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第17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螯合-缓冲营养液中不同磷锌配比对小麦苗期磷-锌关系的影响
杨习文, 田霄鸿, 陆欣春, 曹玉贤, 买文选
2009, 17(6): 1055-1062.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55
摘要(1664) PDF(1668)
摘要:
采用螯合-缓冲营养液培养方法对小麦进行了苗期培养试验, 在3个磷水平(0、0.6 mmol·L-1、3.0 mmol·L-1)和3个锌水平(0、3 μmol·L-1、30 μmol·L-1)的完全组合下对小麦苗期的磷-锌关系进行了研究, 以期为提高小麦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与正常磷锌供应比较, 磷锌的缺乏与过量均不利于小麦生长, 缺磷比过量供磷的抑制程度更大, 而过量供锌比缺锌的影响更为强烈, 缺磷和过量供锌主要影响小麦幼苗的分蘖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过量供磷时, 小麦根部存在明显的磷-锌拮抗, 抑制了根部对锌的吸收, 但磷的供应却提高了锌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 缺锌时, 小麦叶片会积累大量磷, 而供锌后则会抑制磷在小麦植株体内向地上部的转运。在小麦苗期, 磷、锌均处于正常水平时其交互作用有利于锌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 但抑制了磷向叶部的转运。此外, 磷、锌的缺乏均降低了叶绿素SPAD值, 而磷的正常供应和锌的供应促进了叶绿素的合成。缺磷胁迫时小麦叶片的SOD和POD活性较高, 而CAT活性较低; 锌缺乏和过量时叶片SOD活性较低, 而缺锌时POD和CAT活性较高, 供锌后二者活性降低。总之, 磷-锌拮抗作用主要发生在小麦根部, 但在其他器官内也会发生; 且不仅在二者配比不合理时发生, 即使在配比合理时也会发生。
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配研究
朱先进, 宇万太, 马强, 姜子绍, 周桦
2009, 17(6): 1063-1068.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63
摘要(1717) PDF(1379)
摘要:
以下辽河平原一组18年的定位试验为平台,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作物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Zn>Cu, 且玉米收获物各元素含量远高于大豆; 处理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 表现为NPK+M>NPK>M>CK; 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作物籽实或秸秆产量间有显著相关性, 玉米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0.99、0.94、0.92、0.87, 大豆收获物中Fe、Mn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均为0.97, Zn、Cu与籽实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1.00和0.97。不同施肥处理间微量元素分配存在变异, 但总体仍表现为玉米收获物中微量元素主要分配在秸秆中, 而大豆籽实富集了大量的微量元素。采用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 可实现农田微量元素可持续发展, 因而应在农村加强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的应用。
施氮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王树起, 韩晓增, 乔云发, 严君, 李晓慧
2009, 17(6): 1069-1073.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69
摘要(2192) PDF(1861)
摘要: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施氮水平对大豆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积累量及根系形态有显著影响, 随施氮量增加, 植株干重、氮素积累量、单株产量等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其中以N100 [100 kg(N)·hm-2]处理效果最佳, 总体表现为N100>N200>N50>N25>N0。无N (N0)和适量偏低的氮(N25、N50)增加了大豆的根冠比, 但过多的氮(N200)反而降低了大豆的根冠比, 说明低氮胁迫促进了大豆根系的生长。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后增而后又降低的规律, 不施氮(N0)情况下, 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高于低氮处理 (N25、 N50), 之后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当超过一定施氮量(N200)时又呈降低趋势。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生物量、氮素积累、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表现为花期>苗期>鼓粒期。因此施用一定量氮肥对大豆植株生物量、氮素积累以及根系形态等产生显著影响, 进而影响大豆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 最终影响大豆籽粒产量和品质。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曹彩云, 郑春莲, 李科江, 马俊永, 崔彦宏
2009, 17(6): 1074-1079.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74
摘要(1592) PDF(1455)
摘要: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 采用以化肥为主处理、玉米秸秆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设计, 通过对夏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等的研究, 探讨了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长期施用秸秆对夏玉米增产有积极作用, 但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化肥的投入, 秸秆和化肥配施能更大幅度地增加夏玉米产量。从植株光合特性看, 随氮磷化肥用量的增加, 夏玉米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大, 到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3.5左右。长期不施肥和仅施秸秆处理玉米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低。长期施用秸秆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加, 其增产作用表现在穗粒数的增加上。化肥和秸秆配施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还能延缓叶片衰老, 更大程度地增加穗粒数, 提高千粒重, 进而增加夏玉米产量。秸秆还田和氮磷化肥配施是该区较好的施肥模式。
调亏灌溉和施氮对玉米叶片保护系统的影响
刘小刚, 张富仓, 杨启良, 李志军
2009, 17(6): 1080-1085.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80
摘要(1862) PDF(1326)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亏水和氮肥处理对春玉米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调亏灌溉可使玉米叶片MDA和SS含量明显升高, 而使POD和SOD活性有所降低。施氮处理能保证叶片在抽雄期前SS含量、SOD和POD活性处于较高水平。MDA含量与灌水和施氮水平呈负相关, 拔节后期达最大值, 之后减小。从苗期到拔节后期, 调亏灌溉施氮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 而高氮持续亏水处理可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POD活性到拔节后期达到最大, 抽雄期有所降低。亏水处理明显降低了叶片POD活性, 复水后补偿效应明显。施氮可适当提高POD活性, 但抽穗亏水和全生育期亏水高氮处理在抽雄期的酶活性降低。SOD活性的变化趋势和POD相似。苗期亏水处理在复水后各生理生化指标补偿效果较好, 拔节期亏水处理次之。高氮处理不宜在抽雄期调亏灌溉。调亏灌溉和施氮的最佳处理组合为苗期调亏低氮处理。
