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1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保护性耕作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吴玉红, 田霄鸿, 南雄雄, 池文博, 闫小丽, 朱瑞祥, 同延安
2010, 18(2): 223-22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23
摘要(1825) PDF(1773)
摘要: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 选择12项反映土壤质量特性的定量因子作为评价指标, 采用因子分析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并运用欧氏距离最短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12项理化及生物属性指标归纳为5个公因子: 保肥供肥因子、有机质因子、容重因子、磷素因子、酶活性因子。因子得分的结果表明: 不同耕作模式的5个公因子优势差异明显。相比较而言传统耕作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低, 说明在研究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条件下土壤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都有所改善, 土壤质量有所提高。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种处理为隔年深松(NS2)、秸秆覆盖联合浅松、旋耕(SR2)、连年深松(NS3), 说明深松、旋耕及秸秆还田与旋耕技术联合作业在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土壤方面优势更突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同一耕作措施的不同模式土壤质量差异较小, 说明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 耕作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黄土高原南缘土石山区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刘京, 常庆瑞, 陈涛, 刘宗院, 王银福
2010, 18(2): 229-234.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29
摘要(2049) PDF(1668)
摘要:
以黄土高原南缘土石山区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为例,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 获取大量耕地地力相关信息, 在GIS的支持下, 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和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地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 该区耕地基础地力可分为6等, 其中1等地占3.7%, 2等地占17.2%, 3等地占36.8%, 4等地占24.1%, 5等地占9.4%, 6等地占8.9%。水浇地、园地和菜地主要集中在1、2、3等地; 4等地在该区分布范围较广; 而5、6等地主要分布于坡度较大、海拔较高、土壤耕层较薄的山区, 利用类型主要为旱地。本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各乡镇耕地数量及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对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可持续利用及测土配方施肥有积极意义。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因素研究
王建林, 欧阳华, 王忠红, 常天军, 李鹏, 沈振西, 钟志明
2010, 18(2): 235-240.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35
摘要(1980) PDF(1431)
摘要:
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本文以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影响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平均含量为2.61±0.31 g·kg-1; 影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地形因子是海拔和坡度, 植被因子是0~10 cm、10~2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 物理因子是0~10 cm、10~20 cm土壤含水量和0~20 cm土壤容重, 化学因子是土壤全钾含量。其中0~10 cm、10~20 cm土壤含水量和0~20 cm土壤容重影响达显著水平。在海拔4 421~4 598 m范围内, 随着海拔升高, 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表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分布特征。
不同植被盖度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李斌, 张金屯
2010, 18(2): 241-244.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41
摘要(1984) PDF(1621)
摘要: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空间数据和植被盖度等级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 研究不同盖度的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 植被盖度等级为1时,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全部为水蚀, 占整个土壤侵蚀的100%; 植被盖度等级为2时, 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 占整个土壤侵蚀的95.61%; 植被盖度等级为3、4、5时, 土壤侵蚀仍主要以水蚀为主, 分别占整个土壤侵蚀的74.90%、66.68%和58.19%。冻融侵蚀出现在植被盖度等级为4和5时, 占整个土壤侵蚀的比例均不大。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水蚀所占比重逐渐减小, 而风蚀、水 风混合侵蚀和冻融侵蚀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植被盖度等级为5时, 水蚀、风蚀和水 风混合侵蚀的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盖度等级的土壤侵蚀指数大, 分别为657.56、796.68和596.79, 土壤侵蚀最严重。黄土高原植被盖度变化对土壤侵蚀状况影响显著。
不同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和氮素保持的比较研究
黄震, 黄占斌, 李文颖, 锅圆, 王晓茜, 车明超, 董莉
2010, 18(2): 245-249.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45
摘要(1871) PDF(1620)
摘要:
保水剂应用对土壤水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土柱模拟试验方法, 以不施保水剂处理为对照, 比较3种保水剂--聚丙烯酸盐类保水剂(A)、有机-无机复合保水剂(B)、腐植酸型多功能保水剂(C)对土壤水分和两种氮肥(尿素、硝酸铵)的保持效应, 筛选保水剂与氮肥的合理施用配合。8次土壤淋溶结果表明: 3种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和两种氮肥都有保持作用, 但差异明显。在保水方面, A、B保水剂土壤水分保持效果较好且保水效果相近, C保水剂相对较差; 随浇水次数增加, 3种保水剂的保水效果均有所降低。在保肥方面, C保水剂对两种氮素的保持效果显著优于对照, 且对硝酸铵保持效果优于对尿素的保持效果; A保水剂对尿素的保持效果明显, 但对硝酸铵的保持效果很小, 淋溶8次后, 甚至对氮素淋溶有促进作用; B保水剂对尿素的保持效果8次淋溶后与C保水剂相近, 对硝酸铵的保持效果介于其他两种保水剂之间。此外, 保水剂对土壤脲酶活性有一定影响, 其变化与氮素转化有关; 施用尿素的土壤中, 保水剂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为B保水剂>C保水剂>A保水剂, 而施用硝酸铵的土壤中为A保水剂>B保水剂>C保水剂。
