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Vol. 27 Issue (2): 218-226  DOI: 10.13930/j.cnki.cjea.180593
0

引用本文 

赵飞, 姜苗苗, 章家恩, 聂瑞.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民宿发展研究——以增城“万家旅舍”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2): 218-226. DOI: 10.13930/j.cnki.cjea.180593
ZHAO F, JIANG M M, ZHANG J E, NIE R. Research on the rural homestay inn development under the view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of "Ten Thousand Hostels" in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9, 27(2): 218-226. DOI: 10.13930/j.cnki.cjea.180593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16A070705043)资助

通讯作者

章家恩,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学等。E-mail:jeanzh@scau.edu.cn

作者简介

赵飞,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遗产与乡村旅游。E-mail:zhaofei@scau.edu.cn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8-06-26
接受日期:2018-10-22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民宿发展研究——以增城“万家旅舍”为例*
赵飞1, 姜苗苗1, 章家恩2, 聂瑞1     
1.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 广州 510642;
2.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广州 510642
摘要:近年来,中国乡村民宿蓬勃发展,业已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014年以来,广州市增城区通过实施打造"万家旅舍"民宿品牌,实现了乡村民宿产业的飞跃发展,对该模式进行评估是现实需要,也具有示范价值。本文首先总结了乡村民宿发展及相关研究进展概况,随后以万家旅舍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增城区乡村民宿的经营模式进行了总结与评估。结果表明,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从盘活闲置住房、带动农村居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带动了乡村振兴;乡村民宿以农户自主经营型为主,其经营多依赖于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场缺少细分、竞争激烈等问题;企业经营型民宿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多种经营模式,但行业界限较为模糊。增城万家旅舍的成功经验以及面对的问题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应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政府及行业层面应采取以下对策推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完善相关法规,以全域旅游促民宿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特色民宿,注入更多乡土元素,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生态民宿,带动周边环境与设施建设,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吸引乡村创客,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民宿    万家旅舍    乡村旅游    
Research on the rural homestay inn development under the view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of "Ten Thousand Hostels" in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ZHAO Fei1, JIANG Miaomiao1, ZHANG Jia'en2, NIE Rui1     
1.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Studie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This study was founded by the Soft Science Project of Guangdong Province (2016A070705043)
**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Jia'en, E-mail:jeanzh@scau.edu.cn
Received Jun. 26, 2018; accepted Oct. 22, 2018
Abstract: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homestay inn industr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boos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re are inadequate researches on this subjec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homestay inn project, "Ten Thousand Hostels" since 2014,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homestay inn industry has been realized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It's of a practical requirement and demonstration value to clarify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in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business patterns of rural homestay inns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sites of Zengcheng District in March 16 to 18, March 28 and May 23 to 24 of 2018. 27 operators of the rural homestay inns were investigated, of them 18 were from farmer-operated homestay inn, and 9 from enterprise-operated homestay inns. Results revealed that farmer-operated homestay inns accoun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en Thousand Hostels, and their operations were closely geared to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pattern of local tourism industry. However, there were some difficulties needed to be resolved, such as the serious product homogeneity, less of market segmentation, fierce competition, etc. Simultaneously, enterprise-operated homestay inns were in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made up of diversified business patterns, but their boundary of the industry was relatively vague. The success experienc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en Thousand Hostels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homestay inns in China. Around the nee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should adopt 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mestay inns:1) perfecting the relevant law and policy and developing holistic tourism to inspire the homestay inn's evolution for the sake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blossom; 2) building characteristic homestay inns with more elements of native area to help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3) building ecological homestay inns and promoting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for giving impetus to the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actice; 4)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dustry personnel and encouraging rural makers to get involved for the sake of the rural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homestay inn     Ten Thousand Hostel     Rural tourism    
1 乡村民宿发展及相关研究概况

