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1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调水还是造水——关于我国水资源的忧思与遐想
石山
2006, 14(1): 1-3.
摘要(1068) PDF(896)
摘要:
阐述了我国可利用水资源现状及远距离调水热潮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我国水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造水(增加水资源),并提出造水对策。
我国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植被资源特征研究
李志建, 周爱国, 孙自永, 甘义群
2006, 14(1): 4-6.
摘要(1296) PDF(1066)
摘要:
阐述了我国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植被资源的种类(35科共95种植物)、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指出该区植被退化(如典型植被大片死亡和退化、岛屿化现象)的主要成因为风蚀作用致使根系裸露,生境的改变使根系无法正常向树干传递水分和养分,也无法支撑树干,最终导致植物枯萎和死亡,水资源短缺与风蚀的相互作用亦加剧了其退化。
新疆盐生植物区系初探
郗金标, 田长彦, 阎平, 董振成
2006, 14(1): 7-10.
摘要(1442) PDF(1286)
摘要:
根据野外实际调查和文献查阅,初步收集了新疆盐生植物共305种15变种7亚种,隶属38科124属,分别占新疆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38.0%、17.3%和8.9%,约占中国盐生植物总数的60%。其中约35%的种未被《中国盐生植物》收录,约1/2的种未被“世界盐生植物数据库”收录。盐生植物中约63.9%的种集中分布于藜科、菊科、禾本科和豆科中,多数建群植物为中亚、亚洲中部或地中海地区盐生植物区系成分,盐生植被的旱生特性明显。
养殖水体氮的生物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
李谷, 吴振斌, 侯燕松, 吴晓晖
2006, 14(1): 11-15.
摘要(1154) PDF(1467)
摘要:
综述了国内外养殖水体N的生物转化及其相关微生物研究进展,指出养殖水体中N循环主要起源于所加入的配合饲料及有机或无机肥料,在生物和非生物共同作用下含氮化合物不断迁移转化,构成复杂的动态平衡,其中微生物起着关键作用,泥水界面层是有机物矿化和营养物质再生的重要场所。并提出渔业生产调控措施。
鲍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黎中宝
2006, 14(1): 16-20.
摘要(1074) PDF(1126)
摘要:
阐述了近年来鲍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核型分析、等位酶、微卫星和小卫星、随机扩增多态性DNA、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线粒体DNA、表达序列标签研究和基因序列等技术在鲍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遗传结构及种质鉴定等方面的应用。并指出今后应加强鲍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遗传连锁图谱、数量性状基因座和标记辅助选择等方面研究。
转三价抗虫基因棉花遗传特性研究
吴霞, 李燕娥, 王娇娟, 上官小霞, 朱祯
2006, 14(1): 21-23.
摘要(1088) PDF(956)
摘要:
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三价抗虫基因(Bt+CpTI+GNA)导入常规棉花品种中获得转基因再生株,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在棉花体内表达并遗传给后代材料。其转化再生株后代材料经抗性检测,进行大田选育已至F8代。PCR分子检测与转化的标记基因和外源目的基因抗性三者极有规律性,转化后代材料分离有的符合孟德尔规律,有的则较偏离,其所携带的基因在转基因棉花低代材料中分离规律较为含糊,高代材料则较稳定。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食用稻米重金属积累特性遗传相关性的影响研究
柯庆明, 梁康迳, 朱燕, 肖美秀, 林文雄
2006, 14(1): 24-27.
摘要(872) PDF(979)
摘要:
采用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分析食用稻米重金属积累特性遗传相关性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Hg、As、Cr、Cd和Pb 5个重金属积累特性间的基因型协方差均为正向。各遗传体系中成对重金属积累特性间均呈不同程度的正向或负向遗传协方差和环境互作协方差。
优质蛋白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组间典型相关性研究
杨引福, 谢恩魁, 师公贤, 单明珠
2006, 14(1): 28-33.
摘要(1210) PDF(1064)
摘要:
研究优质蛋白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组间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2个半硬质胚乳奥帕克-2玉米群体(“中群14QPMC3”和“陕综5号QPMC0”)籽粒物理性状中硬质度、籽粒密度、百粒重与胚比、百粒体积呈负相关效应,营养品质中赖氨酸含量、蛋白质品质性状为其核心,籽粒密度(或硬质度)可作为蛋白质品质的间接选择指标;籽粒物理性状、蛋白质品质性状在赖氨酸产量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全籽粒蛋白质品质与胚乳蛋白质品质紧密相关,而与胚蛋白质品质无关,高赖氨酸高油分育种相统一。
不同生态环境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安成立, 张改生, 高翔, 陈光斗, 戴开军
2006, 14(1): 34-36.