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拔节期光合参数与荧光参数的影响
李万峰, 李兆君, 梁永超, 解晓瑜, 魏学智, 杨佳佳
2009, 17(6): 1086-1089.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86
摘要(1705) PDF(1360)
摘要:
为探明覆膜对早春东北黑土玉米叶片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在大田条件下, 研究了覆膜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能够显著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 而对其他光合参数如细胞间隙CO2浓度和气孔限制值影响不显著。就施肥条件而言, 覆膜对N、P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明显强于其他施肥处理。覆膜能够增加施P和PK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FmFv/FmFv/Fo值, 而显著降低了施NPK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相应的荧光参数, 覆膜对其他施肥处理玉米拔节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不显著。
酸性低钾土硫酸钾镁肥对花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王飞, 李清华, 何春梅, 林诚, 李昱, 林新坚
2009, 17(6): 1090-1093.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90
摘要(2053) PDF(1614)
摘要:
在供钾水平较低的酸性赤砂土上,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硫酸钾镁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硫酸钾镁用量的增加, 花生经济产量与生物总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硫酸钾镁513 mg·kg-1(土)处理(相当于每千克土施K2O 0.12 g、Mg 0.028 g、S 0.09 g), 花生产量最高, 经济产量与生物总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0.2%和32.2%。随硫酸钾镁用量的增加, 植株对钾、镁、硫各吸收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其中对钾、硫吸收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而对镁吸收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植株对钾、镁吸收表现正相关。随硫酸钾镁用量的增加, 花生果仁粗蛋白与粗脂肪均较对照有所提高, 粗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 而粗脂肪含量却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酸性低钾、中镁、潜在性缺硫的赤砂土上, 花生施用硫酸钾镁肥, 钾镁养分吸收呈显著正相关, 但钾硫相关性不明显。
氮磷钾肥用量对紫云英产量效应的研究
苏伟, 鲁剑巍, 刘威, 曹卫东, 鲁明星
2009, 17(6): 1094-1098.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94
摘要(1870) PDF(1521)
摘要:
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对紫云英氮、磷、钾肥施用效应及养分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 13个施肥处理紫云英鲜草平均增产21.1 t·hm-2, 平均产量为不施肥处理的2.35倍; 分别固定磷(P25 60 kg·hm-2)、钾(K2O 60 kg·hm-2)肥, 氮(N 75 kg·hm-2)、钾(K2O 60 kg·hm-2)肥和氮(N 75 kg·hm-2)、磷(P25 60 kg·hm-2)肥用量, 在施N 0~112.5 kg·hm-2、P25 0~90 kg·hm-2和K2O 0~ 90 kg·hm-2范围内, 紫云英产量随相应肥料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N、P、K各养分施用的最高增产率分别为65.0%、27.8%和44.5%; 从养分效率看, 中量水平的氮(N 75.0 kg·hm-2)、磷(P25 60 kg·hm-2)和低量水平的钾(K2O 30 kg·hm-2)增产效果最好; 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互相影响肥效的发挥, 中量水平的养分用量(N 75.0 kg·hm-2、P25 60 kg·hm-2和K2O 60 kg·hm-2)有利于各养分效果的发挥。结果说明, 施肥对紫云英增产效果明显, 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是影响紫云英产量的重要因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肥料混施对沟叶结缕草越冬期生长和抗性生理的影响
胡宏友, 李雄
2009, 17(6): 1099-1105. doi: 10.3724/SP.J.1011.2009.01099
摘要(1563) PDF(1384)
摘要:
为解决暖季型草坪草越冬期枯黄的问题, 以沟叶结缕草为材料, 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植物生长调节剂、速效肥与有机肥3因子3水平正交混施试验。与清水对照相比, 处理组沟叶结缕草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叶片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提高, 且根系活性、叶片抗氧化酶系(SOD、POD、CAT)活性显著增加, 叶片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处理组整体上提高了草坪草越冬期的生长及抗冷性能, 显著改善了草坪草的冬季景观效果。因子间极差分析表明, 主效因子随草坪草生长和抗性指标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表明混施时各因子在保持草坪草冬季良好生长、提高抗性生理功能上所起的作用具有互补性。综合各指标正交分析结果, 提出了混施的最优配方, 即每升混合液肥中含多效唑、三十烷醇、硫酸钾镁肥、尿素和壳聚糖300 mg、2 mg、1 500 mg、1 000 mg和1 000 mg, 按200 mL·m-2叶面喷施, 花生饼按90 g·m-2撒施。
甘蔗酒精废液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氧化还原酶的影响
苏天明, 李杨瑞, 韦广泼, 江泽普
2009, 17(6): 1106-1110.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06
摘要(1608) PDF(1133)
摘要:
在蔗地上设计不施肥(CK1)、施化肥(CK2)和4个直接喷施甘蔗酒精废液处理, 研究不同用量废液施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两种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蔗地施用废液提高了土壤全氮、Cl-、有机质、腐殖质含量, 使甘蔗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异常升高, 随后迅速下降, 成熟期下降到接近或小于CK2的土壤酶活性水平。甘蔗苗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氮、有机质、腐殖质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富里酸、胡敏酸、Cl-呈显著正相关(r0.05=0.811, r0.01=0.917, n=6); 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腐殖质、Cl-呈显著正相关。与不种植甘蔗的75 tCK废液处理相比, 种植甘蔗的75 t废液处理甘蔗生长后期土壤全氮、有机质、Cl-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低。说明与施用化肥或不施肥处理相比, 蔗地施用废液有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腐殖质含量的作用, 但也使施用初期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异常升高, 施废液的土壤种植甘蔗对废液养分吸收和环境净化有一定作用。
