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1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文华
2004, 12(1): 1-3.
摘要(1366) PDF(1484)
摘要:
阐述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取得的主要成效与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并提出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全面实施新时期林业建设战略部署
李育材
2004, 12(1): 4-6.
摘要(986) PDF(860)
摘要:
阐述了林业生态经济在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井提出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实施林业6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林业经营5大转变,实现林业跨跃式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发展生态农业关键要从开发安全食品抓起
季昆森
2004, 12(1): 7-10.
摘要(1739) PDF(1294)
摘要:
阐述了我国农产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加快发展安全食品的重要性。指出发展生态农业关键要从开发安全食品抓起,并提出加快发展安全食品的对策。
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对策与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郭书田
2004, 12(1): 11-13.
摘要(729) PDF(858)
摘要:
阐述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生态农业发展趋势,指出我国农业发展的对策。
生态农业产业化探析
张壬午
2004, 12(1): 14-15.
摘要(1045) PDF(1225)
摘要:
阐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以及生态农业产业化与常规农业产业化的区别。探讨了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对策、宏观调控与管理方法。
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若干问题的讨论
侯向阳, 郝志强
2004, 12(1): 16-18.
摘要(1320) PDF(960)
摘要:
探讨了生态农业与现代农业若干问题,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并拓宽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提出生态农业应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怍用,包括大经济区的孕育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发展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等。
红曲霉SAGE文库中双标签的制备研究
熊勇华, 许杨, 赖卫华
2004, 12(1): 19-22.
摘要(937) PDF(829)
摘要:
研究探讨了红曲霉SAGE文库构建过程中总RNA提取、mRNA分离纯化、cDNA合成以及双标签(Ditags)制备方法,并通过PCR条件的优化获得双标签PCR的最佳模板稀释浓度及扩增循环数。
应用双层平板技术评估海水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芘的污染研究
田蕴, 郑天凌
2004, 12(1): 23-25.
摘要(836) PDF(866)
摘要:
应用双层平板计数技术对厦门西海域海水沉积物中4环多环芳烃-芘降解菌数量调研结果表明,除靠近马銮湾养殖区站位Ⅵ 外,芘污染较严重站位Ⅳ 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4.7万个/g (干物质量),而芘污染相对较轻站位Ⅱ样品中芘降解菌数量为1.2万个/g (干物质量),海水沉积物中芘含量与芘降解菌数量呈正相关。
植物抗寒性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王瑞云, 贺润喜, 岳文斌, 任有蛇
2004, 12(1): 26-29.
摘要(1202) PDF(1358)
摘要:
导入外源基因提高植物抗逆性已成为现代植物育种主要手段,阐述了动物抗冻蛋白及其转基因植物、植物冷诱导基因、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SOD基因、脯氧酸基因、植物抗冻蛋白及其转基因植物抗寒性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小麦抗黄矮病基因遗传特性研究
王娟玲, 曹亚萍, 张明义, 宁东贤
2004, 12(1): 30-32.
摘要(841) PDF(1032)
摘要:
采用3×4不完全双列杂交,对2个遗传背景不同组合5个世代进行GAV株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大麦黄矮病毒(BYDV)遗传存在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以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遗传决定度为90%以上,狭义遗传力为75%~83%;后代表型变异因亲本的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其平均抗性和分离程度与父本抗性值及其变异系数密切相关。
抗黄矮病小麦品系粒重遗传特性研究
曹亚萍, 张明义, 范绍强, 宁东贤, 王全亮
2004, 12(1): 33-35.
摘要(886) PDF(1015)
摘要:
采用Griffing方法I,对抗黄矮病(BYDV)小麦品系单株粒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种粒重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细胞质作用对千粒重影响较小,株粒重和穗粒重则存在明显核质互作;3个抗黄矮病品系中“临抗1号”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较高,亲本组合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为优良抗病丰产亲本,在抗病育种中有较大利用价值。
水稻苗期耐低磷基因型差异研究
石秋梅, 林文雄, 陈芳育, 郭玉春, 梁义元
2004, 12(1): 36-39.
