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16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研究报告
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2008, 16(1): 1-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01
摘要(1836) PDF(1516)
摘要: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轨迹可以概分为萌芽形成期、发展成熟期、深化和渗透期.中国生态农业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农业的精华,不断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教训,走出了一条在中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今后的发展中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生态建设以及若干深层次理论和技术问题,而全民生态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绿洲不同覆被下环境CO2浓度及小气候的变化
2008, 16(1): 4-1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04
摘要(1439) PDF(888)
摘要:
为了探讨局地CO2浓度时空变化特点和绿洲不同覆被的环境效应,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北部,分别于春、夏、秋、冬季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研究了绿洲内樟子松林、杨树林、玉米地的环境CO2浓度和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并与沙漠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临泽绿洲北部近地层(≤10 m)大气CO2浓度年平均为372 μmol · mol-1,夏季玉米叶片分布层1 m高处CO2浓度可降到320 μmol · mol-1.绿洲区气温一年四季总体低于沙漠区,但不同植被类型效应不同,樟子松林和杨树林在夏季近地层气温低于沙漠区4.1 ℃,而玉米地则高于沙漠区2.3 ℃;空气相对湿度绿洲内明显高于沙漠区,年平均高出11.4%.说明绿洲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冷湿效应,特别是在夏季玉米农田气温高于沙漠的情况下,森林的冷效应更加明显.保护绿洲农田防护林网的完整和适宜的绿洲片林,具有维持绿洲冷湿效应的重要作用.
黄淮麦区小麦拔节后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
2008, 16(1): 11-1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11
摘要(1077) PDF(1058)
摘要:
本文根据黄淮地区及其周边地区1981~2000年农业气象资料,导出1个计算小麦拔节后遭遇霜冻温度风险度(F)的经验方程,以F为指标做出黄淮麦区小麦霜冻的农业气候区划.进而根据F和方程中的参数,评价各类防御措施在各分区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2008, 16(1): 16-1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16
摘要(1341) PDF(882)
摘要:
根据2000~2004年广东省惠州市降水中氮浓度,采用单因子评估模式评价了大气氮湿沉降及其对惠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年惠州市湿沉降平均NO-3 -N含量为0.469 mg · L-1,NH 4 -N含量为0.391 mg · L-1,总无机氮(TIN)含量为0.861 mg · L-1,远大于富营养水体中氮浓度阀值(0.2 mg · L-1).湿沉降中氮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04年湿沉降氮含量较2000年增加了近1倍.依据降水中氮浓度,2000~2004年湿沉降中总氮含量为Ⅲ~Ⅳ类水;而降水氮含量季节变化中,总氮为Ⅱ类~劣Ⅴ类水,Ⅴ和劣Ⅴ类水质开始频繁出现.湿沉降每年输入惠州市的TIN为16.26 kg · hm-2,湿沉降中氮浓度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阈值.因此,湿沉降输入氮对惠州西湖水生态环境,特别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值得关注.
滨海沙地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的生产、分解及周转研究
2008, 16(1): 20-2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20
摘要(1514) PDF(1006)
摘要:
在福建省惠安县赤湖林场用根钻法和分解袋法对18年生木麻黄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分解及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年生木麻黄活细根生物量平均为6.693 t · hm-2,死细根平均为2.292 t · hm-2,细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年变化均为双峰型,活细根生物量峰值出现在1月和7月,死细根出现在3月和7月.用试验期间不同时间数据拟合得到木麻黄细根分解回归方程:x/x0=1.06e-0.0014t.应用模拟方程计算出木麻黄分解1年的干重损失率理论值(35.96%)与实测值(38.19%)较为接近.木麻黄细根半分解时间为537 d,95%分解时间为2 181 d.结合木麻黄人工林在不同季节的细根生物现存量,18年林龄木麻黄细根年死亡量分别为1.825 t · hm-2,年生长量为3.173 t · hm-2,年周转0.474次.
杭州西湖山区不同植被类型植物多样性比较研究
2008, 16(1): 25-2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25
摘要(1282) PDF(897)
摘要:
对杭州西湖山区常绿阔叶林(EBLF)、落叶阔叶林(DBLF)和针叶阔叶混交林(NBLMF)3种植被类型的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针叶阔叶混交林物种多样性较低;在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比较中,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而落叶阔叶林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枯立木在常绿阔叶林中主要存在于6~10 m高度,而落叶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主要存在于3~4 m高度.与其他各地植被类型相比,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随纬度增加而减少.
太行山低山区不同植被群落蒸发蒸腾研究
2008, 16(1): 30-3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30
摘要(1320) PDF(793)
摘要: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对太行山低山区典型植被群落黄背草、荆条及其复合群落蒸发蒸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3种植被群落蒸散、植物蒸腾均呈以8月为峰值的单峰曲线,且黄背草5~6月蒸散量、蒸腾量最大,其他月份复合群落最大.整个生长季中土壤蒸发表现为5~6月份高,9~10月份低.黄背草、荆条和复合群落3种植被的生长季总蒸腾量分别是591.8 mm、611.9 mm、647.0 mm,总蒸发量分别是138.6 mm、130.8 mm、134.9 mm, 蒸散量分别是730.4 mm、742.0 mm、790.5 mm.3种植被群落之间比较结果表明,复合群落的总蒸散量和蒸腾量略大于黄背草和荆条群落,而黄背草和荆条群落差别不明显.
