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19卷  第1期

研究报告
不同土壤类型下AM 真菌分布多样性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马琨, 陶媛, 杜茜, 王占军, 蒋齐
2011, 19(1): 1-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01
摘要(2415) PDF(2141)
摘要:
以禾本科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宁夏六盘山林地、银川农耕地、暖泉农耕地、固原农耕地、盐池沙地、灵武沙地6 个采样地点5 种土壤类型(黑垆土、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风沙土)下AM 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5 种土壤类型采样点的植被根际土壤中共鉴定出5 属48 种AM真菌, 其中, 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 种, 巨孢囊霉属(Gigaspora)3 种, 球囊霉属(Glomus)37 种, 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1 种, 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6 种, 各采样点土壤均以球囊霉属为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木薯球囊霉(G. manihotis)是6 个采样地点中的优势种。不同土壤类型各采样点AM 真菌各属的频度存在明显差异, 球囊霉属在各点均有出现, 频度值最高。具有较高植被多样性的暖泉样点, AM 真菌的种属数量较多。土壤环境因子对AM 真菌孢子密度的影响因所处土壤、植被类型不同而异。pH、全盐、速效钾、速效磷等土壤肥力因子, 在PCA 轴上能最大程度地解释AM 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大部分信息。宁夏不同土壤类型区域中AM 真菌种类及分布一定程度上与该采样点的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肥力特征相对应。
深淹对狗牙根根际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谭淑端, 朱明勇, 张克荣, 张全发, 姜利红
2011, 19(1): 8-1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08
摘要(1621) PDF(1448)
摘要: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生境和非消落带生境生长的狗牙根(XC、FC)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不同生境狗牙根经不同深度水淹胁迫后, 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状况。结果表明: 未淹对照植株根际土壤的蔗糖酶活性明显大于不同深度淹水处理, 说明淹水处理不能给植物提供与未淹对照同样多的营养源; FC 根际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都较XC 的高; 淹水处理后, FC 根际土壤的全氮含量明显低于XC; 淹水前FC 根际土壤的全磷含量明显高于XC, 表明在未进行淹水处理之前的生长时期, XC 可能较FC 利用更多的土壤营养进行生长, 储备更多的能量, 从而为淹水期间植株提供能量供应, 为增强其耐淹能力奠定较好的能量基础。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生境狗牙根在不同水淹胁迫下, 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变化与其耐淹能力有关。
双季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林叶春, 曾昭海, 唐海明, 肖小平, 汤文光, 杨光立, 胡跃高
2011, 19(1): 13-18.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13
摘要(1680) PDF(1202)
摘要:
为探讨双季稻区春马铃薯不同覆盖模式下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变化情况, 在大田条件下, 以露地处理为对照, 设置稻草、无纺布、稻草+无纺布、黑膜、稻草+黑膜5 种覆盖处理。结果表明: 地表覆盖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其中, 稻草覆盖显著(P<0.05)提高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酶活性, 分别较对照提高17.55%、24.77%和87.2%; 稻草+无纺布覆盖显著(P<0.05)提高芳基酰胺酶和脱氢酶活性, 分别较对照提高8.03%和71.05%; 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 分别较对照提高23.44%、22.70%、37.43%和146.30%; 稻草+黑膜覆盖显著(P<0.05)提高β-葡萄糖苷酶、芳基酰胺酶、碱性磷酸酶、芳基硫酸酯酶和脱氢酶活性, 分别较对照提高34.76%、19.31%、19.03%、51.98%和125.62%。由此得出, 覆盖稻草并加盖黑膜可显著提高与土壤养分循环有关的主要土壤酶活性, 利于提高土壤质量。
种植果树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双重效应
孙蕾, 王益权, 张育林, 李建波, 胡海燕
2011, 19(1): 19-23.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19
摘要(1519) PDF(1192)
摘要:
在渭北果区选择不同园龄(<10 年、10~20 年、>20 年)果园, 分层测定0~60 cm 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坚实度、土壤含水量以及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等物理性状, 进一步分析了果园土壤物理性状随园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土壤容重在0~30 cm 土层随园龄增长而降低; 在30 cm 以下土层随园龄增长而增加, 超过了健康园艺土壤的质量标准1.30 g·cm-3; 与休闲农田相比, 种植果树可降低10~30 cm 土层土壤容重; 但30 cm 以下土层土壤坚实度急剧增大, 接近或达到了限制根系延伸的土壤质量标准1 000 kPa; 与休闲农田相比, 种植果树对于降低17.5~27.5 cm 土层的坚实度具有明显作用。果园表层土壤团聚体状况整体较差, 水稳性优势团聚体直径为0.5~0.25 mm, >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随园龄增加而增大, >20 年果园比<10 年果园高1 倍。种植果树对表层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护和改善作用, 却在深层发生着紧实化和坚硬化过程。果树对土壤物理状况的双重效应体现在对0~30 cm 土层土壤结构具有改善作用, 对30 cm 以下土层土壤结构有破坏作用。果园土壤“深层的隐蔽性退化过程”影响着果树根系健康生长, 应当给予极大关注。
太湖地区稻田不同轮作制度下的氮肥减量研究
乔俊, 颜廷梅, 薛峰, 杨林章, 卢萍
2011, 19(1): 24-3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24
摘要(2029) PDF(1286)
摘要:
