及玫烟色拟青霉孢子粉、孢子悬浮液和孢子培养液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小菜蛾幼虫体表嵴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较多, 刺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较少;刺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萌发较早, 多数孢子在接菌后16 h开始萌发, 而嵴状突起结构区附着的孢子多数在20 h开始萌发, 在平缓结构区孢子萌发最迟。在嵴状突起结构区和刺状突起结构区, 多数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 直接以芽管侵入幼虫体壁, 少数形成附着胞侵染寄主。此外玫烟色拟青霉3种不同接菌方法对小菜蛾幼虫的侵染速率和致病力大小明显不同, 其中孢子培养液比孢子悬浮液和孢子粉对小菜蛾幼虫的侵染速率快, 接菌44 h虫体表现出明显的感病症状, 致死中时为3.18 d;孢子悬浮液和孢子粉处理的小菜蛾幼虫, 60 h虫体出现感病症状, 致死中时分别为4.20 d和4.34 d;而且致病力大小也存在明显差异, 接孢子粉的处理明显高于孢子悬浮液和孢子培养液, 小菜蛾幼虫6 d的死亡率达76.2%, 而其他两种处理小菜蛾幼虫6 d的死亡率仅为59.8%和58.5%。本研究结果表明, 小菜蛾幼虫的体表结构影响玫烟色拟青霉孢子在寄主体表的附着、萌发和侵入, 玫烟色拟青霉孢子粉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最强, 明显高于孢子悬浮液和孢子培养液。
短期高温预处理与氟虫腈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
顾晓军, 高飞, 田素芬
2009, 17(4): 709-71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09
摘要(1443) PDF(1055)
摘要:
研究了短期高温预处理与氟虫腈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 短期高温对氟虫腈毒力的影响随高温水平及持续时间不同而不同。30 ℃预处理2 h或4 h对试虫有一定保护作用, 能够降低其后的氟虫腈毒力, 但8 h对试虫保护作用较弱且不稳定;35 ℃预处理2 h或4 h, 对试虫保护作用较强, 能够降低氟虫腈毒力, 但持续时间为8 h, 则会提高氟虫腈的毒力;40 ℃预处理2 h, 对试虫保护作用较弱且不稳定, 持续4 h便只表现为不利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可应用于Hormesis效应评价。 研究了短期高温预处理与氟虫腈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innaeus)]3龄幼虫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 短期高温对氟虫腈毒力的影响随高温水平及持续时间不同而不同。30 ℃预处理2 h或4 h对试虫有一定保护作用, 能够降低其后的氟虫腈毒力, 但8 h对试虫保护作用较弱且不稳定;35 ℃预处理2 h或4 h, 对试虫保护作用较强, 能够降低氟虫腈毒力, 但持续时间为8 h, 则会提高氟虫腈的毒力;40 ℃预处理2 h, 对试虫保护作用较弱且不稳定, 持续4 h便只表现为不利作用。协同毒力指数可应用于Hormesis效应评价。
五种杀虫剂对卵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
朱九生, 连梅力, 王静, 秦曙
2009, 17(4): 715-720.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15
摘要(1786) PDF(1299)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药膜法、寄主卵块喷雾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等5种杀虫剂菜田防治推荐浓度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毒性及雌蜂的残留毒性。不同农药对广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存在差异, 对其存活、羽化和寄生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成蜂的毒性最强。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杀伤力较低, 对羽化蜂的寿命和翅的发育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同时施药后的残效期较短, 对成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较小。阿维菌素除卵和幼虫期处理对广赤眼蜂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外, 预蛹和蛹期处理, 羽化率降低, 羽化后雌蜂寿命缩短, 前翅发育不全比例升高, 其不良影响随蜂的发育呈增大趋势; 此外, 喷药后7 d其残留农药对雌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仍有较大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卵期至蛹期处理广赤眼蜂能显著降低该蜂的羽化率, 成蜂期处理的死亡率在70%以上, 但该药残留毒性期较短, 喷药后5 d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毒死蜱对各虫期的广赤眼蜂均有极强的杀伤力, 喷药后10 d仍有很高的残留毒性。总之, 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无毒或毒性较低, 是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中等, 使用时要尽量避开赤眼蜂成蜂活动期;毒死蜱毒性极强, 生防区应禁止使用。
戊唑醇在土壤中的光降解行为动力学研究
梁菁, 郭正元, 彭晓春
2009, 17(4): 721-727.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21
摘要(1482) PDF(1493)
摘要: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 研究了戊唑醇在土壤中的光化学降解行为及各种因素对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 戊唑醇在高压汞灯下的光降解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戊唑醇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光解速度为砂姜黑土>河潮土>红壤>棕壤>紫泥土, 这与土壤有机质和黏粒含量有关;随土壤含水量增加, 戊唑醇的光解速率加快, 主要是因为水分增加了农药分子在土壤中的移动性;中性环境较酸或碱性环境更有利于戊唑醇的光解;当土壤中戊唑醇的浓度为20~100 mg·kg-1时, 其光解速率与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戊唑醇的降解均具有光猝灭作用;不同添加剂量的尿素对戊唑醇的光解几乎均表现出光猝灭作用, 氯化钾则表现为敏化作用。高压汞灯下, 戊唑醇在土壤中降解半衰期为10~22 min。
