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25卷  第7期

农业生态系统与调控
短期增温及减少降雨对杉木人工林土壤DOM的数量及其光谱学特征的影响
李欢, 杨玉盛, 司友涛, 刘翥
2017, 25(7): 949-957. doi: 10.13930/j.cnki.cjea.170070
摘要(1085) HTML (31) PDF(1262)
摘要:
本文选取我国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进行短期增温以及减少50%降雨试验,利用光谱技术研究增温及减少降雨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数量和结构的影响。试验设对照(CT)、增温(W,土壤温度增高5 ℃)、减少降雨(P,自然降雨量减少50%)、增温与减少降雨交互作用(WP)4种处理。结果表明:1)增温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数量,使DOM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减小,结构变得简单易于分解;0~10 cm土层的土壤DOM含有较多的烷烃,酯类物质较少;10~20 cm土层的DOM则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2)减少降雨使土壤水分相对减少,土壤DOC的数量降低。0~10 cm土层土壤DOM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程度降低,DOM含有大量的烷烃;而10~20 cm土层土壤DOM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升高,碳水化合物少。减少降雨处理使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数量增加。3)增温和减少降雨的交互作用增加了DOC和DON的数量,降低了DOM的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使0~10 cm土层的DOM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而10~20 cm土层的DOM碳水化合物较少。4)对于0~10 cm土壤,增温对土壤DOM的数量及结构的作用最强;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到10~20 cm,减少降雨的作用逐渐明显,其对DOM结构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温度及降水对DOM的数量及化学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阐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DOM的动态周转及预测未来森林土壤碳氮的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水肥管理对稻田CH4排放及其全球增温潜势影响的评估
谢立勇, 许婧, 郭李萍, 徐玉秀, 孙雪, 赵洪亮, 郭飞, 赵迅
2017, 25(7): 958-967. doi: 10.13930/j.cnki.cjea.160921
摘要(1045) HTML (24) PDF(1311)
摘要:
甲烷(CH4)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增温的作用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稻田是CH4的重要排放源,减少稻田CH4排放对减缓气候变暖具有直接效应。为此,掌握稻田CH4排放的规律和特征对控制和减少稻田CH4排放尤为重要。为了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估算稻田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寻求农田减排措施,我们通过收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稻田CH4排放的数据库,采用析因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稻田CH4日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CH4日排放量和增温潜势均随土壤有机质背景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不同类型稻田CH4日排放量大小依次为:双季稻晚稻 > 双季稻早稻 > 单季稻 > 稻麦轮作晚稻;晚稻田CH4的增温潜势大于早稻田。不同肥料处理条件下,稻田CH4日排放量表现为:秸秆还田 > 配施有机肥 > 化学氮肥≈生物炭。控制灌溉水量可降低稻田CH4的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持续淹水 > 晒田 > 干湿交替 > 控制灌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CH4的产生与排放过程受土壤有机质含量、肥料管理和水分管理以及轮作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应依据不同土壤条件和种植制度,适当调整肥水管理,以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其增温潜势。
氯甲基吡啶对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刘涛, 梁永超, 褚贵新
2017, 25(7): 968-974. doi: 10.13930/j.cnki.cjea.161159
摘要(947) HTML (11) PDF(835)
摘要:
已知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能有效抑制土壤硝化,减少氮的淋洗和硝化-反硝化损失,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是其对干旱区滴灌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试验研究了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分次随水滴施对干旱区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氮肥[CK,0 kg(N)·hm-2]、单施尿素[Urea,225 kg(N)·hm-2]和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Urea+nitrapyrin,225 kg(N)·hm-2+2.25 kg(nitrapyrin)·hm-2] 3个处理,重复4次,采用Biolog-ECO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和功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CK)相比,施用尿素和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代谢能力(AWCD)和代谢强度(S)(P < 0.05),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Richness指数)以及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随水滴施后,土壤微生物AWCD值、碳代谢强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以及Richness指数均大于单施尿素处理,且较单施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3.83%、9.33%、1.29%、1.34%、11.26%、11.79%(P > 0.05),均匀度指数则低于单施尿素处理(P > 0.05)。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与单施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氯甲基吡啶的添加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酚酸、羧酸、氨基酸以及胺类的利用,降低了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P > 0.05)。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在干旱区滴灌棉田,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分次随水滴施可调控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增加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缓解因长期施用无机氮肥导致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降低。