根据2017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行业标准, 旅游民宿(homestay inn)是指利用当地闲置资源, 民宿主人参与接待, 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 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 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两类。世界范围内, 民宿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民宿最初的产生源于宗教朝圣活动, 后因贵族流行到农庄避暑度假, 使之成为了乡村民宿早期的主流经营形态。20世纪60年代起,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旅游民宿也逐步发展起来[1-2]。当前乡村民宿已经遍布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国家。在中国, 台湾地区的民宿业起步最早, 发展也最为成熟。中国大陆地区的乡村民宿, 可以理解为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农家旅馆的进阶形式[3]。近年来, 国家层面日益重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多地, 特别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翼地区, 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 目前已形成滇西北、川藏线、湘黔桂、海南岛、浙南闽北、珠三角毗连区、长三角毗连区等11个民宿群[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其中将发展乡村民宿列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强调要针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等项目, 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

综合来看, 西方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 其成果多集中于乡村民宿的规划设计、市场营销、经营者等方面。乡村民宿的成功首先需要基于良好的规划设计, 一些原则包括: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对外交通条件必不可少; 必要的配套设施, 如独立的洗手间、适当的顾客活动空间; 拥有一定的房间数量, 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 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 维护或发扬传统文化特色; 具备特色, 寓农业教育于观光、娱乐, 能够向顾客提供优质农产品; 精准的市场定位[5-7]。民宿因房间数有限, 市场营销方面往往不需要花费太多成本, 行业协会、手册与指南、网络宣传、口碑宣传都是民宿经营最为常见的营销手段, 其中口碑宣传最为重要[8-11]。乡村民宿的发展与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政府能够通过旅游开发、旅游促销等方式为民宿创造更多的客源, 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资讯及帮助[12]。经营者的个人特征对于民宿的持续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一个可以实现自我雇佣的行业, 开办民宿被部分经营者视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13]。对比而言, 国内乡村民宿研究的基础尚薄弱, 相关研究以宏观政策的探讨居多, 民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已有一些研究。王昆欣[14]认为, 民宿的发展为乡村提供了高质量旅游产品, 随着民宿与农业、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能够有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吴文智等[15]提出, 乡村民宿在引导城市人下乡投资、返乡创业, 改善乡村文化、生活与社区环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当前国内各地普遍存在曲解民宿特征、模糊民宿行业界限、忽视民宿发展约束的倾向。郭亚欣[16]探索性地提出了民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以产带链, 促进乡村旅游链延伸发展; 以小见大, 促进乡土文化的回归和构建; 以产引人, 吸引新“居民”以及乡建人才回流; 以点带面, 促进乡村全域更新改造。

综上所述, 当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 科学评估乡村民宿发展状况, 探讨其发展思路无疑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014年, 依托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田园风光和众多的人文资源, 广州市增城区开始实施“万家旅舍”民宿旅游品牌的建设计划。与国内大多数民宿发展模式不同, 增城万家旅舍是由政府大力培育并联合企业、农户共同打造的民宿旅游品牌。经过数年的发展, 万家旅舍现已成为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 是民宿行业发展的一个样板, 对其开展研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以上背景, 本文以增城万家旅舍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 总结和评估乡村民宿的经营模式, 进而思考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民宿的发展对策, 以期为当前国内乡村民宿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

