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1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基于电磁感应的不同膜灌模式下棉田土壤盐分分布研究
李晓明, 杨劲松, 刘广明
2011, 19(2): 235-23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35
摘要(1607) PDF(1321)
摘要:
选择“1 膜1 管4 行”(114 模式)、“1 膜2 管4 行”(124 模式)以及覆膜漫灌3 种不同膜灌模式下典型棉田地块点位, 同时测定膜上宽行(W)、膜上窄行(N)以及膜间(I)3 个位置不同离地高度的大地表观电导率(ECa), 建立不同土层深度盐分含量解译模型, 研究不同膜灌方式下盐分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水平方向上, 0~10 cm土层, 114 模式下膜上窄行盐分含量高于宽行, 124 模式下膜上窄行盐分含量低于宽行,漫灌模式下膜上宽行和窄行盐分含量差异不大; 垂直方向上, 3 种模式下盐分均呈现一定的表聚趋势, 盐分最大值出现在10~20 cm 土层, 80 cm 以下土层土壤盐分含量趋于稳定。基于电磁感应建立的土壤剖面盐分解译模型具有良好精度, 方便快捷, 可实现不同膜灌方式下棉田土壤盐分分布的快速预测, 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耕作方式对长期免耕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孔凡磊, 张明园, 范士超, 张海林, 陈阜
2011, 19(2): 240-245.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40
摘要(1868) PDF(1550)
摘要:
以华北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为研究对象,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免耕、翻耕和旋耕)对长期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轮耕制度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长期免耕土壤进行耕作处理后SMBC 的时空分布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变化。不同耕作处理SMBC 含量在0~5 cm 和5~10 cm 土层变化明显, 小麦起身期含量最低, 收获期最高; 深层SMBC变化不明显。免耕处理SMBC 随土壤层次明显降低, 且各土壤层次SMBC 差异达显著(P<0.05)水平; 翻耕、旋耕处理0~5 cm 和5~10 cm 土层间SMBC 无明显差异, 其他层次间差异显著(P<0.05)。从生育期平均值看, 0~5 cm 土层免耕处理SMBC 含量较高, 翻耕和旋耕处理则分别比免耕降低6.7%、6.1%; 与免耕相比, 5~10 cm 土层SMBC 翻耕、旋耕处理分别增加30.2%和20.7%(P<0.01),10~20 cm 土层SMBC 翻耕、旋耕处理比免耕增加48.1%(P<0.01)和10.5%(P<0.05)。在冬小麦生育期内, 0~20 cm土层SMBC 稳定性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 20~30 cm 土层SMBC 稳定性表现为免耕>翻耕>旋耕。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及累积的影响
杨合法, 范聚芳, 梁丽娜, 杨玉宝, 牛灵安, 李季
2011, 19(2): 246-25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46
摘要(1639) PDF(1368)
摘要:
通过连续7 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日光温室生产中不同施肥模式(常规模式、无公害模式和有机模式)对土壤NO3--N 时空分布及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3 种施肥模式土壤剖面各层次NO3--N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年增加量顺序为常规施肥模式>无公害施肥模式>有机施肥模式。受氮素输入量(施肥)的影响, NO3--N 主要分布在0~40 cm 土层, 0~60 cm 土层NO3--N 含量总体呈作物生长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趋势; 与上层土壤相比, 100 cm 以下土层NO3--N 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200 cm 土体NO3--N 平均累积量有机施肥模式比无公害施肥模式低33.8%, 比常规施肥模式低45.9%; 无公害施肥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低18.3%。3 种施肥模式下, NO3--N 都有向2 m 以下土体淋洗的趋势。与施用化学肥料相比, 施用有机肥能明显降低土壤剖面NO3--N 含量, 控制其累积峰的下移, 但不合理施用有机肥也会产生NO3--N 淋洗而污染环境。
大气湿度与氮肥水平对冬小麦形态建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迪, 张佳宝, 张丛志, 黄平
2011, 19(2): 253-25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53
摘要(1693) PDF(1204)
摘要:
通过大型智能人工气候箱中的盆栽试验, 研究了35%RH、85%RH 两个大气湿度与0、150 mg·kg-1、300 mg·kg-1 3 个氮肥水平对冬小麦株高、分蘖数、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大气湿度能够增加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 但对冬小麦分蘖在不施氮和中施氮时表现出负效应; 大气湿度对冬小麦干物质量的影响取决于氮肥施用水平, 中施氮时, 高大气湿度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量并降低其根冠比; 高大气湿度可显著降低冬小麦水分消耗量, 中、高施氮水平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且施氮肥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
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褐潮土水稻生长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齐鑫, 韩成, 盛学斌, 刘建明
2011, 19(2): 258-264.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58
摘要(1840) PDF(1132)
摘要:
盆栽试验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4 g·盆-1、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8 g·盆-1、常规施肥+钾硅钙微孔矿物肥12 g·盆-1 5 个处理, 研究了自主研制的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对褐潮土水稻生长、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施肥相比, 加施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后土壤容重降低0.04 g·cm-3, 土壤孔隙度增加1.8%, 土壤有效硅、有效钾含量分别提高9.4~27.0 mg·kg-1 和10.6~39.7mg·kg-1, 土壤pH 提高0.1 个单位。在水稻生长方面, 加施矿物肥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 旗叶面积最高增加4.8 cm2, 有效穗数增加2.3~5.0 穗·盆-1, 千粒重提高0.1~1.9 g, 水稻平均增产幅度达13.6%。加施钾硅钙微孔矿物肥后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0.6%~7.5%、0.1%~1.5%和8.5%~13.5%。基于产量分析, 褐潮土钾硅钙微孔矿物肥的最佳施用量为4 g·盆-1(相当于450 kg·hm-2)。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汪军, 王德建, 张刚
