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第21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综合评述
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分析
陈素英, 张喜英, 孙宏勇, 邵立威
2013, 21(5): 519-525.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19
摘要(1540) PDF(2174)
摘要:
秸秆覆盖是减少农田棵间蒸发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中, 秸秆资源非常丰富, 随着机械化作业的发展, 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技术在同类地区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但夏玉米秸秆覆盖冬小麦后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 造成了冬小麦不增产或减产, 限制了该项技术的推广。秸秆覆盖造成冬小麦穗数的降低是冬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大部分研究表明秸秆覆盖小麦地表后, 使根区土壤温度白天最高温度低于不覆盖处理, 夜间的最低温度高于不覆盖处理, 土壤温度的日较差减小。秸秆覆盖下根区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小麦生长发育滞后和产量降低的主导因素。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冬小麦减产原因, 为实现两熟区冬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潘剑玲, 代万安, 尚占环, 郭瑞英
2013, 21(5): 526-535.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26
摘要(2376) PDF(3340)
摘要:
秸秆还田作为全球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 对维持农田肥力, 减少化肥使用, 提高陆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来改善农田生产环境, 获得高农业生产能力。有效的秸秆还田能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 刺激微生物活性, 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矿化的秸秆组分能促进土壤氮循环和矿化, 提高氮素有效性。秸秆还田能够促使集约化高氮输入的农田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 减少氮素淋洗损失, 改善土壤结构板结和连作障碍等现象。目前我国农田秸秆还田率不足50%, 与欧美国家高达90%多的秸秆还田率相比, 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强我国秸秆还田率能够逐渐改变我国耕地土壤存在的有机质含量和品质下降、氮素损失严重等现象。目前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秸秆还田对有机质及氮素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并结合长期监测试验, 以及多种秸秆还田技术进行比较研究, 发展适合当地秸秆还田模式, 促进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研究报告
减量施肥对湖垸旱地作物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段然, 汤月丰, 文炯, 吴翠霞, 彭长城, 白玲玉, 曾希柏
2013, 21(5): 536-543.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36
摘要(1976) PDF(1243)
摘要:
为探明洞庭湖区旱地生产中的氮磷盈余问题, 利用在该区域连续两年的玉米 油菜轮作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常规施肥[玉米: 400 kg(N)·hm-2, 90 kg(P2O5)·hm-2, 135 kg(K2O)·hm-2; 油菜: 180 kg(N)·hm-2, 65 kg(P2O5)·hm-2, 60 kg(K2O)·hm-2]、常规施肥减氮15%、减氮30%、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常规施肥减磷20%共5个处理下, 玉米和油菜产量、氮磷肥利用率、氮磷径流损失量以及土壤氮磷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研究区域现有施肥水平下(常规施肥), 减量施肥对玉米和油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处理下玉米和油菜对氮磷养分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其中氮素利用率较常规施肥处理两年平均提高7.96%和4.89%、磷素利用率提高2.02%和2.56%; 同时, 减量施肥各处理下氮磷径流损失量与常规处理比较, 分别减少3.54%~29.36%和7.14%~35.71%; 试验期内, 减量施肥下土壤全量氮磷及硝态氮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根据本研究结果, 各施肥处理中, 以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处理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旱地作物合理施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施肥和行距配置对糯玉米群体冠层内微环境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余海兵, 王金顺, 任向东, 吴丽伟, 刘正
2013, 21(5): 544-551.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44
摘要(1389) PDF(1029)