通过设置不同轮作制度及施氮量, 研究其对稻季的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江苏宜兴地区, 冬季种植紫云英或黑麦草替代小麦种植, 从而减少稻季化学氮肥的施用是可行的。紫云英或黑麦草参与轮作还田, 提高了土壤的供氮水平, 促进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 产量显著提高, 且冬季种植无需施用氮肥, 减少了冬季旱地土壤的氮素损失, 降低了环境负荷; 在总施氮量相等的情况下, 提高肥料中有机肥比例可以降低稻田田面水中的总氮含量, 降低了因田面水外排导致的氮素径流损失,且绿肥种植成本低, 尤其是紫云英对无机氮肥的替代性强, 可以有效降低稻季的施肥成本。在江苏宜兴地区,如适当地将传统的小麦?水稻轮作制度改为紫云英?水稻轮作制度, 并在稻季减少120 kg·hm?2 的纯氮投入, 则可兼顾经济效益、产量效益和环境效益。
太湖地区水稻追肥的氨挥发损失和氮素平衡
周伟, 田玉华, 尹斌
2011, 19(1): 32-3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32
摘要(1803) PDF(1426)
摘要:
采用密闭室通气法和15N 微区试验, 对太湖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的氨挥发损失、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残留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氨挥发损失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 周内, 峰值出现在施肥后1~2 d, 氨挥发速率变化与田面水NH4+-N 浓度变化规律一致, 分蘖肥和穗肥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6.7%和6.3%; 水稻分蘖肥的作物氮素利用率低于穗肥, 分别为36.7%和49.6%, 主要原因是穗肥的氨挥发损失较少,并且更易于向籽粒转移; 2 次追施氮肥的表观损失率分别为52.8%和40.7%; 在土壤中残留肥料氮为10.6%, 大都集中在0~20 cm 土壤中, 耕层以下较少。本结果表明, 在水稻孕穗时期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 主要体现在穗肥拥有较低的氨挥发损失率和较高的籽粒利用率。
“两优培九”及其亲本苗期对氮素的生理响应
向小亮, 宁书菊, 朱兰芳, 张国英, 魏道智
2011, 19(1): 37-4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37
摘要(1637) PDF(1315)
摘要: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及其亲本各生物学性状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且均受氮素水平、品种及品种和氮素水平互作的影响, 表现为品种因素>氮素水平因素>两因素互作; 各生物学性状中除最长根长外, 均随着氮素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地上部和根系的干重、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随氮素水平的上升而增加; 在各氮素处理中,“两优培九”的株高、根系体积、干重、氮素积累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均处于最高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 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水稻植株吸氮量相应增加, 但植株体内的氮素利用率呈现下降趋势;“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的各项生理指标对氮素的响应趋势基本一致, 但地上部和地下部对氮素的响应在品种间呈现较大差异。
施用沼肥对茄子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茄子产量的影响
杨琦, 张本凯, 姚玉桂, 丁仁杰, 巫厚长
2011, 19(1): 42-4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42
摘要(1430) PDF(1129)
摘要:
在等氮、等磷、等钾施肥条件下, 对茄子田分别施用化肥、沼肥加化肥减半、沼肥加饼肥, 研究施用沼肥对茄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茄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节肢动物种类与数量上, 沼肥加饼肥处理茄子田的害虫种类为3.67±0.88 种·4m-2, 显著低于化肥处理和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 且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显著低于化肥处理; 害虫个体数量为64.67±4.06 头·4m-2, 目标害虫桃蚜的数量为31.67±0.56 头·4m-2、二十八星瓢虫个体数量为8.00±0.15 头·4m-2, 显著低于化肥处理, 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 蜘蛛类的个体数量为12.67±1.76 头·4m-2, 优势种天敌大腹园蛛的个体数量为7.67±0.67 头·4m-2, 显著高于化肥处理, 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在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上, 沼肥加饼肥处理茄子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1.68±0.04, 均匀度指数为0.53±0.003, 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和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 优势集中性指数为0.33±0.02, 显著低于化肥处理, 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在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上, 沼肥加饼肥处理Ss/Si 指数为0.112 5±0.001 1, 显著高于化肥处理, 且与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差异不显著; Sn/Sp 指数为1.650 0±0.005 5, 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和沼肥加化肥减半处理。沼肥加化肥减半、沼肥加饼肥处理的茄子产量与化肥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
垄覆膜集雨对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寇江涛, 师尚礼
2011, 19(1): 47-53.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47
摘要(1709) PDF(1289)
摘要: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年降雨稀少和土壤水分周期性亏缺, 导致人工草地生产力低下、水分利用效率低。本试验在旱作条件下, 将垄覆膜集雨措施应用于紫花苜蓿种植, 研究了沟垄宽比和覆膜方式对2 年龄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垄覆膜集雨在集雨前期(4 月中旬至6 月上旬)显著提高0~2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 在集雨中后期(6 月中旬至9 月下旬)显著提高0~120 cm 土层平均含水量,越冬期增加土壤水分入渗能力, 提高20~120 cm 土层平均含水量; 且垄覆膜处理的集雨效率高于土垄处理。随着生育时期的延伸, 垄覆膜处理0~120 cm 土壤平均贮水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土垄处理0~120 cm 土壤平均贮水量呈由高到低的趋势; 在苜蓿生长后期垄覆膜处理的蓄墒能力显著高于土垄处理。垄覆膜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34.91 kg·mm-1·hm-2, 为对照(平作, CK)的2.25 倍, 土垄处理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为28.47kg·mm-1·hm-2, 为CK 的1.83 倍, 垄覆膜相对土垄处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62%; 垄覆膜处理以沟垄宽比为60 cm∶60 cm 和60 cm∶75 cm 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结果期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吴兴, 梁银丽, 郝旺林, 罗安荣, 彭强, 陈晨