摘要(966) PDF(914)
摘要:
研究分析不同生态环境对强筋小麦“陕优225”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陕优225”在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区种植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其品质均达到强筋小麦国家标准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陕优225”品质适宜生态区以黄淮麦区旱肥地雨养生态区、中等肥力补充灌溉区为最佳,其品质可达到强筋粉小麦标准,且制粉宜选用后熟期4个月以上的小麦籽粒,其生态品质表达最佳。
早晚季不同水稻籽粒灌浆表现及其与耐光氧化特性的关系研究
陈冬梅, 梁义元, 肖美秀, 梁康迳, 林文雄
2006, 14(1): 37-41.
摘要(825) PDF(1127)
摘要:
试验研究早晚季不同水稻材料籽粒灌浆特性与耐光氧化反应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耐光氧化反应特性强的适强光生态型水稻品种其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较迟,且灌浆生长盛期终止亦迟,各参数在早晚季灌浆结实期保持相对稳定;而不耐光氧化的适弱光生态型品种则反之,其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早,且生长盛期结束亦早,各参数在早晚季灌浆结实期稳定性相对较差。
低温对单、双瓣茉莉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郭素枝, 邓传远, 张国军, 潘东明, 赖钟雄
2006, 14(1): 42-44.
摘要(1171) PDF(1242)
摘要:
试验研究低温对单、双瓣茉莉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K+、Ca2+、Mg2+、可溶性糖外渗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瓣茉莉品种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K+、Mg2+、Ca2+、可溶性糖外渗量均随处理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同一处理温度下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单、双瓣茉莉品种细胞膜相对透性逐渐增大。认为单瓣茉莉属不耐寒植物,而双瓣茉莉属低度耐寒植物。
不同基因型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研究
张嵩午, 张宾, 冯佰利, 王长发, 高小丽
2006, 14(1): 45-48.
摘要(1263) PDF(996)
摘要:
对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的研究表明,小麦与绿豆冠层冷温现象的显著特征是小麦和绿豆中某些基因型材料冠层温度持续偏低,且不因年份更迭和天气的变化而异,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与植株的冷温相伴随,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如叶片功能期、叶绿素和蛋白质N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等也较冠层温度持续偏高的基因型材料明显为佳,这为进一步提高产量奠定了坚实的代谢基础。小麦与绿豆的亲缘关系很远,但共同的冷温特性使它们之中的某些基因型材料在一些重要生物学性状上具有相通的特性,且有利于作物生产能力的提高。
不同性别银杏植株叶片生理生化特性探析
王双明
2006, 14(1): 49-50.
摘要(999) PDF(900)
摘要:
应用溴麝香草酚蓝(BTB)化学法对不同性别银杏植株叶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银杏植株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等生理生化特性均存在较大差异,雄株比雌株更具较强的抗逆性及适应能力。
梯度磁场对芝麻种子生物效应的影响
尹美强, 张家良, 马腾才, 王旭珍, 林青松
2006, 14(1): 51-53.
摘要(1295) PDF(926)
摘要:
应用电子顺磁共振(ESR)波谱仪对磁场处理过的芝麻种子连续14d跟踪测量,结果表明磁场可促进芝麻种子内部自由基浓度增加,且其自由基浓度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14d后其自由基浓度降低30%以上。用最佳磁场强度分别对芝麻种子进行12min、24min、36min、48min和60min不同梯度处理,结果表明电流50A(磁场强度835G)的磁场处理芝麻种子36~48min生物效应最佳,能有效提高芝麻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促进根系生长。
硒对不同氮源多花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吴秀峰, 陈平, 席嘉宾
2006, 14(1): 54-56.
摘要(912) PDF(867)
摘要:
试验研究Se对不同N源多花黑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Se对多花黑麦草幼苗生长发育并无显著促进效应,但可显著提高其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尤以Se浓度≤0.10mg/L处理显著提高其根干物质量和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而Se浓度1.0mg/L处理则显著抑制幼苗生长,使幼苗失绿。酰胺态氮显著促进幼苗增重且叶色深绿;同一N源经Se、Si及二者配施处理均未显著提高幼苗干物质量及叶绿素含量。
镉胁迫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双春, 张洪林
2006, 14(1): 57-59.
