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第22卷  第11期

显示方式:
综合评述
植物内生菌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武佳蕊, 王宏伟, 谢星光, 戴传超
2014, 22(11): 1259-1266. doi: 10.13930/j.cnki.cjea.140737
摘要(1429) PDF(2037)
摘要:
土壤微生物区系是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 其结构的稳定性对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本文重点综述了植物内生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 调节机制及潜在应用, 指出了植物内生菌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一些植物内生菌不仅对植物生长有益, 还可以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 主要表现在对土壤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这可能是内生菌在土壤中和植物体内引发的多种效应的综合。植物内生菌可以在土壤中作为腐生菌与土壤微生物存在生态位竞争, 通过产生某些抗菌活性物质和有机酸影响土壤微生物生长, 通过降解复杂有机物如木质素、酚类化感物质等调节微生物区系, 并吸收和转运重金属降低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危害等等。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研究报告
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真菌的影响
王轶, 李季, 曹志平, 杨合法
2014, 22(11): 1267-1273. doi: 10.13930/j.cnki.cjea.140315
摘要(1376) PDF(1569)
摘要:
不合理施肥所引发的土壤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土壤真菌作为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 研究施肥措施对真菌群落的影响对促进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有20年历史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 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对长期定位施肥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以及时间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包括EM堆肥(EM)、传统堆肥(OF)、化肥(CF)和不施肥(CK)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在0~20 cm土层, 施肥处理对土壤真菌多样性有显著影响,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2.64~3.53, Simpson集中性指数为0.03~0.08; EM和OF处理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CF和CK;在3月、6月和10月, EM和OF处理与CF和CK处理相比, 有较高的真菌多样性;Simpson集中性指数最高的是3月的CK处理, 最低的是10月的EM和OF 处理。冗余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pH、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等对真菌影响显著。因此, 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相比可以提高土壤真菌多样性, 改变其群落结构; 与化肥处理相比, 施用EM堆肥, 不仅可以保持土壤可持续利用性, 同时改善0~20 cm土层土壤真菌的生存环境; 3种施肥处理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程度由强到弱: EM>OF>CF。
氮肥和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吴科生, 宋尚有, 李隆, 孙建好, 赵建华
2014, 22(11): 1274-1280. doi: 10.13930/j.cnki.cjea.140805
摘要(1421) PDF(1369)
摘要:
豌豆/玉米间作是河西绿洲灌区面积最大的间作模式, 也是当地重要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 2011年和2012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进行了豌豆/玉米间作大田试验, 研究不同施氮量下, 豌豆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作物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旨在为河西绿洲灌区豌豆/玉米间作体系节肥、高产的氮肥用量和接菌增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对豌豆产量影响不显著。接种根瘤菌后单作豌豆比不接菌处理两年平均增产12.7%, 间作豌豆产量比单作两年平均增产61.1%, 间作豌豆接种根瘤菌比不接菌两年平均增产4.8%。单作豌豆以施氮量75 kg(N)·hm-2接菌处理的产量最高, 达到2 735 kg·hm-2; 而且在此施氮量下接菌比不接菌两年平均增产达22.8%。施用氮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显著, 施氮量在300 kg(N)·hm-2时单作玉米产量为14 394 kg·hm-2, 间作比单作两年平均增产61.8%; 间作豌豆带接菌较不接菌玉米两年平均增产3.3%。土地当量比在不同施氮量和接种根瘤菌的条件下都大于1。豌豆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 最大值为不施氮的12.9 kg·mm-1·hm-2; 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以施氮量300 kg(N)·hm-2处理为最高, 达25.0 kg·mm-1·hm-2。综上所述, 在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中, 玉米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施氮量为300 kg(N)·hm-2, 豌豆高产高效的施氮量为75 kg(N)·hm-2。在大田生产中,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和玉米增产作用明显。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不同生态区果园苹果生产的影响