2011, 19(2): 265-270.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65
摘要(1898) PDF(1675)
摘要:
秸秆还田与配施化肥是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获得较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的氮肥用量, 研究设计了秸秆全量(6 t·hm-2)还田条件下N0、N1、N2、N3 和N4 5 个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肥料N 用量分别为0、120 kg·hm-2、180 kg·hm-2、240 kg·hm-2、300 kg·hm-2)。两年试验结果表明: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产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2007 年、2008 年水稻最高产量分别为8 543 kg·hm-2、7 772 kg·hm-2, 施氮处理比无氮处理(N0)分别增产9.6%~19.4%、13.0%~17.8%; 当氮肥用量达300 kg·hm-2 时, 边际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结实率、千粒重、新增纯收益率以及边际成本报酬率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N0~N3), 其中2008 年上述各指标值分别为-4.5 kg·kg-1、3.0 kg·kg-1(N)、69.9%、25.1 g、0.91%、1.03 元·元-1。由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与氮肥用量拟合方程求得最大经济收益时的氮肥用量为218~223kg·hm-2, 水稻产量和经济收益分别为7 686~8 295 kg·hm-2 和7 413~8 607 元·hm-2。因此, 秸秆还田条件下合理配施氮肥, 不仅可以获得最佳经济收益, 还可以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闫翠萍, 裴雪霞, 王姣爱, 杨峰, 曹勇, 张晶, 党建友
2011, 19(2): 271-275.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71
摘要(2078) PDF(1379)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区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和化肥单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量相同时, 秸秆与氮肥配施越冬前和拔节期冬小麦总茎数和单株分蘖数低于化肥单施, 施氮量在75~225 kg·hm-2 时, 植株干重高于化肥单施; 孕穗期到成熟期植株干重、成穗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秸秆与氮肥配施处理高于化肥单施处理, 籽粒产量增加58.9~339.6kg·hm-2, 水分生产率提高0.026~0.083 kg·m-3。施氮量在75 kg·hm-2 时, 秸秆与氮肥配施的氮肥表观利用率低于化肥单施; 在150~300 kg·hm-2 时高于化肥单施。因此, 针对目前黄淮海麦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 秸秆还田前期生物争氮、后期供肥能力增强的特点, 秸秆连续还田后配施纯氮225 kg·hm-2, 可有效提高灌水和氮肥利用率, 实现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
施用控释复合肥对烤烟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马松, 许自成, 苏永士, 陈彦春, 汪孝国, 李志刚, 张楠
2011, 19(2): 276-27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76
摘要(1781) PDF(1218)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控释复合肥对烤烟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对照相比, 施用普通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均能显著提高烤烟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50~65 d)、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35~65 d), 降低类胡萝卜素(80 d)、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2- )产生速率; 同时也一定程度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 控释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 对烤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更明显。
菌剂与肥料配施对矿区复垦土壤白三叶草生长的影响
李建华, 郜春花, 卢朝东, 张强, 靳东升, 范继香
2011, 19(2): 280-284.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80
摘要(1657) PDF(1293)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矿区复垦土壤菌剂与肥料的不同配施对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inn)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双接种VA 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和根瘤菌(Rhizobium)能显著提高白三叶草根瘤数、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 根瘤数在有机肥双接种与无机肥双接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而根瘤鲜重和固氮酶活性差异显著; 肥料与各菌剂组合处理中, 有机肥双接种处理的白三叶草分枝数、干物质重最大; 在白三叶草生长40 d 和150 d 时, 双接种处理的叶片数均为各处理中最大值; 接种VA 菌根真菌、根瘤菌和双接种均可增加白三叶草根系的菌根侵染率和土壤孢子数, 总体表现为双接种处理>接种VA 菌根真菌>接种根瘤菌, 有机肥相应处理>无机肥相应处理>对照; 肥料与菌剂的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植物对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在矿区复垦土壤上有机肥与VA 菌根真菌和根瘤菌菌剂配施能显著促进白三叶草的生长, 是提高矿区复垦土壤植被恢复中比较适宜的组合方式。
加工番茄肥料运筹的动态知识模型
王冀川, 高山, 陈立平, 马富裕
2011, 19(2): 285-29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85
摘要(1898) PDF(1621)
摘要:
通过分析和提炼加工番茄养分需求和肥料管理的最新研究资料, 在综合考虑土壤理化性质、产量目标、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 根据养分平衡原理和养分需求规律, 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和时空适用性的加工番茄养分运筹动态知识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条件和产量目标下的氮磷钾养分需求总量及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分配比例。利用不同生态点、品种、土壤类型和产量目标等资料对养分运筹知识模型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用性。