摘要(1190) PDF(1241)
摘要:
采用难溶性磷酸盐Ca3(PO4)2液相控释方法试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系)苗期耐低P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各水稻基因型耐低P胁迫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汕优63”、“IR74”、“汕优161”、“IR70617-4B-B19-2”、“IR64”5个品种(组合)耐低P能力最强;“IR7065l-3B-3-2-2-2”、“IR71331-2B-2-1”、“南川”、“IR71379-2B-0-2-3-1”和“IR72413-3R-26-2”5个品种(系)对低P胁迫较敏感;而“IR73384-l1-7-8-3-2-3-3-3”、“IR73382-11l-9-19-19-2-3-1-2”、“IR72417-3R-6-2”、“IR36”、“IR72417-3R-8-3”和“IR72412-3R-11-3”6个品种(系)P效率则属中间型。
UV-B辐射增强对水稻蛋白质及核酸的影响研究
唐莉娜, 林文雄, 梁义元, 陈芳育
2004, 12(1): 40-42.
摘要(1206) PDF(1080)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UV-B辐射增强对水稻蛋白质及核酸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抑制水稻生长,降低水稻生物量和水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及核酸含量。随UV-B辐射的增强,水稻叶片蛋白水解酶和核糖核酸酶活性上升,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叶片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
植物耐盐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毛桂莲, 许兴, 徐兆桢
2004, 12(1): 43-46.
摘要(2654) PDF(2954)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耐盐植物地上部分K-/Na+,Sva+-k+渗透调节,光合作用,盐激蛋白,Na+/H+逆向转运蛋白激素调节,膜抗氧化酶和ATP酶等方面耐盐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及其对选育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的重要性。
盐地碱蓬人工栽培与品系选育初报
邵秋玲, 谢小丁, 张方申, 崔宏伟, 曹子谊
2004, 12(1): 47-49.
摘要(1322) PDF(1336)
摘要:
人工栽培盐地碱蓬及高产品系选育试验研究表明,人工栽培盐地碱蓬可提高产量1~2倍,且碱蓬产量随土壤盐度的提高而逐渐下降。无灌水条件下采用一定矿化度的盐水过量灌溉,可有效提高碱蓬产量。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工栽培碱蓬适宜采收时间为10月25日左右。选育高产变异碱蓬个体比普通单株产量提高2~3倍。
冬小麦品种生命力衰退原因探析
卫云宗, 刘新月, 张久刚
2004, 12(1): 50-52.
摘要(692) PDF(903)
摘要:
研究冬小麦品种生命力衰退的原因结果表明,“12057”、“晋麦33号”和“晋麦47号”3个旱地冬小麦骨干品种丰稳性在于其变异大的成穗数和稳定的穗粒重,品种生命力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其抗逆性丧失,并将品种生命周期划分为优势期、品种-环境适应期和衰退期。
木麻黄种子萌发对铬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周希琴, 李裕红
2004, 12(1): 53-55.
摘要(1979) PDF(1746)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rCI3胁迫对木麻黄种子萌发初期一些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rCl3 处理浓度的加大而木麻黄种子萌发率逐渐降低,幼苗株高、根长、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均逐渐降低;脯氨酸、超氧负离子含量先升后降,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先升后降,过氧化物酶活性(POD)和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则逐渐增加,SOD、POD、CAT活性可作为毒物的敏感指示者。环境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形态特征的响应常滞后于生理特征。
锌对苦瓜叶片碳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施木田, 陈如凯
2004, 12(1): 56-58.
摘要(1130) PDF(907)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Zn肥施用量对苦瓜叶片C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Zn胁迫时苦瓜上位和下位叶片蔗糖、可溶性糖、淀粉、Zn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年口碳酸酐酶活性均显著下降,而酸性转化酶活性、中性转化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且它们之间均呈显著和极显著相关性。
锌对苦瓜叶片内源激素与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施木田
2004, 12(1): 59-62.