2 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增城万家旅舍概况

2007年, 广州市增城区提出了“建设广州东部生态旅游休闲区”的目标, 将旅游业纳入全区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 增城于国内首创, 开始大规模建设休闲绿道。在绿道“引藤结瓜”的带动作用下, 以小楼人家、莲塘春色、蒙花布等景点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 增城区旅游接待人数为272万人次, 到2013年升至1 869万。2014年8月, 基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 为推动全域旅游的进一步升级, 增城区印发了《万家旅舍计划工作方案》, 按照“提升一批、完善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发展思路, 积极推进万家旅舍建设。同年11月, 成立广州增城万家旅舍管理有限公司, 具体负责策划、管理、营销, 并为万家旅舍个体经营者提供轮训、策划、监督、宣传、统计等服务。截至2017年底, 全区共建成万家旅舍650家, 客房8 827间, 床位13 240张, 其中, 客房数量14间以下的有442家, 示范户有227家。万家旅舍的发展以位于增城北部、生态环境较为优良的派潭、正果和小楼3镇最为集中, 总数为335家, 占全区总量的52%。其中, 派潭镇的旅舍数量最多, 合计169家, 并于2014年12月成立了镇万家旅舍协会。目前, 从投资经营主体看, 万家旅舍主要包括农户自主经营、企业经营、城镇酒店转型、扶贫资金支持建设、农户与企业合作、出租屋转型旅舍等6种经营模式, 具体到乡村地区, 则以前两类为主。在万家旅舍的有力推动下, 近年来增城区旅游接待人数与旅游收入持续攀升。2017年全区旅游接待2 616万人次, 旅游收入107.91亿元, 与2013年相比, 分别增长40%和105%。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实地调查环节, 重点对乡村民宿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房间数量、内部设施、配套服务、宣传资料、周边旅游开发情况等进行统计。深度访谈部分, 重点获取以下信息:民宿的发展历程、配套设施、经营状况、营销手段等; 经营者的个人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经商经验等。访谈过程中, 调查人员多采用长时间的闲聊方式, 以尽可能获取访谈提纲之外的更多信息。调查与访谈的开展安排在了3个时间段: 2018年3月16—18日, 地点为正果镇蒙花布村; 3月28日, 地点为荔城街莲塘村; 5月23—24日, 正值增城区旅游发展中心举办万家旅舍培训, 调查人员全程跟踪了此次活动, 先后在增江街、派潭镇、正果镇开展调研与访谈。调查人员先后采访了27家民宿的经营者, 其中包括农户自主经营型18家、企业经营型9家(表 1)。此外, 调查人员还对2名增城区旅游发展中心人员、1名万家旅舍公司人员进行了访谈。采访录音共32段, 合计562 min, 有效信息78 303字。作者使用录音信息, 并结合实地调查所获取的资料与信息以完成该研究。

表 1 27家受访民宿的区位、设施与经营概况 Table 1 The location, facilities and operation of 27 surveyed homestay inns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特征

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是村民把自家闲置房屋或原有农家乐餐厅升级改造后自主投资和经营。增城区代表性案例包括派潭镇上九陂村和高滩村、正果镇蒙花布村和荔城街莲塘村等。通过对18家民宿的调查发现, 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的发展与经营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共性特征:

1) 民宿依托景区呈现集群发展, 与地方旅游发展水平密切相关。16家民宿的发展分别依托派潭镇白水寨景区、荔城街莲塘春色(免费开放)、正果镇蒙花布乡村公园(免费开放)等景区。白水寨景区现为增城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景区, 2008年升级改造之后, 接待游客量大幅提升。上九陂村紧邻白水寨景区入口, 是派潭镇民宿行业发展的一个代表性村落。全村仅有285户, 现已开办有民宿126家。荔城街莲塘村位于增江河畔, 生态环境优良, 并存留有乌榄、荔枝古树1 800余棵。2009年, 莲塘春色景区建成开放, 当年莲塘村建成13家农家乐, 后逐步发展到了40余家, 大多提供餐饮和租车服务, 部分农家乐利用闲置民房开办民宿, 挂牌万家旅舍的农家乐有14家。位于正果镇的蒙花布村, 增江沿线沙滩、绿道、古乌榄林是该村主要旅游资源, 现有28家民宿建成营业。此外, 2家受访民宿所在村落未进行旅游开发, 但当地的自然山水、农业物产与古建筑依然为民宿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民宿特色不足, 同质化竞争严重, 客源市场依赖景区。近年来, 在万家旅舍计划的有力推动下, 增城区乡村民宿数量大幅增加, 再加上周边地区民宿产业迅速发展的冲击, 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因特色不足, 已出现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调查发现, 经营状况较好的民宿多提供餐饮、户外烧烤、农产品销售、自行车租赁、农事体验等服务。部分民宿经济收入以餐饮为主, 住宿只是次要收入来源。受访民宿均为家庭成员经营, 以餐饮为主业的民宿会雇佣一定数量的员工, 而以住宿为主业的民宿多数未雇佣员工, 少数会雇佣1~2位保洁人员。例如, A1是最早一批加入万家旅舍的农家乐之一, 现为派潭镇万家旅舍协会会长单位, 因餐饮业务繁忙, 就雇佣了11位周边的村民。因大多数民宿自身吸引力不足, 当前客源主要依赖于所处旅游景区的带动。暑期和冬季是白水寨周边民宿的经营旺季。其中, 暑期是白水寨景区的客源高峰期, 而在冬季, 景区附近的金叶子、三英等大型温泉度假区为民宿带来了众多客源, 所有民宿可以为入住的顾客代购温泉门票。气候较为宜人的春秋季节是蒙花布的旅游旺季, 因蒙花布距离城镇较远, 游客多有住宿需求。莲塘村距离增城市区仅有5 km, 来此地的游客多为一日游, 住宿需求偏低, 民宿经营状况参差不齐, 有的已暂停住宿业务。从客源市场周变化来看, 与景区的假日经济相吻合, 各民宿均为周五、周六入住率较高, 同时3个景区游览范围较小, 游玩项目较为单一,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游客不会多日居住在此。