不同灌溉处理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及转移的影响
苗文芳, 陈素英, 邵立威, 孙宏勇, 张喜英
2011, 19(2): 293-299. doi: 10.3724/SP.J.1011.2011.00293
摘要(1691) PDF(1345)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 研究了两个生长季夏玉米4 个不同水分处理(灌溉1 水、灌溉2 水、灌溉3 水、灌溉4 水)对其各个生育阶段氮素吸收、分配、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 拔节抽雄期灌水可以增加夏玉米茎叶的氮素积累量和氮分配比, 生育后期灌水各处理之间单株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 穗部的氮素积累75%来源于扬花后期氮素同化吸收, 25%来自营养器官茎叶的氮素转移, 说明灌浆至成熟期穗部氮素主要吸收利用土壤中的氮, 充足的水分可以保证营养器官积累更多的氮素, 但后期同化氮素比率随着灌水的增加而减小。因此, 灌浆至成熟期需要维持适中的水分条件, 在保证吸收利用土壤氮素的同时, 增加储存在茎叶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 从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干旱胁迫对河西走廊边缘绿洲甜高粱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解婷婷, 苏培玺
2011, 19(2): 300-304. doi: DOI:10.3724/SP.J.1011.year_id].0300
摘要(1595) PDF(1390)
摘要:
为研究能源作物甜高粱在干旱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生产力和水分利用状况, 在甘肃河西走廊边缘绿洲区, 对3 种土壤水分(正常水分、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条件下甜高粱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中度干旱胁迫下甜高粱茎秆和整个地上部生物产量最高, 其鲜重分别为77.3 t·hm-2 和101.1 t·hm-2, 干重分别为27.6 t·hm-2 和34.9 t·hm-2。3 种土壤水分条件下茎秆汁液锤度分别为21.9%(正常水分)、22.1%(中度干旱)和22.4%(重度干旱), 但差异不显著。中度干旱胁迫下甜高粱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为4.72 kg·m-3。说明适度的土壤水分亏缺, 不仅有利于甜高粱生产力和品质的提高, 而且更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结实期土壤水势对水稻籽粒品质及其粒间差异的影响
董明辉, 谢裕林, 刘晓斌, 吴翔宙, 赵步洪, 杨建昌
2011, 19(2): 305-31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05
摘要(1632) PDF(1377)
摘要:
为探讨结实期土壤水分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以中熟籼稻“扬稻6 号”和中熟粳稻“扬粳9538”为材料,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势(0 kPa、-15 kPa、-30 kPa、-45 kPa)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粒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籽粒品质有较大影响, 且影响程度因品种、粒位不同而异。与对照(0 kPa)相比, 土壤轻度胁迫(土壤水势在-15~-30 kPa 之间)籽粒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崩解值增加, 垩白度和消碱值降低; 不同粒位间比较, 土壤轻度胁迫对水稻穗上二次枝梗或同一枝梗上较迟开花籽粒的影响较大。随土壤水势进一步降低稻米品质变劣。在0 ~ -45 kPa 范围内, 随土壤水势的降低,粗蛋白含量和胶稠度增加。灌浆期土壤轻度落干(土壤水势在-15 ~-30 kPa)有利于稻米品质的改善。
不同矿化度咸水造墒灌溉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李科江, 马俊永, 曹彩云, 郑春莲, 张苍根, 牛英洁
2011, 19(2): 312-31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12
摘要(1717) PDF(1235)
摘要:
采用裂区设计, 灌溉量作为主处理, 灌溉水的矿化度作为副处理, 研究了播前不同灌溉量下不同矿化度咸水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棉花出苗时间和出苗率的影响差异较大, 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大, 棉花出苗速度变缓, 出苗率降低, 其中4 g·L-1 以下的咸水灌溉处理棉花出苗率在90%以上, 6 g·L-1 矿化度处理平均出苗率仍可达85%左右, 但出苗时间推迟。播种前咸水灌溉量以22.5~34.0 mm 为宜。灌溉水矿化度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前期大于后期, 前期大于4 g·L-1 矿化度处理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 后期大于6 g·L-1 矿化度处理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从产量上看, 棉花的咸水矿化度计算阈值为3.38 g·L-1, 即在矿化度小于3.38 g·L-1 时, 咸水灌溉的棉花产量与淡水灌溉产量差异不明显, 高于此矿化度阈值时, 棉花产量呈直线下降趋势; 但低于8 g·L-1 咸水灌溉的棉花产量均显著高于纯旱地的棉花产量。
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氮磷钾养分累积与转移的差异分析
周玲, 赵护兵, 王朝辉, 孟晓瑜, 王建伟, 陈辉林, 李小涵
2011, 19(2): 318-325.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18
摘要(2082) PDF(1351)
摘要:
以9 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产量水平冬小麦品种氮磷钾累积和转移的差异。结果表明: 高产冬小麦品种的花前氮累积量随养分投入水平提高而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中、低产品种, 具较高的花前氮累积量, 但其花前磷累积量无明显优势; 高产冬小麦品种花后能累积较多的氮磷, 但其氮磷转移量、转移率、转移氮磷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低于中、低产品种; 高产冬小麦品种花前钾累积量和钾转移量无明显优势, 但其籽粒对钾的保存能力较高, 花后钾损失较少。因此, 较高的花后氮磷累积量、较低的花后钾损失量是旱地冬小麦品种高产的重要原因。
超级稻“Ⅱ优航1 号”和“Ⅱ优航2 号”源、库、流特性分析
张志兴, 李忠, 陈军, 李奇松, 陈龙怀, 郑家团, 黄锦文, 林文雄
2011, 19(2): 326-330.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26
摘要(1814) PDF(1500)
摘要:
为了探讨超级稻高产机理, 选用2 个航天育种获得的超级杂交水稻组合“Ⅱ优航1 号”和“Ⅱ优航2号”, 以“汕优63”为对照, 对其源、库、流特性进行研究。2 个超级稻组合籽粒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 /Fm、Fv /Fo、qp)均显著大于对照(“汕优63”); 与对照组合相比, 2 个超级稻组合的弱势籽粒灌浆持续时间长, 灌浆充分, 且库容、填库能力和茎鞘物质运转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 较大的库容及较好的源、库协调性是超级稻超高产的生理基础。2 个超级稻组合之间, “Ⅱ优航2号”的茎鞘物质运转率以及填库能力大于“Ⅱ优航1 号”, 因此“Ⅱ优航2 号”的产量略高于“Ⅱ优航1 号”。