摘要(1043) PDF(1154)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Zn肥施用量对苦瓜产量、叶片内源激素与N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缺Zn时施用硫酸锌30~45kg/hm2 可显著提高苦瓜产量,增幅l6.21%~l7.16%。施zn可提高叶片吲哚乙酸、赤霉素、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叶片色氨酸、游离氨基酸和NO3--N 含量及RNase活性。叶片蛋白质与核酸、硝酸还原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游离氨基酸、N03--N含量和RNase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色氧酸含量与吲哚乙酸和赤霉素含量,核酸含量与RNase活性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不同丘陵地柑橘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研究
黄昀, 王三根, 谢金峰, 李道高
2004, 12(1): 63-65.
摘要(1118) PDF(1010)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丘陵地柑橘果园锦橙果实采后生理变化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试点柑橘果实采后活性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峰值滞后于活性氧,低温贮藏活性氧与几种膜保护酶活性均明显下降,但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值较高。活性氧代谢还与植物内源激素、丙二醛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率及果实品质变化有密切关系。
闽北檫树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
洪伟, 陈睿, 吴承祯, 柳江, 何东进
2004, 12(1): 66-69.
摘要(900) PDF(1047)
摘要:
采用对数级数模型对檫树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进行预测与检验结果表明,该檫树群落物种多度分布遵从对数级数分布,即群落的均匀度相对较小,群落稳定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武夷山天然常绿阔叶林林隙物种多样性比较研究
何国生, 林思祖, 曹子林, 赵大洲, 来端
2004, 12(1): 70-73.
摘要(1261) PDF(53)
摘要:
对武夷山不同常绿阔叶林发育阶段林隙样地更新层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干非林隙样地,而生态优势度则相反;不同大小扩展林隙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同, < lOOm2 面积林隙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而≥300m2的林隙则最小;>1.5m 的林隙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均优多指数随发育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以林隙形成时间为10~20年达最大,而<10年的则最小;更新层树种平均各林隙内SW 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均优多指数以林隙形成10~20年为最小,至30年后有所增加,40~50年时达最大,50年后呈缓慢减少趋势。林隙形成为不同树种更新提供了动力,林业生产适当培育林隙对物种多样性保护极其重要。
江西千烟洲试区杉木人工林降雨过程及养分动态研究
陈永瑞, 林耀明, 李家永, 刘允芬, 杨汝荣
2004, 12(1): 74-76.
摘要(925) PDF(1042)
摘要:
定位试验研究千烟洲试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及养分动态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量为1392.0mm,其中以林冠穿透雨形式输入林地水量占年降雨量的89.38%,以树干流形式输入林地水量占0.27%,林冠年截流量占10.35% 。以地表径流形式输出该系统的水量占年均降雨量的9.4%。该森林生态系统中随降雨年输入的N、P、K、Ca、Mg、Fe、Mn、Sr、Zr、Na、Si l1种营养元素总量为144.032kg/hm2,随地表径流年输出林地养分总量为155.335kg/hm2,年亏损量11.303kg/hm2
天津滨海生态防护圈植物群落盐分积累与分配规律研究
徐永荣, 冯宗炜, 张万钧, 郭育文
2004, 12(1): 77-79.
摘要(1253) PDF(1035)
摘要:
对天津滨海生态防护圈4种植物群落盐分离子积累和分配规律研究表明,除未计叶片与枯落物外,K、Na、Ca、Mg和Cl 5种元素年均积累量草本群落(343.89kg/hm2)> 乔灌草群落(59.79kg/hm2)> 灌木群落(55.46kg/hm2)>灌草群落(18.87kg/hm2)。各植物群落土壤主要盐分离子Na和C1年积累量有较大差异,海滨滩涂草本群落Na、C1分别为60.22kg/hm2和218.35kg/hm2,灌草群落为2.04kg/hm2和5.775kg/hm2;改良土壤的乔灌草群落为2.385kg/hm2和11.76kg/hm2,灌木群落为3.95kg/hm2和16.74kg/hm2。植物各器官盐分积累乔木以根系积累为主,灌木枝条积累量略大于根。复层结构群落盐分离子积累呈现极强的层次性,乔灌草群落各层次5种盐分离子积累量占总量百分比为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而灌草群落则为灌木层> 草本层。
根外施钾对苹果树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
曹冬梅, 王云山, 康黎芳, 李永萍
2004, 12(1): 80-82.