辽宁地区两种菊科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光合特性比较
魏子上, 陈新微, 杨殿林, 皇甫超河
2017, 25(7): 975-982. doi: 10.13930/j.cnki.cjea.161190
摘要(1236) HTML (18) PDF(1028)
摘要:
为明确外来植物生理生态学性状及其与其强入侵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野外原位气体交换参数测定的方法,分析了菊科入侵植物豚草、三裂叶豚草与其共生本地植物紫菀光合特性和叶片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豚草、三裂叶豚草、紫菀3种植物的光饱和点(LSP)均高于800 μmol·m-2·s-1,且两种入侵植物的LSP显著高于紫菀,表观量子效率(AQY)则显著低于紫菀;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大小顺序为豚草 > 三裂叶豚草 > 紫菀,其中,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Pnmax分别比紫菀高出151.28%、82.80%,且差异显著。两种入侵植物的比叶面积(SLA)、叶片的单位质量氮含量(Nmass)、叶片单位质量磷含量(Pmass)、光合能量利用效率(PEUE)、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均显著高于紫菀,但3者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CCmass)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辽宁的两种菊科入侵植物相对于本地共生种来说有着较高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片特性指标,且其光合特性和叶片特性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这些菊科入侵植物有着更高的Pnmax、PNUE、PE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特性指标和能量利用指标,使得入侵植物能够更有效地捕获和利用环境资源,成为其得以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景观连接度及其网络构建
赵清贺, 马丽娇, 刘倩, 丁圣彦, 卢训令, 曹梓豪, 张祎帆
2017, 25(7): 983-992. doi: 10.13930/j.cnki.cjea.161125
摘要(1191) HTML (15) PDF(987)
摘要:
植被作为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的基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能为多种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因此,本文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为对象,采用遥感解译、景观连接度指标、斑块重要性评价和廊道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3年、2009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植被景观连接度和斑块重要值变化,并构建河岸缓冲带植被廊道网络,以期为黄河中下游河岸缓冲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斑块的连接度在2003-2015年呈增加趋势,且随距离阈值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距离阈值下,斑块重要值随斑块面积增大而增大,且随距离阈值增大的而增大;小型斑块(0~5 hm2)重要值呈增加趋势,中型斑块(5~10 hm2)重要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大型斑块( > 10 hm2)重要值呈降低趋势。植被廊道网络分析表明,基于重要生态节点同时考虑沟渠和道路廊道可作为研究区植被廊道网络构建的重要参考。
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功能和保护对策
孙玉芳, 李想, 张宏斌, 陈宝雄, 李垚奎, 刘云慧, 宇振荣
2017, 25(7): 993-1001. doi: 10.13930/j.cnki.cjea.160960
摘要(1266) HTML (56) PDF(1207)
摘要:
研究表明,农业集约化生产和农业景观均质化导致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降低,致使生物多样性相关野生资源保护、自然授粉、害虫调节、水土涵养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损,进而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国内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综述。分别探讨了农业景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授粉服务、调节服务、水土涵养等多方面生态服务功能中发挥的作用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总结了欧美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采取的实践措施,指出中国虽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却忽略了对农业景观的保护,近些年的城市化和集约化发展都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亟需借鉴欧美国家经验提出我国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我们认为保护和提高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集约化对维护农作物产量,改善品种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从农田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两个尺度上开展农业景观综合管理,提高农田作物和景观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恢复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最后,针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建议从政策和法规、监测和评估、工程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生态补贴制度、培训和推广等方面,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
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问题及对策
黄国勤, 赵其国
2017, 25(7): 1002-1007. doi: 10.13930/j.cnki.cjea.161030
摘要(966) HTML (17) PDF(1052)
