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发展
洪绂曾
1999, 7(3): 1-4.
摘要(1064) PDF(1071)
摘要:
以点带面,全面开创生态农业建设新局面
相重扬
1999, 7(3): 1-3.
摘要(776) PDF(772)
摘要:
关于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思考
石山
1999, 7(3): 4-5.
摘要(821) PDF(780)
摘要:
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生长及分布的调控作用
冯广龙, 刘昌明, 王立
1999, 7(3): 5-9.
摘要(2529) PDF(1328)
摘要:
研究了作物根系生长、分布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特别是水分胁迫条件和不同灌溉方式的动态响应特征及其与冠部生长、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关系,指出对作物根系实施调控的方法,为寻求节水高产途径提供了可靠依据。
加强水土保持 治理洪涝灾害
何乃维, 尹晓青
1999, 7(3): 6-10.
摘要(912) PDF(815)
摘要:
以大量数据分析比较了1998年和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2次特大洪水特征,指出造成1998年长江 洪水超历史最高水位,即长江洪峰水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长江流域森林遭受破坏,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进而指出要从根本上治理洪水,单靠水利工程不能完全奏效;要把工程治水与治理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结合起来,标本兼治,林水结合,才能真正治理洪水灾害,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物高效利用K素资源的研究进展
邹春琴, 李振声, 李继云
1999, 7(3): 10-14.
摘要(1158) PDF(1050)
摘要:
探讨了我国农业生产中K素资源的现状、提高植物对K肥利用效率的新途径、植物K营养特性差异的营养学基础和遗传学基础,为培育K肥利用效率高的耐低K作物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与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指征分析
王会肖, 刘昌明
1999, 7(3): 11-15.
摘要(1457) PDF(814)
摘要:
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是限制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分析研究了可 持续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内涵、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指征和调控指标等方面内容,为华北平原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山区水土保持农业结构模式——以大别山区罗田县巴河上游为例
谭传凤, 李家成
1999, 7(3): 15-20.
摘要(1150) PDF(952)
摘要:
以大别山区罗田县巴河上游自然环境结构的研究为基础,划分治理类型区,建立以优化农林结构为主的分层治理模式,并以水土保持为重点,论证了模式效益。
土壤质量诊断与评价理化指征及其应用
胡春胜
1999, 7(3): 16-18.
摘要(982) PDF(1009)
摘要:
介绍了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建立的流域健康诊断指征体系的指征选择原则、13项诊断指征、指征评 价方法与评价过程。并以此方法筛选和评价出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质量诊断的理化指征,提出了以经验性指征、形态学与物理学指征和化学指征综合评价该区土壤质量的指征体系。
海河低平原盐渍区土壤磁化率研究初报
毛任钊, FitzpatrickR.W.
1999, 7(3): 19-21.
摘要(1178) PDF(832)
摘要:
利用英国巴廷敦(Bartington)MS2型双频率感应磁化率仪测定分析了海河低平原盐渍区4个剖面土壤磁学性质。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具有明显的磁化率空间分布差异,盐渍涝洼地段磁化率低(<34×10-8m3/kg),已脱盐地段磁化率高(>50×10-8m3/kg);同一剖面表土层较底土层土壤磁化率高。位于剖面中下部的河湖沉积胶泥层磁化率高,且频率依赖性系数甚高,指示粘层存在粒径<0.01μm左右的超顺磁铁磁态矿物。土壤磁化率测量适用于冲积性平原土壤磁学性质空间分布趋势的检测,亦作为土壤与生态环境演变指示特征之一。
西北地区灌溉的生态环境及对策研究
邢大韦
1999, 7(3): 21-24.
摘要(925) PDF(878)
摘要:
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灌溉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既有正效益,也有负效益。制定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要考虑全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达到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太行山前平原农田高效用水模式研究
张喜英, 裴冬, 由懋正
1999, 7(3): 22-26.
摘要(1018) PDF(996)
摘要:
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是维持太行山前平原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多年的田间试验结果 研究探讨了减少农田非生产性耗水、水肥耦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根系调控与提高土壤水利用率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的途径和措施。实施大面积秸秆覆盖可减少农田耗水量约40mm;优化灌溉制度可减少冬小麦生育期1次灌水60mm。
晋南旱地小麦主产区几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
郭平毅, 苗果园, 尹钧, 高志强
1999, 7(3): 25-29.
摘要(1234) PDF(878)
摘要:
探讨了山西省南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的农业生态问题,在总结研究多种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不同土地资源、生产条件的旱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了这些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与适应条件,并提出了组建旱地农业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
夏玉米水分胁迫与反冲机制及其应用
杨晓光, 于沪宁
1999, 7(3): 27-31.