东祁连山不同高寒草地型牧草返青期土壤碳分布特征
杨成德, 陈秀蓉, 龙瑞军, 薛莉, 张振粉
2009, 17(6): 1111-1116.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11
摘要(1620) PDF(1585)
摘要:
以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为样点, 对土壤有机质、K2SO4浸提碳和微生物量碳(氯仿熏蒸浸提法)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土壤有机质介于82.3~207.2 g·kg-1, 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K2SO4浸提碳介于23.61~138.81 mg·kg-1, 分别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 0.03%~0.06%和9.97%~18.46%; 灌丛草地中, 高山柳草地显著低于杜鹃草地(P<0.05); 草本草地中, 珠芽蓼草地、沼泽草地和嵩草草地显著高于禾草草地(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介于156.19~1 182.84 mg·kg-1, 上层显著高于下层(P<0.05), 除2005年沼泽草地外草本草地与灌丛草地间差异显著(P<0.05); 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介于0.19%~0.48%, 禾草草地最低(0.19%), 金露梅灌丛草地最高(0.48%), 除珠芽蓼草地和沼泽草地外均为上层高于下层; 且除禾草草地和嵩草草地外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土壤K2SO4浸提碳在灌丛草地呈显著正相关(P<0.05), 在草本草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微生物量氮、磷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该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及其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率在草地型间和土层间差异明显, 且与土壤有机质、K2SO4浸提碳、全氮和速效磷关系密切。
南阳烤烟矿质元素及化学成分次适宜因子与土壤生态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
牛书金, 沈笑天, 程玉渊, 马宇, 刘宏, 李鹏, 刘国顺, 介晓磊
2009, 17(6): 1117-1123.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17
摘要(2139) PDF(1639)
摘要:
为了解南阳烤烟矿质元素及主要化学成分次适宜因子及其与土壤生态因子的关系, 选取代表南阳不同生态类型的13个样点的土壤样品和烟叶样品, 以及2个津巴布韦、14个巴西的优质烟样, 测定烟样矿质元素及化学成分与土壤生态因子。对优质烟与南阳烤烟间矿质元素及主要化学成分指标的比较表明, 南阳烤烟矿质元素及主要化学成分次适宜因子为磷、钾、钙、钠、烟碱、总糖、还原糖、淀粉。对次适宜因子与土壤生态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 随着土壤锌含量提高, 烟叶还原糖呈显著增加趋势而烟碱呈显著减少趋势; 土壤氨化菌数减少、硝化菌数增加, 烟叶烟碱显著增加而总糖、淀粉、磷含量显著减少; 随土壤放线菌数减少、解钾菌数增加, 烟叶还原糖含量增加; 随土壤铜含量提高, 烟叶钙、钠含量减少; 随土壤硝化菌数减少、真菌数增加, 烟叶钙含量呈增加趋势而钠含量呈减少趋势。改良土壤特别是改良土壤微生物性状可望改善烟叶质量。
典型区域果园土壤有机质变化特征研究
杨世琦, 张爱平, 杨淑静, 杨正礼, 刘国强
2009, 17(6): 1124-1127.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24
摘要(1860) PDF(1619)
摘要:
在黄土高原、胶东半岛和北京郊区果园选择11个采样区, 按照5~10年、10~15年和15年以上3个园龄段, 利用GPS定位系统, 共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99份, 并在取样果园附近选择普通农田作为对照采集土壤样品33份, 测定了果园与普通农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并从果园土壤有机质数量特征、果园与农田差异特征以及有机质随园龄段变化特征3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胶东半岛栖霞和北京郊区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黄土高原宝塔较低。与农田相比, 60%多的果园土壤有机质未发生显著变化, 明显提高的果园不到30%, 明显降低的果园不到10%; 土壤有机质发生变化的果园, 平均提高0.62%, 平均降低0.20%; 随园龄增加, 两个样点果园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 其他果园变化不显著。在优质高产果园区, 果园土壤有机质提高归因于施用有机肥、果园种草、青草或秸秆还田。总体上看, 典型区域果园土壤有机质高低值差异较大, 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不高, 果业持续发展能力较低。
沙田柚主产区土壤养分状况与果实品质关系初探
涂常青, 王开峰, 温欣荣, 何江
2009, 17(6): 1128-1131.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28
摘要(1955) PDF(1408)
摘要:
2005年在广东省梅州市沙田柚主产区进行了采样调查, 测定了梅州市松口镇大黄、小黄、蓬下、蓬上4个村沙田柚果园0~6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 分析了相应果园沙田柚果实的主要品质。结果表明: 供试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 小黄和大黄的氮磷钾有效态营养状况均处于适宜等级, 而蓬上和蓬下的碱解氮处于缺乏等级。沙田柚果实品质也存在一定差异, 小黄和大黄的沙田柚果实中还原糖和维生素含量较高, 较蓬上和蓬下的沙田柚味甜多汁。相关分析表明, 沙田柚果实中还原糖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 维生素C与土壤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 总酸与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缓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沙田柚果实品质受土壤氮磷钾营养状况的影响, 特别是与土壤氮素含量密切相关。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李庆梅, 侯龙鱼, 刘艳, 马风云
2009, 17(6): 1132-1136.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32
摘要(1998) PDF(1547)
摘要:
为了缓解土壤盐碱性, 保证土壤可持续利用, 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撂荒地、棉田、苜蓿地和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 棉田土壤容重较高, 而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低, 由于棉田灌水压盐措施, 抬高了地下水位, 土壤返盐严重。苜蓿地由于管理粗放, 对土壤扰动少, 容重较低, 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较高, 盐碱度较低; 每年对苜蓿的采收显著降低了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而豆科固氮菌的存在, 使表层速效氮含量较高。梨园位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地较好的区域, 且有机肥料施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板结, 盐碱度较低。撂荒地表层土壤理化指标均显著优于棉田, 在退化土壤恢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土地利用方式对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影响
唐宏亮, 刘龙, 王莉, 巴超杰
2009, 17(6): 1137-1142.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37
摘要(1688) PDF(1648)
摘要:
球囊霉素对维持土壤有机碳平衡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明显作用, 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的土层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农田、人工草地、果园和撂荒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 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 4个土层土样, 通过测定土壤球囊霉素、pH、速效磷、有机碳和蛋白酶活性,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球囊霉素土层分布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土壤球囊霉素平均含量为1.41~3.18 mg·g-1, 占土壤有机碳的6.98%~31.34%, 是土壤中的一个重要碳库。土壤球囊霉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剖面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P<0.01), 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除撂荒地外, 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降低趋势。土壤球囊霉素分别与土壤速效磷、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速效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壤球囊霉素的含量和分布。土壤球囊霉素含量和土壤蛋白酶活性之间为间接相关关系, 该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建议把球囊霉素作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生长状况和土壤生态系统波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风速对盆栽苋菜蒸腾及物质积累的影响
李霞, 薛绪掌, 王国栋, 解迎革, 李邵, 陈菲
2009, 17(6): 1143-1148.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43
摘要(1675) PDF(1470)
摘要: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 研究了2.0 m·s-1、1.0 m·s-1、0.4 m·s-1、0.0 m·s-1风速下风速气象因子对苋菜蒸腾耗水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室内盆栽苋菜的蒸腾速率及日蒸腾量受不同风速影响的表现相似, 差异不显著, 整体看来, 蒸腾速率和日蒸腾量以1.0 m·s-1风速处理最大, 0.4 m·s-1风速处理和对照次之, 最大风速2.0 m·s-1处理最小。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了不同风速处理下盆栽苋菜的蒸腾速率、日蒸腾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发现不同风速处理蒸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正相关性最强, 2.0 m·s-1风速处理的蒸腾速率与温度的正相关性次之, 而其他处理的蒸腾速率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 日平均温度是影响各处理日蒸腾量的主要因素。盆栽苋菜的物质积累曲线表明, 风速1.0 m·s-1处理的物质积累量最大, 2.0 m·s-1处理最小。风速处理对温室盆栽苋菜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以及根冠比均有极显著影响, 且1.0 m·s-1与2.0 m·s-1风速间差异极显著。干物质重受风速影响显著, 1.0 m·s-1处理干重最大。风速处理对盆栽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 但1.0 m·s-1风速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稻米脂肪酸与食味的关系及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
郑桂萍, 刘沐江, 刘丽华, 汪秀志, 殷大伟, 高洋, 王伯伦
2009, 17(6): 1149-1155.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49
摘要(1783) PDF(1376)
摘要:
为探明不同品种稻米脂肪酸与食味的关系及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 进行了不同水稻品种及土壤水势为-30~ -35 kPa和-60~ -65 kPa的控水处理对糙米优势、中位、劣势粒成分及食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垦鉴稻5号”、“富士光”、“东农V10”的籽粒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垦稻8号”和“空育131”; “空育131”食味值极显著高于“东农V10”、“垦鉴稻5号”、“垦稻8号”, “富士光”、“东农V10”、“垦鉴稻5号”极显著高于“垦稻8号”, “富士光”显著高于“东农V10”和“垦鉴稻5号”。食味值与脂肪酸、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2002年r为-0.577**、-0.910**, 2003年r为-0.845**、-0.980**)、蛋白质与脂肪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002年r为0.582**, 2003年r为0.866**); 各品种籽粒成分的变异系数均表现脂肪酸>蛋白质>直链淀粉。抽穗前控水除“绥粳3号”分蘖期控水处理外, 两品种(“上育397”和“绥粳3号”)各粒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K; 同一生育时期两品种的脂肪酸含量多以控水强度大的处理高, 但差异多不显著; 长穗期控水对两品种各粒位籽粒的食味影响最大, 均极显著低于CK; 两品种各粒位籽粒成分的变异均以脂肪酸最大, 但对食味的通径系数均以蛋白质最大。建议今后在稻米的食味及营养评价中列入脂肪酸指标。
干旱胁迫与外源激素PDJ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化感潜力的诱导调控
支金虎, 马永清, 左胜鹏
2009, 17(6): 1156-1161.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56
摘要(1847) PDF(1341)
摘要:
盆栽条件下对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于播种前以外源激素PDJ(10 mg·L-1)浸种处理和返青期始干旱胁迫, 测定其光合特性、水分利用和化感抗草差异。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田间持水量的45%)和PDJ处理均能增强几种供试小麦的化感抗草诱导效应, 两者均通过降低杂草生物量从而抑制杂草生长。水分胁迫和PDJ处理均能增强“兰考95-25”、“小偃6号”拔节期的叶片光合速率, 降低气孔限制值和提高水分利用率; “豫麦66”PDJ处理下可增强光合作用而降低水分利用率, 但干旱胁迫下则相反; “兰考217”经PDJ处理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均降低。典范对应分析发现供试小麦受到干旱胁迫和外源激素PDJ处理后会引起植物形态和光合生理的变化, 从而影响其化感抗草特性。小麦整体化感潜势与以杂草生物量(杂草鲜重/盆)表示的抗草指标显著相关, 而小麦的整体抗草特性主要与其水分利用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正相关, 与植物地上生物量、株高、节间距离和气孔导度显著负相关。
低温胁迫下高羊茅抑制消减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黄锦文, 骆娟, 陈冬梅, 郑红艳, 林文雄
2009, 17(6): 1162-1167.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62
摘要(1815) PDF(2078)
摘要:
采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了高羊茅“猎狗5号”低温下的正向差减cDNA文库, 并从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了低温诱导对高羊茅抗寒性的影响。通过Reverse northern杂交法筛选, 挑选出36个低温处理下差异表达基因, 并对这些基因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基因组数据库(NCBI)中进行检索比对, 最后获得34个差异表达的基因, 其中33个基因功能已知, 主要与植物信号转导、光合作用、糖代谢、物质运输以及抗逆性相关。