2011, 19(1): 54-58.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54
摘要(1729) PDF(1294)
摘要: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 通过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加秸秆覆盖和对照共4 个处理的小区试验, 研究覆盖方式对温室辣椒结果期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从中筛选出有利于温室辣椒生产的较佳覆盖模式。结果表明: 地膜加秸秆覆盖处理结果初期土壤温度升温幅度大于秸秆覆盖, 结果盛期和结果末期土壤温度降温趋势小于地膜覆盖; 各覆盖处理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 增加结果期辣椒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和植株总干重及各部分干重, 并显著提高辣椒产量, 减少耗水量, 其中, 地膜加秸秆覆盖表现尤为突出; 地膜加秸秆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对照的2.17 倍、2.09 倍、1.67 倍。总之, 地膜加秸秆覆盖是利于日光温室辣椒生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较佳覆盖方式。
绿洲调亏灌溉春小麦农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张恒嘉, 黄高宝
2011, 19(1): 59-6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59
摘要(1614) PDF(1318)
摘要:
用配对样本t 检验对绿洲不同调亏灌溉下春小麦收获时土壤C∶N和C∶P生态化学计量比年际间差异及土壤碳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小麦收获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0~20 cm、20~40 cm 和0~40 cm 土层C∶N 2008 年比2007 年分别显著降低19.0%~37.3%、11.8%~27.9%和17.1%~32.8%, 而C∶P则显著增加31.9%~62.4%、16.5%~79.1%和33.6%~68.8%。两年试验表明, 拔节期轻、中度水分调亏, 孕穗~抽穗期轻度调亏或丰水处理, 而灌浆~生理成熟期中、重度调亏的处理RDI2 和RDI5 C∶N 和C∶P生态化学计量比高于其他处理。两年试验后, 不同土层调亏灌溉处理及对照土壤有机碳均增高, 其中0~20 cm 土层增幅为1.31~2.35t(C)·hm-2, 20~40 cm 土层为2.00~4.58 t(C)·hm-2, 0~40 cm 土层为2.18~3.07 t(C)·hm-2
兰州市农村生活用水的水化学特征分析
陈银萍, 罗永清, 陶玲, 李玉强
2011, 19(1): 63-68.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63
摘要(1784) PDF(1468)
摘要:
结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对兰州市不同类型农村生活用水(水窖水、井水、泉水、河水、水库水及自来水等)的主要阴阳离子、矿化度、总硬度、pH、电导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各类水体矿化度为0.14~2.72 g·L-1, 平均矿化度为0.76±0.63 g·L-1, 不同水体存在显著差异性, 其大小顺序为: 井水>泉水>水库水>自来水>河水>水窖水; 各类水体平均总硬度为397.06±307.13 mg·L-1, 除水库水外, 其余水体均有不同程度超标现象, 其大小顺序为: 井水>河水>自来水>泉水>水窖水>水库水; 除钾离子外,其余阴阳离子在不同类型水体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性, 井水中各离子含量高于其他类型水体; 水体硝态氮、硫酸盐及氯化物含量在部分井水水样中有超标现象, 但平均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限额; 各类水体pH 与电导率在0.05 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 水窖水、河流水及自来水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 型为主, 井水以HCO3-Cl-Ca-Mg 型为主, 泉水以HCO3-Cl-Ca 型为主, 水库水以HCO3-Cl-SO4-Ca-Na 型为主。
抽穗扬花期高温对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RIL47结实率的影响
周浩, 胡文彬, 王作平, 彭克勤, 肖国樱
2011, 19(1): 69-74.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69
摘要(1652) PDF(1564)
摘要:
以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RIL47 的254 个株系为材料, 在抽穗扬花期于逆境气候鉴定室进行高温处理,并设自然常温对照, 研究了高温对RIL47 群体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自然条件下该群体结实率正常且呈正态分布; 而高温处理下RIL47 群体结实率极显著下降, 平均降幅达81.6%, 结实率下降绝对值符合正态分布。同时, 以热害指数为筛选指标, 从RIL47 中筛选出5 个耐高温株系(07H1619、1590、1521、1706、1608)和3个高温敏感株系(07H1751、1710、1719), 可用于水稻抗高温相关研究。
不同杂交水稻籽粒灌浆期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分析
黄锦文, 李忠, 陈军, 张志兴, 李奇松, 郑家团, 林文雄
2011, 19(1): 75-8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75
摘要(1557) PDF(2174)
摘要:
为明确超级杂交水稻高产形成的分子机理, 以超级杂交水稻“Ⅱ优航2 号”为试验材料, 杂交水稻“汕优63”为对照, 运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 比较分析了籽粒灌浆过程中两种不同“源”类型杂交水稻叶片蛋白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显示, 两种不同类型水稻叶片蛋白中共有22 个蛋白点出现显著差异表达, 其中有20 个蛋白功能得到鉴定。通过对差异蛋白功能及表达丰度的分析, 相对于“汕优63”,“Ⅱ优航2 号”在灌浆期光合代谢、抗逆反应、基因转录表达、细胞生长、能量代谢等生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较大优势,是其叶片在籽粒灌浆期“源”优势的主要体现。本研究从差异蛋白水平明确了航天超级杂交稻高产形成的“源”特征,丰富了籽粒灌浆的“源、库、流”理论, 为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桃光合性能杂种优势的秋季日变化特征
张斌斌, 姜卫兵, 韩键, 化香平, 谢智华, 马瑞娟
2011, 19(1): 82-86. doi: DOI:10.3724/SP.J.1011.year_id].082