不同生态型化感冬小麦抽穗期的荧光动力学特性
左胜鹏, 叶良涛, 马永清
2011, 19(2): 331-33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31
摘要(1420) PDF(1624)
摘要:
以不同年代育成、具有一定化感作用的4 种生态型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在对其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用荧光淬灭技术研究了4 种生态型冬小麦抽穗期的荧光动力学特性, 并以马铃薯为受体探讨了不同生态型小麦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 随育成年代推移, 从“碧玛1 号”、“宁冬1 号”、“丰产3 号”到“小偃22号”, 除“宁冬1 号”外, 各品种单株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增大, 植株化感潜力增强, Fm'分别为0.19、0.17、0.21、0.22, F 分别为0.12、0.10、0.13、0.14, 因此可推测“碧玛1 号”、“丰产3 号”和“小偃22 号”化感潜力增强的内在生理机制之一是Fm'F 逐渐递增, 光合器官PSⅡ对光能的吸收、转化增强, 能耗降低;而“宁冬1 号”表现出的特殊变化可能与其地域适应性较差及生态特性有关。研究发现4 种生态型小麦抽穗期农学性状如株高、穗长、旗叶面积、小穗、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 荧光动力学参数如Fm'、F、Y(NO)、qP、qL 与化感潜力显著相关, 可作为冬小麦抽穗期化感潜力评价的参考指标。研究初步得出小麦的化感潜力由形态建成和内部生理生化基础所决定, 这可为作物化感潜力调控和化感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林药复合系统林下植物光合特性对生长光强的响应
吴统贵, 虞木奎, 孙海菁, 李会欣, 张翠, 成向荣
2011, 19(2): 338-34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38
摘要(1465) PDF(1228)
摘要:
以上海市松江不同郁闭度(低、中、高)生态公益林——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下种植的红茴香(Illicium henryi)和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cum)为研究对象, 并以香樟萌生苗为对照, 分析各植物光合特性在不同生长光强下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不同郁闭度下, 红茴香和大吴风草具有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AQE)、较低的光补偿点(LCP), 而香樟具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饱和点(LSP)。随着郁闭度的增加,各植物AQE 逐渐增加, 且不同郁闭度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香樟Pmax 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 红茴香和大吴风草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 香樟暗呼吸速率Rd 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而红茴香和大吴风草则表现为逐渐降低; 各植物的LCPLSP 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以适应弱光环境。可见, 香樟通过降低自身的LCPLSP 逐渐适应弱光环境, 但在高郁闭度下其光合作用仍然受到胁迫; 而红茴香和大吴风草则通过降低LCPLSP 和自身能量消耗来适应弱光环境, 且在中等郁闭度下具有最高的光合能力, 充分证明其阴生特性。
高原夏季胡萝卜肉质根膨大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
杨永岗, 张化生, 李亚莉, 郁继华
2011, 19(2): 342-34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42
摘要(1669) PDF(1314)
摘要:
以“新秀三红”、“岐山透心红”和“地方透心红”的肉质根为材料,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研究了高原夏季胡萝卜肉质根膨大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出苗35 d 后, 肉质根的日鲜重增长速率持续增高后又逐渐下降, 肉质根的库活性逐渐降低; 与正常肉质根相比, 抽薹肉质根的日鲜重增长速率较低, 干鲜重比值较高,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胡萝卜肉质根干重与GA3 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与IAA、IPA 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IAA 和GA4 含量与肉质根干鲜重比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IAA、GA4、ABA、GA3、IPA、DHZR 含量与肉质根的库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内源激素是通过调控肉质根的库活性来促进高原夏季胡萝卜肉质根的膨大。
花前光照亏缺对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东, 段留生, 谢华安, 李召虎, 黄庭旭
2011, 19(2): 347-35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47
摘要(1570) PDF(1195)
摘要:
以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 号”为试验材料, 大田条件下, 水稻拔节期~始穗期设置55%和85%两个遮光处理, 以全生育期自然光为对照, 对花前光照亏缺条件下水稻物质积累及生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花前光照亏缺极显著地降低了水稻产量, 遮光55%和85%处理的产量比自然光对照分别降低48.25%和70.54%, 产量降低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 但结实率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 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显著下降。花前光照亏缺抑制了花前物质的积累、运转率、对籽粒贡献率, 并随着强度增加, 受抑制程度加大。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随光照亏缺程度增加, 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和稻株伤流量受抑制程度增加, 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加大。光照亏缺引起了功能叶片光合性能、膜系统及根系活力等功能的全面弱化、紊乱、衰变, 并引起光合产物运输受阻, 降低了叶面积扩展速率, 总叶面积减少, 净同化率下降, 从而导致水稻光合生产能力的下降, 干物质生产量减少, 最终导致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La(NO3)3 对盐胁迫下黑麦草幼苗生长及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
刘建新, 王瑞娟, 王鑫, 李东波
2011, 19(2): 353-35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53
摘要(1468) PDF(1847)
摘要:
为探讨稀土元素镧(La)对牧草盐胁迫伤害的缓解作用,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叶面喷施20 mg·L-1La(NO3)3 对NaCl 胁迫下黑麦草幼苗生长及其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盐胁迫显著抑制黑麦草幼苗的生长, 提高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及丙二醛(MDA)、O2- 和H2O2 含量, 其作用随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增大呈先升后降趋势, 可溶性糖和Na+/K+比逐渐增大, 质膜H+-ATP 酶活性逐渐降低,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POD 同功酶数量表达增强。喷施La(NO3)3 处理可降低盐胁迫下黑麦草幼苗叶片的O2- 和H2O2 含量, 提高SOD、CAT、POD、APX 和质膜H+-ATP 酶的活性及POD 同功酶的表达, 使AsA、GSH、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幼苗生物量增加, Na+/K+比降低。表明La(NO3)3 可通过提高抗氧化系统的活性和积累渗透溶质减轻盐胁迫伤害, 从而提高黑麦草的耐盐性。
新疆伊犁荒漠草原恢复措施下植物群落生态位特征分析
张伟, 胡玉昆
2011, 19(2): 358-36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58
摘要(1581) PDF(1248)
摘要:
以禁牧2 年、休牧(每年5 月底至10 月初)、补播杂花苜蓿2 年3 种恢复措施及处于自由放牧状态下的荒漠草原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伊犁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 在对照、禁牧、休牧样地中, 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生态位宽度值最大, 分别为1.037、1.101 和1.070, 在补播样地中针茅(Stipa sp.)的生态位宽度值最大, 为0.798。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发生在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但最大的生态位重叠发生在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之间。在4 种样地中, 伊犁绢蒿角果藜(Ceratoidesarenarius)之间存在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和较大的生态位相似比例, 证明2 个种群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聂斌斌, 蔡强国, 张卓文, 李国强, 张文君
2011, 19(2): 363-37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63
摘要(1543) PDF(1635)
摘要:
不同区域植被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本文通过收集前人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的研究数据, 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闽清县和陕西省陕北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0~20 cm 表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两类区域土壤表层有机质和全氮在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过程中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的植被恢复初期, 人为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较大, 后期自然恢复影响更大;陕北地区植被恢复初期自然恢复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改善好于人为恢复, 之后二者差异不明显; 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在整个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累计增量和年平均增量都比陕北地区高。因此, 建议福建省长汀县和闽清县应先进行人为植被恢复, 然后进行自然恢复; 而陕北地区应先进行自然恢复,再人为恢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 这样可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 加快植被恢复。
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对3 种土壤改良剂的响应
姚远, 巫厚长, 司友斌
2011, 19(2): 372-37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72
摘要(1764) PDF(1310)
摘要:
试验研究了竹炭、凹凸棒石、木炭3 种土壤改良剂在吸附土壤污染物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时, 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3 种土壤改良剂均显著提高了蜘蛛类个体数量, 特别是优势种八斑球腹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的个体数量, 竹炭、凹凸棒石处理田八斑球腹蛛的个体数量为对照田的5 倍多,木炭处理田为对照田的4 倍多; 3 种土壤改良剂均显著降低了植食类昆虫的个体数量, 竹炭、凹凸棒石和木炭处理田的目标害虫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数量分别为对照田的15%、10%和20%; 3 种土壤改良剂均显著提高了蜘蛛类的优势度, 显著降低了植食昆虫类的优势度; 竹炭和凹凸棒石处理的第1 年可显著提高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第2 年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木炭处理的每年都显著提高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与复杂度, 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作物轮作对土壤中烟草青枯菌数量及发病的影响
方树民, 唐莉娜, 陈顺辉, 顾钢, 陈玉森
2011, 19(2): 377-38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77
摘要(1575) PDF(1535)
摘要:
为查明春烟换茬后青枯菌在土壤中的消长规律, 采用接种耐药性青枯菌的盆土种植烟草, 烟草枯死后种植不同轮作作物的方法, 研究不同作物对土壤中青枯菌数量及其越冬状况的影响。设茄子、大豆、花生、甘薯、大蒜、玉米、晚稻和双季稻8 个轮作物处理, 后作生长期间定期取样, 用含利福平的选择性培养基检测样品中的青枯菌数量。结果表明, 栽后第4 周起秋茄子和秋大豆根中皆测出青枯菌, 秋茄子根达106 cfu·g-1;晚稻和秋花生根只第2 周和第8 周测出带菌。秋茄子、秋大豆、秋花生和晚甘薯生长期间土壤皆测出青枯菌,数量先降后升至104~106 cfu·g-1; 晚稻和秋玉米土壤中青枯菌数量持续下降; 大蒜处理先测出带菌后未测到。冬季对水稻残桩青枯菌数量监测显示, 稻桩根和土壤中青枯菌数量先后出现峰值, 分别达1.00×105 cfu·g-1 和5.17×104 cfu·g-1; 发现病菌能在稻根变黑腐烂时增殖。翌年春季从茄子、大豆、花生和甘薯茬口土壤中测出遗留青枯菌数量皆达104 cfu·g-1, 玉米为103 cfu·g-1。烟草移栽后青枯病调查表明, 不同处理发病迟早取决于茬口土壤中菌源数量, 两者相关系数r 为0.908 9。不同茬口土壤发病轻重有显著差异, 茄子茬土发病最重,病情指数100, 大豆和大蒜茬土发病略重于花生、甘薯和玉米茬土; 晚稻茬土发病最轻, 病情指数16.7, 与茄子茬土相比发病期推迟20 d, 病情指数下降83.3%; 双季稻茬土未见发病, 证明烟稻轮作对青枯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的选择性研究