有机物料对辣椒生长及水库淤积物的改良效应
宁建凤, 邹献中, 杨少海, 陈勇, 孙丽丽, 魏岚, 巫金龙
2010, 18(2): 250-255.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50
摘要(1665) PDF(1163)
摘要:
为探讨水库淤积物农业资源化利用途径, 采用网室盆栽试验, 研究了外施不同有机物料对水库淤积物为生长基质的辣椒生长的影响及对水库淤积物化学性状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 施用商品有机肥、花生麸、鸡粪和蘑菇渣均明显提高辣椒产量, 且不同程度地促进辣椒植株对氮、钾养分吸收, 增加辣椒果实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其中, 施用蘑菇渣处理辣椒产量最高。外施不同有机物料均显著增加水库淤积物的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 有机物料对水库淤积物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影响因种类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施用鸡粪和蘑菇渣可显著提高水库淤积物pH, 商品有机肥和花生麸处理对水库淤积物pH无显著影响。不同有机物料中, 以施用蘑菇渣的水库淤积物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阳离子代换量最高。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均提高了水库淤积物综合肥力系数, 改善了淤积物肥力状况, 其中施用蘑菇渣处理的水库淤积物综合肥力指数最高。综合考虑辣椒产量、养分吸收、果实品质及水库淤积物化学性状和肥力状况等指标, 4种有机物料中以蘑菇渣对辣椒生长和水库淤积物的改良效果最佳。
有机稻鸭共作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张苗苗, 宗良纲, 谢桐洲
2010, 18(2): 256-260.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56
摘要(2083) PDF(1801)
摘要:
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间的矛盾是影响有机种植作物产量的技术瓶颈之一。试验通过对常规稻田、转换期稻鸭共作稻田和有机稻鸭共作稻田3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定位监测, 分析土壤基本养分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有机稻鸭共作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基本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幼穗分化期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稻田, 在成熟期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远高于常规稻田。有机稻鸭共作稻田水稻产量较常规稻田有所降低, 由于有机稻米的价格远高于常规稻米, 实际经济效益可观, 是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宁夏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成毅, 安韶山, 李国辉, 李第红
2010, 18(2): 261-266.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61
摘要(1893) PDF(1665)
摘要:
本研究以宁夏固原天然草地、农地、撂荒地和不同年限的柠条林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和全氮外, 其他指标均为农地最低, 撂荒地次之, 并且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显著差异, 微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撂荒地<农地<天然草地<3年柠条林地<13年柠条林地<23年柠条林地, 微生物量氮以天然草地最低, 农地、撂荒地和不同年限柠条林地较大,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磷差异显著, 在5~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壤中表现尤为突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植被类型和植被恢复年限关系密切。柠条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促进作用, 并且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改良效果越显著。
景电灌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特征研究
李银科, 刘世增, 李发明, 满多清, 朱淑娟, 刘淑娟
2010, 18(2): 267-27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67
摘要(2224) PDF(1950)
摘要:
对景电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的1年生枸杞地和多年生枸杞地、未盐渍化的小麦地和苜蓿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状况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在0~60 cm土层, 小麦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均最高, 苜蓿地均最低; 土壤全氮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91, P<0.01); 4种利用方式C/N比值均较低, 多年生枸杞地C/N比值最高, 1年生枸杞地最低; 4种利用方式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差异; 苜蓿地容重显著高于其他3种利用方式, 这与其低的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r=0.420, P<0.01)。与小麦地相比, 1年生枸杞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显著降低, 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有所降低; 与1年生枸杞地相比, 多年生枸杞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有所增加, 全氮含量显著降低, 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这意味着该区耕地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以后, 土壤性状恶化; 种植枸杞使次生盐渍化土壤性状有所改善。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黑土水稳性团聚体中磷的分布及其有效性
宋春, 韩晓增, 王凤菊, 侯雪莹, 张迪
2010, 18(2): 272-276.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72