摘要(1582) PDF(1428)
摘要:
以桃品种“吊枝白”和“霞晖5 号”及其杂交F1 代种苗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桃在秋季的光合性能杂种优势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净光合速率(Pn)午间表现正向杂种优势, 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全天基本表现负向杂种优势, 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全天基本表现正向杂种优势。相关性分析表明, 杂交F1 代种苗的PnTrPnGsTrGs 均呈正相关, 其中PnTr 之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 亲本的Pn 与T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GsPnWUE 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 影响PnTrWUE 杂种优势率的主要因素均为大气CO2 浓度(Ca)。
不同株型品种冬小麦NDVI 变化特征及产量分析
冯美臣, 杨武德
2011, 19(1): 87-9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87
摘要(2155) PDF(1746)
摘要:
冬小麦不同株型品种和灌溉类型是影响产量遥感估测的重要因素, 对二者的实时监测可以提高产量的估测精度。结合遥感数据(MODIS 数据)与非遥感数据(GPS 数据和外业调查资料), 研究了不同株型品种冬小麦在水、旱地条件下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的动态变化特征, 分析了不同生育时期NDVI 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冬小麦不同株型品种间NDVI 随生育时期的变化具有明显一致性, 呈“小-大-小”变化趋势; 拔节期至孕穗期不同株型品种冬小麦NDVI 差异显著, 披散型品种高于紧凑型品种, 该时期为准确识别冬小麦株型的最佳时期。水、旱地同一种株型的冬小麦品种在整个生育时期NDVI 均值差异较显著, 均表现为水地冬小麦高于旱地冬小麦, 尤以抽穗初期最为明显。水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NDVI 与产量相关性均以抽穗初期为最高, 但用抽穗初期和灌浆期NDVI 与产量的复合回归方程进行产量预测比用抽穗初期NDVI 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效果好, 旱地冬小麦尤为明显。
干旱-复水对酸枣相对含水量、保护酶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周自云, 梁宗锁, 李硕, 来威峰
2011, 19(1): 93-9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93
摘要(1661) PDF(1469)
摘要:
对干旱-复水条件下酸枣幼苗相对含水量(RWC)、组织含水量、耗水量、保护酶(SOD、POD、CAT)活性、细胞膜相对透性、蒸腾速率(Tr)、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进行测定, 研究干旱-复水对酸枣幼苗的生理影响。试验设4 个处理, 分别是1 次(Ⅰ)、2 次(Ⅱ)和3 次(Ⅲ)干旱-复水周期和对照(CK)。结果表明: 复水后, 酸枣幼苗的RWC 随时间推移呈先下降后稳定的变化趋势, 且在复水后第3 d 及以后RWC 随干旱-复水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耗水量在复水当天达最高值, 组织含水量在大量耗水后(复水次日)出现最低值; 复水次日酸枣幼苗的保护酶随干旱-复水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而保护酶活性较低的处理细胞膜相对透性较高, 表明细胞膜受伤害较严重; 经1 次干旱-复水处理的酸枣幼苗在复水当天的TrPnGs 均为最低。试验证明酸枣幼苗能在反复的干旱-复水中建立对干旱逆境的抵御, 并且经多次干旱-复水处理的酸枣幼苗能在再一次复水后迅速恢复蒸腾和光合以减少干旱胁迫对自身的伤害。
钾对不同番茄线虫抗性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
胡玮, 李京召, 张淑香
2011, 19(1): 98-10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098
摘要(1641) PDF(1178)
摘要:
采用水培试验, 研究了不同K 水平(0、4.0 mmol·L-1、8.0 mmol·L-1、16.0 mmol·L-1)对易感线虫品种“早熟2 号”(HS)、抗线虫品种“06h-42”(HR)、普通品种“中杂102”(CK) 3 个番茄品种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0~8.0 mmol·L-1 K 浓度范围内, 随着K 浓度的升高, 番茄体内的SOD、POD、CAT 活性及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 MDA 含量显著下降, 但过量的K(16.0 mmol·L-1)则会降低HR 体内的SOD、POD、CAT 活性和类黄酮含量, 增加其MDA 含量。对于不同番茄品种而言, HR 的SOD、POD、CAT 活性及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CK 和HS, MDA 含量显著低于CK 和HS。通过交互作用显著性检验发现, K 有利于番茄体内保护性酶活性的提高, 在HR 中较CK 和HS 更为显著。
种子引发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杨小环, 马金虎, 郭数进, 李新基, 李盛
2011, 19(1): 103-10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03
摘要(2113) PDF(1594)
摘要:
以“Tx623A”ד89-363”(Sb1, 耐盐性较弱)和“黑30A”ד大粒早”(Sb2, 耐盐性较强)2 个高粱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 利用100 mmol·L-1?NaCl 溶液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采用营养液沙培试验, 设4 个NaCl 浓度(0、50 mmol·L-1、100 mmol·L-1和150 mmol·L-1)模拟盐胁迫, 研究种子引发处理对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盐胁迫强度增加, 无论经引发处理还是未经引发处理2 个高粱杂交组合种子的出苗时间均明显延迟, 出苗率和成苗率下降, 幼苗生长受到抑制, 物质积累减少。同等盐胁迫强度下,引发处理与未引发处理相比, 种子出苗时间缩短, 出苗率和成苗率提高, 幼苗地上部分干、鲜重和地下部分干、鲜重增加, 光合色素含量升高, Na+/K+值显著降低。由此得出, 种子引发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盐胁迫下高粱种子萌发, 减轻盐胁迫对幼苗的伤害, 促进幼苗生长, 提高耐盐性; 耐盐性不同的品种引发效果存在差异, 对耐盐性较弱的品种引发效果更好。
西藏芥菜型油菜性状演化与分支分类研究
王建林, 次仁央金, 大次卓嘎, 王忠红
2011, 19(1): 110-11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10
摘要(1765) PDF(971)
摘要:
为明确西藏芥菜型油菜的性状演化与分支分类问题, 本文以67 份西藏芥菜型油菜为试验对象, 52 个形态学性状为依据, 白花菜科植物醉蝶花为外类群, 应用最大同步法, 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芥菜型油菜的基生叶、伸长茎叶、薹茎叶和花器的性状, 均既有同期演化的, 也有非同期演化的, 有各自独特的演化规则; 西藏芥菜型油菜明显分为野生种和栽培种2 大类群, 无论是野生类群还是栽培类群中, 往往是来自于同一地区或气候相似区的材料聚在一起。表明西藏芥菜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形态演化上的相似性与其原产地的地理、气候背景密切相关。