摘要(1042) PDF(860)
摘要:
通过定点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理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 水分胁迫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敏感因子不同。土壤水分胁迫首先作用于作物叶片,叶水势下降后,叶片生长、光合作用及光合产物的运输均随之下降。适度水分胁迫可诱发反冲机制,秸秆覆盖可缓解水分胁迫并对反冲机制有增益作用。反冲机制对旱作农业、农业节水有广泛指导意义。
利用NOAA卫星资料进行冬小麦苗情分类统计的研究
张爱民, 马晓群
1999, 7(3): 30-34.
摘要(836) PDF(892)
摘要:
农作物苗情长势是指导农业生产、预测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参考,利用气象卫星绿度值资料分析统计淮北地区的冬小麦三类苗情比例,首先根据1986~1994年地面苗情观测资料分析了小麦苗情的分布特征,提出4条假设,通过对绿度 值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三类苗情的绿度值划分指标,从而可利用气象卫星绿度值资料统计小麦苗情比例及其分布。
华北地区夏玉米-田杂草防治的生态观点
姜德锋, 宋吉作, 吴钧波, 倪汉文, 李孙荣
1999, 7(3): 32-34.
摘要(978) PDF(836)
摘要:
在北京、烟台地区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夏玉米田杂草治理的生态经济阈值,建立了夏玉米产量损失 率与杂草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杂草与夏玉米的竞争随其密度增加而加剧,夏玉米产量逐渐下降,当杂草密度达到200株/m2时,夏玉米产量损失率达53.07%。华北地区夏玉米田杂草治理的生态经济阈值为4.21~6.91株/m2,即当杂草密度低于生态经济阈值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小,可任其生长;高于生态经济阈值时则应及时有效地防治。
厌氧消化残留物对改良土壤的作用
张无敌, 周长平, 刘士清
1999, 7(3): 35-37.
摘要(1243) PDF(1043)
摘要:
厌氧消化残留物作肥料,有利于粪便秸秆还田,既可作为优质肥料,又是土壤改良剂。厌氧消化残留物具有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以及激活土壤微量元素和微生物活动等特点。厌氧消化残留物的肥效和培肥地力的功效,能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30%。
苜蓿-作物轮作研究
王庆锁, 张玉发, 苏加楷, 张永亭
1999, 7(3): 35-38.
摘要(1767) PDF(1201)
摘要:
苜蓿-作物轮作可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其作用受作物种类与种植年限、苜蓿地耕作方式 及耕作时间、苜蓿品种与种植年限、作物对土壤中苜蓿-N利用率及施肥水平的影响。苜蓿-作物轮作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壤N素、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粒结构,降低土壤容重。苜蓿通过生物脱盐和大量吸水可降低地下水位,改良盐渍化土壤,减少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冲刷量,减轻农作物病虫草害。
晋西黄土丘陵区生态农业总体规划研究
王学萌, 邢丽萍, 郭常莲, 聂宏声
1999, 7(3): 38-42.
摘要(927) PDF(984)
摘要: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多因素、多层次、多目标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为一个大系统,坚持经济、生态、社会三者效益相结合,采用目标规划的模型,对该区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利用牧草与沼渣栽培毛木耳及其残渣改良土壤效果
翁伯奇, 应朝阳, 江枝和, 罗涛
1999, 7(3): 39-42.
摘要(1226) PDF(994)
摘要:
以不同比例牧草与沼渣替代木屑栽培毛木耳对其产量、品质及氨基酸含量影响各异。30%草粉 +30%沼渣替代木屑效果较好,生物效率为107.5%,产量比对照高82.2%,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高3.7%、1.75%、0.13%、0.37%;以50%草粉或沼渣替代木屑其毛木耳产量分别比对照高55.1%和61.0%。山地果园连续3年施用5t/hm2沼渣、5t/hm2菌渣和5t/hm2鲜草处理区与对照相比,其红壤中腐殖酸碳含量分 别提高22.9%、26.5%和16.5%;红壤中团粒结构依次提高78.5%、79.9%和69.3%,改良土壤效果较好。
不同状态土壤水的采取及化学组成特性研究
耿清国, 安忠民, 相场芳宪
1999, 7(3): 43-48.
摘要(1346) PDF(845)
摘要:
利用离心分离法,对土壤中不同状态水采取所需时间及化学组成进行试验研究,明确了利用离心分离法可以取得不同状态(不同PF段)土壤水所需时间,并分析了不同状态土壤水中主要离子的溶存量及组成特性,对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作物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地力培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丛枝菌根菌对大田菜豆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李敏, 姜德锋, 孟祥霞, 刘润进, 李晓林
1999, 7(3): 43-46.