摘要(929) PDF(977)
摘要:
试验研究金矮生苹果树生育期根外施K对其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外施K 可促进光合速率,一定程度缓和“午休”现象。苹果生育期5~10月份5次根外施K 对促进与延长当年苹果树光合速率和营养积累有显著作用,其效应优于根外1次施K和3次施K处理,每次施K 作用持续时间达25d左右。
生长后期不同断根及追钾对云南烤烟含钾量的影响
冀宏杰, 李春俭, 张福锁, 洪丽芳, 张俊
2004, 12(1): 83-86.
摘要(848) PDF(1084)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生长后期不同断根及追钾对云南烤烟含K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断根时间、断根部位和断根数量以及断根时追K与否及追施K 素的形态等均对烤烟烟叶含K量的影响不同,烟株生长后期实施断根和追施K肥等措施可提高根系吸收活力和增加烟叶含K量。其中打顶时断根同时追施速效钾肥为最佳处理,其烟株各部位叶片含K量和上部叶片干物质量增幅最高,且易于实际操作。
打顶时不同追钾对云南烤烟含钾量的影响
冀宏杰, 李春俭, 张福锁, 洪丽芳, 张俊
2004, 12(1): 87-89.
摘要(1167) PDF(1063)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打顶时不同追K对云南烤烟含K 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时追施K 肥可提高烤烟叶片含K量和烟株吸K量。烤烟田间土壤补施K肥(包括根部集中施用K2SO4、KNO3和缓效钾)处理其提高烟叶含K量效应明显优于叶面喷施K 肥(包括叶面喷施KH2PO4、KNO3和K2SO4)处理,而3种土壤追施K肥处理以施K2SO4和KN03效果最佳,烤烟生育后期追施K肥提高中、上部叶片含K 量效果最佳,顶叶含K量由对照的2.6%增至3.2%。
冬小麦生长期土壤固定态铵与微生物氮的动态研究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2004, 12(1): 90-91.
摘要(979) PDF(1039)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生长期土壤固定态铵和微生物N 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入基肥后土壤固定态铵显著上升,春季后固定态铵显著下降,至扬花期降至最低点。作物生长后期随吸N量的降低,各施肥处理固定态铵含量约升至播前水平。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N呈明显季节变化,施基肥后短期内有所升高,且春季施肥后出现第2次升高,至扬花期土壤微生物N 降至最低点,至生长后期重新回升。
不同氮肥施用后土壤各氮库的动态研究
巨晓棠, 刘学军, 张福锁
2004, 12(1): 92-94.
摘要(1254) PDF(1035)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不同N 肥施用后土壤各N库的动态结果表明,等N量均匀混施下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和硝酸钙4种N 肥处理小麦生物量和吸N 量均无显著差异。NH4+-N肥和酰胺态氮肥的硝化作用在14d内完成尿素、碳酸氢铵和硫酸铵处理土壤微生物N含量均随作物生长呈下降趋势,这可能是作物对微生物N库的消耗所致。作物对“老固定态”铵的利用能力很弱。施入NH42-N肥或酰桉态氮肥前期显著增加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并被作物生长后期吸收利用。4种N肥表观损失和固定率均无显著差异.
有机物料对稻作与非稻作土壤外源镉形态的影响研究
高山, 陈建斌, 王果
2004, 12(1): 95-98.