摘要: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 以糯玉米"凤糯6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相同密度下, 不同施肥量(600 kg·hm-2、750 kg·hm-2、900 kg·hm-2, 基肥、追肥等量)和不同行距配置(50 cm、60 cm、70 cm和80 cm)对糯玉米群体冠层内温度、光照强度、相对湿度、CO2浓度、光温分布以及群体水分利用率、群体干物质积累和蒸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糯玉米群体冠层内微环境除了受灌浆时期、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影响, 还受行距和施肥量影响。行距70 cm时, 糯玉米群体冠层内平均温度最小; 行距为70 cm、施肥量600 kg·hm-2时, 灌浆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光照强度都表现出最大值, 分别为236.2 μmol·m2·s-1、275.3 μmol·m-2·s-1和285.4 μmol·m-2·s-1; 冠层相对湿度在行距70 cm、施肥量900 kg·hm-2时最大, 在灌浆3个时期最高相对湿度分别比最低值高41.99%、33.98%和36.11%; 灌浆初期CO2浓度最大值发生在行距80 cm、施肥量为600 kg·hm-2时, 为362.4 mg·m-3, 灌浆中期和后期最大值发生在行距70 cm、施肥量为600 kg·hm-2时, 为363.4 mg·m-3和385.7 mg·m-3。在行距70 cm、施肥量为900 kg·hm-2时, 灌浆3个时期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分别比最低值高14.75%、15.18%、14.46%; 干物质积累量和生长率最大, 分别为5 066.4 kg·hm-2和14.3 kg·hm-2·d-1、383.2 kg·hm-2和15.3 kg·hm-2·d-1以及 13 213.4 kg·hm-2和19.7 kg·hm-2·d-1。糯玉米蒸煮品质即感官品质、气味、风味、色泽、糯性、柔嫩性、皮厚薄等在行距70 cm、施肥量为900 kg·hm-2时最佳。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黄承建, 赵思毅, 王季春, 王龙昌, 赵勇, 廖采琴, 魏鑫, 郝艳睿, 蔡叶茂
2013, 21(5): 552-560.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52
摘要(1269) PDF(1078)
摘要:
以单作玉米为对照, 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套作行数比, 研究大田套作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套作显著降低了玉米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LAI); 比叶重(SLW)生育前期显著降低, 乳熟期与单作差异不显著; Chla、Chlb、Chla+Chlb套作3︰2行数比整个生育期显著低于单作, 套作2︰2行数比生育前期显著低于单作, 乳熟期差异不显著。2种行数比叶绿素a/b值拔节期套作低于单作, 吐丝期高于单作。与套作2︰2行数比相比, 套作3︰2行数比LAI苗期差异不显著, 生育后期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 Chla、Chlb、Chla+Chlb生育前期显著高于2︰2行数比, 乳熟期差异不显著; 叶绿素a/b值吐丝期和乳熟期显著低于套作2︰2行数比, 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 SLW整个生育期差异不显著。2种行数比玉米套作和单作PARPnGsTrWUE均随叶位的降低而降低。套作降低了玉米下位叶的PnGsTr, 提高了下位叶的Ci, 上位叶PnGsTrCi套作和单作差异不显著。上、下叶位的PAR套作均显著高于单作, 上、下叶位的WUE套作与单作差异均不显著。套作3︰2行数比上、下叶位PARGsTr均显著低于2︰2行数比; 2种行数比上位叶Pn相近, 下位叶Pn套作3︰2行数比显著低于2︰2行数比。下位叶Pn的降低套作 3︰2行数比受气孔因素限制, 套作2︰2行数比受非气孔因素限制。总之, 马铃薯/玉米套作改变了玉米的光合特性, 并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套作2︰2行数比和套作3︰2行数比土地当量比分别为0.88、1.24, 前者无套作优势, 在生产中不宜采用, 后者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 宜在生产中推广。
不同产量水平下花生功能叶片氮素代谢特征的研究
赵长星, 鲁成凯, 王信宏, 王月福, 王铭伦
2013, 21(5): 561-565.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61
摘要(1272) PDF(1012)
摘要:
大田栽培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下花生功能叶片中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重点阐述超高产水平下花生功能叶片氮素代谢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自花生初花期, 不同产量水平的功能叶片中, 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超高产与高产花生相比无明显差异, 但明显高于一般产量花生; 不同产量水平功能叶片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变化呈单峰曲线, 峰值出现在结荚期, 超高产花生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明显高于高产花生和一般产量花生, 而且在生育中后期活性下降速度慢; 功能叶片中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 但超高产花生明显高于高产和一般产量的花生; 超高产花生功能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明显高于高产花生和一般产量花生。研究认为, 超高产花生叶片氨的同化能力、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能力均明显高于高产花生和一般产量花生, 而且衰老缓慢, 功能期维持时间长。
自由空气中臭氧浓度升高对"武运粳21"稻米物性及食味品质的影响
宋琪玲, 齐义涛, 赵轶鹏, 王云霞, 李潘林, 朱建国, 王余龙, 杨连新
2013, 21(5): 566-571.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66