摘要(1194) PDF(1167)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浓度Cd胁迫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耐受性好,Cd胁迫下生长发育正常,0.2mg/L、0.5mg/L和1.0mg/L低浓度Cd处理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略升高,其最大应激浓度为1.0mg/LCd、毒性浓度为5.0mg/LCd;但随胁迫时间延长或胁迫浓度加大,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连续降低,根系活力降低后回复,而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又回落,玉米表现出对低浓度Cd有一定抵抗能力,且Cd对玉米的毒害受时间和浓度双重因子的制约。玉米植株体内游离脯氨酸变化明显,因此脯氨酸可作为某些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同期抗逆性指标。
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的效应研究
郭桂英, 申建波, 江荣风, 张福锁
2006, 14(1): 60-62.
摘要(1356) PDF(1164)
摘要:
采用砂-土联合培养根箱试验装置,模拟田间试验研究石灰性土壤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Fe营养的效应结果表明,石灰性土壤高pH和高CaCO3是导致花生缺Fe黄化的主要原因。叶片已发生黄化的花生与小麦间作可明显改善花生缺Fe症状,间作16d后花生根际土壤有效铁含量、花生新叶叶绿素和活性Fe含量均显著提高。小麦与花生间作对改善花生Fe营养的效应可能与缺Fe小麦根分泌的Fe载体对土壤中Fe活化有关。
不同利用期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积累量的研究
杜占池, 樊江文, 钟华平, 李继由
2006, 14(1): 63-65.
摘要(1066) PDF(955)
摘要:
研究不同利用期人工草地红三叶种群营养元素积累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即3~5月份(处理Ⅰ)、6~7月份(处理Ⅱ)和8~9月份(处理Ⅲ)]利用红三叶种群其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和最大值一般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开花期前各营养元素积累量通常随红三叶种群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各营养元素积累量均以现蕾~开花期首次利用者最高,刈割利用较早时所获得的总营养物质较少,且再生草群营养元素积累量低于刈前草群。
小麦抗旱适应性的营养调控研究
郭金耀, 杨晓玲
2006, 14(1): 66-67.
摘要(1204) PDF(858)
摘要:
试验研究新型复合营养调控剂“活力王”对小麦抗旱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叶面喷施1次“活力王”可改变干旱小麦叶片结构,降低其组织细胞水势,使细胞吸水保水能力增强,植株相对含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蒸腾作用得以调节,根系生物量增加。使用“活力王”复合营养调控剂可增强小麦代谢活性,提高小麦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
干旱胁迫与复水条件下高粱、玉米苗期渗透调节及抗氧化比较研究
邵艳军, 山仑, 李广敏
2006, 14(1): 68-70.
摘要(2709) PDF(1893)
摘要: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高粱和玉米2种作物均存在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耐旱途径。高粱耐旱性较强,干旱条件下叶片相对含水量较高,水势亦较大。高粱以可溶性糖和蛋白质为主要渗透调节物质,以过氧化氢酶(CAT)为主要抗氧化酶。玉米以K+和脯氨酸为主要渗透调节物质,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为主要抗氧化酶。
小麦生长发育模拟模型在华北冬麦区适用性验证
孙宁, 冯利平
2006, 14(1): 71-72.
摘要(1057) PDF(938)
摘要:
对小麦生长发育模拟模型(WheatSM)在华北冬麦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小麦生长发育模拟模型(WheatSM)对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的模拟有较高模拟精度,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且适用性较佳。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生态效应研究
崔欢虎, 靖华, 赵海桢, 张俊灵, 王笳
2006, 14(1): 73-75.
摘要(1056) PDF(963)
摘要:
对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的增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枯水年型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应,冬小麦产量达2188.5kg/hm2,较对照增产17.95%;水分利用效率达0.78kg/m3,较对照提高22.26%。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
黄国勤, 张明林, 刘隆旺, 钱海燕
2006, 14(1): 76-78.
摘要(1231) PDF(972)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间作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旱地实施秸秆覆盖后湍流交换热通量增大、潜热交换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变小,且使秸秆全覆盖和半覆盖处理近地面温度和土壤湿度增高、土壤温度和近地面湿度降低,秸秆覆盖具有蓄水保墒和低温效应。
菠萝-甘蔗轮作制度对甘蔗生长及土壤生态的影响
郑超, 刘月廉, 谢治国, 谭中文
2006, 14(1): 79-80.