连作栽培对当归光合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王惠珍, 张新慧, 李应东, 张恩和
2011, 19(1): 120-123.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20
摘要(1438) PDF(1371)
摘要:
利用CI-310 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 测定正茬(连作0 年)、迎茬(隔年连作)、重茬(连作2 年)3 种种植方式下当归叶片的光合参数, 研究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3 种种植方式下当归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 浓度(Ci)的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 12:00 时存在明显“午休”现象, 但不同茬口PnTrGsCi 高峰和低谷出现的时刻和值不同; 根据PnCiGs 的变化方向, 推测当归叶片的光合“午休”受气孔因素影响; 重茬和迎茬极显著(P<0.01)降低当归叶片叶绿素含量; 正茬种植方式下当归叶片PnGsCiTr 的日均值均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高于重茬。由此得出, 连作栽培显著降低当归叶片的叶绿素含量、GsCiPnTr, 进而影响产量形成。
邻羟基苯甲酸对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化感效应
杨梅, 曹光球, 黄燕华, 林思祖
2011, 19(1): 124-12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24
摘要(1494) PDF(1210)
摘要:
以筛选的自毒物质忍耐型(01 号)和自毒物质敏感型(02 号)杉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 采用胁迫试验分析邻羟基苯甲酸对2 个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内源激素含量的化感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邻羟基苯甲酸对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ABA 含量表现为促进效应, 其中对01 号杉木无性系的促进效应大于02 号; 邻羟基苯甲酸对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IAA、GA3 含量表现为抑制效应, 胁迫后期邻羟基苯甲酸对02 号无性系GA3 含量的抑制效应较01 号强, 2 个无性系间IAA 含量的抑制效应差异不明显; 邻羟基苯甲酸对不同化感型杉木无性系ZR 含量的化感效应表现为胁迫第20 d 达到抑制效应高峰期, 随后抑制作用下降, 邻羟基苯甲酸对02 号无性系ZR 含量的抑制效应强于01 号无性系。
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对入侵地4 种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
万欢欢, 刘万学, 万方浩
2011, 19(1): 130-134.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30
摘要(2401) PDF(1848)
摘要:
为了明确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对入侵地草本植物的化感作用, 研究了不同浓度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水提液对入侵地草本植物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辣子草和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同时结合土培试验研究了叶片凋落物在入侵地土壤中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除多年生黑麦草外, 水提液对其他3 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均产生了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 且水提液的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强; 低浓度水提液对紫花苜蓿和辣子草的幼苗生长存在显著化感促进作用, 高浓度的水提液对除多年生黑麦草外的其他3 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存在显著化感抑制作用, 水提液对多年生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土壤中按照50 g·kg-1的比例添加叶片凋落物后, 显著抑制了白三叶的生长, 而添加活性炭后, 白三叶的单株生物量相对于未添加活性炭的处理增加71.25%, 进一步证实叶片凋落物在土壤中的化感抑制作用。这说明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可能通过其叶片凋落物在入侵地土壤中降解, 释放化感物质, 抑制伴生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为自身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实现其成功入侵和扩张。
铜和维生素A 及其互作效应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古少鹏, 郑明学, 李宝钧, 张春善, 申红星
2011, 19(1): 135-140.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35
摘要(1341) PDF(1162)
摘要:
采用4×2(铜×维生素A)完全随机试验设计, 研究了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铜(0 mg·kg-1、8 mg·kg-1、150 mg·kg-1、225 mg·kg-1)和维生素A(1 500 IU·kg-1、5 000 IU·kg-1)对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0~4 周龄和5~7 周龄)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铜为8 mg·kg-1 时, 肉鸡生长前期(0~4 周龄)可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肉鸡脾脏活化T 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抗体效价, 生长后期(5~7 周龄)可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提高脾脏、胸腺、盲肠扁桃体活化T 淋巴细胞百分率和外周血液中活化T、B 淋巴细胞百分率; 整个试验期添加高铜(150 mg·kg-1、225 mg·kg-1)时, 活化T、B 淋巴细胞百分率均不同程度下降。添加维生素A 5 000 IU·kg-1 时, 肉鸡生长前期可显著(P<0.05)提高其外周血液中活化T 淋巴细胞百分率, 生长后期可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提高脾脏、盲肠扁桃体活化T 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抗体效价。铜和维生素A 互作效应对肉鸡生长前期的活化T、B 淋巴细胞百分率和血清抗体效价影响不显著, 对生长后期的外周血液、胸腺、盲肠扁桃体活化T 淋巴细胞百分率影响显著(P<0.05), 以8 mg·kg-1 铜× 5 000 IU·kg-1 维生素A 处理最高; 以上结果提示铜和维生素A 对肉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