路永莉, 白凤华, 杨宪龙, 李茹, 高义民, 同延安
2014, 22(11): 1281-1288. doi: 10.13930/j.cnki.cjea.140293
摘要(1398) PDF(1229)
摘要:
为探究水肥一体化技术对陕西省不同生态区苹果生产的影响, 分别选取渭北旱塬区和关中平原区典型'红富士'苹果园, 研究了相同肥料用量的NPK传统施肥[NPK(C)]、NPK水肥[NPK(F)]和肥料用量减半的NPK水肥[1/2NPK(F)]对苹果产量、品质、肥料利用效率、果实养分吸收和果园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因不同生态区环境条件和果园自身土壤和肥力等存在差异,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苹果生产的影响也不同。渭北旱塬区果园, 与NPK(C)相比, NPK(F)处理苹果增产13.0%, 果实硬度增加10.6%, 糖酸比提高19.1%, 化肥偏生产力(PFP)由18.2 kg·kg-1提高至36.3 kg·kg-1, 果实N、P和K养分吸收量分别增加36.0%、75.3%和44.8%; 1/2NPK(F)处理对苹果生产的影响基本不显著。关中平原区果园, 与NPK(C)相比, 1/2NPK(F)使苹果增产26.2%, 糖酸比提高16.9%, PFP从27.2 kg·kg-1提高至68.7 kg·kg-1, 果实N、P和K养分吸收量分别增加41.8%、98.9%和58.9%; 然而, NPK(F)处理苹果仅增产14.1%, 果实养分吸收无显著增加, 品质亦无明显改善。经济收益方面, 在相同肥料用量下, 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使渭北旱塬区和关中平原区果园分别增收1.55万元·hm-2和3.65万元·hm-2; 当肥料用量减半时, 收益增加分别为0.21万元·hm-2和7.28万元·hm-2。总体而言, 在陕西渭北旱塬区和关中平原区果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均能显著提高苹果产量和改善品质, 但其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实践中需因地制宜, 根据果园实际情况, 采用适宜的水肥用量以求达到高产、高效和优质的目标。
茶园套种牧草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基本肥力的影响
黄东风, 王利民, 李卫华, 邱孝煊, 罗涛, 翁伯琦
2014, 22(11): 1289-1293. doi: 10.13930/j.cnki.cjea.140538
摘要(1250) PDF(1148)
摘要:
我国关于茶园生草和低层套(间)种研究起步很晚且报道甚少, 有必要深入研究适宜我国茶园推广应用的低层茶草套(间)种模式。通过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 以不套种任何牧草处理为对照, 研究了3种不同牧草[百喜草(Paspalum natatu)、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平托花生(Arachis pintoi)]套种模式对茶青和鲜草产量及其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3种不同牧草套种模式比对照提高茶青产量6.48%~20.26%, 并收获鲜草产量1 352~4 023 kg·hm-2·a-1; 3年来逐年减少茶园表土流失厚度幅度分别为25.0%~30.6%、33.3%~38.9%和53.3%~60.0%, 并提高茶园土壤pH 9.64%~11.76%、有机质8.23%~76.13%、全氮13.59%~245.63%、全磷3.41%~ 210.51%、全钾1.37%~9.65%、碱解氮69.63%~109.33%和速效磷11.40%~34.20%; 其中, 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平托花生处理对提高茶叶产量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 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川中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闫建梅, 何联君, 何丙辉, 田太强
2014, 22(11): 1294-1300. doi: 10.13930/j.cnki.cjea.140556
摘要(1096) PDF(1175)
摘要:
探讨川中丘陵区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的影响, 可为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室内分析, 研究了5种不同小流域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微团聚体粒径组成、分形维数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①该区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以0.01~0.05 mm粒径为优势粒径, 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达28.63%和28.04%; 0.001~0.005 mm粒径为次优势粒径, 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量分别达25.90%和26.33%; 各土层不同治理模式下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②该区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643~2.717, 不同治理模式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水保林<甜橙林<核桃林<裸地<坡改梯<坡减缓的规律, 分形维数与各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呈线性关系。