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调亏灌溉试验研究
2008, 16(1): 35-4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35
摘要(1094) PDF(820)
摘要:
试验对北方干旱内陆河流域(张掖)春小麦调亏灌溉进行研究,设计了8个不同土壤水分亏缺处理,以探索调亏灌溉对该区春小麦耗水特征、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供水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亏灌溉条件下,不同水分调亏处理、不同产量水平下春小麦0~120 cm土层阶段耗水量和日耗水强度差异较小,小麦耗水模系数全生育期变化趋势也较为一致,且在播种~分蘖期和分蘖~拔节期最小,而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最大;与未调亏的对照(全生育期充分供水,FFF)相比,干旱环境下调亏灌溉能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供水效率,而收获指数除2004年LLM(拔节、孕穗和抽穗轻度水分亏缺而灌浆~生理成熟中度亏缺)和MFL(拔节中度水分亏缺、孕穗和抽穗充分供水而灌浆~生理成熟轻度亏缺)调亏处理与未调亏的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调亏处理收获指数均比对照显著降低.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供水效率分析表明,全生育期最优水分调亏模式为HFF(拔节重度水分亏缺、孕穗和抽穗及灌浆~生理成熟充分供水)处理,即春小麦孕穗和抽穗期及灌浆~生理成熟期均高水分处理(65%~70%田间持水量)而拔节期重度水分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灌溉定额为440 mm左右(包括晚秋季储水灌100 mm).
电磁感应仪用于土壤盐分空间分布的协同克立格估值研究
2008, 16(1): 41-4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41
摘要(1061) PDF(921)
摘要: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为研究对象,应用地统计学的半方差函数理论,分析了0~40 cm和40~80 cm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在对协同区域化变量进行交互半方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协同克立格法,以电磁感应仪EM38测得的土壤表观电导率作为协同变量,对各层次的土壤盐分进行估值.结果表明: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各层次土壤盐分均表现中等强度的变异和空间相关性;随机性因素是引起土壤盐分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原因;协同区域化变量间均表现为正相关,且协同区域化变量的空间结构优于单一变量.同普通克立格法相比,协同克立格法估值产生的均方误差减小13.1%~17.8%,平均标准误差减小5.83%~17.6%,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决定系数提高37.6%~42.6%.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的精准定量化、科学管理与合理改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有机栽培和常规栽培水稻体系土壤酶及微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2008, 16(1): 47-5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47
摘要(1122) PDF(878)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有机栽培与常规栽培体系下水稻土微生物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有机栽培体系不同肥料调控措施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水稻体系相比,有机栽培水稻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水稻生长不同时期有机栽培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常规栽培体系.就水稻全生育期而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高于常规栽培7.3%~9.1%;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高于常规栽培7.3%~14.5%、5.2%~6.5%和12.5%~29.2%;有机水稻栽培体系下配施生态肥,在有机肥施用量减半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单施有机肥平均分别提高1.6%、6.8%、1.3%和14.8%,在水稻生长前期和中期该增加作用尤为显著.
元氏石榴品质与岩土地球化学特征关系研究
2008, 16(1): 52-5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52
摘要(1322) PDF(827)
摘要:
从农业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成土母岩、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对元氏县石榴品质的影响.调查研究发现,在元氏县山区,品质好、产量高的石榴主要分布在黑云斜长片麻岩区,其主要原因是黑云斜长片麻岩风化层厚,裂隙发育,P、Sr、Mn、Zn含量高,Cr、Ni含量低,K含量虽低但主要以易被植物吸收的缓效态存在于黑云母中.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分析表明,优质石榴分布区与P、Sr、Mn、Zn的富集区吻合性最好,这也验证了元氏石榴优质产区分布和成土母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分布的一致性.
丘陵红壤不同人工林型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状关系的研究
2008, 16(1): 57-6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57
摘要(1406) PDF(1068)
摘要: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优化农业生态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地选取恢复14年的常绿针叶林地(马尾松)、落叶阔叶林地(小叶栎)、针阔混交林地(湿地松-小叶栎)和自然恢复地(受到人为干扰)为样地,并以附近疏草荒地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类群、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林型下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均有很大程度的增加,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自然恢复地>疏草荒地.在剖面分布上,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也有明显的层次差异,即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少.在0~10 cm土层中,土壤细菌、真菌与脲酶、酸性磷酸酶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类群和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不同根系土壤温度对烤烟生理生态的影响
2008, 16(1): 62-6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62
摘要(1146) PDF(775)
摘要:
采用不同覆盖材料调控烟株根系土壤温度的方法,研究覆盖后不同土壤温度对烤烟生理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幼苗早期400 ℃的积温是培育壮苗的临界温度,400 ℃以上积温虽可增加烟株株高和根长,但综合生长生理性状不佳,干物质积累少,表现为徒长状态,而在积温400 ℃以下随土壤积温增加,各种生长生理性状趋优,生长健壮,有利培育壮苗;各种覆盖材料都表现为气温高时,增温效果明显,不同覆盖材料材质差异较大,覆盖后地温变幅亦较大;大棚膜 稻草苗期覆盖是预防烤烟移栽后冷害的有效方法.