裴昌莹, 郑长英
2011, 19(2): 383-38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83
摘要(1954) PDF(1157)
摘要:
采用植株自由选择法和叶碟法研究了西花蓟马对不同蔬菜寄主及同一寄主不同部位叶片的选择性。结果表明, 西花蓟马成虫对7 种不同蔬菜寄主的选择趋性为西葫芦>茄子砧木>黄瓜>茄子>菜豆>辣椒>番茄,产卵选择性为西葫芦>茄子>菜豆>黄瓜>辣椒>茄子砧木=番茄。西花蓟马喜欢在辣椒、茄子和西葫芦相对幼嫩的上中部叶片产卵, 喜欢在番茄叶片中下部成熟叶片产卵, 而其在菜豆中部叶片的产卵量明显高于上部嫩叶和下部老叶。西花蓟马成虫在辣椒、茄子和菜豆上倾向于在嫩叶取食, 在番茄上喜欢在中下部叶片取食, 在西葫芦的中部叶片发现较多的西花蓟马成虫。
冰核细菌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幼果中果肉超微结构的影响
牛先前, 郑国华, 林秀香, 王美盛, 方树民
2011, 19(2): 388-393.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88
摘要(1877) PDF(1276)
摘要:
以“早钟6 号”枇杷幼果为试材, 采用人工降温的方法, 观察接种冰核细菌后, 果肉细胞超微结构在冻害胁迫下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 冰核细菌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冻害胁迫对枇杷果肉细胞壁、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破坏程度; 冰核细菌对叶绿体的破坏最明显, 其次是细胞壁、线粒体; 冰核细菌使叶绿体在-1 ℃发生胞内结冰导致细胞冻害, 而未感染冰核细菌的叶绿体则发生胞间结冰, 冻害类型不同; 与-1 ℃低温相比, -3 ℃低温条件下冰核细菌的破坏作用更强。表明冰核细菌的存在加重了低温对细胞的伤害。
多功能放线菌Act12 对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性及其鉴定
赵娟, 薛泉宏, 王玲娜, 段春梅, 薛磊, 毛宁
2011, 19(2): 394-398.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94
摘要(2344) PDF(1963)
摘要:
采用琼脂块法及抑菌试验, 研究了多功能放线菌Act12 对6 种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采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DNA 序列分析, 确定了Act12 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 Act12 对6 种供试土传病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 其中, 对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 oxysporum f. sp. niveum)的拮抗圈直径分别达到20.5 mm 和18.4 mm; 培养48 h, Act12 无菌发酵滤液对木贼镰刀菌的抑菌率达到83.2 %。菌株显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DNA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多功能放线菌Act12 为链霉菌属的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滇池周边大棚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特征
尹可锁, 张雪燕, 徐汉虹, 吴文伟, 代雪芳, 毛佳, 洪丽芳
2011, 19(2): 399-402. doi: 10.3724/SP.J.1011.2011.00399
摘要(1555) PDF(1330)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ECD)对滇池周边不同年限大棚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量进行了测定, 探讨其残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大棚种植年限对土壤中残留量影响显著, 种植年限长于10 年的大棚土壤中HCHs 和DDTs 的残留量显著高于年限短于10 年的大棚, DDTs 是有机氯农药(OCPs)的主要组成成分;短于10 年的大棚间, 土壤中HCHs 和DDTs 残留量差异不显著。(2)不同土层中, HCHs 残留量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而DDTs 在表层土壤(0~20 cm)中残留量显著高于下层。(3)从HCHs 和DDTs 的同系物组成来看, HCHs 以β-HCH 残留量最高, 部分样点中p,p′-DDT/(DDD+DDE)比值大于1。可判断HCHs 残留主要是过去施用的残留物, 而DDTs 仍有新的污染输入, 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沈阳地区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氮、磷的削减效果研究
阎丽凤, 石险峰, 于立忠, 苗永刚, 姚立平, 李莉
2011, 19(2): 403-408.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03
摘要(1775) PDF(1403)
摘要:
为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选取辽宁省沈阳市两条典型河流——浑河与蒲河为对象, 研究其滨水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氮、磷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 在6 种河岸植被带中, 人工林草地对氮的削减效果最好, 对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7%、36%和31%; 人工林地对磷的削减效果较好, 平均削减率为74%; 而人工林地对氮以及人工草地对磷的削减效果较差。随长度增加, 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基本呈增强趋势。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径流中氮、磷的削减各有优点。在对遭受污染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时, 应考虑环境污染特点和地表特征, 以充分发挥河岸植被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削减优势。
河北滨海盐碱区暗管改碱技术的降雨有效性评价
马凤娇, 谭莉梅, 刘慧涛, 于淑会, 刘宏娟, 元媛, 刘金铜
2011, 19(2): 409-414.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09
摘要(1781) PDF(1402)
摘要:
在河北滨海盐碱荒地和盐碱低产田开展暗管改碱技术面临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灌溉条件差的问题,降水资源的利用对于该区域暗管改碱技术实施效果的影响很大。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域, 对河北滨海盐碱区的降水特征及其对暗管改碱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当土壤含盐量<0.3%时, 年内次降水量可完全满足土壤初次淋洗脱盐过程需要; 当土壤盐分含量>0.3%但<0.5%时, 在较容易淋洗的土壤上, 暗管埋深合适时, 脱盐需要的次降水量仍可基本满足; 但当土壤含盐量达到0.5%左右时, 仅靠自然降水不能保证土壤脱盐需要。暗管埋设条件下, 雨季(6~9 月)降水量对大面积的轻度盐碱地淋洗脱盐效果非常显著; 但重度盐碱地却不能达到理想脱盐效果。从年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看, 研究区域降水量逐年降低的趋势比较明显, 干旱年份多于洪涝年份, 且旱情较为严重。因此未来推广实施暗管改碱工程时有必要考虑亏缺灌溉对自然降水淋盐的补充效果。