摘要(1338) PDF(1380)
摘要:
研究表明不断升高的地表臭氧浓度使作物生长受抑、产量下降, 但对作物品质的影响则不太清楚, 特别是食味品质。本文于2009年和2010年在江苏省江都市小纪镇依托自由空气中臭氧浓度增高(free air ozone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 O3-FACE)技术平台, 以本地主栽水稻品种"武运粳21"为供试材料, 设置大气背景臭氧浓度和高臭氧浓度(比大气背景臭氧浓度高50%)2个水平, 研究了地表臭氧浓度升高对粳稻物性和食味品质的影响。物性分析仪测定结果表明, 高浓度臭氧使熟米硬度平均增加13.6%, 达显著水平。食味计测定结果显示, 高浓度臭氧使稻米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和综合值分别下降0.8%(P>0.1)、6.2%(P<0.1)、2.6%(P<0.1)、5.1%(P<0.05)、4.3%(P<0.05), 使完整性增加2.0%(P<0.05)。不同年度间稻米物性和食味品质的差异较大, 但年度与臭氧间的交互作用未达显著水平。以上结果表明, 未来高浓度臭氧环境下生长的稻米蒸煮后将呈变硬趋势, 食味品质总体变劣。
低温对日光温室砂糖橘成花诱导及生理反应的影响
付崇毅, 刘杰才, 崔世茂, 包妍妍, 任杰, 郝春燕
2013, 21(5): 572-579.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72
摘要(1428) PDF(1289)
摘要:
为探索日光温室柑橘花芽进行形态分化的适宜升温时期, 以4年生枳砧砂糖橘幼树为试验材料, 采用离体培养方法, 研究日光温室砂糖橘对低温诱导的成花响应。结果表明: 15 ℃/10 ℃(昼12 h/夜12 h)低温处理720 h, 便能诱导砂糖橘离体茎段腋芽成花, 处理960 h后砂糖橘离体茎段腋芽成花率呈下降趋势, 而萌芽率急剧上升, 成花率与萌芽率呈负相关。日光温室砂糖橘秋梢11月初开始形成花芽, 整个冬季秋梢成花率呈升高趋势, 平均成花率表现为2月>1月>12月。5~20 ℃低温累计小时数达到1 309 h后, 成花率趋于稳定, 达到40.51%。有叶花/无叶花比值与<5 ℃低温累计小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砂糖橘成花率与枝条C/N呈正相关, 与脯氨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砂糖橘枝条C/N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对低温诱导砂糖橘成花表现出一种积极响应。因此, 在确定花芽萌发升温时间时, 枝条C/N和脯氨酸含量变化可以作为判定指标。
天山北坡林沿土壤养分含量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
穆叶赛尔·吐地,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姜逢清
2013, 21(5): 580-589.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80
摘要(1182) PDF(965)
摘要:
以天山北坡为研究区域, 采用野外调查与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5个土壤养分指标: 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总盐,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天山北坡3个区段(昭苏-特克斯、新源-巴音布鲁克、巴里坤-伊吾)林沿土壤不同层位(0~5 cm、5~20 cm、20~40 cm)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性。结果表明: 天山北坡西段(昭苏-特克斯、新源-巴音布鲁克)土壤养分含量比天山北坡东段(巴里坤-伊吾区域)高。3个区段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0~5 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均比5~20 cm、20~40 cm高; 5~20 cm土层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均比20~40 cm高; 总盐含量不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按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标准, 天山北坡3个区段土壤均属肥沃级。昭苏-特克斯区段、新源-巴音布鲁克区段0~5 cm、5~20 cm、20~40 cm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而巴里坤-伊吾区段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变化具有良好的独立性。天山北坡西段(昭苏-特克斯、新源-巴音布鲁克)植被类型较多, 植被覆盖度较高, 土壤较为肥沃, 大部分区域为夏牧场, 人类活动以放牧为主, 对该区段土壤要防止过度放牧所造成的植被退化与水土流失。天山北坡东段(巴里坤-伊吾)因土壤中砾石较多, 植被类型较少, 植被覆盖度较低, 人类活动包括放牧、林业种植与旅游, 与西段相比东段土壤的养分含量较低, 所以应以保持生境原貌为主, 避免人为扰动后的生境退化。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文效应
陈璟, 杨宁
2013, 21(5): 590-597.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90
摘要(1700) PDF(1295)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方法, 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层的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从裸露地、草坡、灌草、灌丛至乔灌恢复阶段, 土壤蓄水性与渗透性显著增加(P<0.05); (2)Horton入渗模型对各植被恢复阶段的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R2≥0.765), 有较好的适用性; (3)土壤理化性状、植被根系显著影响土壤的渗透性能, 植被根系提高土壤入渗性能的实质是: ≤1 mm细根可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4)基于主成分分析, 从裸露地、草坡、灌草、灌丛至乔灌恢复阶段, 土壤综合水文效应显著提高(P<0.05)。此研究结果将丰富该地区植物生态学与恢复生态学的内容, 并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战丽莉, 许艳丽, 张兴义, 裴希超, 赵刚, 王建华