长期石油污水灌溉对东北旱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08, 16(1): 67-7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67
摘要(778) PDF(722)
摘要:
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等为土壤微生物变化指标,研究了含油污水长期灌溉对东北沈抚灌区农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随着污灌有机物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与土壤石油烃(TP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和0.962(P<0.01);与土壤多环芳烃(PAHs)含量也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1和0.946(P<0.01).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TPH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和0.958(P<0.01);与PAHs含量也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和0.977(P<0.01).土壤中的脲酶受污水灌溉中含N物质的影响与TPH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713(P<0.05),与PAHs污染无明显相关性.而纤维素酶与土壤有机物污染无明显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可以作为污灌土壤TPH和PAHs污染敏感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指标.
温室土壤连作对黄瓜主要病害的影响
2008, 16(1): 71-7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71
摘要(1257) PDF(978)
摘要:
在温室条件下,通过田间系统观察和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温室土壤对黄瓜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病原微生物数量增加,是导致黄瓜土传病害加重的主要原因;黄瓜植株生长发育不良,黄瓜的光合速率及抗性酶活性降低,植株自身抗病性下降,是引起黄瓜病害发生加重的内因;温室内温度降低、湿度提高、光照下降,是导致黄瓜病害发生加重的外部条件.随着连作年限延长,黄瓜病害发生依次加重,土传病害对连作的反应比气传病害敏感,病害是土壤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对温室土壤根结线虫和黄瓜的影响
2008, 16(1): 75-7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75
摘要(1105) PDF(951)
摘要:
采用田间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对温室土壤中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黄瓜植株营养生长和商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处理40 d后,根结线虫2龄幼虫数量下降57%~100%;幼虫减退率随不覆膜、单层膜和双层膜顺次增大,且砂壤土的减退率大于中壤土.处理后茬黄瓜的根结发病株率明显低于处理前茬.5月初,土壤处理对后茬中壤土和砂壤土中黄瓜根结发病率的防治效果均达90%,6月初中壤土为81.3%、砂壤土为66.7%,7月初中壤土为33.7%、砂壤土为5.8%.土壤处理对后茬黄瓜营养生长期末株高、地上50 cm处茎直径和节位数的影响小,但可明显提高结瓜盛期的商品瓜总重量和单瓜重量,提高幅度分别达33.3%~58.5%和7.6%~28.5%.因此,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可降低根结线虫幼虫数量、延迟根结发病期、降低发病率,同时可提高商品瓜总重量和单瓜重量;添加石灰氮和有机物进行太阳能加热对砂壤土根结发病率的防治效果低于中壤土.
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线虫的影响
2008, 16(1): 80-8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80
摘要(997) PDF(777)
摘要:
研究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线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中土壤线虫的优势种群为食细菌的小杆线虫(Rhabditis),常规农田中优势种群为食细菌的小杆线虫和植食性的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休闲地中优势种群为植食性线虫,包括螺旋线虫、盘旋线虫(Rotylenchus)和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线虫的多样性、丰富度、ΣMI、EI、SI指数表明日光温室所受到土壤线虫的扰动最强,常规农田次之,休闲地所受干扰最小;PPI/MI、WI、BI、CI指数表明日光温室土壤营养丰富,常规农田和休闲地营养贫瘠.
氮肥基/追比对华北平原夏玉米生长发育与水、氮利用的影响Ⅱ.夏玉米氮素累积、转运与土壤无机氮动态
2008, 16(1): 86-9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86
摘要(1076) PDF(798)
摘要:
在较低施氮量[180 kg(N) · hm-2]下,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1∶ 2、1∶ 1和2∶ 1)对华北平原夏玉米氮素累积、转运与土壤无机氮动态及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使夏玉米氮素累积量增大,并促进叶、茎鞘氮素向籽粒转运,但不能相应提高氮收获指数(NHI),且NHI随基施氮比重增大而降低;基施氮主要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发挥作用,追施氮则主要在大喇叭口至吐丝期发挥作用,氮肥利用率随追氮比例增大而提高,N1∶ 2较N2∶ 1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2倍多;土壤无机氮含量因施氮而有较大幅度提高,拔节期后各土层无机氮含量一般以乳熟期为界前降后升,处理间略有差异,追肥越少此趋势越明显;不施氮处理各生育阶段土壤氮素均表现亏缺,吐丝后亏缺量占总亏缺量近80%,施氮使总亏缺量大大降低,N 1∶ 1处理氮亏缺量最小,N 1∶ 2与N2∶ 1处理相当,各施氮处理土壤氮素表观盈亏呈明显的阶段性,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出现大量盈余,从而使播种至吐丝期整体表现盈余,吐丝后两阶段均表现亏缺.