摘要(2137) PDF(1229)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对照(CK)、施用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OM)]农田黑土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磷的分布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 施肥增加了黑土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 其中, NP处理比对照(CK)全磷含量增加28.9%~37.8%, NP+OM处理比NP处理增加44.0%~63.9%。施肥增加了黑土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效磷含量, NP处理比CK处理有效磷含量增加146%~183%, NP+OM处理有效磷含量是NP处理的3.4~5.3倍。各处理水稳性团聚体全磷和有效磷均表现为较均匀地分布在 >0.053 mm的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 而<0.053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内全磷和有效磷均显著降低。施磷可显著增加土壤磷的有效率, 且以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表现更为明显。NP处理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磷的有效率是CK处理的1.94~2.32倍, NP+OM处理是NP处理的2.13~2.83倍。
氮肥追施时期及包膜控释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李若楠, 王丽英, 张彦才, 刘孟朝, 翟彩霞, 陈丽莉
2010, 18(2): 277-280.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77
摘要(1992) PDF(1172)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 研究了氮肥追施时期和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表观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 冬小麦氮肥最佳追肥时期为拔节期; 与40%普通尿素底施+60%普通尿素拔节期追施(F2)相比, 30%普通尿素+35%控释期90 d包膜尿素+35%控释期120 d包膜尿素配合(F4、F6)一次性底施的氮素释放与冬小麦对氮素需求吻合较好, F4小麦植株总氮吸收量增加6.11%, 减氮25%条件下(F6)增加8.48%; 与F2相比, F4使冬小麦增产5.02%, 经济系数提高6.43%, 氮肥利用率提高10.22%, 同时土壤氮素表观损失降低。F4通过提高千粒重和单穗重来提高产量, 而F6通过维持穗粒数保证产量。
氮肥品种和用量对水稻产量和镉吸收的影响研究
甲卡拉铁, 喻华, 冯文强, 秦鱼生, 赵晶, 廖鸣兰, 王昌全, 涂仕华
2010, 18(2): 281-285.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81
摘要(2021) PDF(1465)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 研究了Cd污染土壤上, 不同氮肥品种和用量对水稻产量和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磷钾配施的4个氮肥处理中, 施用尿素处理水稻产量最高, 其次为施(NH4)2SO4和NH4Cl处理, 施NH4NO3处理水稻产量最低。与施(NH4)2SO4、NH4NO3和尿素处理相比, 施NH4Cl处理可显著增加水稻对Cd的吸收, 并促进Cd由秸秆向籽粒的转移; 而其他3种氮肥对水稻秸秆和籽粒中Cd含量的影响效应相当。适量尿素[0.2 g(N)·kg-1]处理能显著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 而不施尿素和高量尿素处理都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中的Cd含量。研究表明, 在Cd污染的水稻土上, 采用抗Cd污染的水稻品种和优化肥、水管理措施, 可使稻米中Cd含量低于国家无公害大米的限量指标。
施肥对中日水稻品系土壤养分及食味品质的影响
王艳, 崔晶, 王小波, 赵梅, 朱长娟, 施利利, 张欣
2010, 18(2): 286-289.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86
摘要(1995) PDF(1450)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研究不同施肥方法对5种水稻品系土壤养分与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日本优质水稻栽培的施肥方法(日本施肥)比常规施肥产量低, 5个品系以ZR13产量最低, ZR63最高。与日本施肥相比, 常规施肥显著提高了5个水稻品系土壤NH4+-N含量, 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 从食味品质指标的变化看, 日本施肥比常规施肥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低, 具有较高的食味值。从不同品系看, ZR63的产量和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均最高, 但食味值最低。日本施肥下, ZR13的食味值比ZR63高17.2%; 常规施肥下, ZR51的食味值比ZR63高56.1%。综合产量和食味品质, ZR32、ZR51是比较理想的品系, ZR6、ZR13食味值高, 但产量低, ZR63产量高, 食味品质差。
钾钙镁营养对香蕉产量、品质及贮藏性的影响
杨苞梅, 李进权, 姚丽贤, 李国良, 何兆桓, 周昌敏, 涂仕华
2010, 18(2): 290-294.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90
摘要(2194) PDF(1433)
摘要:
香蕉是嗜K作物, 养分需求最大的4种元素为K>N>Ca>Mg, 而K、Ca、Mg三者间存在交互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K、Ca、Mg营养条件下香蕉产量、品质及其贮藏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适量配施K、Ca、Mg肥能有效促进香蕉果实的生长发育, 提高香蕉果实品质及产量; 有效降低香蕉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果皮丙二醛含量和果肉淀粉酶活性, 减少贮藏过程中的重量损失, 延缓香蕉果实的衰老进程, 提高香蕉果实的耐贮藏性。在广东省高州市香蕉产区, 为实现香蕉高产优质耐贮藏, 适宜施肥量为K2O 990 kg·hm-2, Mg 37.5 kg·hm-2, Ca 90.0 kg·hm-2
叶面喷施锌、硼、锰肥对兰州百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黄鹏, 张文涛, 路喆
2010, 18(2): 295-29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95
摘要(2025) PDF(1554)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在坡耕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Zn、B、Mn 3种微量元素肥对兰州百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鳞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宜浓度的Zn、B、Mn肥均能提高百合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及分配效率, 增加鳞茎产量; 200 mg·L-1 的Zn、B、Mn肥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最为显著, 分别较对照提高26.5%、31.8%和23.6%; Zn、B肥有利于光合物质向鳞茎转移分配, 200 mg·L-1 的Zn、B肥处理收获期鳞茎所占干物质比率较对照分别提高4.16和2.44个百分点; 喷施Mn肥处理鳞茎所占干物质比率较对照有所降低, 降幅与喷施浓度呈正相关。200 mg·L-1 Zn、B肥和100 mg·L-1 Mn肥处理对百合鳞茎的增产作用显著。
硒、钴配施对玉米产量及籽粒蛋白质和硒、钴含量的影响
樊文华, 郭利刚
2010, 18(2): 299-302. doi: 10.3724/SP.J.1011.2010.00299