3) 经营者重视服务质量, 营销以顾客口碑效应为主。客源以自驾车前来的家庭型顾客为主, 主要来自广州、东莞及深圳等地。尽管多数民宿也在万家旅舍网、美团、携程、去哪儿等网络平台进行促销, 当前最为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依然是顾客的口碑宣传。因经济实力有限, 民宿经营者均重视并采取对策满足顾客的卫生、餐饮等方面的要求, 但对硬件建设重视程度偏低。同时, 也有少数经营者开始重视民宿的升级。A8为莲塘村最早的一批农家乐, 经营者2017年聘请了专业人士为其规划设计, 投资100多万建成了两栋双层的别墅, 并计划以高品质农产品为卖点来吸引顾客。此外, 个别经营者可归类为生活方式型, 对经济收益不是很看重。例如, A18经营者现居广州, 退休后时间较为宽裕, 就利用老家的民房开办民宿, 在有顾客预订的情况下, 才返回蒙花布接待。

作者从访谈记录中, 将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受访者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加以汇总, 可为上述结论提供佐证(表 2)。

表 2 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受访者的代表性观点 Table 2 Representative perspectives of respondents of farmer-operated homestay inns
3.2 企业经营型民宿特征

企业经营型民宿是利用农村闲置连片的房产资源(如旧厂房、撤并后闲置的旧学校、各类荒废的空心村等), 由企业或企业家投资建设并进行经营管理。目前在增城万家旅舍中占据较低比例, 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通过对9家民宿的调查发现, 企业经营型万家旅舍的发展与经营状况存在如下共性特征:

1) 多为近年新开办, 以打造精品民宿为目标, 但行业界限较为模糊。近年, 伴随着国内民宿产业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乡村民宿, 受访的9家民宿中, 就有6家为2017年之后才开始营业。源于较强的经济实力, 此类民宿均以打造精品为目标。多数民宿在开办之前均有专业的规划设计, 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B1和B7地处旅游景区之内, 景区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成为了重要的卖点。B7的客房均为建在半山腰的独栋木构架别墅, 与古梯田、山林景观融为一体, 特色鲜明。此类民宿配套建设均为高投入, 投资过千万的不在少数。例如, 2017年底开业的B4, 所处位置是村中的一处清至民国时期所建的祠堂和废弃民居, 后结合政府扶贫项目, 由企业出资加以改造。此外, 企业还为村民建设了安置房, 并整治了村落环境, 建设了绿道等休闲设施, 目标是打造成为一家田园综合体式的“精品酒店”。调查也发现, 当前的企业经营型民宿普遍存在行业界限较为模糊的问题。受访民宿中, 有5家的单栋建筑数量超过了14间(套), 已获特种行业许可, 实为酒店, 但均以打造精品民宿为目标, 并以此吸引顾客。