摘要(1020) PDF(1139)
摘要:
试验研究稻草、紫云英对稻作土壤和非稻作土壤中外源Cd形态及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紫云英显著降低培养30d和培养90d后非稻作土壤中交换态Cd含量。强烈还原条件下形成的硫化镉沉淀是稳定非稻作土壤交换态Cd含量的重要机制。稻草和紫云英对稻作土壤中外源Cd形态转化的影响不同,培养30d后稻草和紫云英提高稻作土壤中氧化锰结合态和紧有机质结合态Cd含量,降低交换态Cd含量,其作用随时间的推移,氧化锰结合态Cd和紧有机质结合态Cd被释放出来并向交换态Cd转化,使交换态Cd含量提高。
农牧交错带农作物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增产效果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
童依平, 刘全友, 孙建华, 李继云
2004, 12(1): 99-101.
摘要(1152) PDF(796)
摘要:
对农牧交错带典型地区农田施用Zn、B和Mn肥试验表明,Zn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最佳;B肥对小麦、莜麦和油菜均有增产效果,从经济效益看应优先考虑油菜施B;Mn肥对小麦和莜麦均有较好增产效果。
筒栽冬小麦施用控释氮肥增产效应的研究
王新民, 李见云, 侯彦林, 介晓磊, 谭金芳
2004, 12(1): 102-104.
摘要(1052) PDF(851)
摘要:
试验研究筒栽冬小麦施用2种控释N肥结果表明,相同灌水量和灌溉次数.施等N量下,与施用普通尿素(F1)相比冬小麦施用乐喜施控释N肥(F2)和众品控释N肥(F3)处理产量均显著提高,N 素表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10%(I1)和13%~26%(I2),对冬小麦扎根深度和总根重显著影响为F1 < F2 < F3,处理,相同灌水量下各处理总耗水量差异较小,而水分利用效率为F1 < F2 < F3
甘肃省灌漠土养分的研究
赵良菊, 刘晓宏, 肖洪浪, 郭天文
2004, 12(1): 105-107.
摘要(855) PDF(915)
摘要:
温室盆栽与田间试验研究河西走廊民勤灌漠土养分结果表明,盆栽灌漠土缺N、P、Cu、Fe和zn,未施N、P、Cu、Fe和zn处理的高粱相对产量分别为47.38%、68.77%、70.91%、78.40%和80.2l%;而N肥和P肥为大田该灌漠土主要限制因子,大田试验最佳处理(OPT)增施N、P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幅分别为l1.95%和22.60%,而减N处理玉米产量则显著降低,减幅为l0.40%。
不同培肥方式对西藏中部退化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蔡晓布, 彭岳林, 薛会英, 陈芝兰, 熊伟
2004, 12(1): 108-110.
摘要(873) PDF(974)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培肥方式对西藏自治区中部退化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和动物(蚯蚓)有重要影响;土壤pH值为5.91~6.02内土壤细菌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在土壤微生物数量构成中占绝对优势,对作物N、P营养有较大贡献,土壤真菌亦呈此趋势;土壤放线菌则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生长的影响研究
盖京苹, 冯固, 李晓林
2004, 12(1): 111-113.
摘要(969) PDF(894)
摘要:
温室盆栽试验研究3种丛枝菌根真菌(AM)对甘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3种AM真菌(Glomus mosseae BEGl67 G10112ItS intraradices BEG14l和Glomus sp.WUM26)均不同程度促进甘薯对P的吸收和植株生长,其中BEG167和BEG14l对甘薯效应显著高于WUM26;备接种处理菌丝长度差异及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与其对甘薯的生长效应基本一致;接种BEG167釉BEG141的生长效应无显著差异,但接种BEG167菌丝长度显著大于BEG14l,其原因可能是BEG167菌丝活性低于BEG14l所致。未灭菌土壤条件下接种3种AM 真菌对甘薯的生长效应不显著,而土著AM 真菌繁殖体数量较多可能是影响其接种效果的主要原因。
生物防治菌与多菌灵混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应研究
李素英, 刘冬青, 牛赡光
2004, 12(1): 114-116.