水杨酸对高温胁迫下水稻幼苗抗热性的影响
吕俊, 张蕊, 宗学凤, 王三根, 何光华
2009, 17(6): 1168-1171.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68
摘要(1773) PDF(1829)
摘要:
以“西农优1号” 水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水杨酸(SA)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水稻幼苗抗热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0.5 mmol·L-1 SA预处理可减缓水稻幼苗的电解质渗出, 降低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 提高高温胁迫下水稻幼苗体内过氧化氢、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抗坏血酸和GSH的含量。表明SA预处理可提高高温胁迫下水稻幼苗的抗热性
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多酚代谢3种酶活性的影响
单皓, 韩榕
2009, 17(6): 1172-1175.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72
摘要(1601) PDF(1181)
摘要:
为探讨He-Ne激光和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多酚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利用5 mW·mm-2的He-Ne激光和增强UV-B(10.08 kJ·m-2·d-1)辐射处理“晋麦8号”小麦幼苗, 分别在不同时段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 增强UV-B辐射使小麦幼苗叶片PAL活性升高, PPO与POD活性降低, 且随处理天数的增加, 不同处理组小麦幼苗叶片PAL、PPO、POD活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长期增强UV-B辐射, 导致多酚类物质的代谢速度降低甚至停止, 自由基不能被及时清除, 生物膜破坏; 经过一定剂量的He-Ne激光辐照可修复增强UV-B辐射对小麦幼苗叶片多酚类物质代谢的损伤。
外源抗坏血酸对臭氧胁迫下水稻光合及生长参数的影响
谢居清, 李国学, 王效科, 郑启伟, 冯兆忠
2009, 17(6): 1176-1181.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76
摘要(1808) PDF(1237)
摘要:
为研究臭氧浓度变化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外源抗坏血酸的防护作用, 在田间原位条件下,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外源抗坏血酸对O3胁迫下水稻光合及生长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O3胁迫下, 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净同化率、相对生长速率及粒/叶面积(cm2)均显著下降; 喷施外源抗坏血酸后, 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 /叶绿素b以及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升高, 而叶绿素b含量和气孔导度变化不显著; 外源抗坏血酸对O3胁迫下水稻的净同化率、相对生长速率及粒/叶面积(cm2)影响比较显著, 特别是粒/叶面积(cm2)的提高有利于水稻源、库协调发展, 为提高水稻产量和改进品质奠定了物质基础。
不同品种杞柳对高锌胁迫的忍耐与积累研究
杨卫东, 陈益泰
2009, 17(6): 1182-1186.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82
摘要(1632) PDF(1309)
摘要:
采用营养液培养实验方法, 研究了高浓度Zn对3个杞柳品种“微山湖”、“大红头”、“一枝笔”生长、耐性及Zn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Zn对杞柳生长的影响与品种、植物部位以及介质中Zn浓度有关, 低Zn (100 μmol·L-1)、高Zn (1 000 μmol·L-1)均不同程度降低了3个杞柳品种的生长参数, 低Zn显著减少了 “微山湖”、“大红头”的根长及“大红头”根生物量, 高Zn显著降低了3个品种株高、根长、生物量等生长参数; 3个品种对Zn吸收与积累存在一定差异, 地上部Zn含量随介质中Zn浓度升高而降低, 根系中Zn含量随Zn浓度升高而增加, Zn在根中含量高于地上部, 低Zn时3个品种地上部Zn含量为1 477.58~1 583.19 μg·g-1, 平均1 530.29 μg·g-1; 位移系数(TF)随Zn浓度升高而降低, 低Zn时“微山湖”、“一枝笔”位移系数高于“大红头”而接近1; 迁移总量随Zn处理浓度增加而降低, 3个品种迁移总量为2 332.58~3 871.41 μg, 平均3 266.27 μg, 迁移总量比大于1; 耐性指数(TI)随营养液中Zn浓度增加而降低, 低Zn时3个品种耐性指数均大于0.5。以上结果表明, 高Zn严重干扰了3个杞柳品种的生长, 3个品种对低Zn有较强的耐性及积累能力, 显示出具有修复≤100 μmol·L-1 Zn潜力。
不同价态无机砷胁迫下水稻秧苗的营养生理与分子响应
杨桂娣, 王海斌, 陈荣山, 牛变红, 刘琳, 何海斌, 林文雄
2009, 17(6): 1187-1190.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87
摘要(1588) PDF(1552)
摘要:
为揭示水稻秧苗响应砷胁迫的营养生理机制, 以“汕优63”为受体材料,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水稻秧苗在不同价态无机砷胁迫下其形态学指标(根长、株高和干重)及植株中N、P、K含量等生理响应, 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FQ-PCR)分析了不同价态无机砷胁迫下水稻秧苗根和叶中与N、P、K吸收相关的4个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 砷胁迫可显著降低水稻的根长、株高、干重, As(Ⅲ)的抑制作用大于As(Ⅴ); As(Ⅲ)主要抑制水稻秧苗对磷、钾的积累, 而As(Ⅴ)主要抑制氮的积累; 不同价态无机砷胁迫下, 水稻秧苗根部、叶部与N、P、K吸收相关的基因表达均下调, 且As(Ⅲ)主要影响磷酸根离子转运蛋白和钾离子转运蛋白的表达, 而As(Ⅴ)则主要影响硝酸根离子转运蛋白和氨离子转运蛋白的表达。可见, 不同价态无机砷胁迫对水稻营养生理机制的影响存在差异。
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大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小环, 王玉国, 杨文秀, 王宏富, 马金虎
2009, 17(6): 1191-1195. doi: 10.3724/SP.J.1011.2009.01191
摘要(1770) PDF(1433)
摘要:
试验研究了种子引发处理对弱抗旱“晋豆19号”和强抗旱“晋大53号”两个大豆品种种子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种子发芽指标的影响及在干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种子引发处理使两个大豆品种种子的膜透性显著降低, 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且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两个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幼苗在水分胁迫加重时(6~9 h), 与未引发处理比, 引发处理下两个品种幼苗叶片膜透性减小, MDA含量降低, SOD、POD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表明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 通过提高幼苗保护酶活性、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增强了大豆幼苗的耐旱性。试验还表明, 引发处理对弱抗旱品种“晋豆19号”产生的耐旱效应优于强抗旱品种“晋大53号”。
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对白刺种子萌发的调控研究
郭晔红, 蔺海明
2009, 17(6): 1196-1199. doi: 10.3724/SP.J.1011.2209.01196
摘要(1545) PDF(1855)
摘要:
为探讨白刺种子萌发特性, 采用不同浓度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处理方法, 测定了白刺种子生活力、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萌发指数。结果表明: 浸种最初的2 h 是白刺种子的迅速吸水期, 整个吸水过程呈快—慢—缓慢规律。赤霉素和细胞激动素处理对白刺种子萌发有明显调控作用。150 mg·kg-1的赤霉素处理24 h, 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生活力最高, 300 mg·kg-1赤霉素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最低。6 mg·kg-1细胞激动素处理白刺种子1 h, 其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种子生活力均最高, 而10 mg·kg-1细胞激动素处理白刺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最低。
苜蓿内生根瘤菌分布部位与数量变化动态
李剑峰, 张淑卿, 霍平慧, 师尚礼
2009, 17(6): 1200-1205.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00
摘要(1695) PDF(1384)
摘要:
为探明根瘤菌在苜蓿植株及其种子内的分布规律, 对苜蓿植株及种子各部位在不同生育期内生根瘤菌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苜蓿植株内根瘤菌的分布和数量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很大异质性。空间分布上, 不同部位组织的内生根瘤菌数量随植株光合产物源-库的运输方向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绝大部分内生根瘤菌分布于植株的根系, 并主要分布于毛根, 在主根内主要存在于表皮和皮层, 中柱分布较少; 在植株地上部分, 内生根瘤菌主要在营养期末分布于花芽[8.6~9.6×103cfu·g-1(FW)], 在蕾期和花期分布 于雌蕊子房的子房壁, 在结荚期分布于荚果果皮(1.07×103cfu·pod-1), 在种子成熟期则主要存在于新生的种子中; 茎内的根瘤菌数量在营养期和结荚期不足2×102cfu·g-1(FW), 而在蕾期和花期完全绝迹; 叶片内则始终不存在根瘤菌。在时间上, 结荚期根、荚果皮内的根瘤菌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时期; 花内各器官(不包括花梗)在授粉后根瘤菌数量迅速增加; 由子房向荚果发育的过程中, 子房壁和胚珠内的根瘤菌数量随时间呈对数增长; 胚珠在受精后即存在有内生根瘤菌, 并且幼嫩种子内生根瘤菌数量远高于受精胚珠, 证明内生根瘤菌能被转运并定殖在发育早期的种子中。两个苜蓿品种成熟种子在收获120 d后, 根瘤菌数量比刚收获时分别增加131.46倍(“陇东”)和11.76倍(“游客”), 说明根瘤菌进入种子后, 仍然有一个继续繁殖增长的过程。
东北地区四种农作物根际磷细菌的分布
臧威, 孙剑秋, 王鹏, 蒋本庆, 王登宇, 张建, 李铁
2009, 17(6): 1206-1210.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06
摘要(2330) PDF(2303)
摘要:
从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根际土壤中磷细菌数量及其群落结构、多样性和相似性等几个方面, 对东北地区代表性农作物根际磷细菌生态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4种作物根际土壤中分布大量解磷菌和溶磷菌, 其中解磷菌达到2.15~6.68×105cfu·g-1、溶磷菌达到0.7~3.9×104 cfu·g-1, 解磷菌数量多于溶磷菌; 作物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细菌数量间无直接相关性; 东北地区农作物根际磷细菌种群结构复杂, 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根际土壤解磷菌分别涉及9个、11个、13个、12个菌属, 溶磷菌分别涉及9个、8个、9个、7个菌属; 4种主要农作物根际土壤中分布的磷细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 且一般来说根际土壤中解磷菌多样性更高; 作物根际磷细菌组成相似性系数在0.50~1.00之间, 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且溶磷菌的相似性系数高于解磷菌。
不同品种水稻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
宋亚娜, 林智敏, 林捷
2009, 17(6): 1211-1215.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11
摘要(1705) PDF(1974)
摘要:
本研究通过提取土壤总DNA, 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研究了不同品种水稻对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 稻田土壤具有丰富的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 且氨氧化古菌种类更多; 不同品种水稻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较大, 其中以“天A/Km71”、“闽优1027”和“Km62/1027”3个品种相似性较高, 且明显不同于其余3个品种; 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在不同土层间表现出较大差异, 其中以“天A/Km71”和“Km62/1027”的表土与根际土氨氧化古菌群落组成差异最大。研究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及土壤层次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具有一定影响, 证明氨氧化微生物尤其是氨氧化古菌在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多胺对共生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及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谢丽源, 张勇, 熊丙全, 甘炳成
2009, 17(6): 1216-1220.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16
摘要(1421) PDF(1494)
摘要:
为探讨多胺对共生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以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为试验材料, 通过施用不同浓度的多胺(Polyamine, P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Methylglyoxal bis (guanylhydrazone), MGBG]处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葡萄微繁苗, 研究共生培养条件下外源多胺及多胺合成抑制剂对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芽管菌丝及其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共生培养条件下, 一定浓度的外源PA对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显著促进作用,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数、菌丝长度、侵染率、丛枝丰富度及菌根化葡萄幼苗生长势均显著提高。MGBG则表现较强的抑制作用, 且该抑制作用可被外源PA部分解除, 证明外源多胺对菌根化葡萄微繁苗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活化根系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 促进微繁苗丛枝菌根共生体的良好发育, 最大程度地发挥菌根化效应得以表现的。
转Bt基因棉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郭建英, 万方浩, 吴岷
2009, 17(6): 1221-1228.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21
摘要(1696) PDF(1261)
摘要:
采用干、湿漏斗分离法, 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 研究了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对棉田0~15 cm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线虫和螨类为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 其频度分别为54%以上和18%以上。与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相比,“GK12”提高了土壤线蚓数量, 但降低了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如同翅目、虫齿目和双翅目)的数量; 两种Bt棉田中, “新棉33B”棉田的同翅目昆虫数量显著高于“GK12”, 蜘蛛目数量显著低于“GK12”棉田, 其他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则基本上无显著差异。“GK12”显著降低了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 两种Bt棉中, “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Rényi多样性指数曲线也表明, “GK12”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显著低于“泗棉3号”棉田; “新棉33B”棉田各土层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 但10~15 cm土层常见类群和优势类群的多样性较低。在各土层中, 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动态在不同类型棉田趋势基本相同。7~11月期间, 10月是土壤无脊椎动物数量的高峰期, 此时在“泗棉3号”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在0~5 cm的表层和10~15 cm的深层土壤均较多, 在“GK12”和“新棉33B”棉田则集中于10~15 cm的深层土壤。11月, “泗棉3号”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呈下降趋势, “GK12”则呈上升趋势。可见, 种植Bt棉“GK12”可改变某些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数量, 降低类群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 两种Bt棉田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 “新棉33B”棉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GK12”。
芦笋茎枯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
马利平, 郝变青, 秦曙, 乔雄梧
2009, 17(6): 1229-1233.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29
摘要(2277) PDF(1539)
摘要:
利用拮抗芽孢杆菌菌株B96-II对芦笋茎枯病菌进行了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防治及机理研究, 结果表明: B96-II对芦笋茎枯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稀释50~1 600倍后平皿试验, 生长速率抑制率为97.37%~92.98%; 离体组织培养对菌斑的抑制率为94.40%;田间防治效果为93.40%。显微观察发现, B96-II处理后可导致菌丝和孢子严重破损, 使细胞内容物外渗。处理后24 h, 菌液电导率(μs·cm-1)和总溶解固体(TDS)比不处理的对照明显提高, 处理中B96-II培养液浓度从1%升到10%时, 电导率增加量从47.50%提高到518.33%, 总溶解固体增加量从176.10%提高到797.60%。经测定, B96-II可抑制病原菌菌丝呼吸, 处理中B96-II培养液浓度从1%升到10%时呼吸抑制率从25.00%升至196.40%。生物测定表明, B96-II的主要抑菌物为拮抗蛋白。
洛川苹果林地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污染评价
朱美玲, 庞奖励, 李晓刚
2009, 17(6): 1234-1239.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34
摘要(2076) PDF(1280)
摘要:
通过取样调查和试验分析, 选用As、Cr、Cu、Ni、Pb、Zn、Mn、Co、V等9种重金属元素研究了洛川苹果林地典型剖面(LC剖面)的重金属分布特征, 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重金属富集指数法、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对洛川苹果林地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金属元素富集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As、Cr、Ni、Mn、V含量变化走势基本相同, 总体上由表层向下波动递增, Cu、Pb、Zn、Co 4元素含量垂向变化特征基本相似, 由表层向下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多趋势; 除Pb和Zn外, As、Cr、Cu、Ni、Mn、Co和V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As的生态危害指数()较高, 在9种重金属元素中最大,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为39.9, 但小于轻微生态危害的阈值150, 表明该区苹果林地重金属尚未构成污染危害。
珠三角地区鱼塘水体中双酚A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董军
2009, 17(6): 1240-1244.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40
摘要(1866) PDF(1493)
摘要:
对地处珠三角的中山市鱼塘表层水及底泥中双酚A(BPA)污染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 鱼塘表层水样品中BPA检出率为100%, 底泥样品中BPA检出率为44.4%。鱼塘表层水中BPA残留量为0.96~4.51 μg·L-1, 平均浓度为3.29 μg·L-1; 底泥中BPA含量较低, 浓度范围为0.19~1.31 ng·g-1(干重), 平均浓度为0.23 ng·g-1(干重)。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 除pH及COD外, BPA残留量与大部分环境因子关系不密切。参照EC/PNEC体系, BPA在中山鱼塘水体中的残留水平不会导致生态风险。
湖南洞庭湖区农地畜禽粪便承载量估算及其风险评价
武深树, 谭美英, 黄璜, 龙岳林, 朱好, 甘德欣
2009, 17(6): 1245-1251.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45
摘要(1948) PDF(1558)
摘要:
根据洞庭湖区畜禽养殖现状, 采用排泄系数估算法测算了洞庭湖区畜禽粪便产生量, 并对不同农地畜禽粪便承载量和畜禽粪便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2006年, 洞庭湖区年产畜禽粪1 616.93 万t, 尿液1 248.30 万t, BOD5 72.41 万t, COD 79.33 万t, NH3-N 7.48 万t, 农地畜禽粪便承载量平均为19.25 t·hm-2, 风险预警值平均为0.47, 仍未造成环境污染, 畜禽养殖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个别地区的畜禽粪便已对农地造成污染, 必须引起注意。
山西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能值比较研究
王闰平, 荣湘民, 侯希红, 高志强
2009, 17(6): 1252-1258.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52
摘要(1879) PDF(1314)
摘要:
应用能值分析方法, 对山西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的发展状况、生产效率和环境负荷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优等类型区能值投入总量较大, 集约化程度较高(能值功率密度1.67E+12 sej·m-2), 但人力能值投入过多(占能值投入总量的70.62%), 工业辅助能值投入相对偏低, 制约了人力能值的发挥, 因而净能值产出率低(0.70), 环境压力较大(9.33)。提高该类型区生产效率的途径在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同时增加工业辅助能、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中等类型区工业辅助能值(占能值投入总量的23.36%)与人力能值(占能值投入总量的51.67%)配合较好, 能值产出总量大, 净能值产出率高(1.25), 农业生产效率较高, 但仍需加强科技能值的投入, 以进一步提高系统效率。差等类型区环境条件恶劣,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 能值产出总量和生产效率都很低。如果该类型区能合理布局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等生产功能区, 注意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则农业生产效率可能会有新的提高。