③相关性分析表明, 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与速效钾、全钾呈正相关, 与土壤总孔隙、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维数能较好地反映川中丘陵区土壤的理化结构, 是表征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 林地是该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治理选择的最优模式。
毛乌素沙地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研究
包含, 侯立柱, 沈建根, 郑涵, 张馨
2014, 22(11): 1301-1309. doi: 10.13930/j.cnki.cjea.140222
摘要(1233) PDF(1397)
摘要:
毛乌素沙地农业种植以春玉米为主,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研究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原位试验为主, 通过对地下水、土壤含水率、土水势、灌溉降雨、蒸腾蒸发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 对毛乌素沙地春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与土壤水之间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 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 各深度土壤含水率与地下水埋深之间均呈显著相关, 其中40~60 cm深处相关性最大, 相关系数大于0.8; 地下水位的下降降低了土壤含水率稳定层的位置, 削弱了上下层土壤之间的水力联系, 不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 玉米需水量增加和地下水位下降均会导致土壤含水率在垂向剖面上的不规律变化增强。通过对土壤含水率和土水势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 在玉米从苗期至蜡熟期的生长过程中, 土壤水分动态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过程, 并且20 cm深土层是春玉米的主要吸水层, 30~40 cm是相对干燥层, 由于田间灌溉在春玉米发生水分胁迫时进行, 因此可利用30 cm和40 cm深土层含水率判断玉米是否需要灌溉。受春玉米生理作用影响, 当10 cm深处土水势值下降到低于?0.18 bar时会出现根系提水现象。本研究结果可以为毛乌素沙地地区的农田水分利用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的土壤抗蚀性综合评价
吴丽丽, 张仁陟, 康立军
2014, 22(11): 1310-1317. doi: 10.13930/j.cnki.cjea.140343
摘要(1536) PDF(1204)
摘要:
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生物埂为研究对象,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桑树埂、花椒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狗尾草为主)埂模式下的土壤抗蚀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1)生物埂能有效增加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 改良土壤结构, 且木本埂(桑树埂和花椒埂)改良效果更好。2)在评价生物埂土壤抗蚀性的四大类指标当中, 变异程度最大的是水稳性团粒类指标, 变异范围为46.84%~22.81%, 平均变异达31.10%; 其次为微团聚体类指标, 变异范围为41.08%~20.55%, 平均变异达30.97%; 变异程度最小的为有机质, 平均变异17.11%。3)通过主成分分析, 13个用于表征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指标可优化为>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分散率、水稳性指数和<0.001 mm的黏粒含量4个指标。4)4种坡耕地生物埂模式下土壤抗蚀性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花椒埂>桑树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 抗蚀性强弱表现为花椒埂>桑树埂>紫花苜蓿埂>自然生草埂。研究结果可为完善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下土壤抗蚀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性土壤抗蚀性评价及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针阔树种人工林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赵昕, 张万军, 沈会涛, 艾治频, 廉诗启, 刘长柏
2014, 22(11): 1318-1325. doi: 10.13930/j.cnki.cjea.140458
摘要(1259) PDF(1359)
摘要:
了解地表凋落物呼吸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针阔树种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本文在京津风沙源地区选择林龄为10年的油松、杨树人工林, 设置去除凋落物(no litter, NL)、覆盖凋落物(cover litter, CL)和自然状态(control, C)3种处理, 利用Li-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土壤呼吸速率以及地表5 cm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进行观测。结果表明: 1)凋落物的去除与覆盖显著改变土壤呼吸速率(P<0.05), 油松、杨树人工林3种处理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μmol m-2 s-1)分别为2.28、2.81、2.55和2.13、2.62、2.32, 均为CL>C>NL(P<0.05); 2)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产生地表凋落物贡献的季节性差异, 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R2=0.54~0.88, P<0.05), 但与地表5 cm土壤湿度不存在相关关系, 油松和杨树CL、NL、C 3种处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值分别为1.97、1.90、2.25和2.79、2.61、2.93, 大小趋势均为NLP<0.05); 3)油松林、杨树林地表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分别为20.78%、20.75%, 二者相差不大。本研究可为京津风沙源地区针阔树种人工林演替初期土壤呼吸组分研究、碳汇功能估算提供参考。
低温对早稻幼穗分化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孙擎, 杨再强, 高丽娜, 殷剑敏, 王学林, 李伶俐
2014, 22(11): 1326-1333. doi: 10.13930/j.cnki.cjea.140520
摘要(1470) PDF(1538)
摘要:
为了探讨低温("小满寒")对早稻幼穗分化期水稻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本研究以30 ℃/ 25 ℃为对照, 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试验, 研究低温(22 ℃/17 ℃)下水稻叶片的生理生化变化特征, 并分析其与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 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 水稻光合色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并在处理后4 d达最大值。水稻光响应曲线的最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及光能初始利用效率均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 而光补偿点则呈上升趋势。在荧光参数方面, 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及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则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于处理6 d达最大值。叶片SOD活性、POD活性、MDA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而CAT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另外, 水稻产量、穗长、结实率、成穗率及千粒重等均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少。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各个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 依次为每穗实粒>穗长>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数>千粒重>CAT活性, 且其关联度均大于1。CAT活性、光能初始利用效率、光饱和点、ETR、Fv/Fm及叶绿素a/叶绿素b等生理生化指标也与产量关联度较高, 可作为低温影响下产量评价与估算的指标。
磷胁迫下蔗糖对水稻苗期根适应性和磷酸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苏军, 张武君, 杜琳, 宋亚娜, 付艳萍
2014, 22(11): 1334-1340. doi: 10.13930/j.cnki.cjea.131137
摘要(1758) PDF(1150)
摘要:
磷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中最重要的必须元素之一。尽管土壤中磷资源很丰富, 但大部分磷是以植物不能吸收利用的固定态和有机态存在, 特别是以酸性土壤为主的南方稻田, 水稻缺磷现象非常严重。理解和掌握水稻对低磷的适应机制有助于利用分子手段培育磷高效利用水稻品种。为阐明蔗糖提高水稻耐低磷的机制, 本研究对水稻幼苗进行不同磷、糖处理, 分析水稻幼苗在不同磷糖配比培养基中的根系结构、无机磷、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并利用定量RT-PCR技术分析水稻磷酸转运蛋白基因(OsPT)和酸性磷酸酶基因(OsSAP1)的表达。试验设2个磷浓度: 无磷和85 mg·L-1 KH2PO4, 2个蔗糖浓度: 无糖和3%蔗糖, 正交设计。结果表明, 在低磷胁迫时添加蔗糖, 能使水稻幼苗的根总长度、总根数、根冠比显著增加, 根分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 但水稻体内的磷酸转运酶活性提高。11个与磷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磷酸转运酶的表达发生了改变, 其中根优势表达的4个基因OsPT2OsPT3OsPT4OsPT6对磷、糖的影响最为敏感, 暗示了蔗糖是通过调节磷转运蛋白维持磷的吸收和平衡。增加根系的蔗糖分配能够提高水稻幼苗对磷胁迫的耐受性。
脱落酸通过影响生长素合成及分布抑制拟南芥主根伸长
袁冰剑, 张森磊, 曹萌萌, 王志娟, 李霞