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适度规模研究
潘伟, 杨德刚, 杨莉, 肖艳秋, 王国刚, 唐宏
2011, 19(2): 415-420.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15
摘要(1799) PDF(1594)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建国以来新疆植棉业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探究其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特点,并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 构建植棉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模型, 揭示新疆植棉业发展的适度规模。研究结果表明: (1)1949 年以来, 新疆植棉规模不断扩大, 从1949 年的33.41×103 hm2 上升到2007 年的1 782.60×103 hm2, 且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 三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变化特点各异, 其中南疆棉区起主导作用; 按绿洲分类棉区中, 以塔里木盆地绿洲棉区和西北沿边绿洲棉区变化明显。(2)现有条件下, 整个新疆棉花种植经营适度规模以800×103~1 000×103 hm2 为最优, 600×103~800×103 hm2 次之,400×103~600×103 hm2 再次之, >1 000×103 hm2 最差。该规模标准可作为制定新疆植棉业发展、安排植棉业经济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依据。
太行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综合评价
刘晓敏, 张喜英, 王慧军
2011, 19(2): 421-428.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21
摘要(1584) PDF(1181)
摘要:
太行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是解决当地水资源危机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重要途径。在前期以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形成的种植节水品种、秸秆覆盖、调亏灌溉、生育期优化及株行距优化等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的基础上, 集成了常规模式(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综合节水模式(拔节水+开花水)、模式A(拔节水)和模式B(底墒水)等4 种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模式。本研究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法对4 种节水模式从生产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4 种节水模式的得分排序为综合节水模式>模式A>模式B>对照(常规模式), 因此小麦玉米综合节水模式综合效益最优。从4种节水模式的投入产出看, 综合节水模式肥料投入最低, 投入产出比、纯收益、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利用效率最高。小麦玉米节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应该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意识, 利用多种手段, 促进农户采用小麦玉米节水技术优化模式。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肖玉, 谢高地, 安凯, 刘春兰, 陈操操
2011, 19(2): 429-435.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29
摘要(2099) PDF(1323)
摘要:
本研究于2006 年和2007 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田间试验基础上, 评价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农田的初级产品生产、气体调节、土壤有机质累积、水调节和氮素转化等5 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表明,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农田初级产品量包括籽粒产量5.04~5.71 t·hm-2·a-1(小麦)和6.69~8.24t·hm-2·a-1(玉米), 秸秆量8.58~9.72 t·hm-2·a-1(小麦)和6.97~8.58 t·hm-2·a-1 (玉米); 农田气体调节包括释放O2 24.99~28.64 t·hm-2·a-1, 固定CO2 34.23~39.22 t·hm-2·a-1, 排放N2O 0.72~1.13 kg·hm-2·a-1, 吸收CH4 3.39~5.70 kg·hm-2·a-1; 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累积量为1.13~2.39 t·hm-2·a-1; 水资源消耗量为2 890~3 830 m3·hm-2·a-1; 农田土壤氮素几乎都处于亏缺状态, 变化范围为-107.73~5.33 kg(N)·hm-2·a-1, 不施氮肥农田亏缺较多。综合评价发现, 小麦-玉米农田提供生态服务的经济价值为5.48~6.25 万元·hm-2·a-1, 是粮食生产价值的3 倍左右。氮肥施用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产生福利的影响较为复杂, 这主要是由于施加氮肥明显增加了氮素转化功能导致的经济损失, 而同时可能会增加初级产品生产、气体调节中作物固定CO2 和释放O2 功能的经济价值。尽管目前有关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研究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产生的正效应, 但仍有必要对农田产生的负效应做出评价, 以便客观看待农田生态系统价值, 正确认识农田生态系统对人类福利的影响。
高压线电磁场强度对大孔径闪烁仪观测的影响
杨凡, 张玉翠, 齐永青, 胡文清, BridgetR.Scanlon, 沈彦俊
2011, 19(2): 436-440.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36
摘要(2112) PDF(1525)
摘要:
大孔径闪烁仪(Large Aperture Scintillometer, LAS)是测量水平距离上250~4 500 m 地表能量平衡和水热通量的仪器。在其红外波传输的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以及下垫面属性的影响。鉴于外界条件的复杂性, 还会受到树木的阻挡以及高压线电磁场辐射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2009 年8 月~2010 年3 月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LAS 观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研究了高压输电线电磁场对LAS 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LAS 红外光路径距高压线过近时对测定的感热通量HLAS 影响较大, 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通过计算提出了避免高压输电线电磁场干扰LAS 观测信号的安全安装距离应是保证高压输电线电磁场强度小于4.05 μT 的距离。结果可为开展同类观测试验提供参考。