摘要(1112) PDF(1068)
摘要:
盆栽试验多菌灵与多种生物防治菌混用防冶棉花黄萎病结果表明,大部分混用防冶效果优于单用效果,而供试芽孢菌“B908”与多菌灵混用效果大于单用多菌灵但小于单用生物防治菌“B908”。
红壤坡地茶园蒸腾速率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的研究
段华平, 谢小立, 王凯荣
2004, 12(1): 117-119.
摘要(951) PDF(983)
摘要:
试验研究红壤坡地茶园植株蒸腾作用结果表明,茶园植株蒸腾速率呈明显早、晚低,中午高的日变化趋势,且蒸腾速率日际变化有一定差异。气温与净辐射为影响茶园植株蒸腾作用的主要气象因子。蒸腾速率与叶片气孔导度关系密切,且随气孔导度的增加而增大。并探讨了植物蒸腾驱动力及其抑制的可能性,气孔行为的调节与水分利用效率。
不同环境因子对西洋参蒸腾特性的影响研究
李万莲, 杨书运, 宛志沪, 严平
2004, 12(1): 120-123.
摘要(786) PDF(806)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环境因子对西洋参叶片蒸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与湿度变化明显影响西洋参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西洋参植株生长势与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关系密切,建壮西洋参植株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及叶片气孔开张度对逆境的适应性和自调控能力均高于纤弱植株。晴天参棚l7.5%、25.8%和35.4%3种透光率下西洋参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不同,表现为午前高峰型、午间高峰型和双峰型;夏季强光高温条件下气孔导度和气温是影响西洋参叶片蒸腾速率变化的最主要因子。
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黄道友, 彭廷柏, 陈桂秋, 王克林
2004, 12(1): 124-126.
摘要(944) PDF(1010)
摘要:
结合多年气象资料系统研究亚热带红壤丘陵区季节性干旱成因与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区季节性干旱严重,“土壤-作物”干旱年发生概率为85.7%,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50.0%,7~8月份和ll~12月份为年内高发期,以夏秋干旱危害最大;气候性干旱(Z值法)年发生概率为59.5%,其中≥中等干旱年发生概率为3l.0%。“土壤-作物”干旱明显大于气候性干旱,且二者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均为20世纪90年代>80年代>70年代>60年代,表明红壤丘陵区抵御季节性干旱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能仍在不断退化.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宋凤斌, 徐世昌
2004, 12(1): 127-129.
摘要(2813) PDF(2350)
摘要:
研究指出抗旱系数及脯氨酸含量、叶水势、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蒸腾速率、叶面积和叶形态变化等指标均可作为玉米抗旱性鉴之指标的良好参数,并以抗旱系数为主要参数计算了各生理生化指标的相关系数. 用以衡量这些指标在玉米抗旱性鉴定及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补充灌溉、氮素营养与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翟军海, 凌莉, 高亚军, 周建斌
2004, 12(1): 130-132.
摘要(1192) PDF(1003)
摘要:
大田试验研究补充灌水、施N 肥与秸讦覆盖对冬小麦根系和地上部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效应最明显,单独覆盖秸秆或补死灌水基本无效甚至出现副作用。施 N 肥和秸秆覆盖可促进冬小麦根系发育和地上部生物量累积。肥料供应充足时覆盖秸秆对冬小麦根系的怍用与水分状况有关,土壤水分胁迫下秸秆覆盖效果不明显,此时施用N肥甚至出现一定负效应。水分充足与否,施N肥和秸秆覆盖均对冬小麦产量的形成有一定协同效应,补充灌溉与施用N肥和秸秆覆盖配合处理小麦产量最高。
分根灌水对玉米根系活力及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关军锋, 刘海龙, 李广敏
2004, 12(1): 133-135.