摘要(1306) PDF(1055)
摘要:
研究菠萝-甘蔗轮作制对甘蔗生长及土壤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萝-甘蔗轮作甘蔗产量和糖度均高于甘蔗-甘蔗连作;与连作田相比轮作田可改善土壤通气性和蓄水能力,加速土壤速效养分的释放,增强土壤酶活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有益的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成倍增加,而无益的厌氧性细菌、反硝化细菌则受抑制。
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研究
张春霞, 郝明德, 魏孝荣, 王旭刚
2006, 14(1): 81-83.
摘要(1535) PDF(1012)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单施N、P肥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不明显,施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值均高于其他施肥处理,轮作中引入豆科作物或豆科连作均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积累有显著作用。
不同基因型小麦变水处理的产量效应研究
袁永慧, 邓西平, 赵丽英
2006, 14(1): 84-86.
摘要(1070) PDF(908)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基因型小麦各时期水分变动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水分变动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干旱减产效应下普通小麦拔节期干旱处理比充分供水处理减产29.45%,而灌浆期水分亏缺处理仅减产12.70%;与水分胁迫处理相比,普通小麦拔节期复水处理增产42.83%,灌浆期复水增产22.29%,而不同基因型间小麦栽培一粒(A1)拔节期复水仅增产8.76%,栽培二粒(A2)拔节期复水产量下降4.38%。
抑制农田土壤蒸发的研究进展
张清涛, 邱国玉, 李莉, 王丽明, 陈素英
2006, 14(1): 87-89.
摘要(1281) PDF(1030)
摘要:
阐述了节水农业措施(覆盖、耕作方式、种植方式和灌溉制度)对农田土壤蒸发的抑制效果,并分析其抑制土壤蒸发的机制和减少土壤蒸发的可行途径,指出今后该方面的研究重点。
我国北方多沙粗沙区常见树种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
高素华, 郭建平, 康玲玲, 王云璋
2006, 14(1): 90-92.
摘要(1098) PDF(956)
摘要:
采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北方多沙粗沙区不同光强条件下常见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效率结果表明,6个树种水分利用效率依次为刺槐>山楂>杨树>柳树>榆树>核桃,2种灌木沙柳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柠条,但其蒸腾速率却小于柠条,在半旱区水分竞争力强于柠条。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土壤侵蚀强度预测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李辉霞, 刘淑珍, 何晓蓉, 范建容, 周红艺
2006, 14(1): 93-95.
摘要(1365) PDF(1070)
摘要:
研究计算四川省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和土壤侵蚀强度指数结果表明,该省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与土壤侵蚀强度指数的变化具有同步性,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预测其土壤侵蚀强度变化是合理可行的。
陕北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
贾科利, 常庆瑞, 王占礼, 张俊华, 齐雁冰
2006, 14(1): 96-99.
摘要(1287) PDF(1027)
摘要:
研究分析黄土高原北部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性质影响结果表明,山坡中、上部为土壤侵蚀最强烈地带,坡顶侵蚀较弱;土壤全N、碱解氮、速效钾与水蚀和耕作侵蚀间呈线性相关关系,而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阳离子代换量则与水蚀和耕作侵蚀无显著相关性。
重庆三峡库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杨梅, 刘洪斌, 武伟
2006, 14(1): 100-103.
摘要(1175) PDF(1141)
摘要:
对重庆三峡库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Hg和Cr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得到Hg与Cr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幂函数和球状模型,且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Kriging内插法对未测点重金属进行最优估计,所绘制的Kriging插值图反映了该区耕地土壤重金属Hg和Cr的空间变异特征。
土壤重金属铅的空间变异性研究——以重庆市吴滩镇为例
冯洋, 刘洪斌, 王正银, 武伟, 王世平
2006, 14(1): 104-107.
摘要(1122) PDF(1017)
摘要: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重庆吴滩镇土壤中重金属Pb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重金属Pb具有显著空间结构性特点,小尺度明显受施肥、作物和管理水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且空间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而中尺度具有一定渐变性分布规律。受耕作管理措施和酸性有水环境因素影响,水稻土中Pb含量明显高于紫色土。该区土壤中Pb含量低于国家1级标准的占29.79%,低于国家2级标准的占70.21%,其中属轻度污染的占49.16%,中度污染的占21.05%。
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氮素收支探析
朱波, 彭奎, 谢红梅
2006, 14(1): 108-111.
摘要(1164) PDF(1135)
摘要:
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收支分析表明,紫色土丘陵区农田N肥施用量较大,旱地、水田N肥年施用量分别为363.5kg/hm2和161.8kg/hm2,化肥N占小流域农田N素投入的76.65%。除作物收获外,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年损失量为129.67kg/hm2,且以气态损失为主,旱地农田通过径流、淋洗和泥沙等途径损失的N素年均44.34kg/hm2。小流域农田生态系统N素年均盈余66.8kg/hm2,农田N素盈余加剧了N素损失,并已造成小流域农业非点源N污染。
甘肃省农田氮磷钾养分平衡状况探析
张树清
2006, 14(1): 112-114.