摘要(2044) PDF(1236)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了Se、Co配施对玉米产量和籽粒中蛋白质、Se、C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施Se对玉米产量无明显不良影响; 单施5 mg·kg-1的Co对玉米产量无明显影响, 但10 mg·kg-1和20 mg·kg-1的Co处理可明显降低玉米产量; 5 mg·kg-1的Co和0.5 mg·kg-1的Se配施可明显提高玉米产量, 比对照(C0S0)提高35.75%。单施Se和单施Co以及Se、Co配施均对玉米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影响。单施Co对玉米籽粒的Se含量影响不大, 而单施Se以及Se、Co配施均可明显提高玉米籽粒的Se含量。单一施Se和单一施Co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中Co的含量。Se、Co配施时, 施Co 10 mg·kg-1和20 mg·kg-1时, Se能抑制Co在玉米籽粒中的积累。Se、Co配施能明显改善玉米籽粒Se、Co的营养状况, 且各处理玉米籽粒中Se、Co含量均低于牲畜、家禽的最大安全量。
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胡可, 李华兴, 卢维盛, 刘远金, 王利宾
2010, 18(2): 303-306.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03
摘要(4469) PDF(3412)
摘要:
通过两次连续温室玉米盆栽试验, 研究了施用具有调节微生物功能的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的影响, 并利用传统平板计数法与BIOLOG ECO方法相结合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化肥相比, 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中3大菌群的数量; AWCD值及微生物对不同碳底物利用水平的测定结果表明, 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率, 尤其土壤中的羧酸、胺类和其他类碳源等。表明生物有机肥的施用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能力, 改善微生物营养条件, 使微生物保持较高活性, 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转Bt基因棉叶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张美俊, 杨武德
2010, 18(2): 307-31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07
摘要(1959) PDF(1551)
摘要:
应用Biolog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粉碎叶腐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取腐解10 d、25 d、40 d、55 d、70 d土样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胺类、氨基酸、糖、羧酸和其他类碳源利用情况。结果表明: 在腐解过程中, 转Bt基因棉粉碎叶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富度下降, 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 而群落优势集中性明显提高; 转Bt基因棉粉碎叶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程度, 表现为可显著增加对糖类、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 初期显著降低对羧酸类碳源的利用, 对聚合物类和其他类碳源的利用率无显著影响; 主成分分析表明转Bt基因棉粉碎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原有结构功能影响具有持续性。
不同轮作方式下大棚草莓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
杨祥田, 周翠, 李建辉, 李伟龙, 林俊
2010, 18(2): 312-315.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12
摘要(1971) PDF(1467)
摘要:
试验研究了不同轮作方式下大棚草莓产量、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4种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草莓 闷棚、草莓 水稻轮作方式草莓产量及效益明显比草莓 甜瓜旱地轮作方式高, 且土壤pH值高, 盐分积累少, 黄萎病发生率低。草莓 闷棚、草莓 水稻轮作方式的草莓土壤微生物总数比草莓 甜瓜旱地轮作多, 其中细菌所占比例达95.92%~96.21%, 高于草莓 甜瓜旱地轮作的89.91%, 细菌与真菌之比达649~787, 为草莓 甜瓜旱地轮作的10倍左右。草莓 闷棚、草莓 水稻轮作明显提高了土壤转化酶的活性。实行草莓 闷棚和草莓 水稻水旱轮作方式, 可让大棚草莓的土壤障碍得到缓解或消除, 实现可持续生产。
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对稻田养分淋洗的影响
汪军, 王德建, 张刚
2010, 18(2): 316-32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16
摘要(1895) PDF(1500)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养分淋洗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氮肥用量增加, 田间渗漏水中NH4+N、NO3--N、全氮浓度随之增加; 与秸秆未还田相比, 秸秆还田降低了田面水与渗漏水中NH4+-N、NO3--N的浓度; 秸秆还田下各处理30 cm土层渗漏水中全氮和NO3--N浓度最高, 其浓度范围分别为1.09~12.76 mg·L-1和0.76~3.74 mg·L-1; 全磷浓度范围为0.02~0.79 mg·L-1, 田面水中全磷浓度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 30 cm渗漏水中全磷浓度大于60 cm 渗漏水。氮肥用量>180 kg·hm-2时, 施肥后5~10 d内30 cm、60 cm渗漏水中的养分以NH4+-N为主, 其后均以NO3--N为主。氮肥与秸秆配合施用, 可降低田面水和渗漏水中的氮磷浓度, 改善肥料利用效率。
秸秆与地膜覆盖春玉米和春小麦耕层土壤碳氮动态
卜玉山, 邵海林, 王建程, 苗果园
2010, 18(2): 322-326.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22
摘要(2297) PDF(1342)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处理明显提高了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土壤有机碳含量, 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 灌溉同时降低了春小麦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的降低幅度和秸秆覆盖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幅度; 秸秆和地膜覆盖处理土壤全氮与硝态氮含量在春玉米和春小麦生育期的动态变化都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 但土壤全氮变化幅度较小, 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而硝态氮变化剧烈, 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灌溉对不同覆盖处理春小麦生育期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 但灌溉显著降低了不同覆盖处理春小麦拔节期土壤硝态氮的增加幅度。
稻草和地膜覆盖对冬季茶园保温增温作用的研究
杨书运, 江昌俊
2010, 18(2): 327-333.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27
摘要(2060) PDF(1261)
摘要:
通过对稻草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不同覆盖物表层及其对应的地表最低、最高温度23 d连续测定与对比分析, 研究了覆盖物对地表的保温、增温作用。各测点最低温度相关系数最小为0.889, 最高温度相关系数最小为0.813, 均在0.01水平显著相关, 表明温度场高度相关。与对照相比, 稻草覆盖使地表最低温度平均提高1.2 ℃以上, 地膜覆盖则提高0.2 ℃以上。天气晴好状态下, 稻草覆盖的保温作用强于地膜覆盖, 且与覆草厚度无关; 阴雨雪天气, 稻草与地膜的保温作用均显著下降, 稻草覆盖的降幅小于地膜覆盖, 且覆盖厚度大降幅较小。天气晴好条件下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表温度, 无光环境中地膜无显著增温作用; 将茶园覆盖的稻草分为晴天干草、晴天湿草、阴天干草、阴天湿草4种类型, 其增温效果与稻草类型有关, 且强于地膜覆盖。总之, 与地膜相比, 稻草覆盖保温效果好, 并具有一定的增温效果, 无污染, 材料来源丰富, 更适宜于作为冬季防寒材料。
荒漠绿洲区临泽小枣及枣农复合系统需水规律研究
苏培玺, 解婷婷, 丁松爽
2010, 18(2): 334-34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34
摘要(1698) PDF(1166)
摘要:
在大田环境下, 通过建造2 m×2 m×2 m的封底观测池, 利用水量平衡法, 研究了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绿洲临泽小枣、春小麦、紫花苜蓿单作及临泽小枣/春小麦、临泽小枣/紫花苜蓿间作复合系统的需水规律。结果表明, 内部绿洲和边缘绿洲的临泽小枣从根系开始活动到落叶的需水量分别为497.2 mm和859.2 mm, 春小麦从播种到收获需水量分别为447.9 mm 和809.9 mm, 紫花苜蓿从返青到霜降需水量分别为583.7 mm 和945.7 mm, 临泽小枣/春小麦复合系统需水量分别为647.7 mm 和1 009.7 mm, 临泽小枣/紫花苜蓿复合系统需水量分别为980.3 mm 和1 342.3 mm。边缘绿洲临泽小枣/春小麦复合系统增加的需水量为枣树需水量的17.5%, 小麦需水量的24.7%; 临泽小枣/紫花苜蓿复合系统增加的需水量为枣树需水量的56.2%, 紫花苜蓿需水量的41.9%。内部绿洲临泽小枣春季(4月25日~5月31日)需水量为84.6 mm, 夏季(6月1日~8月31日)为351.3 mm, 秋季(9月1日~10月5日)为61.3 mm; 7月份需水强度最大, 为4.8 mm·d-1, 6月份次之, 为4.3 mm·d-1, 生长期平均需水强度为3.1 mm·d-1。临泽小枣灌溉应保证4个关键水, 即花前水、果实膨大水、丰果水和越冬水, 灌水定额为1 200 m3·hm-2
基于APSIM模型的降水量分配对旱地小麦和豌豆产量影响的研究
李广, 黄高宝
2010, 18(2): 342-347.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42
摘要(2290) PDF(1576)
摘要:
为探索降水量分配对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和规律, 在对APSIM模型检验的基础上, 运用APSIM模型和多元积分回归方法研究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降水季节分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PSIM模型可用来模拟小麦和豌豆的产量; 作物产量除与年降水总量有关外, 还与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关; 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小麦和豌豆产量影响为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 并且都为正效应; 当年6~7月份降水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5~6月份降水对豌豆产量影响最大, 最大贡献率为每增加1 mm的降水量, 小麦增产10.4 kg·hm-2, 豌豆增产10.3 kg·hm-2; 降水量季节分配比年降水总量对作物产量的形成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以灌溉定额为参数的葡萄果实含糖量和果型指数的数学模型
李涛, 张建丰, 张江辉, 王全九, 张胜江, 白云岗
2010, 18(2): 348-35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48
摘要(1940) PDF(1648)
摘要: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 以成龄无核白葡萄为研究材料, 采用深层坑渗灌灌水技术, 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对葡萄含糖量和果型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葡萄果粒的果型指数和含糖量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将果型指数和含糖量分为6类, 对各类取其平均值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很好的模糊关系; 建立了以灌溉定额为参数的果型指数和含糖量模型, 根据灌溉定额可明晰果型指数和含糖量的关系; 初步探明了灌溉定额对葡萄含糖量和果型指数的影响规律。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杨治平, 张强, 王永亮, 张建杰, 冀瑞瑞
2010, 18(2): 352-355.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52
摘要(1800) PDF(1247)
摘要:
土壤水分是黄土丘陵区植被成活与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对黄土丘陵区不同生长年限小叶锦鸡儿灌丛及其撂荒地土壤水分的动态监测表明, 随种植年限延长, 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土壤水分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 40年灌丛下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20年和10年的小叶锦鸡儿灌丛, 且所有种植年限的灌丛土壤含水量均低于撂荒地。从周年内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看, 整体呈下降趋势, 4~6月不断降低, 6~7月达到最低值, 8~10月逐渐回升。对0~200 cm土体剖面土壤水分分布研究表明, 随种植年限增加, 小叶锦鸡儿灌丛各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 在40~80 cm土层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含水量减少幅度明显。整个生长季各年限灌丛的土壤水分循环水平不高, 40年灌丛只有4.63%, 与撂荒地比较相差2.92%, 而各年限灌丛土壤水分表观平衡均表现为亏缺状态。表明目前黄土丘陵区人工种植的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水分环境不容乐观, 长期处于水分胁迫状态, 不利于其生存生长, 存在灌丛衰退甚至死亡的风险。
产纤维素酶菌群的筛选及其酶学特性研究
宋安东, 王磊, 仉磊, 章晓庆, 杜然, 李十中
2010, 18(2): 356-0.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56
摘要(1904) PDF(1469)
摘要:
从常年堆放的腐质豆秆中分离到1组产纤维素酶菌群MO, 并在50 ℃、pH8.0条件下培养, 90 h时达到最高酶活, 活性为1.361 1 IU。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 ℃, pH为7.0, 在60 ℃以下和pH3~8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在最适反应条件下, 该酶的最高活性可达2.13 IU。通过生长动力学研究了菌群内部不同生长阶段pH、酶活和失重率的相互关系, 并通过非变性电泳对酶谱进行初步研究, 得到7条活性条带, 说明MO中具有多种产酶菌株。
假臭草植株不同分解阶段的化感作用动态变化
李勤奋, 李光义, 张桂花
2010, 18(2): 360-364. doi: DOI:10.3724/SP.J.1011.year_id].0360