施用鸡粪稻田土壤氮磷养分淋洗特征研究
2008, 16(1): 91-9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91
摘要(1200) PDF(948)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施鸡粪稻田不同鸡粪施用量下氮、磷养分淋洗特征及其潜在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田面水NH 4 -N和NO-3 -N浓度在施鸡粪初期均较高,且施鸡粪增加其浓度.NH 4 -N在30 cm、60 cm、90 cm渗漏液中平均浓度分别为1.05~1.48 mg · L-1、1.08~1.91 mg · L-1和1.02~2.38 mg ·L-1,不同层次之间浓度没有明显差别;同一层次NH 4 -N浓度随鸡粪用量增加而增加.渗漏液NO-3 -N浓度与NH 4 -N浓度值相比,含量略高,沿土壤剖面呈上低下高趋势;施用大量鸡粪能明显增加土壤渗漏液中NO-3 -N含量.稻田田面水总磷浓度在鸡粪施用初期达到最大值,且随着鸡粪用量增加而明显增加;随后逐渐降低;但整个生长季含量均超过0.1 mg · L-1.不同层次渗漏液总磷含量变化差别不大.总磷在水稻生长季前期较平稳,8月初有1显著高峰,磷淋洗量与鸡粪用量明显相关.长期施鸡粪稻田土壤氮、磷具有较高环境风险.
不同来源畜禽粪中磷铜锌化学形态及释放潜力研究
2008, 16(1): 96-9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096
摘要(1381) PDF(936)
摘要:
对分别采自规模化养殖场和农户散养的牛粪、猪粪、鸡粪等6种畜禽粪的化学组成分析表明,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磷、铜和锌含量明显高于农户散养的相应畜禽粪,而磷素含量一般是鸡粪>猪粪>牛粪;畜禽粪中磷、铜和锌主要以可提取态存在,具较高的生物有效性;畜禽粪中可提取态磷、铜和锌占总磷、铜和锌的比例一般是规模化养殖场的高于农户散养.用去离子水连续提取表明,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水可提取的磷、铜和锌的浓度及其占总含量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相应的农户散养畜禽粪.结果表明,与农户散养的畜禽粪相比,农田施用由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更易导致磷、铜和锌的流失.
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
2008, 16(1): 100-10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00
摘要(1504) PDF(953)
摘要:
18年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3年田间示范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直接还田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著效果.长期定位试验化肥 稻草还田区水稻产量相对无肥区(CK)增产80.8%,但与等量NPK的纯化肥区差异不显著.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短期稻草还田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率达3.7%~6.8%.氮肥的增产作用显著,建议氮肥和习惯氮肥处理增产率分别为38.8%和47.4%,而氮肥的农学产量效益分别为每公斤纯氮增产谷粒13.7 kg和11.7 kg,肥料报酬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减.经济效应分析表明,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可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两种微生物菌剂对小麦幼苗生长和磷吸收机理的影响研究
2008, 16(1): 105-10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05
摘要(1365) PDF(889)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形态磷肥的土壤上接种SP11(细菌)、T50(真菌)后对小麦幼苗生长和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SP11(细菌)可增加小麦根际磷酸酶活性和促进有机酸分泌,降低土壤pH,显著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对磷的吸收;T50(真菌)虽可增加小麦根际磷酸酶活性,但在整个试验中提高小麦对磷的利用率和促进小麦生长等作用不稳定,故SP11细菌接种剂可作为生长促进剂推广应用.
腐殖酸 - 尿素络合物对尿素转化及氮素释放的影响
2008, 16(1): 109-11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09
摘要(1980) PDF(922)
摘要: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用量腐殖酸 - 尿素络合物(腐脲)在不同时间内对尿素分解和NH 4 -N硝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当腐脲用量为尿素量的10%时对脲酶的抑制作用最强,用量超过20%反而对脲酶有促进作用;当腐脲用量为尿素量的15%时对NH 4 -N硝化的抑制率最高;在培养42 d时15%腐脲用量处理土壤无机态氮含量最高;在第112 d时腐脲用量超过15%的处理无机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氮素损失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
不同种类硫肥对油菜吸锌的影响
2008, 16(1): 113-11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13
摘要(1011) PDF(920)
摘要: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分别设置4个硫肥浓度(0 mg · kg-1、160 mg · kg-1、640 mg · kg-1和2 560 mg · kg-1),研究了不同种类硫肥(元素硫、硫酸铵和硫酸钾)对油菜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以及不同浓度的硫肥对油菜生物量无显著影响.随着硫肥浓度的增加,土壤中CaCl2可提取态锌含量显著增加,且不同硫肥类型对可提取态锌含量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NH4)2SO4处理可提取态锌含量最大,在2 560 mg · kg-1处理下达0.72 mg · kg-1,为对照的2.1倍.油菜中的锌浓度随硫肥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且不同硫肥类型对植物中锌浓度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在2 560 mg · kg-1(NH4)2SO4处理下,油菜中锌浓度为96.1 mg · kg-1,是对照52.6 mg · kg-1的1.8倍,而同一浓度K2SO4处理下为69.0 mg · kg-1,仅为对照的1.3倍.油菜中的硫浓度随硫肥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加,(NH4)2SO4和K2SO4处理对油菜吸硫的效果好于元素硫处理.