摘要(839) PDF(806)
摘要:
对甘肃省农田N、P、K养分平衡状况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田N、P、K养分平衡状况为N、P盈余,而K素亏损。
向海沼泽湿地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
白军红, 崔保山, 杨志峰, 刘杰, 王庆改
2006, 14(1): 115-117.
摘要(1293) PDF(1043)
摘要:
对比分析向海沼泽封闭性湿地和开放性湿地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个典型区湿地表层土壤中碱解氮含量呈不规则“N”形变化曲线,其他土壤层次变化则相对和缓,但植物枯死期各层均表现出碱解氮含量增加趋势;各层土壤碱解氮季节动态变化过程均可采用三次多项式拟合模拟,且模拟效果均较好。
无机与有机肥配施麦田(紫色土)铵态氮及硝态氮的时空变异
谢红梅, 朱波, 朱钟麟
2006, 14(1): 118-121.
摘要(1140) PDF(951)
摘要:
试验研究无机与有机肥配施冬小麦紫色土NH+4-N及NO-3-N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施肥后第15d和第120d紫色土NH+4-N含量有两个显著的降低、升高转折点,第15d与N素的硝化作用和挥发作用有关,第120d受此阶段冬小麦的强烈吸收和肥料的矿化释放作用影响较大;土壤NH+4-N和NO-3-N含量在不同剖面(0~15cm、15~30cm、30~50cm土层)的分配明显受施用有机肥的影响,有机肥对NO-3-N有一定固持作用,阻碍了NO-3-N向下迁移,各处理对NO-3-N迁移的固持作用表现为秸秆+化肥>猪粪+化肥>鸡粪+化肥>纯化肥处理;土壤NH+4-N与NO-3-N含量时空变异有较强的此消彼涨相关性,且施纯化肥处理最明显。
不同施肥措施对旱地玉米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杨治平, 周怀平, 张强, 关春林, 程滨
2006, 14(1): 122-124.
摘要(938) PDF(1070)
摘要: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旱地玉米土壤(NO-3-N)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可不同程度造成0~500cm土层NO-3-N的累积,且对0~300cm土层NO-3-N的累积影响较大。秋施肥秸秆覆盖还田处理产量最高,且土壤NO-3-N累积量较低,所造成的环境风险也小,为我国北方半湿润偏旱区适宜施肥措施。
长期施肥对红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
邵月红, 潘剑君, 孙波
2006, 14(1): 125-127.
摘要(1296) PDF(864)
摘要:
长期定位施肥对红壤不同形态有效碳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后红壤不同形态有效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全C、矿化碳的变化为厩肥>绿肥>稻草秸秆肥>本田还田>对照,易氧化碳、C库管理指数(CPMI)、C素有效率的变化为绿肥>稻草秸秆肥>厩肥>本田还田>对照,微生物生物量C变化为绿肥>厩肥>稻草秸秆肥>本田还田>对照,绿肥和稻草秸秆肥可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及理化性状。C库管理指数与土壤养分因子量相关或极相关关系,反映了农业生产措施对土壤C库的影响,可运用其评估土壤C库的变化。
碳酸钙与石膏对土壤磷及溶解有机碳淋溶的影响
郭梅, 池宝亮, 黄学芳, DavidChittleborough
2006, 14(1): 128-130.
摘要(1328) PDF(1040)
摘要:
研究碳酸钙与石膏对南澳大利亚典型土壤P和溶解有机碳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可同时降低土壤P和溶解有机碳的淋溶,而石膏可降低土壤P淋溶和增加溶解有机碳的淋溶。
不同措施对土壤-植物系统植物地上部产量及氟含量的影响
万红友, 周生路, 黄云, 黎成厚, 师会勤
2006, 14(1): 131-135.
摘要(1115) PDF(815)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措施对土壤-植物系统植物地上部产量及F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对黑麦草发芽有抑制作用,干旱下植物易受F中毒,黑麦草地上部鲜物质量、干物质量及F含量在2种土壤(黄壤、石灰土)间呈相同变化趋势,试验所选4种物质不利于黑麦草干物质量的积累。硅钙肥、石灰对黑麦草F含量均为负效应,有利于降低F含量,粉煤灰对2种土壤黑麦草F含量均为正效应,风化煤对黄壤黑麦草F含量表现为正效应,而对石灰土黑麦草F含量则表现为负效应;硅钙肥和风化煤对2种土壤黑麦草F含量均表现为负交互作用,而石灰和粉煤灰对黑麦草F含量均为正交互作用。
氮、磷、钾施用量及其配比对白芷产量的影响
蒲盛才, 张兴翠, 丁德蓉, 申明亮, 卢进
2006, 14(1): 136-138.