摘要(2095) PDF(1703)
摘要:
以小白菜为生测对象, 采用滤纸培养皿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自然状态下假臭草植株分解过程中化感作用的变化动态。滤纸培养皿试验结果表明: 假臭草植株提取液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且随植株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 就幼苗根长而言, 不同分解时期0.1 g·mL-l的假臭草提取液对根长均表现为抑制作用, 除未分解的假臭草以外, 其他时期其他浓度的假臭草提取液对根系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假臭草提取液对小白菜茎长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假臭草与土壤混合的盆栽试验显示, 未分解的假臭草与土壤以50 g·2 kg-l比例混合对小白菜种子发芽有抑制作用, 抑制率达68%, 在土壤中分解10 d后抑制作用消失; 各时期假臭草对小白菜生物量均有显著提高作用。可见, 假臭草作为绿肥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 但需依据其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不同作物的化感作用强度和时间设置合理的施用量与施用方法。
河滨缓冲带植物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
尧水红, 刘艳青, 王庆海, 肖波, 宋佃丽
2010, 18(2): 365-370.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65
摘要(2076) PDF(1471)
摘要:
对河滨缓冲带常见的 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特点、活力特征及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3种水生植物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根系活力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 与根尖数呈显著相关。同时, 3种水生植物具有显著的根际效益, 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 这与3种水生植物根系活力特征表现一致。3种水生植物河滨缓冲区对农业面源污染物TN、TP 和 CODcr的去除效果表现为水生鸢尾>菖蒲>千屈菜。说明不同水生植物根系结构导致根系活力不同, 由此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对水生植物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效果有一定影响。
9个高羊茅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锌胁迫的响应
张远兵, 刘爱荣, 董建国, 崔丙香
2010, 18(2): 371-376.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71
摘要(1913) PDF(1432)
摘要:
采用液培试验, 研究了不同浓度Zn2+(0、75 mg·L-1、150 mg·L-1)胁迫对9个高羊茅品种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幼苗根长、苗高、鲜重、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Zn2+浓度增加, 供试品种中"爱瑞3号"的发芽势和"火凤凰"幼苗的鲜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其他品种两指标均呈下降趋势; "红象"、"金娜多"、"宇宙星"、"火凤凰"、"爱瑞3号"等品种种子的发芽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其他4个品种呈下降趋势; 9个品种的幼苗根长、苗高、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均呈上升趋势。采用Delphi法对8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显示, 75 mg·L-1 Zn2+胁迫下, 耐锌性顺序为"火凤凰">"红象">"缤狗"、"家园">"宇宙星"、"里园2号">"麦哲伦">"金娜多">"爱瑞3号"; 150 mg·L-1 Zn2+胁迫下, 耐锌性顺序为"火凤凰"、"里园2号">"缤狗">"金娜多">"爱瑞3号">"宇宙星" >"红象">"麦哲伦">"家园"。因此, 在治理Zn2+污染时, 要根据污染程度, 合理选用高羊茅品种。
热害胁迫条件下水稻花药发育异常的早期特征
邓运, 田小海, 吴晨阳, 松井勤, 肖波
2010, 18(2): 377-383.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77
摘要(1936) PDF(1251)
摘要:
田间条件下持续高温(而非短期高温)是导致水稻生殖生长期高温危害的重要条件, 由此推测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至抽穗的一段期间, 可能均为水稻的高温敏感期, 且高温诱导可能具有累积效应。本研究模拟田间典型灾害天气条件, 在人工气候箱内对杂交水稻"金优6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进行连续3 d的热害胁迫处理, 对处理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组织取样切片观察, 从组织、细胞水平探讨水稻受高温胁迫后花药可能出现的早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受高温胁迫后, 在小孢子形成阶段, 水稻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四分体无法适时分散; 在花粉粒成熟阶段, 水稻生殖细胞失去正确的排列方向、绒毡层细胞发生非正常分解、花药壁和花粉粒发生形态异常并出现败育。此外, 植株减数分裂期受高温胁迫后, 开花时花粉活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 抽穗前的高温直接导致水稻花药组织和生殖细胞异常发育, 从而减少有效花粉的形成和降低裂药与授粉性能, 可能成为田间条件下持续高温引起水稻不育的重要原因。
西花蓟马成虫在日光温室内的分布和日活动规律
裴昌莹, 张艳萍, 郑长英
2010, 18(2): 384-387.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84
摘要(1769) PDF(1368)
摘要:
利用蓝色粘虫板在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日光温室内研究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成虫在2009年3月下旬茄子植株上的分布和日活动规律。结果表明, 西花蓟马成虫数量在日光温室内由北向南依次减少, 北边平均每日诱集量为65.3头·组-1, 中间为40.0头·组-1, 南边为20.4头·组-1, 南北蓝板每日平均诱集量间存在显著差异。日光温室内东西方向上西花蓟马成虫分布表现为由中间向东西两边逐渐增多。在垂直方向上, 西花蓟马成虫在茄子所有叶片上均有分布。蓝板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诱集量从7:00开始逐渐增多到15:00达到最大值, 而后逐渐减少, 每天有1个活动高峰。另外, 蓝板南面(330.6头·d-1)诱集量显著高于北面(242.2头·d-1), 东面(343.8头·d-1)显著高于西面(208.0头·d-1)。
森林干扰度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
于立忠, 朱教君, 闫巧玲, 孙一荣, 姚立平, 李桂芹, 方海霞
2010, 18(2): 388-392.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88
摘要(2107) PDF(1504)
摘要:
基于不同森林类型所受干扰不同,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 构建一套适合于该区域的森林干扰度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应用最优距离法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干扰度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多样性(5个指标)、生产力(3个指标)、林分结构(4个指标)、生态功能(3个指标)、林分健康水平(3个指标)等指标, 以阔叶红松林为目标森林, 应用距离法评价了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现有8 个林型的森林干扰度。结果表明, 森林干扰度老龄林(0.317 8)和阔叶混交林(0.398 9)最小, 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近; 其次是蒙古栎林(0.426 2)、水曲柳林(0.487 0)、花曲柳林(0.498 3)、胡桃楸林(0.501 6); 红松人工林(0.635 8)和落叶松人工林(0.686 4)最大, 表明人工林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远。
中国草食牲畜发展战略
周道玮, 孙海霞
2010, 18(2): 393-398.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93
摘要(1829) PDF(1914)
摘要:
未来30年, 中国人口15亿时, 人口增加需要增加口粮0.4亿 t; 按现在肉食品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发展, 届时中国至少需要增加猪肉禽肉蛋生产0.12亿 t, 需要增加饲料粮0.31亿 t, 总体增加0.71亿 t, 加之奶生产增加所需增加的饲料粮, 粮食总生产需要达到5.71亿t以上, 这是很难实现的目标。改变肉食品生产方式, 即减少猪肉生产增加牛羊肉生产, 具有节约300亿kg粮食的潜力; 提高草食牲畜饲料转化率至5%~6%, 并将多生产的牛羊肉替换猪肉生产, 具有节约粮食200亿kg的潜力, 两项合计可以节约粮食500亿kg。本文分析了发展节粮型草地畜牧业, 节约粮食消耗, 并保证肉品供应的途径, 提出奶类生产通过发展1亿只奶山羊替换1 670万头奶牛, 以解决农村人口喝奶问题, 实现全国奶生产消费与现今世界水平持平的目标。为实现草食牲畜生产增加2倍的目标, 需要充分挖掘作物秸秆资源及南方冬闲田、疏林地、草原区的隐域生境等土地资源, 同时提高草地和上述资源的优化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豆科牧草资源, 解决中国粗饲料蛋白含量不足以及调整牲畜分布格局也是关键问题。
我国农业用水结构演变态势分析
王玉宝, 吴普特, 赵西宁, 李甲林
2010, 18(2): 399-404. doi: 10.3724/SP.J.1011.2010.00399
摘要(2118) PDF(3366)
摘要:
农业用水结构对农业用水效率及效益有较大影响。采用1949~2006年农业用水资料分析了我国农业用水结构的演变历程, 并根据农业用水结构的发展变化及灌溉农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将1949~2050年我国农业用水水平分为初级利用、低效利用、合理利用及高效利用4个阶段。研究表明: 我国农业用水结构日趋合理, 农业用水比重持续减少, 农、林、牧、渔用水及粮、经、饲作物用水比例协调程度不断提高。据此, 提出了注重农业用水结构优化的农业经济用水量概念。华北地区的实例分析表明, 在同时提高农业用水综合效益的情形下, 依靠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可年节水199.94亿 m3; 而有无用水结构优化的综合节水措施节水效果相差29.97亿 m3
重庆三峡库区特色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猪 沼 橘"生态农业模式为例
罗雪峰, 熊伟, 杨灿芳, 解娟, 雷世梅
2010, 18(2): 405-409.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05
摘要(2200) PDF(1590)
摘要:
针对重庆市三峡库区农业发展实际, 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业污染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并从资源、技术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详细介绍了在三峡库区柑橘、生猪、沼气产业基础上建立的循环农业成功模式--"猪-沼-橘"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2008~2009年累计在三峡库区的江津、长寿、开县等十余个沿江柑橘重点区县共计推广6 700 hm2, 合计增收节支1.2亿元, 解决了2万余劳动力就业, 改善三峡水库水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等效果明显。最后, 提出了促进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发展的措施。
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
张立生, 温辉芹, 程天灵, 李生海, 贾雍恕
2010, 18(2): 410-415.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10
摘要(2497) PDF(2274)
摘要:
本文选择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年平均气温和1月份平均气温4项指标, 根据山西省62个气象站20年资料, 采用二元回归、相关分析的数学方法, 通过DPS数据处理系统运算, 建立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年平均气温及地理纬度、海拔高度与1月份平均气温的二元回归方程, 将山西省小麦区划分为春麦区、强冬麦区、冬麦区、弱冬麦区4个大区。根据4大麦区在各行政区内的分布, 将山西省小麦区划分为8个类型: 北部春麦区, 春麦、强冬麦兼种区, 春麦、强冬麦、冬麦兼种区, 春麦、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 强冬麦区, 强冬麦、冬麦兼种区, 强冬麦、冬麦、弱冬麦兼种区, 冬麦、弱冬麦兼种区。本研究对山西省小麦育种、引种、栽培具有指导意义。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以天津市蓟县地区为例
石玉胜, 肖捷颖, 沈彦俊, 刘敏
2010, 18(2): 416-421.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16
摘要(2074) PDF(3742)
摘要:
景观格局变化反映了区域生态功能与过程的变化, 而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显示了景观过程及其驱动力的空间差异, 有利于从空间上把握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过程与特征。本文以天津市蓟县地区为例,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结合多年统计资料, 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 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 形状更加复杂, 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 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 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转为林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将研究区划分成3 km网格, 计算各网格内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 中南部平原区破碎化程度加剧, 而北部山区和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减弱。研究表明, 地形、交通和人口空间分布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是该区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崔旭, 葛元英, 白中科
2010, 18(2): 422-427.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22
摘要(1891) PDF(1481)
摘要:
露天矿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与矿区的污染控制、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措施密切相关。本文根据矿区生态承载力内涵及层次特点, 从生态系统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及生态系统压力度3个方面提出对其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结合高吉喜提出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构建了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AHP法求得各指标权重值, 对矿区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平朔安太堡矿区2007年的生态系统弹性力为46.836, 中等稳定; 资源环境承载力47.127, 中等承载; 生态系统压力度为1.396, 承载超负荷。从动态变化趋势看, 平朔安太堡矿区生态系统弹性力波动较强烈, 说明矿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差, 具有明显的脆弱特性; 生态系统压力指数的变化说明, 1999年前生态系统的压力对矿区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 而1999年后影响逐渐减弱, 矿区1987~2007年生态系统弹性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相同; 1997年后生态弹性力开始上升, 资源环境承载力在1999年后也处于明显上升趋势。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率研究
秦钟, 王建武, 章家恩, 骆世明, 徐华勤, 叶延琼
2010, 18(2): 428-433.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28
摘要(2564) PDF(2075)
摘要:
根据循环经济的本质和生态效率的内涵, 在借鉴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中所建立的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了度量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生态效率指标, 并分析了1990~2007年间广东省经济增长及生态效率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广东省GDP在18年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自然输入要素的生态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尤其是用水产出率和建设用地产出率, 年均增长率分别达21.29%和17.28%, 但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人类环境影响方程(IPAT)衍生公式预测结果显示, 如果维持目前经济增长模式, 到2015年广东省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将逐年上升, 生态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综合评述
纳米材料在污染土壤修复及污水净化中应用前景探讨
王萌, 陈世宝, 李娜, 马义兵
2010, 18(2): 434-439.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34
摘要(3837) PDF(5097)
摘要:
近年来, 寻求环境友好型的污染土壤与污水净化高效修复剂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研究新的热点。随着环境分子科学的快速发展, 纳米材料在污染环境修复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纳米颗粒由于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微界面特征, 可以强化多种界面反应, 如对重金属离子及有机污染物的表面吸附、专性吸附及增强的氧化-还原反应等, 在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污染土壤及污水治理中有望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利用纳米材料进行污染土壤修复及污水净化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及研究前景, 以期为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拓展新的思路。
植物对近地层高浓度臭氧响应的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梁晶, 曾青, 朱建国, 谢祖彬, 刘钢, 唐昊冶
2010, 18(2): 440-445.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40
摘要(3494) PDF(5041)
摘要:
近地层臭氧作为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对植物形态特征、光合作用、生育期、物质生产与分配、抗氧化特性、生物量以及产量构成等都有显著负面影响, 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者及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迅猛发展, 近地层臭氧浓度正以每年0.3%~2%的速度增加, 准确评估近地层浓度不断升高的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浓度响应关系、剂量响应关系和通量响应关系3个方面综合评述了植物对近地层高浓度臭氧响应的评价方法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 同时对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比较, 旨在为建立适合我国地域和农业特点的臭氧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林业决策支持系统(DSS)应用综述
杭艳秀, 林勇, 康月兰, 杨永辉, 潘玉洲
2010, 18(2): 446-452. doi: 10.3724/SP.J.1011.2010.00446
摘要(2094) PDF(1808)
摘要: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以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 林业管理已经从单目标(如木材生产、生态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传统林业管理发展到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 经济 社会综合功能的多目标可持续林业管理。由于森林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和多尺度性以及林业管理的多目标性, 林业决策支持系统在帮助森林经营管理者确定经营目标、设计经营管理计划、评价气候变化和管理方案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森林动态模型和生境适应性模型是林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模型框架中的核心组分, 通常结合在一起研究气候变化和林业管理方案对森林生态系统各种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文在介绍生境适宜性模型和森林动态模型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开发的两个林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国外开发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 就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并对中国林业管理支持系统开发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