2014, 22(11): 1341-1347. doi: 10.13930/j.cnki.cjea.140240
摘要(1471) PDF(2162)
摘要:
脱落酸(ABA)在介导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 但ABA抑制根伸长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拟南芥为材料, 通过研究ABA对拟南芥根伸长的影响以及ABA受体突变体根发育表型的鉴定, 探讨ABA抑制植物主根的机制。研究发现: ABA能够抑制主根生长及伸长, 并且经典受体PYR1/PRL介导了ABA抑制根伸长的过程; ABA能够改变细胞周期蛋白CycB1;1::GUS表达模式, 并影响根中生长素分布和响应。结果表明, ABA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在根部的分布和剂量, 进而影响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 从而抑制根伸长。
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抑草效果与化感潜力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徐高峰, 申时才, 张付斗, 张玉华
2014, 22(11): 1348-1356. doi: 10.13930/j.cnki.cjea.140535
摘要(1321) PDF(1239)
摘要:
明确化感潜力和农艺性状对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及其后代抑草效果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对发掘与利用野生种质资源的化感基因培育水稻化感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亚洲栽培稻'RD23'及其杂交F1代(RD23 × O. longistaminata)和F2代单株分离群体为材料,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温室盆栽试验相结合方法, 研究化感潜力和农艺性状对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抑制稗草的影响, 并探讨三者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室内生物测定为强化感潜力的水稻材料在盆栽条件下对稗草的密度防效、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并非总强于弱化感和无化感作用的水稻材料, 但在根际距离0~3 cm时, 强化感潜力水稻材料对伴生稗草的抑制效应显著强于弱化感潜力和无化感作用的水稻材料。不论供试材料化感潜力强弱, 当根际距离大于3 cm时, 株型高大、分蘖强的供试水稻材料在盆栽条件下对稗草的密度防效、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均显著强于株型矮小、分蘖少的材料。供试水稻材料在不同苗龄对稗草的抑制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 苗龄60 d的供试材料在根际距离0~3 cm范围内对伴生稗草的密度防效均小于苗龄30 d的对应处理组, 但对伴生稗草的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则大于苗龄30 d对应处理组; 之后随着距离的增加, 除根际距离在3~6 cm的密度防效外, 其他均无显著差异。在根际距离0~3 cm时, 供试材料的化感综合效应指数(SE)与对伴生稗草的密度防效、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显著相关, 但随根际距离的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小; 株高和分蘖数与稗草的密度防效不相关, 与生物量防效和株高抑制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 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田间抑草效果与化感潜力、苗龄、株高和分蘖数等因素相关, 在根际距离0~3 cm时, 化感作用在苗龄30 d的强化感潜力水稻材料的抑草效应中起主要作用。
看麦娘叶片对化感小麦根水提液的生理响应
邱秋金, 李圆萍, 王微, 陈珊, 肖清铁, 郑新宇, 王经源, 林瑞余, 林文雄
2014, 22(11): 1357-1363. doi: 10.13930/j.cnki.cjea.140470
摘要(1590) PDF(1195)
摘要: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的生理机制, 选择强化感小麦'115/青海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 通过添加浓度为0.2%、0.5%和1.0%的小麦根水提液进行水培试验3周后, 测定了各处理看麦娘的鲜重, 分析叶片中叶绿素(SPAD值)、可溶蛋白、MDA、类黄酮、总酚的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结果表明, 水提液处理显著抑制了看麦娘的生长, 抑制率在不同处理浓度及小麦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弱化感小麦。在处理浓度范围内, 不同小麦根水提液的抑制率大小依次为'115/青海麦'(24.7%~ 74.3%)>'92L89'(15.7%~71.6%)>'抗10103'(13.8%~61.4%); 0.2%、1.0%和5.0%水提液处理的抑制率大小依次为13.8%~24.7%、41.7%~66.4%和61.4%~74.2%。看麦娘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处理浓度增大显著降低, 可溶蛋白含量, SOD、POD、CAT活性, MDA、类黄酮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大显著升高, 强化感小麦对看麦娘的生理刺激作用高于弱化感小麦。1.0%'115/青海麦'及5.0%各小麦水提液处理的看麦娘总酚含量高于对照。可见, 小麦化感胁迫提高了看麦娘的保护酶系统活性, 增强了抗氧化物质代谢, 但显著增强了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叶绿素降解, 不利于靶标植物看麦娘的生长。