摘要(1304) PDF(1091)
摘要: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施用量及其配比对白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芷产量与N、P、K的供应均为正效应,N、P、K单施低于零水平时,随施用量的增加而白芷产量逐步提高,N、P、K配合施用比单施的产量高。
施用腐植酸复合肥对小麦抗旱防衰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
薛世川, 刘秀芬, 邓景华
2006, 14(1): 139-141.
摘要(1152) PDF(1023)
摘要:
试验研究施用腐植酸复合肥对小麦抗旱、防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浓度为25~50mg/L时对小麦根系伸展与活力的促进作用最强,根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麦苗长势最佳且生物量最大。土培条件下腐植酸复合肥比等养分量化肥更显著提高小麦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脯氨酸含量,降低质膜透性,有效提高小麦抗旱与防衰能力,增加干物质量累积。施肥量与各生理指标间呈二次曲线相关,峰值施肥量为2.9~4.3g/盆。
施肥对春谷子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严昌荣, 梅旭荣, 居辉, 赤杰
2006, 14(1): 142-144.
摘要(1105) PDF(1095)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半湿润偏旱区春谷子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谷子株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对施肥量的变化均有响应,一定施肥水平内随施肥量的增加,春谷子株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施肥导致春谷子地2m土体土壤蓄水量下降,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幅增大;施肥使春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56%~16.24%。但当施肥量超过一定水平时,增加施肥量反而使春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设施芹菜水肥耦合效应模型探析
张昌爱, 张民, 马丽, 陈凌霞
2006, 14(1): 145-148.
摘要(1358) PDF(987)
摘要:
研究建立了设施芹菜水肥耦合效应模型,并通过模型优化求出最佳芹菜水肥组合为N肥525.9~572.1kg/hm2、P肥(P2O5)320.8~354.4kg/hm2、K肥(K2O)572.3~574.8kg/hm2和灌溉量636~677.3m3/hm2·次。
耕作改制对砂姜黑土中锰的影响
陈冬峰, 丁维新
2006, 14(1): 149-151.
摘要(1233) PDF(839)
摘要:
研究砂姜黑土旱改水对土壤中Mn含量、赋存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姜黑土中Mn存在于粘土矿物、晶形氧化铁、无定性氧化铁、氧化锰态、有机物和碳酸盐中比例分别为27.19%~46.26%、10.48%~21.65%、2.76%~12.28%、17.39%~26.53%、10.61%~24.57%和0.16%~8.35%。旱改水实施水旱轮作后砂姜黑土中全Mn含量极显著降低,平均降幅为8.77%,但伴随土壤pH值的趋中性,土壤中Mn由植物有效性较低的晶形铁结合态逐渐向植物有效性较高的氧化锰态、无定形铁态和有机态转化,活化了土壤中的Mn,提高了Mn的有效性和可移动性。
堆肥化过程中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牛俊玲, 崔宗均, 王丽莉, 李国学, 李彦明
2006, 14(1): 152-155.
摘要(1854) PDF(1630)
摘要:
简介了卤代烃、多环芳烃、农药类及石油烃类等几种有机污染物在堆肥过程中的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应重点加强高效降解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基因工程菌的开发、表面活性剂对生物降解的强化作用以及适合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堆肥条件和有机污染物在堆制过程中降解的中间产物及终产物等方面研究。
污泥资源化处理与利用中控制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黄雅曦, 李季, 李国学, 黄妍
2006, 14(1): 156-158.
摘要(1503) PDF(1255)
摘要:
简介了国内外污泥资源化与利用过程中控制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治理污泥重金属污染的途径。
徐州市北郊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刘红侠, 韩宝平, 郝达平
2006, 14(1): 159-161.
摘要(1078) PDF(1006)
摘要:
研究评价徐州市北郊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区农业土壤中Cu、Cd、Pb、Zn和Cr 5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高于土壤背景值,其农业土壤Cd、Cr为重污染,土壤Zn为污染警戒级(尚清洁水平),其他2种元素为安全级(清洁水平),其综合污染指数为Cr>Cd>Zn>Cu>Pb。
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葛成军, 俞花美
2006, 14(1): 162-165.