甘薯长喙壳侵染对甘薯块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余磊, 高玲玲, 郭建伟, 陈小龙, 李秀芬, 黄琼, 陈海如
2011, 19(1): 141-145. doi: DOI:10.3724/SP.J.1011.year_id].0141
摘要(1654) PDF(1711)
摘要:
以易感黑斑病甘薯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 分别接种分离自石榴、甘薯和芋头的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研究其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 非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石榴的甘薯长喙壳(CQS2)和分离自芋头的甘薯长喙壳(YP1)]和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甘薯的甘薯长喙壳(SP1)]接种的甘薯块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有升高,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始终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非亲和性菌株和亲和性菌株接种的甘薯块根MDA 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在接种25 h 时MDA 含量明显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接种SP1 的处理在接种后期(50 h)的MDA 含量降至与对照相当水平。由此表明: 不同寄主的甘薯长喙壳侵染甘薯块根后, 非亲和性接种菌株(CQS2 和YP1)比亲和性接种菌株(SP1)能增强POD、SOD和CAT 酶活性及诱导较多的MDA, 从而增强病原菌侵染的抗性。
三峡库区消落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源解析
叶琛, 李思悦, 张全发
2011, 19(1): 146-14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46
摘要(1685) PDF(1413)
摘要:
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研究库区水陆交错带消落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解析其来源,对水库的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 对三峡库区消落区175 m 水位蓄水前12 个采样区表层68 个土样的土壤重金属Cu、Pb、Zn、Cd、Hg、As 和Cr 污染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整个研究区不受Cr 污染, 研究区70%以上面积不受Pb、Cu 和Zn 污染; 研究区As 污染最严重, 其次为Cd 和Hg。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这7 种重金属来源进行解析的结果表明, 库区消落区土壤重金属源可分为2 大类别:“自然因子”类别元素(Cr、Pb、Cu 和Zn)和“工业污染因子”类别元素(Hg、As 和Cd)。消落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源解析可为消落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黄粉虫幼虫对城市污泥重金属的积累作用
高红莉, 张硌, 李洪涛, 周文宗
2011, 19(1): 150-154.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50
摘要(1720) PDF(1219)
摘要:
室内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4 因素多水平试验, 研究了温度、城市污泥和麦麸配比、饲养密度、幼虫体重对黄粉虫幼虫生长速度、死亡率以及幼虫重金属含量变化的影响, 探讨黄粉虫幼虫在城市污泥中的生长状况和对城市污泥重金属的积累作用。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升高, 幼虫生长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 饲养密度、污泥和麦麸配比对黄粉虫幼虫生长率、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15 ℃、密度为0.2 g·cm-2、污泥/麸皮为1∶2、幼虫体重为85.4±5.9 mg 时, 幼虫对Cu、Se、Hg 的积累作用较显著; 15 ℃、密度为0.4 g·cm-2、污泥/麸皮为1∶0、幼虫体重为85.4±5.9 mg 时, 黄粉虫幼虫对Cd 的积累能力显著; 20 ℃、密度为0.4 g·cm-2、污泥/麸皮为1∶0、幼虫体重为34.9±4.9 mg 时, Zn 的积累系数较大; 黄粉虫幼虫对Cu、Cd、Se、Hg 和Zn 等重金属元素有很强的积累作用。
应用数字图像进行小麦氮素营养诊断中图像分析方法的研究
李红军, 张立周, 陈曦鸣, 张玉铭, 程一松, 胡春胜
2011, 19(1): 155-15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55
摘要(1520) PDF(1622)
摘要:
简便、快速、经济地诊断作物氮素营养状况是实施氮肥用量调控的关键。利用数码相机对作物冠层进行拍照, 通过图像处理软件获得作物色彩参数, 根据色彩参数与作物氮素营养状况的关系可以对其氮素丰缺进行诊断。针对作物数字图像色彩参数的获取方法, 结合小麦多水平氮肥试验, 采用遥感软件PCI Geomatics的非监督分类功能, 将小麦图像分为土壤、反光叶面和不反光叶面, 与Adobe Photoshop 软件普通图像处理方法对照, 比较分析了小麦图像不同类别叶片的8 种色彩参数与SPAD 值及植株全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返青期小麦反光叶面的G/R 与R/(R+G+B)色彩参数能较好地反映小麦的氮素营养状况; 拔节期不反光叶面和反光叶面的R/(R+G+B)色彩参数与植株全氮相关性较好。利用普通图像处理软件获得色彩参数的方法有待改进, 图像分类后能够提高其色彩参数对作物氮素营养诊断的准确性。
我国农作区资源节约农作压力空间分布研究
王婧, 逄焕成, 任天志, 李玉义, 赵永敢
2011, 19(1): 160-16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60
摘要(1390) PDF(1289)
摘要:
资源节约型农作制是进行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农作制度, 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突破资源短缺这一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为明确我国主要农作区的资源特点和节约压力, 选择农业水、耕地、化肥3 种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 根据目前各农作区3 种资源的数量、消耗率、粮食产量水平等指标, 初步计算了各区节水压力、节地压力与节肥压力, 并据此初步推导出各区资源节约农作制的综合压力指数, 研究了资源节约农作制压力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 我国绝大多数农作区资源节约型农作制压力处于中度以下, 东部各农作区大于西部各农作区, 南方各农作区大于北方各农作区; 节水重点区主要是北方的东北区、黄淮海区、西北区和北部低中高原区, 节地重点区主要是东南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地区和华南区, 节肥重点区主要是四川盆地、华南区和江南区。
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评价思路与方法——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