设施油桃膨大期摘心和疏果对根外追15N的运转与分配的影响
2008, 16(1): 117-12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17
摘要(1276) PDF(722)
摘要:
以设施栽培的5年生"早红珠"油桃/毛桃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果实膨大期摘心、疏果处理对油桃叶片15N -尿素的吸收、运转及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果、摘心处理可不同程度降低叶施15N的利用率,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且15N在树体内的运转、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摘心增加了15N同化物向果实、短梢的分配率,减少了向长梢的分配率;摘心7 d后15N同化物向多年生枝的分配率比对照稍大,但向2年生枝的分配率却远大于对照,此时摘心株大枝NdFF%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疏果处理增加了15N同化物向梢顶嫩叶和长梢的分配率,减少了向果实和短梢的分配率;疏果处理向多年生枝的分配率与对照相比并无太大差异,但向2年生枝的分配率远小于对照.本研究可为制定油桃丰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2008, 16(1): 121-12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21
摘要(1288) PDF(828)
摘要: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播期对强筋小麦"临优145"和中筋小麦"临优2018"籽粒灌浆进程中粒重、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并探明了它们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优质小麦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符合一元三次方程,分别呈"慢 -快 -慢"的"S"型和"高 -低 - 高"的"V"型变化;开花后23 d蛋白质含量最低;蛋白质产量随灌浆进程呈持续上升趋势.随播期推迟,优质小麦最大粒重、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起始生长势提高,灌浆持续期和有效灌浆持续期延长,旗叶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并以10月9日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临优145"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临优2018"有效灌浆持续期与千粒重间相关性不显著.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
2008, 16(1): 129-13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29
摘要(1265) PDF(1122)
摘要: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赣南华盛顿脐橙果实发育中几种矿质营养含量动态的研究
2008, 16(1): 134-13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34
摘要(1359) PDF(997)
摘要:
赣南红黄壤的土壤条件导致柑橘树体缺素现象比较普遍,而华盛顿脐橙缺素症状并不明显.本文以赣南华盛顿脐橙为试验材料,对其果实发育中果实不同部位(果皮和果肉)的B、Ca、K、Mg和叶片(越冬老叶和当年春梢叶)的B、Ca、K、Mg、Fe、Mn和Zn含量变化进行了对比测定.结果表明:果皮和果肉B含量均于果实膨大期出现显著上升高峰;而对应的Ca含量在幼果期至果实膨大初期相对较高,之后趋明显下降.老叶的B、Ca、Fe和Mn含量均相对稳定,对应春梢叶四者含量均于花后100 d(高温干旱期)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后呈类似的变化趋势;而春梢叶的K、Mg和Zn含量并无此显著下降过程,且老叶的Mg和Zn含量均低于缺乏临界值.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春玉米叶面积及叶生物量模拟的比较研究
2008, 16(1): 139-14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39
摘要(1193) PDF(942)
摘要:
采用Modified Logistic模型、Log Normal模型和Modified Gaussian模型,分别对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露地和覆膜春玉米叶面积及叶生物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型均可用于模拟露地和覆膜春玉米全生育期叶面积及叶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但模拟效果和精度有所不同,Modified Logistic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露地玉米叶面积及露地和覆膜玉米叶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但对覆膜条件下叶面积动态变化的模拟效果较差;Log Normal模型和Modified Gaussian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露地和覆膜条件下春玉米叶面积和叶生物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模拟值与实际观察值非常接近,但Log Normal模型因其参数少和参数生物学意义明确,更具适用性.Modified Logistic模型已普遍应用于生物领域,用以描述生物量的增长过程,而Log Normal模型和Modified Gaussian模型是模拟叶面积和叶生物量动态变化的初次尝试,为叶面积和叶生物量的动态变化模拟提供了可选途径.
应用数字图像分析技术进行棉花氮素营养诊断的研究
2008, 16(1): 145-14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45
摘要(1187) PDF(1109)
摘要:
本文利用图像分析技术并结合常规观测手段,研究应用图像分析技术诊断棉花氮素营养状况的可行性及获取的光谱参数与表征棉花氮素营养状况的生物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棉花在不同时期特征光谱参数与棉花含氮量及叶片含氮量呈显著相关,其中盛蕾期棉花全氮含量与光谱参数的相关性最好,在盛花期棉花叶片含氮量与光谱参数的相关系数最高,G/(G R B)可作为氮素营养诊断的指标.在棉花全生育期内,地面覆盖度与棉花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吸氮量呈显著相关,在出苗至盛花期之间达极显著相关.经检验,地面覆盖度可很好地预测棉花的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吸氮量,相对误差分别为26.2%、3.46%和3.37%.
不同混农林种植模式下糖胶树生物量与生长规律研究
2008, 16(1): 150-15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50
摘要(1363) PDF(989)
摘要:
通过分析糖胶树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生长及生物量变化,探讨了糖胶树不同种植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较高种植密度(株行距为4 m×6 m)条件下,不同种植坡向间糖胶树生长差异较大,而在低密度条件下,坡向对植株的生长影响不大;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阴坡的种植密度对糖胶树的生长影响不大,且阴坡条件不利于糖胶树的生长,而阳坡则较适宜;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糖胶树单株生物量不同,荒坡纯种(2.717 kg)较糖胶树 茶叶种植模式(2.598 kg)以及糖胶树 咖啡模式(2.500 kg)高.移栽定植后9~11个月是糖胶树生长的最快阶段;用种子进行苗木繁殖的糖胶树,其单株总生物量为28.41 kg,是营养繁殖的3.21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时宜采用糖胶树种子进行幼苗繁殖.