2013, 21(5): 598-605. doi: 10.3724/SP.J.1011.2013.00598
摘要(1324) PDF(887)
摘要:
土壤螨类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指示生物之一。为探讨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类群数、群落结构以及垂直分布的影响, 试验选取位于东北黑土区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5种耕作方式(免耕耕作、少耕耕作、平翻耕作、组合耕作和旋耕耕作)试验区内土壤螨类为研究对象, 采用改良干漏斗(Modified Tullgren)法, 于2009年5月、6月和7月3个时期分离0~15 cm土层中的土壤螨类。结果表明: 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数量和类群数存在显著影响, 3个时期共捕获土壤螨类2 441只, 免耕耕作、少耕耕作、组合耕作、旋耕耕作和平翻耕作分别捕获土壤螨类366只、436只、553只、819只和267只, 分别隶属于13科、18科、13科、14科和11科。传统的旋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个体数量, 而保护性耕作中的少耕耕作具有最高的土壤螨类类群数。不同时期耕作方式对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影响不同, 5月除免耕耕作外其他4种耕作方式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垂直分布的表聚特征, 即0~5 cm土层中土壤螨类的数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层(5~10 cm, 10~15 cm), 其中组合耕作和少耕耕作在3个时期中均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表聚特征, 且少耕耕作较好地保持了土壤螨类的多样性。MGP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甲螨群落随季节的变化在组成上发生变化, 从最初的高等甲螨为优势类群转化为低等甲螨为优势类群, 免耕和少耕的这种趋势较其他耕作方式更为明显, 少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G型和O型, 而免耕耕作3个时期土壤甲螨的组成类型分别为P型、O型和G型。少耕和免耕两种保护耕作方式较其他耕作方式更有利于土壤螨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及多样性的保持, 有利于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
西芹鲜根浸提液作用后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的筛选
钱程, 云兴福, 高晓敏, 包妍妍, 张东东, 李杰, 王勇
2013, 21(5): 606-614. doi: 10.3724/SP.J.1011.2013.00606
摘要(1143) PDF(958)
摘要:
结合室内化感抑菌作用试验和温室人工接菌盆栽试验, 研究了西芹鲜根浸提液连续处理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及病菌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连续5代浸提液作用下, 50 mg·mL-1的西芹鲜根丙酮、乙醇浸提液与其对照相比, 显著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的生长, 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50 mg·mL-1的西芹鲜根蒸馏水浸提液处理只有在第3代培养过程中, 对菌落生长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 其他几代则既有抑制作用又有促进作用。温室人工接菌各代不同处理的黄瓜枯萎病菌进行菌株致病力测定, 并于1周开始发病后调查病情。结果显示, 连续5代继代培养后接种过程中, 西芹鲜根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处理较其对照致病力降低, 表现为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毒力的致弱作用; 且随继代培养代数的增加, 病菌的致病力表现为逐渐降低。继代培养至第5代时, 丙酮浸提液处理的致病力为0, 表现为致弱作用最强。试验通过西芹鲜根浸提液的连续处理筛选到了黄瓜枯萎病菌的弱毒菌株。
番茄枯萎病对植株维管束危害及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
闫敏, 庞金梅, 焦晓燕, 郭珺, 武爱莲
2013, 21(5): 615-620. doi: 10.3724/SP.J.1011.2013.00615
摘要(1207) PDF(882)
摘要:
为了在早期诊断和确定番茄枯萎病的发生, 本文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幼苗剪根接种不同浓度枯萎病菌后染病植株维管束受害程度和抗氧化系统的响应。试验设4个病原菌梯度处理, B1(104 cfu·mL-1)、B2(106 cfu·mL-1)、B3(107 cfu·mL-1)、B4(108 cfu·mL-1), 以不接病原菌为对照; 分别在接种病原菌后4 d、8 d、12 d、16 d、20 d测定维管束褐变情况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 在水培条件下, 接种病原菌16 d植株维管束出现褐变, 其受害程度随病原菌接种浓度提高而增大; 维管束中病原菌只在B4处理中有检出。