摘要(1254) PDF(1598)
摘要:
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来源及其进入环境后的行为和归宿,并提出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对策。
大同市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环境质量评价分级
程红艳, 谢英荷, 洪坚平, 冯两蕊
2006, 14(1): 166-169.
摘要(1354) PDF(816)
摘要:
对山西省大同市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分级结果表明,该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完全满足目前国家所规定的无公害蔬菜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
庆安县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的GIS探析
臧淑英, 毕雪梅
2006, 14(1): 170-172.
摘要(803) PDF(839)
摘要:
对黑龙江省庆安县绿色食品产地各监测点环境质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对照相应国家标准,产地环境未受污染,灌溉水、土壤和大气质量均达到发展A级绿色食品基地标准,但其西北和东南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下降趋势。
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投影寻踪模型研究
王顺久, 杨志峰
2006, 14(1): 173-175.
摘要(1951) PDF(1409)
摘要:
研究建立了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将反映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多个指标转换为反映各指标综合信息的投影特征值,并根据投影特征值的大小对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可靠,结果合理,操作简便且易于生产应用。
重庆市渔业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探析
赵中金, 黄昀, 李其林, 陈景春, 刘玉平
2006, 14(1): 176-180.
摘要(1014) PDF(943)
摘要:
对重庆市渔业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特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渔业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合格率较低,仅为48.3%。水主要污染物为总大肠菌群和Cu,底泥主要污染物为Cr、六六六和滴滴涕。水中总大肠菌群超标倍数为0.84~3.80,Cu为0.04~5.21;底泥Cr超标倍数为0.002~0.43,六六六为0.03~23.88,滴滴涕为0.08~14.05。渔业水与底泥重金属含量呈正相关,T检验次级河流网箱养鱼河段水中Cu、CODCr和DO含量显著高于一般渔业功能区,而Cr6+含量显著低于一般渔业功能区,次级河流网箱养鱼河段底泥中Hg含量则显著高于一般渔业功能区。重庆市渔业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合格率依次为次级河流一般渔业功能区>水库>池塘>稻田>次级河流网箱养鱼河段。
苹果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研究初报
李生才, 高峰, 王宁波, 巩田魁
2006, 14(1): 181-184.
摘要(1317) PDF(969)
摘要:
对山西省晋中苹果园蜘蛛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所采集的4447头蜘蛛隶属15科41属68种;并应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分析得出不同时期果园蜘蛛群落优势类群及优势种,根据二维生态位重叠值与物种间相似性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分析,以λ=0.89为聚类阈值,可将8种果园优势种蜘蛛划分为2个明显竞争群及3个分离种。
杠柳根皮粗提液对菜青虫生物活性的影响
朱九生, 乔雄梧, 王静, 秦曙
2006, 14(1): 185-188.
摘要(964) PDF(1131)
摘要:
试验研究杠柳根皮粗提液对菜青虫生物活性的影响测定结果表明,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影响高于杠柳根皮氯仿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幼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和生长抑制作用,胃毒作用一般。用100倍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浸叶饲喂3龄、4龄、5龄菜青虫幼虫后24h其拒食率分别为94.9%、87.8%和92.7%,拒食后幼虫的化蛹率和蛹重均比对照显著降低。100倍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浸叶饲喂4龄菜青虫幼虫后24h和72h其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6%和82.5%。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对菜青虫成虫产卵具有明显忌避作用,用50~100倍液杠柳根皮乙醇提取液喷雾处理油菜苗后2~4d其产卵忌避率达89.5%以上。
蜡质芽孢杆菌BC98-Ⅰ发酵液与抑菌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特性研究
高芬, 马利平, 乔雄梧, 郝变青
2006, 14(1): 189-192.
摘要(1558) PDF(1290)
摘要: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蜡质芽孢杆菌“BC98-Ⅰ”发酵液与抑菌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可降低孢子萌发率,使菌丝生长形态异常,且抑菌特性稳定,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和耐受性。
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研究——V.温室扦插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傅瑞树, 朱建华, 黄琦, 林志鹏, 黄敬绥
2006, 14(1): 193-195.
摘要(1348) PDF(1334)
摘要:
研究建立了温室南方红豆杉扦插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态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栽培防治技术、消毒技术以及化学防治技术,应用该防治技术体系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50%以上,病虫害防治效果达95%。
应用4种数学方法对暗针叶云杉林分生境属性的研究
马明东, 刘跃建
2006, 14(1): 196-201.