2) 注重培育特色, 有准确的客源市场定位, 不完全依赖周边旅游产业发展。B1重视客房的个性设计, 25间房各有风格。B3所处位置对外交通较为不便, 周边无旅游景区, 其客源定位是追求静谧田园生活的中青年城市精英。B6位于增江河畔, 原为一处废弃工厂, 后被一家装饰公司租赁, 设计改造为一处高档民宿, 以家庭型顾客为主要市场目标, 并定时为顾客安排瑜伽、书法、国画等培训活动。位于中新镇的B9, 地处高速公路出口附近, 房间类型较多, 设施与风格围绕养生文化打造。B5、B8均是增城绿道服务中心, 在万家旅舍的推动下, 于2014年开始涉足住宿行业。这类民宿对外交通条件良好, 并注重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住宿仅是主营业务的一部分, 少数房间的价格也相对低廉。B8占地超过0.13 km2, 是集住宿、餐饮、会议、娱乐、土特产销售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区, 并先后荣获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等荣誉。企业经营型民宿均通过万家旅舍网、美团、携程、去哪儿等网络平台开展促销, 但宣传促销力度反差较大。房间数较多的民宿, 较为重视迎合团队市场的需要。如B9的客房价格较低, 主要与广州一些公司开展合作, 为一些养生相关课程培训提供食宿场所, 客源较为稳定。房间数量较少的民宿, 营销力度较小, 房间价格普遍较高, 顾客来源中, 民宿经营企业老板的朋友占据着重要比例。

作者从访谈记录中, 将企业经营型民宿受访者的一些代表性观点加以汇总, 可为上述结论提供佐证(表 3)。

表 3 企业经营型民宿受访者的代表性观点 Table 3 Representative perspectives of respondents of enterprise-operated homestay inns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增城区政府部门大力培育并联合企业、农户共同打造民宿旅游品牌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发展万家旅舍, 有力推动了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 进而从多方面促进了增城区的乡村振兴:涌现出了一批民宿聚集区, 有效盘活了农户闲置住房资源, 为农村发展增加了“造血项目”, 带动了农村居民的创业与就业; 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 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 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与农业、美食、林业、康体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 增城万家旅舍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与挑战, 如:大部分乡村民宿业主房屋性质属于农户自建房屋, 无法出具用地证明, 且大多房屋构造不符合办理消防、特许等证照的相关要求, 导致证照办理不齐全; 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导致市场缺少细分, 竞争激烈; 大多乡村民宿的经营, 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模式息息相关, 导致淡旺季入住率差异较大; 周边地区企业经营民宿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均危及到了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的生存; 部分企业经营型民宿实为酒店, 存在行业界限较为模糊的问题。

4.2 建议

增城万家旅舍的成功经验以及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国内具有代表性, 乡村民宿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是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现就其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完善相关法规, 以全域旅游促民宿发展, 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国家层面, 应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推动民宿立法, 重点解决当前制约农户自主经营型民宿发展的一些行政桎梏, 对企业经营型民宿的发展加以引导和规范。地方政府层面, 也应积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乡村民宿相关管理规章。同时, 可借鉴增城经验, 积极打造民宿品牌, 加大引资力度, 引导乡村民宿向差异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此外, 应加大乡村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如发展休闲农业、建设大型旅游景区、开发古村落、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建设乡村绿道与公园等), 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促进地方全域旅游的发展, 进而助推乡村民宿产业, 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持续的动能。2)打造特色民宿, 注入更多乡土元素, 助力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民宿同质化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乡土特色发掘不足。乡村民宿集群发展区域需要加快行业协会的建立并发挥其作用, 推进精品与特色民宿的建设, 并重视为民宿注入更多的乡村特色与农耕文化元素。除文物古迹与地方民俗外, 还应重视名优农产资源的旅游开发与利用。地方传统农产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背景与内涵, 需要充分加以发掘与研究, 并加强相关科普工作, 推进其活态的保护与展示[17]。以增城为例, 自古就盛产荔枝、丝苗米、乌榄、凉粉草、冬瓜等农业物产, 文化积淀深厚, 完全可通过以上途径为乡村民宿的发展提供多元的乡土特色。3)发展生态民宿, 带动周边环境与设施建设, 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优美的乡村环境是民宿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 应引导业主以绿色环保的理念来建设与经营民宿, 并以其为辐射源, 通过集群化的发展, 渐进地推进乡村全域生态环境和外观面貌的进一步改善。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吸引乡村创客,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民宿协会应采取多种途径, 如评选先进、提供专业培训、组织观摩学习等, 重点提升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提供培训的内容应涉及职业规划、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客房服务、财务管理、乡土文化、环保知识等方面。同时, 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产业需求为基础, 吸引更多的返乡青年与乡村创客投身民宿的建设与经营。