双转光地膜对烟草生长与生理特性及地温的影响
2008, 16(1): 155-15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55
摘要(1188) PDF(969)
摘要:
双转光地膜能较好地将烟叶色素吸收低的紫外光和绿光转化为红光和蓝光.大田栽培试验表明双转光地膜具有显著增加地温和促进烟株生长的作用.烟垄覆盖双转光地膜可使5 cm日平均地温增高1℃,10~15 cm日平均地温增高0.8℃,并显著增加烟苗根、茎、叶干重,促进烟苗早生快发,有利于尽早增大光合叶面积.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双转光地膜处理未对烟叶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反光膜对桃树光合特性及根际温度的影响
2008, 16(1): 160-16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60
摘要(1216) PDF(882)
摘要:
为研究地面铺反光膜对桃树光合特性及根际温度变化的影响,以"浅间白桃"结果树为材料,于果实成熟期间进行地面铺反光膜的田间试验,测定了果树叶片的光合特性及不同土层根际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处理树叶净光合速率(Pn)、光能利用率(LUE)明显高于对照树.随着光强增加,处理和对照叶片的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均增加,且处理叶WUE明显高于对照.气孔限制值(Ls)和水蒸气压差(VpdL)与光强呈正相关,处理树叶片Ls显著高于对照,但VpdL和胞间CO2(Ci)却明显低于对照.处理树前期(7月22日~8月10日)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变化呈双峰曲线,土层越浅土壤温度越高且变化幅度越大;8月9日根际土壤温度值为20 cm>15 cm>10 cm>5 cm;之后又恢复到前期水平.对照树前期(7月22日~8月12日)根际温度的变化与处理树相似,但8月15日后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值为10 cm>20 cm>15 cm>5 cm.
二、四倍体萝卜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2008, 16(1): 164-16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64
摘要(1133) PDF(790)
摘要:
二、四倍体萝卜光合特性比较研究表明:四倍体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明显高于二倍体,且其气孔增大,密度减小.二倍体和四倍体的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随光强增大而增加;而细胞间隙CO2浓度(Ci)随光强增强缓慢下降.二倍体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2浓度均高于四倍体.四倍体的光饱和点(LSP)为1 960 μmol · m-2 · s-1,光补偿点(LCP)为59.87 μmol · m-2 · s-1,均高于二倍体.
铜盐毒害对紫鸭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的影响
2008, 16(1): 168-17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68
摘要(945) PDF(868)
摘要:
通过含有不同浓度CuSO4的Hoagland营养液培养紫鸭跖草枝条,研究了紫鸭跖草对铜的耐性和超积累以及铜胁迫下紫鸭跖草生长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紫鸭跖草根部铜的积累量低浓度Cu2 供应时增加幅度不大,高浓度Cu2 供应时增加幅度较大;茎部的情况与根部相似;但叶部在低浓度Cu2 供应时铜的积累量几乎没有变化,高浓度Cu2 供应时铜的积累量增幅较大.在500 μmol · L-1和1 000 μmol · L-1铜处理下,紫鸭跖草整株铜积累量分别为866 mg · kg-1(DW)和1 130 mg · kg-1(DW).紫鸭跖草对铜的吸收和转运效率与铜的供给量呈正相关性.100~250 μmol · L-1铜的供应能明显促进紫鸭跖草生长.高浓度铜促进了钾、钙的吸收而阻碍了锌的吸收及镁向地上部分的运输,尽管如此,氮、磷、钾、镁、钙的浓度均在满足常规植物正常生长的浓度范围内.铜胁迫下对根部蛋白质表达活跃,氨基酸含量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紫鸭跖草对铜有很大耐性和富集能力.