不同生境对抗虫棉绿盲蝽及其天敌发生动态的影响
范广华, 李冬刚, 李子双, 高凤菊
2009, 17(4): 728-73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28
摘要(1447) PDF(1370)
摘要:
于2005~2007年采用田间调查方法对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及其天敌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 究, 试验设10种处理: 远离果园棉田、紧靠果园棉田, 密度为54 000株·hm-2的均行距棉田、密度为45 000株·hm-2的大小行距棉田, 合理化控棉田、不化控棉田, 纯作棉田和插种葵花棉田,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田和转单价基因抗虫棉田。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天敌的种类基本相同, 主要为龟纹瓢虫、七星瓢虫、中华草蛉、大草蛉、华姬蝽、小花蝽、T-纹豹蛛、三突花蛛、草间小黑蛛等。不同生境抗虫棉田内绿盲蝽及其天敌种群数量差异明显。远离果园、密度为45 000株·hm-2的大小行距、合理化控能减轻转基因抗虫棉田绿盲蝽的发生, 但不利于绿盲蝽天敌的发生;种植转双价基因抗虫棉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且对绿盲蝽天敌影响不大, 插种葵花既能增加棉田绿盲蝽天敌的数量, 又能减轻绿盲蝽的发生。因此, 转双价基因抗虫棉田插种葵花, 并远离果园、合理化控、合理密度并大小行距种植是保益灭害控制绿盲蝽的有效方法。
冬枣黑斑病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刘庆年, 刘俊展, 李建庆
2009, 17(4): 734-73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34
摘要(1480) PDF(1134)
摘要:
冬枣黑斑病已成为威胁冬枣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 对冬枣黑斑病空间分布类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 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冬枣黑斑病在果实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都属于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其聚集性随个体密度增大而增加。在果实和叶片两个空间阶元上, 聚集都与致病菌本身习性和环境因素有关。运用Iwao m*-m回归中的两个参数ab, 确定了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及膜透性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郑国华, 张贺英, 钟秀容
2009, 17(4): 739-74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39
摘要(1951) PDF(1705)
摘要:
以盆栽“解放钟”嫁接的枇杷结果小苗(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试材, 采用人工降温的方法, 研究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及膜透性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7 ℃、2 ℃低温处理时, 枇杷叶片大多数细胞器基本无损, 排列有序, PMP、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保护酶活性先增大后减小, 表明枇杷小苗对7 ℃、2 ℃低温逆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2 ℃低温胁迫叶绿体双层膜结构破坏严重, 类囊体垛叠程度很低, 形不成典型的基粒, 还可见线粒体双层膜结构, 但己经没有明显的内脊, 内部呈小泡化, PMP、MDA含量呈一直上升的趋势, 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 表明枇杷结果小苗已经受到冻害;-7 ℃低温胁迫细胞质膜已经破裂, 原生质体浓缩, 叶绿体扭曲变形、相互融合, 液泡破裂, 线粒体膜结构受损, 脊消失, PMP、MDA含量大幅度增加, 保护酶活性受到严重抑制, 表明枇杷营养生长已经受到极为严重的伤害。由此可见, 枇杷结果小苗在0 ℃以下受冻严重, 营养生长受阻, 从而影响枇杷正常生长以及产量、品质的提高。
外源一氧化氮对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吴雪霞, 于力, 朱为民
2009, 17(4): 746-751.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46
摘要(2063) PDF(1570)
摘要:
通过水培试验, 研究了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处理对100 mmol·L-1 NaCl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绿 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外源NO提高了盐胁迫下番茄幼苗叶片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和光化学速率(Prate), 降低了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天线热耗散速率(Drate)和PSⅡ激发能压力(1-qP), 同时降低了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不平衡性。表明外源NO通过减少过剩激发能的耗散, 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 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番茄PSⅡ系统的伤害, 进而在缓解盐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饲喂沼渣源饲料对猪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雷赵民, 窦学诚, 张浩, 李强
2009, 17(4): 752-75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52