摘要(1304) PDF(944)
摘要:
1996~1997年研究了3种丛枝菌根菌Glomus mosseae(Nicol B & Gerd) Gerd & Trappe、 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 Berch和Gigaspora rosea Nicolson & Schenck对大田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丛枝菌根菌均可显著增加菜豆植株N、P、K等元素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促进菜豆植株生长,增加产量和豆荚粗蛋白与碳水化合物含量,改善豆荚品质。其中 Glomus versiforme的侵染率最高,促进菜豆生长和增产效应最显著。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鳞翅目趋光性昆虫种群动态初报
刘志军, 马忠秋, 云正明
1999, 7(3): 47-50.
摘要(1121) PDF(1027)
摘要:
采用黑光灯引诱逐日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鳞翅目趋光性昆虫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实验区鳞翅目趋光性昆虫共有206种,分属16科。玉米螟、木撩尺蛾、棉铃实夜蛾和豆荚野螟为优势害虫种群。昆虫种群动态可分为零星出现、连续少量出现和连续大量出现3种类型,揭示了鳞翅目昆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制定防治害虫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农田秸秆覆盖节水效应研究
周凌云, 周刘宗, 徐梦雄
1999, 7(3): 49-52.
摘要(2035) PDF(1212)
摘要:
利用秸秆覆盖农田,是减少棵间无效蒸发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措施。在封丘3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秸秆覆盖麦田可有效地降低耗水系数8.1%~23.2%,覆盖后减少棵间蒸发量26.3%,节约灌溉水量270m3/hm2。其节水机理主要是覆盖麦田可产生调节地温,蓄水保墒,提高了田间水的利用率。
磷素对高硼土壤小麦生长的影响
尹钧, 朱晋云, PaullJ.G.RathjenA.J.
1999, 7(3): 51-54.
摘要(1028) PDF(927)
摘要:
为减轻高硼(B)对小麦的毒害作用,研究了不同土壤B浓度下磷(P)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P素能减轻小麦B毒害症状,小麦平均黄叶率由9.95%降至7.60%;促进小麦生长,B浓度为50mg/kg时,小麦根系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增加44.9%和11.72%,30cm以下土层根系平均增加2.1%,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养分和水分的利用。
大棚生态系统物流能流分析及效益评价
李文庆, 骆洪义, 刘加芬
1999, 7(3): 53-55.
摘要(1188) PDF(1016)
摘要:
在对山东省寿光、昌乐2县大棚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大棚生态系统物流、能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
红壤低丘岗地区种养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何园球, 王明珠
1999, 7(3): 55-58.
摘要(921) PDF(836)
摘要:
针对红壤低丘岗地区自然资源和地域特点,提出了垂直立体布局和间套混作水平立体布局的种植 业生态模式及畜禽鱼食物链有机结合的养殖业生态模式,形成种植业与养殖业合理配比与良性循环,并提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亚系统定量调控措施。
黑龙港涝洼地水文微循环特征与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尹雁峰, 陈宏恩
1999, 7(3): 56-60.
摘要(994) PDF(894)
摘要:
阐述了黑龙港涝洼地水文微循环特征,并通过最优识别方法求解水文地质逆问题,得到了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补给土壤的水量;研讨了土壤水分通量法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并用该法成功地反算了冬小麦生育期内的灌溉水量和降雨补给土壤的水量,对该区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
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
张卫建, 卞新民, 李昌新, 章熙谷, 王龙裕
1999, 7(3): 59-62.
摘要(1212) PDF(909)
摘要:
通过多方调研,制定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种植业与养殖业特征和社会消费与农村经济特征等方面内容。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聚类分析,约定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边界,分析了农牧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县(市)为单位将长江三角洲集约农区农牧系统划分为5个区并论述了其特征及发展趋势。
麦田秸秆覆盖效应及增产作用
袁家富
1999, 7(3): 61-65.
摘要(2059) PDF(1477)
摘要:
冬小麦田覆盖稻草能增加N、P,特别是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稻草覆盖能保墒、调温和减缓土壤水分、温度波动,降低麦田杂草密度。由于麦田覆盖稻草的上述综合生态效应,使小麦籽粒产量增加13.5%~46.1%,公斤稻草增产小麦0.12~0.23kg。冬小麦稻草经济有效覆盖量为3000kg/hm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系统环境辨识
李林, 陆诗雷, 李森
1999, 7(3): 63-66.
摘要(789) PDF(870)
摘要:
采用系统环境辨识模型,从重要程度、开发效益、潜力大小、利用现状、开发难易度等5个方面 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系统外部环境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农村产业系统的作用,得出耕地、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等10个优势因子,气候、家禽家畜、农村技术人才等7个限制因子,可利用土地、作物品种、水利资源等10个潜力因子,并提出改进限制因子,挖掘潜力因子,发挥优势因子,构建农村经济“龙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翻松聚肥与宽行密植的农田生态效应研究
李学敏
1999, 7(3): 66-69.