致谢 增城区旅游发展中心、万家旅舍公司对调研给予了协助, 华南农业大学何裕、黄琳玉、董云芳等同学为实地调研与录音整理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一并向上述单位及个人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
[1]
杨芝沄, 郭雅惠, 谢雨良, 等. 民宿产业群聚之形成与民宿经营绩效影响之研究——以清境地区民宿业者为例[J]. 商业现代化学刊, 2013, 7(1): 181-199.
YANG Z Y, GUO Y H, XIE Y L, et al. The establishment of B&B industry cluster and the impact on B&B operating per-formance-example of B&Bs in Qingjing area[J]. Journal of Commercial Modernization, 2013, 7(1): 181-199.
[2]
SMITH W L. Understanding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inter-net/e-mail usage) in rural Bed and Breakfast operations:A three-year longitudina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 Learning, 2007, 4(2): 160-171.
[3]
JONES D L, GUAN J J. Bed and Breakfast lodging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Who is the potential customer?[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16(5): 517-536. DOI:10.1080/10941665.2011.597578
[4]
朱明芬. 浙江民宿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证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3): 353-359.
ZHU M F.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e-jiang's homestay inns[J].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8, 59(3): 353-359.
[5]
MONTY B, SKIDMORE M. Hedonic pricing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Bed and Breakfast amenities in Southeast Wisconsi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3, 42(2): 195-199. DOI:10.1177/0047287503257500
[6]
POORSNI A A, SMITH D R.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d-and-breakfast inns[J]. Cornell Hotel &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5, 36(5): 57-63.
[7]
张本初, 谢郁婷, 郑怡华. 民宿经营管理之研究——以台南县白河镇为例[J]. 观光餐旅评论, 2008, 2(1): 71-91.
ZHANG B C, XIE Y T, ZHENG Y H.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of B&B by using qualitative study method-Take Paiho Town as example[J]. Review of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2008, 2(1): 71-91.
[8]
KAUFMAN T J, WEAVER P A. Marketing efforts of Bed and Breakfast operations:Do they influence success?[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1998, 7(4): 61-78.
[9]
CHEN L C, LIN S P, KUO C M. Rural tourism: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he bed and breakfast industry in Taiw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3, 32(1): 278-286.
[10]
LEE S Y, REYNOLDS S R, KENNON L R. Bed and Break-fast industries[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03, 14(1): 37-53.
[11]
庄琬琳, 林宗良. 民宿业服务质量对游客再住宿意愿之影响研究[J]. 嘉大体育健康休闲期刊, 2003, 12(3): 78-88.
ZHUANG W L, LIN Z 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B&B service quality on tourists' rehousing intention[J]. NCYU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 Recreation Journal, 2003, 12(3): 78-88.
[12]
王明元, 马青云. 民宿经营管理策略的个案探讨[J]. 商业现代化学刊, 2007, 4(2): 11-21.
WANG M Y, MA Q Y. The case study of the strategy of how to run Bed and Breakfast business[J]. Journal of Commercial Modernization, 2007, 4(2): 11-21.
[13]
SHEN R, MIAO L, LEHTO X, et al. Work or and lif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respite experience of bed and breakfast innkeepers[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2018, 42(1): 142-165.
[14]
王昆欣.让民宿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N].中国旅游报, 2018-07-20(003)
WANG K X. Let homestay become the "golden car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N]. China Tourism News, 2018-07-20(003
[15]
吴文智, 王丹丹. 当代民宿的行业界定与发展辨识[J]. 旅游论坛, 2018, 11(3): 81-89.
WU W Z, WANG D D. A study on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guidance of B&B industry[J]. Tourism Forum, 2018, 11(3): 81-89.
[16]
郭亚欣. 发展民宿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 中国工程咨询, 2018(5): 30-33.
GUO Y X. Research on paths of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by developing homestay inns[J]. Chinese Engineering Consulting, 2018(5): 30-33. DOI:10.3969/j.issn.1009-5829.2018.05.006
[17]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6): 663-667.
LI W H, LIU M C, MIN Q W.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2, 20(6): 66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