商彦蕊, 陈佳飞, 张瑞清, 李敏, 周芬芬, 商慧莲
2011, 19(1): 167-17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67
摘要(1487) PDF(1233)
摘要:
本文回顾了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研究进展, 探讨了灌溉农区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性基本问题, 提出了其恢复性评价思路与框架, 建立了综合指数评价模型, 并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或年际尺度上, 自然降水偏少对全市旱情有显著影响, 但并不决定最终灾情。旱灾严重程度和系统恢复能力还受到农业资源环境基础、旱灾应对能力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持续超采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的中部平原地带的县市, 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指数较高; 缺水、人均耕地资源不足且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地丘陵地区各县市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指数较低; 在深层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漏斗扩展的东部地区, 取水能力强,经济承受力较高的县市, 农业旱灾系统恢复指数较高, 经济落后的县, 恢复指数最低。在生长季或年际尺度上,虽然以水资源持续超采进行灌溉, 全市旱灾总体恢复能力在提高, 但因其忽视了区域水平衡和生态稳定性,所以不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橡胶种植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徐杰峰, 王小文, 王乐力, 王伯铎, 林积泉, 宋超山
2011, 19(1): 172-180. doi: DOI:10.3724/SP.J.1011.2011.00172
摘要(2335) PDF(1922)
摘要:
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以我国橡胶种植为例, 把橡胶种植生命周期划分为原料、农资化、橡胶种植、运输等4 个阶段, 考虑了全球变暖(GWP)、环境酸化(AP)、水体富营养化(EP)、光化学烟雾形成(POCP)、人体健康损害(HTP)、不可更新资源消耗(ADP)等6 类潜在影响, 对得到1 kg 橡胶(以干胶计)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我国橡胶种植的各类影响排序为AP>EP>GWP>HTP>POCP>ADP, 其影响指数分别为1.76E-12、4.31E-13、1.37E-13、1.96E-15、9.69E-18、4.88E-19, 单一环境影响指数为4.32E-13。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施肥有效率是控制整个橡胶种植潜在影响大小的关键, 其在有效降低上游直接生产能耗及其相应排放和下游损失量的基础上, 可有效降低我国橡胶种植的潜在环境影响。
新疆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及其用水效率评价
苏芮, 陈亚宁, 张燕, 李卫红, 冷超
2011, 19(1): 181-186. doi: 10.3724/SP.J.1011.2011.0181
摘要(1475) PDF(1293)
摘要:
水足迹模型是评估人类消费结构对水资源影响的有效方法。结合1995~2007 年的统计资料, 运用水足迹模型, 对新疆城乡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进行综合评价, 并引入水文和社会水资源稀缺度、集约利用度等指标, 考察城乡居民用水效率。结果表明: 1995~2007 年间新疆全社会总水资源足迹呈现上升趋势, 从1995 年的108.95×108 m3 上升到2007 年的158.40×108 m3, 增幅达45.4%; 城镇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比农村居民高0.69, 说明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居民消费品分布逐步分散化, 饮食结构单一化在逐步改善; 水资源集约利用度从1995 年的7.58 上升到2007 年的22.22, 水资源利用效率有较明显提高。
中国从“红色革命”到“黑色革命”再到“绿色革命”的百年三大跨越
张正斌, 王大生, 陈兆波, 孙传范, 徐萍
2011, 19(1): 187-19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87
摘要(1886) PDF(1835)
摘要:
中国现代革命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分为3 个阶段: 第1 阶段是“红色革命”, 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2 阶段是以发展工业革命为代表的“黑色革命”, 从1949 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到2000 年中国基本进入小康初级阶段; 第3 阶段是2000~2010 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绿色革命”。中国在不到100 年内实现了从“红色革命”到“黑色革命”再到“绿色革命”的三大跨越。中国未来必须走以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绿色制造和绿色农业为主的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革命”之路, 才能保障生态环境改善和食品安全并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东北农业现代化战略高峰论坛成果专栏
气候变化与东北地区粮食新增
张正斌, 陈兆波, 孙传范, 徐萍
2011, 19(1): 193-19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193
摘要(1843) PDF(1267)
摘要:
气候变暖为东北地区粮食新增潜能带来机遇与挑战。东北地区气温升高, 无霜期延长, 作物生产潜力提高, 作物栽培区域北移和扩大,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加上东北地区现代农业高度发达, 成为我国粮食新增潜力最大的地区。但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部分地区有干旱趋势, 为东北粮食新增带来不利影响。针对东北地区粮食外运困难, 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薄弱, 农业增收困难等问题, 提出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发展的战略, 即巩固提高粮食总产, 稳定发展粮食出口, 加快粮食调运, 快速发展粮食加工, 促进粮食转化, 变粮食生产基地为粮食加工转化基地, 变粮食主产区为农业经济发达地区。
东北地区农业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应对措施
谢立勇, 李艳, 林淼
2011, 19(1): 197-201. doi: 10.3724/SP.J.1011.2011.0197
摘要(1897) PDF(1424)
摘要:
气候变化在东北地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并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用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实施保护性耕作、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加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应对效果。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针对这两个重点领域从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综合调控水源和完善监测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浅谈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有效途径
刘长江
2011, 19(1): 202-204. doi: 10.3724/SP.J.1011.2011.0202
摘要(1559) PDF(1299)
摘要:
本文概述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产业化战略的特征、目标及意义, 并在分析东北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了实现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及产业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相应对策。东北农业应立足于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立足于巩固国家优质商品粮储备基地的重要地位,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规划和组织农业产业化, 将东北农业产业化纳入区域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实施“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在实施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应坚持社会公正性、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科技与教育为本的原则和策略, 并发挥地方政府在可持续农业产业化战略中的保驾护航作用。
双山基地新型精准农业“可视化管理”初步实践与展望
梁启章, 齐清文, 梁迅
2011, 19(1): 205-210.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05
摘要(1565) PDF(1154)
摘要:
“可视化管理”(VM)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 本研究中首次将其应用于双山基地机械化作业管理。本文基于大型拖拉机作业特点, 重点讨论了实施精准农业中的可视化管理方法。首先介绍了可视化管理的功能, 并对双山基地的精准农业可视化管理平台构成进行了简要说明。该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提供了卫星与航空遥感、近地面视频监测、土壤测定、小型气象站等手段及时获取作物长势、肥力、水分、病虫害、草害、成熟度以及天气等信息, 采用可视化管理方法支持施肥与其他田间管理的决策; 同时建设了综合性农业数据库, 研发了可视化机械作业进程管理与计划自动编制软件。该平台集成了3S、视频监测、互联网等软件技术。已经完成的演示系统曾经在2010 年举办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东北农业现代化高峰论坛”上展示介绍, 获得了到会农业专家与领导的好评。
海伦市资源演化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刘志强, 潘相文, 金剑, 陈渊, 李兆林
2011, 19(1): 211-21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11
摘要(1952) PDF(1507)
摘要: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例, 运用1980 年、1995 年和200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对20年间海伦市土地利用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理论与方法, 分析了海伦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1980~2000 年间, 海伦市的耕地、城镇用地、交通用地呈增加趋势, 而林地、草地及湿地则呈减少趋势。区域生态效应(生态服务价值)随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耕地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最高, 为43.67%(2000 年); 其次是湿地和林地, 分别为26.32%和14.96%(2000 年);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对生态效应的贡献率为负值。1980~2000 年间海伦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功能在食物生产功能方面明显增强, 而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处理、土壤形成、侵蚀控制、原材料利用和娱乐文化等方面有所下降, 说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整体生态效应的下降。
综合评述
作物缺水补偿节水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周磊, 甘毅, 欧晓彬, 王根轩
2011, 19(1): 217-225. doi: 10.3724/SP.J.1011.2011.0217
摘要(1918) PDF(2702)
摘要:
作物缺水补偿节水理论及其技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农业应用潜力, 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然而作物适度胁迫缺水产生补偿节水效应的分子生理机制却仍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在系统总结近年来的相关进展基础上, 对引起作物适度缺水反弹补偿节水的分子生理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索。作物在发生水分胁迫和复水后, 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生长、渗透调节、蒸腾速率、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以及蛋白质活性、生化代谢、分子和基因调节等方面都有相关适应变化。水分亏缺补偿存在阈值范围, 如果控制适当, 在一定水分亏缺强度范围内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并使作物不减产甚至增产。这种缺水补偿节水技术如能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可有效节约水资源, 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和粮食安全。
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 L.)重金属耐性机理研究进展
孙涛, 张玉秀, 柴团耀
2011, 19(1): 226-234.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26
摘要(2140) PDF(3288)
摘要:
印度芥菜可富集/忍耐Cd、Zn 等多种重金属, 是研究植物修复技术的一种模式植物。高浓度的重金属离子会改变植物的基因表达、细胞形态、细胞结构, 最终使植物生长受抑, 甚至死亡。印度芥菜高效的抗氧化系统、损伤修复系统以及对重金属的螯合、区域化可部分解除重金属的毒性, 缓解重金属离子的毒害作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印度芥菜中导入重金属耐性及运输相关基因可大幅度提高其重金属富集能力, 在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