旱盐互作对盐地碱蓬生长及其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008, 16(1): 173-17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73
摘要(1066) PDF(996)
摘要:
采用盆栽土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干旱条件下盐胁迫对盐地碱蓬生长及其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NaCl可提高干旱条件下盐地碱蓬的生物量和植株含水量,缓解其干旱胁迫.盐分改变了干旱条件下盐地碱蓬的渗透调节物质,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叶片中Na 、Cl-的积累增加,而叶片中的K 积累减少;干旱条件下,叶片Na 、Cl-以及K 的积累增加,增强了盐地碱蓬在干旱条件下的渗透调节能力.叶片中脯氨酸的积累随着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重金属镉、铜在东亚飞蝗自然种群体内的富集规律
2008, 16(1): 179-18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79
摘要(1050) PDF(843)
摘要:
为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镉与铜在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的分布规律,以山西省临猗县黄河滩散居型东亚飞蝗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活体东亚飞蝗不同部位镉与铜累积量.结果显示,镉与铜在不同性别东亚飞蝗不同部位的富集状况不同.镉在雄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精巢>腹部>消化道>头>后足>胸部,在雌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卵巢>消化道>腹部>后足>头>胸部;铜在雄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腹部>精巢>消化道>头>后足>胸部,在雌性东亚飞蝗体内的富集顺序为腹部>卵巢>消化道>头>胸部>后足.镉与铜在东亚飞蝗不同部位的富集差异极显著(P<0.001);由T-test可知,镉在雌、雄东亚飞蝗头、胸、腹、消化道的浓度差异极显著(P<0.05),而在后足与精巢(卵巢)的富集差异不显著(P>0.05);铜在雌、雄东亚飞蝗头、腹、后足的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胸、消化道与精巢(卵巢)的富集差异不显著(P>0.05).除精巢外,镉在雄性东亚飞蝗各部位的浓度均大于雌性,铜在雄性东亚飞蝗各部位的累积量均大于雌性.实验结果表明,雌、雄东亚飞蝗对镉、铜的富集不同,这是由镉、铜的化学性质与雌、雄东亚飞蝗生理条件不同所决定的,因此建议以东亚飞蝗为环境指示生物间接反映环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林 - 蛙 - 鱼"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2008, 16(1): 183-18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83
摘要(942) PDF(1007)
摘要:
对杨树 虎纹蛙 罗非鱼("林 - 蛙 - 鱼")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林 - 蛙 - 鱼"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经济效益明显,250 m2种养池当年可产生经济效益4 800元左右."林 - 蛙 - 鱼"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表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带动农民发展生产、教育青少年等方面,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不同农业模式下水土流失的生态学特征研究
2008, 16(1): 187-19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87
摘要(1316) PDF(881)
摘要:
利用径流小区及Eu定位土芯中子活化示踪技术,对不同区域多年、多种生态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坡度<10°时,林、农林、作物、作物 工程这4种模式的土壤侵蚀模数、径流系数无明显差异;坡度为15°时其侵蚀模数分别达1 707.46 t · km-2 · a-1、2 127.3 t · km-2 · a-1、2 144.81 t · km-2 · a-1、1 847.06 t · km-2 · a-1,是坡度<10°时土壤侵蚀模数的10.78倍、11.33倍、8.55倍、9.41倍.不同农业模式在不同时期水土流失的程度不同,但所有农业模式在发展前期,水土流失较严重,农林复合模式到中期土壤侵蚀趋于稳定.纯林和农林模式后期能明显减少水土流失.流域内不同农业模式下土壤侵蚀表现为侵蚀与沉积交错出现的趋势,侵蚀与沉积量的大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坡度、农业活动的强弱等因素.复合结构的农业模式优于单一结构的农业模式,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其本身群落、物种结构有密切关系.
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及效果评价——以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为例
2008, 16(1): 192-19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92
摘要(1030) PDF(976)
摘要:
根据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的环境特点,提出了自然力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及建设模式,包括退化林地修复模式、荒山荒坡修复模式、农地修复模式和生态辅助措施.并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修复模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当河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农田退化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被盖度提高,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演变.
紫色土坡地不同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2008, 16(1): 196-199. doi: 10.3724/SP.J.1011.2008.00196
摘要(1492) PDF(786)
摘要:
在小区试验基础上对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农业种植模式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土壤养分、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观测,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各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不同权重比例下,紫苏 连翘间作模式、山药 辣椒间作模式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均较高,玉米/红苕的传统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最低.结果说明:该区域传统种植模式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应调整种植结构,寻找符合当地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优化种植模式.因此,我国紫色土丘陵区坡地适宜发展和推广以牧草和中草药为间作植物的复合种植模式,此举可推动区域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区域农业系统自尺度与国家尺度上的协调度评价——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2008, 16(1): 200-20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00
摘要(1053) PDF(782)
摘要:
本文构建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理论和指标体系,研究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状况,分析了区域农业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建设性建议.选取1995~2003年资料,从自尺度和国家尺度对河北省曲周县区域农业系统进行了协调度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尺度上,曲周县区域农业系统及社会子系统以失调为主,生态子系统中期协调,前后期失调,经济子系统后期协调,前期失调;在国家尺度上,曲周县区域农业系统及其子系统均失调.表明在国家尺度上,区域农业系统与子系统的协调度较自尺度普遍降低,反映了曲周县农业系统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3方面国家尺度下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快促进系统的协调发展.
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评价及减灾对策
2008, 16(1): 206-21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06
摘要(926) PDF(565)
摘要: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建立了包括农业水灾灾因、孕灾环境、农业承灾体和防灾水平等多要素的福建农业水灾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借助数字地图技术,采用福建省水灾数据库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库资料,编制了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和水灾年均灾次分布图.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东西分异明显,最高值集中分布在除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辖区以外的东部沿海地区,与福建省西高东低的地势和农业承灾体分布一致,还与福建省近35年水灾年均灾次分布相似;依据构建的福建省农业水灾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加大区域水灾风险研究,制定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加大沿海地区防洪工程投入,定时清淤河道等对策,降低农业水灾脆弱性,为福建省农业水灾的防御和制定减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评述
农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和实施原则
2008, 16(1): 212-216.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12
摘要(973) PDF(951)
摘要:
通过文献综述和对比分析,总结了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概念和分类,提出了实施农业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基本原则.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可大致分为农业生态系统"继承自然"的服务功能和农业生产活动"人为调控"的服务功能.由于农业生态服务类型较多和服务功能的区域差异,其服务功能评估比较复杂,应全面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物与非实物形态、静态与动态、数量与结构、过程与结果特征,同时核算正面和负面的价值.为准确评估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应该采取严格定义、核定范围、统一指标、直接测定等实施原则和步骤方法.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2008, 16(1): 217-22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17
摘要(1046) PDF(649)
摘要:
土壤碳库是输入、输出土壤碳量的平衡:大气CO2浓度升高有可能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理过程来增加输入土壤的碳量,输入土壤碳量的增加使土壤成为一个潜在的碳汇,有可能缓解大气CO2浓度的升高;但另一方面输入土壤碳量的增加,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能量,从而提高了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土壤呼吸增强,土壤碳输出增加.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碳输入、输出的影响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
气候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2008, 16(1): 223-22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23
摘要(1271) PDF(683)
摘要: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主体,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将做出何种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植物物候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些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影响植物的生长节律,进而引起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改变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如水和碳的循环)的改变.不同种类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差异响应,会使植物间和动植物间的竞争与依赖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被生长季延长、植物提早开花、昆虫提早出现、鸟类提早产蛋以及冰川退缩、永冻土带融化、江河湖泊结冰推迟而融化提早等.本文主要从陆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替两方面着眼,以植物和动物作为考察对象,系统论述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及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产生的变化,并从微观和宏观尺度上提出陆地生态系统变化的生态学机制,最后在技术和政策层面给出若干对策.