摘要(1017) PDF(1045)
摘要: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翻松聚肥与宽行密植的农田生态效应的结果表明,沿玉米种植带进行播前底翻松和生长期侧翻松,可使土壤犁底层疏松,土壤渗透性提高,深层蓄水效果明显。翻松结合聚肥,可快速形成深厚的条带沃土,促进根系发育。对应栽培所形成的宽行密植结构,改善光照和小气候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及年增产的稳定性。
槽渡河流域农业生态经济区划
卢兰, 蔡秋, 路黔
1999, 7(3): 67-70.
摘要(807) PDF(858)
摘要:
进行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区划是治理和开发流域使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以限制性最强的地 貌、海拔、温度、日照为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槽渡河流域划分为5个农业生态经济类型区。根据各区的自然、社会诸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
河南省小麦气候生态区划及生长发育特点
张世成, 丁运华, 郭荣秀
1999, 7(3): 70-73.
摘要(1389) PDF(1472)
摘要:
对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穗粒数、千粒重的12个气候要素,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当选取λ值为0.857 时,将河南省小麦气候生态聚为4个类区;简述了各气候生态区的小麦品种布局原则、生育特点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措施。
留民营农业生态工程能量流分析与计算
卞有生
1999, 7(3): 71-72.
摘要(943) PDF(893)
摘要:
对北京市大兴县留民营村农业生态工程能量流进行了分析与计算。能量流的分析步骤应包括确定 系统边界,分析系统结构,测定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绘制能流图。能量流分析对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保障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营养素农业 满足人民营养需求
蒋玉铭, 孙万鹏, 黄青禾, 谢扬, 于保平
1999, 7(3): 73-76.
摘要(996) PDF(35)
摘要:
通过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在前人研究食物与营养科学成果基础上提出人体营养平衡供给可节 约粮食消费,利用作物生长曲线理论指导绿色营养体饲料、蔬菜等生产,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主要营养素产量比生产谷物可增产1~3倍。因此,发展以人体营养平衡和营养素高产为目标的营养素农业,是满足我国未来16亿人口食物营养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
稻茬麦旋耕撒播生育特点、栽培指标和肥水技术研究
孙全德, 白有善, 韩俊杰
1999, 7(3): 74-76.
摘要(1265) PDF(916)
摘要:
对稻茬麦旋耕撒播的生育特点进行了具体研究,其生长发育具有营养体小、前慢后快、蘖多成穗低、粒少不轻4个特点。提出了栽培指标和邯分87-2小麦“大密度中株型偏穗重型”的高产途径。确定了K和Zn的增产作用,并分析了N、P、K、Zn配合施用促进小蘖和次生根的发生、但分蘖骤变型两极分化而不恶化群体的效应。据水分动态提出灌水技术。
生态农业——洪湖农村“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何本寿, 崔世斌
1999, 7(3): 77-81.
摘要(880) PDF(37)
摘要:
湖北省洪湖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南端,是典型的平原水网湖区。过去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不适宜地提高复种指数,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甚至萎缩。阵痛之后,洪湖市在战略上选择了生态农业,通过多-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建起了八大生态经济建设圈,并配套实施六大生态工程,形成了水网湖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雏形,初步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卢增澜, 卢宗凡
1999, 7(3): 77-79.
摘要(864) PDF(740)
摘要:
在分析陕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拦降水,就地入渗,高效利用,化害为 利”的水土保持、旱地农业、治理黄河方略;指出选用节水、节肥种植技术和节粮养殖技术,建设雨养农业,发挥农民企业家在购买荒地、治理荒山和改土方面的作用是黄土高原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建设
岳红光, 戚继忠, 赵永春
1999, 7(3): 80-81.
摘要(1353) PDF(817)
摘要:
分析了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影响,阐述了水土保持对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 重要作用。指出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苏省生态农业分区规划及模式研究
李海峰
1999, 7(3): 82-84.
摘要(1101) PDF(962)
摘要:
按照农业区划的划分原则,依据区域自然资源特点、生产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江苏省生态农业进行分区规划并选定适宜模式,为更好地指导江苏省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走集约型生态农业之路
李乾德
1999, 7(3): 82-83.
摘要(871) PDF(857)
摘要:
阐述了集约型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要求和经营方式。指出现代农业必须转向可持续农业,走集约型生态农业之路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江苏省江都市生态农业模式配套技术分析
王秋华, 朱志武, 王建明, 郭之和, 华班安
1999, 7(3): 84-86.
摘要(1496) PDF(961)
摘要:
衡水湖生态经济建设初探
赵山庆
1999, 7(3): 85-87.
摘要(1029) PDF(29)
摘要:
分析了衡水湖生态开发优势,强调了进行衡水湖生态开发对缓解部分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促进衡水地区经济腾飞、实现“富民强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衡水湖生态经济开发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