摘要(889) PDF(927)
摘要:
应用多元线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主分量分析和数量化理论(Ⅰ)4种数学方法,定量比较分析了云杉分布区、地貌、土壤和植被类型等11个生境因子与地位指数、林分蓄积量、乔木层生物量、林分生物量4个生产力指标,结果表明4种数学方法均可用于生境条件分类因子的筛选,且尤以数量化理论(Ⅰ)方法较为直观,可揭示生境因子间对生产力贡献大小,通过对因子内分级(类目)后从各类目得分值大小,反映出各生境因子内不同等级对生产力贡献的差异。类目的划分标准可直接用于类型间等级尺度,该方法与系统聚类或Fuzzy聚类相结合,构成生境分类方法的完整系统。
森林火灾迹地自然恢复与人工林林分结构及效应研究
曾馥平, 王克林, 宋同清
2006, 14(1): 202-205.
摘要(1118) PDF(958)
摘要:
对桂西北地区森林火灾迹地自然抛荒恢复与人工林林分结构及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经营年限的增加,5种人工造林经营模式年均土壤有机质增加2.50%~4.08%,全N增加11.80%~43.64%,全P增加-2.33%~19.95%,全K增加17.73%~44.33%;生物量最高为人工油茶(平均87791kg/hm2),其次为人工桉树(70799kg/hm2);而生产力最高为人工木荷(36965kg/hm2),其次为人工油茶(32746kg/hm2);水土保持效应最佳为人工竹林和人工油茶,其次为人工木荷、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桉树。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景观时空动态变化探析
侯伟, 张树文, 张养贞, 匡文慧, 李颖
2006, 14(1): 206-208.
摘要(718) PDF(946)
摘要:
研究分析了50年来科尔沁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沙地时空动态变化的主要成因。
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特征探析
王印传, 许嗥, 孙丹峰, 张凤荣
2006, 14(1): 209-211.
摘要(1500) PDF(1031)
摘要:
应用GIS、RS和GPS现代技术研究了黄塔小流域农业生态系统景观特征;并从地形因素、基岩和母质、人类活动方面分析其对黄塔小流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
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初探
张凤华, 陈阜, 潘旭东
2006, 14(1): 212-214.
摘要(1285) PDF(1089)
摘要:
研究分析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技术投入和市场的开放,绿洲农业生产力呈正向演替,而与之相应的生态环境部分呈逆向演替。人类活动是绿洲演替(正向或逆向)的根本动因,而绿洲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加速其演替进程的关键,其中水资源时空分布及利用格局是主导因素。玛纳斯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良性演替需建立在绿洲资源要素时空优化配置及其协调开发利用上。
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区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刘桂环, 董锁成, 彭唬
2006, 14(1): 215-219.
摘要(754) PDF(1019)
摘要:
研究分析了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特征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该区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农业地域结构规划。
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研究
卢喜平, 史东梅
2006, 14(1): 220-222.
摘要(902) PDF(950)
摘要:
研究了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及其技术体系与调控机制、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案例简析了坡地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优化模式构建。
山区小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以重庆市开县石碗溪小流域为例
屈明, 罗云云, 李瑞雪
2006, 14(1): 223-225.
摘要(1420) PDF(989)
摘要:
以重庆市开县石碗溪小流域为例,分析与预测其土地利用及农业各产业投入产出状况,并提出该流域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村域农田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
乔家君, 熊剑
2006, 14(1): 226-229.
摘要(1405) PDF(990)
摘要:
对河南省吴沟村农田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显著差异,在物质流和价值流中旱平地为高投入、高产出、低利用效率的系统;在能量流中旱平地为高投入、高产出、高利用效率的系统。而不同农作物种植中黄豆的产投效率相对较高;农田系统投入收益中旱坡地种植小麦、玉米均明显高于旱平地,其中种植小麦产投比旱坡地为旱平地的1.31倍,而种植玉米旱坡地为旱平地的1.27倍。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畜产品质量与畜牧业发展对策
谭支良, 潘亚飞, 王久荣, 汤少勋, 单计光
2006, 14(1): 230-232.
摘要(1024) PDF(920)
摘要:
对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畜禽产品质量分析结果表明,牛肝是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最强的副产品,而猪肾对Cd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示范区目前饲养条件下畜禽肉、蛋产品基本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但副产品中重金属指标Cr、Cd、Pb则普遍超标。并指出加强对畜禽饲料原料和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与管理,循序渐进推动项目区畜牧业向无公害、绿色或有机方向发展,是退田还湖示范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