摘要(909) PDF(986)
摘要:
采用交替分根和固定分根处理方法,比较分根灌水预处理对玉米根系活力和叶片含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分根灌水处理对玉米叶片含水量及质膜透性和根系活力及质膜透性的影响较小,其保水效果优于固定分根灌水处理。根系活力和质膜透性与叶片含水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维持根系活力与保持较高的叶片含水量有密切关系。
棉花调亏灌溉效应研究
高延军, 裴冬, 张喜英, 陈素英, 刘孟雨
2004, 12(1): 136-139.
摘要(1228) PDF(1013)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棉花调亏灌溉效应结果表明,棉花苗期为水分亏缺最佳时期,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55% ,吐絮期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50%左右,蕾期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花铃期是棉花生长关键期,其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有助于提高棉株蕾铃数量,可减少蕾铃脱落。
不同灌水对冬小麦农艺性状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董宝娣, 刘孟雨, 张正斌
2004, 12(1): 140-143.
摘要(1332) PDF(901)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灌水对10个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响应规律基本相同,但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充分灌水处理冬小麦生物量较大且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充分灌2水(拔节~抽穗水)处理效果较佳,其中“6365”抗旱性能和产量潜力最佳,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
太行山山前平原夏玉米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裴冬, 陈素英, 张喜英, 高延军, 王玉坤
2004, 12(1): 144-147.
摘要(1420) PDF(999)
摘要:
5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气候年型下灌水次数、灌溉时间对夏玉米生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总耗水量的增加,夏玉米产量逐步提高,当耗水量增至一定程度时产量反而递减;而水分利用效率随耗水量的增加呈逐步递减趋势。并确定了夏玉米最优耗水量,建立了不同降水年型下夏玉米优化灌溉制度。
河北平原高产粮田综合节水模式研究
陈素英, 张喜英, 胡春胜, 裴冬, 刘孟雨
2004, 12(1): 148-151.
摘要(1025) PDF(923)
摘要:
在多年单项节水技术基础上试验研究组装配套集成高产粮田小麦、玉米两作5种综合节水模式,即土垅沟输水+少耕覆盖+调亏灌溉制度(I)、主垅沟软管输水+少耕覆盖+调亏灌溉制度(II)、主垅沟软管输水+支垅沟闸菅+少耕覆盖+调亏灌溉制度(III)、主垅沟软管输水+支垅沟闸管十少耕覆盖十深松+调亏灌溉制度(Ⅳ)、喷灌+少耕覆盖+调亏灌溉制度(V),各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2.5kg/hm2.m3、25.7~22.5kg/hm2.m3、27.2~22.5kg/hm2·m3 、28.0~22.5kg/hm2·m3 、31.5~22.5kg/hm2·m3,分别比传统灌溉模式(对照)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 、21%、24%、26%和40%,增产节支效益分别为692.40元/hm2、767.10元/hm2、815.10元 hm2、791.25元/hm2和346.05元/hm2,其中以农艺为主的综合节水模式更适于河北平原大面积高产粮田推广应用。
闽粤栲群落凋落物持水量及其与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吴起明
2004, 12(1): 152-154.
摘要(894) PDF(802)
摘要:
研究不同封育期闽粤栲群落优势度、物种数及凋落物持水量特征等结果表明,闽粤栲群落乔木层和草本层优势度近熟期均大于幼龄期,而灌木层则相反,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每公顷凋落物干物质量和持水量近熟期均大于幼龄期,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每公顷凋落物持水量和干物质量与乔木层优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灌木层优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在90%可靠性下每公顷凋落物持水量与草本层优势度、每吨干物质持水量和乔木层物种数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灌木层优势度与乔木层优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草本层优势度与乔木层优势度、每公顷凋落物持水量与每公顷凋落物干物质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干旱荒漠地区苹果园地膜及秸秆覆盖的农业生态效应研究
赵长增, 陆璐, 陈佰鸿
2004, 12(1): 155-158.