摘要(1574) PDF(1249)
摘要:
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猪为对象, 研究了饲喂沼渣源配合饲料对猪胴体品质、肉质性状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添加不同量的沼渣对猪屠宰率和胴体长无显著影响(P>0.05), 但显著降低了瘦肉率、后腿比例和眼肌面积(P<0.05), 显著提高了背膘厚。饲料添加沼渣显著降低了肌肉颜色和熟肉率, 显著提高了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值, 且添加量越多效果越明显;同时, 添加沼渣对肌肉失水率、pH无显著影响, 但大理石纹评分对照组和沼渣组差异显著。对猪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 添加沼渣显著降低猪肉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 而对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 猪日粮中添加沼渣降低了胴体品质、肉质性状以及营养价值, 如果将其应用到生产中, 需要解决胴体品质、肉质和营养价值下降的问题。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研究
杜红梅, 王超, 高红真
2009, 17(4): 756-75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56
摘要(2452) PDF(1760)
摘要:
以河北省木兰林管局14~59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 研究树木不同器官和林分不同组分水平的生物量与碳储量。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树干碳储量在树木总储量中所占比重最大, 林地土壤和林木碳储量所占林分碳储量的比重最大。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碳密度为平均206.02 t·hm-2;林木碳密度为27.58 t·hm-2, 林地土壤碳密度为157.14 t·hm-2。以林木蓄积量(M)为基础的林木生物量(W)与碳储量(C)的拟合方程为:W =10.210 1+ 0.732 1M, C=5.188 4+0.373 6M;以林龄(A)和优势木平均高(H)为基础的林地土壤碳密度(Soc)拟合方程为:Soc=-24.635 6-5.606 1A+14.936 0H+0.439 8AH。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 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总碳储量约为571.43×104 t, 其中林木生物量约150.00×104 t、碳储量约为76.49×104 t, 土壤碳储量约435.85×104 t。
局地不同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及其气候效应
朱西存, 赵庚星
2009, 17(4): 760-76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60
摘要(2246) PDF(2033)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气候效应, 以期为局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同步观测的方法, 对林地、草地、裸地与耕地4种下垫面进行气象观测, 并对获得的气象要素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春季不同下垫面对气象要素的日变化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影响程度为风速>地表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4种下垫面的气象要素在春季、夏季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而秋季、冬季差异不显著。对不同下垫面蒸散量和热量平衡及其各分量对气象要素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林地、草地的降温、增湿气候效应显著, 裸地具有干、热的气候特点, 耕地介于二者之间。
广东省1949~2006年粮食生产的时序变化研究
叶延琼, 秦钟, 章家恩, 肖红生
2009, 17(4): 765-76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65
摘要(1466) PDF(1594)
摘要:
利用1949~2006年广东省粮食生产的长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分析了全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变化趋势, 并从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农业技术及农业投资等方面剖析了全省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 随着人口增加和产业发展, 在耕地与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 广东省粮食总产量一直在波动中增长, 主要原因在于:(1)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粮食单产的提高使全省粮食总产保持稳步增长;(2)广东省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 其种植面积的波动不大, 且单产逐年增加;(3)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 提高复种指数可提高区域的粮食生产;(4)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等农业技术的提高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良好发展。
陕西省粮食安全时空变化及预测研究
杨忍, 任志远, 徐茜, 王美霞
2009, 17(4): 770-775.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70
摘要(1675) PDF(1405)
摘要:
本文利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定量测评陕西省及各县1949~2006年的粮食安全程度, 结合耕地压力动态度进一步分析区域的粮食安全变化速度, 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 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对未来陕西省粮食安全走势做出预测。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6年, 陕西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呈下降趋势, 以人均粮食占有量400 kg的消费水平标准, 耕地压力指数从1949年的1.591降至2006年的1.298, 粮食安全问题趋于缓和;各县的耕地压力指数存在明显差异, 关中平原大部分地区偏小, 陕北黄土高原的榆林、延安地区和陕南秦巴山地的商洛地区偏大;各县的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率存在明显差异。陕西省粮食安全问题目前依然存在, 未来区域粮食安全问题应高度关注。
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全息协调优化研究——以宁夏固原县为例
王利文
2009, 17(4): 776-781.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76
摘要(1292) PDF(1112)
摘要:
运用全息协调的理论和方法, 以黄土丘陵区宁夏固原县为例, 选择粮食总产、输沙模数为目标因子, 土地利用结构、降水量、积温为结构因子, 利用1949~2003年的生态经济数据, 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生态-经济优化。结果表明:牧草地对粮食产量和水保效益起显著作用, 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可实现粮食总产增加和输沙模数下降的“双赢”。全息协调分析表明, 粮食总产的最大值为18.92万t·a-1, 最小输沙模数为1 052.9 t·km-2·a-1;目标因子相等权重条件下的土地优化利用调整方案是:在2003年基础上, 将>25°全部和10°~ 25°部分坡耕地共计3.07万hm2退耕还林(草), 输沙模数将由6 000 t·km-2·a-1降至2 000 t·km-2·a-1, 粮食自给率能维持在70%左右
京承高速公路沿线农民对多功能农业不同需求的研究
张晓彤, 宇振荣, 王晓军
2009, 17(4): 782-78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82
摘要(1485) PDF(1293)
摘要:
以京承高速公路沿线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为例, 通过半结构访谈和调查探讨沿线农民对主要干线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多功能农业的需求意愿。通过调查, 获取沿京承高速公路可视范围内选择的3个乡镇内209位受访者的意愿信息, 将定性判断转化为定量结果, 以评价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多功能农业发展的态度。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 从总体上看, 农业的社会功能正逐步替代其传统经济功能, 农民对土地的兴趣正在减少;从个体上看, 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导致他们在对多功能农业发展认识上的差异;从群体上看, 收入较少的人群趋向于更多的外在控制源。研究结果表明, 参与式评估方法是一种将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多功能农业的有效手段。
供给条件下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的意愿分析
武深树, 肖林, 谭美英, 黄璜, 何平
2009, 17(4): 789-794.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89
摘要(1791) PDF(1805)
摘要:
对湖南省2007年列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支持范围的1 079个生猪规模养殖场改扩建项目进行专题研究, 系统分析了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的意愿。结果显示:在供给条件下, 规模养殖场愿意进行标准化改造, 其改造意愿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栏舍改扩建>防疫设施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沼气池建设>良种引进。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改造意愿不同, 96.8%的规模养殖场愿意改扩建栏舍, 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愿意进行防疫设施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和沼气池建设;洞庭湖区92.2%的规模养殖场愿意配套沼气池建设;养殖场的规模越大对粪污环境治理意愿越强烈;生猪优势产区进行防疫设施建设的意愿高;生猪优势产区和中小规模养殖户愿意自主配套资金进行标准化改造。
基于集对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吉林西部生态承载力演变研究
王明全, 王金达, 刘景双
2009, 17(4): 795-799. doi: 10.3724/SP.J.1011.2009.00795
摘要(1596) PDF(1239)
摘要:
利用集对分析(SP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吉林省西部生态承载力(ECC)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PCA获取影响ECC的3个主成分并利用各主成分构建ECC评价框架;通过SPA求得ECC对最优指标集的贴近度, 利用贴近度变化表示ECC的优劣程度。结果表明:1995~2004年研究区ECC整体呈上升趋势, 其贴近度从0.430 0上升到0.501 2, 但波动性较强。系统经济效率上升是ECC提高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是ECC波动的首要影响因素, 也是限制ECC提高的主要因素。吉林省西部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水平有所上升, 但也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资源环境指标贴近度有所下降。若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脆弱的资源环境系统将会对未来ECC提高产生较大限制作用。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情景分析
秦钟, 章家恩, 骆世明, 叶延琼, 徐华勤
2009, 17(4): 800-80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800
摘要(1552) PDF(1297)
摘要:
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反馈作用机制, 对广东省人口、经济、环境和资源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 并建立了广东省循环经济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 对循环经济发展的3种不同情景下经济、资源、环境污染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废气处理率、节能节水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参数均不断提升的情景下, 污染物的排放及能源消耗对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均将逐渐减弱, 绿色GDP总值将会持续稳定增长。反之, 如果继续以过去“三废”处理率不高、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几乎为0, 且不采取任何节水措施的方式下发展经济, 广东省绿色GDP总值只能保持较为缓慢的增长, 并在2014年前后达到最大值, 此后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绿色GDP总值开始下降。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在资源环境约束制约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综合评述
我国北方地区扩大林草面积的成功模式及其纳入草地生态农业体系的生态学依据
孙鸿良
2009, 17(4): 807-810. doi: 10.3724/SP.J.1011.2009.00807
摘要(1612) PDF(2387)
摘要:
本文讨论了近年来我国西北、东北地区扩大林草面积的成功模式与导入草地生态农业体系的发展趋势。所运用的生态学依据有: 运用生态控制论, 促进生态系统耦合; 运用生态工程原理, 提高生产效率; 运用生态技术, 达到节水、节能目标。将社会调控机制与生态系统自身演化机能作良性耦合, 以生态知识资源抢救草地生态资产与草地农业体系的前景广阔。
畜牧业中的甲烷排放及其减排调控技术
曾波, 钟荣珍, 谭支良
2009, 17(4): 811-81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811
摘要(2132) PDF(2944)
摘要:
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使家畜胃肠道和粪尿的甲烷排放增加, 加剧了温室效应。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畜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甲烷排放的影响以及甲烷的生成过程、产甲烷菌的结构特征和多样性, 提出减少胃肠道和粪尿甲烷排放的3种有效途径:一是改善日粮品质和结构以及培育高生产性能品种, 从而提高畜群生产力, 减少单位畜产品甲烷产量;二是通过调控瘤胃微生物区系, 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 阻断甲烷生成途径, 降低个体甲烷产量;三是提出处理家畜粪尿的能源环保型和生态环保型管理模式, 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减少甲烷排放。
反刍动物瘤胃内源氮代谢研究进展
钟荣珍, 曾波, 谭支良
2009, 17(4): 817-822. doi: 10.3724/SP.J.1011.2009.00817
摘要(1718) PDF(2326)
摘要:
蛋白质需要量研究是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的核心, 而准确测定进入瘤胃并被微生物利用的内源氮是测定饲料蛋白质真消化率和反刍动物蛋白质需要量的关键步骤。为此, 文章综述了近30年内关于反刍动物内源氮来源、内源氮代谢的研究方法、进入瘤胃的内源尿素氮、内源总氮以及各部分氮对合成微生物氮的贡献的研究进展。
猪排泄物恶臭产生与控制的微生物学原理
黄灿, 唐新燕, 彭绪亚
2009, 17(4): 823-828. doi: 10.3724/SP.J.1011.2009.00823
摘要(1845) PDF(2135)
摘要:
猪排泄物恶臭的产生是一个涉及众多微生物的复杂过程, 研究排泄物中本土菌群的微生物组成及在恶臭产生中的作用是研制与开发有效恶臭控制技术的前提。本文从猪排泄物中主要本土菌群的组成, 不同菌群在恶臭产生中的作用, 主要恶臭化合物来源, 排泄物的重要恶臭指示物及相关的产生菌, 主要恶臭控制技术的微生物原理等角度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有关猪排泄物恶臭产生与控制的研究进展。然而, 由于猪粪尿排泄物恶臭成分复杂, 影响因素众多, 且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评价指标, 有关恶臭指示物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和深入。此外, 猪粪尿排泄物中很多微生物是厌氧或兼性厌氧菌, 无法通过普通的平板划线法而获得纯培养, 今后应将传统的微生物厌氧培养方法与现代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 动态了解和掌握不同菌群的生长状态及在恶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UV-B辐射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
张君玮, 周青
2009, 17(4): 829-833. doi: 10.3724/SP.J.1011.2009.00829
摘要(1679) PDF(1651)
摘要:
为系统了解UV-B辐射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 本文从生理、生化两个角度概述了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内容涉及UV-B辐射对植物根系活力、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及植物不同发育期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总结了UV-B辐射对植物气孔行为的影响及相关机理, 包括植物体内ABA、H2O2、NO等信号分子含量的变化以及这些信号分子在调节气孔行为方面发挥的作用。认为UV-B辐射对植物水分 代谢产生伤害, 且此伤害作用与植物种类、发育阶段有关, 与UV-B辐照时间及剂量正相关。研究UV-B辐射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 对自然及农业生产环境下规避UV-B辐射对植物产生逆境胁迫效应具有积极的环境生态学价值。
研究简报
环境因子对净水芽孢杆菌生长
高海英, 王占武, 张翠绵, 李洪涛, 贾楠
2009, 17(4): 834-836. doi: 10.3724/SP.J.1011.2009.00834
摘要(1479) PDF(124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