摘要: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战略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促进江西省及其他条件相近的地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以便给实施轮作休耕试点提供参考,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结果显示:当前江西耕地作物轮作具有面积比例低、模式多种多样、分布范围广、效益明显等特点,而目前休耕主要采取退耕和休闲两种方式。同时指出当前江西轮作存在面积小、模式差、管理不善、效益低等问题,而休耕多为被动式休耕,存在面积不合理、休耕农田不合适、模式单一、周期无规律、补偿不到位等问题。由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推进全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对策与措施:(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意识;(2)制定科学规划,分类进行;(3)明确范围,有效管理;(4)改善条件,打造样板;(5)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保障农民利益;(6)增加投入,培养人才。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
氮肥后移促进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恢复和提高花后光合性能
武文明, 王世济, 陈洪俭, 崔权仁, 竟丽丽
2017, 25(7): 1008-1015. doi: 10.13930/j.cnki.cjea.160951
摘要(1042) HTML (28) PDF(1271)
摘要:
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玉米苗期易发生渍害,如何通过合理运筹氮肥达到减灾效果值得研究。以夏玉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和花后光合性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苗期渍水7 d抑制根系生长,根重、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直径均显著降低,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抑制效应表现为: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氮肥后移对渍水后根系生长有显著的补偿效应,氮肥后移量增加,根重、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渍水胁迫解除后18 d,N1-N4处理根长度较渍水前提高1.9~5.1倍,根表面积提高6.3~10.3倍,根直径提高0.7~1.0倍,氮肥后移对根系形态指标补偿生长效应强弱表现为:根表面积>根长度>根直径。渍水使群体叶面积系数降低9.3%~22.5%,氮肥后移可提高群体叶面积系数,较全部基施处理提高3.2%~20.7%。苗期渍水7 d显著降低灌浆期间穗位叶片的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下降,灌浆中期和末期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16.1%和28.9%,灌浆后期光合能力下降幅度高于对照,非气孔限制是导致渍水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渍水胁迫下,氮肥后移处理改善了穗位叶光合性能,光合能力优于氮肥前移处理。在苗期易导致渍害的地区适当减少基肥比例,后移氮素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能够对受渍夏玉米起到较好的补偿生长效应。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料效应模型研究
单晶晶, 陈小兵, 尹春艳, 文佩, 颜坤, 张立华, 张立宾, 付希强, 孙海栓
2017, 25(7): 1016-1024. doi: 10.13930/j.cnki.cjea.160986
摘要(1126) HTML (36) PDF(810)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区冬小麦合适的肥料效应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季设置4种不同的氮磷肥用量,根据“3414”试验设计8种不同的肥效试验处理,以探讨线性加平台、一元二次、平方根和二元二次4种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4种肥料效应模型的拟合结果经检验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在一元肥料效应模型中,氮磷一元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最高收益分别为7 448.3元·hm-2和7 357.7元·hm-2,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54.4 kg·hm-2和98.6 kg·hm-2。对比一元与二元模型,后者拟合效果较好,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44.1 kg·hm-2和94.2 kg·hm-2,即氮磷肥配比为2.6:1,经济效益为7 432.4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为6.2 kg(籽粒)·kg-1(N),磷肥农学利用率为13.8 kg(籽粒)·kg-1(P2O5)。结合拟合度、最佳经济施肥量、经济收益、肥料农学利用率和一元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得出,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最优,可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效模型的最佳选择。
秸秆还田与旋耕对川中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机播质量的影响
朱敏, 石云翔, 孙志友, 王兴龙, 张頔, 孔凡磊, 袁继超
2017, 25(7): 1025-1033. doi: 10.13930/j.cnki.cjea.161124
摘要(1083) HTML (51) PDF(825)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土壤容重、含水量,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出苗率提高9.9%,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 cm土壤容重降低2.0%~12.1%,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冬小麦光合特性对CO2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机制
周晓旭, 张玉翠, 吴林, 沈逸群, 姜寒冰, 沈彦俊
2017, 25(7): 1034-1041. doi: 10.13930/j.cnki.cjea.161167
摘要(983) HTML (10) PDF(880)
摘要:
光合作用是衡量植物对环境响应的重要指标,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量化光合特征,可从生理机制方面揭示出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自身的调节与适应机制。本文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在4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灌浆期旗叶的光响应曲线,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M)、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M)、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RHMM)、指数模型(EM)和指数改进模型(MEM)对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分析了不同CO2浓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各处理下冬小麦光响应曲线和光响应曲线参数的拟合值都与实测值较为接近,拟合效果最好;随着CO2浓度升高,各水分处理下冬小麦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增大,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Rd)降低,即CO2浓度升高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光能转化率和光能利用范围,提高冬小麦的光合能力;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冬小麦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升高,但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降低,即冬小麦虽然能通过提高初始光合效率抵消一部分干旱胁迫的影响,但干旱胁迫仍会降低冬小麦光合能力;此外,CO2浓度的增加能抵消部分冬小麦因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能力降低。
高温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薛思嘉, 杨再强, 李军
2017, 25(7): 1042-1051. doi: 10.13930/j.cnki.cjea.161141
摘要(1314) HTML (64) PDF(1482)
摘要: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小白菜品质指标的影响,以‘华王’为试材,于2015年10月-2016年5月进行分批播种试验,设置昼温/夜温为32 ℃/22 ℃、35 ℃/25 ℃、38 ℃/28 ℃共3个梯度,持续处理时间分别为3 d、6 d、9 d、12 d,以25 ℃/18 ℃为对照(CK)。各处理结束2 d后测定小白菜外观形态、SPAD值、单株干鲜重和粗纤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C的含量,建立小白菜卷叶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及持续时间的回归模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模型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小白菜单株干重、鲜重、叶片鲜重、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宽度、SPAD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随高温胁迫的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降低趋势。随温度的升高和持续时间的延长,叶片内叶柄长度、卷叶率逐渐增加。高温胁迫使小白菜粗纤维含量升高。短期高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C含量变化不明显,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胁迫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分别构建了小白菜卷叶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处理气温、最低处理气温、平均处理气温及各处理所对应持续时间的关系模型。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小白菜卷叶率与最低处理温度和最低温度持续时间构建模型模拟效果最好,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7.59%和0.189 4;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处理温度和最高温度持续时间构建模型模拟效果最好,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274.02 g·m-2和0.073%。研究认为随高温胁迫强度加剧、胁迫时间延长,小白菜产量降低,口感变差,营养物质含量减少,说明高温胁迫使小白菜品质变差。
农业生态经济与生态农业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赵青, 许皞, 郭年冬
2017, 25(7): 1052-1059. doi: 10.13930/j.cnki.cjea.161080
摘要(1174) HTML (36) PDF(1120)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通过计算粮食耕地盈亏量、粮食耕地超载指数和补偿系数,建立了耕地生态补偿模型,通过量化县域耕地生态补偿,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环京津耕地“生态供给”与“生态消费”存在典型的“空间异位”现象,其中耕地“生态消费”主要集中于环京津南部地区,而耕地“生态供给”则主要集中在环京津西部地区。2)2014年环京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480 5×1010元,整体呈现不能自足的态势,总赤字金额为7.834×109元。3)环京津地区中,河北省张北县、兴隆县、蔚县、尚义县和涞源县等17个县市表现为盈余,其余各县市均呈现为赤字状态。其中滦南县需支付的耕地生态补偿量最高,为5.173×107元,其次为玉田县和东光县,分别为4.864×107元和4.849×107元。虽然遵化市、滦平县、曲阳县可获得补偿,但其耕地生态条件也仅仅表现为“紧平衡”,仍需受到广泛关注。4)以粮食安全角度为出发点,2014年环京津区急需获得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张北县、蔚县、尚义县、阳原县、涞源县和曲阳县,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滦南县、玉田县、献县、吴桥县和定州市,唐县、涞水县和丰宁满族自治县既不需获得也不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与前人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以生态补偿为切入点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于促进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此方法的运用可为类似地区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为其他地区以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提供依据,对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机制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2000——2013年衡阳市土地利用格局转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王宽, 蔡正华, 齐增湘, 陈坚, 李晖, 李涛, 冯倩
2017, 25(7): 1060-1070. doi: 10.13930/j.cnki.cjea.160913
摘要(976) HTML (19) PDF(896)
摘要:
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利用到区域生态保护决策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本研究对衡阳市多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采用当量因子法估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由土地利用格局转变而引起的价值损益;并在ArcGIS 10.0软件支持下,利用空间自相关、高低聚类及重心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对衡阳市ESV的时空变化进行制图模拟,以期为衡阳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辅助。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衡阳市的ESV略有降低,由2000年的2 410亿元降至2013年的2 394亿元;转移矩阵分析发现林地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以及林地转为耕地是引起衡阳市ESV降低的最主要原因。2)衡阳市的ESV高值区对低值区呈包围态势;2000——2013年ESV损失区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东部区域,而增值区主要分布于市区西部区域。3)衡阳市ESV的空间自相关与高低值聚集现象明显,其程度趋于增强;ESV重心向西偏北9°方向迁移了245.73 m。可考虑通过限制林地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实施“存量”或“减量”用地政策、维护和强化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等措施来提高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展
高凡, 李玉中, 郭家选, 梅旭荣, 王敬贤, 藏淼
2017, 25(7): 1071-1080. doi: 10.13930/j.cnki.cjea.170027
摘要(848) HTML (24) PDF(1251)
摘要:
水足迹是消费者或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使用水资源量的衡量指标,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或区域虚拟水贸易分析研究。本文从全球、国家或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近十几年来,农产品水足迹研究从2008年以前的全球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分析评价为主,转向2009年以后国家或地区空间尺度的农产品形成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水量的详细核算研究为核心。水足迹评价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了获取准确、全面客观的农产品生产水足迹信息,必须要考虑区域地理特征、土壤理化特性、气候变化、生产技术及污染物生态毒性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管理决策制定时应综合考虑农产品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因为农产品的蓝水足迹表征了社会淡水资源的直接消耗,对国际市场贸易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农产品灰水足迹评价则更明确地反映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现全球或区域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模式和方向,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和饮食消费的水资源浪费。
为什么“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难以执行?——南平养猪污染第三方治理中养猪户付费行为研究
郑黄山, 陈淑凤, 孙小霞, 苏时鹏
2017, 25(7): 1081-1089. doi: 10.13930/j.cnki.cjea.170092
摘要(654) HTML (27) PDF(385)
摘要:
在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中,污染者及时交纳污染处理费既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要求,也是第三方治理持续运转的关键。但实践中存在养猪户不及时交纳污染治理费的现象,为探究其原因,本文对福建省南平市炉下镇7个村117个养猪户的第三方治理费用支付行为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支付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探讨“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难以执行的原因。结果表明:(1)“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中难以执行,养猪户缴费比例较低,严重影响了第三方治理的正常运转。虽然73.50%的养猪户认为应该交费,但只有61.54%的养猪户交纳了治理费。其主要原因是农户以自身对生活环境要求作为判断依据,忽视本地养殖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养猪户没有真正理解“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内涵和要求;农村熟人社会中从众、攀比和法不责众心理;养猪户对第三治理成效的感知与其预期相差较大;基层政府缺乏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手段和机制。(2)生产经营特征、家庭特征、个人特征对养猪户交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经营类型>平均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养殖资金的外来比例>养殖场面积>养殖净收入。(3)由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差异不大,对养猪户交费行为影响不显著。因而,需要增强养猪户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并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的基层落实机制,进而促进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高延军
2017, 25(7): 1090-1098. doi: 10.13930/j.cnki.cjea.161097
摘要(727) HTML (12) PDF(389)
摘要:
基于2014年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三个导向”要求,本文构建了由土地流转、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产业管理“四大组织”构成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模型,以河南省18个市为基本单元,对服务组织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进入Ⅰ、Ⅱ类地区的只有3个市(郑州、济源、漯河),其余15个市集中在Ⅲ、Ⅳ、Ⅴ、Ⅵ类地区。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豫西整体水平较高,洛阳、济源、焦作、三门峡都在Ⅱ或Ⅲ类地区;其次为豫中,郑州、漯河分别进入Ⅰ、Ⅱ类地区,但许昌、平顶山均在Ⅴ类地区;再次为豫北,鹤壁进入Ⅲ类地区,新乡、安阳、濮阳却停留在Ⅳ、Ⅴ类地区;然后为豫南,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处于Ⅴ类地区;最后为豫东,商丘、周口均为Ⅵ类地区,开封也只进入Ⅳ类地区。研究表明,河南省应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引导农地规模化流转,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农产品质量数量安全,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