摘要(1008) PDF(1149)
摘要:
试验研究地面覆秸秆、覆膜、覆膜+覆秸秆等节水措施对干旱荒漠地区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因子的效应及对苹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节水措施均有效提高0~60cm 土层土壤含水量,最大增幅出现在5、6月份,与果树需水规律相一致,缓解了水分供需矛盾。覆膜、覆膜+覆秸秆处理有明显增温效应,覆秸秆则表现前蜒降温而后期增温的双重效应,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氯、磷、钾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其中覆秸秆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l8.7%,地面覆盖处理土壤容重降低0.019~0.133g/cm3,1年生枝长增加16.4%~39.4%,叶面积增大2.7~3.86cm2,单产增加l7l0~2460kg/hm2,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0.9%~1.2%。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与评价方法探析
沈文君, 沈佐锐, 王小艺
2004, 12(1): 159-161.
摘要(1363) PDF(1296)
摘要:
阐述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和指标,并简介了我国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在温室生态系统的应用。
系统耦合理论在我国草地农业系统应用的研究
万里强, 侯向阳, 任继周
2004, 12(1): 162-164.
摘要(1021) PDF(987)
摘要:
阐述了系统耦合概念及其在草地农业系统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历程分类综述。指出今后系统耦合发展的关键是深入研究草地农业系统3个界面所发生的系统耦合和系统相悖机理。
大气污染物烟尘对农作物环境的影响研究
傅嘉媛, 郑泽群
2004, 12(1): 165-167.
摘要(1042) PDF(1036)
摘要:
模拟试验研究烟尘对大白菜品喷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尘对大白菜生物学性状、生理功能、产量与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差异显著与差异极显著临界降尘量分别为45.7t/km2。月和65.7t/km2·月,对应大白菜减产幅度分别为16.6%和30.0%,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降低l6.7%和31.0%,粗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15.0%和l5.9% 。
土霉素处理废水作农业灌溉用水的研究
魏有权, 王化军, 张强
2004, 12(1): 168-170.
摘要(1245) PDF(944)
摘要:
以土霉素处理废水灌溉玉米和谷子试验结果表明,农作物适量灌溉土霉素处理废水可缓解农业用水短缺,增加作物产量,且土霉素处理废水污灌未对种植土壤造成污染,并具改良土壤和增加肥效的作用.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对策
付俊杰, 李远
2004, 12(1): 171-173.
摘要(1367) PDF(2126)
摘要:
简述了我国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主要危害及其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 即借鉴发达国家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经验,以减量化、无害化及实用廉价为原则,合理规划,综合防治, 建立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最佳模式。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型畜牧业发展对策——以河北省张北县试区为例
孙新章, 成升魁, 闵庆文, 张立峰, 张新民
2004, 12(1): 174-176.
摘要(876) PDF(1150)
摘要:
简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主要畜种的生态、经济适应性,提出草畜一体化生产模式,即在沙化耕地、退化草濉发展以青刈莜麦为主的人工草地,舍饲圈养绒山羊。
黄淮海平原种植业持续发的困境技术需求控析--以河北省藁城市为例术需求探析
武兰芳, 欧阳竹, 陈阜, 朱文珊
2004, 12(1): 177-179.
摘要(1052) PDF(1110)
摘要:
黄淮海平原种植业目前面临持续高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持续高产与资源环境负担的矛盾及优质产品缺乏与产业化开发的矛盾。其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需求特征则主要表现为亟需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产业化发展;实施节本增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促进资源充分利用与减少环境污染。
不同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为例
白晓飞, 陈焕伟
2004, 12(1): 180-182.
摘要(2048) PDF(1639)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可定量估算各类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经济价值。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定量评价土地资源的作用,并应用和修正生态系统服务单价方法估算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1990~200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l0年内该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2.2696亿元,证明人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且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
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王印传, 张凤荣, 孙丹峰, 李晓琴
2004, 12(1): 183-184.
摘要(823) PDF(962)
摘要:
应用系统理论简析了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均、功能以及与外部能流、物流的关系,并提出黄塔小流域应充分利用土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粮食单产和土地单位产值,加强黄塔小流域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人口素质和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等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