西芹鲜根丙酮浸提物层析流分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以及化感物质鉴定
高晓敏, 王琚钢, 李杰, 马立国, 郝静, 云兴福
2014, 22(11): 1364-1371. doi: 10.13930/j.cnki.cjea.140582
摘要(1225) PDF(1466)
摘要:
为探明西芹鲜根中化感物质成分, 利用柱层析法对西芹鲜根丙酮浸提液进行4次层析, 每次层析后获得的流分与黄瓜枯萎病菌共培养, 测定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 以化感抑制效果筛选最佳流分, 然后通过GC-MS对第4次层析最佳流分中化感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各次层析最佳流分均对黄瓜枯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作用, 第4次层析获得的最佳流分(RA3246、RA3344、RA9889、RA91064)对枯萎病菌菌丝生长的化感抑制效果[相对于第4次层析丙酮对照(ACK4)]分别升高至28.69%、37.83%、42.44%、33.83%, 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升高至50.72%、50.66%、55.02%、59.37%。通过GC-MS共鉴定出有机酸、酚、醇、酯类、杂环有机物及含氮化合物6类12种化感物质, 分别为3-羟基扁桃酸、硫代乙醇酸、2,4-二叔丁基苯酚、十二烷醇、2-甲基-2-丙烯酸十三烷酯、2-丙烯酸十二烷基酯、2-丙稀酸十五烷基酯、二甲基环己酯、3,4-环氧呋喃、十六烷基二甲基叔胺、(Z)-9-十八烯酸酰胺和二丁氨腈。研究获得结果可为利用西芹提取物防控黄瓜枯萎病提供理论基础。
三峡库区不同农业经营模式的肥料投入评估及其变化特征
钟建兵, 邵景安, 谢德体, 倪九派
2014, 22(11): 1372-1378. doi: 10.13930/j.cnki.cjea.140340
摘要(1209) PDF(929)
摘要:
农村生态环境在农村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研究农业生产转型过程中不同农业经营模式农资投入对解析农村生态环境中非点源污染负荷有重要启示, 同样有助于针对性地制定控制面源污染的方案。采用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方法, 抽样采集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经营主要农作物肥料投入情况, 根据整理调研材料、综合评估调研结果划分研究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一般散户、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养殖大户、种养大户、合作社。核算不同经营模式单位面积肥料投入, 确定研究区不同经营模式下用肥量与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肥料用量总量在1997年到2011年间呈递增趋势, 复合肥近年增速明显; 2)不同经营模式用肥结构间存在差异, 一般散户、养殖大户、种养大户这3种经营模式与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合作社这3种经营模式各自内部又存在相似性, 前者常规用肥比例较大, 而后者在有机肥、高钾复合肥等肥料的用量及比例方面较高; 3)研究区用肥结构以常规肥料为主, 其中氮、磷折纯量单位面积投入为一般散户、养殖大户较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养殖大户、种养大户、合作社显著高; 4)农户种植结构因经营模式而异, 一般散户、养殖大户、种养大户以传统的农作物玉米、水稻、红苕、土豆为主, 表现为"小而全"的特性; 而种植大户、公司企业、合作社则在技术支撑的前提下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特定高附加值农产品。三峡库区重庆段不同农业经营模式中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用肥折纯量大小为玉米>蔬菜>土豆>其他作物>红苕>果木园林>水稻。
新疆农业产值的空间化表达与分析
邵霜霜, 师庆东, 刘曼, 唐存士
2014, 22(11): 1379-1384. doi: 10.13930/j.cnki.cjea.140611
摘要(1282) PDF(1412)
摘要:
为使以行政单元为单位的农业产值合理分配到地理单元上, 以新疆各县农业用地面积及河流长度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采用面积权重的方法进行农业产值的空间化, 实现新疆农业产值1 km 1 km格网模拟。对新疆2012年农业产值的分析表明: 1)农业产值与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及河流长度密切相关。2)农业产值的多元回归模拟效果比较满意, 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达到0.82。3)空间模拟表明, 新疆农业产值整体水平较低, 大部分地区不足5 000元·km-2; 农业产值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带状分布和片状分布相结合的特征, 块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伊犁地区、塔城地区、天山北坡等, 南疆地区普遍较低; 带状农业产值高值区主要沿塔里木河上中游、孔雀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 伊犁河谷等分布。同时离道路越近, 农业产值越高。4)河流与农业产值的空间分布关系说明水资源是干旱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5)影响模拟精度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因素、地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生产力差异等。与以往研究相比, 本研究结合了干旱区的实际情况, 重点突出了水资源对干旱区农业的贡献, 这对今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