有机农业发展的低碳机理分析
刘月仙, 吴文良, 蔡新颜
2011, 19(2): 441-44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41
摘要(1926) PDF(1483)
摘要: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农业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CO2、N2O 和CH4)的产生和排放出发, 探讨有机农业在生产减排和土壤固碳方面的机理。研究发现相对于常规农作而言, 有机农业在减排和固碳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和潜力; 然而, 从长期来看, 通过土壤固碳减少大气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是无限制的, 到一定程度后会达到一个平衡。因此, 更多的有效固碳途径和管理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 从低碳理念出发, 强调中国加强有机农业环境效益研究的必要性。
综合评述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进展
刘中良, 宇万太
2011, 19(2): 447-455.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47
摘要(5482) PDF(5832)
摘要:
增加土壤有机碳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缓解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等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土壤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是不可分割的, 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 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胶结物质。本文在综合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 阐述了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依存关系, 影响团聚体固碳的几大因素, 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机制以及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团聚体内有机碳的研究方法,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环境因素对植物导水率影响的研究综述
杨启良, 张富仓, 刘小刚, 张楠, 戈振扬
2011, 19(2): 456-461.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56
摘要(2254) PDF(2368)
摘要:
植物的导水率表示单位压力梯度植物传导水分的通量, 是根系吸收及传导水分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生态指标。植物导水率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明显变化。本文重点概述了包括根区土壤水分、养分、盐分、温度和灌溉方式等外在因素对植物导水率影响的研究进展。深入阐明不同环境因素下的植物导水率, 不仅可充实SPAC 系统水分传输理论, 而且有助于明确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和高效用水的潜力。
氮足迹研究进展
秦树平, 胡春胜, 张玉铭, 王玉英, 董文旭, 李晓欣
2011, 19(2): 462-467.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62
摘要(2219) PDF(2251)
摘要:
自19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由于氮肥施用、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带入全球生态系统的活性氮逐年增加。这些流入生态系统的活性氮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硝态氮污染、平流层臭氧层破坏等。氮足迹模型是在全球活性氮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氮足迹研究在定量评价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活性氮排放的影响, 调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减少活性氮危害等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近年来, 氮足迹的研究日益受到西方各国科学家的关注, 其中已有少量相关研究发表。相比较而言, 国内科学界对氮足迹研究的关注还不多, 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氮足迹研究的文献资料。本文综述了氮足迹的概念、研究意义、主要模型方法、国外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热点。并指出氮足迹计算模型的改进与发展、主要活性氮在氮足迹计算中的权重以及活性氮污染严重区域或国家的氮足迹评价将是未来氮足迹研究的热点。
城市污泥农用的环境效应及控制标准的发展现状
李琼, 华珞, 徐兴华, 韦东普, 马义兵
2011, 19(2): 468-476.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68
摘要(3006) PDF(3319)
摘要:
由于城市污泥中富含植物生长所需要营养元素和有机质, 城市污泥农用已成为污泥资源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十几年来, 国内外在污泥重金属的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在污泥-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并取得显著进展。同时, 污泥中有机污染物质和病原体的环境效应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我国, 污泥农用的环境风险评价的长期性、系统性和田间数据验证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合理制定或修改污泥农用标准积累有效的科学数据和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城市污泥的理化性质、污泥农用环境效应以及我国污泥农用标准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并对污泥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我国污泥农用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分子标记技术在黑麦研究中的应用
尹冬冬, 安调过, 李立会, 许红星
2011, 19(2): 477-483. doi: 10.3724/SP.J.1011.2011.00477
摘要(1699) PDF(1780)
摘要:
黑麦( L.)作为小麦的近缘植物, 是改良小麦抗病性、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重要基因源。分子标记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极具价值的一种研究工具已被广泛用于黑麦研究。本文论述了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在黑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有益基因定位和黑麦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分析了该技术在黑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