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进展
2008, 16(1): 229-233.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29
摘要(1230) PDF(901)
摘要:
随着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有一些研究开始重视土壤中Mn对P的固定作用.本文以Mn-P的提出为出发点,论述了近10年来对酸性土壤固磷机理研究的新进展,突破了常规P素形态分级研究中分为Fe-P,Al-P,O-P和Ca-P等无机磷测定的经典分级,认为玄武岩母质砖红壤中的Mn-P是P素固定的主要形式之一,进而比较了Fe、Al、Mn对P固定作用,并从P的化学有效性与生物有效性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减少P素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的措施及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2008, 16(1): 234-24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34
摘要(1489) PDF(672)
摘要:
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质与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土壤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强烈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功能上的转化、弱化甚至消失.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景观、各种土壤过程都明显异于传统的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城市化过程中土壤演变研究的挑战性也更大.深入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响应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意义重大.
小麦抗黄矮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008, 16(1): 241-244.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41
摘要(1051) PDF(946)
摘要: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明确了几个重要的黄矮病抗源以及不同抗性基因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指出抗黄矮病育种的成就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杂草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策略
2008, 16(1): 245-251.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45
摘要(1234) PDF(687)
摘要:
本文分析了杂草的特异性和基因组特点,列出杂草基因组学研究的候选模式杂草植物种.论述了分子作图、比较基因组学、RNAi、TILLING、T-DNA插入突变和基因芯片等技术在杂草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期全面认识和解析控制杂草特异性状的遗传基础和调控机理.重点阐述了杂草基因组学研究进展及加快杂草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策略,指出开展杂草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利于建立科学控制杂草技术体系,改良作物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力.
丁酸的营养研究进展
2008, 16(1): 252-257.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52
摘要(1823) PDF(939)
摘要:
食物中的纤维和抗性淀粉可在结肠中经厌氧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其中丁酸是结肠发酵产生的重要产物.其除了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外,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和肠道微生物区系、增加免疫、促肠道组织生长、调解肠道电解质平衡、降低肠道pH、提高某些消化酶的活性和抗氧化性能,以及增加肠道粘液素分泌等作用,本文对其作一具体阐述.
研究简报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比例对茼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08, 16(1): 258-260.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58
摘要(1526) PDF(899)
摘要:
蔬菜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副食品,其品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19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就蔬菜品质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蔬菜品质的因素以及未来人们对蔬菜品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蔬菜品质成为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提高蔬菜品质也已经成为21世纪蔬菜研究的中心[1].
施肥对婆婆纳、离子芥、小花糖芥3种麦田杂草根际pH的影响
2008, 16(1): 261-262.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61
摘要(1430) PDF(809)
摘要:
根际是受根系影响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均不同于土体的极小部分土壤区域.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过程中,由于根系的代谢作用而向根外排泄H 或HCO3-,使根际土壤pH发生较大变化.而根际土壤的pH直接影响到土壤养分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故不同植物根际土壤的pH状况可反映出它们对土壤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能力的相对大小.
干旱区柽柳灌丛下土壤有机质、盐分的富集效应研究
2008, 16(1): 263-265.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63
摘要(1045) PDF(843)
摘要:
柽柳(Tamarix spp)是一种多年生泌盐盐生植物,是西北干旱区尤其是新疆主要的防风固沙灌木[1].其根系能寄生名贵药用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spp.),因而被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经济植物进行大面积种植[2],这使柽柳成为西北地区盐土农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但在强调对柽柳等盐生植物资源经济利用的同时,植物本身对环境的作用常常被忽视.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Glu-1Ay 在小麦中的表达
2008, 16(1): 266-268. doi: 10.3724/SP.J.1011.2008.00266
摘要(1287) PDF(766)
摘要: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品质一直是发达国家小麦生产的重要指标.中国在解决了产量需求的今天,品质已经成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小麦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数量及亚基组合.一般来说,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对加工品质的影响具有加性效应,因此增加普通小麦 HWM-GS 数量可以改良面团品质[1]..