番茄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随接种时间呈先降后升趋势, 12 d开始逐渐上升, 20 d达到最高, 各接菌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 且B4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缓慢下降, 12 d后回升, B4则急剧上升;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逐渐上升, 接菌16 d时达到高峰; 随接菌浓度的提高, 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均有所增加, 尤以接菌浓度为108 cfu·mL-1时3种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分别是未接菌植株的13.1倍、12.9倍和1.9倍; 而培养时间对番茄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 对照菌株CAT活性显著高于各接菌处理, 说明CAT活性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没有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 结合番茄茎的维管束褐变现象, 认为番茄叶片中MDA含量、POD和PPO活性可作为早期判断番茄是否感染枯萎病的重要指标。
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筛选及其酸碱调节能力研究
王得武, 姚拓, 杨巧丽, 齐国涛, 刘馨怡, 滚双宝
2013, 21(5): 621-627. doi: 10.3724/SP.J.1011.2013.00621
摘要(1240) PDF(1069)
摘要:
为获得能够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微生物群体, 以混合堆放牛粪、鸡粪的储粪池外围土样为材料, 采用限制培养技术筛选了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 并对该菌群在不同初始pH下的适应能力和纤维材料的分解能力及其耐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不同碳源(滤纸、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和小麦秸秆)制作不同初始pH(5.0~11.0)的培养基, 接种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后培养基pH均迅速向中性变化, 第3 d集中至8.0左右, 6 d后稳定至7.8~8.6; 7 d内滤纸、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和小麦秸秆失重率分别超过93.15%、50.53%、44.29%和42.60%; 以滤纸为惟一碳源、NaCl浓度2.0%的培养基接种, 7 d滤纸失重率达84.82%。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具有较强的适应及调节pH能力, 且能够高效分解木质纤维材料, 并具有一定的耐盐特性, 可见该菌群在酸碱土壤酸碱性改良领域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基于RS与GIS的生态用地评价——以辽宁省大洼县为例
王世东, 慎利, 王新闯
2013, 21(5): 628-637. doi: 10.3724/SP.J.1011.2013.00628
摘要(1400) PDF(1207)
摘要:
生态用地评价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特点和生态保护要求, 借助RS和GIS技术, 在建立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2个方面选取合适的生态用地评价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合理划分评价单元, 采用指数和法对辽宁省大洼县生态用地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大洼县生态用地划分为禁止开发生态用地、限制开发生态用地和可适当开发生态用地3个类别。其中, 禁止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14 695.97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7.13%; 限制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25 185.49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6.50%; 可适当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14 281.84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6.37%。这3种生态用地类型有其自身特点, 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地关系的改善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与科学依据。
利用普通数码相机估测松林叶面积指数与标准误
许章华, 刘健, 余坤勇, 龚从宏, 谢婉君, 唐梦雅, 赖日文, 李增禄
2013, 21(5): 638-644. doi: 10.3724/SP.J.1011.2013.00638
摘要(1219) PDF(827)
摘要:
叶面积指数(LAI)与叶面积指数标准误(SEL)是植被的重要结构变量, 可为森林经营管理、开展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提供数据参考。针对条件复杂区域LAISEL测定仪法应用的限制性, 提出利用数码相机拍摄松林林冠图像, 经特征指数2G B计算图像叶覆盖度(用Cover表示)与叶覆盖度标准差(用Cover SD表示)两个指标, 构建LAI-CoverSEL-Cover SD关系模型, 实现松林LAISEL的估测。利用福建省13个县(市)65组数据对该方法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CoverLAICover SDSEL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可以用LAI 3.095 5Cover=0.192 6e3.0955cover 准确估测松林 LAI, 用 SEL = 1.105 9Cover SD ? 0.067 4 估测 SEL,, 两模型的R2分别为0.613 5、0.493 5, 估测精度达0.894 6、0.798 5。由此可见, 利用普通数码相机估测松林LAISEL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可将该方法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