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张宏锋, 欧阳志云, 郑华, 肖燚
2009, 17(6): 1259-1264.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59
摘要(1852) PDF(1558)
摘要:
农田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各种产品及多种间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运用环境经济学, 借助GIS技术, 对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1976年和2005年两个时段的产品提供、气候调节、土壤保持、碳固定、O2释放以及营养物质保持等6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物质量及价值量的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从1976年的352 219.4×104元上升到2005年的767 061.5×104元, 29年间上升117%。根据两个时段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析, 农田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受人类技术和管理的影响较大, 具有较高的提升潜力, 其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比例从1976年的7%上升到2005年的39%; 而间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体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调节、支持服务功能, 从1976年至2005年, 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上升43%。玛纳斯河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表明, 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应该重视对农田生态系统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 从而达到干旱区流域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牧民生态意识调查
陈秋红
2009, 17(6): 1265-1272.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65
摘要(1502) PDF(1464)
摘要:
为真实了解草原生态脆弱区牧民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水平,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为研究区域, 本文对牧民的草原生态保护知识、牧民对草原生态破坏及草原生态保护的理解水平与态度、对草原生态保护的现实理解以及牧民的草原生态保护预期行为水平5项内容进行了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 尽管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牧民的生态意识水平具有较大差异, 但都表现出“知”相对较强, “意”与“行”相对较弱的情况,“知”、“意”、“行”3层次上存在相互脱节状况。要改善这一状况,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不仅要加强生态教育, 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草地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与法律建设, 实施经济性惩罚等措施以提高生态意识的“意”、“行”水平。
基于遗传算法(GA)解甘蔗收割顺序最优化问题的研究
孙丽娅, 上野正实, 大岭政朗
2009, 17(6): 1273-1277.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73
摘要(1751) PDF(1095)
摘要:
本研究以已建立的栽培方法、收割时期预测甘蔗单产和含糖量的数学模型为基础, 提出将寻求最佳收割顺序、收割期归结为最优化组合问题, 并探讨了遗传算法(GA)的解题适用性, 同时进行了几种基本设定的栽培方法推移、栽培方法构成项量、行列式特性的定性分析, 为求最佳的甘蔗收割顺序、收割期、不同栽培方法的面积等提供解析方法。为不使栽培方法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 与通常GA算法采用交叉在不同个体间互相交替进行不同, 开发了适用本研究的GA的自己交叉具体解析法。将收割第1年期作为过渡状态, 第2年期为安定状态, 将两期目的函数的合并作为一个适应度进行评价。
综合评述
山东省现代生态农业展望
张建忠, 孙传范, 陈兆波, 张正斌
2009, 17(6): 1278-1282.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78
摘要(1923) PDF(1744)
摘要:
山东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 粮食生产第二大省。本文从粮食增长潜力、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概况及发展潜力、农产品出口的优势、现代生态农业展望、现代农业科技观光旅游业对近年来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并论述了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以期为带动我国其他地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提供经验和信息。
作物产量差研究与展望
王纯枝, 李良涛, 陈健, 刘明强, 宇振荣
2009, 17(6): 1283-1287.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83
摘要(2362) PDF(2194)
摘要:
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间存在较大差距, 地区间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田块间作物产量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生产中广泛存在。缩小该差距对于提高粮食产量, 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开展作物产量差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从产量差的内涵、研究尺度的扩展及分析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作物产量差的研究进展, 并综述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产量差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分析了目前作物产量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并探讨了未来作物产量差研究的发展方向。
调亏灌溉在果树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孙宏勇, 张喜英, 邵立威
2009, 17(6): 1288-1291. doi: 10.3724/SP.J.1011.2009.01288
摘要(1544) PDF(2164)
摘要:
我国果树具有栽培面积大、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但其耗水量较大,同时我国又是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在果树上实行节水灌溉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调亏灌溉的定义、发展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和对果树产量、品质等的影响, 探讨了调亏灌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